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时间:2019-05-14 12:3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第一篇: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从70年代末起步,发展到今天已将近20年。现代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 育的风气,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猛的发展。如今,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 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 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 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 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 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 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 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 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 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 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 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以上教学 法则重点都在知识技法上。

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儿童在学绘画时,要掌握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知识技法是美术课的主要 内容。但是,学习笔墨技巧并不是学习绘画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教师如果只教授知识,技法,教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二流教师,所办之培训班充其量只能叫做“技法培训班”,还算不上儿童美术教育。既然叫 儿童美术教育。“教育”两个字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就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 育的对象是活

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通过教育,使儿童 得以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 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 成长。”这对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是很有启发的。

具体来讲,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这是基于儿童美术教育是美 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让他们 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也懂得利用身边平凡的事物,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 的态度,而不只是现实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使他们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

那么,什么是艺术感觉呢?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人有没有艺术感觉,其差别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艺术 感觉主要是天生的,我认为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艺术感觉包括“多 情善感”“浪漫超脱”等等。

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是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丰富。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 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比如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等等。通过教育、孩子由不懂到懂,由感情较平淡到浓烈,更纯正,就如酿酒一 般,所以在美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孩子美好、健康、丰富的感情上,让 他们懂得爱懂得恨,富有同情心,用人类各种各样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教师教孩子画花,有一小 朋友就马上去摘了一朵花给老师,这时这位老师不仅仅是拿这朵花作示范,教学生怎样画花,而且还告诉小朋 友,花妈妈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折断了腿,非常伤心,花孩子也非常痛苦,不久将死去。小朋友受到了情感教育,还画了一幅花妈妈拥抱花孩子的画。

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 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 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善感”就是容易动情,容易被感动。有艺术气质的人往往都感情丰富,所以见到什么都能掀起他心中情 感的波澜,或是将感情移到别的事物上,这在美学上叫移情作用。小朋友的感情也较纯真丰富,在他们的眼里,很多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冷静,也应该充满激情、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感动他 们。

“善感”还有比较敏感的意思。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 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通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 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赏美,所以 艺术欣赏课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的内容应该广泛,自然风景美,动物美,人体美,建筑美,服饰美,生活美等 等,以及各类艺术的美。至于美术这门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术的形式感。美术方 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间感、均衡感、节奏感、色彩感、韵律感、透视感,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变形和比例 的把握等等。教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这些感觉,然后让学生学会用这些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新 的美,新的艺术就被创造出来。“美是将情感变为有形”(桑塔耶纳语)。“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苏珊朗格语)。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各种各样事物的兴趣。尤其是对儿童来说,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感受力的 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 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兴趣越广泛的人感情也就越丰富。对什么都不 感兴趣,亦无所谓爱好的人,是谈不上艺术感觉的。这样的人生活也就没有什么意思,麻木不仁,人们也不愿 与他交往。我常听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对绘画不感兴趣,对音乐也不感兴趣,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就 随他吧。有的老师也错误地认为,没有兴趣就不要学。其实消极放任是很危险的,将会害了孩子。应该采取积 极的态度,没有兴趣就更应该培养,没有艺术感觉就更要培养训练,否则将会成为一个没有意思的人,感情淡 漠的人,麻木不仁的人。

“浪漫超脱”主要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态度大多是功利实用的,比如市场 上有一头牛、一个牛贩子,商人来了,他眼里看到的是经济价值,是否能为他赚钱;农民来了,他注意的是牛 的筋骨是否强壮,能不能为他耕地拉车;食客来了,他看到的是美味的牛排,新鲜的牛肉,这些都是实用功利 的态度。而艺术家,具有艺术感觉艺术气质的人,却可超脱那些现实功利的目的,完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 待它。牛的毛皮是多么光滑油亮,色泽是那么美,牛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整个造型是多么伟岸,那是力量的 象征。牛虽然默默无言,却有一种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引起了审美者内心的愉悦 和情感的颠动,这就是审美态度。如果一个人只有现实态度而没有审美态度,就不免庸俗,单调而且痛苦。

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超脱现实的审美态度。其实,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所谓“ 纯洁”就是很少功利的目的,现实的态度,天然就是一种超脱审美的态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儿童的这种心 态,千万不要用功利的色彩来污染了那纯净的心灵世界。很多教师不理解这一点,常常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是现实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孩子,或是指导他们搞一些时代,政治需要而应景之作,更甚者为了参赛获 奖的功利目的而临摹抄袭,或是成人为他构思代笔。不少家长的功利性也太强,我花钱送孩子学绘画,就是为 了将来考美术大学当画家,于是为孩子制订了目标,若感觉没有达到或是太慢,就会横

加指责。这样给孩子造 成了压力和痛苦,孩子学习,作画完全是为了成人的功利目的,丧失了自我,成了被动的工具,“为地主干活 的长工”哪里还有半点审美愉悦。

培养艺术感觉,应该有意识地与现实拉开距离,美学上称为审美距离,只有拉开距离,才能以美的眼光看 待事物,从而发现美,挖掘美,欣赏美。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猪又脏又臭,又懒又笨,看见它只会联想到吃猪肉,而教师教学生画猪,却是以审美的态度,给猪涂上美丽的色彩,加上漂亮的花纹装饰,猪的神态也画得乖巧 可爱,变成了学生的好朋友。这时的小朋友,对他们所画的猪完全是一种审美态度,加进了感情因素,再不会 有谁想到要吃猪肉。

“浪漫超脱”还表现为很容易忘掉现实生活,进入角色,进入一种境界。一是靠幻想,做白日梦,进入自 己幻想的世界。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童幻世界,儿童尤其爱幻想。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他们去幻想,去想 象,为他们营造一个幻想的氛围。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和梦幻色彩的语言去激发他们,使他们身在教室,神游四方,上天入地、自由翱翔。其二是靠想象,进入别人描绘的境界中去。入,就是神游,仿佛进入了书上,画中、音乐中所描绘的境界,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有时甚至自己变成了作品中的人,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入,就是感情投入,与作品中 的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不但能理解作品,欣赏作品美,还要有一种本事,就是 用语言,用激情,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师要会“引”,学生才能“入”。只有真正进入作品情景中 去,学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强烈的审美享受。

人生就是体验。有艺术感觉及气质的人,不仅能够深刻地体验自己的人生,还能通过艺术作品体验别人的 人生,所以他们的生活特别丰富。好的演员,就是能够体验各种角色,然后表演各种角色的艺术感觉好的人。从事任何艺术,都需要这种浪漫超脱的艺术感觉。什么叫自我感觉呢?

自我感觉包括自信心,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所谓自信心,就是自己认为 自己还不错,有能力,自我感觉良好。儿童由于不能对自己进行评判,所以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和 家长的评价,认可,以确定自己是否还行。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说他不行,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甚 至破罐子破摔而无所作为。有的教师和家长不懂得这一点,轻易指责儿童,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而且往往 以成人的标准和过高的要求去错误地评判他们,这样做只能使他们丧失自信心,说严重一些甚至会毁了他们的 前途。所以,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保护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和家长应多采用鼓 励,表扬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自信心,绝不能轻易地伤 害他们的自尊。只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人的潜在能力才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当然也不能一味地不切 实际地乱表扬,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要把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又 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人。

所谓独立意识就是不依赖别人。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比较娇气,由于家长爱之殷,忧之太勤,寸步不离,就 象忠实的奴仆侍侯皇帝,干什么都巴不得为他代劳。这样,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没有大人在身边就像丢了魂,无所适从,这样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要求他们不依赖别人,独立完 成自己的作业。要即时表扬那些勇敢的,不要家长帮助的孩子,让那些娇气的孩子有学习的榜样。有目的地训 练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走路。

自主意识也叫主体意识。就是自己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自由和有独特的个性。儿童由于幼稚,所以往往 处于被动(受体)的地位,而我国长期的以“听话”为乖娃娃的教育也是将儿童处于被动地位进行的。孩子总 是被要求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无条件,无选择

地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技能,采用机械的填鸭式教 育,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现代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 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 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 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并教给他们具体的创 造性思维方式,让他们得以自由地运用。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美育的重点应放在培 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上,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第二篇: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培养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培养

一、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性

感觉动作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这是因为动作是智慧的基础,而且动作对于孩子的注意力和阅读、书写能力都有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感统失调的问题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到了孩子上学以后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与正常儿童相比就有了较大的差距。跟其他正常孩子相比,存在感统失调问题的孩子在学习中也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学习能力比较低下,不会和同学交往,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差,造成孩子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父母们大可不必为此过于忧心忡忡。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要关注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状况,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早期训练,又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是一种正常现象。很多父母会误解,感觉统合训练是针对问题儿童而进行的训练和矫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提出过:0-6岁的学习主要以感觉学习为主。我们知道0-6岁是孩子各方面迅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的感觉器官本身发展还不够完善,还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的问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为这个阶段的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感觉统合的训练和游戏,可以帮助成长中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他们今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感统训练对幼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在目前的早期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开始认识到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的训练和挖掘、艺术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对幼儿进行感统能力的训练。其实,早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感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感统训练,在孩子以后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如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非常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在外胆小怕生,从不敢在小朋友面前表现自己等问题,而孩子更多的问题则可能是在孩子上学以后才会表现出来。

二、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人的大脑不能顺利地把从各种感觉器官传递来的外界信息进行正确有效地分析和整合处理,以致使大脑对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从而导致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发生障碍,行为出现失调,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据调查,普通人群中,约有10%~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对婴幼儿及儿童的学习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失调的孩子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基础差、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问题,进而容易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家长和老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感觉运动统合能力的知识,及早发现孩子的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和行为治疗训练。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前庭器官控制人的重力感和平衡感,出现前庭平衡功能失常,常表现为左右不分,方向感很差,协调能力差,动作笨拙,易摔倒、磕碰、撞人,转圈时容易头晕,怕上高处,不喜欢被高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能集中,常写错字,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

2.视知觉不良:表现是孩子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但不喜欢阅读;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也会经常跳行,添字漏字,颠倒顺序,无法做到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

3.听知觉不良:表现为不喜欢和别人讲话或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不会使用剪刀和筷子,不敢登高望远,不敢荡秋千等。多动,但动作缺乏技巧,如很难安静下来,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时常出现多余无效的动作等。

5.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说话发音不清,语速慢。6.触觉失调:表现为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讨厌被触摸。对身体接触表现得过于敏感,对触摸反应强烈,特别不愿意洗澡、洗头和剪发。过于胆大或过于胆小。或卤莽胆大,对危险的知觉性差,行动不计后果;或腼腆胆小,不敢和陌生人接触,上课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经常咬指甲、衣袖。(本章第二节主要讲解感觉运动能力的培养,视知觉,听知觉的问题在其他章节中有具体介绍)

感觉统合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比如说,视觉失调会让人在阅读时速度减慢,甚至出现阅读障碍;四肢不协调会使本来很好看的动作做出来显得机械而呆板。而对于儿童来说,虽然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智力正常,但由于他们的统合能力不足,就会导致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无法得到充分地发展,孩子心理会一直处于一种紊乱状态,导致孩子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会不断下降。尤其是到了学龄期,孩子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发育迟缓,人际关系差,进而出现厌学、逃学、撒谎、打架、逆反行为等问题。所以,家长应尽早发现并及时对孩子进行训练和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

三、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

造成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主要与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

1.母孕期因素(1)母孕期的不良因素、围产期的不良因素如出生窒息、低体重、新生儿黄疸等、环境毒素如空气污染物、破坏性病毒及其他进入体内的化学物等都可能引起脑功能失调,从而造成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2)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物,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影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上的不足,从而影响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

(3)胎位不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都易引起儿童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4)孕妇的紧张心理可导致儿童感统失调。心理的焦虑,行动上的姿势不佳,运动不够都会影响胎位的正确变动,进而影响儿童将来的平衡能力的学习。

2.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

母亲在怀孕期间出现早产、先兆流产或采用剖腹产、电吸引等生产方式,既往病史如头部外伤、高烧、患脑炎等都可以导致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尤其是早产或剖腹产的儿童,由于出生时触觉未受到特殊刺激,形成自我保护膜,使触觉的学习缓慢、迟钝。

3.抚育方式

出生后家长摇抱少,“襁褓期”延长,尤其是没让孩子经过爬就会走路,孩子静坐多,活动少,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过度保护,家长繁忙,交由“电视保姆”,孩子从小缺乏运动或活动机会。4.早期教育

家庭、幼儿园教育中偏重认知、轻视孩子运动活动的教学指导思想等。

四、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治疗

如果孩子患了感觉运动统合失调,一般3岁左右就会有所表现。经常细心观察孩子,是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对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的矫正,最有效的时机是小学三年级以前,而且年龄越小越有效。

1.儿童感觉运动统合训练应首先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改善和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临床实践表明,参加训练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85%的受训儿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如果没有条件到专门的训练机构进行培训,家长也可以在自己家里通过亲子游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前要初步断定孩子是感觉运动统合中的哪个部分存在问题,并制定合适的训练内容,训练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兴趣,训练要适度,以免造成欲速不达的后果,训练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孩子的安全,家长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感觉运动统合失调与其他疾病不同,治疗的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家长完全可以经过努力后改善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能力。

亲子活动

活动一:各种走姿

家长可以视孩子的情况训练孩子的各种走姿。如,猫步走、大跨步走、学正步走、绕过物体走(不能碰到物体)、携带物品走(可以用任何姿势,背着、挎着、拉着等)。家长可以先和孩子协商训练内容,也可以制定出训练计划直接让孩子接受训练。

活动二:爬行

让孩子将两只手放在鞋子里(也可以直接将两手放在地上),沿一定路线爬行,可以在爬行路线上设置障碍物,爬行时不要在太柔软的被褥上,尽量在坚硬且稍微有些粗糙(不划伤手和腿)的地面上爬。

活动三:走高跷

把两个易拉罐靠近底面两侧钻上小孔,从中穿一条不易拉断的绳子,让孩子双脚踩在易拉罐上,双手拎着绳子行走。易拉罐尽量用低矮的。(经过长期实践经验得知,这个游戏可能会扭到孩子的脚踝,但概率很小。孩子摔倒危险不大,可以继续玩,如果有小伙伴一块玩趣味性更大。)

活动四:弹跳训练

半蹲下跳起,够悬挂的物体,开始时物体悬挂高度控制在孩子弹跳时有时能够到,当孩子每次弹跳都能够到时再适当调高高度。活动五:球类游戏

1.给孩子一个皮球(篮球对于婴幼儿同样适合),让他练习各种拍球方法。对3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训练他分别用左手和右手拍球,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让他用左右手交替拍球。家长可以和孩子互相抛接皮球玩,可以要求孩子用各种姿势抛球,当孩子再大一点,也可以从简单的分解动作开始,训练他打乒乓球和羽毛球。

2.趴地推球。让孩子趴在地上,双臂伸开后恰好把篮球按到墙壁上,游戏开始后孩子要把篮球推到墙壁上,篮球弹回后再把篮球推向墙壁,连续进行这个动作。推球时头要抬起,双腿贴在地上,双臂不能贴在地上,动作要规范。家长可以给孩子计时1分钟,看孩子能推多少个,以后尽量让孩子每天都要有进步。家长也可以不计时,看孩子能坚持推多少个。这个游戏能够提高颈部和双臂的力量,还能提高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并能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以及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

球类游戏能增强孩子小肌肉、大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反应速度,训练他的注意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六:扮演小主人

每隔一段时间,你可以教孩子做一样家务,如擦桌子、扫地等。在学习生活技能的过程中,让孩子的眼、手、脚、脑等各部位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同时,让孩子长期承担一项他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取报纸、摘菜或者给花浇水等,这不仅仅是提高孩子运动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责任心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活动七:打鸭子

游戏时,父母分别站在孩子的前方和后方,用一个沙包击打孩子(力量要适度),当孩子被击中而且沙包掉在地下时,则要下场变为扔沙包的一方,而击中孩子的家长要站在中间当“鸭子”;如果“鸭子”一方接住了沙包,则多了一次当“鸭子”的机会。家长陪孩子玩这个游戏时要刻意地延长孩子当“鸭子”的时间,以此更多地训练孩子的各种感觉运动统合能力。

活动八:挑木棍

家长准备小木棍若干,游戏时先将所有木棍握在手中,然后抛向底面或桌面(规定在一定区域内,面积不能太小或太大),第一根木棍要用手拿起,其他木棍可以单纯用手,也可以用手中已有的木棍挑起其他木棍,要求是挑动一根木棍时不能碰到其他木棍,一旦其他木棍动了则轮到下一人来挑。这个游戏要求的是心细和动作巧妙,在游戏中会不知不觉就训练了孩子的精细动作。

其他手指小肌肉的精细运动训练,可以根据孩子年龄、能力等特点,自行设计抓、握、捏、扔等游戏,如摆积木、投球、捏橡皮泥等。尤其应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幼儿园之前要学会洗手、擦脸、剪纸以及自己擦屁股。之后要练习拿笔、拿筷子、系扣子、系鞋带、夹豆子等。只要能训练孩子的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的游戏,家长都可以应用到训练过程中,平常生活中有许多诸如跳绳、踢毽子、抓石子、游泳等活动都能提高孩子的感觉运动统合能力,家长可以灵活科学地运用。

一、造成儿童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的主要原因

触觉系统是个体在母体内最先发展起来的系统,也是个体最大的感觉系统,触觉对个体整个的神经组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出生过程中胎盘的包裹、子宫和产道的收缩以及出生后吃奶、穿衣、洗澡、吹风等,都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触觉刺激,促进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触觉统合失调主要是因为触觉神经和外界环境的协调不佳,从而造成大脑对外界信息的认知和处理出现障碍,包括触觉敏感和触觉迟钝。造成孩子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孕期因素:母孕期的不良因素、围产期的不良因素如出生窒息、低体重等。母亲羊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胎盘与子宫内壁的正常接触,可能会导致触觉敏感或触觉迟钝。

2.早产:早产儿没有经过母体的正常孕育,使得婴儿的触觉系统发育不够完善。

3.剖腹产:剖腹产的孩子在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缺乏必要的触觉和本体觉的学习

4.其他不正常生产:由于孩子难产而使用夹钳术,胎吸等方法,这样会导致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损伤,出生时出现产伤。5.以往病史:婴幼儿有过严重的脑外伤、高烧、脑炎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触觉失调。

6.襁褓期:婴儿早期孩子缺少父母的搂抱、抚摸、轻拍,也会导致孩子对外界刺激产生过当防御,出现触觉敏感现象。

7.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孩子因为缺乏和母亲身体充分接触的机会,致使孩子的手、口、脸等触觉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8.户外活动不足:婴幼儿长期处于室内,缺少了大自然的风吹、日照等刺激;缺少正常的接触性的游戏。

9.生活空间小:与亲戚朋友的接触少,孩子的生活空间仅限于父母,祖父母,缺少了和小伙伴们的接触。

10.其他因素:如洁癖症母亲会造成婴幼儿触觉刺激缺乏。

二、触觉失调儿童的表现

1.触觉过分敏感的表现(识别性反应不足,保护性的反应过多):(1)通常不喜欢他人触摸,怕人触摸;不喜欢被人拥抱,却喜欢拥抱别人;不喜欢拥挤,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会拒绝进入教室与其他人接触;婴幼儿期怕擦脸、洗澡、剪指甲,常拒绝理发、洗头或洗脸;大热天也要穿长袖衣服,不喜欢碰触某些粗糙的衣物或物品。

(2)怕陌生人,陌生的地方;缺乏自信;常固执于熟悉的环境和动作中,对任何新的学习都会加以排斥;喜欢独处,不爱团体游戏;在团体中容易和别人争吵;朋友少,常陷于孤独中。(3)爱哭;发音不清晰;胆小,容易惊慌、哭泣,爱玩弄生殖器;性格孤僻;嘴巴属于触觉敏感部位,所以幼儿会变得挑食、偏食、厌食、咬手指、咬嘴唇、咬衣襟。

(4)常出现很多令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神经质、容易惊慌;脾气固执;总有一种担心害怕,易受惊吓的感觉,容易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有耐心和恒心的学习。

(5)触觉敏感的幼儿也会形成严重的语言障碍。

2.触觉迟钝的表现(识别刺激的能力差,保护性反应过少):(1)反应慢,动作笨拙不灵活,少动,做事缩手缩脚,大脑的细微分辨能力差。

(2)粘人(粘固定的人),寻求很多的搂搂抱抱,需要父母特别多的抚摸。过分喜欢碰触各种东西,有强迫性的行为(反复做某个动作)。

(3)缺少自我意识,学习积极性差,有学习困难,感情比较冷漠。(4)遇意外碰伤或流血时,自己常未察觉;对打骂不在乎;常有冒险和自残自伤行为,不懂得总结经验教训。

三、触觉失调儿童的矫治

孩子的触觉敏感问题一般是在家庭环境下通过亲子游戏解决。1.对触觉防御过当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他们洗脸、洗澡或睡觉前,以手或柔软的毛巾轻轻地触压或按摩孩子的手、脚或背部。或用大毛巾将孩子包起来,让他在毛巾中滚动或扭动。

2.多爱抚孩子:儿童情绪稳定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均依赖于安定的触觉系统,而爱抚是促进触觉系统安定的有效方法,父母用均匀的力度轻轻拍打孩子的手或背部,可增加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

3.提供干净、自由的游戏空间:让孩子能在地上自由爬行及接触周围物品,不要总把婴儿放在学步车或婴儿车内,使其丧失爬行和用手触摸环境的机会。

4.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多玩泥土,玩水,玩沙,家长可陪孩子玩抓痒游戏,梳头游戏等。

亲子活动

活动一:梳头游戏

如果是女孩,则要利用给孩子扎辫子的机会,用梳子的尖端刺激孩子的头皮,并顺势梳头。当然,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梳。如果是男孩,可以寻找些诸如“梳头能变聪明”等理由给孩子梳头。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触觉敏感问题,还可以锻炼孩子手指的精细动作能力,并了解自身的形象。

活动二:洗澡游戏

给孩子洗澡时可以从轻到重,从一个部位到其他部位用手触摸孩子的身体,也可以用麻布以中等力度刷孩子的手臂、前胸、后背、足部。一边刷,家长可以一边讲故事或唱歌给孩子听,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避免让孩子紧张。如果没有麻布,家长也可以用毛巾、海绵、软刷子等代替。

活动三:玩水游戏

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感受不同的水温带来的刺激,可以主要由手来感受,家长也可先做示范,并鼓励孩子玩水。可以在一个空房子里和孩子玩泼水游戏。

活动四:抓痒游戏

让孩子躺在床或沙发上,家长用手抓挠他的腋下、胸口,并根据孩子的反应来控制力量的大小和刺激的强度。如果家长抓挠那些经常会被别人碰触的部位时,孩子也有强烈的反应,那么你就要经常和孩子玩这个游戏了。在抱着孩子给孩子讲故事,看动画片时要经常的触摸孩子的头部,背部,胳膊等处,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因外界语言或画面的吸引而将注意力转移,正是缓解孩子触觉敏感的好时机。

活动五:毛巾卷游戏

找一条略微粗糙的大毛巾,将孩子整个卷起来。然后轻轻滚动或下压毛巾卷,或者用双手轻轻抱紧孩子,强化他身体各部位的触觉感受。

活动六:翻滚爬行游戏

让孩子躺在地毯上,双手抱头,然后向左右两个方向滚动,还可以练习前滚翻和后滚翻。多鼓励孩子在地板上爬行。这对发展孩子的触觉、动作平衡、协调性都很有帮助。活动七:沙土游戏

将淘洗干净的细沙放在大盆里,让孩子在里面玩耍,尤其要适当增加沙土与孩子身体的接触面。沙土可由纸、树叶、米、豆等代替,此种游戏更适合在沙滩上进行,鼓励孩子在沙土中玩出更多的花样。

活动八:刺球游戏

用带突起的小刺球或按摩用的滚轮在孩子身上滚动或轻压,四肢和前胸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后背则由家长辅助进行。

第三篇:智障儿童应注重早期培养

智障儿童应注重早期培养 仙桃特校 欧阳华

目前,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两种极端的教育态度:放弃不管与过分保护。放弃不管显而易见是错误的,而过分保护的态度目前在社会上还会得到一些人的赞同。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怪可怜了,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吧,不愿因为要他们学习什么而难为他们。这种态度,表面上是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保护,但实际上这样做忽略了及时培养智力低下儿童的独立性。家长包办代替、处处迁就,使孩子失去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大脑很少受到外界刺激,变得更加迟钝。一味迁就孩子,让他们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使本来就低的学习效率更低,最终导致什么也学不会,而且更加增强了他们对家庭、社会和他人的依耐性。

智障儿童家庭应该怎样做好智障儿童的早期培养?。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弱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是口齿不清,有的是词汇贫乏,甚至有的孩子连基本日常用语说起来都感到困难,这就要求父母在训练孩子的语言上下功夫。孩子从“咿呀”学语到能叫“爸爸、妈妈”开始,就应该特别注意教孩子学习一些简单词汇。最好结合具体实物联系起来教。例如,看电视时应指着电视去教孩子练习“电视”的发音。父母要有意识地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去教孩子说话。如让孩子指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并结合玩具、图片或看图识物等进行语言训练。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交谈,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和正常的小伙伴玩耍、交流,这样孩子的语言就能较快的发展。

二、自我服务劳动能力的培养

自我服务劳动是孩子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个人卫生的劳动。家长应在家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如厕、穿衣、吃饭等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

1、大小便的训练

由于智障儿童大脑意识反应程度比正常孩子差,常常会大小便失禁。所以家长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观察,逐步掌握孩子大小便的规律,继而采取定时提醒的方法,并要求他们自己说“我要大(小)便。”帮助他们慢慢建立正确的大小便的反射活动,知道大小便要喊人,并且要到厕所里去大小便。其次,家长手把手的帮他们,通过边教边练的形式,让孩子反复的练习已达到大小便自理的目的。

2、穿脱衣物的训练

智障儿童因为发育迟缓,不能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穿脱衣物对他们来说还是很困难的。家长在训练他们穿脱衣物时应先教脱、再教穿,脱衣服比较容易,教几遍基本可以学会。而穿衣服难度相对大一些。开始时先引导他们用动作来配合,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大部分较难的动作,如套头、提裤子等,只留最简单的让孩子来完成,只要求他们伸进胳膊、腿,当这些动作熟练后在逐步增加穿衣动作,直到最后孩子能完成整个动作。而在学习过程中还可提高手脚动作的协调能力。

3、个人卫生的训练 由于智障儿童不懂得如何保持个人卫生,早晨起来干干净净,不一会儿就脏兮兮的。所以家长要时时提醒,刻刻关照,以帮助他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手脏时洗手等习惯。在训练他们较复杂的生活技能时,最好把一些动作分解,比如刷牙,可分解为几个步骤。用杯子盛水——拿好牙刷——打开牙膏——挤出牙膏——刷牙,每天反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训练,直到掌握刷牙的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孩子养成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一些个人卫生技能,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对周围社会的适应能力。

4、简单家务劳动的训练

应训练智障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在饭前摆放碗筷擦桌椅、扫地、倒垃圾等。比如可以训练他们洗自己的小袜子,手帕等,家长先放好水,让孩子自己放洗衣粉告诉洗衣粉的多少,然后动手搓洗,最后在家长的协助下换水清洗,晾晒。再比如要他们拿筷子或打扫时先多次亲自做给他们看,然后再从旁指导他们做。父母的态度应是“让我们一起做做看”,而不是命令式的“你要做这、做那”。父母热心帮助将使孩子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件事情。

三,安全意识的培养

由于智障儿童认知水平低,思维缓慢,记忆力差,经受不住食物的诱惑,更不懂得如何来保护自己,这就需要家长不断地提醒他们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什么地方可去,什么地方不可去等。告诉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下,不能随便走开或离开自己认识的人,不能跟陌生人走等。经过反复训练,让孩子学会一些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具备粗浅的安全意识。

四、家长应给予真诚的赞美

赞美与奖赏是一种有效的力量。对孩子微小的进步,父母必须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真棒!”“你做的很好!”等。对于训练有困难的儿童,父母不应该歧视,不能有埋怨情绪。因为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亲人的重视、关心,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切的眼神,有时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总之,家长要正视智障儿童存在的问题,熟悉他们的身心需要,在早期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也许现实中的每一步都是艰难而痛苦的,但是只要树立一定要把孩子教育好的决心,给予持续不断的教育,孩子今后就有可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第四篇:感觉的培养(推荐)

感觉的培养

作者:Felicitas Vogt / 卢安克

培养幼儿的感觉

如果只靠一种感觉器官,我们往往会“受骗”,不能真正地认识到真相。比如镜子里面看到的东西,只有我们用手摸到镜子的后边,才知道所看到的东西其实不在这个地方。可见,我们必须用头脑把不同感觉器官对同样事物的印象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到和判断它的真相。这种联系工作实际上就是判断工作。所有的判断都是这样通过不同印象的连接而做到的。但为了有这种判断的机会,我们的身体首先要以12种感觉器官把我们感觉的范围分成12个领域。也就是说,一个感觉器官虽然能得到印象,可是通过不同感觉器官的合作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身体首先以不同的感觉器官把一个事物的印象分成不同范围的,这就是分析工作。然后我们在身体内再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又是判断工作。

甚至,眼睛自己看见的只是颜色和亮度,形态则是靠对眼睛动作的动作感才能见到的。看到某种东西时,我们靠对眼睛动作的和眼睛本身对亮度的两种感觉、再把形态和亮度两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印象。

这种头脑中要发生的联系,小孩出生时还没有,是在出生后的几年内才要建立的。比如,小孩扔一些东西来看它怎么反应,是不是往下面掉,发出什么声音等。或者小孩看到月亮就想用手抓住它,像他也抓住身边的东西一样,因为他在头脑中还没有把两个眼睛的神经联系起来,还不能看出距离。如果要看出距离,我们需要让两个眼睛的射线互相交叉、合作,而这种交叉合作就会引起意识。

为了培养这种分析合作过程、同时为了让小孩通过感觉器官的合作也建设神经的结构,所有的事物都要同时通过几个感觉器官来接受,最好是包括对外界的和对自己身体的两种类型的感觉(比如视觉和触摸感)。通过把各种印象联系起来的这种工作,小孩不仅能认识和理解到外界,还能建设身体的神经结构。小孩在幼儿园要做的,就是建设和完成他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联系。为了这样的建设工作,小孩需要很多可以得到感觉经验的机会。7岁以下还不了解物质的小孩特别喜欢使用对自己身体的基础感觉,因为这些感觉比较真实。这样,小孩当然需要用手、舌头等来感受所有的东西。

这些都是为了得到经验,为了调整把感觉器官联系起来的头脑结构。如果我们在幼儿园不给小孩这样的机会,他就无法建设完善自己的神经。或者,如果小孩做神经建设工作时靠的不是真实的、事实的感觉,他建设出来的神经结构也不会有事实根据。比如小孩有一个电子玩具,每次在按压玩具的时候都会听见一种音乐。结果,小孩得到的经验就是:那种材料包含的是音乐。小孩得到那种不真实的经验,结果又是,他的感觉器官在头脑建设的方式是错误的,以后的感觉过程给他带来的信息也是错误的。

关键的是身体与环境物质的接触。小孩的身体需要进入环境的物质,需要接触它和“呼吸”在环境中。但光滑、妨脏、妨水、妨任何影响的物质不让小孩以皮肤的呼吸、以身体的温度等进入到这个物质中去。这样一个光滑的世界对小孩来说是关闭的。

多媒体又怎么样呢?多媒体技术除了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之外,专门给小孩带来很多假造的印象和幻想、又不允许他同时使用多几种感觉器官。屏幕上的图像和音箱发出的声音,不能让7岁以下的小孩知道声音和图像的来源。如果看不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幼龄小孩又无法建设逻辑思考需要的头脑结构。如果在年龄大一点时用电脑学习,电脑虽然已经能够培养逻辑的思考,不过,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而是通过电脑培养出的思维,不会是个人自己的、也不能创造新事物。多媒体不仅让我们生活在一种脱离真实生活的幻想中,也非常影响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重视感觉的培养。可是在将来,人的感能力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自然出现。将来,如果我们不努力和有意识地去培养感觉能力,很多现在还自然发展的感觉就不会出现。技术的发展很自然就会发生,就像属于现代的小孩很容易就学会使用电脑一样。要担心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萎缩的、本来自然出现的基础才能。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高科技的知识,而是人类慢慢失去的感觉能力。

那么,在幼儿园怎样才能让小孩建设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神经的结构)呢?在山村里,我看到一个老人拿了片从树上掉下来的叶子给1岁的小孩,小孩拿着来摸、看、又用舌头来舔,尝它的味道。好像这个老人知道:小孩刚出生不久,在物质的世界上最大的愿望就是来尝试物质的样子。出生之前,他只与这些物质在精神范围中的根源接触过,不过这些根源在物质上的实现呢?再后,有另一个人给了他一个塑料的带音乐的名牌玩具,可是小孩却很难受。是不是他认不出来根源(自然规律)在物质上的实现?

他肯定认为,什么都会表现自己真实的本质、有好,就像精神的世界一样。可是塑料没有自然材料具有的那种生命塑造的力量而形成的形状。木头的结构会告诉我们木头中的塑造过程,可是塑料没有我们能观察到的、让它形成的生命力。小孩还不知道,物质世界也包括了假造的和不好的。

他首先需要一个原因和结果都有道理、一个有明显逻辑的环境。为了让小孩了解到不同物质材料的本质,所有在小孩环境中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和表现自己本质的。最好,这些材料的加工方式也只是小孩能感觉到的(不是说能理解的)。如果小孩能在大自然中玩,也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些材料,然后就见到老师怎样把它变成玩具,这样就最有利于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

另外,小孩需要感觉到有生命的(大自然)和有情感的(动物)环境,也需要用自己身体的动作来感觉到自己(平衡感、动作感等等)。这不仅是全身体的运动,有时小孩也需要“安静”的动作,比如说手指细细的小动作或者想象中的动作。最后,小孩还需要给自己的感觉(感受)建设一个小环境,比如用木板和布来做一个小小的“家”。

青少年尝试吸毒一次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想体验和感受到超出物质范围的边。但如果依赖吸食毒品,这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可感受的物质的真实的经历、缺少超出物质范围的感受。根据天性的本质,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个深深的、想得到感觉的愿望。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能够正常通过感觉器官去发挥一些给灵心带来经历的感受,他到了青春期就特别弱、特别容易依赖吸毒和其它可以依赖的东西,比如喝酒、吸烟、电子媒体、过分吃东西、赌博等等。但通过吸毒得到的感受不能像真实的感觉那样给灵心带来经历,所以吸毒人的灵心永远是空虚的,得不到满足的。

在一些城市家庭,我看到父母有爱心地、耐心地和有原则地对待自己的小孩,可是他们的关心和原则,都是通过有逻辑的说明、通过智力上的手段去发挥的。如果这些小孩要发现父母对于他的爱,就必须在逻辑上理解父母对他们说的话,如果小孩不理解,就无法感觉到。

其实,幼儿园的小孩无法去理解这些说明,所以经常正在父母最关心他们的时候就不断地哭。有的同时还会乱撒尿,因为身体感觉不到遮掩的保护。由于他们年龄天性的特点,这些小孩希望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来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我在城市看到的通过身体感觉不到关心的小孩甚至还要求自己的父母来打他。他们还不能在父母所说话的逻辑中发现,而只能使用感觉器官从父母的做法来感觉到关心,连打也比逻辑好。所以,只有父母抱着他们(不管他们同时和别人说的话),小孩才会得到满足。身体作为其他发展的基础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来到这个世界并慢慢地去参与它的方式,还是跟睡眠状态差不多的。生命开始的几年,小孩面对世界是没有意识的,否则的话,就是太痛苦的。他什么都同情地接受(要),不能区分好和坏。不过,在成长过程中,小孩会越来越有意识,使他的心里世界会适应外界。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不能不抓住一些机会来改变世界,所以他也要学会把世界中的事情联系到自己,也把自己的做法联系到世界。不过,长大前他还保留了很多对一切的“秘密”。

为了培养能改变世界的能力,幼儿首先需要的就是玩,让他在自己的动作中醒来。所有我们跟小孩做的,都需要有对于人类本质的了解,使我们能让他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又能让他进入我们的社会和技术世界,使他能改变自己和世界的一部分,也能跟别人和谐相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每一个小孩都要找到的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生活任务。小孩要学会的,是自由地使用和控制他的身体,使他能够在世界中做事。不好的情况是,小孩长大了之后,他的做法被他身体的欲望而控制。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他的身体,使得身体能够为精神和理想服务。精神和思想不能直接接受教育,因为精神要自由地使用身体做事。只有我们不影响精神和思想,同时让身体健康地成长,精神才能使用健康的身体在世界上做事。

胎儿首先形成的部分是头,头是接受宇宙力量而形成的象征,不是只靠遗传就能得到的。由于物质的遗传而得到的因素是通过四肢接受的,而且整个身体给头提供的营养才从物质遗传的这一面去影响到头的形成。头不能直接接受物质世界的作用和受孕影响。整个神经系统和感觉(知觉)器官都是接受宇宙的力量而形成,然后再跟其他身体部分联系的。为了培养好身体,把它变成一个精神可利用的工具,我首先想说一些最基础的、可能一下子不太容易理解的身体情况:7岁以下小孩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宇宙的精神在塑造和形成幼儿身体的物质器官。宇宙精神灵心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无形的思考)通过封闭的头部去做这个塑造工作,所以,幼儿身体的发展也是从他的头开始的。小孩封闭的头是他最大,也最完整的一部分。胸腔和四肢是后边才发挥和生长的。这样的塑造和形成工作需要幼儿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中,还不允许他与外界产生有意识的联系,使得他只根据内部的情况看待环境中的事物。但随着长大的过程,他会慢慢地进入外界。这个从头部开始的发展是精神灵心塑造物质结构的一种自然过程。我们不能去影响它。

另一个方面是物质世界的教育因素:从我们在物质世界中能教育小孩的角度来看,小孩的头是最后才醒来的,最先醒过来的是四肢。我们通过物质手段能教育的精神还是睡眠在小孩的环境中,它还没有进入和形成小孩的内心世界。人通过物质的教育手段只能从四肢的动作来开始。所以首先需要的基础是身体的健康,首先是四肢。最后,小孩的外界环境会形成他自己的具有根据的内心世界。

睡眠状态的,自然去塑造身体物质器官的精神力量通过已经有完整结构的头起作用,可是通过教育将要醒来的精神,是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四肢从环境接受的。

自然发生的是从头开始的,然后到胸,最后到四肢。可是我们能故意起到的作用(教育)只能从四肢(相反的方向)开始。四肢有道理的动作能接受到环境中的精神而影响到器官的形成过程,又能帮助构造生命的力量从头转入到整个身体中去,最后又联系(进入)到世界。通过我们物质的手段,我们也只能去教育身体,培养一个健康的,能为精神服务的身体(物质工具)。我们不要,也不能直接去培养精神(思考)。精神只能是自然形成和醒来的。为了帮助这一点,大人(的自我意识)要控制和教育小孩的身体。这应该是直接地去控制,比如通过动它或者让它模仿的手段,但不能是通过小孩还没有产生的思考和理解。小孩还是直接接受和行动

屯里人经常对小孩们说,我要把他们带出去,卖给别人。在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时,他们回答:“我让他怕,这样他就会听话。”另一些村民是想锻炼小孩,不让他弱。在小孩哭时,有的还靠打去制止。可是我认为,这样达到的只是把孩子的情感灵心给毁了。如果不能哭,有一种必须往外的情感就会往内心里去,使小孩容易得心理疾病。所以我对屯里人说:“如果经常让他怕,你们会破坏他的心,长大了他就没有了心,就无法关心你们。”有的屯里人就觉得:“是的,原来是这样!因为这样做,才让小孩变成了对什么都没有情感、很无所谓的样子,难怪我们越教越难教育他。”

因为幼儿的感觉很敏感,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影响到身体器官的塑造和形成过程。整个幼儿就像一个感觉(知觉)器官一样。可以说,他整个人好像只是由感觉器官组成的。他不仅以他的感觉器官去接受和感受(感觉),而且是整个身体都在接受(感觉)。

比如小孩感觉到大人发火时,他以整个身体去接受和模仿这种发火,使他成长而靠的生命力和灵心的力量也受到一辈子的影响。因为小孩都很好奇地接受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他就马上无意识地去模仿自己所感觉到的过程。因为他还没有属于个人独立的内心世界、只能从外界得到能所感受的情感,所以他就必须去模仿和接受。所以,小孩所有做出来的事情都是直接从感觉来进行动作,没有经过考虑的。这样,他们也能完全投入到某种感受中去。因为小孩不仅用感觉器官来接受,而是用整个身体、特别是使用了新陈代谢,所以,他也要用整个身体去反应。而身体经常作出的反应,又会形成反应习惯和身体结构。除了从外界接受的印象之外,他的灵心(心理)感受也进入到整个身体。不管他有什么感受,身体都会接受并免不了作出反应,比如哭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7岁以下小孩有意识的自我还没有进入他的身体,他的感觉主要只有意志(血)的部分,还没有建设好反射(神经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刚出生的小孩完全没有自己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假如刚出生的小孩要有意识地感觉到外界环境来的印象和刺激,他就是受不了而发展成一个麻木的人。所以可以说,他还没有意识是一种自然的心理保护。意识只能一步一步跟着小孩的接受还有创造能力来产生。

因为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神经还没有建设完成它们的联系功能,所以,小孩还不能反射他以感觉器官中的意志“抓到”的东西(感觉到的东西)、不能认识和意识到他感觉的东西是什么,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结果,他就以好感的意志直接从感觉来作出反应或者模仿。包括所有的乱动,都是直接从对于感受的好感来发挥的行动。他完全同情地活在行动和感受中,所以他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幼儿就通过自己睡眠的意志进入环境,而他睡眠的意志还是一种受不到控制的力量。也可以说,小孩还没有醒过来,还没有能控制自己做法的个人独立的思考和意识,他的自我还是属于环境的,而因为这样,大人(环境)就需要用大人的自我意识来代替小孩的、来控制小孩的做法。

好感的意志是每个小孩很自然就具有的,他根据天性就发挥了血无意识地去主动的特点。可是反感才会引起的意识和思考,它是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才慢慢培养出来的,那是神经被动、有意识的特点。我们将要把感觉和动作分开,也就是把意志从感受分出去,使感觉到的事情先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后才进行或者不进行动作。这就是教育要达到的成长和变化。如果一个人永远都留在小孩只有好感的这种状态中,如果他都不发挥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感,他就会发展得像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的动物一样。把意志的行动从感受分出去并跟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生活的路程中才完成的。7岁之前要完成的神经结构是更基础的、是感觉器官与头脑之间的神经联系。在下面我想描写小孩整个成长最关键的特点:

7岁以下的小孩认为,所有他感觉(知觉)到的东西都是好的,他用自己的身体以模仿的方式去感觉物质的环境;

7到13岁的小孩认为,一切都是美的,他用自己的灵心以信任权威的方式去感受环境包含的情感因素;

14到20岁的孩子则认为,一切都是有真理的,他们用自己的精神以追求理想的方式去感觉环境包含的思考因素。

经过让感觉跟“善”、“美”和“真”得到联系,小孩才能跟着得到的感受去培养感觉所包括的情感和思考。7岁之前的小孩通过模仿去学习。7到13岁的小孩根据权威去学习,他已经不会模仿所有好的和坏的动作,他会根据权威去区分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14到20岁的孩子则自己去判断和选择他们崇拜和要学习的榜样。

有利和有害于感觉的因素

根据这个表,我们可以知道家长为了避免小孩到了青春期特别容易依赖需要培养的感觉。在这里写的能危害和能引导小孩发展的因素,都是对小孩起作用的家长、老师和其他从环境来的因素,不是小孩自己发挥的。

在0到6岁时,小孩主要需要发挥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也就是发挥下面的4种感觉器官: 触摸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皮肤内的触摸感就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外限和所受到的保护。人由于触摸感能够相信一切存在的事实: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给小孩他需要的物质却不给温暖;

一个人孤单和跟大人在一起并受到保护之

保护过多或者孤单太多;

间的变换,身体温暖的接触和一个人安静之

接触不是为了爱护小孩,而是为了大人情感间的变换,拥抱和放手之间的变换。的满足。

生命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整个身体内的生命感就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的生命状态、平衡和自己身体一切的合作: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打架和害怕; 每天同样的节奏; 时间过于紧迫和被惊吓; 互相信任的生活气氛; 不满意; 跟时间和地点有关的安排都有规律; 过分的追求;

感受吃饭。心理紧张;

不同动作之间没有关系和道理。

动作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整个身体内的动作感就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动作、能动的可能、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自由: 引导知觉的因素: 危害知觉的因素: 小孩自己进行活动; 经常不允许小孩做一些事情; 给小孩一个能允许他摸所有东西、能随便玩因为缺少榜样不引导小孩去动; 的环境; 因为在接受媒体就不动; 有道理的动作过程。只让小孩成为观众的自动玩具。平衡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耳朵后边的平衡感就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安全平衡状态和自信状态: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活动太少; 活动、平衡玩具、在梁柱上走、跳等; 心理不安; 带小孩的态度很稳定、不急; 悲观和放弃; 家长心理的平衡。受够了的心情,没有信心;

不断被推动;

心理矛盾。

7到13岁的小孩主要需要发挥对外界的知觉,并通过外界也知觉到自己。这个时候下面4种知觉器官的发挥就特别重要: 嗅觉:

一个人经过他在鼻子内的气味感就能知觉到他与外界气味“世界”的关系: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房间内空气不新鲜、不自然; 体验各种各样的植物和食品的气味。工业造成的不自然的气味;

让孩子感到难受的印象和做法。

味觉:

一个人经过他在舌头上的味道感就能知觉到外界的酸、甜、苦、辣、咸,而且和气味感合作,还能知觉到不同因素组成的味道: 引导知觉的因素: 危害知觉的因素:

经过做菜的方式让不同菜中的自然味道出所有菜都做成同一种味道(工业化的食品); 现; 没有“味道感”的判断; 美的环境; 不得体的做法; 对美的判断很有“味道”。不美的环境。眼睛:

一个人的眼睛能知觉到外界的光和颜色: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吸引注意力的没有文化的画; 通过老师自己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大自然颜激烈的不自然的颜色; 色的注意; 看电视;

衣服和生活环境的颜色搭配自然、互相协不美、不亮的气氛; 调。没有兴趣;

无彩色的悲观的环境。

温度感:

一个人经过在整个身体内的温度感就能知觉到外界对身体的冷和热的影响:

危害知觉的因素:

过分地让身体学会吃苦;

引导知觉的因素:

开空调太大;

用适合年纪需要的衣服保留体温;

穿衣服不够;

情感灵心和精神上的暖和;

冷淡、没有人与人关系的气氛; 故意而假装的热情。

14到20岁时,青少年孩子特别要发挥对外界和别人内心的知觉。所以他们主要需要发挥下面的4种知觉器官: 听觉感:

一个人的听觉感(耳朵)能知觉到声音和对方心理的气氛: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过分地刺激听觉,比如声音太大、太快又没有人在念或者讲的时候让速度适应孩子的情的媒体;

接受能力;

不是根据内心而在表面上说出来的话;

唱歌、用不同乐器一起创造音乐。

没有人情的声调。

语言感: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感能知觉到对方说话心理表达出来的、塑造声音的过程,以及语言民族表达的塑造过程。引导知觉的因素: 热情说话的声调; 危害知觉的因素: 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能够表达; 封闭起来的表达;

让心理的和表面上表达的统一起来,避免假平淡的、不让小孩弄清大人心情的表情; 的印象; 撒谎,表里不一。感受个人特殊的表达方式。理解感:

一个人的意思感能够知觉到对方心里想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思考过程: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没有道德、没有意义的动作;

有真理的、没有错误的道理;

乱的、没有规律的思考;

不同事情之间的比较;

把本来存在的意义倒过来;

感受环境中不同事情之间存在的关系。

没有道理或者原因的联系。

自我意识感: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感能知觉到对方心里的自我意识、对方的本质和性格等: 引导知觉的因素:

危害知觉的因素:

小时候能触摸和经历到一个关心小孩的人之间没有兴趣、不理会、不爱;

人;

接受媒体和其他没有真正存在心理本质的东大人之间和对孩子的爱;

西;

多访问、多在一起;

发挥对别人物质身体的想像,强迫做爱。

真正的对别人的知觉和意识。

第五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多动、紧张、胆小、退缩、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等性格障碍而头疼。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等,但效果甚微,还可能造成某些后遗症;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有意不听话,对孩子又打又骂,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创伤。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爱瑞斯首先发现了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出现上述症候群,并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来加以矫正。经过科学家的大量临床心理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是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的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因为人体各部分器官都是通过与外界接触,向大脑传递感觉详细,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有效组合,指挥人完成各项活动。当这一系统由于发育或其它原因不能正常运转时,就会出现上述行为问题。

二、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会有什么表现呢?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挑三拣四,很难与其它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大滑板 小滑车 爬地推球)

2、视觉感不良: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常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划消 盯点)

3、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4、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它孩子那样会翻滚、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等。(拍球 跳绳 八八轨道 上下轨道 太极平衡板 摇滚翘翘板

独脚椅平衡木)

5、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跳床 羊角球)

6、触觉过分敏感: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触觉板 大笼球)

这些问题无疑会造成儿童学习和交往障碍,因为这样的儿童尽管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脑无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而直接影响了儿童学习和运动的完成。

三、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后果?

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根源是家长养育不当。

一 是先天因素。有的职业母亲工作忙碌、紧张、焦虑、运动不够,特别是母亲怀孕期间的紧张情绪,对孩子的感觉系统发展很不利。

二 是城市家庭小型化。孩子都是“独苗”,居室又都是“独门独户”,在家里接触的是地板而不是土地,陪伴的是保姆而不是伙伴,没有很多机会去晒太阳、看花草,孩子活动空间不断缩小,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各种感觉刺激机会太少。孩子们很少有在室外奔跑、跳跃、爬树、翻墙、涉水、玩泥沙等体验,孩子身体各方面的平衡控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三 是剖腹产率不断增高,孩子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挤压,对孩子的触觉和关节生长很不利。

四 是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娇宠溺爱,造成孩子操作能力欠缺。

五 是家长总是将成人社会的竞争意识,过早地加到了孩子身上,使孩子的负担过于沉重,剥夺了孩子参与玩耍和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

让孩子找到感觉,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好好地玩,像蹦床、滑板、吊桥、秋千其实都是感统训练器械。一些传统的游戏如跳房子、滚铁环、捉迷藏等都是非常有利于孩子感觉系统发展的。让孩子多接触自然,多与人交往,多喊、多叫、多唱也是较好的办法。有一些孩子还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训练,家长和老师应当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要给孩子游戏的权利。

感觉统合失调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表现出来,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其它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玩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也能注意力集中,可是,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就显得十分吃力,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据调查,普通人群中,约有10%~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家长和老师应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训练,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造成孩子学习基础差、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问题,进而出现厌学、逃学、撒谎等行为问题。

四、怎样进行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效果如何?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首先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其中,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日本、台湾等地从70年代起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现已发展成每个小学校都设有感觉统合训练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已研究开发了这一训练理论和技术,在中国儿童中也取

得了明显的疗效。临床实践表明,参加训练的儿童都有不同的改善,其中85%的受训儿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一个周期是20 次,一次约一个半小时左右,训练内容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和特殊脑力训练两部分。心理老师据每个孩子的失调程度安排不同的训练课程和时间。训练20次后免费测验,鉴定效果。训练时间是孩子下课后和节假日,一星期应不少于2次,重度失调的儿童训练次数应更多一些。

器械介绍:滑梯:强烈刺激孩子的前庭体系、头部、颈肌同时收缩,促进身体保护

伸展行为的成熟。增进触觉、视觉平衡的发展。滑车:调节前庭感觉和触觉,引发丰富的平衡反应,运动中大量的视觉情 报、脊髓及四肢的本体感,使整体感觉统合运动功能积极发展。方形滑车:调节前庭感觉和触觉,引发丰富的平衡反应,运动中大量的视觉情报、脊髓及四肢的本体感,使整体感觉统合运动功能积极发展。圆形滑车:双手滑行、连结车阵、手搭肩、搬运、玩法多样,随心所欲。大陀螺:高级前庭平衡训练器。强力刺激孩子左右脑发展。

平衡触觉板:各种不同形状的触点可刺激孩子的脚部神经及全身触觉感。可任意变 换,训练平衡能力,体验行走乐趣。太极平衡板: 针对身体协调不良、触觉敏感或迟钝的孩子进行训练,增加前庭及 本体感的刺激。踩踏石:训练孩子平衡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跳袋 羊角球:通过在跳袋内向前后左右跳跃,可帮助儿童克服本体感不足及触

觉敏感或不足。88轨道 上下轨道: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专注力及动作的灵活反应。上下转盘:将球放置在轨道上并慢慢地转动转盘,令球在轨道上持续滚动。

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专注力及动作的灵活反应。独脚凳:练习伸展和保持平衡、协调身体,控制重力感,建立前庭感觉机

能。万象组合:组件种类多,兼顾儿童感官、肌体、前庭平衡,精细动作及创作游戏互动等各种能力资源开发需要。分种组件,分开使用可促进孩子基本动作发展,混合使用时则能增进较多变化的身体协调统合。动作计划,训练更高 层次的运动。

下载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懂美术的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刘丽霞的儿童美术教学)

    不懂美术的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 需要明确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做法:培养兴趣 对于较小(五岁以下)的孩子,可以让他细心观察事物,培......

    注重学生习惯培养

    注重学生习惯培养,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南部县铁佛塘九年一贯制学校刘海斌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

    培养良好习惯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习惯注重养成教育 剑阁县城北小学李玉金 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儿童感觉统合检查表(合集五篇)

    儿童感觉统合检核表姓名_________性别____年龄____出生日期________年级______ 本量表适用于6~12岁的儿童,包含64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以下是一些儿童的脑及生理发展情......

    儿童综合感觉失调问题

    儿童综合感觉失调问题 现如今大家的生活好了,有的家长对孩子呵护备至,照顾的非常周全,生怕孩子冻着了,饿着了,磕着了,摔着了,一点点小事都恨不得给孩子全部包办了才好,这样一来孩子......

    游戏是培养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游戏是培养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主讲:杨立雅 一、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术语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

    浅谈注重幼儿体验式艺术活动

    浅谈注重幼儿体验式艺术活动 —也谈幼儿节奏训练的尝试 临泽县第一幼儿园 闵毛毛 节奏感是从事音乐活动所必须的一种能力,是使音乐富有生命力,形成音乐作品风格与特点的重要表......

    如何培养儿童注意力

    如何培养儿童注意力 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二十条法则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让孩子去独立思考问题。经常与孩子讨论一些问题。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