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三人生境界的课文》读后感之王者的生存之道[大全]

时间:2019-05-14 12:2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高三人生境界的课文》读后感之王者的生存之道[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高三人生境界的课文》读后感之王者的生存之道[大全]》。

第一篇:读《高三人生境界的课文》读后感之王者的生存之道[大全]

读《高三人生境界的课文》读后感之王者的生存之道

什么是王者的生存之道,自杀的人很多,每年都有27万,触目惊心。这是为什么,我觉得的王者之道就是从小就做的选择,规律就是一个魔方,矛盾和互相影响。荷花还需要绿叶衬吗。荷花是美的,却需要淤泥的养分吗。这就是矛盾。

人是什么,人都是充斥着为我独尊的欲望。因为人会死,所以人都会追求智慧到疯狂吗,西游记里说,人整天沉迷与酒色欲望当中,普通人想有钱,有钱想当官,当官想做大官,做大官想封侯,封侯想出名,所以人是大多不幸福的。我觉得只有童真的人是幸福的。

上帝造了人出来,一定会给人一条生路,这条路就是王者的生存之道,只要你的真诚感天动地,让佛祖也流泪,你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与肯定与支持,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唐僧有很多磨难,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欲望。但是唐僧所有磨难是妖精造成的,神仙佛也无视唐僧的磨难。只是唐僧心灵纯洁时才帮助他,这是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善良纯洁的人,纯洁善良是人的一种选择,是的,我们不能说,一做过很多好事善良的人就是一定不会干坏事,不过我们都喜欢好人。

人的精神境界有4种,第一种是自然的普通的社会人,不仇视他人,第二种是走火入魔的人,功利,但是不一定是不道德的人,也有个别几个善良的。第三种就是一种积极的人。逆流而上,奋斗自强不息。绝对的好人,第四种是一种欲望很淡的的人,天真纯洁,一直是一个小孩子似地,喜欢玩,喜欢人,乡下人,在乎感情,爱情亲情,绝对的好人,里面有个标准就是善良,善良对每个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以为捐款之类的就是好人,其实错了完全错了,看淡欲望和在乎感情的人才算是真的好人,一种美,一种艺术,像一朵雪莲花,一个小孩子,最具有人的感觉,就像唐僧那种。

为什么会有第3种人和第四种人的存在,有很多原因,一是人是群居动物,人需要朋友,和朋友在一起只要是真感情就会感觉幸福,所以为了这个人愿意放弃欲望,二就是爱情,爱过一个人就会明白为什么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聪明,是因为他具有佛家的博爱精神,不仅爱自己的亲戚,和自己地位平等的朋友或者有恩与自己的人,爱所有的人,包括动物,第三是因为我们的人性,我们喜欢童真善良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的善良的选择,看淡欲望,在乎感情,他的善良征服了我们,我们愿意帮住他,就像唐僧,虽然傻,但是却能得到所有神佛的心,第四就是因为曾经的自己,大多数名人出生都是草根,曾经自己多么努力,多么单纯,多么善良,多么渴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得到公平对待,所以如果为了欲望迷失双眼的话就违背了自己的最初,也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第五就是会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信任支持。

我说的王者之道是什么,就是人的本质,人的善良童真的一面,就如小孩,看淡欲望,重视感情,具有这种精神是幸福的,做人是很难的,老师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为什么因为第二有可能是千千万万的。

老师说学校像一棵树,每个学生就是一片树叶,只有在学校才能得到营养才能得到阳光,少走弯路,我觉得很对,条件很重要,语文吗就是看自己喜欢的小说,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对自己好,还有听课吗,小说好因为它没有图像,还有很有文采,英语吗就是多看自己喜欢英语文章看自己喜欢的英语文章。人最怕的是谁,其实就是自己,因为自己在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自己,所以人成不了佛成不了仙,所以人生是悲哀的,但是我觉得人生还是有人的精神的,火影里的火的意志,海贼王里的D的意志。就是这种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人性化吗,也就是和机器的区别,有感情在乎感情有自己的喜欢与震怒也就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恩人有仇人。

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就是所有人都有默契一样的价值观,也就是有才的人名人,首先应该有道德标准,是一个高道德的人,能得到所有人的心,法律亲情爱情友情是靠不住的,每次磨难都是对人人性的考验。做好选择就会幸福的。

人有很多欲望,虚荣心和性欲,我个人的观念人和禽兽是不同的,我们愿意帮助好人不是聪明的人,我们爱童真的人不是爱聪明的人,我觉得只要你真诚纯洁使佛主流泪,那么你会成功的,千万不要加如邪恶的人群,去毁灭美好的东西,那么你离成功会越来越远那么你离成功会越来越远应该帮助美好的东西展现他的美,给他帮助给他阳光。

天才得到的不是肯定与支持,有时候更多的是嫉妒与孤独,没有朋友,与人相处很痛苦,渴望有朋友。

我不相信天才论,做好人做坏人都是自己的选择,人的精神境界不一样,做出善良的选择就能得到天才的肯定,我不相信天才论和蠢材论,只是人的心态不一样,如果真有天才,那么他会幸福吗,不会,为什么因为如果他生个儿子企不要气死自己,没有天才,天才是什么,你的善良的选择得到别人的肯定你就是天才。因为选择很难,所以别人才佩服你。

-一定有些人最具有王者之道,最具有王者之道的人就是很天真吃了很多苦,最知道人生的心酸的人,最渴望得到别人关心的人,孩子气的人。也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等。有种人离王者之道很远,那就是更年期和老年痴呆,还有活着就渴望别人不好者,等等,离王者之道越来越远。也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不喜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我喜欢佛教的博爱精神。我喜欢看淡欲望的人。

我一点也不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没儒家的好呢,佛教的是哲学之母,孙中山说的,我喜欢佛教的博爱精神,也就是说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道德修养之上的。我喜欢。

这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人是什么人有性欲,虚荣心,还有唯我独尊永存,这不光是欲望还充斥着人性。这就让人希望美丽和聪明。上帝是最聪明的,有些事情上帝最明白,我们却始终无法明白困惑,王者之道就是以人为本吗,就是解决矛盾很多矛盾,第一要道德素质很高,得到成功的人的肯定,当然正常

人大多你越成功他越不会肯定你。如果你道德素质不高,很多成功的人记恨你那么一刀捅死你。谁会说呢,就像唐僧和孙悟空,孙悟空肯定很喜欢佩服唐僧。第二一定要很相对比正常人好看,因为爱情就是一种欲望。等等。

必须注意一个问题,我们中有愤青阶级吗,这就是绿叶淤泥吗,衬托了第四种人荷花吗?

不过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欲望迷失了自己的双眼。

瑞丽一中高三:跛脚和尚

第二篇: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中学语文教学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札记

冯友兰先生(—),字芝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而言,人们赞美冯先生是“ 可超而不可越” 的人物,意思是,后人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胜过冯先生,但是却不能绕过冯先生,因为那样不但必然要多费力气,而且容易走弯路而难以深入堂奥。人们还感叹,冯先生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但你不会不明白。然而,饶有意味的是,相较于冯先生的博大精深,纵使他深入浅出,要真正“ 觉解” 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人生的境界》一文就甚具言辞简约、意蕴遥深的特点,爰作读书札记,聊供参考并资谈助。

北京西郊万安公墓,冯友兰先生长眠于斯。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两行文字: “ 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 三史” 即指《 中国哲学史》 《 中国哲学简史》 和《 中国哲学史新编》 ; “ 六书” 即指《 新理学》 《 新事论》 《 新世训》 《 新原人》 《 新原道》 《 新知言》,这六部书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当时处于民族存亡绝续之际,所谓“ 贞元之际所著书”,《 易经》 上说: “ 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代表春夏秋冬,贞下启元,意味着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会到来,而历史恰如冯先生所逆料。他进而想到,《 诗经》 上说“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简言之,就是“ 旧邦新命”,而中国历史的发展足以当之。“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 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所谓“ 旧”,就是文化悠久;所谓“ 新”,就是重振复兴。而作为一个哲学家,冯先生说他所能做的就是发扬古老的传统文化,因为“ 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也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将来中国的现代化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也是最新的国家”。这就是所谓“ 阐旧邦以辅新命” —— —把中国古典哲学中本身具有的永恒价值阐发出来,使之大放异彩,这就是冯先生毕生的使命。

冯先生认为,“ 哲学的内容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它的作用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丰富、发展人的精神境界”。换言之,从理性的角度看,哲学的思考体现了最高层面的思想,它要求尽力达到“ 极高明” 的境地;而从功用的角度看,哲学又要通过自身让人们了解人 生,在现实中追求理想的生活,这就要求哲学所讲的内容切近人情,即古人所谓“ 道中庸”。庸言庸行,人人可知可为。冯先生认为,“ 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新哲学,体用兼备,本末一贯,是中国哲学固有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 新原人》 一书中,冯先生专用五章的篇幅来讨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 《 境界》 《 自然》 《 功 利》 《 道德》 《 天地》。《 人生的境界》 一文,正是对上述论断的浓缩和总结。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境界又如何划分? 冯先生首先告诉我们,这要在明了哲

学的价值后才可能回答得不肤浅,这是高屋建瓴,是“ 极高明”。那么如何“ 道中庸”,让人人都明了呢? 冯先生就从“ 觉解” 入手,解是了解,觉是自觉。“ 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 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若问: 人是怎样一种东西? 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若问: 人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生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而“ 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于是顺理成章地产生了不同的境界。三

冯先生认为,精神境界有高下之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可 谓判然有别。所谓自然境界,就是顺性或顺习而为,但并非一种原始或混沌的状态,借用

古人的话说,不是 “ 无知无欲”,而是“ 少知寡欲”,不是“ 不识不知”,而是“ 不著不察”。也就是“ 觉解” 不足。功利境界最大的特点就是趋利避害,且抱为己的目的。冯先生说: “ 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 占有’ 为目的。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 贡献’ 为目的。用旧日的话说,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 取’ ; 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的目的是‘ 与’。在功利境界中,人即于‘ 与’ 时,其目的亦是在‘ 取’ ; 在道德境界中,人即于‘ 取’ 时,其目的 亦是在‘ 与’。”这就把二者的区别简要地勾勒出来。如果说自然境界有智愚巧拙,功利境界有得失利害,道德境界有荣辱毁誉,那么,天地境界就连生死物我也不复存在,所谓“ 超理智” “ 超道德”,意义即是在此。冯先生最为看重天地境界,说他平生立说,什么都可以丢,惟独天地境界不能丢。先生让人自觉自己是宇宙的一分子,确乎是究竟至极之论。人类只有与自然相融合,才能得生存,求发展,科学和未来已经或必将证明冯先生论断的精当。

·阅读教学 ·戴建

华中学语文教学

文如其人,学亦如其人。哲学无论多么通俗地讲解,也多少有些玄妙。我们可以深味冯友兰先生本人的一些故事,或许对人生境界不无启发。冯先生一生努力“ 觉解”,从不懈怠。金岳霖先生回忆,抗战初期,冯先生乘车从长沙到昆明,途经镇南关,司机提醒不要把手放到窗外,大家照办,只有冯先生还在思考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没考虑完,胳膊已经骨折了。冯先生一生勤于著述,著作等身。陈岱孙先生说过,抗战时期,空中不时有敌人的轰炸,而冯先生正襟危坐,执笔不辍,“ 贞元六书” 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他岁时,发愿重写《 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七卷),那时他几乎“ 耳目失其聪明”,但持之以恒,终于到 岁高龄时完成这部划时代的作品。他的女儿、作家宗璞回忆,先 生曾经讲,“ 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 溃痈。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张横渠又说,存,吾顺事;殁,吾宁矣。我现在是事情没有做完,所以还要治病。等 书写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他把他的稿费捐献给北大,设立了哲学奖学金。实现了《 易经》 上所说的“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的理想。冯先生的遗言是: “ 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冯先生逝世后,最为人称道的挽联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求仁得仁,安度九十五岁;誉之不加劝,非之不加沮,知我罪我,全凭四百万 言。李慎之《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纪念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 冯友兰《 三松堂自序》 冯友兰《 新原人·觉解》 冯友兰《 新原人·境界)(作者单位: 北京顺义区牛栏山一中)

本篇课文是对庄子人生哲学的解读。中学生理解本文之难,原因大致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庄子哲学是对人生苦难的总结。读者须在经过人生的艰苦历练之后,方能进入庄子的精神世界,和庄子产生共鸣。而今日之中学生,即便是高三学生罢,年龄也不过十八九岁,处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正是“ 少年心志当拿云” 的季节,人生的画卷尚未完全展开,美好的梦境依然在心中飘摇;我们的正统教育中宣讲的是实现理想,是为社会做贡献; 社会上流行的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切,都近乎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入世思想,和庄子的哲学截然相反。因此,学生理解庄子的人生观,就必然出现困难。(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这样的大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我个人以为,本文其实不适合作为必读课文选到教材中来。对庄子哲学的介绍,可以在先秦散文的教学中完成—— —当然这是题外话。)

其二,作者鲍鹏山认为,对古代文化及文学的研究,“ 要多一些智力少一些体力;多一些

情感投入少一些功利关注; 多一些心灵感应少一些乾嘉习气。” 他反对“ 把研究对象变成干尸”,把自己的文章变成“ 肉腊”一样枯燥的高头讲章(见鲍鹏山为独化《 狗尾草》 一书所作的序)。因此,在本篇中,他用一种诗歌式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庄子的解读。文章蓬勃鲜活,以心会心,血泪俱下(还可参看作者《 寂寞 圣哲》 一书)。可是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从课内到课外,能够接触到的大多是常规论文语体(又称“ 毛语体” 或“ 社论语体”,如《 改造我们的学习》 《 谈〈 水浒〉 的人物和结构》 等),对这种话语方式(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不适应,也必然使学生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上产生一定的困难。

解决以上两个困难,我以为应该注意这样两个问

题。

其一,复习庄子。重读《 逍遥游》(理解生命对外物的超越—— —无所待)、《 庖丁解牛》(理解生存之道—— —养生),着重从思想上引领学生了解庄子哲学的特点,进而理解庄子。庄子哲学是“ 出世论”,它不关心社会怎样,更不参与社会的治理,它关心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幸福和存在价值。这一点和儒家、法家都不同,似乎更“ 唯 心” —— —它的全部内容都在精神层面展开。与课文相关天 光 云 影 共 徘 徊 —— —读鲍鹏山《 庄子: 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随想刘德水

·阅读教学 ·

疒 丸

第三篇:人生三境界之讲师魅力

人生三境界 讲师的魅力

---《土拨鼠日观后感》

两年前我和同学吃饭,谈到现状,那个时候对现状不太满意,同学说看看土拨鼠日这部电影吧,也许会对我有所启发。

看完之后,我确实受到鼓舞,也有所感。想到了如果想改变就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吧。

后来我参加了新精英,上了职规课,上了黄埔。有一天我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我发现,我的感悟已经不是两年前的样子了。对电影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那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悟吧!

一、我理解的三境界

1.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改变);

“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在上思想政治课上面学到的一句话,相信非常多人都看过这句话!

我们每天的生活其实都差不多,每天面对面对相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我们每天过的好像都一样,没有改变。想改变吗?人生的第一重境界就是求变,而求变的开始就是把我当下,从一点一滴做起,也就是刘备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影片的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菲尔先生就在求变,他不喜欢再继续报天气预报了,更加厌烦的是报道土拨鼠日。他说他要离开第九频道,这是他有改变愿望的第一次展现;

(那一刻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换工作的影子,总觉的现在的工作给你的平台,总是怀才不遇的感觉,总是寄希望于下一份工作,事实证明这是跳槽妄想症)

后来陷入每天重复的日子之后,菲尔经历了短暂的恐惧,为什么每天的日子都一样,这个时候的菲尔求的也是改变。

在他挥霍光了他所有的乐趣之后,他的生活一度陷入绝望,这个时候更加渴望改变,甚至死亡也成了改变的目的。

这个时候他的生活是悲惨的,无法改变的生活,充满了绝望,空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我们内心深处渴望改变的愿望,也许是对于目前工作现状的不满意,也许是对生活的某一部分不满意,也许是对外界环境的不满意,也许是对我们自己的不满意,我们内心深深渴望的,求变是内心的呼唤。

问题来了,怎么求变呢?像我刚才说的,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看看菲尔是什么时候变化的,第一次变化有一天早上,菲尔打了热咖啡,送给他的同伴,给了乞丐他身上所有的钱,这就是改变的第一个开始。让我觉得最生动的两个画面一个是他去学钢琴,老师说明天,他说如果今天能安排,他愿意出1000美元。你愿意为你的梦在进一步做点什么吗?老师立刻就有时间了。这说明改变从现在开始,有时候客观上确实存在着阻挡前进的障碍,可是你改变的意愿到底有多大,对于菲尔来说,今天就是最后一天,没有明天,所以他只能在今天学习,明天还是今天。这样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你愿意为自己的任何改变,今天做点什么吗?另一个画面是老乞丐被菲尔救助到了医院,可是乞丐死掉了,护士说每个人都会死的,今天就是老乞丐的日子”Some times people just die”,菲尔说“but not today”是,如果今天改变不了就没有了明天,对于菲尔来说,就只有今天,没有明天,今天就是生命。如果今天不改变,明天就是死亡, 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感动了。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改变一定要在今天,因为明天同样的障碍一样存在,如果你今天能改变,就不要等到明天,因为明天和今天一样。第二个是,今天不改变,明天将没有机会。

那么想改变,就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开始。电影中有另外两个画面,也是两个拥抱,一个是菲尔从酒店出来遇见的第一个人,最后一次拥抱充满了鼓励,我们能看到那个人被拥抱之后那种受到欢心鼓舞的样子。另一个画面是菲尔的同学,见面之后菲尔的拥抱时那么怀旧,以至于让他同学深深的被感动,那无法承受之温暖让他落荒而逃。

没有比拥抱更小的事了,但是他给周围带来的改变确实巨大的,从对胖子的鼓舞,和他同学的落荒而逃我们就能感受改变带来的巨大力量。所以,改变不必要刻意,不必要精心准备,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事,就会带来力量。

那你是否需要准备好了改变了呢?没有必要准备,马上就改变吧!把每一天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2.到底什么样的价值能够带来长久的快乐与满足? “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

当你真正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中去时,不管这个事情多么简单卑微,你都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任何一个瑜伽教练都会告诉你,及时认真的投入一次你的呼吸,这个每天你都会做过无数次的事情,都能感受到无数的乐趣。

这是古典在“拆墙“里的一段话。放在这里作为我们人生第二重境界的引子,到底什么样的价值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和满足。

从电影中显而易见的能看到,菲尔对他这“最后一天“做了各种尝试。逃避,录完节目,迫不及待的想逃走,可是现实去那么残忍,不允许他逃走。

还记得菲尔在保龄球馆说过一句话”I was in the Virgin Islands once, I met a girl, we ate lobster, drink pina-colades, at sunset we made love like sea otters, that was a pretty good day!Why couldn’t I get that day over and over and over? “如果看这句英文的前半句,给我们描绘了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美景,美女,美食,还有浪漫。如果这样的一天不断的重复,重复,那该多美?美吗?真的是这样吗?

菲尔很快就自己找到了答案,他可以让这一天像他期望的那样过,甚至更加丰富。美女,可以有很多,不同风格样式的,美食,想吃什么,就是吃什么,不用担心后果,金钱,他好像也不缺钱,如果他想要,试想一下,哇哦,菲尔来到了天堂,肆无忌惮的享受。

可是终于有一天菲尔就会被痛苦打到地狱,当所有的享受就耗尽了菲尔的兴趣,在一次一次追求Rita的过程中,不断的失败之后,他内心深处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一次一次自杀之后,剩下的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在一朝顿悟之后,他开始干了这样一些事,开始“关注“身边的人,注意这个关注,这次真正的关注,以前的关注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欲望,而现在关注,他开始认真的去考虑他身边的人,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他尝试着去帮助身边的人,去帮他们解决问题,救助乞讨的乞丐,最终帮他回到了家,接住从树上掉下来的孩子,帮助老太太们修车,用自己的技艺给大家演奏,他开始去图书馆读书,开始学习钢琴,接触音乐,因为收音机里的音乐一定在那个时候震撼了他的心灵,开始学习冰雕,接触艺术,其实这都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绝对的利他,一个是不断的自我完善。

感受爱,感受美!

通过电影我们能看出来这是真正能够带给菲尔不竭快乐的动力,也带来的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他不会再那么彷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该干什么,他清楚自己每天在哪里,在进步,这对菲尔来说非常重要。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只有对他人无私的爱,只有不断的自我要求和完善,才能带来无止境的快乐?带来无止境的满足?

对爱和美的最求,是人生第二重境界。

3.只有深深的内化,魅力才能散发。假装的魅力,总会被拆穿

有一次,有源律师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禅师答道:“用功。”有源问:“怎么用功?”大珠慧海说:“饥来食,困来眠。”有源又说:“所有的人都如此,怎么算是用功呢?”大珠慧海回答:“那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好好地吃,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好好地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啊!”

这段话在星云大师的《觉悟》里的一段禅语,在古典的《拆墙》里也有引用。人们总是有太多烦恼,太多目的性和功利心,没有平常心。用在这里用以说明人生的第三重境界,深深的内化,才能带来改变,而改变再也不是我们期望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电影里详细描述了菲尔如何追求Rita的过程。当第一次看到他们堆雪人的时候,他们在亭子里跳舞的时候,一刹那我有一种很浪漫的感觉,很美好。每一个环节好像都很美好。可是最后结局却不那么美好,有点出乎意料,Rita还是拒绝了菲尔。

我想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是导演设计下的桥段,如果现实中这么精心设计的美好,恐怕没有谁能拒绝。他为什么会失败,可以说他做的非常完美,但是他依然失败了,失败的那么透彻,透彻到他自己也不能理解。

其实我可以帮他解释,就是他是假装的魅力,他自己做的事,他自己也不相信,他想得到的,只是靠欺骗得来的感情和肉体,所以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他永远也无法获得。而那些靠欺骗和假装的来的短暂的快活,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留个他的仍然是无尽的空虚和绝望。

好在菲尔是幸运的,在无数次自杀之后,他终于杀死了自己的欲望。星云大师说:得财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忧是平常心,享誉不骄是平常心,受谤不恼是平常心。做到了就是真正的内化。终于在有一天他杀死了“自己“,获得了深深的内化,身心合一,做到了平常心。除了平常心,他还获得了爱,对众生无限的爱,不求回报的爱。那我们看看他的表现吧。

电影中有两个场景是非常让我震惊的:

其一,菲尔在拐角处遇到了他多年遇见的同学,他上去拥抱,直接叫出了他的名字“奈尔“,真诚的问他是不是可以抽出时间,想叙叙旧,我们可以看到他真诚的表情,那种从内心里散发出的真诚,让人为之动容。而奈尔也不好意思把保险卖一个充满了爱的人,落荒而逃了。记得当时我是和一个朋友一块看的这部电影,他说菲尔已经学会了怎么对付这个人。我说不是的,这不是对付,一定是他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真正友谊与关爱。那种关爱打动了他。因为后面菲尔从奈尔那里买了所有奈尔出售的保险,他们再次在party上相遇的时候,共同作出了那个打拳的小动作,那是菲尔对奈尔深深的共情。这种共情是非常让人感动于敬佩的。

其二,party时菲尔和Rita跳舞,当所有人向菲尔表达谢意,Rita问菲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所有人都认识他,所有人都像他致谢,而菲尔只是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做了我平时做的事。这句话非常感动我,对这些他并不表现的特别在意,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他只是做了他认为他应该做的事,这就是一种平常心,是他深深内化的表现。

在拍卖单身汉的环节里,当Rita用她所有的钱把菲尔买下来的时候,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我回想起来,在菲尔苦苦追求Rita时遭受的拒绝和渺小。此时此刻,也许菲尔本人很平静,可是我却为他的成功而开心,为他获得了自己的认可,获得美好的认可而激动。菲尔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渺小,猥琐的人。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弱小的,弱小到我们会害怕,弱小到我们需要去假装,弱小到我们会绝望,弱小到必须得到别人的鼓励才能前进,我们如此的弱小,以至于我们会迷失。其实我们自己本身就很强大,真正的强大来自于深深的自我认同,身心合一。爱他人,不是假装的,是深深发自内心的;爱艺术,不是假装的,是纯粹喜欢和无尽的追求。给别人以支持,不是假装的,是真的希望对方获得鼓励;努力的做事情,不是因为工作的要求,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召唤,召唤出散发阳关的价值;爱,还有专注。菲尔是成功的,或者这件事并不能用成功这个词,因为成功过于功利了,我们应该说他是强大的。菲尔曾经很假装自己很善良,假装说自己可以为了世界和平而干杯,假装自己很有爱心,假装自己很有才华,为了表现才去背一些法文诗。而假装就是假装的,假装的东西总是那么没有力量。当有一天他真的具有了魅力,我想说的是,才华只是他魅力的点缀,而身心合一,深深的内化,才是魅力的真正所在。

那就再回顾一次他的才华,和他所散发出来的魅力,看一看他最有力量的一次播报: When Checkhov saw the long winter, he saw a winter bleak and dark and bereft of hope.Yet we know that winter is just another step in the circle of life.But stand here amount people of Punxsuntawne.And basking in the warmth of their hearths and hearts, I couldn’t imagine a better fate than a long and lustrous winter.。。

知行合一,深深的内化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讲师魅力

1.到底是表现更重要还是专注更重要

是表现重要,还是专注重要?我想菲尔的表现一直非常出色的,比如在他追求Rita这一段。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样的表现仍然失败了。为什么?如果关注表现,其实关注形式,浅层次的变现,永远也不可能打动内心,或者说假装的魅力,早晚要脱掉伪装的外衣。而真正的魅力来源于专注,来源于不懈的追求。记得原来学过有一篇文章叫“成功的秘诀”,文章中并没有写很多条条框框,罗列成功的方法,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等,只是说,作者去看望一个老友,进门发现老友的忘我做雕塑,直到很久,都没有发现有人来拜访,于是作者知道了成功的秘诀,就是全情投入。其实也就是专注,专注是忘我的,而表现是自我的,这其实就是注重表现和专注的区别。

而魅力,则来源于忘我的投入,却不是虚伪的表现。2.到底是才华更重要还是爱更重要

才华和爱,都是人们喜欢的,到底是才华重要,还是爱重要?我们看到最后菲尔其实非常有才华,但是真正让菲尔获得尊敬的其实是他的爱,从他一出门对小胖子的拥抱,到无私到帮助镇上所有的人,他获得是人们无私的尊重和祝福。那才华就没有用吗?我想才华是爱的点缀,只有大爱的人,才能领悟音乐中美好,文学里的温暖,艺术里的美。所以爱是本质,才华只是点缀。

作为讲师也是一样,在讲台上的表现力,只能带来一时成功,却不能代表魅力。而有爱,才是真正的魅力,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就像菲尔的最有一次播报,这种表现和做讲师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去影响别人,而最后一次的播报,我们说菲尔是有才华的,短短的几句话有对俄国作家契科夫的引用,我们说英文写的也非常美,然而其实那是他自己内心爱的表达,只有爱才让他的才华那么有表现力,才真正触动人心。3.身心合一 身心合一才是魅力的终极目标。这其实就是我们在黄埔上总说的,讲我所信,信我所讲。这也是电影里表现出的最高境界,是每个讲师都拥有的信念。

当有了这个魅力,一切就先的那么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假装的优柔造作,没有了虚伪的虚情假意。就真能做到平常心,就能把真正强大的力量表达出来。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内心“杀掉自己”不要过于关注自己,要有平常心。专注,发自内心的专注,执着的追求。用爱去改变。

魅力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就在我们的灵活深处。那就让我们自己把他们挖出来,让魅力大放异彩吧!

第四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之人生最高境界

读书内容:《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著)花一天时间一气读完《曾国藩家书》,虽有囫囵吞枣之嫌,但枣味多少稍存齿间,尤其是曾国藩多次反复强调的一些观点,印象尤深,略作整理以求回味自勉。其一:家和万事兴。曾国藩素仰其祖父“积德累仁,救难济急”之风。对于族人亲友,尽其所能施以援手。他感念叔伯舅姑之恩德,因他们的困窘而不忍,故推爱有加,接济偿债,急人所难,济人水火,对他来说都是常事,也是分内之事。并且告诫诸弟,对于“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弟辈万不可专责他人”。知恩图报,饮水溯源,以德报怨,孝悌友爱,正是这些品质维系了家族之和谐,家和,则万事兴。因为曾国藩认为,祖上累积的福报大多落在他一人头上,实在受之有愧,侵占了族人们的福报,所以尽自己所能,雨露均沾,多回报一些给其他家人,不致于折福损德。反观很多得志便张狂、六亲不认的,往往最后的下场就是众叛亲离。其二:管好家里人。曾国藩虽然家族观念很重,爱惜族人,但也对他们约束有加。有一次,曾国藩听说父亲去省城、县城替人说事求情,特意给叔父写信,让他劝告父亲不可干预公事,说地方官虽然碍于情面,表面上敷衍你,其实最烦此类说情干预,“凡乡绅管公事,地方官无不衔恨”,所以“望劝父亲总不到县,总不管事”,“无论有理无理,苟非己事,皆不宜与闻”,“家中一切,有关系衙门者,以不与闻为妙”。想到我们现在,很多官员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执法者往往要铁面无私、秉公办事真的很难,有的案子刚有些眉目,甚至才一进场,就有各种方方面面的关系纷至沓来,某某长的亲戚、同学甚至同乡,或者亲戚的亲戚,关系网笼罩四方,这活儿也就别想干了。还有一次,他听说家里人打算募捐以弥补地方官的亏空,要求家人“万不可出力”,“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万万不可”。因为官员亏空,多数是书吏“上则吃官,下则吃民”,中饱私囊,人民是无辜的,所以捐银弥亏这种事,不宜操之太急,必须人人自愿,如果强行摊派,就是把好事做成了坏事,反而被那些书吏拿做把柄,不得不防。这就是曾国藩谨慎之处,做人做事不图眼前虚名,能看到长远或成的隐患,深知家人“当藏身匿迹,不可稍露圭角于外”,低调行事,方不给自己埋下祸端。此外,在给他父亲的信里,他也希望约束族亲不仗势凌人,“本家有事,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诉讼”。吃亏就是占便宜。这才是维系家族长久昌盛的根本。古今多少官员,自身或是能保清白,却是从家眷处产生了缝隙,而被“苍蝇”叮上,最终祸殃延己。在选择媳妇方面,曾国藩同样谨慎。有人给他说了一家姓常的人家的女儿,估摸着是富贵人家,他却不愿。因为那听说那常家人喜欢“恃父势作威福,衣服鲜明,仆从煊赫,恐其家女子有宦家骄奢习气,乱我家规,诱我子弟好奢耳。”他理想的媳妇,只需“在乡间选一耕读人家之女”就好,足见他的观念并不同于一般门当户对,却是希望朴素寻常,知书达理就好。后来有了媳妇,他告诫儿子,让媳妇要下厨、纺织,不能因为出身富贵人家就不做家务,还要求媳妇女儿每年各给他做一双鞋及织布做成衣袜,考核女眷是否勤劳。在他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期间,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是主要将领之一,能征善战,家里族人也有不少投奔到他营里效劳,对于这种情况,曾国藩写信告诉弟弟,能照顾族人是好事,但不要“冗员浮杂”,确实不能发挥作用的族人,或者拿钱让他们回老家去,或者在营外单独安置,不让军中有“惰慢喧杂之象”。这些细节之处,可以看出曾国藩治家之有情有严,正是出于这些约束,所以他可以平步青云,而无后院起火之忧。其三:为人多惶恐。曾国藩在家书里,多次提及一种惶恐的心态。这种惶恐或存于戚族之间。比如“诸戚族家皆穷,而我家尚好”,他认为老天可以让他今天处于“丰亨”的境地,也可能明天让他处于诸戚族家的境地。所以认为处于顺境的时候,很惶恐地觉得老天待他太好了,“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所以要用自己的“余”补别人的不足,就算以后处于逆境,也会很惶恐的觉得老天待他很好,那种好不一定是真的很好,而是相比于比他更不足的人,也要感念天恩,“亦兢兢焉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所以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不是像有的人,愿人穷不愿人富,看见别人比自己优渥一些,便羡慕嫉妒恨。这种惶恐或存于兄弟之间。比如他在家书里多次教导几个幼弟,弟弟们就不乐意了,回信说他的书信让长辈看了“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他看了也是“不觉汗下”。这便像是在家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让家人有所对比,给后来人造成较大压力。而对于这点,曾国藩的看法是:“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悌”,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认为如果在父母族党中有贤愚之分,那就是自己平时有讨好的意思,用了心计,使自己得到好名声,而让兄弟得到坏名声,以后定会在兄弟间产生嫌隙。所以要互相体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一家人互为一个整体,共同进步,才能永葆和睦家风。这种惶恐或存于同僚之中。比如他认为自己升迁太快,“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予之德薄才劣,何以堪此?”甚至一列京官中唯独他有重庆(祖父母、父母均健在)之喜,也让他不胜惶恐。曾国藩熟读《易经》,深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明白这世上“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唯恐自己福泽太厚,不知祸患何处,所以平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阙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基于这种观念,他认为家中的旧债不宜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办,甚至诸弟所需求的事物不能一一满足,也是求一种缺陷的平衡。曾国藩毕生追求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认为“借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想到我们现在教养孩子,予取予求,恨不得天上月亮也给摘下来做玩具,如今想来,也怕是折了孩子的福分罢。由是想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只有一半失意,则已算是上天眷顾了,凡事皆有定数,不可奢求太多。这样一想,什么孩子考差了、股票亏了、偶有小感冒、家里小争执什么的,都不算什么了,此处有缺憾才能有其他大圆满,心里求得平衡了,方可知足常乐。至于学业之道,昨天已有赘述,余不一一。纵观曾国藩之家书历历,其实多是琐碎小事,但就是这些琐碎细节之处,显出其博爱之气度,慎度之言行,勤俭之态度,严谨之作风,他并没有要求弟、子拼死读书、考取功名,但在他的教导下,几个幼弟从年少轻狂的官家子弟,成长为纵横一方的大将、重臣,两个儿子一则成为“学贯中西”之外交家,一则成为少年得志的数学家,成就都是不凡,而他本人,也被人誉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实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可见:细节决定成败,情怀成就大人。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曾国藩家书里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细读,深思,笃行。

第五篇:成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后感

如今我们所处的竞争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年代,等待别人的帮助或者是祈求神灵的恩赐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知难而进,勇于第一个吃“螃蟹”,才有机会抓住属于自己的待遇。

每个人都是渴望成功,成功意味着很多美好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人生的欣欣向荣;成功意味着更好地享受生活;意味着获得赞美、赢得尊敬;成功意味着自由,免于各种烦恼、恐惧、挫折、与失意的压迫;成功意味着追求生命中更多的快乐与满足;意味着胜利,意味着最大的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成功者,没有人喜欢终日唯唯诺诺,看人脸色;没有人喜欢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二流角色,平平庸庸度过一生。可以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为了获得成功,就是为了获得不断的成长,不断向高处前进。

人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进与退、损与益、智与愚、荣与辱、福与祸、强与弱、刚与柔、难与易、有与无、生与死、胜与败…….种种的矛盾冲突交汇,变化,伴随着人的生命过程,这些矛盾即是人生的挑战,也是人生的机遇。

如果直面人生的挑战?是沿着别人铺成的路走下去?还是自己奋斗来寻找新的出路?

直面人生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必须接受的挑战,也是抓住机遇的首要前提。没有前提成功的路就没有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种辩证的思维,至今对我们依然启迪着。他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微小处萌芽,都是从头开始的,只有知难而进,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

下载读《高三人生境界的课文》读后感之王者的生存之道[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高三人生境界的课文》读后感之王者的生存之道[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人生读后感800字[范文大全]

    读人生读后感800字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人生读后感800字,希望......

    读《人生之目的》有感

    读《人生之目的》有感一直很喜欢读书,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或者深夜的灯光中,无论在喧嚣的城市,还是寂静的山林,一个人,静静地打开书,看着书中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看了十几年的书,当......

    课文窃读记读后感500字(汇编)

    《窃读记》一文主要讲了林海音童年时代因无钱买书,所以只好在书店里窃读,窃读的滋味让林海音感到快乐、惧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窃读记读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课文窃......

    读《论语》,悟人生-----读后感

    读《论语》,话人生-----读后感 重品《论语》,倍感亲切。以前不曾有过的感受,现在萦绕脑海,迟迟不肯离去。索性把它写下来,与懂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论语》的“为政篇”中有一......

    读《幸福女人的职场人生》及《职业女性的美好生活》之读后感[范文]

    读《幸福女人的职场人生》及《职业女性的美好生活》之读后感 文:吴瑞芬 我读了这两篇文章,感触良多,作为一个刚步入新职业的人员,我初始的方向很茫然,困惑,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我......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之读后感

    期末考试临近,但总是静不下心来复习。索性就转移注意力,看点与考试内容不搭杠的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也是早就想一睹为快的书了,这两天终于熬夜加逃课把它看了一遍。颇有一......

    读中国震撼之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中国的崛起》之感悟 经老师推荐,读了一本好书,是张维为教授写的《中国震撼》。初读书名,便有感慨。首先张维为的《中国震撼》给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人有着强烈......

    读《入学宝典》之读后感

    九月一日,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女儿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当我正在为怎样教育女儿发愁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入学宝典》,看到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就象大海里的一盏指航灯,找到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