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亡实验
11人力黄亚男死亡实验
因为从来热衷探究人性的东西,所以只因电影介绍中”测试人性”四字便下载来看,看的过程应该是很痛苦与恐惧的。监狱实验,从心理学老师那第一次听到这个实验,心里已经能想象的到是什么样的画面:心里极度扭曲,忘了所属的文明。可是当我真的完整看了这个电影,却只觉得毛骨悚然。我脑中最恐怖的画面,不是僵尸魔鬼青面獠牙,而是上一秒真诚微笑转过身露。出最奸佞的一张脸的人。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恐怖的生物绝对是人,尽管人世间每一天都有那么多善与爱之光,可是在阳光缺席的某刻,某个心灵会给你展示出超乎想象的邪恶。动物世界的杀戮是为了生存,有时血腥,却是暴漏于阳光下的吧。人呢?为了什么?金钱?女人?权势?物欲?征服欲?只是一部分。人进化的一个标志是智力与思维,所以人的复杂性不是能研究尽的。因为心理学家可以从细节着手研究整体,社会却不能明白其中的每一个个体。
死亡实验,有针对性的选取一部分人,对不同性格与行为方式的个体的研究才更具意义。:狂热于性的人,从不打架宣扬忍耐与包容的人,接受过军事训练的人,低血糖的患病者……监狱实验规定没有暴力,红色自动警报器是监督也是赋予的权力。
在进入之前,最友善的人却因为受过军事训练明白如何使人受辱夹起尾巴乖乖做”犯人”而成为最邪恶的人,狂热于性的人会变成同性恋者,宣扬忍耐的人却成为最勇于反抗的人…。
这就是监狱实验,因为没有其他监督,而又各自扮演着特殊身份”狱警与犯人”,所以在这个只有犯人与狱警的监狱里,他们会忘了受过的教育,忘了文明社会的规则道德,忘了他们只是两个星期的实验者。所以狱警也就代表了一切代表了骄傲,代表了至高无上,更代表了权利,绝对的权力,不容置疑,更容不得反抗。红色报警器,更多的扮演了纵容甚至是鼓励的角色,它从未响过,所以一切残忍的行为都是被允许的,只是”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而已”。在这里人还是进化完全的高级动物吗?一样被实验,一样只是这样,只是这样…。
最后犯人的反抗让这个实验提早结束,他们控诉了这个心理测验者。人更高级吗?男主人公相信,因为人会反抗。真的是吗?人们习惯于在处处有法律或道德约束的现实文明社会中扮演一个文明的人,可是,如果没有这份约束呢?就像有人研究,中国很多游客在国外表现失当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得体,而一旦进入完全需要自律,远离了熟悉自己的人与土地,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所以先贤早在千年前就呼唤慎独。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这场试验,这只是一个实验,但它反映出的东西却不应该被我们忽视。监狱是这样一个没有约束的地方,那,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地方就不存在吗?或许是这样的场所,也或许只是这样的情景,或仅仅只是这样的心理。可怕吗?却也真实吧!弗洛伊德早就说过,人们的欲望随时可能冲破文明的束缚,相比于这些被掩藏的欲望,人类的文明是何等脆弱。我不是消极的人性丑恶论者,我只是觉得这也是人性,就像我们了解人性的美好,就不能拒绝人性中的丑恶。正如尼采说的那样:人是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野兽之间。不是野兽,却无法摆脱人性中野兽的丑陋的一面,不是超人,却永远在朝着超人迈进。
死亡实验,告诉我们,这也是人性,这就是人性。
(仅仅是一点感悟,想和老师分享一些,呵呵)
第二篇:死亡实验 影评
无 题
前几日,一则新闻让我揪心。一名佛山的两岁女童被两辆车碾过,随后经过十八名群众都没有去救援,最后被一名拾荒的老太救了出来,小女孩在医院NICU病房抢救了一周后,因伤势过重死亡。新闻报道后,各大媒体起初的舆论是一边倒的对两名司机和十八名路人进行道德谴责,而后,有更多人开始反思,如今的我们究竟何以行为失范,信仰缺失,以至于丧失自我? 带着种种疑问,我再次重温了由著名的斯坦佛大学监狱实验改编成的电影《死亡实验》,感触颇深。首先,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是肯定的;另一方面从实验与伦理角度讲,作为试验本身因其样本过小,缺乏有效性的论证,以人作为实验对象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引来了道德争议。津巴多教授在事后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当时在他自己身上出现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模拟囚犯在实验过程中邀请自己的亲属到斯坦福监狱实验室参观时,他正巧也在实验室(据津巴多教授说,一般情况下,作为实验的研究者他很少到实验室现场,更多的时候,他是通过设置在实验室的摄像器材记录的影像资料进行研究)。而他的一个细微的动作恰巧被摄像机记录下来。那就是,他走在了前来参观的人群前面,并且双手背在后面。“这是军队首长或者政治领导阅兵时常有的姿势。所以,看到自己也这么做了,我就意识到,在不知不觉当中,我把自己当成了斯坦福大学鉴于实验的监管人。”津巴多教授是这样评价了自己的行为。事实上,即便是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由一个“研究者”变成了一个“监管人”之后,他依旧没有停下这个实验,直到他过去的一个研究生(也是其女友)来进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视频记录中模拟狱警对模拟囚犯实施的各种暴力行为后,表达了相当的震惊和愤慨。这时的津巴多教授才意识到自己坚持这样的实验是多么地不人道。事实上,这已触动了伦理的底线,对实验参与者的心理、生理造成了极端的恶劣的影响,因而备受批判。
但是,《死亡实验》中的角色设置引发的极端情况毕竟是个案,而现实生活中表现的各种角色认知才更值得深思。联想到实际,作为一名女性,涉世之前从未使用过暴力或有暴力倾向,但毕业后参加工作成为一名警察,由于处理的事务范围内暴力案件频繁,以至于在一年之后休假回家,父母说我变了一个人一样,以前爱笑、阳光、善良的自己不见了,整天满腹怒气,眉头紧锁。所以,或许在这样的环境或行为中,在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改变就悄然发生。另外,就佛山女童案来讲,我在思考:为什么在一个弱小生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那么多人置之于不顾?是因为路人甲匆忙路过时真的没有看见,以至于路人乙看见甲没有看见于是在想如果自己看见了会不会惹祸上身?所以也装着没有看见呢?然后后面的人也效仿之?或许就像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它的现实版本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揭示给我们的事实那样:扭曲的环境最终造就了扭曲的人性。所以,如果可能,与其批判人性,不如改善造就这种人性的环境。
行政管理专业程玉(209 1204 01030)
第三篇:《死亡实验》读后感
学号:20101000309班级:010101姓名:张扬绝对权威下的服从与反抗
——观《死亡实验》有感
看完电影之余,我不禁深深感叹于人性的阴暗面。当有道德水准约束的时候,人们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可是一旦没有道德的标尺当做准绳,人性丑陋的一面便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出来。
先来说一下影片中的实验。实验很简单,找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只要遵循规则,完成实验后就可以拿钱走人„„本来可以与同伴谈笑风生的轻松地结束任务,却为了那被赐予的虚无权力而开始滥用角色权力,使用暴力,人性开始被绑架,躲藏在实验监督者的角色掩护下肆意发泄自己的愤怒,将自己遭受的侮辱反施在对方身上。
其实,当他们刚刚踏入监狱的时候,还不具备身份,彼此友好,但事情慢慢地便开始恶化。其实让我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本来很和善的人进入监狱后,就变得泯灭人性,其实,他们本可以和平共处,不仅有饭吃,有地睡,还有很多朋友。他们的变化是从被分开身份的时候开始的,有8个人被分做了狱警,其他人是囚犯,难道当人被赋予权力的时候,就会变化成这样吗?
先说一下权力的形成,对狱卒来说,权力是真实存在的。服装对于人的作用不可小视,它也能起到催眠人的作用。当那些狱警穿上制服的一刹那仿佛就找到了感觉,一种趾高气扬的态度立刻显现出来。可见,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和产生了认同,会不自觉的去做与这个身份相匹配的事,就像这些被试验人员,也会对相同身份的人接纳和相对宽容,而产生团体意识,人的情绪和行为全是被这种身份认知左右的。
在监狱里,暴力也是真实存在的。在狱卒平息第一次囚犯反抗之后,伯瑞斯逐渐成为狱警的领导者,他在狱卒中的权威便树立了起来。这个在生活中满心伤痕的实验参与者,在经过77号的嘲弄之后,终于人性开始爆发, 当赋予他权力的时候,他的精神扭曲了。在所谓“只听教授的”这一幌子下,掩藏着他对权力的欲
望与生活的报复。77号被强蒙入布袋,被拖入一个没有摄像监控的角落,他以残忍乃至侮辱的方式羞辱践踏着这个一直反抗他的囚徒„„他狰狞地说:“制服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丢脸”,然后囚犯的衣服被剥光,床被拽出了囚室„„ 而暴力之外,折磨人的手段更是千变万化。伯瑞斯的爆发恐怕是这种权力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通道。当第一次惩罚囚犯的事情发生之后,确立了伯瑞斯领头羊的地位,而其他狱警们从对囚犯的第一次尝试性的惩罚中得到了快感,兴奋不已,由此可见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控制和支配他人的欲望,这权力欲望一旦得到过满足就像一只吃过的野兽,会对这欲望不断的需要,产生隐忧,互相的侮辱,侵犯,暴力,施压„„.在权威巨大压力下的人性凸显, “狱警们”开始慢慢地站在警察的位置来对待那些“犯人”了,由于法规和报酬的诱惑,就代表他们可以变本加厉,以致最后有一名“囚犯”被打死。
事实上,我们都是很脆弱懦弱的。我们都像行进于草原上的羊,会默默的跟着走在前面的那只。就像并不是每个狱卒都是邪恶的,但是随着暴力的发生,他们默默地认同了其他狱卒的做法,并让自己开始习惯所面临的现实。作为狱警这一群体中的巴什,只因不愿参与到其他狱卒的各种残忍的行为之中,而被其他狱卒贬为囚犯,另一方面,从某些意义上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你“金盆洗手”的时候,大环境已经容不下你改变了,你如果想改变只有“死路一条”。在实验中,当囚犯逐渐融入角色之后,他们慢慢懂得了绝对服从。他们听到“做俯卧撑”的指令就会立刻趴下,到点就会准时睡觉并不在说话,即使不能喝牛奶也要强忍喝下,因为自己的角色是“服从”.囚犯慢慢失去理智徒有畏惧,忘记自己只是实验的参与者,失去了对现实的判断.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狱卒在一种自我感觉是规则的执行者的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肆意地欺压凌辱囚犯,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想到,同为受试者的“罪犯们”也有尊严,也有反抗的权利。最终,囚犯一忍再忍,最终爆发进行反抗。扮演77号囚犯的主人公生性爱打抱不平,敢于与现实的不平抗争。也许有人说,是因为77号从中捣乱,引发了最后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77号一直循规蹈矩,后面的一切还会不会发生?答案是肯定的,通过69号的事例说明,无论是否有人挑衅,在这种绝对控制的环境下,控制者
都会不自觉的开始变异。假设没有77号和69号的存在,那剩下所有的人是否要承担这莫名的伤害?答案同样是肯定的,当一个群体中只有服从并没有任何异议的时候,他们就如同一群温顺的羔羊,任人宰割。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压抑,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狱警的优势地位下被渐渐地释放出来,他们莫名的将一些自己的不快强行加载到囚犯身上,突如其来的权力使他们变得充满暴力,无所忌惮,甚至通过欺压犯人而获得一种心理快感。这就如同一个放大镜,把人心中的魔鬼放大出来,最终由人变成了兽,充满了罪恶。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有很多,当一个人压抑太久了,倘若有个一个合适的渠道,他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的。正如一个教育家说的,孩子从小这么苦学习,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没有快乐的童年,本身心理已经扭曲。长大了,有成就了,也就会不择手段地压制手下的人。当官的也会肆无忌惮的敛财,甚至无限度的扩大自己的权力,当权力被无限扩大以后,人性的弱点就出现了,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不顾后果,以至于伤害更多的人。
电影终归是电影,添加了很多感情色彩,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却源于生活。想想现在的社会,不就是这样吗?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可是偏偏有很多人,当被赋予了某种权力之后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什么事情都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摆出一种俯视的架子,以求他人臣服。殊不知这样反而更增加了他人的反感,甚至于反抗心理。
重新回到影片之中,监狱里囚犯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角色不一样,所以遇到非人的待遇的时候的反应也完全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到最后大家都起来反抗了。从这点上看,正是符合人类的历史发展规律——当受压迫的人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起来反抗。历史就是最好的见证:中国的每个朝代到了最后都是由老百姓起义来更新换代的,美国的解放黑人运动也是如此。然而正是由于压迫与反抗这对矛盾双螺旋的存在,才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第四篇:《死亡实验》影评
《死亡实验》——隐藏的你
我在写这篇影评之前,看了美版和德版两个版本的《死亡实验》,这两部电影虽然在风格和结局上有很大不同,但都是根据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实验改编而来。就是说这个电影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它的故事的发生发展是建立在有科学依据的实验上的。这个实验对人的角色认知能力做出了一定解释,也证明了从众以及服从的令人惊讶的力量,还有人具有侵犯的本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影片内容,在徳版的电影中,主人公以及另外13个人被高额酬劳的实验被试的工作所吸引,来到心理学教授模拟的监狱并进行为期两周的角色扮演游戏,6个人扮演狱警,其余8个人扮演囚犯。在这之前这14个人都进行了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测试保证都是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但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扮演狱警的人在第二天就开始惩罚囚犯,到第五天已经不断地对囚犯侮辱和施暴。囚犯们采取反抗会得到更严重的惩罚,如果隐忍就便丧失尊严。在教授第六天的赶回来时,囚犯们开始越狱,造成了两人死亡,连教授的助手也被狱警关到监狱中并对其进行性侵。最后当这些年轻人明白这只是一场模拟游戏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当然真正的实验,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对象是大学生,期限也是两周。和电影中一样对报名的人做出筛选,最后得到24个人,随机分成三组: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实验最后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是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异。
实验结果让我们不禁想,为什么一群心理健康又遵纪守法的人到最后变成了这样呢?津巴多做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角色认知理论,但到最后没想到所有人都进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在每一次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互动中,社会都为其提供一个‘剧本’,用以指导分配给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的扮演。尽管津巴多这位狱长对被分配为狱警的人进行暗示,要对囚犯严加看管,不能让他们破坏规则,必要时候可以适当惩罚,但是强调了不能使用暴力。狱警们在一开始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狱警,还能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实验参与者。但是在监狱这种特殊环境下,他们做的监督囚犯的工作,他们穿的狱警的衣服,他们被津巴多赋予的可以惩罚囚犯的权利逐渐让他们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他们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狱警,并开始运用自己的权利随意对囚犯的反抗进行施暴。囚犯们被要求服从狱警的指挥,遵守规则,一开始他们是反抗的,可是经历了无数次打压和精神折磨之后他们也逐渐把自己当成了低人一等的真正的囚犯,第三天之后就开始任由狱警摆布。不得不说,狱警和囚犯都开始对自己的角色进行认真实践了。
无论在电影中还是真是实验中,监狱中的暴力事件都是惊人的。实验者对被试都进行了严格的医学和心理学测试,留下的都是无暴力倾向的人,可是为什么还是出现了令实验者本身都没有预料到的可怕的暴力侵犯行为呢?这只能由本能论来解释了。弗洛伊德说人天生就有的死本能让人具有攻击自己和毁灭自己的本能,当生本能占上风时不能表现出来,而且生本能会让死本能的攻击倾向转到外界去。习性学说在进化中利于种族生存的行为都会被保留,攻击就是一种原始的优势力量。但是狱警的暴力行为也不能全由本能论来解释,也有受到情景暗示的原因,他们以为自己就是正义的可以执法的力量,而面对本来就犯有重罪的囚犯自然不用手下留情。
我们不敢再模仿津巴多的监狱实验,因为我们的内心可能都隐藏着黑暗的另一面。在中国古代有性善说和性恶说,这个实验证明的是性恶说,无疑是对世人的警醒,我们应该有品德的教育,应该要让人知道抛弃恶而表达善。善和恶都是存在于内心的,只是我们追求利于社会发展、利于和平稳定的那一个面。
第五篇:死亡实验_影评
《死亡实验》影评
电影中的男主角法赫德是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报纸上的心理实验招聘广告并前往应征。并且收受其曾经就职过的传媒公司1万美金试图拍摄实验内容作为价值新闻。实验共录取20人,其中,8人被选为狱卒,其余12人为犯人。只要完成为期两星期的实验,每人可收到4000美元作为酬金。若有人在此次实验中使用暴力则会立即被取消资格。
开始时所有人相安无事,有说有笑。之后在法赫德为赚取新闻不断挑衅狱卒伯瑞斯,致使情况逐渐失控,担任狱卒的角色开始动刑虐待犯人。当该实验的女助理发觉情况不妥时劝告主管该实验的杜恩教授终止该实验却没有得到同意。其中一名狱卒巴什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被其他狱卒打伤并且一并关入牢房,甚至把研究员和女助理通通囚禁起来还在打伤一名囚犯后上时间不去医治导致该囚犯死亡。杜恩教授接到电话赶回医学院却不幸被一名失控的罪犯枪击。最后众人逃脱,但是两死三伤。而,实验才仅仅进行了第六天......这个电影几乎没有离开牢房的场景,但是间接交叉一段法赫德与一个女人的感情戏,让整个影片有节奏,有停顿,张弛有力。
作为剧情大片,该电影显然在形式上、题材上以及镜头语言上几乎是平平无奇,摄法也是中规中距没有什么创新,比起同等的监狱题材的影视剧,它引人入胜的地方不是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的音乐音效,也不是目不暇接的特写镜头营造的暴力氛围,而是它的主题。
关于它的主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完备的答案,只不过,基于这个电影的前身是根据1971年的真人真事改编(即美国心理学家Philip G.Zimbardo领导的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描述德国某研究院进行模拟的监狱实验),并且还曾一度被誉为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之一。
一群在现实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人,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短的几天单一的空间内就会变的面目全非?是角色和环境改变了人的性格还是人性本身的不稳定会在特定环境下展现不同的形态?当人所承担的角色的权力超越了可以改变其所处环境的规则的能力时,还会有多少人能够继续维持整个社会正常的秩序而不会滥用权力飞扬跋扈?
电影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这些心理学、社会学等的问题。但是却在很多方面带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法赫德是电影中的主角,他是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人。同时,他也是电影的主线,随着他的行动展开这个看似平常的实验。而他的心理变化也影响着整个影片的进程。从起初的新奇,到挑衅狱卒时的兴奋,再到被狱卒集体施暴后的短暂平静和最后的反抗。这些心理的变化预示了环境对人心理的微妙改变和作用。在强压下,人会随着压力的方向改变自己的个性,这是本能的适应环境,而当压力超过某一限度,达到最大承受度,这个压力就会受到一个反作用力,就同弹簧的弹性函数是一个道理。最后爆发出来,好在法瑞德是整个片子中意识最明确也是最清醒的人物,因为他始终
在告诉自己这只是个游戏,因此他的爆发也是有条有理,从头到尾都在自己的极限之内,没有越步。而与他同寝的一直沉默隐忍的38号,当狱友舒特死亡后终于愤怒起来,在其片尾和伯瑞斯的打斗中可以看出来,这个爆发如果不是有法赫德劝阻,伯瑞斯几乎毙命。其次,一直胆小懦弱但是有同情心的狱卒巴什,在最后被同伴追逐中也由于过度紧张,用消防栓狠狠砸倒了同伴。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伯瑞斯,在现实生活中他在航空公司上班,并且七年内从未迟到过,来参加这个实验也只是想敞开心扉体验一下全新的生活,并且获得这对于他来说的一大笔钱。从他对自己的阐述上看,这个人物应该是一个严于律己恪守陈规的一个人,还有一个快12岁的女儿,也可以说他的家庭生活看上去也还算美满幸福。这样一个平凡,守规矩的人当他的尊严被侵犯、他的权限逐渐变大时,他的爆发格外可怕。他变成了代表狱卒集团的领袖人物,开始进行对囚犯们的暴力袭击,并且还软禁了研究员和女助理,当观众几乎觉得这个人已经完全癫狂的时候,他又在同伴试图对女助理进行“性骚扰”的时候前来阻止,这说明他的理智还有完全泯灭?还是他整个行为都在他的道德范围内被自己默认为遵守“规则”,只不过“性骚扰”恰好不是规则中的一条所以才来阻止?可以说在狱卒与囚犯双方矛盾激化之后,我们看到的伯瑞斯应该是一个残忍变态的形象,但是故事的最后,在他看到法赫德手上的鲜血的时候又在求饶般的说:这是你先挑起的。他的神态和语言都似乎还原他最初的模样,所有的一切也似乎真的只是遵守“规则”以及“执行任务”一样单纯。但是事实显然已经无法还原所有人的初衷,不仅实验失败,这些只是想拿到一笔横财的普通人们,生活也将会从此改变。
片子的最后,一条长长空空荡荡的房间,两边有抱头痛苦的狱卒,也有四处张望的囚徒,还有远远走过来互相搀扶的狱卒和囚徒,所有人都站在两边,看着遥远的前方,眼神茫然而疲惫。
一切都结束了。
最后的最后,法赫德和女友坐在海边,镜头的前景是窗台上的早餐,两个人平静的看着大海,这时候法赫德突然笑了,然后女友也跟着微笑,故事结束......留给我们长长的思索,对于这些测试者未来的生活,除了这释然一笑,也许还有更多的问题要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