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马政经 科社总结[样例5]

时间:2019-05-12 03:3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论 马政经 科社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论 马政经 科社总结》。

第一篇:认识论 马政经 科社总结

认识论

分析题

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起点,归宿)

二 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关系)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理性认识

(关系)2 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他们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因素

(条件)3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的两个基本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1理论付诸于实践 看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若取得则为真理,否则为谬误)

三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中特理论的发展进程?)

1相对性与绝对性的三层含义:

(1客观角度)就真理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确认识,是无条件,绝对的(2主观角度)就人类认识的本性而言,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线发展的物质世界,是无条件,绝对的(3)就真理的发展而言,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四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1区别:

(1)真理侧重客体性,价值侧重主体性

(2)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体制约性,价值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3)真理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2联系:真理反应价值关系,真理自身具有价值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源泉

哲学

思维

存在

选择题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唯物论 意识 物质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论 认识 实践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中介:各种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以是人)主体客体化:主体风格融入客体 客体主题化:客体进入主体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超越

实践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 “做”“完成”3反馈和调节 直接经验:自己实践 间接经验:前人和他人的实践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两种情况:1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的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2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感√ 理× 经验论——经验主义 理√ 感 × 唯理论——教条主义

认识的来源 承认客观世界 承认辩证法 承认实践

唯心主义先验论(来源于天赋)× √ ×

机械唯物主义 √ × ×

辩证唯物主义 √ √ √

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 实践 到 认识 到 实践

(实践到感性认识,再能动地发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

定义 地位 形式 特点 感性认识 对现象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觉知觉表象(递进,表象无实物)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 本质 高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因素(直观,思维)的作用:指导 解释 预见

非理性因素(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主要表现:动力作用 诱导~ 激发~ 认识的反复性:感到理再到感 过程和阶段的反复 认识的无限性:知识的永无止境,主体发展无线 认识和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 到 认识 到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内容客观;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

主观真理论(错的):马赫主义(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混淆价值与真理)绝对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即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性× 绝对主义(两个凡是)

相对性√ 绝对性× 相对主义(怀疑主义 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即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 相互依存,包容,转化(一定条件下)真理的本质(主观符合客体)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无别的标准

不确定性: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过程;

已经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的尺度:真理尺度 价值~ 价值的构成:主体需要和利益;客体的某属性和性能

价值的主体性(还有客观~社会历史~多维):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价值评价及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

必然王国(共产主义之前的有阶级的社会,不能触碰阶级意志)必然是自由的前提和限定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途径:小商品经济的分化;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国内:圈地运动)

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国外:殖民地掠夺)

自然经济:1自给自足为特征2自然分工(年龄 性别)3简单的再生产(自己用的)

商品经济:1交换为目的2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定义 范畴 属性 使用价值 物品的有效性,满足人 永恒范畴 自然属性

们某种需要的某种属性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 历史范畴 社会属性(通过交换来体现)

人类劳动

关系 对立统一 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

具体劳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使用价值的源泉(同自然物质结合);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概念);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时间(平均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大小与社必劳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交换依据:商品价值的等价交换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简单或偶然的(原始社会时期有了少量剩余产品)

总和的或扩大的(大量剩余产品)

一般价值(一般等价物)货币形式(贵金属)货币的本质: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5种职能:价值尺度(衡量价值量;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买卖同时;实在货币);储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纸币不能充当应为足值黄金);支付手段(缴纳租金,税金,发放工资,延期支付,欠);世界货币(足值黄金,美元,英镑,欧元)

简单商品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基本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个别劳动时间

社必劳(私人劳动被社会认同的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维持本人生存必须生活资料;维持家属~;本人接受教育与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资本主义所以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用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价值形成过程:产生的价值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对应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增值过程:剩下的都是(对应剩余劳动时间)(对应剩余价值)

资本的本质: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是物,是在物的外壳掩饰下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00万 买了 80万机器 20万发工资 赚了10万 10/20=0.5(生产资料)(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m’)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延长

相对~ :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社会劳动时间(生产率提高)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的企业提高劳动率(前提)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值(必然结果)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浪费资本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物)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钱)

资本的有机构成:有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的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三种形式:流动的,潜伏~停滞~)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 利润率:利润/c+v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社会生产的产品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特点: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政治统治(主要)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外 :国际交往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包括私人 国家)

垄断是通过一定垄断形式实现的,但本质一样,(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谋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的高价:出售商品是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低 :购买原料时低于规定的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垄断没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必须通过竞争维持;不存在有

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社会生产的绝对垄断

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一起的一种垄断资本(主要途径:金融联合,资本参与,人事)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国家真正统治者)金融寡头统治方式:经济上股东参与制;政治上通过政府;媒体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国家通过各

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再生产;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经济全球化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跨国公司成世经济主体 动因:科技;跨国公司;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发达)带来巨大分工利益;控制一些国际组织

(发展中)积极(引进技术和管理;吸引外资扩大就业;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消极(发达发展差距拉大;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体制观念等各种冲击;别国依赖)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从空想到科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论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

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早期(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空想平均社会主义:摩莱里,马布利

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科社的直接来源)

特点:对共产主义只有文字描述;把共产主义写入法典;对私有制展开批判

局限性: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没能揭示其经济根源(基本矛盾)和力量(共产主义)和实现道路(实践)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彻底消灭私有制;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及其阶级统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手段:暴力的(主要的基本的)和和平的

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主义不能在所以国家同时获得胜利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一个时期: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

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特征:取消货币关系和市场交换,生活资料国家分配)

第三个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其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最高形式: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专政

的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公有制)分配关系(各尽其能 按劳分配)

(政治)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文化)。。(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产物,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逐渐发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得到的启示)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方式步骤;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中国共产党。。)

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产品,私有制,货币,市场,交换,国家,阶级,军队,法庭等消失)

共产主义社会‘三大差别’消失(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个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决不会灭亡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共产主义)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前,决不出现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分析题

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形态的辩证关系(文化体制改革)

1关系辩证原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形态,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退错阻)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意识不一定高~)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最突出特点)(先进推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背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积极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背景:中国的四大政治制度改革(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多党合作与政协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4基层群众自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发展决定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与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适合时,推动社会进步;束缚生产力时,阻碍社会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 社会精神财富~~ 3 社会革命的具体力量 即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其他

一.社会如何发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占统治地位;缺点:未追求思想动机后的物质动因;只看到个人未看到群众)

社会存在 定义: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总和

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决定性的)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三大要素)社会意识 分类:社会心理(感情 风俗习惯 自发的信念)(低水平)社会意识(高水平)(分为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无阶级的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政治 法律 道德 宗教 艺术 哲学等社会科学)非意识形态:(思维学 语言学 逻辑学 等自然科学)

生产力 定义: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是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改造自然的能力)

基本要素: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前两者和为生产资料)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物质利益关系)

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存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分类 1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即思想上层建筑)法律 道德等思想观点 2 政治法律制度,又称政治上层制度(各种政治制度,国家政党,军队,警察等)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经济形态)上层建筑(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 上层建筑是血肉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客观的,发展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各种选择:1直接动机是民族利益;2取决于交往(国际)3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及本

民族色典的把握程度

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人类总体的发展,经历有低级到高级的五种社会形态

多样性:具体名族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走向更高级的~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会出现反复,停滞和倒退的现象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区分社会主要矛盾是基础矛盾的外在表现)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

阶级从起源上说是历史范畴,从本质上说是经济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包括政治斗争(最高形式),经济斗争(根本

形式)思想斗争

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又一重要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全球问题:人口;粮食;能源;环境 二.人如何发展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谁创造了历史(英雄还是群众)

人的本质:本质是劳动(人与动物区别)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区别)人与历史的关系: 类与历史 群体与历史 个体与历史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指一切对社会发展推动的人(质上)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量)

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工农)和知识分子

群众观点: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观测应用,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英雄人物和反动人物)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人物是:发起者 当事者 组织者 领导者 影响者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政治人物的出现都有必然性(社会历史背景)和偶然性(个体人物)的统一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历史分析法(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看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

阶级分析法(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二篇:马哲认识论

必读:马哲认识论专题复习指导及出题点(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理论。“唯物论”和“辩证法”已经阐明了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那末,物质世界能否为我们认识?认识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认识的过程和规律是怎样的?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这就是认识论要回答的问题。

“认识论”的中心线索就是认识的本质、过程、真理性和思维方法。在逻辑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与这部分的四节相对应。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指导实践。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机制是对信息的选择和重构过程。

第二节“认识的发展过程”指出,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过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与上升的过程。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及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三节阐述了“真理和价值”。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价值和客观性的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与辩证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它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认识的本质【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多选题)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2.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能动的反映论和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二)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一般考多选题)

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1.认识包含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受反映制约。

(三)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重点考点 难点】(一般考多选题 可能考材料分析题)1.能动反映过程中的信息变换

(1)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质、能量过程紧密联系的普遍现象。

(2)主体认识客体就是获取客体信息,并经过信息变换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异质同构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转化过程:①实物信息 ②客体特征信息 ③编码信息 ④观念信息。2.能动反映过程中的选择机制

(1)选择是反映者在接收对像信息时①根据自身的需要,②由于客观条件,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

(2)选择表现为主体①感觉器官的选择;②思维对知觉、表象中信息的选择。(3)认识的选择机制和反映特性并不矛盾,本身就是能动反映的表现。3.重构是实现能动反映的内在机制

(1)重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过程。重构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加工的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为观念的体系。

(2)重构同反映并不矛盾,而是实现能动反映的重要环节,它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

4.解放思想,更新思维结构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鲜明地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1)由于主体的思维结构、认知定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认识的主体应以实践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维结构,从而实现主体对于客体的相符性反映。

(2)解放思想,即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换脑筋”,在哲学上就是指更新思维结构,这样才能使认识跟上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一般考多选题)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为了改造世界,必须认识规律,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可能考材料分析题)

1、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条件一是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2、第一次飞跃是否可靠,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一飞跃既指导了实践,又检验了认识。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非理性因素包括:①情感、意志,它们不属于认识能力,而是一种精神力量。②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这类因素虽属于认识能力,但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的特点。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动力作用。(2)诱导作用。(3)激发作用。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的永无止境,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三、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高频命题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1.真理的涵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谬误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可能考材料分析题)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涵义

(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相互包含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辩证转化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2)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三)真理的具体性【重点考点】(一般考多选题,间或考材料分析题)1.真理具体性的含义

(1)真理不是抽象的。(2)真理是有条件的。(3)真理是个过程。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关于同一范围内的同一对像的判断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2)在确定的范围之外,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真理向谬误转化:

①真理超出范围。②真理超越还是落后于事物的发展。③把全面的真理内容彼此割裂。谬误向真理转化:

①超出一定范围后回归。②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③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四)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同客观的符合度。(2)实践的特点是指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客观的物质的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

2.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五)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一般考多选题)

1.价值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对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2.价值的二重性

价值的客观性: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价值的主体性:客体是否具有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六)价值评价及其尺度【重点考点难点 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

1.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2.价值尺度

科学的价值尺度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合理的主体需要。价值尺度的确定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的社会结构的区分为依据的。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七)价值选择及其实现【重点考点难点 命题热点】(一般考多选题、材料分析题)1.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多样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价值观的差异。2.价值选择的统一性

在特定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引领价值选择的正确进行。

3.价值实现的前提和途径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八)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命题热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价值原则是指人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世界。2.二者的辩证关系

二者在根本上一致,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但二者又有区别,侧重点不同。真理强调主观符合客观,价值则强调客体满足主体。3.实践意义

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重点考点难点 易错点】(一般考多选题、甚至材料分析题的一个采分点)

思维方法的本质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般考多选题)1.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的方法。2.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把认识的对像分解,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加以整合,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3.抽象和具体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①“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

②“思维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③“思维具体”不同于“感性具体”,它是多重规定、多方面属性的综合。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客观现实和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的在理论上的再现。

逻辑是“修正过”的历史。历史是现象序列的延续,逻辑是本质联系的展开。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一般考多选题)哲学方法以科学方法为认识基础,科学方法以哲学方法为理论指导。

第三篇: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难点总结 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难点总结 认识论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二)认识的本质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3.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第四篇:社事科总结

社会事业科2011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会事业科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抢抓社会管理创新与“8〃10服务圈”建设新机遇,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管理新机制,以“三结合”、“三服务”、“三创新”,全面促进街道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把握“三结合”,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紧扣“民本XX”社区建设要求,对照《沧浪区城市社区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及“民本社区考核标准”,积极推进社区全方位建设。

1、结合《暂行办法》新规定,人员综合素质有新提高。按照《暂行办法》规定,结合社区实际,认真做好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工作。一方面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针对岗位区域差异,积极鼓励和认真开展再教育、再培训,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依法管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初步建立社工培训、培养机制。今年共组织社工参加市、区岗位培训XXX场次,累计开展各类培训、讲座、实践锻炼XXX场次。另一方面健全激励考核机制。针对人员性质差异,积极鼓励和帮助优秀社工走上新岗位,有效增强社工工作信心和解除后顾之忧。按照《暂行办法》新规定,实现3名进社区工作大学生考入街道事业编制、2名社区工作大学生以轮岗形式走上街道中层领导岗位、帮助X名普通社区工作者走上社区书记、主任、工作站站长等社区领导岗位。

2、结合“实事项目”新内容,民生“老大难”破解取得新进展。

按照民本社区建设要求,以贴近民生的原则,积极开展社区实事破解“老大难”。一是基础改造得以落实。借助政府部门力量,完成XXX件以XXXX等小区基础设施改造为主题的公共基础硬件完善项目,破解小区居住环境“老大难”;二是民生需求得以落实。借助企业组织力量,落实XXX件以XXXX等民生实际需求为主题的民生实事,破解居民群众生活质量“老大难”;三是实事协调得以落实。借助代表委员力量,协调做好XXX件以XXXX等工作范围外的实事工程,破解居民社会参与“老大难”。全年累计完成实事项目XXX件,受惠小区XXX个,得益居民XXX人。

3、结合“8〃10服务圈”新要求,品牌特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是完善社区生活馆“巩固年”服务管理体系。调整生活馆机构设置和系统规章,积极构建“1+2”主题活动模式(“1”为生活馆大型主题活动、“2”为社区互动+企业单位引进),全力推动“社区放大的家”品牌建设。全年共开展宣传活动XX起,迎接各方团队参观考察XX次,受益群众XX人次;二是推进“友三网”虚拟社区平台建设。以完善基础、提升服务、促进参与为前提,有效落实网站改版、海选草根版主、开拓民生平台、推进圆梦行动等“友三网”品牌系列活动12起,受益居民XXX人次,推动“友三网”草根特色融入惠民新主题。三是健全“志愿服务在线”服务机制。围绕“8〃10”新内容,充分整合社区闲散服务资源,深入挖掘社区公共资源,发挥社区品牌特色,以人为本,服务居民,通过共享模式吸引更多居民参与服务,为建设民本社区共谋力。

二、稳抓“三服务”,民生保障迈出新步伐。

紧扣“民本XX”救助保障要求,结合上级业务部门新任务,大力推进辖区社会救助和保障服务。全年确保享受低保待遇XXX户(XXX人)、XXXX元;发放应急救助金XXX人次、XXX元,临时补助XXXX人次、XXXX元,重残无业补助XXX人、XXXX元;XXXX元“邻里情”慈善爱心券惠及XXXX人次、XXXX元寒山寺慈善基金捐赠券惠及XXX人次;接待住房保障咨询、办理XXX人次,XXX份材料通过市住房保障中心审查,XXX份区住房保障审查,XXX份街道公示。

1、服务“银龄”,老龄工作取得新进展。除办理江苏省老龄证XXX张外,还包括:一是“尊老金”登记发放有序推进。遵照“高效、有序、准确”原则,认真做好“尊老金”登记发放工作,累计登记80岁以上老年人XX人,90岁以上XXX人,100岁以上XX人,共发放尊老金XXX元;二是银龄文化全面普及。以重大活动、端午等节日为契机,结合社区品牌特色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银龄文化活动,吸引和接纳老年居民参与,全年共开展活动XXX次、参与人次达XXX;三是典型表彰颂扬传统美德。在今年的三星表彰中,梅亭社区孝子林建平为母辞去工作感动邻里,友二社区敬老孝星杜凤蕾精心呵护90多岁老母亲半步不效果新康社区助老明星杨师凤五年来无私照顾瘫痪邻居,在这些敬老爱老典范中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服务“残弱”,残联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升助残帮扶力度。为XXX位残疾人办理人身意外保险,配发安装XXX项辅助器具进入残疾人家庭,发放XXX辆轮椅,为XXX

户低保、边缘残疾人进行免费体检。三是倡导文化参与氛围。以“助残日”为契机,广泛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和关爱残疾人大型义卖活动。全年共开展以关爱残疾人为主题的文化活动XXX场次,有XXX位残疾人参与。

3、服务育龄,计生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完善基础数据。借助“以房管人”新优势,累计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XXX本,再生育审批XXX户,独生子女特困家庭救助XXX户XXX万元,父母奖励金XXX人XXX元。特别扶助XXX人。流动人口方面办理《管理服务卡》XXX张办卡率XXX%,孕环情查验XXX人,核对流动出生人员信息XXX条。二是一次性补助有序发放。针对退休职工多的社区作了统一部署,按区域分流人群进行登记、招募居民志愿者现场维持秩序、作向导,全年总计公示XX人。三是积极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借助生活馆活动优势,以庆祝建党90周年、《公开信》发表31周年为主题,积极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中,营造出浓厚氛围,吸引众多育龄群众前来咨询。

三、注重“三创新”,社会管理走出新路子。

紧扣“民本XX”创新管理要求,对照社会管理工作新内容,深入调研,探索管理新模式,推动街道整体社会管理创新。

1、形成规范、推出典型,为业委会筹建树模板。充分发挥新康花园小区业委会筹建工作规模大、内容全、系统优的积极作用,通过形成一种规范性的筹建程序,来有效推动今后其他小区业委会的组建。与此同时,经过比较参照,积极发挥广大家园小区业委会在“业主意见得到落实、小区环境秩序改善、物业管理得以保障”高效工作 的积极作用,通过经验总结,向目前已有的业委会的小区进行推广,初步实现了业主和物业的双赢。

2、完善社区管理格局、探索“一站多居”管理模式。针对城市非老新村社区,探索以较小规模的社区居委会方便居民自治,以较大规模的社区工作站整合社区资源,更合理地配置社区办公、服务和活动场地等资源。8月,以新康第一社区为试点推动“一站多居”服务管理模式,通过一站(新康社区工作站)、三居(主要负责新康花园的新康第一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中海胥江府的新康第二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公园天下等小区的友联居委会)模式的推行,促进居委会与工作站职能的进一步明晰,落实为民服务。

3、积极探索,高效落实集中区域社会救助。针对梅亭苑小区低保弱势群体集中的特殊现状,通过增设人员、完善办法,积极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维护弱势人群的权益。目前社区低保廉租房共有XXX幢、XXX户,已入住XXX户。其中已经通过区一级政府实现低保转移的达XXX户,加上小区原有低保户,目前梅亭社区低保数量已达XXX户。一方面增设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多量多人的原则,积极增设工作人员X名,专门服务此类人群。另一方面调整服务管理方式,引导志愿服务“一帮一”。针对低保户入新家,还不熟悉的特殊情况,积极调整小区楼道长,以定期上门、一对一服务等方式,将小区关爱实现全覆盖。

2012年是“十二五”全面推进的第二年,也是社会管理创新落实的关键之年。在新的一年里,社事科将按照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

统一部署,拓宽工作思路,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努力推动街道各项社会事业新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和健全“一站多居”格局。在今年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一站多居”社区管理模式,促进社区建设高效发展。

2、业主委员会筹建持续推进。

3、社区人员配合落实新办法。

4、扶持提升特色重点社会组织。

第五篇:政治政经计算题总结

政治政经计算题汇总

1.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原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如果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他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2.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每次投资的剩余价值率是125%,该资本家每次投资的利润为()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周转的利润为15万元,剩余价值率是75%,则资本的有机构成是()

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5.某企业投资汽车的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为()

6.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100万元,其中购买劳动力部分为40万元,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50万元,生产出商品的价值为15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

7.一个工厂生产一台机器需要耗费固定资本10万元,流动资本为10万元(其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是20%,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一台机器,其生产价格多少?

8.某企业投资汽车的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固定资本为15万元,流动资本为10万元(其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是10%,而该企业汽车价格为50万元。那么在垄断条件下,该汽车的垄断利润是多少?

9.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是4:1,剩余价值率为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是多少? 10.某垄断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当该企业借助垄断地位将销售价格定在25万元,该企业获得的垄断利润为多少?

11.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的剩余价值率为80%,每次投资的利润为20万元,该资本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

答案

1.150% ;300% 2.25 3.4:1 4.200% 5.22 6.150% 7.24 8.22.5 9.80;400% 10.3 11.3:1

下载认识论 马政经 科社总结[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论 马政经 科社总结[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点章节解析

    马政经重点章节解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章节主要是分析我国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关系的问题。由于与现实联系紧密,这一章节也是历年来考题......

    社管科总结1

    社管科2011年工作总结 一、2011年工作总结 1、加强社区服务建设 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大量基础工作在社区,社区的管理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市社会化管理工作。今年我们为了加......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基本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

    马科大型活动策划总结

    展学子风采,创优秀班级 ——马科1101大型活动总结 一、 活动背景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简单的分组就能够引起群体成员对自己群组的偏爱。因而,利用这个原理,组织团体活动和班级......

    张鑫马哲政经基础班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对应大纲解析的第二、三、四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含......

    科社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及研究对象。 2.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 3.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主要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电科社团部学期总结

    电子信息科学学院社团部2013学年学期总结 总结往昔,展望未来为更好地发展建设好社团,繁荣社团文化,扩大社团在校的影响力、号召力、提高各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对本学期的我......

    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大全

    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