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经读后感(共)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再评论》读后感
胡绳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在评价》一文分为六章,虽然篇章很长但我认为他主要围绕了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的,那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在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问题。作者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创造社会主义所必修的物质存在条件、从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社会主义的角度,探求其深层的理论根源,并指出民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一切可拍的破折”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就”。而所谓的民粹主义就是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现在看来,这个理论是完全错误的。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论》从毛泽东是不是带有民粹主义的思想说起的。作者引用了毛泽东在1944年至1948年间讲过的三段话,论证了至少在毛泽东一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即大体在民主革命时期的1939年到1949年,毛泽东不但没有丝毫染上民粹主义的思想,而且是坚决反对民粹主义的。作者进而说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包含着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如何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容,指出了一条不经过资本主义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避免那种“可拍的挫折”,但又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的路子。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同反对民粹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符合历史的事实,而且开掘出新思维理论深度。我认为,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鲜明地只出了,中国革命中有许多问题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其中一个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革命时期重要,而且在建设时期也同样重要。
首先,民粹主义是错误的,中国不可能由落后的农业国直接过渡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事实也证明如此,如给我们惨痛教训的大跃进。所以,我们要认清中国国情,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不能盲目照搬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存在社会主义的因素,又存在非社会主义的因素,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利用一切手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而且这不是一个短暂的时期,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工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一化三改,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基础,只有完成这些,才具备了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所以,资本主义革命后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因为我们不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的条件,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观点。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提出和解释新民主主义具有伟大的意义,它解决了前两个时期的经验仍说不清楚的问题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到底是怎样一个社会形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不能变成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也不能马上变成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社会里有社会主义因素,但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抗日战争)中要争夺领导权,以至掌握领导权。这就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他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扫清更广大的道路。
解决了过渡阶段的问题,还要解决一个重要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个过渡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胡绳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有两重性关系,一是对立的关系,二是继承的关系。我们的老祖宗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方面的关系都是很重视的。因为有对立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在历史上创造了以往从未有过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但终于成为它自己所产生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桎梏,因而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它必然要为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为这个发展带来更大空间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就在于,第一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揭示了这个历史规律。胡绳还修正了一种说法:人们通常说,“社会主义能够依靠自己制度的优越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更高的文明。这样的说法,也需要补充。社会主义不是在一块空地上仅仅依靠这制度的优越性建立新的大厦。它必须继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组织社会大生产的手段和方法,吸取资本主义的全部对社会主义有益的文化,然后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更高的文明。”(注:《胡绳全书》第3卷第137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建立就自然而然会表现出来的。理论上的优越性在要变成现实,使这种优越性在历史的进程中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有条件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有益的一切科学文化成果。社会主义只有这样先继承资本主义,然后才能高于资本主义。总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其优越性,两者在发展的问题上可以相互借鉴,但要始终坚持本国的社会性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足以证明。我们可以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东西,但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切不可盲目照搬,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最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具有历史和现实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新民主主义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后果则既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社会,更不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仅对新中国的建立及其以后的社会主义探索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具有现实意义。
09政教张茜
第二篇:政经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1.计划经济P42.市场体系P133.全民所有制P28
4.按生产要素分配P425.企业P546.法人治理结构P58
7.混合所有制经济P588.居民收入P609.家庭联产承包制P6
310.现代企业制度P6711.股份有限公司P7012.技术创新P71
13.需求弹性P9114.价格体系P9315.16.产权市场P10717.社会消费水平P127
19.经济特区P16120.广义人口政策P187
二、简答题
1.经典理论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P3-5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P13-14
3.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特征P54
4.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原则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6.现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7.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
8.在我国现阶段,怎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 有价证券P100 经济发展P147 21.狭义人口政策P18718.
第三篇:政经读书笔记·
大卫·李嘉图及其经济学理论
对大卫·李嘉图的认识起初只是新学期伊始政治经济学课堂上那几张单薄的PPT,还有老师讲的他的爱情故事。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起源于兴趣,由于老师的故事,我对大卫·李嘉图比对亚当·斯密多一些兴趣,于是便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去了解他的经济学理论。
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是一个有着商海实战经验的商人,后来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可谓是:大器晚成,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而且在全书三十二章中似乎大多都沿袭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但也不乏他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此一来,这部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的书,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也因此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他这个既不是出生于学术界,又要忙于商务和社会应酬的人,完成了欧洲各大学整整一百年间都无力推进分毫的事业。
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核心,强调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且,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分析了地租,利润二者与工资之间的对立关系,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发现并确立了利润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经济学奇才,李嘉图在反对重商主义残余势力和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思想精华,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推至顶峰,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劳动价值论成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源泉,亦成为了西方经济学诸多流派的基石。
在“金价论战”中崭露头角
1808年10月,詹姆斯·穆勒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但是,穆勒的评论漏洞百出引起嘉图的注意。在穆勒的鼓励与劝说下,李嘉图怀着惶恐的心情匿名在《晨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文———《黄金的价格》。这是大卫·李嘉图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生涯的开始。论战分为“金属派”和“反金属派”两个阵营,大卫·李嘉图是金属派的首领,他认为金价上涨的原因是银行劵发行过多,从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出发,他要求建立稳定币值的货币制度,主张建立银行劵兑换金块制度;而反金属派则认为纸币贬值是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的,反对银行劵兑换金块制度。
现在我们都知道李嘉图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在19世纪,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的观点,它让我想到了纸币的流通,教材38页货币一节最后四行字写着: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全部纸币仍然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因而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情况叫通货膨胀。当储存的金量不变时,银行劵发行过多,同样多的金的价格自然也就上涨了。然,在今日看来十分简单的理论从提出至今也是经历了无数的争议的,更不要提那些看了好几遍也不懂的经济理论了,至此我对李嘉图的了解又深了一点。
又是一对终身好朋友
在“金价论战”中,李嘉图发表的《黄金的价格》与《对博赞科特的答复》两篇论文,引起了马尔萨斯的注意,他在1811年亲自去拜访李嘉图,两人之间开始了正式的交往。由于理论观点的尖锐对立,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在谷物贸易,价值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方面的争论在他们结识后全面展开,并持续到李嘉图的不幸离世。在他们的关系中,与终身论敌相伴的是另一层关系——终身的朋友。二人相识后,不仅十几年间持续通信交流经济思想,还经常相互拜访,进行面对面的探讨。李嘉图终其一生都很富有,马尔萨斯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李嘉图不仅通过自己的证劵经验帮助马尔萨斯赚取投资收益,临终前还留赠了马尔萨斯一笔生活费用。同他们作为论敌进行的持久争论产生的影响一样,他们持久的友谊也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段佳话。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另一对挚友:马克思与恩格斯。不得不说有些方面真的很像,马克思也一直过的很窘困,而恩格斯也一直资助他。
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 1817年4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理论》一书出版,印数为750册。这是一部划时代的经济著作,它的出版引起很大的反响,它的内容引起很大的争论,李嘉图因此成为英国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这本书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图革命”。这部伟大著作所阐述的思想至今仍然让人们受益无穷。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丹尼斯·奥布莱恩在1975年出版的《古典经济学家》一书和1981年发表的名为《李嘉图式的经济学家和李嘉图的经济学》一文中,仍对他的分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因此我觉得了解这本书其实是了解了三个人的理论,它传承了亚当·斯密的理论,发展了大卫·李嘉图的独特的见解,引领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它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波及到各个行业英国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普遍建立,怎样使资本主义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时期来他们维护旧的政策法令,保护甚至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限制工业资本的发展,一度存在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间的妥协终于破裂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写成的,书中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以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在李嘉图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产阶级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但事实上我觉得他的观点也是不对的,现在的我们都承认这本书的地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的时效性,李嘉图否认了地主阶级但实际上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不是代表全社会的利益的,就好像当初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认地心说一样,李嘉图的观点也仅仅只是经济学发展中的关键一步而不是终极。资本家需要积累资本,但是我们在《资本》一节中学过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值。所以说资本家的利益很多都是通过压榨劳动者实现的,而且毕竟劳动者是社会的大多数,所以我觉得只有无产阶级的利益才能代表全社会的利益。
理论大厦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价值由劳动决定”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者——威廉·配第提出,但是他没有建立起令人信服的价值理论。后来,亚当·斯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但由于受研究方法和世界观的限制,亚当·斯密在劳动决定价值的立场上是不坚定的,在有些问题的论述上甚至是混乱的。大卫·李嘉图在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理论体系。他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澄清了斯密关于价值决定上的混乱,坚持和发展了斯密正确的价值规定,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他认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来说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出发点: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又由劳动时间来决定;只有直接劳动才创造新价值,而间接劳动只是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必要劳动,是指最劣等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然而,发展着的经济理论总有一些缺陷,总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李嘉图体系存在两大难题:①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②等量资本提供等量利润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
我们在课堂上学过价值的概念,现下的观点是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还有一点是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我想这一观点相较于李嘉图的理论更完善了一些,但含义上几乎是一致的,不难看出李嘉图的劳动理论在观念上比之前人更为清晰。
此外,李嘉图接受了亚当·斯密对商品价值的划分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指出所谓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具有交换价值这一论断是错误的。他正确指出,虽然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但是对于交换价值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对此,不难想到课本上的一条定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时至今日,看到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李嘉图是正确的。他曾说:“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无益于我们欲望的满足,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费多少劳动,总不会有使用价值。”这就是说,有用的东西人们才会买,谁也不会去买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这个如今妇孺皆知的简单道理,在理论上得以最终确立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李嘉图还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而交换价值与劳动相联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才是经济学该着重研究的。但实际上,后来有人指出,李嘉图所谓的“交换价值”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有些混乱的,不过这些对于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小姑娘来说有点深奥了,表示不太懂,不敢妄加评论了。
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这个话题的研究上,李嘉图认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它们的“稀少性”,一个是获取它时耗费的劳动。从表面上看,李嘉图认为商品价值既是由稀少性决定的,又是由生产它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似乎犯了跟斯密一样的错误,掉进了二元论的陷阱。但实际上,李嘉图并不是认为一种商品同时有两个因素决定,而是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商品分别进行阐述,因此李嘉图不是二元论者,他始终坚持了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一正确原理。
其实,看过李嘉图劳动理论一系列的论述证明后,不难发现,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证明“价值由劳动决定”这一观点。
理论体系的核心——分配理论
对于“分配”一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大卫·李嘉图著名的分配理论,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李嘉图对经济学的第二个理论贡献是他的收入分配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李嘉图得出了重要的实践性结论,即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因而,分配学说在他的整个经济学说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地租理论,工资理论和利润理论,着重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地租,工资和利润在量上如何规定,即各种收入的大小因素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二是地租,工资和利润这三者在数量上的相互关系,即各种收入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李嘉图所谓的分配问题,是指“全部土地产品在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下”,在“土地所有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所有者以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分配”。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下,社会上主要存在地主,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地主阶级占有耕种谷物所需的土地,资本家阶级占有耕种谷物所需的资本,工人阶级则以其劳动从事谷物的耕种。因此,劳动和资本投在土地上面生产所得的谷物,分别归地主,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就是地租,分给资本家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就是利润,分给工人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就是工资。所以,他认为地租,利润和工资都是商品价值的分割部分,它们都是劳动的产物。这样,他根据劳动创造价值原理,把分配理论建立在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所以,李嘉图的分配理论可以概括表述为:商品的价值被分割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是对立的,地租是工资和利润的主要对立面;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工人及其家属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呈不断下降趋势;利润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和地租的余额,利润率同样呈下降的趋势;地租是商品的价值超过工资和利润的余额,这是由在同等面积或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和劳动所得产品数量不同造成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地租有上涨趋势。而且,再分配理论中,地租理论居于首要地位,其次是工资理论,最后才是利润论。大概是他觉得利润是最容易波动的部分吧!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首先要保证地租,其次,工资是固定不变的,而利润,有时多,有时少,亏本的事多得很。
关于地租论
李嘉图考察的由于土地有限及土地位置和肥沃程度所产生的地租,实际上是级差地租。他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的级差地租是由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第二种形态的级差地租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的等量资本和劳动因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地租。
书上对此两种概念有一些详细的介绍和解释,可惜看了一遍没看懂,唉,也许有些理论就是这样,刚刚入门的虾兵蟹将不需要懂,看完之后只能说一句:略懂,略懂。二来,关于地租,课堂上尚未涉及,我便更没有什么想法了。
赋税理论
李嘉图的财政税收理论与亚当·斯密一脉相承,虽然不像斯密理论那样完整系统,但是他对税收问题也作了一番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其独到的见解。
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作为国家收入的赋税,不外乎是被政府占取的一部分劳动产品,税款不是来自资本,就是来自收入,因而从总体上看,税收有碍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场上,为维护资本家利益和发展生产,李嘉图将资本积累作为其赋税理论和政策的中心,主张增加对地主的课税,减轻由资本负担的课税。他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是节流,最好的赋税就是税额最少的赋税”。虽然,他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讲这些话的,但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人民也是受益者,而且,我觉得,“节流”这一想法非常前卫,到现在,我们社会仍在提倡开源节流。
理论中的败笔——货币数量论
当李嘉图在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关系之间的思考向前跨进一步时,却不幸坠入了货币数量论的泥沼。货币数量论和他的基本经济理论的矛盾,成为大卫·李嘉图经济理论中的败笔。
货币数量论是一种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值变动的货币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流通中的商品价值确定的条件下,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的数量,而不是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发现与李嘉图劳动理论的矛盾之处了,不过,货币数量理论并不是李嘉图首先提出的,早在17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就已经提出。李嘉图认为,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中,如果商品的价值不变,货币的价值降低,这时等量商品就会换到较多的货币量。这句话粗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感觉就好像是纸币通货膨胀的规律似的,但其实不对,我们在教材上学过一句话: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所以,金属铸币与纸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由此可见,为何叫败笔了吧!
李嘉图本就大器晚成,而且又英年早逝,但是他在14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间里为社会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思想财富,就像流星,虽短暂却光芒万丈。他的理论还有很多,譬如;自由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原理,经济发展理论,工资论······长长的历史画卷,学不完的知识。他的理论体系就像一块宝藏,不断地挖掘,不断地发现,一部分理论在今天已成真知,而剩下的将等待历史进一步检验。
第四篇:政经论文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改革开放的36年中,它从“对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一跃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十多年来,我们很高兴看到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迸发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艰难,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制约因素的分析以及摆脱这种制约的建议,希望能对民营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制约
正文: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腾飞必不可少的力量,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大功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产权明晰,从而有利于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2)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4)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5)民营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6)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3000多万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将近一亿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将近千万,占全国总企业数的99%,工业总产值的60%,工业增加值4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的年生产值增长率高达30%,远远高于同期国营经济的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扩大城乡就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在看到民营经济的“闪光点”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这里我们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来阐述。
一、外部因素
(一)所有制歧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尽管各个政府的政策都力图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但由于历史、现实的一些原因,民营企业仍然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在一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声中,民营企业并没有激发出应有的潜能,还不能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进行平等的竞争。国有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不断扩展,民营经济却低位运行。据统计,2006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只增长9.5%,个体工商业总产值只增长9.4%,销售总额甚至下降了2.9%。
(二)市场准入、行业垄断仍然存在。
目前,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一是尽管有些产业领域国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民营投资经营,但由于部门或地区垄断经营的存在,民营资本往往难以进入或者充分进入。二是很多产业早已对外资开放,但对民营经济至今还没有开放。三是有些产业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已承诺将按期对外开放,但没有明确是否也对乃至首先对民营经济开放。目前,民营经济在将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尤其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业、教育与医疗业等社会服务业以及国有产权交易领域的投资进入很少,呈现出严重的投资结构不均衡的状况。
(三)税负负担较重,政策上的歧视还远未消除。
八成民企反映税收负担较重。《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于今年10月下旬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发布。在这项调查中,对于当前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有超过八成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很重”或“较重”,15.6%认为“一般”,仅0.5%认为“较轻”。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分析,此次调查的税收负担总体评价值仅为1.83,明显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10年这项调查的结果。况且,对民营企业业主的财产性收入还要实行双重征税。
(四)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而风险投资本来也可以是资金的一种来源,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不规范,股票政策的上市较为严格,资本很难退出,因此很难吸引到风险投资。国有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是资产运营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民营企业产权单一,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低,许多中小企业甚至由于无能力偿债而逃债,从而使得信用等级很差,从而很难获得国有银行的贷款支持。而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融资的直接途径是股票和债券,但是企业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其上市条件与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而债券发行又以基建等资本密集型的项目为主,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大,并且债券利率也较高,这些都使企业很难获得融资。而除了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外,企业更倾向于便利的民间融资方式,但是贷款利率下浮限制,上浮开放使得地下民间融资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并且我国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司法制度不健全,出了问题不易解决,因此民间融资还不能解决民营融资的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仍需时间解决。
(五)中介组织发育不全,民营企业的投资质量难以保证。
我国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缺少担保机构,在众多担保机构中,流动资金供给却是相当有限。此外我国投资服务市场也不完善,应该要完善投资引导机制,摆脱盲目投资,调整投资方向。因为投资过程覆盖面广,涉及到多领域与专业,由于小企业无法同时顾好每一环节,存在缺少较优的战略理念,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缺少人才,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缺陷,因此投资质量难以保障。若要提高投资质量,保障投资的顺利进行,则需要大力发展建设与投资各环节相关的机构。
二、内部因素
(一)产权高度集中。
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族经营与合伙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通过家人,朋友的支持即由他们共同出资持有企业的部分股权通过共同控股来挺过创建之初的艰辛,通过某人以对市场的精确把握或将凭借某种特色产品开拓市场并逐渐扩展壮大的方式创立企业,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特征浓厚,股权结构较为单一,股权集中度较高。虽然高度的权威使得生产决策执行得快速有力,但是当企业面临重大决策时,可能会由于家族中控股最大的某一人的独断即“一股独大”的决断使得经营决策方面出现问题,并且可能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此外,家族内部资金比较有限,这种家族控股的封闭性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初期的股权高度集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扩大,高度集中的股权制将不适合民营企业,而需要逐步向公众开放股权,实现公众化和社会化。
(二)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
中国中小私营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表现出深厚的家族控制特色。在组织结构方面,有限责任公司占较大份额但往往名不符实。在我国,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基本都是由“自己人”所主管,尤其是重要的部门,如财务、人事和购销等部门基本上都是由创业共同体内的成员所主管。1998年,全国第三次私营企业普查资料显示,在私营企业中,已婚企业主的配偶有50.5%在本企业从事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企业主的已成年子女的20.3%在本企业进行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到目前为止,一些改制的国有和集体中小企业中,家族经营有增无减。
(三)产权主体的原始界定不清晰
民营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具体表现在:首先是“红帽子”企业与主管部门的关系理不清。企业初创之时,有些民营企业找主管部门作挂靠单位,虽然挂靠单位并没有实际的投入,但在企业发展起来之后却出现了所有权归属之争;其次是初始投资主体不明确,创业者共同体成员内部产权不清晰。在创业之初,创业者之间没有认真界定产权。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管理股权和技术股权未作明确界定,对创业资本主要是借贷、科研经费等方式积累起来的情况,也未能及时明确初始投资主体。对于家庭式的企业,创业者总觉得反正都是一家人,因而在建立之初就没有产权意识;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合办的合伙企业只是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也没有注意产权问题。但是当企业一旦经历了成长期,尤其是当企业面临搞股份制或融资的情况时,就出现了种种难以解决的产权问题,难免引发冲突。
(四)民营企业的产权日益股份化,家族控制却根深蒂固 当企业做大之后,都在走股份制之路。股份制公司是最重要的现代企业形式无法回避。作为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它的股份通常不会由一个家族全部拥有。但是很多股份还是在家庭成员间进行分割。说股份公司是家族企业有两点含义。一是它由一个家族控股,控股的股份可能大于50%,也可能小于50%。关键是它控制的股份在公司中可以有决策权,能作出重大决策。换言之,这家股份公司无论有多少股东,也无论他们占多少股份,实际上控制这家公司的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二是这种控制的状况在两代人之上。由于民营企业领导人决策并不明智,做决策时缺乏专业性客观性考虑,所以早成很多损失,高度集权导致企业缺乏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从而导致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建议: 面对这些制约,社会和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呢?
一、创新观念,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为先导。
广大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再教育。不要误认民营经济发展了 ,资本主义成分多了 ,搞到资本主义那边去了 , 其实我国公有制成分的经济总量大于其他经济成分 ,不论成分重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不能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者对立起来 , 两者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二、优化政务环境——打造服务型政府。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政府应做到以下几点(1)以政策倾斜为支点,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②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③减少中小企业负担。完善中小企业税收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财税扶持力度。(2)为民营企业营造政治平等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良好环境。对民营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的领域和投资空间 , 打破一切对民营经济歧视性市场准入障碍 ,除法律规定外 ,凡是外资进入的 ,民营经济也能进入;凡公有制经济能进入的 ,民营经济也能进入。
三、.改革民营企业体制 , 进行体制创新是保证。民营企业 ,包括家族企业 , 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受到资金、人才、规模、管理等全面的约束。因此 ,应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搞好体制创新 ,建立有民营企业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和帮助企业突破单一产权结构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鼓励企业大胆突破独资经营和业主制的局限 , 发展混合经济 ,变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导、促进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分工协作 , 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导 ,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 ,把民营经济做强、做大、做优 ,提高到新的发展水平。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形势对我国经济越来越有影响力。希望在社会和政府以及民营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民营经济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的综合国力,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政经复习题1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1.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像雾关系;2.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机器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基础进行的,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性质,私人劳动只有经过交换才能转换为社会劳动。因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7级差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它来源于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
9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
现代股份公司产权关系的特征就是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公司发生了两种不同的“两权分离”过程:
①真实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分离。
②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的分离。
10.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11.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12.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1)价值尺度,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3.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延长劳动日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不变的条件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因为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
14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③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5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形式?
1.卡特尔,一种生产同类产品的资本注意企业为了控制市场、获取高额利润,在产
量、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方面达成某种协定而形成的垄断组织。
2.辛迪加,生产同类产品的股份企业为了高价出手产品,低价购买原材料而联合起
来的垄断组织。
3.托拉斯,一种更高级的垄断联合股份企业。
4.康采恩,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垄断联合组织。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2.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又一形式。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6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必要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第二,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1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生产全球化
①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在垂直分工下,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层次,不可能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②水平型国际分工,是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同一部门之内,按照生产环节,或零部件,或产品型号进行的分工。国际水平分工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
加。
(3)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的表现是: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18说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化?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生产部门之间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这种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19资本积累导致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相对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平均利润率下降,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
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20.在信用体系中,信用的基本形式
(1)商业信用,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2)银行信用,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3)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
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形成的一种信用形式。
(4)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21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区分的依据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于资本是否移动,固定资本有机器厂房设备,都不在短期内消耗掉,需要多次转移价值,时间长;流动资本则有原材料,劳动力,原材料价值在生产中一次性转移,时间短。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在于资本是否增长,增加,不变资本说明资本只能转移,没有新的价值生成,比如原材料和机器都是这样。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可以增加,可以有新的价值生成,主要是劳动力,因为劳动者创造了新的价值。
2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基本形式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
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特征的剥削制度。
24.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资本主义企业是以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或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2.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
3.资本主义企业的分配制度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25利息、利息率及变动范围
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在一般情况下,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本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当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就只能由社会习惯和法律等因素决定。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原因及其周期性。
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原因:①简单商品生产中包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
②资本家追求价值增值的唯一目的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③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
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周期性:①危机阶段。作为生产周期的开始阶段,生产力的破坏以暴风骤雨般的形式表
现出来。
②萧条阶段。生产和商品价格的下降、企业的倒闭、失业的增加等都已停止,但是,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商品销售仍然困难。
③复苏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了经济的全面恢复。
④高涨阶段。消费日渐旺盛,市场容量增加迅猛,推动着生产迅速膨胀,这
一切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
3.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
28我国为什么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
依据: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此相适应,需
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①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
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②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除了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内部的改革,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的布局:
a.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b.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
质量。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既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也不能实行完全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主要原因是: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原因。
30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
第二: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存由企业自己负责;
第三: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有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第四:自我约束,机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