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生参加招聘会要避开的陷阱)
毕业生参加招聘会要避开的陷阱
如果你在招聘会上看到以下几种情况,就一定要谨慎对待,以免被人忽悠,尤其是社会经验
较浅的大学毕业生。
1、空城计明明看到招聘海报上写满了职位,左等右等却不见招聘单位来人,更有甚者,直接在海报上注明,“如有意向,请拨打某电话联系某经理。”宾果求职提醒:明明申请了展位,却不来人招聘,要么是太忙,要么就是有猫腻,出于对自己安全的考虑,应届生朋友一定要慎重,尤其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女生。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曾经有几次参加招聘会,发现几家的招聘负责人不但不收简历,还满场发传单,忙的团团转,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些传单有的是旅游景点,更多的是培训类的学校,而且传单上写的是天花乱坠,说培训包分配,100%就业,月工资3000元以上„„有时候真的怀疑学校就业办的人怎么把他们放了进来。更经典的是我曾经见到一家企业连续出现在3次不同的招聘会上,每次招聘的职位都还一样,难道招一个前台和几个客服就这么难?看看原劳动部政策法规司处长、劳动法专家邢新民的说法:有些企业成为招聘会的常客,其实是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公司打广告、做宣传、揽生源,也有一些拿着政府的补贴、扛着履行社会责任的大旗,其实是在“忽悠”为工作所困的大学生。
3、傍名牌这招经常见于中国联通等大型通讯公司,不少下面卖卡的代理商会打着中国联通的旗号来招聘业务人员。同学们千万要擦亮眼睛,别被他们的招牌唬住了。宾果求职提醒:这块比较有效的鉴别方法就是,看看负责现场招聘的人员的形象、气质和表达能力,如果是蓬头垢面、背着业务包(不是嘲笑业务员啊),衣着随意,举止散漫的,90%以上的可能就是这种代理商,而不是大家真正想进的联通公司。
4、没有摊位,满场游走由于高校招聘会人比较多,学校也没有精力去一一辨别每个人的身份,有的人就逮着这个机会,跑到会场里招人。如果你正在会场的角落里休息,突然一个人主动来到你面前,向你嘘寒问暖,并积极的给你推荐工作,你可别被这突然降临的幸运冲昏了头脑,天下可没有免费的午餐。以前我见到这种比较多的是中年男性,最近也有
不少女性打着某公司的招牌在会场里招人了。宾果求职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拒绝这种不请自来的机会,微笑着跟他说声goodbey,赶紧去找人多的地方吧。应届毕业生朋友,可
以来宾问果答,分享你的经验,解答你的疑惑,快乐就业,扬帆人生!
第二篇:怎样避开面试陷阱
怎样避开面试陷阱
怎样避开面试陷阱
面试其实也是一种双向选择。应考者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发挥自己优点的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能找到优秀的合作伙伴。在面试交谈过程中,双方都想在短短一席话中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优点、说出恰当的话或立即表现出很棒的反应,以便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所以有人将面试看作是用人单位与应考者玩的一场智力游戏。
面试考官为了保证最优秀的人被选中,有时会在面试中设置种种语言陷阱,以探测你的智慧、性格、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应考者只有注意这样的语言陷阱,才能小心巧妙地绕开它,不至于轻易落选。下面列举一些面试中常见的语言陷阱。
(一)用“激将法”遮蔽的语言陷阱
“激将法”是面试考官用来淘汰应考者的惯用手法。采用这种手法的面试考官,往往在提问之前就会用怀疑、尖锐、咄咄逼人的眼神逼视对方,先令对方心理防线步步溃退,然后冷不防用一个明显不友好的发问激怒对方。如:“你经历太单纯,而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你性格过于内向,这恐怕与我们的职业不合适”,“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应考者,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你的专业怎么与所申请的职位不对口”等等。
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发问,作为考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无论如何不要被“激怒”,如果你被“激怒”了,那么你就已经输掉了。那么,面对这样的发问,如何应对呢?
——如果对方说:“你经历太单纯,而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你可以微笑着回答:“我确信如我有缘加盟贵单位,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如果对方说:“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应考者,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
你可以幽默地说:“听说比尔·盖茨也未毕业于哈佛大学。”
——如果对方说:“你的专业与所申请的职位不对口。”
你可以巧妙地回答:“据说,21世纪最抢手的就是复合型人才,而外行的灵感也许会超过内行,因为他们没有思维定势,没有条条框框。”
应考者若结结巴巴,无言以对,抑或怒形于色,据理力争,异常激动,那就掉进了对方所设的圈套。应考者碰到此种情况,要头脑冷静,明白对方在“做戏”,不必气恼。
(二)挑战式的语言陷阱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从求职者最薄弱的地方入手。
对于应届毕业生,面试考官会设问:“你的相关工作经验比较欠缺,你怎么看?”对于女大学生,面试考官也许会设问:“女性常常会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你怎么看?”
如果回答:“不见得吧”、“我看未必”或“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么也许你已经掉进陷阱了,因为对方希望听到的是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不是简单、生硬的反驳。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可以用“这样的说法未必全对”、“这样的看法值得探讨”、“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恐怕不能完全接受”为开场白,然后婉转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面试考官有时还会故意提出让应考者尴尬的问题。如:“你的学习成绩并不很优秀,这是怎么回事?”“从简历看,大学期间你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这会不会影响你的工作能力”等等。
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应考者常会不由自主地摆出防御姿态,甚至狠狠反击对方。这样做,只会误入过分自信的陷阱,招致“狂妄自大”的评价。而最好的回答方式应该是,既不掩饰回避,也不要太直截了当,用明谈缺点实论优点的方式巧妙地绕过去。比如说,当对方提出你的学习成绩不很优秀时,你可以坦然地承认这点,然后以分析原因的方式带出你另外的优点,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很优秀,是因为我担任社团负责人,投入到社团活动上的精力太多。虽然我花在社团的心血也带给我不少的收获,但是学习成绩不是最优秀这一点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当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一直在设法纠正自己的偏差。
(三)诱导式的语言陷阱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面试考官往往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条件,诱导对方做出错误的回答,因为也许任何一种回答都不能让对方满意。这时候,你的回答就需要用模糊语言来表示。
如:“依你现在的水平,恐怕能找到比我们单位更好的地方吧?”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那么说明你也许是脚踏两只船,“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你回答是“不是的”,又会说明你对自己缺少自信或者你的能力有问题。
对这类问题可以先用“不可一概而论”作为开头,然后回答:“或许我能找到比贵单位更好的单位,但别的单位或许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如贵单位重视,机会也不如贵单位多;或许我能找到更好的单位,但我想,珍惜已有的是最为重要。”这样的回答,其实你是把一个“模糊”的答案抛还给了面试考官。
还有一种诱导式的语言陷阱是,对方的提问似乎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如果你选了,就会掉进陷阱。比如说,对方问:“你认为金钱、名誉和事业哪个重要?”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三者当然都很重要。可是对方的提问却
在误导你,让你认为“这三者是相互矛盾的,只能选其一”。这时候切不可中了对方的圈套,必须冷静分析,你可以首先明确指出这个前提条件是不存在的,再解释三者对我们的重要性及其统一性。
你可以这样组织语言,“我认为这三者之间并不矛盾。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追求事业的成功当然是自己人生的主旋律。而社会对我们事业的肯定方式,有时表
现为金钱,有时表现为名誉,有时二者均有。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去获取金钱和名誉,三者对我们都很重要。”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误导式陷阱。面试考官早有答案,却故意说出相反答案。若你一味地讨好他,顺着面试考官的错误答案往上爬,面试的结论一定是:此人无主见,缺乏创新精神,自然被列为淘汰之列。
(四)测试式的语言陷阱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虚构一种情况,然后让应考者作出回答。比如“今天参加面试的有近10位候选人,如何证明你是最优秀的?”这类问题往往是考察应考者随机应变的能力。无论你给自己列举多少优点,别人总有你不具备的优点,因此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你可以绕过去,从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你可以说:“对于这一点,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论,比如贵单位现在所需要的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虽然前来应聘的都是这方面的对口人才,但我深信我在大学期间当学生干部和主持社团工作的经历已经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我自认为比较突出的一点。”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比较圆滑,很难让对方抓住把柄,再度反击。
有时,面试考官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琐碎的工作是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这是个两难问题,若回答喜欢,似乎有悖现在知识青年的实际心理;若说讨厌,似乎每份工作都有琐碎之处。因此,按普遍心理,人们是不愿做琐碎工作的(除非特殊岗位,如家庭钟点工),即考官明知故问,我们可以推测出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工作态度”上。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自己的态度,“琐碎的事情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工作中有琐碎事情需要做,我会认真、耐心、细致地把它做好。”这句话既委婉地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不喜欢琐碎工作,又强调了自己对琐碎事情的敬业精神——认真、耐心、细致。既真实可信,又符合对方的用人心理。
(五)“请君入瓮”式的语言陷阱
在各种语言陷阱中,最难提防、最具危险的,可能要算“请君入瓮”式的语言陷阱。比如,你前去应聘的职位是一家公司的财务经理,面试考官也许会突然问你:“您作为财务经理,如果我(总经理)要求你1年之内逃税100万元,那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当场抓耳挠腮地思考逃税计谋,或文思泉涌立即列出一大堆逃税方案,那么你就上了圈套,掉进了陷阱。因为抛出这个问题的面试考官,正是以此来测试你的商业判断能力和商业道德。要记住,遵纪守法是员工最基本的行为要求。
又如,你正要从一家公司跳槽去另一家公司,面试考官问你:“你们的老板是不是很难相处啊,要不然,你为什么跳槽?”也许他的猜测正是你要跳槽的原因,即使这样,你也切记不要被这种同情的语气所迷惑,更不要顺着这一思路说下去。如果你愤怒地抨击你的老板或者义愤填膺地控诉你所在的公司,那么你必败无疑,因为这样不但暴露了你的不宽容,还暴露了你的狭隘。
这样的语言陷阱在国家公务员面试中也会出现,考生不容忽视。
总之,在面试中,面试考官也许会设计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语言陷阱,但只要你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越过面试中的各种语言陷阱。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避开就业陷阱
大学生如何避开就业陷阱
发布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时间:2010-03-09 09:19:04 阅读:74 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矛盾日渐突出。目前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不够健全,相关各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认识不深,作用发挥不够,客观上助长了各种不依法用人、违法招聘等为大学生就业设置各种陷阱的现象屡屡出现。特别是近期又到大学生就业的攻坚阶段,一些违法录用大学生、设置就业陷阱的现象可能有所抬头,大学生在就业中应高度警惕。
一、大学生就业陷阱的表现特征
大学生就业陷阱是指招聘单位,其它机构或个人,利用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如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就业竞争激烈等),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采用违法悖德等手段,与大学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协议),以期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四个典型的特征。
第一,欺骗性。主要表现为招聘单位以攻势强劲的虚假宣传,信誓旦旦的不实承诺,热情有加的伪善行为来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很高期望,然后在协议中提出苛刻条件,隐藏各种不法目的。
第二,诱惑性。主要表现为招聘单位着力包装,夸大事实,并以单位各种招牌、荣誉、待遇和发展前景蛊惑大学生,一旦大学生被其所诱骗上钩,则脸色突变,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
第三,隐蔽性。违法用人单位的各种伎俩都有十分华丽的诱人说辞,听起来入情入理,面面俱到,句句都令人心动,其实处处布下陷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十分单纯,难辨真伪,很快成为猎取的对象。
第四,违法性。就业中的违法目的各有不同。一类是违法违规留人才。有些为留住人才而扣留大学生的户口、证件等使大学生欲走难行。有些迫使大学生签下“卖身契”,使大学生“生为单位的人,死为单位的鬼”。有些软软硬兼施,一方面大开空头支票,另一方面强迫工作,迫使大学生逐渐接受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实。另一类就是坑蒙拐骗,使大学生掉进自己挖下的高薪陷阱,培训陷阱、中介陷阱,甚至诱骗大学生入股,推销、传销等,还有些用人单位给大学生设置了协议陷阱、合同陷阱或试用期陷阱,使大学生感到欲罢不能,求助无门。
二、大学生就业陷阱的主要类型
第一类是招聘陷阱。其一是招聘会不合法。有些双选会打着毕业生就业的名义,实质是未经有关主管单位审批。参加双选会的单位也良莠不齐,出工不出力,只为凑数,以便主办单位收取高价门票,参加双选会的人员公费旅游,招聘单位收取一些毕业生的信息。有些招聘单位甚至出卖学生的个人信息,给一些违法之徒有可乘之机。其二是变
相收费。如有些招聘单位不当场签约,要求通过网络或电话继续洽谈,而这些网络或电话都是收费的;有些招聘单位收取应聘者报名费、资料费或培训费等。其三是用招聘掩盖违法行为。有些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逼迫毕业生做传销、推销或其他违法的事情。第二类是中介陷阱。一是收取高额的中介费用,为你列出一大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收大学生,甚至不存在的单位,使你几次头撞南墙,知难而返。但想要回中介费——难!第二种是外地非法中介机构或中介网络,收取一定的费用,却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有些虽然介绍了单位,但用人单位的状况与求职的要求相去甚远,既便如此,工作几个月,往往被炒鱿鱼,理由是试用不合格。第三种是非法中介机构之间相互串通,以大城市高薪就业落户等名义开展中介,收取不菲的中介费后,介绍到外地中介。外地中介找不法用人单位或私人小企业让大学生打零工,而户口、档案却长期违法滞留,甚至被丢失。
第三类是协议陷阱。第一种为口头承诺。口头承诺如果没有在协议书中白纸黑字予以体现,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协议主体间发生矛盾,吃亏的一般都是学生。第二种是不平等协议。由于大学生维权意识缺乏,在求职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对不平等条款要么不知要么不敢提出异议,使就业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霸王合同”。所以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一定要慎防无保障协议,死协议、卖身协议等不平等协议。第三种是就业协议代替了劳动合同。有些用人单位以就业协议替代劳动合同,究其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就业协议中的许多约定不符合劳动法规定,如果签订劳动合同,许多不合法约定将不存在,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的约束,不能达到其违法用工的目的。
第四类是试用期陷阱。一是没有试用期可能暗藏玄机。试用期是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对双方都有约束力,试用期长短或有无由双方依法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某些用人单位规定大学生报到就签订劳动合同,马上上岗工作很快。可当大学生感到单位各方面情况不尽人意,想要另谋高就时,才发现自己在“无意”间放弃了试用期这一有利的武器,丧失了自己本该拥有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单方面解除合同,无疑要承担惨重的代价。二是试用期或见习期过长。劳动部在1996年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时规定,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新分配到用人单位工作的,仍应按原规定执行一年的见习制度,见习期内可以约定不超过半年的试用期。由于法律法规对见习期内的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规定,在大学生就业中,违规违法现象主要表现为见习期与试用期的总期限超过一年,有的甚至长达两年;有些单位以见习期的名义不签合同,且借故延长见习期;有些单位签的是劳动合同,书写的却为见习期。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应当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第五类是培训陷阱。在大学生就业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培训机构混迹其中,不断给大学生介绍“高薪就业”、“保证就业”之类的机遇,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其
一、收了培训费仍然无工作。有些培训机构以“高薪就业”、“保证就业”的名义引诱大学生交了培训费,但培训结束后,却以种种理由不给安排就业。其
二、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连手坑害大学生。大学生交了样昂贵的培训费后,被推荐到一些位置偏僻、层次较低的企业,无人问津的低薪岗位,甚至在试用期就被借故辞退。其
三、用人单位的培训陷阱。有些
用人单位要求新进大学生必须经过某某机构培训,考核合格才能录用。于是花费不少的大学生经过培训,考核过关者却寥寥无几。即使如此,被录用者也难逃厄运,工作刚满见习期或试用期即被以各种理由辞退。其
四、因为培训而失去自由。常言道“没有梧桐树,难留金凤凰;栽好梧桐树,招来金凤凰”,可一些没有梧桐树的用人单位自有“妙法”留人。那就是单位出钱培训上岗,“买走”大学生的“自由”。这些用人单位在大学生上岗前提出,单位出资送大学生到某培训机构进行所谓的培训,并且签订培训上岗协议或劳动合同,规定所有经过培训合格人员,才能准予上岗,且要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少服务一年,必须交纳数目不菲的违约金,有些单位甚至扣押大学生的证件。
第六类是保证金、押金陷阱。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严禁招聘单位在大学生就业中收取费用,包括资料费、培训费、保证金、押金等。可在招聘中,大学生还是经常碰到索要巧立名目的费用。大学生一方面求职心切,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保护意识,所以经常陷入此类陷阱。
第七类是安全陷阱。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常常精心策划,坑蒙拐骗盗无所不用,如果大学生稍不留神就会受其所害。
1、索要各种证件、签名、盖章。如果大学生在招聘中留下重要证据之类的东西,就可能成为欠费、欠税、担保人等各种形式的债务人,也可能成为敲诈勒索的对象。
2、索要办证费、资料费、报名费、劳保费、保险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只要大学生切记,无论对方怎么巧舌如簧,没赚钱决不花钱,他们的如意盘算就会落空。
3、谨防偷盗抢劫。首先,对陌生的人、陌生的地点与可疑时间的面试,一定要谨慎小心,很可能各个环节都陷阱重重,令你防不胜防。其次,谨防将手机、钥匙交给对方,也不要随便吃喝对方提供的食物饮料,否则可能瞬间一无所有。再之,谨防诈骗。如果对方为掌握你的全面情况无休止面试,你可能已经处于危险的境地。要么设下小圈套让你闯祸,然后高价索赔;要么你的家人朋友可能接到你车祸、病危此类的通知,于是匆匆将钱转入了不法之徒的账号。
4、切防非法工作。工作性质不清,任务不明,遮遮掩掩、行动诡秘,这时就要非常留心,可能已沦为不法之徒的帮凶。可能正从事涉毒、偷运、销赃、窝赃、传销等非法工作。而一旦事情败露,违法者全无踪影,而你成为了替罪羊。
5、女大学生安全第一。不法之徒更易选中女大学生,是因为他们就业更难,易于诱骗,而且防卫能力差,胆小怕事,易于掌控。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稍不留神,可能会落入不法之徒、不良企业的陷阱中,轻则被劫财劫色,一无所有,更可怕得是陷入色情、传销业或被拐买,反抗者甚至遭暴力相向,失去生命。所以,女大学生就业一定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思想上切不可麻痹大意,贪图钱财与享受,以免被引诱;行动上一定一定要细思慎想,以防掉入陷阱;具体环节上要步步为营,以杜绝授人把柄。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陷阱的途径
解决大学生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责任。特别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应加强改革和管理,保障大学生的基本权益,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1、改革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现行的就业协议,对用人单位约束力不够强,学校的枢纽作用难以真正发挥,造成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更突显出学生的弱势地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就业协议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学校应退出三方就业协议的签定。高校不是就业协议的主体,更不具有社会用工管理的职能,把高校作为协议主体一方使其处境尴尬,且易造成扯皮与侵害学生权益事件。其次,现行就业协议应向劳动合同方向发展。现行大学生就业协议与劳动法规范的劳动合同虽有异曲同工之效,但二者结合点模糊不清,且就业协议文本不够规范、协议内容不全面,这些常成为用人单位规避责任或违法以侵害大学生合法权利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就业协议无法可依,无法律定性;内容由双方自由约定,无强制性规定,这是造成协议与劳动法冲突,就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用人单位侵害弱势就业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协议应朝附有生效条件的劳动合同方向发展,不妨认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提前签定了附有生效条件的劳动合同。这种劳动合同有法可依,性质明确,能有效约束用人单位的违法现象,即使发生争议也有法为据,可通过法定程序解决。再之,高校应淡化就业管理职能,而应强化就业服务职能。作为高校,更重要的职能是为学生就业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而不应成为尴尬的“第三者”。高校所履行的就业管理职能应当“物归原主”,即由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理所当然”地承担。这样既能避免三方协议的扯皮现象,又能充分保护协议双方的合法权益,更使违法违约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2、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洽谈签定就业协议的主渠道,是政府、社会与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主要方式。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政府、社会和高校应积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创造就业的有利条件,努力推介大学生充分就业。特别是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在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架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与桥梁,是二者能充分协商,各自找到满意的“对象”。然而,现在的就业时市场管理缺失,就业市场的功能“变质”,市场主体的身份复杂等问题已成为通病,给大学生就业蒙上阴影。因此,完善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已势在必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审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现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序、规范、诚实可信的公平市场。
3、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用人管理。现阶段,有许多用人单位在用工方面有意或无意地违反法律有关规定,更不乏一些用人单位在与大学生签定就业协议时就设下陷阱,并以此为依据,长期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与检查,严厉处罚不法用工的单位,同时应加强在劳动者中宣传劳动法,鼓励劳动者检举揭发用人单位的违法现象等方法,以规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陷阱的有效途径之一。
4、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和不良企业的违法行为。不法分子和不良企业严重扰乱就业秩序,给大学生人身、财产等方面造成严重威胁,使大学生常常遭受难以承受的打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对社会的稳定安全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应予以严厉的打击,常抓不懈,以阻此风,为社会和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外部环境。
5、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大学生就业陷阱不仅要创造安全、有序、公正、合理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并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当前,普法教育在大学还很不够,一些普法课程得不到大学生的重视,致使许多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观念淡漠,维权意识不强,即使权利受到侵害也不知道,当然,也不乏为息事宁人、忍气吞生者,但很少有依法维权,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者。这种现象不仅只是个别大学生利益,权利受到侵害,更严重的是助长了许多违法分子的气焰,造成许多不安全不稳定事件,也使刚进入社会的许多大学生受到不良影响,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可能埋下隐患。另外,大学生也要不断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锤炼,迅速成熟起来。社会和学校的保护是有限的,短暂的,更现实的办法是要求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分清是非,明辨良莠,树立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四篇:以健康的职业心态避开职业陷阱
以健康的职业心态避开职业陷阱
昆明市教育局心理健康首席高级讲师宁福芝(阳光灵芝)
新的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匆匆步入职场,开始了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开始了个人职业生涯的探索,在职业生命的探索过程中,精彩的职业生涯始于健康的职业心理和心态。
职业心理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倾向或职业个性心理特征。
职业心态是人们对职业思考、探索后所持的职业观点和态度。
形成稳定、健康的职业心理倾向和职业个性心理特质是一个漫长的修炼里程,而健康职业心态的培养是修炼的起点和前提,是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基石
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中,修炼健康的职业心态,建议避开陷阱,练就吉心。
一、避开职业成长的四大陷阱
1、青蛙陷阱。特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愿改变,没有危机意识。在职场必须突破和改变固有的思维和行为,去主动适应、穿越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感知职业环境,给自己客观合理的职业角色定位,灵活机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冷水煮青蛙的故事,说明“太舒服了”,不一定是好事;当我们觉得“舒服”的时候,正是落后的时候。当我(工作)不舒服的时候,是我在成长的时候;困难、疲惫、指责、犯错—因为你克服了,所以成长了。
2、借口陷阱。特征:凡事喜欢推托,找借口搪塞,不负责任,不自动自发去努力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学会担责任就是全力以赴的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从中锻炼能力,提升收入、职位;做的事、担的责任多,锻炼的机会比别人多了,收入和职位提升的机会也就多了。职业经理人,之所以收入、地位高于普通人,因为他是承担重任“负责人”。
3、被动陷阱。特征:对职业服务对象和工作没兴趣和激情,消极等待上级安排工作和学习。被动就是将命运交给别人安排,是消极等待机遇降临,一旦机遇不来,他就没办法。主动的人凡事都争取比自己的期待做得更好一点,不但我尽职尽责还尽心力。主动的人永远 “先知先觉 ”,行动在前,把握机会。
4、抱怨陷阱。特征:遇事总是怨声载道,满腹牢骚,出口有骚,只顾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对人挑剔指责,工作中边干边埋怨,结果是干了也白干,说了也白说。但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是此人对什么都不满,给同事的感觉是此人难缠,给自己的心理遮上的是阴影,留下的感受是整个世界一片灰暗。
5、以己为尊的陷阱。特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我行我素,不懂得与他人合作,借助团队和别人的力量。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只有合作,才能获得最大的共赢。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二、练就职业发展的五颗吉心
第一颗吉心:企图心。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愿景。扬长避短,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不做盲目、忙碌、茫然的“职场苍蝇”。而是学习、工作、生活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新型职业人。
第二颗吉心:自信心。自信是在做事情之前,通过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所聚焦的目标,相信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而对自身充满信心和力量。自信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必要心理条件,自信不一定成功,但不自信一定不成功,任何人如果对自身没有信心,即使是自身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也可能做不好。练就自信心的途径是勇敢地去尝试和行动。
第三颗吉心:学习心。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自我,给自己补充能量的心理状态。学
无止境,只有不断的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总结职业经验教训,不断摄取能量,才能不断的提高职业素养。学习心的两个特点:一是有“空杯心理”,只有留出空间,才能汲取“养分”。二是要有“归零心理”,要有从头学习的决心和气魄,这样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树立“与人同行、必有我师”,不断地超越自己的修养。
第四颗吉心:付出心。是不计较得失的给予他人,为他人着想时,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能够把为自己做事和为他人着想,为团队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富足心态,是心灵富足有力量的体现。付出心态强调因果关系,“付出”的真谛在于先 “舍”后“得”,倡导“要杰出,先付出”的理念,常态是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俗话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特殊态是由于事物的变化发展因素,付出不一定得到,但不付出一定不会得到,即使没有直接的收获,也一定有间接的收获。勇于付出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增强自尊和自信,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五颗吉心:感恩心。感恩既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美德,体现为对自然、社会、他人的尊重,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生命价值的敬畏与崇拜,对自然、社会的恩惠、他人的恩情心存感激,有感恩之心,感动之情,感动之行的情愫和胸襟。是一种追求幸福的过程和生活方式,也是利人利己的责任。对职业中遇到的人或事心存感恩之心,人们的职业和生活才会洋溢出更多的欢笑和阳光,人们的内心才能常常拥有幸福的滋味和感觉,感恩心是职业和谐的“乳化剂”。
案例:被动拖延 丧失信任和机会
延伸,是一个县ⅹ镇中学的语文教师,此人性格开朗,饱读诗书,文思敏捷,文采飞扬,与人交流侃侃道来,口若悬河,自感教书对自己是大材小用。因此郁郁寡欢,牢骚满腹,长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工作了四年,感觉教书既没有意义,又没有兴趣,更没有乐趣。正好,镇政府公开考试招聘一名办公室文员,对于他来讲真是一次求之不得的置换身份的机会,他毅然报考,如愿以偿的将人民教师的身份置换为公务员。于此,他春风得意,准备大展宏图,令人羡慕不已。很多人都揣测:此人前途无量,可能成为ⅹ镇办公室副主任的后备人选。
ⅹ镇的副镇长,与延伸既是同乡又是校友,对于延伸能写善说早有耳闻,心想,得到一名得力干将,又是同乡校友,工作起来心理闪亮放心,特别是以后在整理资料,撰写报告方面,自己可以省心省事。
恰逢教师节来临,镇政府要召开全镇教师节表彰大会,副镇长主管教育,在表彰会的当天要从外地开会后赶回来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于是ⅹ镇的副镇长就将教师节表彰大会的发言稿交给延伸代写,延伸门口答应,觉得展示自己文采的机会来了,副镇长的教师节发言稿,对于有一定文字功底,又教过4年书的延伸而言可谓是小菜一碟,发言稿写得顺理成章,言辞尽美。副镇长的讲话让教师们感到情感洋溢,深入人心。此后,延伸只要有机会逢人就说“知道吗,ⅹ镇副镇长的发言稿全是我写的”。此话传到ⅹ镇副镇长耳里,此后再也不敢再叫延伸写讲话稿之类的事了。
ⅹ副镇长大人不记小人过,觉得延伸确有点真才实学,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文字整理工作交由他来完成。年底镇政府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例行检查,有一个年终汇报资料交由延伸整理,星期一上班时,ⅹ副镇长将此项工作交待给延伸,并告诉他周五早上要用此材料,务必在周四完成全部资料的整理并写出汇报材料,延伸信誓旦旦,承诺保证完成任务。
ⅹ副镇长虽然将此项重要的工作交给了延伸,但心里却有点忐忑不安,因为他感觉延伸有时言过其实,信口雌黄,做事大大咧咧,拖延推诿。于是在星期三的时候,ⅹ副镇长还主动打电话给延伸询问:“资料整理到什么程度了”,延伸告知:“快了”。ⅹ副镇长叮嘱:“抓紧时间完成”。
星期四下午快下班时,资料工作正在收尾,延伸的一个哥们邀约延伸去聚会,延伸放下
未完成的工作欣然赴约,心想还差最后一点点,吃饭后再说,大不了晚上熬一下夜。晚上八点,ⅹ副镇长再次打电话询问“汇报材料完成没有”,延伸半醉半醒的回应说:“镇长,您放心,明天早上,上班前,我一定将汇报材料放到您的办公桌上”。
星期五早上,ⅹ副镇长到了办公室,不见延伸把材料放到延伸,立即打电话叫延伸将汇报材料送到办公室,殊不知延伸还在床上,头天晚上喝醉了酒,剩下的资料收尾工作还没有完成。延伸接到电话后,心急火燎地感到办公室,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手忙脚乱地草草了事的将收尾工作完成,将汇报资料打印后交给ⅹ副镇长,此时上级来检查的领导已经到了15分钟。从此,镇领导再也不敢将重要的工作交给延伸,同事们对延伸的承诺也大打折扣,办公室副主任候选人的机会鸡飞蛋打,同乡校友的信任灰飞烟灭。此后延伸还经常抱怨同乡校友的ⅹ副镇长不够意思,不够自己机会。实际上延伸是陷入自己以己为尊,被动拖延的职业心理陷阱中的。
2011年8月
第五篇:大学毕业生受害不在少数 当心“马路招聘”陷阱
“‘马路招聘’太坑人,以后再也不能轻信这些人的花言巧语了。”3月2日,两位曾深受“马路招聘”之害的大学毕业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走入误区的求职经历。
小 A一年前毕业于武汉的一所工科大学,学的是化工专业,由于一心想离年迈的父母近些,因而放弃了南方多家单位的聘用,来到省城沈阳找工作。刚到中国沈阳人才市场门前,她就被一位“热心”的大姐拦住了:“小妹,你是来找工作的吧?”然后,就跟她攀谈起来,当得知她是学化工的时候,这位大姐十分兴奋:“我们公司正需要你这样的人……”禁不住劝说,加上求职心切,小 A跟着她上了一辆公交车,到沈阳站又倒了一次车,车行四五十分钟后,她们下了车,左拐右拐步行20多分钟,终于见到了一排厂房,小 A被告知这就是公司所在地,被领进一个十分简陋的房间,里面有瓶瓶罐罐,说这就是实验室,月薪600元,如果满意第二天就来上班,但要把毕业证和身份证带来……她看不出这是什么样的公司,既没有牌,也没有匾,问了半天也没人给她说清楚。小 A越想越不对劲儿,找了个借口迅速脱身。
小 B大学毕业前后,一直奔走于各类招聘会,可是,由于低不成高不就,一直没有签约,心里不免有些着急。一个周六,他看到在北京街马路上,有几家举着牌子公开招聘的广告,他选择了一家生物公司试探性地问了问,这家公司招聘业务员,试用期满后底薪加上提成,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招聘人员信誓旦旦地表示,公司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机会难得。小 B确实有些动心了。他想碰碰运气。初出茅庐,小 B工作起来十分卖力气,工作业绩不凡,他想象着试用期一过,凭自己的能力,第二个月就可以拿到丰厚的报酬了。可是,第二个月刚干一周,他就被莫名其妙地炒了。仔细想来,在他工作的第一个月里,也先后有四五位同事被炒,当时,还以为是他们业绩不佳才被炒,后来轮到自己才明白,要的就是你的试用期!
据了解,像小 A、小 B这样深受“马路招聘”之害的大学毕业生不乏其人。人才市场有关专家提醒,“马路招聘”主要有七大隐患:一是有厂无址,保障无靠,既没有固定地址,也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没有任何保障;二是有职无岗,薪酬不定,说是招秘书,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个岗位,什么都干,报酬随机定,没个准;三是有名无实,弄虚作假,有些单位只有其名,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没有工作地点,也没有产品;四是有招无聘,试用无偿,只是招你干活,并不正式聘用你,给你定个试用期,无偿占有你的劳动,过了试用期就让你走人;五是有害无利,安全不保,有的皮包公司专以骗人为目的,还有的骗取了你的身份证、毕业证,将你套牢,受制于人;六是鱼目混珠,以假乱真,让初涉社会的毕业生难免上当;七是乱招乱聘,危害社会,使招聘市场的诚信受到挑战。
专家特别提示,广大求职者一定要到正规的人才市场去求职,招聘单位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没有工商营业执照、没有正规厂家、没有人身安全保障及社会保障的企业是不为其办理招聘手续的。(李海英)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