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篇日志的读后感
如果静下心来读,的确是篇很不错的文章,一篇日志的读后感。
能结成夫妻,是一种缘分。也可以说,爱,本来就是一种恩情。但人性的缺点,恰恰在与,恩情总是容易被周而复始的生活给一点点消磨掉。
所以,当初再多的好,再多的恩,到最后也难免会感觉淡。正如女人为男人流的第一滴泪,可以瞬间把男人的铁石心肠都揉碎。可却抵不过日复一日的消磨,久了、惯了,也就不会再心疼、忘了去怜惜了。
我还记得一句话“人和人是不同的”,在现代这个越来越机械化的时代,太多的人是因为时间到了、厌倦孤单了、需要有个人依靠、能彼此嘘寒问暖,就步入那个所谓的殿堂了。如此同质化的需求,最终会找到什么呢?要找一个凑合的人很容易,不过,结局往往难逃岁月消磨下,淡如水的收场。还有谁,坚持宁缺勿滥,只要那个让Ta从灵魂深处认可和融化的人?
人和人是不同的。和对的人,怎么做都会是对的,因为心里的爱是盈满的,所以总能彼此克服荆棘、不断在人生之路上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心灵契合点。而和错的人,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当初再多的恩情,到头来也抵不过岁月无情的点滴消磨。
文中的那个母亲,说的都很对,那样的妻子,的确会让男人感动和疼惜。但如果要天长地久的幸福,没有心灵契合的爱,做再多又能如何呢?不过是一句“平平淡淡才是真”罢了,这是唯有那些浓不起来,只能无可奈何淡了下去的人,才会找来自我安慰的借口而已。
文中的那个父亲,说的也都很对,读后感《一篇日志的读后感》。丈夫是该念着妻子的恩情,可是仅有恩情,又能坚持多久呢?再大的恩,天天念着、挂着,自然也会有腻了、烦了的一天。两个人在一起,固然有恩,但根本是爱。谁都没有欠着谁,不是心甘情愿,又何必走到一起;若是心甘情愿,又岂会忘了别人曾经有的恩或总记着自己付出过的情?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仅仅只是为了恩情、为了责任、为了义务、为了安全感、为了逃离孤寂才匆匆的找了个看上去差不多的人。在感情的世界里,差不多与差很多和差太多在本质上几乎没有区别。最后只会是同床异梦,陷入更加没有安全感、更加孤独冰冷的怀抱中去。
幸福的方法有一千条,恩爱的心得亦有一万个。我们当然无须全部领悟、也无须全部去用上这一万条、一万个这么多。只要记得一条,“人和人是不同的”。找到让你灵魂认可的那个人,就会心肝情愿地和Ta一道踏上没有止境的心灵成长之旅,相互搀扶着一路幸福到底。除了Ta,没有第二个人会让你如此心甘情愿地忘了得失、不离不弃;也没有第二个人会让你用全心全意的热情去不断迈向新的自我,一道感悟人生路上一场又一场新的体验、登上一重又一重新的境界,并衷心感激Ta一路风雨同行的陪伴。
是要灵魂的爱,还是要义务的爱、惯性的爱?如果心里面,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晰而又坚定的答案。那么即使用上了一千条幸福的方法、领悟了一万个恩爱的心得,又有何用呢?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心欺骗上一辈子,“差不多”是多么苍白无力的妥协和安慰啊!现在的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细节知道的太少(相反可能更明了“巧劲”的用途);而是忘了真爱和幸福,其实本该回归到最本真的心灵层面,那才是开启天堂大门的钥匙。
有谁爱真正的那个你,又有谁爱真正的那个Ta?什么改变、什么念恩、什么让步、什么互信?灵魂若是发出共鸣、心的每一寸都被真诚而又温情的抚摸,那么这些还会是问题吗?(倘若不是,那么一切今朝所谓的“差不多”,早晚都会成为明宵两人之间怎么也跨不过去的相望鸿沟)如果你能做真正的那个你自己,你越是发光,Ta就只会越是由衷地爱你,你不断唤醒的自我,就是Ta不竭爱你的源泉,只因“你我皆自己”才能“你我心相惜”。遗憾的是,差不多先生/女士们真正的不幸在于,Ta们不能完全做回Ta自己、Ta们无法把灵魂里的那个自己带到共同的生活中来,于是便只能孤独无力地面对这永远残缺的生命。
第二篇:行动日志读后感
近一月,我院行政科室全体人员观看李践《行动日志》讲座光盘,自己一次也没有遗漏,感受颇深,行动日志读后感。因为观看这样的讲座光盘,一可以感受授课人的激情演讲,感受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二可以学到很多管理知识;三可以学到很多生活的哲理;四给平淡的思维注入新鲜元素;五反复听可以给人洗脑。
我们不能主宰生命的长短,但可以主宰每天的时间安排,用海绵挤水的方式把时间拉宽,为自己设计好目标管理,也即有计划的规化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美好人生。
制定每天的目标后,方向更明确,但作为我们来讲,做这样的设计不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如对医保部来讲,把需要与各科室和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沟通和解决的问题非常简洁的记录在记事本上,能当天完成的不拖延到明天,需要各窗口人员解决的问题,逐项安排完成,并有完成反馈。
完成一件注明一件,需要时间来完成的事情,要注明时间并反复翻阅,以提醒自己及时完成,在本职工作完成后空余时间,用看专业书来填充,实际现在自己也是这样在做;心态管理也很重要,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与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工作和生活态度。
多了些许工作激情和心境的平和,少了浮躁、阴暗的心理,无论对工作、人际关系、生活都充满了阳光气息,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采取逆向逻辑思维来考虑此件事情;在8小时以外的时间里多参加一些有益身体的锻炼项目,把身体锻炼好,也是为保证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
博览群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做一个各方面知识都很丰富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善待和关心身边的每位同事、亲人、和朋友,对任何人不要充满敌意,使大家处在一种和谐、友善的氛围中学习、工作、生活,读后感《行动日志读后感》。
成功始于心动,终于行动!把最普通的每件事情做好就是事业的成功!
----------------------
观看了李践的《行动日志——目标管理》,获益匪浅。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往往是有了工作才制定目标,听了李践的行动日志,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作为单位及个人应设定既定规划和目标,使每天的行动思路清晰,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的规化单位和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美好人生,即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作为员工的我们应为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实现目标管理?首先生命规划,要事第一,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每天把需要做的工作做一简单记录,逐项完成,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将学习作为一种习惯,每日学习,每日进步,每日反省,每日改进;当然作为我们平民百姓,也不一定像企业老总那样每天事务拍得很满,所以规划好的事情尽量亲历亲为,把责任明确,划清关系,使我们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同单位总目标联系起来,激发我们关心单位目标的热情。
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来,提高单位工作成果。
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意志和愿望,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实行自我控制,改变了由上而下摊派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求每个员工在一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工作成果。目标管理不以行动表现为满足,而以实际成果为目的。工作成果对目标管理来说,既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根据,又是奖评和人事考核的主要依据。
通过听了此讲座,使我们对行动日记有个整体的了解,产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和坚持的心态,但是作为我们对于行动日记也不一定完全照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改进,改进适合我们单位的一整套《行动管理日志》
第三篇:女儿日志读后感
女儿空间里发了一篇新的日志“marry christmas寄一封情书”,一向很关心女儿的朋友看了问我:“孩子最近遇到什么事了?”我淡淡一笑:“你说的是她写的文章吧?很正常。这个年龄的正常表现。”
女儿的文章,让我也回到了中学时代:单纯带些许复杂、开心伴着些微无奈、明亮掺和点滴迷惑….无以言表的年龄,无法准确表露的情愫。和同学在一起诉说对老师对学校的不满;对某某同学的反感;对某事情的愤青;对爸爸妈妈的逆反;对学习时而充满信心时而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一切都是那样的纠结。
80年代的中学生,同桌要划“三八线”,男女生之间是不说话的。就因为一位男生借了我的字典,说了几句话,关系很铁的同桌就再也不理我了….当时真的是莫名其妙,又很生气,不理就不理,谁怕谁!此后在学校形影不离的一胖一瘦两人如同陌路人。
高二时,班里组织黄河边郊游野炊。因是骑自行车,爸爸妈妈竭力反对。我和另一位同学也是邻居(她的父母也反对)据理力争。最后出游的那天我们俩还是分别被各自的父母强留在了家里。我们两个那天都绝食以示抗议!过后我还和爸爸冷战了半年之久。
高中我所在那个班的同学非常活跃,班主任是个在当时比较前卫的年轻人,想让班里的问题表现出来,来了个欲擒故纵。在那个年代,我们班在学校校长及其他老师眼里是疯过头了---有早恋的、自行办杂志的、给老师起绰号的;班主任还没来得及“擒”就被换掉了。教导处主任亲自在我们班蹲班兼做我们的班主任。后来在分文理科时把我们办打散了。在分离之前,同学们设计了班徽还制作了班旗(这恐怕在学校里是少有的)。并自发组织了一次郊游,高唱着《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中学时代距今25年了,过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记忆。回想当年,有许多事的觉得好笑幼稚,但又是那样的真实。那时就觉得不被父母理解、不被老师理解,所以觉得和他们有代沟。那时就曾想过,如果将来自己有了孩子就要和孩子做好朋友。当年我不是个听话的孩子,没少惹爸爸妈妈生气。而今自己的女儿也出落成了青春美少女。我不想像太多的妈妈那样焦躁;不想过多的限制孩子。中学时代我就很喜欢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论孩子》,而今仍很喜欢: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我感谢上苍赐予我的这个女儿,才让我对生命有了酸甜苦辣的体验。所以我会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自己的女儿。她幼小时,我疼爱她、呵护她;如今她大了,有思想了,我尊重她、信任她。因为她应该有自己的经历和各种的人生体验。哪怕受到伤害,这样她的人生才是彩色的的。记得女儿出生时,在宝宝成长册中给女儿的寄语就是:希望女儿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女儿曾问我:“妈妈,我想烫头。”“我说:好呀”女儿略显惊讶:“好多妈妈都不会同意的”。我说:“女孩子爱美是对的,只是一点,烫头也好、染发也好,只要学校允许的,妈妈就不反对。”
女儿还问过:“妈妈,我要是早恋了,”你是什么态度会怎样反映?我笑了笑:“如果彼此鼓励着,都很上进,也不是件坏事。但如果是什么也不顾了,只管谈情说爱,那就坚决反对!不过我相信我们丫头的!”
女儿的人缘很好,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从小学到初中到现在的高中。我一直鼓励女儿和同学多交往。我希望女儿开心快乐。
女儿在QQ空间中经常很愤青地发牢骚,甚至骂骂咧咧。我看了,同样淡淡地笑笑。其实,女儿知道这些我都能看到,所以女儿并不避我。只是现在网络发达了,人们宣泄的通道多了,我是在初一时开始写日记的,在那里同样有牢骚、有谩骂式的发泄。
但我会和女儿做朋友,和她沟通交流,和她角色倒置(她扮妈妈我装女儿)。我会永远爱她、支持她、关注她,但不会过多干涉她。还是因为希望女儿的人生丰富多彩….
第四篇:《狂人日志》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狂人日志》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狂人日志》读后感600字。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读后感《《狂人日志》读后感600字》。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第五篇:《马云管理日志》读后感
《马云管理日志》读后感
要想了解一本书,先要从书的作者开始,《马云管理日志》读后感。于我而言,最开始了解马云要从淘宝网说起。读大学的时候,校园内流行起了网购,于是每天的下课时间,学校的南门和北门都聚满了人,都等着拿快递,有淘宝网的,有京东商城的,还有凡客诚品的。
后来我尝试着网购了一次,发现网购确实有着价格和服务上的很大优势。一个专业的B2C或者B2B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把大大小小的买家和卖家都聚集到一起,买方和卖方在这个平台发布各种求购和销售信息。正因为如此,买卖家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本地消费者和购买者,而是全国甚至是全球的消费者和供应商。总之,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这种现象很少存在了,即使是一个默默无闻刚起步的小公司小企业,但只要提供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过关,便能吸引到更多客户。毫无疑问,马云将我们带入了全新的电子商务时代。
后来慢慢的,了解到,马云旗下除了淘宝网之外还有许多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支付宝等等。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阿里巴巴了,这家在美国成功上市的公司使马云一下身价倍增,读后感《《马云管理日志》读后感》。但纵观马云整体创业历史,不难看出20世纪中叶创业道路的艰辛。也难怪上海市委书记曾感叹道,“为什么上海出不了马云这样的人物呢?”。
马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需要敏锐的商业眼光和一颗极其强大的内心。在电脑还未普及时,一个不是电脑行家的人却要告诉别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宣传自己的产品从而谋利,这在常人看来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尽管被人称作“疯子”、“骗子”,马云以坚定的信念带着他的团队一直走到现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这个事例可以很好的解释前面某些人的感叹了。原因其实很简单,马云只有一个。就好比吃螃蟹,人们只会赞赏第一个吃螃蟹人的勇气,至于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人是谁,那都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人们知道了螃蟹原来是可以吃的。
还有一点,马云受传统的武侠思想影响很深。据说马云办公室上的门牌并不是什么“总经理”或者“董事长”字样,而是写着“光明顶”三个大字。此外,每年举行的电子商务论坛马云总喜欢称它为“西湖论剑”。他经常以侠客身份自居,和金庸前辈经常有来往。仔细想下,今天的各种商业活动实际上和“江湖”没什么区别的,一不小心就会输得倾家荡产。而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就像一个行走江湖的侠客,各有自己的套路。
《马云管理日志》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两点启示就是:
一、作为一个商人,必须有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坚定的信念;
二、得与失,有付出必然有某种相应形式的回报。对于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才是成功的关键。
——写手写风
20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