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忆2010————小结
追忆2010————小结
不知是何时,我也步入了大四的行列;不知是何时,别人又开始以毕业生来称呼我;也不知是何时,我成为了考研大军的一员……
每每想到这些,我总是感叹时光的流失,岁月的无情,的确,转眼间,伴随着2010年的终结,我们已经走完了21世纪的前10年,即将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2011年。
追忆2010年,有艰辛,有泪水。说到艰辛,说到泪水,我想,这也许是每一个走到大四的同学必须经历的一程——考研!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80后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艰辛的考研路,我也不例外。也不记得是从那个早晨开始,我已不在奔波在去往琴房的路上而是转向去往图书馆的岔路口,这个岔路口,一转就是半年啊,想必某一天早上5.30分起床的滋味都曾经经历过吧,但是六个月里每天都5.30起,我想能撑下来的没有几个,我做到了,经历过才有发言权,所以我说;一路走来有心酸也有泪水。
追忆2010年,有快乐,也有幸福。毕业的这一年,事情是很多的,又很多的毕业手续要办理,还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等等,总的来说,我还算顺利,课程顺利结束,我的成绩还算得上优秀,毕业论文题目的顺利通过(当然通过的人很多),也减少了我不少的负担,比较令人的高兴的是,在百忙之中,完成了汇报演出,虽说其中有不少磕磕绊绊,但总体情况是积极向上的,其中,新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发挥到了极致,最后顺利结束2011年的研究生考试,放假回家,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也有人说:跟你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呵呵!也许吧,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努力。
经历的多了,人就会越加懂得…….忽然间,我觉得一切事情的结果都显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过程磨练了我的意志,是过程使我变得坚强,是过程让我懂得了一切的一切。
2010年,有失去,但更多的是收获,风雨路上,我的成长离不开很多人帮助,感谢话我不想多说,就让未来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们。
追忆2010,展望2011,迎接未来挑战的我,没有停下脚步:我一直在路上,风雨兼程!
第二篇:追忆读书笔记
追忆读书笔记
我们常常回忆那些过往的事,追忆那些美好的、深刻的东西。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思绪总会不经意间飘到那些美好的时刻。有的仍是记忆犹新,而有的早已模糊不清了。当你看到公园里那些牵着妈妈手的小孩儿时,你会不自觉的回到美好的孩提时代,有些事历历在目,有些却已经模糊不清了……
在传统的西方文学当中,披着面纱的真实,作为文学的象征,是经常出现的论题。成文的东西同他要表达的意义之间,表面显露的东西同真实之间,总有一段距离、一条鸿沟。在这种认知形态里,隐喻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同一个词,既像我们揭示,又向我们隐瞒,既告诉我们真情,又向我们散布谎言。这种认知形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是常见的,不过,比起另一种认知形态来,它是次要的。另一种认知形态也有鸿沟,另一种鸿沟,时间、消逝和记忆的鸿沟。这里,举隅法占有重要地位,以部分使你想到全部,用残存的碎片使你设法重新构想失去的整体。如果说,在西方的传统里,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意义和真实上,那么,在中国传统中,与他们大致相等的,是往事所起的作用和拥有的力量,无论在哪一类传统中,鸿沟或者说障碍,都有它的魅力。无论什么时候,模仿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一旦模仿完美无缺,模仿就不再是模仿,它成了被模仿物本身。记忆者同被记忆者之间也有这样的鸿沟:回忆永远是向被回忆的东西靠近,时间在两者之间横有鸿沟,总有东西忘掉,总有东西记得不完整。
其实在生活当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追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不完整的,当小学几个要好的同学聚到一起,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总会说道:记得那个时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多少意义,这就是追忆,追忆当初那个美好的时光,虽然有了时间的鸿沟,但依然有种特殊的味道。多年未见,一件事或一件东西都会引起我们的追忆,追忆那个属于我们的东西。那些点点滴滴无声的涌入脑海。仿佛回到了那个瞬间。记忆的文学是追溯既往的文学,它目不转睛的凝视往事,尽力要扩展自身,填补围绕在残存碎片四周的空白。中国古典诗歌始终对往事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敞开怀抱:这个世界为诗歌提供养料,作为报答,已经物故的过去像幽灵似的通过艺术回到眼前。在很多诗人的故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感受,当看到他们的诗名或者读完他们的诗后总会引起一番感叹,感叹诗人所遭受的不幸以及那个朝代的种种腐败等等,从诗句的表面我们或许读不到某些深层次的内涵。这些就靠我们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深厚的文学积累,这样才能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历史背景,全面的对作者的生平进行评价。同意的一首诗放在不同的人面前,给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由于人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种种差异,人们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只能追忆到诗人在那个年代的不幸,却不知道诗人为何如此的不幸,不能全方位的追忆诗人所处的那个年代。人们常常记住那些美好的瞬间、美好的东西,却总是忽略那些凋零的东西。那些凋零的东西往往正是那些美好的对立面,在诗歌中出现的落花,往往意味着朝代的衰亡,繁华的季节已经凋零,诗歌通常通过对这些物的描写,将往昔重现在我们的面前。
不管是如今的还是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都会参照以往成熟的可取的制度,那么这种追溯是不是一种追忆呢?帝王的继承制度,经济法规的制定等。追溯到过去的专著《论语》、《左传》等论著,在论著中论述了很多关于道德伦理、周礼的道理,这些都为后代提供了很大的参考。《论语》可以说是在《左传》的基础上的一大发展。我们常常谈到往事,我们的用意并不是在于当作幌子,而是用来借鉴的,我们常常说借古讽今,借古代的事讽刺当下的风气,警醒当下的人。并不是永远的活在过去,不面对事实。就像我们学习一样,过去你的学习很好,那只代表过去,而不能代表现在的你,更不能成为你现在学习不好的借口和幌子。
追忆是为现在的你提供借鉴意义,不能成为你的幌子……
第三篇:追忆美文
对待过去时光最好的方法也许是不回头的奔跑,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有追忆的冥想。
那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漫步在无人的街道,细数着记忆的流沙。
深邃的夜空,流星划过了天际,只想记住这永恒的瞬间,灿烂夺去了轮廓,点亮了星空,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伤口。深夜的尽头是时光的捉弄和我无尽的伤痛。
冷静坐下,感受枫林的冷漠,咖啡失去了醇香只剩下了苦涩。墙上的照片如同拼图般破碎,再也找不到最初的记忆,它无情地遗忘在了追忆的漩涡,这些被定格的瞬间仿佛成为了奢望,随着岁月的变迁,渐渐泛黄,最终被遗忘在了某个暮色的黄昏。
那些曾经点亮星空的流星,满天迷人的星座,那些在年华中绽放过得花朵,随着时钟的转动而变得无影无踪,所有的光亮都一闪而过。
时间造就了我所有的追忆,不知不觉间,手中的风筝已经因为断了线而飘向远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漫画书被课本所代替。转眼之间,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收获了新的东西。
那个承载所有美好的水晶球,早已被记忆所尘封。那段剪影,也许早已成为历史。那片树叶,应该也被遗忘许久。
第四篇:“追忆”优秀作文
追忆
初三(1)班
戚玥
追忆是幸福而又伤感的事情。
初一时养了一只法国大蜗牛。它是个很有意思的生物,浇点水,就会从壳子里伸出软体,或悠哉地四下观望,勉力慢“跑”,或嚼些生菜,接着又缩回壳子里。入壳的时间,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冬天。大概是冬天睡得太久,我又疏于照料,干死了。我把它埋在楼下,用半个破花盆做了个坟头。结果正碰上院内整修,它的坟自然给平了。现在可供怀念的,只有几张因为曝光问题而极度模糊的照片。
小时候家附近有个小公园,但人迹罕至。我和老爸常去探险。有时躺在石椅上,看云朵慢吞吞地浮动,鸟儿喳喳叫着飞过天空;或者爬一座假山,假山边有棵小桑树,结果不多,但很黑很甜。最近好容易有空去看了一次,石椅子裂成数块,假山成了杂草和野猫的家园。小桑树边有一块牌子:“请勿采摘桑果,已打药!”
原来的幼儿园是个好地方。依稀记得有片大空场,三月有红的白的桃花,五月有紫色的鸢尾,还有大半年都开着的从酱紫到纯白的蜀葵,把它的花的某一部分扣在鼻子上,待它自然风干,会缩成球状,像个大脓包,是很朴素的恶作剧道具。现在为了铺管子,把它们全拔了去,桃花和鸢尾也把位置让给了汽车。现在只剩了一株又瘦小又弯曲的红桃,春天噼噼啪啪开一枝子,如同旧时的剪绒花。
去年某老师在学校花坛里种了些东西。有一个飞快地长高,结出个很大的花盘——是个向日葵;别的仍趴在地上,只是土里拱出个绿头——是萝卜。暑假前一天离开学校,向日葵已经张着它的金色花瓣,对着太阳大行注目礼。尽管它的花盘比它的农场同类小得多,显得寒酸,但我仍然佩服它的“虔敬”;萝卜也凭它的力量把土地撑开几道细缝。九月一日回来,向日葵终于垂下头去,花盘里有几个干瘪瘪的瓜子;萝卜不复存在,也许某老师已经拔走了。
窗外空调机年老,有小麻雀做了窠。它们每天早晨喳喳地吊嗓子,我很喜欢,但爹娘不堪其苦。两年过去了。第三年春天,小鸟们没有来。我不愿意相信残酷的现实,只是想:它们善解人意,搬走了?
„„ „„
蓦然发现追忆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小东西——其实追忆的幸福和伤感,都在于平凡生活中美好过又消失了的点点滴滴吗?一定要记住,否则,一不小心,就忘了„„
追忆
初三(1)班 陈萧男
他们把自己放在回忆中,只为追忆那逝去的未来。
——题记
多少往事值得追忆,而当往事与现实生成了难以逾越的落差时,就有了他的痛,他的苦,她的愁„„
他说,他痛,所以要追忆。那时,他是南唐后主,贵为天子,他虽不愿做这恼人的帝王,却有她的陪伴,他还记得她提着鞋走上小楼的那一夜,“小楼昨夜又东风”,昨夜,已经过去不知多少个昨夜了,为什么夜这么长?猛地一睁眼,似乎还是这座小楼,只是佳人早已不在,独留他一人“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还是去追忆罢,追忆那往事,可哪知多少的往事,细一咋,却又是一阵钻心的痛。
他说,他苦,所以要追忆。那时,他是风流江南的才子,每日游名胜,品香茗,听乐戏,尝小食,寻奇宝,访方物,终日寻欢作乐。谁成想,清军的铁蹄践踏河山,只一瞬,国破家亡。陪伴着自己的不过是破床碎几,折鼎病琴,残书缺砚,连当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驽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桀骜都成了一种奢望。他只能隐居山上,守着自己最后的可怜的尊严,残喘度日。还是去追忆罢。可能他有些倦了,追忆时做起了梦,或许只有那梦中的幸福,才可能让他的苦,品出一点甜吧。
她说,她愁,所以要追忆。那时,她是一代才女,他是一代才子,他们互相倾慕,她爱他穿上朝服;他去远方,她为他写词表达情意。他死了„„仿佛天塌了一般,她的世界变得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或许就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他让她好好活着,别亏待自己,她听了,也准备去踏青游玩,“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还是去追忆罢,追忆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可不知怎地,越忆,越愁。
他们追忆,忆的是情,只是现实已惘然。
追忆
初三(2)班 刑涵
童年时,每个人都是时间的富翁,仿佛如何挥霍也用不完。我的童年便全都挥霍在于小红庙那一条街上。和外婆的生活,和小咪的开心,和伙伴们的疯闹,全都值得追忆。当然最值得我追忆的,还是“左利手”。
左利手是一个四十来岁的胖大汉,红光满面,双眼炯炯有神。无论他走到哪里,身边总有一个大木箱——里面全是他的宝贝。旁边支出一块板,上面插着十来支糖葫芦。说他是“左利手”,不是因为他左撇子,而是他姓左,手尤其利索。这可是名不虚传。看他往街边一蹲,一人高,干什么?表演他的绝活——小碗扣球。周围围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他乐呵呵地从他的大木箱里拿出了他的“宝贝”——两个碗一个球。那碗在他的手里,小球左转转,右转转,“啪”一声清脆的响声,碗扣在了地上。“在左边!我看见了!”一群孩子大叫着,我也跟着喊。“你真的看见了?”左利手挑挑他神秘的眉毛,然后“刷”地掀开右面的碗,球就像穿过了时空隧道一般出现在了下面。我的脸一下就红了,左利手露出他的一口白牙笑着说:“嘿嘿,在我这儿,输了不用愁,买根糖葫芦。”我心服口服,小
小的心眼里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崇拜”。从此,小碗扣球成了我和伙伴必看的节目。那街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把戏,让我们永远兴致勃勃。就这样一直到我小学毕业,不得不搬到了西城。
人一走,留在家乡的一切回忆就像一本合上的书,曾经的感动,都留在书中像一片落叶。去世的外婆,丢失的小咪,不知去向的玩伴,即使打开书,也只是干枯的追忆。还有左利手。
初二暑假,我又回到了小红庙,看到依旧蹲在街边的人,天啊!竟然是他!两年不见瘦了一圈,脸上只有岁月的沧桑,双眼变得一片混沌,破旧的木箱边随意插着几根糖葫芦。从他身边走过的人,穿着时髦的衣服,挎着LV包,玩着当今的宠儿IPONE,谁会注意一下他?他满是老茧的手撞着缺口的碗,旁边两个小孩大叫:“没劲!”我多么希望有人,能够给予,哪怕是一点同情,别让我小时心里的英雄如此失意。然而,他只能看着我,神秘地,在想:这个初中生,为什么会在乎我呢?
我惆怅地写着《追忆》,追忆左利手的英姿,追忆童年美好的片段,追忆人与人之间的亲热,更追忆在如今越来越繁华的都市里再也找不到的简单、廉价的快乐与满足。
追忆
立春。
干枯的枝条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有了绿意,黄色的小花儿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开放,似乎是藏不住花骨朵里春的小秘密,急急地把它吐露了出来。
今年的迎春花开得格外的好,然而我却无心欣赏,只呆呆地站在那花丛旁,陷入了深深的追忆„„
六岁那年的立春,姥姥很早便起来为全家人准备春饼。半上午时,一份份精心准备的食材都成了桌上的成品,姥姥招呼着大家都围着桌子坐了下来。“哎,小心烫!”姥姥赶忙冲着我这个贪吃的小鬼喊着,“慢点吃!慢点!待会儿啊,你准嘴里起泡!”我不情愿地放下春饼,跑开了。
那时的桌上,就有几枝迎春花,当然,这也是后来姥姥告诉我的。她抱着胖乎乎,有些淘气的孩子,笑眯眯地说着,那是她最最喜爱的花。
六年过去了,花开花落,春去春来。我渐渐长大,而姥姥,渐渐衰老。十二岁的那年冬天,姥姥得了大病,住进了“小囚车”。我问妈妈,是什么大病,她并不说话,好像自言自语着:“挨日子的病,多难受啊„„”
冬日里,天气总不大好,看姥姥的日子也被一拖再拖,从11月,到12月。终于,在雪后的一天,许久不见的太阳露出了笑容,我们站在姥姥病房的门口,轻轻叩门——
原先准备好的笑容全部僵在了脸上,口中自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姥姥背对着我们,躺在苍白的床单上,头发只剩下稀松的几根,支在脑袋上。虽然下半身用被子掩着,但我还是清楚地看到,在大腿根的位置,露出的是棕黑色的肉,那是因为终日躺在床上,不能翻身而烂掉的。此时此刻,只有泪簌簌落下„„
姥姥费力地说着,等春天了,她想看迎春花,那黄色的小花,多可爱„„
姥姥终究没等到那一天。墙上的日历,停在了立春那一天,上面,有我画的迎春花,一朵,两朵,零零点点,希望它们能开在姥姥心间。又是立春。我追忆着那亲情,那份无奈,任由花
第五篇:浅析《追忆似水年华》
浅析《追忆似水年华》
摘要: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作手法的先锋,其代表作《追忆流水年华》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它也是一部理论作品。它是表现自我的一首优美的诗,堪称世界文坛的不朽杰作。本文的宗旨是概述普鲁斯特的写作背景以及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意蕴。
关键词:《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 意识流 符号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著名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七卷,近300万言,1905年构思,1913年出版首卷,第五至七卷在作者逝世后出版,全书出齐用了十四年时间。他的小说创作被视为一种寻求,不再是对现实生活做百科全书式的描写。传统小说家能未卜先知,驾驭时间,令读者对故事情节紧追不舍。而现代小说家不再满足对现实的写真,而是强调创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某种程度上,语言形式比小说内容更为重要。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虽然有主人翁“我”,但没有传统小说里固有的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我们接触的仅是回忆。由此可见,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手法,追寻新形式的先锋和佼佼者。
一、普鲁斯特的创作背景
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上层资产者家庭,自幼受母亲的溺爱,生活无忧无虑。他自10岁患上哮喘病,身体纤弱,最终被疾病夺走生命。他年青时就步入上流社会圈子和文学沙龙,被视为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与上流社会交往这段经历为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素材。父母亲相继去世,他深感孤独,被人骤然遗弃。随着岁月流逝,他病情愈加严重,细微的声音、气味、光线都会令他疾病发作。这令他忧郁,被迫告别上流社会,离群索居,凭着坚忍不拔的勇气从事文学探索。在生命晚年,他把自己关在百叶窗常年紧闭的斗室里,全心全意投身到盖世巨著的创作中去。“疾病使他不会像我们常人那样受到时钟的干扰,乃至分散注意力,反而让他发现一种更为珍贵的时间:内心的延续”[1]。他的时钟与常人的时钟不同,我们时钟的指针永远向前走,他的时钟的指针则是向后退。他的追忆是复得往昔时光,战胜时间,创造新的生命。这正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精髓。或许由于他自幼患病,疾病缠身、体质纤弱,令他与众人不同,不仅生理上而且心理上都对外界事物格外敏感,感情尤为细腻,秉有神经质人敏锐的悟性。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助于他把人物内心世界描写得惟妙惟肖。此外,父母相继离世,使自幼就得到百般呵护的普鲁斯特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骤然发生巨变,惶恐不安。“这是导致他特殊精神状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连他摒弃传统写作风格而采用现代派叙述手法可能都与之有关。在身体处于半瘫痪的情况下,在极度的孤独之中,他希望通过文学创作重构早年的心理发展和他失去的全部精神世界”[2]。由此可见,普鲁斯特的文学创作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二、理论主张以艺术风格
1.意识流通常指的是那种深入人物内心的主观描写,它任意流动踪迹难辨,并且往往是细线条而高密度的。普鲁斯特与詹姆斯·乔依斯及弗吉尼亚·伍尔夫并称为三大意识流大师,在他的小说代表作《追寻似水年华》中,意识流无疑是其特长。在描写斯万的那段辛苦而无望的爱情时,他就是大量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他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
2.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也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此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3.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就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4.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5.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三、符号与思想意象
从《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鲁斯特的柏拉图主义:学习就是回忆。学习就是认识一个物质、一个对象、一个存在,就好像它们产生出有待破译和阐释的符号。符号是一种时间性的学习过程的对象,而不是抽象认识的对象,它构成了不同的世界,有空洞的社交符号,爱的谎言性的符号,以及物质性的感觉符号,最后是本质性的艺术符号。《追忆似水年华》中有着惊人的多元性,因而形成了其统一性。请看《追忆似水年华》中三个次要人物的共同点:圣卢是广交朋友的知识分子,他关于战争艺术的高论就是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对手;诺布瓦深谙社交界的客套和外交辞令,是玩弄政治手腕的行家里手;戈达尔是外科医生,他用冷酷的科学语言故弄玄虚,掩饰自己胆怯懦弱的本性。这三个外表不同、甚至对立的人的共同点,就是竞相使用各自的语言符号共同勾勒出己经逝去的时间。可见,作者通过展现时间符号的语言形态,揭示符号语言与人物的内在联系,以便达到作品在叙述形式上的统一性,最终为我们展现出逝去时光的整体性特征。
激发思想的事物,正是符号。符号作为一种相遇的对象,保证了它给予思想的必然性。但思想的行动并不是来自某种自然的、简单的可能性,而是一种创造,一种思想的行动在思想之中的创生。因此,在普鲁斯特看来,真理不是被呈现的,而是被泄漏的;不是被传播的,而是被解释的;不是被意欲的,而是无意识的。从而可以看出《追忆似水年华》的重要主题就是:确切说来,探寻真理是无意识的历险。时间虽然可以摧毁一切,但它唯独不能抹掉回忆。时间流逝,人亡物毁,但事物本质依然存在,它给人的独特感觉经久不变,从而帮助人征服永恒。
《追忆似水年华》中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手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己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划时代杰作。
参考文献:
【1】(法)吉尔·德勒兹.普鲁斯特与符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刘成富.20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