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实验高一化学必修二期中考试总结.doc

时间:2019-05-14 12:4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实验高一化学必修二期中考试总结.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实验高一化学必修二期中考试总结.doc》。

第一篇:河南实验高一化学必修二期中考试总结.doc

化学练习

2013.05.16

一、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54分)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外界条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B.当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反应限度时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C.当某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D.对于吸热反应,升高温度能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2、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原子学B.提出分子学说C.发明元素周期表D.提出电离学说

3、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A.12C和14CB.O2和O3C.NO和NO2D.16O2和18O24、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一些元素能用于制取()

A.合金B.半导体C.催化剂D.农药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的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B原子的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C分子的种类由分子的组成决定D 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决定

6、下列有关阳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①阳离子都是由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的②非金属原子也能形成阳离子

③含阳离子的物质一定含有阴离子④阳离子都是稳定结构,不会再失去电子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对于A2 + 3B22C的反应来说,以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B2)=0.8mol/(L•s);B、v(A2)=0.4mol/(L•s);

C、v(C)=0.6mol/(L•s);D、v(B2)=4.2mol/(L•min)。

8、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C核电荷数逐渐增大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9()

A.B.D.10、下列物质中,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

A.NH4ClB.N2C.CO2D.MgCl

211.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常用“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物理量来描述,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指反应物浓度的减少值

B.化学反应速率指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值

C.化学反应速率指反应物浓度的减少值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值

D.化学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值

12.对于可逆反应M + 3N2Q 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Q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B.M、N全部变成了Q

C.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D.反应已经停止

13、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A.酸性:HClO4>H3PO4>H2SO4B.氢化物稳定性:H2S>HF>H2O C.碱性:Al(OH)3>Mg(OH)2>NaOHD.氧化性:F2 > Cl2 > Br2 > I214、若用X代表F、Cl、Br、I四种卤族元素,下列属于它们共性反应的是()

AX2+H2=2HXBX2+H2O=HX+HXO

C2Fe+3X2=2FeX3DX2+2NaOH=NaX+NaXO+H2O15、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A极为负极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子由C→导线→D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C极产生大量气泡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A>B>C>DB.C>A>B>DC.A>C>D>BD.B>D>C>A 16.在N2 + 3H

2A.1秒

2NH3的反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NH3的浓度增加了0.6mol·L ,在此时间内用

1-

1

NH3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3mol·L·S1。则此一段时间是:()

B.2秒

C.0.44秒

D.1.33秒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在甲烷燃烧反应中,化学能只转化为热能

C.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所释放的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能发生

18、下列各个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二、非选择题(五大题,共46分)

19、(16分)根据你的观察和积累的知识,试填写:

(1)、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属于吸热反应的是。(4分)

①煅烧石灰石②木炭燃烧③炸药爆炸④酸碱中和⑤生石灰与水作用制熟石灰⑥食物因氧化而腐败

(2)、下列物质中①Ar ②CO2③SiO2④NaOH ⑤K2S ,只存在共价键的是;只存在离子键的是;既存在共价键又存在离子键的是;不存在化学键的是。(4分)(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4分)

Na2O2 :CO2 :(4)用电子式写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4分)

HCl:

CaBr2:

催化剂

20.(1)(4分)对于反应2SO2 +O2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

△ 减小 C.不变)2SO3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将生成SO3的反

21、(10分)(1)A元素原子M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B元素与A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B元素①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A元素的氢化物与其同主族上一周期C元素的氢化物相比较熔点高的是(用化学式表示);原因是:(2)An、B

(n+1)+、Cn、D

(n+1)-

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这四种离子按离子半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这四种元素的中性原子按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22、(1)11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_。

(2)①②⑤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

(3)元素⑦的氢化物分子式为________,该氢化物常温下和元素②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①和⑨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该化合物灼烧时焰色为________,(5)①和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7分)某温度时,在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 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 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第 ______ 分钟到达平衡状态,X所占的体积分数为 _______。(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3)反应开始至2 min,气体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_______。

第二篇:高一化学必修二总结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纵行族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

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

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

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

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

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核电荷数增多,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最高价氧化

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共价键与离子键放热反应燃烧 缓慢氧化。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大多数化

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原电池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氧化反应,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

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化学反应平衡 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第三篇: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模版)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闭合回路(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防腐。

四、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 =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③重要规律: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 zC,x+y≠z)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①种类多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③易分解,易燃烧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C2H4+3O2 = 2CO2+2H2O(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乙烯能被KMnO4氧化,化学性质比烷烃活泼。

(2)加成反应:乙烯可以使溴水褪色,利用此反应除乙烯

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CH2=CH2+H2O→CH3CH2OH(乙醇)(3)聚合反应: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 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 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 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取代反应

① + Br2 + HBr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HONO2 + H2O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 3H2

五、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CH3CH2OH+3O2= 2CO2+3H2O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③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反应 CH3CH2OH

六、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乙酸的酯化反应

(酸脱羟基,醇脱氢,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在实验时用饱和碳酸钠吸收,目的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反应时要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做催化剂和吸水剂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②加热还原法:铝热反应 ③电解法:电解氧化铝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 ③离子交换法; ④反渗透法等。(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第四篇:高一化学必修二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有机物

一、有机物的概念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1)、氧化性

CO2+2H2O; CH4+2O2CH4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 CH3Cl+HCl CH4+Cl2CH2Cl2+ HCl CH3Cl+Cl2 CHCl3+ HCl CH2Cl2+Cl2 CCl4+ HCl CHCl3+Cl2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光照光照光照点燃光照

4、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CH3CH2OH CH2=CH2+H2O(3)加聚反应

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这种由加成发生的聚合反应叫加聚反应;

乙烯 聚乙烯

四、苯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C6H6+15O2 = 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2)取代反应 ①

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3)加成反应 催化剂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五、乙醇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如何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加无水硫酸铜;如何得到无水乙醇:加生石灰,蒸馏;

2、结构: CH3CH2OH(含有官能团:羟基);

3、化学性质(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点燃2CO2+3H2O CH3CH2OH+3O2②催化氧化

催化剂2CH3CH2OH+O22 CH3CHO+2H2O 催化剂2 CH3CHO+ O2(2)与钠反应 2 CH3COOH 2CH3CH2ONa +H2↑ 2CH3CH2OH+2Na

六、乙酸(俗名:醋酸)

1、物理性质: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又叫冰醋酸,与水、酒精以任意比互溶;

2、结构:CH3COOH(含羧基,可以看作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3、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酸的酸性:弱酸性,但酸性比碳酸强,具有酸的通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CH3COOH+Na2CO3= 2CH3COONa+H2O+CO2↑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2)乙酸的酯化反应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第五篇:高一化学实验总结

高一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去验证.许多未知领域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理解化学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去验证,许多未知领域要通过实验来探索。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和理解化学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本期要认真做好《必修》的有关实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重视研究性学习及家庭小实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内容

1、所有《必修》实验。

2、部分家庭小实验。

3、波尔多液的配制

三、教学措施

1、以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妙无穷。化学知识中蕴藏着多样统一美、和谐奇异、简洁明快美化学实验有光、有色、有声、有味、有热丰富多彩。可以全方位的刺激大脑。这是化学学科特有的、独特的刺激方式并有其独特的开发价值。只要运用恰当,每个化学实验都有其智能价值。通过本期的课堂实验、家庭小实验、实验探究,去引导学生进行妙趣横生的探索,发现和鉴尝化学知识的内在美、凭借化学的实验美的魅力和暗示作用,使学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美化心灵。并在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明确实验目标,注意教师在课堂实验中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做实验中必须操作科学规范,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仪器的整理、安放的位置、连接的顺序、操作的敏捷、协调都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示范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讲解时,语言要与操作结合整凑、语言科学、准确而富有启发性。板书适时,能让学生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实验用品、懂得如何观察并能积极操作师生互动。不能让学生以“观察员”的身份出现在化学实验室。

3、注意实验习惯的培养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本期从第一节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倾倒液体、取药、加热、点燃酒精灯、用滴管汲取液体、过滤的操作、仪器的连接与拆除、仪器的清洗等。

4、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先在课外活动中每班培养十个左右的学生,让他们先过动手能力这一关。然后在全班的动手操作中由他们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兵教兵”。防止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唱“独角戏”。还要优化教师的演示实验,力求教师的每一个实验都是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既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共频共振又有师生情感的心理共呜”。在实验过程中要巧设疑问做到以奇引疑、以疑创境以疑促思让学生在奇中揽性。坚持在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为载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精讲与操作相结合在操作中导之以思、授之以法、教师的讲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5、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仪表和语言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端庄的仪表严谨的教风。工整流利的板书生动有趣的语言,熟练、规范、科学的操作技巧,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适度而又耐人寻味的设疑。巧妙的启发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饱满、感情充沛巧妙地运用幽默、形象比喻、拟人等手法而使课堂活跃,引起学生持久的注意力。同时教学语言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传递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分析、情感向外传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本期的实验教学要加强自身教学语言的研究和探讨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心灵。最大程度地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发出哲理的馥香、心灵的芳香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6、开展课外活动 抓好家庭小实验。

一位名人说过 “再聪明的人被动时就显得十分愚蠢”。因此本期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抓好家庭小实验。把学生由被动吸收变成主动探索。

7、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要认真地批改实验报告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通过《化学实验报告》及时批改,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个性特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可以作为备课时的重要参数,也可以作为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窗口。通过批改加

强师生之间心灵交流和信息交流。架起师生课外交流的桥梁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学习中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高一化学备课组

李明国

2016年7月

下载河南实验高一化学必修二期中考试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实验高一化学必修二期中考试总结.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化学实验总结

    高一化学实验总结高一化学组高一化学实验教学总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去验证,许多未知领域要通过实验来探......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1 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 , 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一、对......

    生物必修二实验总结[范文大全]

    高一下学期生物必修2实验总结 怀化市五中 石晶 本期我们高一年级开设的教材是必修2。该书实验形式多样包括“实验”3个、模型构建2个、探究2个、调查1个、资料搜集和分析1......

    生物实验总结·必修二

    必修二 一、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高一化学必修二有机物复习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二有机物复习教案.txt31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著,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 高一有机物复习教案 一、有......

    高一化学必修二3-2乙烯教案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第一课时乙烯(教案)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烯烃的概念,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质。 2.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化学性......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精选5篇)

    篇一: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 , 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

    高一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总结

    4S店质/抵押监管业务人员授权委任书至①和中信信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 根据三方签署的《车辆及汽车钥匙和合格证委托监管协议》的规定,我店现授权: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