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亡实验电影心理学角度观后感
镜子里的错位人生
——一场关于人性的“死亡实验”
摘要:你是个“好人”吗?当你有了绝对的权力的时候,你又会成为什么样?像平常一样,抑或迷茫,然后曝露出你从来不知道的自己。你,知道镜子里的你吗?
关键词:监狱,镜子,环境,人性,实验
一. 实验心理学
片子取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1.实验内容:找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
2.实验结果:在一天之后,所有人就基本进入状态。当狱卒严厉地实施了第一次惩罚措施之后,囚犯就开始遵守规矩。当然,仍有“害群之马”不依不挠,并且一再导致狱卒行为程度加剧。
其间,有两名囚犯不堪重负,提前退出实验。有一名狱卒,因为不愿参与到其他狱卒的各种行为中,而被其他狱卒贬为囚犯。
6天之后,由于实验受到了过多的非议,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过多不可预计的过激状况,原计划14天的实验被迫中止。
3.实验结论:It's not a game
当所有人主动的承担了他们被试的角色时,也同样包括那些潜在的规则,狱警的独裁与罪犯的卑微,当这些角色扮演,不再是个游戏的时候,权力就成为这一切行为的导火索。
It's not game.对狱卒来说,权力是真实存在的。而暴力之外,折磨人的手段更是千变万化的。为了4000千马克,所有人开始自觉承担自己的角色,所以狱警开始履行职责,而囚犯,就可以光着身子让人拿水管冲自己,穿着白色长裙蜷缩在高低床上,听到“做俯卧撑”的指令就立刻趴下,平时乖乖蹲在监狱里。然而,总是有害群之鸟。77号的存在,以及他与伯瑞斯之间不可磨合的矛盾,注定会是这一次试验最大的隐患,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二. 社会心理学
权力可以说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东西,充满诱惑,而这,给了伯瑞斯一个发泄生活不满的途径
通过伯瑞斯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伯瑞斯在现实生活中定然是一个失败的人,可能他并没有他所说的: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一切掩饰,都改变不了自己失败的处境,浑身发臭,生活也一团污浊。实验是假,但有些东西却是真的,生活的裂痕,失败的人生,当他有了一个宣泄的途径时,就一定会爆发
不可否认,77号是一切冲突的根源,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没有他,实验又要怎么继续,博士也明白77号对实验的作用,所以说,77号就像一个催化剂,促使这个实验能不断出现危机与冲突,不断出现新的爆点,也
只有狱警同罪犯出现越来越多的冲突,实验才会有新的蜕变的可能性
其实,最初的最初,这些狱警也不过是需要一些尊重与肯定,他们想要将角色继续,享受这种拥有权力的快感。权威开始于一杯牛奶规则是,必须要吃完饭。而偏偏82号不能喝牛奶。规则如果这么轻易被改变,狱警就会颜面无存。而事实上,后面77号所做的两次行为也的确让预警们极为难堪。于是在狱警平息了一次叛乱之后,一切步入了正轨,也同样预示着两种身份的真正形成,伯瑞斯—狱警的领导者,77号—绝对的反叛者,一次又一次应对危机的表现,让伯瑞斯逐渐意识到了权力的作用,于是,他渐渐进入了角色,也一步一步陷入了深渊
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
“最卑劣的行为就像有毒的杂草一样繁茂地生长在监狱的空气里”——Oscar Wilde。
他们都是被挑选出来的最健康最正常的普通人了,各式各样的职业,各式各样的年龄,不同的地区,从未接触过的彼此,可能相同的就只是都是男人。在所有人第一次进入监狱的时候,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场游戏,人们抱着寻找刺激与挣钱的心态进入,对着监视器唱歌,做鬼脸,只有上校知道,一切都是真的。
当他们都在监狱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之后,狱警们开始意思到,这些权力是真的,他们在真实的监狱,穿着真正的警服,带着真正的电棒,管理着一批犯人,他们用实际行动镇压着罪犯的反抗,在监狱里,他们变得同平常不同,他们开始习惯性地用暴力去压制,用暴力去警醒这些“可恶”的罪犯们,让他们明白,监狱中他们最大;而这些罪犯,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开始进入罪犯的角色,履行罪犯的职责,一次又一次制造混乱。“囚犯”们对于被监禁做出了反抗。狱警们迅速而残忍地采取了报复。他们把囚犯全身扒光,搬走了囚犯的床,把这次反抗的头目拉去关了禁闭,并且开始骚扰“囚犯”,甚至对77号进行了侮辱性的惩罚。不久之后“囚犯”们开始无条件地服从狱警。经过了仅仅几天逼真的角色扮演之后,他们忘记了原来的身份。他们成为了自己在监狱中的号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狱警”们的身上,他们辱骂并且虐待自己的囚犯。
很显然,所有人已经开始被监狱这个环境给同化了,他们开始安于自己的身份,罪犯们开始变得安静与畏惧,学着臣服于狱警的威严之下,不去触怒他们;狱警则更加暴戾,他们开始做着这个身份该做的事情,他们已经意识不到,这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是享受这些权力为他们带了的高高在上的感觉,这些在现实中永远感受不到的快乐。他们都开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管乐意或者不愿。监狱这个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经像毒瘤一样深深扎根在他们的身体之中。
四. 犯罪心理学
权力,就像罂粟,哪怕浅尝,也注定沉沦。
这在中国,也同样如此,很多人在刚刚步入政坛时,也同样有着抱负与理想,但是,当他们逐渐拥有权力,并运用权力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时,权力的诱惑便会让这些人无法自拔,一步一步陷入更深的泥潭。权力就像拥有着魔力,总会让拥有它的人沉醉其中,便再也解脱不出。
而这些狱警,也同样如此,最初的最初,他们也只是认为这只是一场游戏,但为了拿到4000马克,于是尝试着融入狱警这个身份之中,但是,当他们运用职权解决了一次危机之后,权力的诱惑,便让他们彻底沦陷,于是他们开始胡乱运用权力,动用私刑,殴打囚犯,并且导致了一个囚犯的死亡;而“囚犯”们情绪激动,思维混乱,行为失常,许多囚犯都要求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整个项目的负责人被失控的“狱卒”杀死。在男主角逃出了这个“监狱”以后,整个事件才算平息。整个实验却也导致了两死三重伤的悲惨后果。
人性,是不可捉摸的,没有谁可以去判断一个人的人性好或坏,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展现出与其自身完全不同的性格与行为。在现在这样一个文明社会,人性总是在受压制,极其压抑,却也没有可以发泄的地方。而如今,又有太多诱惑,金钱、地位、美色、权力等等等等,彼此在这样的诱惑之下,总有把持不住的时候,于是犯罪此起彼伏。而这些狱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于是,当他们有了这样一个理所当然的机会时,便暴露了自己人性中最可怕的一面。也许,有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会造成的后果,连自己都不知道。就像伯瑞斯最后狰狞的对77号说的一样“是你先挑起的”。他脸上充满痛苦和些许悔恨,仿佛他一直都不想这样。他和女医生之间的一次对话表现了他某种矛盾的心态。当时事态正准备一发不可收拾,女医生说要结束实验,这意味着要结束他人生中最舒服的一段岁月。他说,不,我只听教授的指示。他不断给自己强调自己的反常是在完成教授的实验,给自己的罪恶赋予合法性。他的矛盾的心态恰好说明了,当一个人彻底迷失在权力中时,他们就已经忘了自己是谁,而会充分地将自己同那个罪恶的人物靠拢,并且逐渐走上罪恶的歧途。
五. 人格心理学
弗洛伊德::在情况接近极端的时候,,隐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本能就会爆发出来。
监狱,就像一面镜子,将我们人性最阴暗的一面,照了出来。那些人,在进入监狱之后,仿佛就隐藏起了自己,他们不再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换了一个身份,换了一个地方,好像,也换了一种人格。进入监狱,就像是进入了镜子里的世界。然而,这一切,却是一步错,于是步步皆错了。
狱警们,也不过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得到了一个正经使用权力的机会,开始了一段错位了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于是在这里寻找慰藉,然而,当他们所做所为超出了一个度之后,那,结果就只能是一个悲剧。镜子里的世界,纵然美好,然而,又有谁可以一直乐在其中,不出来呢,于是,当我们安享于镜中水月般的世界时,我们就越不想回到现实,于是有了伯瑞斯不肯承认他的过错的那些话,他,一直以为这一切都是教授的实验,也许其实早就已经意识到了,只是不愿意去相信,毕竟,这样的生活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于是,监狱这面镜子,将伯瑞斯的欲望无限放大,直到彻底将他淹没在欲望的泥潭之中,再也逃离不去了。
在监狱这个镜子里,人性的阴暗被彻底暴露,过去的堂而皇之的掩饰,总会被无情的抹去,他们各行其是,运用这些理所当然的权利,做着不正当的言行。现实之中,我们像是带着套子,我们刻意的将一切变得规矩,不敢去展现自己最本性的一面。然而当那些狱警进入监狱之后,便彻底脱
下了套子,将本我展现了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们最可怕的一面,潜意识的暴力,被激发出来,宣泄的方式,就只能是那些罪犯。或许一开始,还会可以对自身的暴力意识进行压制,然而,当他们通过宣泄暴力而达到自身对心理压力的调和之后,他们开始安慰自己:一切只是实验要求。
我们没办法去判定,狱警和罪犯谁好谁坏,因为,谁也不知道,如果他们换一个身份,那些罪犯又会展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又会成为什么样的狱警。当然,我们也要去肯定一些东西,比如77号与朵拉的爱情、77号和82号的“患难真情”、巴什的善良等等,只是,当我们看到了这个实验以及造成的后果之后,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有时会不禁自问,人性本恶吗?又或者说,只是我们隐藏得太深,而已。
我觉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自己就像是成为了一个变态。
我会对那些罪犯表示同情,惋惜生命就这样轻易逝去;却也会对那些狱警表示厌恶,感叹人性的可怕。还记得,在看到那个胖胖的狱警被巴什打死的时候,自己的心中竟然会有一丝喜悦与大快人心的感觉,没有对他的死表现出一丝同情,只有理所当然。好像,随着剧情的发展,连自己都被这种氛围同化了,内心的邪恶被放大,阴暗吞噬了本就怯懦的本心。难以想象,如果自己是那些狱警,在收到囚犯们的侮辱与不屑时,自己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回应,这些“该死”的囚犯们,忍受,抑或,更加残暴呢?真的,不敢想象。
六. 认知心理学
片子的结尾,77号和朵拉坐在沙滩上相视一笑,自己,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内心还在感叹压抑的人性的可怕,平复自己的心。我不知道,也无从知晓,77笑的原因,是庆幸自己任然活着,还是因为逃离了监狱,又或者只是因为最终和朵拉在一起。但我相信,这一次的实验,所带来而影响,或许会铭记在他的心里,可能,需要用一辈子去忘记。
这一面镜子,将太多人推进了深渊,却也让我们明白,当人性的阴暗,暴露的时候,那会产生多么大的力量。
人,真的是一种可怕的动物
第二篇:电影《死亡实验》观后感
1、基本信息
电影名称:《死亡实验》
主要演员:阿德里安·布罗迪,福里斯特·惠特克
发行时间:2009年
豆瓣标签:心理;暴力;人性
2、总体介绍
影片开头,出现了这些画面:不同细胞间的吞噬,苍蝇对峙欲捕食的螳螂,长颈鹿、公牛、河马和同类的决斗撕咬„„以及混乱人群的暴力冲突。
特拉维斯原本是一个疗养院护工,因政府财政缩减而被裁员。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报酬高达14000美元的心理实验,内容是扮演狱警或囚犯,在两周里模拟一个国家监狱里的生活。为了能与在反对游行中相恋的女友一同前往印度,他决定参加实验。
在报名面试处,他被询问许多问题,并被要求看一段突兀的暴力视频。他遇见身着西装参加面试的巴里斯——42岁,一个参加多种教会组织的虔诚成员,与母亲住在一起,参加原因是母亲摔伤臀部,并需要钱付房租。
仅有二十多人获得机会参加实验,包括特拉维斯和巴里斯,还有蔡斯,一个吸食毒品,性生活混乱的痞子青年。博施,一个敦实的黑人青年。普特曼,一个热爱幻想的小说插图家,患有糖尿病。赫尔维格,一个哥特青年。尼克斯,一个曾坐过牢而在面试中说谎的寡言男子。所有人乘坐大巴车到达了一个位于偏僻原野的,被改装成监狱的大仓库。
特拉维斯,普特曼,尼克斯被分为囚犯,巴里斯,蔡斯,博施,赫尔维格则成为狱警。囚犯的数量是狱警的两倍。监狱内各角落都安装着实验者的摄像头。实验者告诫参加者:第一,如果有任何暴力事件发生,墙上的红灯就会亮起,实验立即终止,所有人将得不到报酬。
第二,犯人只能以号码称呼。狱警有责任监督囚犯履行五项原则:囚犯必须一日三餐且不能有剩,囚犯每日有30分钟娱乐时间,囚犯必须待在指定区域内,囚犯除非被问否则不能说话,任何情况囚犯不得接触守卫。
第三,对任何的违反情况,狱警都应酌情处理。在违反情况发生后,守卫必须在30分钟内作出合适处理,否则红灯可能会亮起,实验被迫结束。
第一天,狱警们对囚犯们做训话,相互之间嬉皮笑脸。娱乐时间里,囚犯们传球时意外打伤了狱警博施。博施并未计较,但蔡斯认为应以防万一,“酌情处理”,惩罚10个俯卧撑。老囚犯对惩罚不以为意,并责问狱警们(实际上是实验共同参加者)的不尊重。蔡斯
便宣布所有人都要做这一惩罚,大家一个个躺下。蔡斯使所有人屈服了,被赞如同一个老道的训练教官。这天红灯没有亮。
第二天,监狱午饭提供了难以下咽的豆子酱,特拉维斯他们试图倒掉剩菜,被狱警赫尔维格所强迫,造成冲突。囚犯们一怒之下将饭菜扔向赫尔维格和蔡斯,成功赶走了他们,一群人都感到非常兴奋。
巴里斯利用自己参加兄弟会地狱周的经验,提出要用羞辱手段代替暴力使囚犯们屈服。狱警们在半夜朝囚犯喷灭火器,并将他们拖出拷在铁门上训话。囚犯们表现出恐惧,巴里斯对第一次成功感到无比兴奋。这天红灯依然没有亮起。深夜,普特曼的低血糖病症发作,他所带的药物在进入监狱时已被实验者没收。
第三天,普特曼的低血糖病症加重,守卫视若无睹,继续将他从床上拖起参加训话。特拉维斯与下命令的巴里斯对抗,后者顾及实验规则而抑制下暴力冲动。狱警室内,赫尔维格指出指出77号犯人特拉维斯是囚犯领头。他们在半夜将特拉维斯捆绑在椅子上,强制剃掉头发。巴里斯将倔强的特拉维斯踹倒在地,鼓动众人围着他撒尿。之后,博施愤愤地对长官巴里斯说,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他就主动退出实验。
第四天,特拉维斯偷偷将面包送给病重在床的普特曼,后者袒露他的心中狂想只是一场空,自己的人生毫无希望,但犹存证明自我的信念。博施出于同情答应特拉维斯去取胰岛素,被长官巴里斯发现,气氛僵硬。但巴里斯却亲手将一支胰岛素拿到了普特曼床前。
巴里斯指挥狱警再一次将特拉维斯绑进洗手间,一次次将他的头按进马桶水中,不堪折磨的特拉维斯终于哽咽说出“i am a prisoner”回到牢室,他畏缩在监狱墙角,崩溃哭泣。第五天,博施被狱警们报复殴打,满脸是血被带到囚犯一列。狱警们宣布他因违反监狱规定而贬为犯人。巴里斯开始训话,要求犯人们严守规则„„特拉维斯听着,默默脱下外衣扔在地上,其他囚犯也纷纷这样做。他爬上铁栏墙,对着摄像头嘶吼“实验该结束了”,受到狱警殴打。赶来帮助的普特曼被巴里斯一棍打倒在地,鲜血浸染。
特拉维斯被禁闭在铁罐中,所有犯人被狱警强制隔开,避免交流。在一片混乱嚎叫声中,普特曼脸色苍白,失去知觉,静静倒在监狱中央,头部浸血,左手被拷在铁栏墙上。意外伤人后,巴里斯毫不慌张,转身回狱警室打开音乐,思索下一步对付囚犯们的计划。
从铁罐中逃出的特拉维斯及时搭救了被欺凌的同性恋囚犯,并取下狱警钥匙,打开所有牢门。他俯身聆听普特曼的心跳,泪水顺着鼻尖淌下。囚犯们手持铁棍开始暴动,不久就敲碎了狱警室的钢化玻璃,其他狱警面露恐惧地四处逃散,唯有巴里斯还沉浸长官的身份之中,不明这场突变的危险。囚犯们将狱警们逼至仓库角,进行了一场持续而淋漓的搏战,满耳都
是骨头用力发出的咯吱声。这时红灯响起,仓门打开。门外是刺眼的阳光与陌生的田野。充足的阳光消融了这群囚徒的愤怒与狱警的恐惧。特拉维斯仰头望着这个世界,神思迷惘。大巴车从小路上缓缓驶来。
夜晚,所有人乘坐在大巴车上,怔怔望着手里的14000美元支票。重着西装的巴里斯转过头微微看向特拉维斯,感到不可思议却也尽归于沉默。
电视台报道了这个用于实验的场地,以及参与人员的死亡,特拉维斯等人将为此作证。实验者则逃亡在外受到逮捕,罪名为过失杀人。剧终。
3.原文重现
(1)特拉维斯与巴里斯
(2)赫尔维格与特拉维斯
(3)特拉维斯面向摄像头的嘶吼
(4)对白
-------
特拉维斯:“可他们不是狱警啊!”
尼克斯:“他们就是„„他们地位强势,永远正确,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随遇而安,再大的火都要忍住。”
------
巴里斯:“你也看出来了,我也是个讲道理的人,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魔鬼,是他们要我坐这个位置的,不是我求来的„„”
特拉维斯:“你说话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
巴里斯:“你知不知道,这些摄像头的背后是什么?”
-------
特拉维斯:“I„I am a prisoner.”
巴里斯:“Yes, yes, seventy seven!that's exactly what you are!"
-------
巴里斯:“不准你们指责我,违反规定„„这些规定帮助我们„„因为它能引导我们„„所以我们才能存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4、心得
这个故事以1971年美国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进行改编。在原型斯坦福实验中,教授选择了18名心理健康,没有疾病,没有暴力倾向的大学生,自己充当监狱长一角色。就连教授自己也认为不会发生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他在1996年多伦多举行的讨论会上坦诚,在实验进行之前,觉得有可能只是无聊的两个星期。但当一天时间过后,看守与囚犯就出现了问题。面对囚犯们的反抗,看守们的镇压愈来愈冷酷并具有羞辱性。当实验进行
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崩溃产生歇斯底里症状。仅仅不到两天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囚犯们渐渐行尸走肉般接受看守的羞辱与惩罚。在第五天左右,许多看守已被观察出有虐待型人格。最终局外人与社会舆论观察到这个异变,在第六天,实验被强制终止。相似的实验还有米尔格伦的电击实验。
这部电影与当年的实验共同呈现出,即使是正常健康,具有高度道德教育背景的人类群体,在非同寻常的环境下仍会强烈地受环境影响,很快受制于新角色。对看守们而言,这还开启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恶意,使人类等同于打斗的猛禽,捕食的昆虫,原始的细胞吞噬,使备受推崇的人类进步论调哑然失色。人性看起来经不起任何试验。
在电影里,红灯代表这个环境的绝对标准,此前,这个标准存在于社会道德,思想教育中。在多次的惩罚后,红灯依旧没有亮起,使我以为它只是个假警报灯。巴里斯许多次坐在监控设备前,仰头望向上方熄灭的红灯,他说过,“你觉得这盏红灯是什么?红灯就是一切。”红灯是规则。自然生物能够积累生存经验以避免触碰到大自然的禁忌陷身不测,人类在文明社会中行走多时,更懂得站在必要的规则内处事。而这个重要规则居然如此容易被人为替换,也就使我们不得不怀疑自己在生活中被误导的可能。六天时间内,就能使正常人完全陷入另一种荒谬规中无法自拔,之前所得的教育和社会道德如此容易剥落,仿佛永远也无法融为天性。
我们看到,看守们在获得无节制的权力后变成愈加残忍,显然映射出暴君统治的走向。关于人一得到权力就会欺压他人,好勇斗狠的说法,我觉得应该拆分成:人总是希望自己感到更愉悦,人在随意控制别人时会意外感到愉悦,这两个部分。权力在其中增加了人的控制力与控制范围。
不止从看守身上,囚犯群在第二天午饭时间暴力赶走狱警,也体现了情况从平等无差别的社会人,转化为群体分化对抗。我认为,他们的群体反抗和产生的兴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放纵的,盲目的行为(本应该就共同目标好好商量)。新规则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此外,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巴里斯的话,他在成为新环境的统治角色后,对其爱不释手,极力维护,他在新环境中所得到的满足越多,对原本的社会规则抛弃得越快,这让人想到生物的趋利避害性。巴里斯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老实窝囊的人,与母亲同住,经济窘迫,受教会羞辱,而在监狱中突然感受到一种化装为尊严出现的事物,从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当他笑容恶劣地指示狱警百般羞辱主人公时,怎么也不能将其和最初身着西装来面试,小心翼翼的中年人重叠在一起了。
他说到规则,“这些规定帮助我们„„因为它能引导我们„„所以我们才能存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已然透出一种统治者骗局的味道。不正当的规则使人忍受折磨,束缚自由,却被称为引导者。他亦指出了一点,即人是不能在没有规则的环境下生存的。不论是作为生物之一遵循大自然法则生存,还是作为文明人来往于社会之中。规则可能是聪明人或强壮者的一个圈套,或是上帝面对生灵的玩笑,但令我感到,自然规则可以帮助个体活下来,社会规则使个体聚在一起劳作,经济和文明也因此得到支撑和推动。
再回到对电影细节的个人理解。特拉维斯在面试时被要求看一段暴力视频,期间头上好像被贴上仪器材料,也许是为了观察被试在暴力场景下大脑的反应——抵触或兴奋,由此来判断被试是否有暴力倾向。无暴力倾向的被试在实验结论中的确能更令人震惊,或者实验者未考虑到实验结果,只是简单为了保障参与群体的安全。
“酌情处理”大概是电影中最微妙的一个词,也是施害者打破道德底线,扩大罪行的说辞和推手,是实验者设计的一个重点。“一日三餐不能有剩”与难以下咽的豆子酱,选取患糖尿病的普特曼并没收他的药物也是引发冲突的一些设计。一个囚犯不做俯卧撑,便宣布所有人都做俯卧撑。一个人躺下,其他人接连躺下,老囚犯只得接受惩罚,是一种利用从众行为进行施压的惩罚。使用羞辱手段散布恐惧心理,整个过程中比暴力惩罚更有效地遏制了囚犯反抗,与马戏团小象,水族缸里的鲨鱼与小鱼现象相近。巴里斯将胰岛素放在普特曼床前,而后绑出特拉维斯进行惩罚,在之后打昏普特曼却无动于衷,反而给他拷上了一副手铐防止他醒来后捣乱,说明他并不是出于良心发现,我认为可能是1,巴里斯为了说服并体现自己“不是魔鬼”,而是一个优秀领导者,是一种自我欺骗。2,巴里斯参加过具有折磨性的教会,将教员羞辱折磨后再给予意外的关怀可能是他们教会常用的使服从方式之一,性质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三篇: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那天上课看了《死亡实验》,看了一半,没有看完。回来后又将这部影片看了一遍,不过看的是德国版的,所以,我将从德国版电影的角度分析这部电影。
《死亡实验》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是当年以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为首的研究小组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对20名男性进行“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封闭制度空间下,人类攻击行为的模式。20个参与者,12人饰演犯人,8人饰演狱警,在模拟牢狱扮演各自角色14天,其中必须维持纪律,不得使用暴力。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一群陌生人为了高薪报酬而参加实验,从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这仅仅只是个实验,是一场游戏。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和平相处,彼此谈笑风生,狱警与囚犯之间也像他们刚见面的时候一样,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这种状态没有维持多久,在第一天吃饭的时候,权利开始真正爆发了。规则是,食物必须全部吃光,但是偏偏82号不能喝牛奶,两次的这种情况都被77号成功的解决了,但是这样违反规则,就使得狱警颜面无存。狱警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的存在,需要做些什么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就如同挫折—侵犯理论,挫折总是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当狱警们在讨论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可以看到艾克特和伯瑞斯失落的表情。就在这时,艾克特产生了挫折情绪,进而攻击的激发,而这些攻击转嫁到了囚犯身上——惩罚77号做俯卧撑。这一次的惩罚使得他体会到了权利的快感,也使得伯瑞斯开始有些想法了。这一次的惩罚,也使囚犯们开始表现出服从行为。
伯瑞斯刚开始是个不多说话的人,没什么过多的表现,我猜想他在生活中肯定是屡次遭遇挫折的人,他的生活肯定是一团糟。但是在后面,他却变成了狱警中的头领,所有的狱警都按他的要求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这还是要从挫折—侵犯理论中解释。在他以前的生活中,产生挫折后,由于自己没有足够的权利,因此选择退缩。而在这次实验中,艾克特第一次惩罚的成功让伯瑞斯意识到自己权利的存在,挫折转为攻击的激发,他的攻击行为进一步转变为对囚犯的直接攻击。在第一次囚犯早饭时,大家都想不到不用暴力的好方法,伯瑞斯想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控制住局面,就得让他们丢脸。他们开始了对囚犯的惩罚,让他们脱光衣服在牢房里呆了一夜。狱警们这次的举动确实让囚犯安分了,他们的反击取得了成功。这一次攻击行为的成功,伯瑞斯得到了其他人的肯定,他找到了他可以发泄的机会。角色是假的,但生活的伤痕是真实存在的,他也许没有在寻找报复的机会,却得到了一次报复的能力。悲剧开始了,伯瑞斯在虚拟的权利中越陷越深。
如果不是77号的挑衅,实验还会是这样的悲剧吗?如果实验者都安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做违规的事情,结果还会是这样吗?我觉得,应该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每个参加实验的人都有着相同的目的,但是不同的身份位置导致了惨剧的发生,权利之罪恶足以让人性扭曲,权利的恐惧足以让人失去理智。
影片中,看到更多的是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的人群,互相进行利益的争夺,狱警或者囚犯只是一个称谓。而更多是人性的凸显,在重大压力下各自的人性本能的展示,一幕幕,一级级,向上升级,因为到最后已经从权利的争夺涉及到了生命的尊严和生存。或许他们早已经忘记这是一个实验,或者开始戏谑的游戏,在远离现实,获取自己生活中从来没有的经历和权利的时候,人本性中的一些原始控制的本能,或者在现实中尚未满足的东西逐一展现。毕竟,凌驾于他人生命和权利之上的感觉,会让人感受到自我的无限庞大,于是,那种欲望支使他们的行为升级。
人在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在有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攻击的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得到,侵犯行为会受到强化的作用。当存在条件时,侵犯行为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使人转变为魔鬼。
第四篇:死亡实验观后感
观后感
根据著名的斯坦福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这是一个著名的探讨人性、权利与服从的实验。在影片的开篇,是一些快闪而过的一些大自然里,物种的进化,生存画片,再稍微往后一些,则是人类之间相互残杀,各种暴力的画面,我还在想,这些与这个实验有何关系,但当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才发现这是导演对整部影片所要讲述主题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一个实验而揭发的体现在人身上的那些普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权利,服从,脆弱,无助,报复与人性的扭曲。
本是大家为了高额奖金而参与的一个角色扮演游戏,20个参与者,12个是犯人,8个事狱警,在模拟监狱中不得使用暴力。大家都为了那高额奖金,本可以轻松合作度过这次实验,和谐地度过这14天,但随着实验的进行,在那个所谓的“规则”下,逐渐产生了压迫,随之而来的是反抗,原本波澜不惊的生活变得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说是水深火热。当这群人被分别赋予特别的身份时,对立也就产生了。一方是被赋予了权力的狱警,一方是失去自由身份低下的犯人,在这种权力相对集中,身份截然对立的情况下,矛盾便突出而尖锐。最初为了酬劳以一种游戏态度来参与的这群人,在一方获得绝对的权力,一方失去自由,且双方地位和权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心理慢慢地发生了改变。狱警口中所谓的必须要按“规则”行事,从而对狱卒的压迫,实际则是他们心中权利与欲望使然,正是因为他们被赋予了狱警的角色,所以他们有“权利”、“义务”这样做,于是狱警在平息了一次囚犯的反叛之后,所有人开始真正进入角色,所有的人都似乎迷失在科学家给他们所设定的角色之中,不能自拔。狱警在这种“控制”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以至于到后来愈演愈烈,狱警们逐渐沉溺于因他们拥有的权力而产生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泯灭了良知,致使暴力事件不断升级,超出了科学家所制定的“规则”和人性的底线。在那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在那样一种权利与满足感的驱使下,狱警已经迷失在他们的欲望与满足感之中,仿佛自己真的是一个狱警,忘记了他们所面对的犯人在几天前和他们还在一起说笑、一起为了高额奖金而走到了一起,忘记了他们本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而已,忘记了自己心中的善良与人性。西装革履包裹着的未必就是文明的真相,当身处社会最低层,习惯于卑微身份的人,一旦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利,往往恶的一面爆发的更纯粹彻底,在这个试验中,我们看到的是,人获得了权利,同时也因此失去了人性。
在金钱的诱惑和面子的驱使下,监狱中的每个人都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说着自己和别人都不会相信的话,做着自己和别人都不会相信的事。狱警变得不择手段来获得囚犯的服从,囚犯变得压抑、焦虑而恐慌,由权利而产生的对立与矛盾愈发明显而不可调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情境及其所担任的角色引起的”。狱警拥有了权利,所以他们选择了压迫,囚犯被剥夺了权利,所以他们只能服从,最终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导致实验提前结束,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黑暗。看完这部影片有很多的感慨于无奈,关于权利、欲望、人性……在如今这样的社会中,希望我们可以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仅此而已。
第五篇:《死亡实验》观后感[范文模版]
实验
实验内容:找20个精神行为一切正常的平凡人,12个扮演囚犯,8个扮演狱卒,过14天真实的监狱生活。狱卒承担着维护秩序和保证囚犯完成义务的职责。囚犯需要遵守狱卒命令,规则包括按时睡觉、不许剩饭。所有人不得使用暴力
实验结果:在一天之后,所有人就基本进入状态。当狱卒严厉地实施了第一次惩罚措施之后,囚犯就开始遵守规矩。当然,仍有“害群之马”不依不挠,并且一再导致狱卒行为程度加剧。
其间,有两名囚犯不堪重负,提前退出实验。有一名狱卒,因为不愿参与到其他狱卒的各种行为中,而被其他狱卒贬为囚犯。
6天之后,由于实验受到了过多的非议,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过多不可预计的过激状况,原计划14天的实验被迫中止。
It's not a game.所有人都以为是一场游戏。人们抱着刺激、经历新生活的心情走近科学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说笑、对着监视器做鬼脸、唱歌、讲黄段子。人群中,只有上校知道,这根本不是一场游戏。
让一个人放弃游戏人生的态度认真起来,很简单。实验中,只用4000马克。所有人都想安安心心完成实验,拿钱走人。所以狱警开始履行职责,而囚犯,就可以光着身子让人拿水管冲自己,穿着白色长裙蜷缩在高低床上,听到“做俯卧撑”的指令就立刻趴下,平时乖乖蹲在监狱里。
It's not game.对狱卒来说,权力是真实存在的。而暴力之外,折磨人的手段更是千变万化的。伯瑞斯的爆发恐怕是这种权力给他提供了一个发泄的通道,不难想象,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必定是极为失败的。Criminal Minds的分析,就是他多半是个性无能,没有妻子,或者妻子很早就离开了他。没有孩子,却要声称自己是个好父亲。他的掩饰,却改变不了自己失败的处境,浑身发臭,生活也一团污糟。是的,实验是假的,但生活的伤痕却是真是存在的。他也许没有在寻找报复的机会,但却到了一次报复的能力。
领头羊
或者“人之初,性本恶”的表达并不能真实概括这个实验所暴露的人性。事实是,人之初,都是脆弱懦弱的。我们都像行进于草原上的羊,会默默的跟着走在前面的那只。狱卒并不都是邪恶的,但他们会看着暴力发生,唯一的思索,是怎样让自己开始习惯所面临的现实。
所以,其实这是个权力与服从的故事,是在无组织情况下,领导者怎样产生、权威怎样建立的故事。而关于服从,米尔格拉姆实验已经很明白的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呵斥,就可以让60%人的良心退缩。
其实如果77号一直循规蹈矩,后面的一切还会不会发生?实验者瑞恩教授知道不能缺少77号和瑞恩斯这两个角色,只有他们不停制造冲突,故事才有发生蜕变的可能性。而导演似乎想通过69号的事例说明,无论是否有人挑衅,在这种绝对控制的环境下,控制者都会不自觉的开始变异,从而为77号辩护。可惜69号那段演的太突兀了。我自始至终没搞明白起因。
但无论怎样,大部分狱警一开始,所谋求的也就是一点尊重而已。首先处于地位劣势的囚犯对自己尴尬的模样是报以极其蔑视的态度。他们试图通过不断开玩笑来缓解自己囚犯的状态。权威开始于一杯牛奶。规则是,必须要吃完饭。而偏偏82号不能喝牛奶。规则如果这么轻易被改变,狱警就会颜面无存。而事实上,后面77号所做的两次行为也的确让预警们极为难堪。
这时,就发生了词条介绍里所提及的:狱警在平息了一次囚犯的反叛之后,所有人开始真正进入角色。
而实际上,这个角色,不仅仅是,囚犯与狱警两种角色。还包括:伯瑞斯逐渐成为狱警的领导者,77号是绝对的反叛者。领导起源于应对危机的表现。而伯瑞斯想到了灭火器。
Sinner
伯瑞斯最后狰狞的对77号说:是你先挑起的。他脸上充满痛苦和些许悔恨,仿佛他一直都不想这样。他和女医生之间的一次对话表现了他某种矛盾的心态。当时事态正准备一发不可收拾,女医生说要结束实验,这意味着要结束他人生中最爽的一段岁月。他说,不,我只听瑞恩教授的指示。他不断给自己强调自己的反常是在完成瑞恩教授的实验,给自己的罪恶赋予合法性。
这使我们不得不跟着谴责实验者,如果伯瑞斯是杀人犯,那么瑞恩不仅给了他子弹和枪,还不住地看着他点头微笑。这或许就是实验的罪恶之处,人不能期待扮演上帝的角色,只有上帝才有创造生活情景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