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经课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五点人》
读完后首先跳出的两个字是:感动。一直以来都很想有兰彻这样的朋友。去相信,去孤单,去爱去恨去浪费,去闯去梦去后悔,一起闯祸,一起为了彼此奋不顾身,不惜一切。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都不会做了。当然故事就是故事,至少我不知道,兰彻这样的人在中国会不会有这样的成就,三人都有所成就也或许只有喜剧片吧
故事很长,但一点也不无聊,无半点拖沓的就把故事轻松的讲完了,有喜有泪。插叙和顺序消结合,让人期待下面的情节,花好月圆的完美结局毫无遗憾。
其中又不乏经典语句,“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这是兰彻对白痴A的拷问。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有意义,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幸好,A最后明白了,他终于对爸爸说出了一直都不敢说出口的内心独白:“我想说服你,爸。但不会以死相胁,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你这么害怕明天,又怎么能过好今天”,这是兰彻对白痴B的拷问。是啊,生活中有多人为自己的梦想而畏首畏尾,惶恐地担忧明天,只能使一去不复返的今天更加浑浑噩噩。还是万幸,B遇到了兰彻,这个改变他一生的人,用实际行动教会了他这个道理,一句“今天我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
激。”我想他真的懂得了这个道理。
“All is well!” 这是电影中兰彻的一句座右铭,出生卑微、天资聪颖的他,在这所印度最好的工程学校里,充当起了反叛者的角色,但他最后的功成名就,这极大地讽刺了印度的填鸭式教育。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题,“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这是印度教育的现实,更是中国教育的现实。所以我说,故事就是故事,至少就目前而言,这样的现实只能被驳斥,无法被改变。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怎么办?他们会把其他的蛋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新生一进校,院长就给出了定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可能做得更加到位,某些教授甚至将人生目标货币化了。
面对如此庸俗又如此残酷的人生目标,兰彻的选择在我看来无异于空谷幽兰:遵从内心。故事简单道理易懂,可升华到片中人物的境界怕是要活个三五十年尝尽人间冷暖才能领悟到。如果说这个世界太浮躁我们都被牵着鼻子走,即使想追随自己的心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你想超脱想升华想隐居桃源世外,也放不下背负身边人幸福的使命,也逃脱不开亲朋好友的势力目光那层层沉重的枷锁,特别是我们几千年的传承文化,根深蒂固在人人
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从生下来就被灌输自然界的规律,要么竞争要么死,活的好的标志就是有房有车事业有成,不这样就好像对不起几十年吃下去的白米饭。
累不累啊,累不累?说不累的人似乎活着的意义就是追随着成功,被这些虚无的名利指引了一辈子,然后钻进镀金的小盒子里,把这辈子累死累活熬来的成就传给子传给孙。那还不如不跟那上千上万个精子玩了命的竞争成人型,倒图一清净。
“你到底要什么?“兰彻提出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摆在我们面前。遵从内心,而不是悉听尊便,更不是俯首听命,我愿意相信,这就是印度软件人才居于全球之首,印度高等教育被认为领先于我们的根源所在。遵从内心,追求理想的人,显得很“傻”。他们不用所谓的好或坏来判断一件事,他们不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来指引自己的人生,所以也就显得与众不同,和周围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五点人》被翻拍成电影《3 idiots》的原因吧。用中国的一个成语:大智若愚,应该就是这个片名的精髓所在了。我不知道《3 idiots》到底应该如何翻译,而竟也有人把它翻译成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很喜剧的名字,让人丝毫无法窥见其中之深刻内涵。不过这真的是一个好故事,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
工商1204 丁梦蕾
第二篇:政经读书笔记·
大卫·李嘉图及其经济学理论
对大卫·李嘉图的认识起初只是新学期伊始政治经济学课堂上那几张单薄的PPT,还有老师讲的他的爱情故事。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起源于兴趣,由于老师的故事,我对大卫·李嘉图比对亚当·斯密多一些兴趣,于是便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去了解他的经济学理论。
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是一个有着商海实战经验的商人,后来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可谓是:大器晚成,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而且在全书三十二章中似乎大多都沿袭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但也不乏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此一来,这部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的书,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也因此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他这个既不是出生于学术界,又要忙于商务和社会应酬的人,完成了欧洲各大学整整一百年间都无力推进分毫的事业。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核心,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且,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分析了地租,利润二者与工资之间的对立关系,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发现并确立了利润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经济学奇才,李嘉图在反对重商主义残余势力和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思想精华,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推至顶峰,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劳动价值论成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源泉,亦成为了西方经济学诸多流派的基石。
在“金价论战”中崭露头角
1808年10月,詹姆斯·穆勒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但是,穆勒的评论漏洞百出引起嘉图的注意。在穆勒的鼓励与劝说下,李嘉图怀着惶恐的心情匿名在《晨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文———《黄金的价格》。这是大卫·李嘉图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生涯的开始。论战分为“金属派”和“反金属派”两个阵营,大卫·李嘉图是金属派的首领,他认为金价上涨的原因是银行劵发行过多,从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出发,他要求建立稳定币值的货币制度,主张建立银行劵兑换金块制度;而反金属派则认为纸币贬值是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的,反对银行劵兑换金块制度。
现在我们都知道李嘉图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在19世纪,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的观点,它让我想到了纸币的流通,教材38页货币一节最后四行字写着: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全部纸币仍然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因而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情况叫通货膨胀。当储存的金量不变时,银行劵发行过多,同样多的金的价格自然也就上涨了。然,在今日看来十分简单的理论从提出至今也是经历了无数的争议的,更不要提那些看了好几遍也不懂的经济理论了,至此我对李嘉图的了解又深了一点。
又是一对终身好朋友
在“金价论战”中,李嘉图发表的《黄金的价格》与《对博赞科特的答复》两篇论文,引起了马尔萨斯的注意,他在1811年亲自去拜访李嘉图,两人之间开始了正式的交往。由于理论观点的尖锐对立,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在谷物贸易,价值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方面的争论在他们结识后全面展开,并持续到李嘉图的不幸离世。在他们的关系中,与终身论敌相伴的是另一层关系——终身的朋友。二人相识后,不仅十几年间持续通信交流经济思想,还经常相互拜访,进行面对面的探讨。李嘉图终其一生都很富有,马尔萨斯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李嘉图不仅通过自己的证劵经验帮助马尔萨斯赚取投资收益,临终前还留赠了马尔萨斯一笔生活费用。同他们作为论敌进行的持久争论产生的影响一样,他们持久的友谊也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对挚友:马克思与恩格斯。不得不说有些方面真的很像,马克思也一直过的很窘困,而恩格斯也一直资助他。
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 1817年4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理论》一书出版,印数为750册。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经济著作,它的出版引起很大的反响,它的内容引起很大的争论,李嘉图因此成为英国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这本书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图革命”。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让人们受益无穷。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奥布莱恩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经济学家》一书和1981年发表的名为《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家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一文中,仍对他的分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因此我觉得了解这本书其实是了解了三个人的理论,它传承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发展了大卫·李嘉图的独特的见解,引领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它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波及到各个行业英国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普遍建立,怎样使资本主义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时期来他们维护旧的政策法令,保护甚至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限制工业资本的发展,一度存在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间的妥协终于破裂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写成的,书中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以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在李嘉图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产阶级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但事实上我觉得他的观点也是不对的,现在的我们都承认这本书的地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的时效性,李嘉图否认了地主阶级但实际上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不是代表全社会的利益的,就好像当初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认地心说一样,李嘉图的观点也仅仅只是经济学发展中的关键一步而不是终极。资本家需要积累资本,但是我们在《资本》一节中学过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值。所以说资本家的利益很多都是通过压榨劳动者实现的,而且毕竟劳动者是社会的大多数,所以我觉得只有无产阶级的利益才能代表全社会的利益。
理论大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价值由劳动决定”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者——威廉·配第提出,但是他没有建立起令人信服的价值理论。后来,亚当·斯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世界观的限制,亚当·斯密在劳动决定价值的立场上是不坚定的,在有些问题的论述上甚至是混乱的。大卫·李嘉图在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理论体系。他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澄清了斯密关于价值决定上的混乱,坚持和发展了斯密正确的价值规定,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又由劳动时间来决定;只有直接劳动才创造新价值,而间接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必要劳动,是指最劣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然而,发展着的经济理论总有一些缺陷,总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李嘉图体系存在两大难题:①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②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我们在课堂上学过价值的概念,现下的观点是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还有一点是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我想这一观点相较于李嘉图的理论更完善了一些,但含义上几乎是一致的,不难看出李嘉图的劳动理论在观念上比之前人更为清晰。
此外,李嘉图接受了亚当·斯密对商品价值的划分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指出所谓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具有交换价值这一论断是错误的。他正确指出,虽然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但是对于交换价值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对此,不难想到课本上的一条定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时至今日,看到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李嘉图是正确的。他曾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有使用价值。”这就是说,有用的东西人们才会买,谁也不会去买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这个如今妇孺皆知的简单道理,在理论上得以最终确立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李嘉图还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而交换价值与劳动相联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经济学该着重研究的。但实际上,后来有人指出,李嘉图所谓的“交换价值”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有些混乱的,不过这些对于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小姑娘来说有点深奥了,表示不太懂,不敢妄加评论了。
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这个话题的研究上,李嘉图认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它们的“稀少性”,一个是获取它时耗费的劳动。从表面上看,李嘉图认为商品价值既是由稀少性决定的,又是由生产它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似乎犯了跟斯密一样的错误,掉进了二元论的陷阱。但实际上,李嘉图并不是认为一种商品同时有两个因素决定,而是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商品分别进行阐述,因此李嘉图不是二元论者,他始终坚持了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一正确原理。
其实,看过李嘉图劳动理论一系列的论述证明后,不难发现,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证明“价值由劳动决定”这一观点。
理论体系的核心——分配理论
对于“分配”一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大卫·李嘉图著名的分配理论,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李嘉图对经济学的第二个理论贡献是他的收入分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李嘉图得出了重要的实践性结论,即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因而,分配学说在他的整个经济学说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地租理论,工资理论和利润理论,着重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地租,工资和利润在量上如何规定,即各种收入的大小因素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二是地租,工资和利润这三者在数量上的相互关系,即各种收入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李嘉图所谓的分配问题,是指“全部土地产品在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下”,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以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分配”。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下,社会上主要存在地主,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地主阶级占有耕种谷物所需的土地,资本家阶级占有耕种谷物所需的资本,工人阶级则以其劳动从事谷物的耕种。因此,劳动和资本投在土地上面生产所得的谷物,分别归地主,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就是地租,分给资本家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就是利润,分给工人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就是工资。所以,他认为地租,利润和工资都是商品价值的分割部分,它们都是劳动的产物。这样,他根据劳动创造价值原理,把分配理论建立在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所以,李嘉图的分配理论可以概括表述为:商品的价值被分割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是对立的,地租是工资和利润的主要对立面;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工人及其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呈不断下降趋势;利润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和地租的余额,利润率同样呈下降的趋势;地租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和利润的余额,这是由在同等面积或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和劳动所得产品数量不同造成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地租有上涨趋势。而且,再分配理论中,地租理论居于首要地位,其次是工资理论,最后才是利润论。大概是他觉得利润是最容易波动的部分吧!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首先要保证地租,其次,工资是固定不变的,而利润,有时多,有时少,亏本的事多得很。
关于地租论
李嘉图考察的由于土地有限及土地位置和肥沃程度所产生的地租,实际上是级差地租。他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的级差地租是由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第二种形态的级差地租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的等量资本和劳动因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书上对此两种概念有一些详细的介绍和解释,可惜看了一遍没看懂,唉,也许有些理论就是这样,刚刚入门的虾兵蟹将不需要懂,看完之后只能说一句:略懂,略懂。二来,关于地租,课堂上尚未涉及,我便更没有什么想法了。
赋税理论
李嘉图的财政税收理论与亚当·斯密一脉相承,虽然不像斯密理论那样完整系统,但是他对税收问题也作了一番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其独到的见解。
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作为国家收入的赋税,不外乎是被政府占取的一部分劳动产品,税款不是来自资本,就是来自收入,因而从总体上看,税收有碍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场上,为维护资本家利益和发展生产,李嘉图将资本积累作为其赋税理论和政策的中心,主张增加对地主的课税,减轻由资本负担的课税。他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流,最好的赋税就是税额最少的赋税”。虽然,他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讲这些话的,但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人民也是受益者,而且,我觉得,“节流”这一想法非常前卫,到现在,我们社会仍在提倡开源节流。
理论中的败笔——货币数量论
当李嘉图在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关系之间的思考向前跨进一步时,却不幸坠入了货币数量论的泥沼。货币数量论和他的基本经济理论的矛盾,成为大卫·李嘉图经济理论中的败笔。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值变动的货币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流通中的商品价值确定的条件下,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而不是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发现与李嘉图劳动理论的矛盾之处了,不过,货币数量理论并不是李嘉图首先提出的,早在17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就已经提出。李嘉图认为,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中,如果商品的价值不变,货币的价值降低,这时等量商品就会换到较多的货币量。这句话粗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感觉就好像是纸币通货膨胀的规律似的,但其实不对,我们在教材上学过一句话: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所以,金属铸币与纸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由此可见,为何叫败笔了吧!
李嘉图本就大器晚成,而且又英年早逝,但是他在14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间里为社会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就像流星,虽短暂却光芒万丈。他的理论还有很多,譬如;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原理,经济发展理论,工资论······长长的历史画卷,学不完的知识。他的理论体系就像一块宝藏,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发现,一部分理论在今天已成真知,而剩下的将等待历史进一步检验。
第三篇:政经读书笔记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由青年学者吴晓波按年编写的企业史,该书讲诉了从1978年到2008年近30年发生在中国激动人心的世事变迁,作者从民间角度出发,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经济在近三十年改革开放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与发展之路。他在描绘企业家们奋斗历程的同时,让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三十年来各事件发生的前后逻辑因果关系有所了解。
本书的开篇介绍了在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前后的变化。由柳传志回忆1978年的人民日报上登载了一篇关于科学养猪的报道引出,由报纸内容的变迁,体会到政治方向的变化。而正是由于这种灵敏的政治嗅觉,也使得他在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启示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从日常的一些小事中发现不寻常的地方,这也是企业家们得以成功的一个秘诀所在。
书中列举了上百位企业家创业的艰辛历程,在这些当中,有成功的,如联想的老总柳传志,阿里巴巴老总马云,海尔老总张瑞敏,创立万科的王石,带领华西村农民发家致富的吴仁宝等等,甚至有成为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其中也有昙花一现的,如南德集团的老总牟其中,带领大邱庄成为当时的首富村的禹作敏等,也有沦为普通百姓的,甚至最终沦为阶下囚的。不论怎么样,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参与这次史无前例的经济、政治改革。他们的探索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必须有着令人敬佩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要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敢于抓住机遇,走在时代的前列。
例如本书提到的承包典范:马胜利。在造纸厂失利之后,他虽然有过失落,有过傍徨。但是他却没有就此沉沦,自己去卖包子养家糊口,之后又是和一群老部下再从开造纸厂。虽然这一切没有太大的成功,但是马胜利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不论自己遇到什么挫折与困难,都不轻言放弃,勇于拼搏。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榜样。
而在经济改革的大浪潮之中,有站在浪尖的则自然就有被浪花拍倒的,其中一人就是邓绍生。他是万宝冰箱厂的厂长,但是没有太多的权利。在通货膨胀之初,响应要求加大生产,但是当国家开始调控,产品开始积压之后,却因为上层决策失误导致公司破产。邓绍生也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一个电器巨头就此倒下了。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在改革的初期,权利并没有真正的交给厂长,而是依旧在当地的政府手中。一个好的决策者可以使企业转死回生,而一个错误的决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分崩离析。一个好的决策者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只有决策做得正确,企业才可以发展壮大,同时,也只有一个企业真正获得了自主的权利,才可以真正的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将一切优势化为生产力,创造财富。相比于邓绍生的不幸经历,史玉柱的经历虽有波折,但是却要好很多。上世纪80年代末,他凭借卖汉卡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的巨人集团也迎来了第一个事业的高峰。但是巨大的成就使得史玉柱有一些飘飘然了,他的巨人大厦抽干了巨人集团的血液,巨人倒下了。但是同样的,史玉柱没有放弃,就像所有有过失败的企业家一样。他在一群朋友的好心帮助下再一次创业,于是产生了为人乐道也受尽吐槽的脑白金。
三十年风雨艰辛,无数的创业家们在风雨中摸索前行,用自己的经历给予后来人以经验与启示。正是他们的摸索使我们得以找到最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道路;正是他们的前行带动了中国经济体制的顺利变革,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十年的风雨,让我们有过无数的欢喜,同时也有过无尽的哀叹,欢喜的是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为我们改革开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开创的民营企业至今也还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同时我们又在哀叹,哀叹的是有些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去竞争,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最终流落得身败名裂。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回顾这三十年的改革之路时,要全面客观的评价,在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的同时,也要看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弊端:企业家的责任感不强,太过强调利益而忽视了企业本身文化等等。不能再错误的认为,只要有胆量,我们就能成为像马云、柳传志、史玉柱那样的人物,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性社会,要求的是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我们现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利用好现在所拥有的资源,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会有自己的一番成就。
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敏锐的洞察力,有过硬的学识,总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因为明天是属于我们年轻人的。
第四篇:当政经读书笔记
我读的书名为《中国国家利益分析》,作者是阎学通,阎学通现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国际关系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阎学通老师写的《国家利益分析》这本书已经成为大众、学者和政治家研究国家利益的必读书目,本书在效用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分析国家利益的科学方法,为判断国家利益量的大小提供了一种衡量依据。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衡量国家利益,也可以衡量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依据这种方法本书对冷战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具体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进行了分析和衡量,并且提出了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政策建议。
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国家利益,一部分是国家利益的理论部分,另一部分是讲具体的国家利益。
关于国家利益的理论部分,作者又从三个方面讲述国家利益,分别为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的判断和国家利益的判断依据三个部分,在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阐述中,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和名人名言说明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无阶级性,并非伴随国家的产生而出现,而是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后才出现,并指出国家利益由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全民利益构成,在重要性方面,全民利益排第一,集体利益次之,最后是个人利益;同时分别从利益的内容,利益效益的持续时间,利益的重要性,利益主体的范围和利益的性质五个方面对国家利益进行分类;在国家利益的国际利益的关系方面,作者通过举例说明国际利益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同时指出国家利益只会与集体性的国际利益相对立,但是是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利益是一致的,有时候国际利益和国家利益对立的时往往是国家利益矛盾的翻版;国家利益的变化因时代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国家利益的判断:在关于国家利益判断方面,作者通过例子给我们提供了判断国家利益的科学方法和基本标准。作者显示举了一个1867年3月31号俄国政府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阿拉斯加这块“冰地”卖给美国,导致自己失去重要的地缘战略优势的案例,此例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正确的判断国家利益是多么的重要,要正确解决国家利益的判断问题,需要从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国家利益?第二就是哪种国家利益最重要?然后又从四个角度这个两个问题进行剖析
国家利益的判断依据:首先作者指出判断国家的依据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无论在什么不同的时期和对什么不同的国家,判断国家利益的依据多可分为四类:国际环境、自身实力、科技水平和知识水平,前三项都是客观因素,最后一项是主观因素,并指出国际环境是判断国家利益的首要依据。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具体的国家利益。关于具体的国家利益作者从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四个方面分析具体的国家利益。首先从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在1970年初之前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直到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中国的国际经济利益才被政府和社会重视起来,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初具规模包括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国际旅游、承包工程与劳务出口、海外投资、技术出口等,其中着重强调了引进先进技术和劳务出口对我国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分析中国国际利益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但是现在开始加速发展在周边国家的国际经济利益,并强调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活动交流的重要性,最后指出我国在第三世界的国际
经济利益有限。
在分析我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时候首先谈论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着重强调避免军事冲突的必要性,因为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中国的最高战略目标,但是也非常警惕地提出可能让中国陷入战争的危险有两个分别为台湾“独立”问题和南沙群岛的石油开发问题。同时指出冷战后中国最主要的潜在军事威胁来自美国,因此我国不该和美国发生直接的对抗和冲突,这对我国国家利益是没有益处的,接个非常建设性的提出建立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极端重要性。最后指出我国应如何处理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比如中日关系,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等,都支持和平与发展原则,拒绝武力的冲突。核问题也是我国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我国应该保持核力量防止核扩散,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器之路。
冷战后,国家安全对经济的依赖性增长,使得经济竞争成为国际斗争的核心,因此中国也必须把经济安全作为重要的安全利益来考虑。经济安全问题中提到了经济情报战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威胁,打击国际犯罪比如贩毒,还要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我国的国际威信,但是我国的这些安全问题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政治利益中强调了主权完整的重要性,人权利益中也分析了我国人权利益的维护状况,维护国际和平就需要加强我国的联合国中国际地位,我国文化利益谈到了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在这之后这种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利益所在。
中国的文化利益对中国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起着辅助的作用,文化利益是多方面的,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然后谈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讲了很多相关的例子。现在中国的文化利益主要应集中思考如何提高民族认同感、恢复尊重知识的传统和增强中国文化的活力方面
然后作者谈到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认识和建议,主要介绍了小平同志关于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紧接着,作者指出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同时国家利益是国际利益的基础,冷战结束后,中国国家利益的层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利益摆在国家利益的首要位置。随后,作者指出中国现实的现实利益,包括如果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维护民族统一和提高民族认同感等。最后指出由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是多方面的,因此维护国家利益的政策也应该是综合性的,主要表现为合作为主,发展第一,主动参与,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
第五篇:政经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计划经济P42.市场体系P133.全民所有制P28
4.按生产要素分配P425.企业P546.法人治理结构P58
7.混合所有制经济P588.居民收入P609.家庭联产承包制P6
310.现代企业制度P6711.股份有限公司P7012.技术创新P71
13.需求弹性P9114.价格体系P9315.16.产权市场P10717.社会消费水平P127
19.经济特区P16120.广义人口政策P187
二、简答题
1.经典理论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P3-5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P13-14
3.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特征P54
4.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原则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6.现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7.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
8.在我国现阶段,怎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 有价证券P100 经济发展P147 21.狭义人口政策P1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