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河科院有感
对河科院有感
当日月出现在同一片天空,我领略到日月追逐的紧迫和恒古不变。我在梧桐的脚边坐下,借着清晨的清静来清化我晕晕迷迷的状态。
三年前,当我在校园留下第一个脚印的那刻起,我就期盼着自己能拿出一点点成就来满足年轻轻狂的心。于是我经常误打误撞地崭露头角,时至今日,虽没头破血流,却也心伤累累。看看自己可怜巴唏的现状,也情不自禁心坏起来:有点郁闷无语地抓狂,学会了对炎凉世态的愤愤不平,向往五柳先生的采菊东南下,悠然现南山的飘飘然……
在河科院,整天以掐算下课、放学时间为副业,在比鼾声和饭量中消磨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而我自己可谓是典型代表,唯一的区别在于我的“副业”跟他们的不同,但途径都是虚度。我经常会在去哪个食堂就餐时略显得很痛苦,这种痛苦不亚于让我做一上午的无机有机化学高难度推理题。而痛苦的根源在于进食堂门的刹那让我食欲全无。单调清平的窗口可以这样形容:一进食堂门,清粥两大盆,盆里照进婉,碗里照进人。内容丰富、乌烟瘴气的窗口可以这样描述:一眼辨不清,肥肉盖杆芹,冬瓜大料一起炖,嗓门吓死人。不能不提的是就餐环境的恶劣经常会让无辜的人受伤,一些死孩子会在人流里横冲直闯哩!当一小毛贼把我手中滚烫的一碗鸡蛋面撞的左右摇摆时,当仅有的一块表面积10cm平方左右的鸡蛋由婉中飞到他衣袖上时,那厮还瞪我。如果刷卡的大婶还残留有人情味儿的话,她应该得给我至少两块那么大的鸡蛋。眼下,我的埋怨对象由刷我3.5元多的大婶
转移到那厮,我心疼我的3.5元死的太惨,假如鸡蛋面泼到一位美女而不是那厮,我心里也会平衡一点,至少那厮不配我用鸡蛋面泼他。
之所以把河南科技学院简称河科院而不是河技院是有原因的,因为“技”字后面加个“院”字听起来有失大雅,免得喜欢在鸡蛋里挑骨头的人有牛角尖可钻。河科院的面积还算大,但因为人数众多,人均面积小的可怜。再加上学校为了增添美观建了一些小树林,而小树林一直被成双成对的人统治着,搞得以我为首的剩男同胞除了教室食堂就只有在寝室乖乖呆着。我为自己没能力谈情说爱而自豪,就算愁眉苦脸,我也会夸夸其词:我为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何去何从而担忧。哎,我也不怕旁人说我吹牛皮不打草稿和不要鼻子之类的话。
当然,我对河科院还是有感情的,这儿给了我初始的新鲜,让我遇上了生命中的一些贵人,灌入了我不一样的思想,同时,河科院也有自己的可爱。我们每个人都没能力把一个空间说的不成体统,不成体统的只有人和事。而我上述的一些校园中的小作怪只是为了把这个平淡的空间增添点“人间烟火”,因为一个地方足够的风平浪静会让人窒息!
第二篇:《童年河》有感
读《童年河》有感
作者姓名:汪煜凯
学校:芜湖市第二十七中学
年级:九年级
通讯地址:芜湖市月桂都市花园18幢4单元401
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241000
指导老师:陈亮老师
读《童年河》有感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总是耐人琢磨。有的作家阔达直白,他的作品犹如莽莽草原,让人一目了然,神清气爽;有的作家犀利狂野,他的作品犹如一匹野马,波澜起伏,跌宕不羁。而赵丽宏老师的作品,则是一座花园锦簇的百花园,如此美丽动人。
那么这本40年心血凝聚的《童年河》呢?
读这本书,“白玫瑰”这个印象从脑海中跳了出来。是的,颜色透露了一个作家的所有秘密,作者在不经意间将对白色的偏爱展现得一览无遗。所以,那星星是白色,波浪是白色,芦花是白色,连主人公洪雪弟的猫也是白色。白色纯真、内敛、期待,流露一切真善美的品质,是少年的本色。白色的少年,一旦被赏识,他善良的天分就会被激发,仿佛通体透明的水晶。而在这众多白色中,雪弟黑色的瞳孔 是《童年河》这朵白玫瑰中最浓郁的花蕊。
在许多童年小说中,都有一个令人心疼的男孩形象,比如《草房子》中的桑桑,比如《童年》中的阿廖沙,比如《童年河》中的洪雪弟。这些男孩,仿佛是用泥做的胚胎一般,但命运要把他们放入窑火中煅造,逼着他们成长。成长的雪弟必须离开自己的亲婆,来到身份和出身界分的上海,来到石库门狭窄的弄堂。城市不同于乡村,不是所有人都崇德向善,城市中的伙伴,也不同于乡村中的伙伴,他们有自己的羁绊。但雪弟心中永远珍藏着一捧纯洁的雪,永远保持一份清凉和警醒。
牛嘎糖、小蜜蜂、唐彩彩、陈大鸭子陈小鸭子······他们是作者童年的玩伴吗?作者没有解释,他只是写道:“写这篇小说时,感觉时光仿佛随着文字倒流半个世纪,使我又回到少年时代,回到早已过去的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感动、心颤、甚至流泪。” ——流泪,为那个在柏油路蛋格路寻找银河的雪弟吗?
洪雪弟作为作者孕育四十年的精华,没有辜负作者的期望,那个尴尬尿床的雪弟,那个爱闻汽油味的雪弟,那个囚禁蚂蚁的雪弟,那个用画笔画出梦想的雪弟,那个舍命拯救伙伴的雪弟,那个不 于富有和贫穷的雪弟。上海的小楼阁那么逼仄,可雪弟的心却毫无边界,他寻找苏州河,征服大世界,帮助陈大鸭子陈小鸭子入学······在亲婆的死亡面前,童年本应消失,他却在晒台上为亲婆、为读者保持了一片完整的星空。
童年就像一条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望着洪雪弟那漆黑的瞳孔,真诚地说:“雪弟,我想和你交换童年!”
描写细腻丰富,内容充实,文字流利,对于童年的比喻生动贴切,由《童年河》一书自然流畅地引述到白玫瑰,从侧面烘托了童年的纯真与美好,寓情于景。文章详略得当,简单朴素而不失韵味,由”白玫瑰“引发对于童年的深入思考,耐人寻味。
第三篇:学习梁家河有感
学习《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小说是一本纪实文学,是一本真实反映文革时期以延安为代表的陕北农村历史著作,是习总书记在人生关键抉择时刻的真实写照,记录了总书记从到梁家河插队到上学离开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对梁家河群众的点点滴滴恩情,是一篇饱含着总书记对贫苦人民群众无限关爱的感人之作。
梁家河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一个小村子,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南麓,山多地少,沟壑连绵,这样的自然条件在上世纪60-70年代必然是一个生活环境恶劣的地方,群众缺衣少食,基本的温饱难以解决。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年轻的习近平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毅然决定去延安插队,这是好多北京知识青年都不愿往的地方,习近平确坚定了决心,他要去最偏远的地方。那时的他仅有15岁,离开了父母,这是他人生重要转折的开始。
到陕北插队后,年轻的习近平刚开始还有些许不适应,毕竟从一个高干家庭到这样一个地方,落差极大。他亲眼观察着父亲曾经革命战斗过的地方,革命圣地,却是如此贫穷,他下定决心,要与乡亲们共同奋斗,战胜一切,实现温饱。
在他插队的这段时期,他同乡亲们一同劳动,吃一样的粮食,住窑洞,参与建设淤地坝,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他带头“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办扫盲班等,极大的改善了乡亲们的生活条件。
在插队期间,习近平始终不忘学习,他在劳动之余以忘我的精神从书籍里汲取营养。除了自己带的书,还到处借书看,听说30里地外的知青有一套《浮士德》,他就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总书记刻苦学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七年的知青岁月结束了,习近平收获了丰富的阅历和精神财富。在他以后的地方从政到现在成为国家领袖,总是念念不忘梁家河的百姓,这里有他同甘共苦的父老乡亲,有他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
今天,我们正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夜以继日的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认真学习《梁家河》,读透、学懂、弄通总书记的农村工作经验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让我们的心灵再进行一次彻底洗礼,激发我们内心战胜一切脱贫攻坚、夺取小康胜利的强大动力。
第四篇:梁家河读后有感
《梁家河》读后有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是一本反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朴实的文字时不时夹杂一些陕北方言,使我这个陕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除了医院组织学习外,我用了两天时间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完了全书,读后深受鼓舞。《梁家河》是一本蕴含着修身立命、理想信念、为民服务、治国兴邦等学问的传记性文学。196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年1月我们的习总书记当时还不到16岁,就离开北京奔赴陕北的梁家河村,当起了农民,想想我们15-16岁时在干什么?当下15-16岁的孩子在干什么?是啊,这个年龄正是初中刚毕业要上高中的时候,还是不懂事的“娃娃”呀,当时的生活多么艰苦,一个大城市来的不懂事的娃娃要适应陕北的生活习惯、听懂陕北方言并下地干农活,吃的是什么苦呀,“清晨6点就起床上山劳动,爬到山上人已经气喘吁吁了,但还要干活,一直干到晌午吃饭时间,没有歇的时候”,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当年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有人干工作挑肥拣瘦,生活上怕吃苦、讲享受,对比习总书记我们应感到惭愧。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忘记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小教会我们的孩子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我们更要学习习总书记的“团结观”,《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习近平写到“他(魏震五)说,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做每一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只有讲团结才能把自己融入群众。现在好多人只讲个人利益,不看集体利益,看看网上报道的一些搬迁中的“钉子户”,不顾政策不顾大局,随心所欲,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私心更重,侵占集体财务,收受贿赂,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对这些人,群众深恶痛绝,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不讲原则,不讲团结,应该把这些败类清除出干部队伍。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爱读书的好习惯,从北京到陕西梁家河,只带两箱子书,除了看自己带的书,还到处借别人的书看,“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浮士德》、《叶普盖尼.奥涅金》、《当代英雄》、《战争与和平》、《复活》、《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红与黑》、《林海雪原》、《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些书大家看过几本?我看过五本咱们国家的,有七本听说过没有看过,其他的听都没有听过,不怕大家笑话,下班后的时间大多看了手机,看了电视了。看看周围读书的有谁?去新华书店、图书馆的大多是给孩子找学习资料吧!
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为人民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的实干精神。1973年习近平在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治理神车沟,使赵家河增加近百亩高产田;习近平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为梁家河打造淤地坝;1974年7月建成沼气池,也成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截止1975年8月梁家河共建成34口沼气池,解决了43户社员的点灯做饭问题;又成立铁业社,废除“泛水井”,打造甜水井,组织扫盲班;这让我想起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就要这样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干一些实事,才不枉来人世一场。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积极上进、不甘平庸的精神。当年习总书记是“黑帮子弟”,想上进想入团比登天还难,但由于不懈努力,第八份入团申请书递上去后终于获得了批准;再看看习总书记的入党过程,还是因为当时的成分问题,一而再,再而三,被拒绝,倔强的性格使他不气馁,直到第十分入党申请书才获得批准。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政治觉悟,努力向党靠拢、积极要求上进,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组织的力量是无穷的。再看习总书记考清华大学的过程,目标很清晰要上清华大学,1973年习总书记参加了考试,但录取方式是考试加推荐,因为“黑帮子弟”清华大学拒绝了他,直到1975年才又有报考机会,“政审关”由于洛阳耐火材料厂的一份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才得以顺利通过。1975年10月7日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上大学了。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甘平庸的上进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脚踏实际、勤奋努力,我们总有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工作上如此、社会上更是如此。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来吃苦的,但是我们要能吃苦,我们吃苦是为了将来生活的更好,为了我们的后辈生活的比我们幸福!不要求上进,只能原地踏步,就会更贫穷、更落后,如果是一个不求上进的民族,注定要被世界淘汰,如果是一个不求上进的国家,注定要落后挨打遭欺负。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扶危救困的人民公仆精神。“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1969年到1975年七年光阴在陕北度过,随后习近平因职位变动去过好多地方,但一直没有忘了陕北梁家河的父老乡亲,1993年、2009年、2015年习近平回到陕北,在延安、在梁家河作了短时间停留,看看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黄土地,看看这里勤劳朴实的乡亲,问问他们如今过得怎么样?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这就是人民公仆心系人民,心中所思心中所想都是底层人民群众生活过得好不好?不管在浙江、在福建、还是在北京,有乡亲来诉说生活不幸,总书记总伸手帮助,人民群众的困苦就是他的困苦,只有人民群众过好了满意了,总书记才能放下心来。从这里我们也才能理解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思想理念。
《梁家河》读完了,总书记的故事很精彩,也值得我们深深体悟,好好学习,让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紧跟党的步伐为实现宏伟的“中国梦”而努力!
2018.7.4
第五篇:呼兰河传有感
呼兰河传有感
前几天,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感触很多,短短的三十一年的岁月里,经历许许多多的困难,她寻寻觅觅,徘徊于生活的边缘,她是新世纪的女性,勇敢的追求真爱,虽情路坎坷。我觉得她的文笔很闲淡,看似记述生活的点点琐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好像讲述他人的事情,平静,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似水,平淡无味,然这是生活的真实再现,只有那经历生活的人才冷暖自知。文学本来自于生活,经过作者的妙笔,又高于生活。呼兰河,本是遥远的地方,在萧红的眼中,承载太多太多的记忆,那里有我的爷爷,有二伯,团圆媳妇,厨师老王,跳大神的…他们平静的在那里生活着,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着,寂廖的在土地上耕耘着,似乎现代化的进程之风没有吹到那里,祖祖辈辈都那样生活着,自己也是,以后子孙也是这样,周而复始,像滚动的纺轮,不停转动着,但是却在原地踏步似乎有点寂寞,有点无聊。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没有太多的大道理,没有太多的人生追求,就这样,就这样的生活着。她的文笔,怎么说了?很质朴,很平淡,没有太多的技巧手法,但一样感动人心,有铅华尽去似平淡的质朴纯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讲究自然之趣,而非人工制造,虽有巧夺天工的效,但无本真之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低头采菊,抬头望山,在那抬头的一瞬间,陶渊明明白了自然之趣在于那一瞬间的发现,是那忘我无我的境界。他是隐者,成功的隐者,大隐隐于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心远地自偏,虽有唯心主义的意识,但可贵的是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闲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沉下自己的心,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写出属于自己的好文章来,我在想,萧红在写《呼兰河传》时,内心是平静的,坦然的,真实的记录自己的感触。因而作品是那样的亲近自然,没有隔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