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精确翻译范文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道:“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他作为主管祭祀蒙山的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土之中,这是和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讨伐它呢?”冉有道:“季康子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道:“冉求!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独角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道:“颛臾,城墙坚固,离季氏的封地费很近。现在不攻取,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忧虑的事情。”
孔子道:“冉求!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财富平均,便无谓贫穷;和睦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做到这样,远方的人不归服,便修整文治徳教使他们来。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在国内商议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内吧。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很尽心竭力了吧。黄河以北方的地方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时,也这样办。看看邻国的国君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互相接触,(交战开始了),(就有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因此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这样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期望您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深入到池塘里,鱼鳖水产就吃不完;按季节拿着斧头进山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得百姓对供养活人,安葬死人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丝绸了。鸡、猪、狗这一类家禽家畜的畜养,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错过它耕种的时机,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地方学校,教导百姓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做了却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的是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济。老百姓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第二篇: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整理!
鹤阳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一、古文化常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2.《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3.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4.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5.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6、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二、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 以为: 古义——以+为=让……担任 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有事: 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国: 古义——诸侯的封地 今义——国家
家: 古义——卿大夫的封地 今义——家庭和住所
4、不患贫而患不安 .. 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 今义—— ①不安定,不安宁
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 四、一词多义:
为:①语气词,呢 例:何以伐为
②动词,担任 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动词,成为 例: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介词,替 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例: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动词,辅佐 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过:①动词,责备 例:无乃尔是过与
②形容词,错误 例:且尔言过矣
③名词,过错 例:是谁之过与 安:①形容词,安定 例: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使动用法,使…… 安定 例:既来之,则安之
五、词类活用:
1、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 .
2、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 鹤阳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3、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名作动,找借口 .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一、古文化常识:
1.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2. 耳、矣:都是句末语气词,重叠使用以加重语气。3. 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
4. 王道:国君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统治方法。5. 豚:小猪
彘:大猪
6. 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二、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
三、古今异义: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 加: 古义——更加 今义——动词,更加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或: 古义——代词,有的人 今义——副词,或许
连词,或者
3.是亦走也 走:古义——动词,跑,逃跑 今义——行走 .
4、是使养生丧死无憾也 .. 养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5、王无罪岁 .无罪: 古义——不要归罪 今义——没有罪
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无望: 古义——不要希望 今义——没有希望 四、一词多义:
以:①介词,按照 例: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介词,用 例:申之以孝悌之义
数:①数词,几,若干 例: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②形容词,密 例:数罟不入 池 死:①名词,死去的人 例:养生丧死无憾 鹤阳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②动词,死亡 例:人死,则曰……
五、词类活用: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名作动,栽上 .
2、然而不王者 王:名作动,统一天下 .
3、填然鼓之 鼓:名作动,敲鼓 .
4、养生丧死 生、死:形作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 丧:名作动,为……办丧事
5、王无罪岁 罪:名作动,归罪 .
6、谨.庠序之教
六、特殊句式: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非我也,岁也
5、非我也,兵也
七、重点词语:
1、河内凶.
2、兵刃既.接
3、弃甲曳兵而走.
4、或.百步而后止
5、谷不可胜.食
6、谨.庠序之教
7、申.之以孝悌.之义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9、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10、非我也,岁.也
11、王无罪.岁
12、斯.天下之民至焉
八、重点翻译:
1、谨庠序之教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谨:形作动,认真从事 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状语后置 以桑树之
状语后置 以孝悌之义申之 判断句 判断句 凶:荒年 既:已经 接:接触 走:逃跑 或:有的人 胜:尽 谨:谨慎,指认真从事 申;反复告诉 悌:敬爱兄长 食;前一个是吃,后一个是吃的东西 检:约束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成,收成 罪:归罪 斯:则,那么 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译: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 译: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不加制止
译:路上有饿死的人了,却不知道开仓救济3
鹤阳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论语》篇目选读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译文】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第三篇:《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编辑本段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两句中的“寡”和“贫”互相颠倒了,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编辑本段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第四篇:季氏将伐颛臾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无论诸侯还是士大夫,他们不怕财富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东西 好而怕分配不均。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一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二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第五篇:季氏将伐颛臾字词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
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无乃尔是过与。(过:名词作动词,责备)
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句式特点
1、宾语前置
“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3、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