第一篇:感恩——生命的一种歌唱方式(演讲比赛)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感恩——生命的一种歌唱方式(演讲比赛)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会年老,皱纹爬上了脸庞,满头白发。也许我们会躺在一张躺椅上,闭上眼睛安静地回想我们走过的一辈子。打开沉淀了许多岁月的那本厚厚的相册,然后看着一张张被定格下来的笑脸,那些有意无意走进我们生命中的人,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流连的人,那些最后泪流满面地离开的人……我想,那个时候,我会想拖着我老迈的身躯走到朋友身边,拥抱他感谢他分享我的欢喜,共担我的悲伤,然后我们会在感慨声中谈起过往……走出来后,我会拥抱路上每一个人,感谢他们在六十亿分之一得概率中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最后,我走到坟前,低声而深情地说出,“爸妈,我爱你们,你们听到了吗?”我最该感谢的人,竟然在最后才说出那句“我爱你们!”我想说感恩是生命的一种歌唱方式,我们更应该把感恩的情愫留在人间而不是带到天堂啊!
大家看看你周围的人,他们是一群令人亲近的人,就这样无意地出现在你生命中。也许你觉得你与他们并没有什么交集,但是想想,你未来的爱人,对你影响深远的人,让你一辈子铭记的人,你最珍惜的朋友,他们曾经都只是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人。是的,感恩每一个出现在你身边的人吧!只需一个简单的微笑,你就能把你的感谢传递给他,温暖她也温暖你。
现在请你们看着自己的右手,上面有一条生命线,我们从生命线的起点开始回忆,多少人曾牵起你的手,多少人曾拉着你走过一个个难关。当你蹒跚学步的时候,爸妈牵着你;六七岁走在大街上时,爸爸紧紧握着你的小手,八岁时妈妈每天牵着你去学校,大手小手间传递着浓浓的爱意。你一直在长大,还记得那握着你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你写字的人吗;还记得在运动场上跌倒时拉起你的那只手和一个暖暖的微笑吗;还记得那只在你伤心难过时拉着你逛校园的手吗;还有那第一个牵着你的手向你诉说他的爱意的人……
这么说着,想着,你是否感受到了掌心的温暖了?那么现在请你轻轻握起你的右手,就像你握着那些在你过去的十八个年头里划过你心田的人的手,把你手心的温暖给他们,然后闭上眼,告诉他们,“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在这之后,我希望大家理解,感恩绝不是任何一种物质上的反馈,而是心灵的共鸣和相互温暖。昨天是感恩节,但对于你,每天都是感恩的时节,你待会儿就可以打个电话给爸妈,向他说“我爱你!”,也许他们说不出口,但心里一定会反复说着“宝贝,我也爱你!”他们会感受到你的温暖,也会感受到他们带给你的温暖。
也是在昨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内容是“我打开了我的钱包,没有发现一分钱;我伸手进我的裤兜,没有找到一枚硬币;我展开我的生命,发现了你,我才发现我是多么得富有!”我看了,很感动,我告诉她有你的出现是我这一生的大幸。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朋友,也许分隔异地,电话会拉近你们的距离的,火车票会让你们再会的。不要害羞,感谢他带给你的友谊,也许她正等着呢。
感恩,是生命的一种歌唱方式,现在,唱响你的生命吧!让那些爱你的人。听到你的感动,请把这歌声留在人间,不要让迟到的感谢在天堂孤独地回响。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说的那个老人,他在人生的尽头歌唱生命,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奏响,奏响我们感恩的歌声!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二篇:初中生感恩节作文1300字:生命的一种歌唱方式
初中生感恩节作文1300字:生命的一种歌唱方式
摘要:我曾经是个愤世嫉俗的人,总觉得命运待我不公。我和一帮恶俗的人生活在这个糟糕的年代,整天考试、复习,奔波于教室、寝室、食堂这三点一线之间,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
生命的一种歌唱方式
【经典之言】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莎士比亚
名人故事: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家失窃,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窃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同龄讲述:黑点终在白纸上
济南春天,大三男生。他的感恩关键句:“即使是荒凉的沙漠,也存在绿洲,感谢上帝,感谢新鲜美丽的生活!”
我曾经是个愤世嫉俗的人,总觉得命运待我不公。我和一帮恶俗的人生活在这个糟糕的年代,整天考试、复习,奔波于教室、寝室、食堂这三点一线之间,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
我常常会趴在课桌上发呆,幻想自己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诗香四溢的晋朝或唐朝。每日和一些清雅居士饮酒赋诗,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可惜大多数时候,我的遐想会被楼道里大喊大叫的男生们打断。我暗骂一声“疯子”,然后继续回到自己的世界中,但不一会儿又会被不长眼的纸球砸到脑袋。即使侥幸不被砸到,上课铃也不失时机地响了
现实中的无奈常常令我产生抹了脖子再投胎转世的冲动,但又怕转世后还不如今生。所以到最后只能望着天空叹气,哀己不幸,怨天不公。这种心态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我把不满发泄在作文本上。老师看后给了我一张报纸,上面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非洲的故事。
那是在加纳的一所寄宿制中学里,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先拿出一张画有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齐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的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他的学生:“孩
子们,这次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刹那间,我恍然大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果你的目光集中在痛苦、烦恼上,生命就会黯然失色。如果你把目光都转移到快乐和美好之中,你就会得到幸福。
少遇良师是人生一大幸事,那张报纸我一直珍藏着,它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人生的一半是倒霉,另一半是如何处理倒霉。我们虽然受到了某些伤害,但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和拒绝的权利。愤世嫉俗是缺乏信仰的表现,快乐且充实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上帝待人原是公平的。他给了我平凡的相貌,却不忘补上聪慧的头脑。换一种态度面对人生,我突然发现,俗世虽然喧嚣,却也不失为一道别样的风景;同学虽然吵闹,但不正释放着青春的自由与快乐吗?
心灵洗礼:如果我们不懂得享受我们已有的,那么,我们很难获得更多。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其实活着本身就很值得庆幸,我们要感激我们现在的生活!
感激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第三篇:歌唱比赛宣传方式
宣传方式 1.快闪 2.古装 3.轮滑 4.人偶 5.天佑青年 6.微信 7.机房桌面
8.荧光舞加荧光板子 9.路灯投影 10.海报 11.广播站
12.半决赛导师带团(40-50人)13.海选唱吧 14.手绘涂鸦 15.路标(立体)16.决赛选手海报 17.照片树
18.幸运选手肖像画一张 19.十佳歌手游戏app 20.校外媒体(甘肃电视台)21.校园歌手赛 等你来挑麦
进入决赛选手一路跟踪拍摄 和信封晋级 比赛形式 开幕式 毕业生晚会
第四篇:写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写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黄孟轲
【专题名称】高中语文教与学 【专 题 号】G311
【复印期号】2010年03期
【原文出处】《语文教学通讯》(太原)2009年10A期第39~42页 【作者简介】黄孟轲 浙江慈溪中学 315300
一、让学生感悟文章背后的生命意义,使他们明白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还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从而感悟体验作文背后人的意义与写作意义的关系,在寻求自我展示中将生命投入写作
人天生具有自我表现的欲念,其目的在于寻求他人的理解,以实现彼此的心灵对话。当写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时,他需要有一种方式来向这个世界袒露胸怀、展示才智。他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他人进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方式主要就是写作。对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写作会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和生存的重要标志,并伴随其天长地久。他能够在写作中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史铁生与《我与地坛》、奥斯特洛夫斯基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类写作史上可以为此作证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也说:“我写作,首先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和一种不可战胜的欲望。既然是我的一种爱好,那我就不得不写。”当然学生写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但这种将写作视为生命的形式,是我们的写作教育值得关注的理念。我们可以多让学生去感悟杰出作品的生命魅力,使其心有戚戚也。如我长期以来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与学生一起读作品,交流读的感受。我常常把自己喜欢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学生也经常向我介绍他们在读的作品,师生共同与作家、与文本交流对话。我特别注意启发学生,让他们懂得那些优秀作品的语言文字背后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作家;作家的生命、作家的灵魂我们都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阅读之后的对话交流中,我与学生的心灵也会被感化,读了作品后似乎可以慢慢感受到作家写作时一种生命搏动的情景,慢慢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写作不是一种文字技巧,更不是一种等待完成的任务。这样对学生的写作也是一种无言的启迪。记得学生岑孟棒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我真正爱上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黄老师常带我们阅读解剖鲁迅、张爱玲、史铁生、马尔克斯,甚至还涉及韩寒的《三重门》等作品。不只是作品本身怎样感动我,在黄老师的启发下,我还知道了原来小说散文是这样的,可以这么写;原来写作就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与生命的以一种独到的眼光的审视,我也有自己对生活的个人感受。”
学生的写作虽然有别于作家的创作,但对生活的感悟,写作情感的触发,道理是一样的。透过作品与作品背后作家的创作情景可以使学生领悟写作的意义与特质,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去审视世界万物。中学生的作文世界是应该也可以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生气勃勃的语言世界。
二、我们只有了解他们,才能从这代人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生活的世界,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灵魂世界
我们看到,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中,我们的学生常常处在封闭当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他们的处境又很无奈。学生常常很难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判断。所以不少学生又常常处于一种无奈的人生境地。长期以来,学校的作文教育费时费力且效果差,甚至在有些教师的“教育”下学生本来具备的写作灵气也被扼杀了。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无论作文指导,还是作文批改讲评,不少教师还只是以教师自我的意识、观念为出发点,从而导致学生作文的全过程都限制在教师自身的阴影之下。这样必然会使学生作文处于局限在教师意识支配下的被动状态,学生本来复杂丰富的思想情感、个性习惯、生活经历像一个螺丝钉被拧在教师所控制的大机器之中。长此以往,不少学生的作文缺乏激情,没有童心稚气,没有青少年应该有的风华正茂年轻气盛,看不出真切的生活感觉和体验,常常是言之无物、平庸无聊,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情感,甚至空话、套话、废话连篇。
三、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位子
作文教学的前提与本质应该是对学生内在的生活、个性、智慧等首先是尊重,其次是爱护,再次是发掘调动激发,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唤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促使人全面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具有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和过程性等特征。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个性志趣应该是有差异的,但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却是一样的,以一种模子甚至以自己的一种喜好来评定作文。无论是内容、角度、手法、语言、文体都只剩下一种风格,这是很可怕的。学生作文时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位子被教师占领了,学生的生活、个性、智慧都被教师的主观意识给扼杀了。讲得严重一点就是对人的个性的扭曲,它改变的是人的灵魂。现在更严重的是,很多教师以中高考作文的所谓标准规范来指导作文,让学生大量地去表现一种没有自己灵魂的东西,导致伪手法与伪语言就不足为奇了,伪崇高、伪思想、伪情感充斥着作文。
我常对一些教师说,学生的个性素养在我们的所谓训练培养中被不知不觉逐渐耗损了,甚至被扼杀了。我的学生之所以会写文章,我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不扼杀他们的写作个性,努力唤醒他们身上的天性、灵性、智性,努力给他们的写作创设一个自由的良好的环境。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有些学生高一时文章写得不错,到高二高三反而严重地退化了。我曾经进行过三年的专门跟踪了解,一般来说学生刚刚进高中时很写与很不会写的学生占少数,多数是一般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一种,可见,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的教育因素。我了解的一些高一开始时会写的学生到了高一下学期写作能力开始衰退,到高二明显下降,到高三就只会机械地写应试文章了,原来的一些还没有被初中老师耗光的灵性被高中老师耗得差不多了。这些学生后来再去改变很难。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从尊重爱护其个性、智慧、情感再到尽可能多地去激发、唤醒实在太重要了。
写作教学中的唤醒,首先是挖掘学生身上的一种潜在的东西。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个性情感,不一样的思维特点,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个“我”。我们的教育就是让“我”能够在作文中凸显出来,让学生找到自己写作的位子。我的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一定的写作个性。在个性化的文章当中,其实一个独立的写作的人也站立起来了,文章当然会各有不同,异彩纷呈。
四、对学生个性、才情甚至另类写作的思想观点应该去爱护,去引导,使他们的各种写作智慧充分张扬
劳林江同学是我2007届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来自农村。他理科成绩好,善观察,会思考。进入高中按其说法是受了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影响“第一次真正知道要多读书”。他高一时特别喜欢读鲁迅、张爱玲、海子、沈从文、余华等人的作品,经常跑到我办公室拿书。到了高二读得比较多的是历史哲学及中西现代派的文学作品。这在今天的中学生中是非常难得的。他为人平和,但文字张扬,敢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个性;有时难免有点偏激甚至颓废,但更多的是显现着青春美好的东西。他的文字最可贵的是真诚,即使偏激颓废也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他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是在高一第二学期。我要求学生把观察练笔的本子每学期交几次,发现他的语言感觉特别好,干净利落,字字见物,常常能够把很普通的东西写出味道来。
但过了暑假,他的作品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部分文章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欧化味道浓的语言腔调,内容常常流露出无奈的阴冷,笔下的人生意义在迷茫无奈中得过且过;不少文章又不时地对身边的人与事轻率地揶揄,甚至嘲弄神圣崇高,语言与手法常常柔弱缠绵或无病呻吟,给人的感觉是气性浮躁,想写理想与现实的迷茫无奈的内心碰撞,但又很苍白无力。
我知道他被“80后”写作捆住了,像他这样的学生其实有一大批。为此,我在学校作了两次专题讲座,把“80后”写作的特征作了阐释,并把它同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作了比较。当然“80后”作家也有一些是冷静的思考者。
劳林江同学对这些也有所思考,他后来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我欣赏鲁迅、张爱玲,也由衷地喜欢韩寒、郭敬明,但我知道了我笔下的文字应该是紧紧地贴着地面行走的。我也在往这方面努力。”
通过劳林江及他在写作过程中的生命成长,我常常在想,对“80后”的写作与当下青春阅读写作,我们应该有冷静客观的认识。我们的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转变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只有认真读了才有发言权。要使学生懂得一个写作的基本道理:真正有独创性的文章要的是自己的生活与独到的思想,特别是要有生命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一切靠模仿是不可能达到的。
五、帮助学生练就会“发现”的眼光
写作是反映生活的,因此,“发现”它,其根本意义即是“发现生活”。
发现心灵的广阔,发现自然的美好,发现生活的多色多味……任何一部作品之所以成功,首先就在于它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发现。无论是一种新的义理、新的观念、新的现象,还是新的情感、新的感觉,总要有属于自己的新的内容。
首先是题材的发现:你所写的题材是别人很少或没有写过的。如《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作者,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的新疆土生土长的青年农民刘亮程,以一个农民的独到眼光去发现,文章中“证据”“村庄”既是世俗的,更是精神的。“家园”不只是一种事物的记忆与怀旧,还应该转化为一种精神财富、思想资源。他还思考“土地”“动物”是可以与人沟通,可以和谐地与人融会在一起的。他认为:“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其次是题旨的发现:在别人写过的旧题材中挖掘出新的内容。鲁迅先生在阅读古籍及中国的历史时发现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吃人”——即对人民的奴役,对人民心灵的摧残。他为自己的发现而震惊,于是弃医从文,立志疗救国民灵魂,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一系列作品。
再次是视角的发现:用新的切入角度,使人们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另生一种观照。如发现自然界弱小生命蕴涵的力量,发现普通人的人性的善良与美好。这些就要求学生作为写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生活积累,有自己的生活体验。1.走出单纯的模仿,真正凸显自己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从一般的学生课堂习作到高考满分作文,从新概念作文比赛到《萌芽》《美文》(少年散文版)等报刊发表的优秀作品,很大一部分文章都有这样一些共同问题:缺少当代青少年应有的精神风采,而常常是或轻率地揶揄神圣嘲弄崇高,或眼光毒辣而过于阴冷,其人生在迷茫无奈中挣扎,多有反叛传统、反叛文化、反叛古典的倾向;其描写的世界也与以前的年轻人完全不一样;作者笔下的母语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汉语写作,语言欧化单一,有的甚至是粗糙,母语的典雅丰厚的魅力在其笔下很难看到;文风常常柔弱缠绵或无病呻吟;即使涉及到思想也常常是充满了虚空的味道。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在阅读批改一些有个性的学生作文时我也逐渐认识到,凡是学生中有独创性的文章,都对时代、现实、自我有深刻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具体点说,就是能够将对现实所表现的各种心理感情倾向,渗入到具体的艺术感受之中,从而使它变得大气,获得艺术穿透力。这往往也是今天学生写作中所最欠缺的。受“80后”写作影响的中学生,他们认同、追寻,并不约而同地模仿的常常只是宣泄某种愤青似的情绪,即反叛精神中所蕴涵的自恋倾向,柔弱缠绵的文风较为常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我们教师的有效教学。我们应努力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明白,写作离不开必要的模仿,模仿也是写作的一种手段;但模仿绝不是作文的全部。真正的写作只能是个性,是自我,是创造。即使模仿也应该找到与自己写作个性相似的作家作品,而且不能停留在“80后”身上。
我在作文教学中深深地感受到,独创性除了要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是否具有善感的心灵、丰富的个人体验。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思想与写法上的正确引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一样,个性才能不同,对世界的洞察力、理解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写作应该有其个人的生命印记,无论从语言到思想都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就拿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激情来说,可以是湍急澎湃、奔放热烈、激越昂扬、沉郁悲壮、灵动飘逸,也可以是宁静明丽、伤感流连、冷峻庄重。对现实所表现的各种心理感情倾向,组成了作者具体感受世界的主导色调,是作者确定其个性风格的内在动力,让作文刻上了明显的“本我”胎记。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语言是个人存在的独特形式。我们应努力在写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找到语言的位子。
我们应该理解真正的写作要走的只能是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路。千百万人地挤在一起,即使你勇敢又聪明也只能是一棵墙头草,发出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80后”写作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内涵,我们可以吸收其优秀的东西,但写作生命的激情只能来自现实,它一定是对现实强烈、生动的审美感受,是对世界具体感受的独特方式,是能动的创造与生发。只有这样的写作才能发掘出生活中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才能够逼近人的生命内核,更好地关注人的精神性的内容。2.初步建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体系。
我们思考与探索的对象是“人”,认为写作是一个人的精神的智性的活动,是一种生命的行为;作文教学的起始点与归结点是对“生命”的点化或润泽,是对人生的体悟,而决不是把写作仅仅建立在操作的层面。即便其中有一些方法性的东西,也是对“人”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我们应把写作看成是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中学生,其人生意识、人格意识已开始形成。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中学生在作文中要陈述事实,表露感情,阐发观点,都只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作文是心灵的外化构建,是心智的语言载体,写作教学的第一层面就是把学生潜在的能力激发出来。提倡个性化写作,意味着写作者对生活对生命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至少是有所感悟有所体味的独特的体验,这是一种只属于“我”的别人无法取代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小天地”。
达到这一认识高度,一切技术层面的训练就有了根,就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一类写作技巧手法,也都应以写作主体的意志情感为触发点,才能率真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技巧才有生命活力。手法,如现代主义的荒诞变形,沈从文的清丽婉约,都是对生活的一种透视感悟。语言尤其如此,所以汪曾祺说,语言是文章本身。好的语言应该是你内在精神的再现,也是你生命的外化。追求语言首先应从内在情感出发,这方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感悟到作文对语言的追求是为了达到一个“意”,而不是为语言而语言。追求语言的“痛苦”,其实是表意传情的痛苦,正所谓“字字辛酸泪,句句情思意”。
六、让学生在体悟生活、感悟生命中由“心有所想”发展到“写有所成”
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经过教育培养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学生与一个缺乏写作培育的学生的最初差别,往往就表现在当两个人同处材料丰富的外部生活世界时,前者可以迅速地从中获取写作所需的种种印象、认识、情感体验等等,形成自己多姿多彩的内部世界;而后者则完全有可能内心一片茫然。这正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种“发现”力,便是由外部世界向内心世界的转换能力。
两者之间的另一个明显差别,表现在当两个人都拥有丰富的、心理内涵相似的内部世界时,后者可能让它长期停留在从外部世界形成印象、认识、情感体验时的原生状态;前者则可能将这一切及时纳入主体自我反思的审美视野之中,能够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生命对话,重新辨析、感悟、提炼、重组,改变它的原生状态而创造出新的内心图式来。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在阅读了与自己的内部世界在心理内涵上相似甚至一致的同学的优秀作品,会发出一种感叹:“我怎么就没想到要写呢?”其实,我们要让学生懂得,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想”,它是一个人的智慧生成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主体意识的自我反思。其未来作文的基本雏形正是在这个与自己生命、生活对话,并能够反观自省的过程中设计完成的。
当然,“心有所想”并不就等于“写有所成”。有一定写作经验的人都能体验到,将“心有所想”转化为文本的过程,并非简单地用文字记录的过程。这其中埋伏着重重写作难关,我们不排斥写作的方法,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等,只是它应该包含着学生“心营意造”之功,这里体现着写作者生活积累与智性能力的高下,更体现着写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是一种个体化的审美感受力,是对语言精微之处和技巧的洞悉能力。每一篇作文其实都是一部与学生个体有关的“历史”;每一部作品都是写作者用文字建造出的一个和“我”有关的世界,存储“我”的生活、想象、虚构、质疑、批判和向往,承载“我”的趣味和思考。这一切,我上面也谈到过,对写作者来说不是天生的,通过教育是可以培育的。写作教育的功效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写作者在寻求自我个性精神、思想情感的展示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将生命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五篇:选择一种表达生命的方式美文摘抄
医学院校毕业的我,不觉间已在职场中摸爬滚打了近10年。在这近1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未从事过与医学相关的工作。对此,我未曾有过丝毫的遗憾。这些年来,曾有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你医学专业毕业,为什么没去做医生呢?”每当面对这个问题,我的心里都不免感到尴尬,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从小,我被父母和老师有意无意地灌输着一种生存理念,那就是: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只有考上大学,将来才能谋到一份好工作;只有谋到一份好工作,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几个公式化的“只有……才能……”排比句,将我的一生排得满满的。其实,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这样,被稀里糊涂地排比过。结果如何呢?事实上,考上大学也未必能谋得一份好工作,更未必能过上幸福生活。
因此,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之于生活,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谋生。谋生之道,必然建立在职业之上。故而谋一份稳定、体面的职业,成了我们入世之初的头等大事。为此,我们通常要花近20年,也就是1/4的人生去准备和铺垫。从幼儿园开始,然后小学、中学、大学,说白了,几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谋职这桩事。
时过境迁,驻步回首而思:难道谋取一份职业的终极目的仅仅是为了谋生吗?显然不是。如果仅为谋生,那么干什么行当不是一样谋生吗,为何非得和千万人抢过“独木桥”呢?更无人会为“考研”、“考公务员”、“竞聘”而“鞠躬尽瘁”。实际上,履行职业应有两大目的:一是获取生活资料,也就是所谓的糊口、谋生,这是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另外一个目的,便是选择一种表达生命的方式,换言之就是寻找一个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渠道。
大学毕业后,我被学校分配到一所县级医院实习。这算是我人生中第一份职业,只是没有薪水而已。可是进入医院工作不到两个月,我就已逐渐从大失所望发展到了心灰意冷。每当夜深人静独自面对自己时,潜意识中有一个清晰的声音告诉我:医生的生活并非是我想要的生活。
由于我所在的医院是一个小县城的中医院,医院的建筑、设施等都非常落后,来这看病的人也非常少。那些和我一起共事的医生,每天为打发无聊,就集体躲到一个空病房里打牌。医院里有编制的医生,每月可以领到1200元的固定薪水。这或许满足了他们谋生的愿望,不过仅此而已。面对这种状况,我毅然决定放弃所学专业,到其他领域寻求发展。
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我虽曾多次跳槽,但最终还是幸运地找到了自己喜爱的职业。这份工作虽然薪资不高,但它足以刺激我的神经,让我激情饱满地参与其中。它可以让我兴奋,让我充实,让我有成就感、认同感;它可以让我充分张扬我的个性、发挥我的潜能。
其实,仔细想想,职业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什么?战场、舞台,还是一个谋生地?与其这样,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表达我们生命价值的方式。我们选择不同的工作,谋取不同的职业,不过是选择不同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生命价值罢了。从事一份让我们厌恶的工作,通常会使我们感到痛苦、彷徨,因为这种工作无法完美地表达我们生命的价值,甚至会逐渐扭曲我们的灵魂。而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我们通常会精神抖擞,那是因为这种符合我们兴趣的工作,可以充分发掘我们的潜力,从而演绎出我们生命的精彩。
罗大佑刚出道时,也曾为选择从医还是从艺而挣扎、痛苦、彷徨多年,最终他毅然放弃了自己“修行”多年的医学专业,选择了挚爱的音乐道路。经过多年的打拼,最终在音乐道路上建树颇丰,甚至被音乐界尊称为一代“音乐教父”。这一切充分地证明,罗大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他舍弃了自己的专业,但他选择了一种更契合自己兴趣和生命特征的方式,来演绎自己的人生。
其实,度人生犹如做文章,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来表达同一个事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生命的价值,只有选择正确时,我们才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中的归属感、成就感以及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