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

时间:2019-05-14 13:1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

第一篇: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

【摘要】国内监狱从未设置过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岗位,这一传统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监狱管理的实际需要。本文针对这一时弊,提出了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建议,并对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发

表了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监狱;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2—0s29-0

4当前,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监狱中,除有负责保卫

警戒安全和13常管理的监狱警察外。还配置有精神

科医生和心理学等专职人员。在现代文明的监狱管

理中。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专职人员具有不可替代

性。监狱囚犯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人群,在这一群体

中,青少年、人格障碍者、心理障碍者、边缘智能者、生活受挫者、酒鬼和吸毒者所占比例高于狱外人群。

监狱是法律剥夺罪他人人身自由的执行场所。大多

数囚犯入狱后,尤其是最初入狱的半年至一年内,均

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心理适应期。一部分人可能出现

拘禁反应。以上改造对象和改造场所的特殊性决定

了监狱增加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57年通过的《囚犯待遇最

低限度标准规则》第49条规定:“管理人员中应该尽

可能设有足够人数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社会工

作人员、教员、手艺教员等专家。”在联合国的倡导

下,许多国家在监狱工作人员的设置中,都包括了监

狱心理学家、监狱精神病学家、监狱社会工作者等专

门的职位。①

一、国内监狱改革现状需要心理学专职人员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监狱管理罪犯的观念也

在逐渐发生变化。最早的监狱管理模式是惩罚模式,它孕育于原始的同态复仇。20世纪先后产生了康复

模式和重新回归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流行着

劳动改造模式。如今综合模式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

家所采,其中非常注重对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鉴

于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故矫治罪犯也需要采用综

合性手段。

十年**后。我国青少年犯罪13益严重,成为社

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由于青少年犯罪和普通刑事

犯罪的增多。加之原有在押犯中的历史反革命犯、旧

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类残渣余孽经过改造陆续刑满释

[作者简介]何 1~(1958一),汉族,女,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医学学士,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司法精神病学的教学和鉴定

工作。tel:+86-0-***;e—mail:hetian@swup1.edu.ca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成~(05jazh019

1① 吴宗宪:《国外罪犯心理矫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57页。

· $30 ·

放,使得监狱在押犯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

以关押改造历史反革命犯、阶级敌人为主,转向以关

押青少年犯和其他普通刑事犯为主。关押对象的变

化,要求在改造手段和方法上作某些调整。① 为满足

这一现实需求。罪犯心理矫治便成了国内近十几年

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推进

了监狱系统对罪犯的管理更加文明化、人性化和科

学化。监狱工作者对罪犯改造的理念也因此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收得下,关得住,跑不了”

转变为“改造好”。目前,全国各地大多数监狱机构均

增设了对罪犯开展心理矫治的项目,如山东运河监

狱建成了以心理测试室、心理诊断室、心理咨询室、心理矫治室、心理宣导室、心理档案室、心理办公室、方舟心理咨询热线“七室一线”为主体的完整的科学的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体系。②

何谓犯罪人心理矫治?美国当代法律心理学家

罗伯特·威克斯(robert j.wicks)提出:③ “从理论上

讲,犯罪人心理矫治可以既包括精神分析,也包括行

为方法。不同的矫治活动既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也

可以由受过训练的准专业人员在监督下进行。治疗

活动可以一对一进行。也可以在集体情境中进行。”

我国监狱工作人员构成中由于缺少心理学的专

职人员。心理矫治的各项工作一般由监狱警察来担

任,他们中大多数人未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至

多接受了短期的专业培训,便在无专业人员指导监

督下独立开展这些繁简不一的心理学工作,这样。心

理矫治的质量和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影响了心理矫

治功能的正常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可利

用司法资源的浪费。

法部监狱管理局于1991年制定颁发了《对罪

犯实施分押、分管、分教的试行意见》。最近有学者提

出了新“三分”的观点,认为对罪犯的“三分”(分押、分管、分教)只是其中的一分,另“两分”分别是:其

。对监狱工作人员要分类以实现专业化目标。其

二。对监狱类别按警戒化程度进行划分。

其实,许

多发达国家监狱近几十年采用的就是

上述新“三分”模式。

在美国,随着监狱中罪犯人数的不断增加。为罪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犯提供心理学服务的心理学家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1992年时。美国各州和联邦矫正机构中雇佣的专职

心理学家仅为1144名,到1995年初增加到1656

名,人数增加速度很快,3年间增长了大约45%。此

后,在监狱中专门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人员的数量继续增加。④

专业化是心理矫治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

具有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极为缺乏。在有限的专业

人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监狱要引进专业

人员更是难上加难。解决燃眉之急的现实出路是动

员和组织高校、医院和研究机构的心理专家来监狱

做兼职人员。同时,监狱在培养吸收人才时,要注意

从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中挑选优秀合格者,不要把

目光只盯在法学和警察专业一类的毕业生身上。

二、现代化监狱管理离不开精神科专业人员

国内监狱增设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呼声渐涨。相

反对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需求却保持一遍沉默。似乎

国内监狱不需要精神科专业人员。源头可能在我国

相关的法律规定上。依照《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1

4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第10条的规定,精神病人不属于其管理范围。既然监狱拒收精神病

犯人有法可依,设置此类工作人员便成了一大奢望。

(一)对危险性精神病人的监管需要监狱精神科

医生

如今,世界各国基于对弱势人群的特殊关照,往

往对触犯刑律的精神病人做出与常人不同的处理。

归纳起来处理模式有3种,分别为:⑤

1.原谅模式(the excuse mode1)。因受精神疾病

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鉴于不宜受审而原谅他们。假

如他们是有危险的,基于其他公民的安全利益,将以

拘留(detmn)的方式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

2.混合模式(the mixed mode1)。让因受精神疾病

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按刑法判刑。但不送他们去监狱

服刑,取而代之的是宣判他们接受精神病学治疗。

3.完全刑事责任模式(the full responsibility

mode1)。因受精神疾病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依照刑

事诉讼程序定罪量刑,送至监狱服刑。然而,倘若他

① 何为民:《罪犯改造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l至2页。

② 罗大华、胡一丁:《犯罪心理与矫治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l版,第367页。

③ robea j.wicks,correctional psychology:themes and problems in correcting the ofender(san francisco:canfield press,1974),p.xvii.

④ kevin m.correia,a handbook for correctional psychologists:guidance for the prison practitioner(spfingfield,illinois: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ltd.,2001),p.7~8.

⑤ torbjom tannsjo.forensic psychiatry and human rights[j/ol].httpllwww.priory.corn/psych/rights.htm#intro.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们真的需要,可向其提供自愿的精神病学治疗。

我国刑法并未规定精神病人犯法一概无罪.但

囿于现行法的上述规定,有罪的精神病人如何安置

成了一个难题,所以一些鉴定医生把本该评定为部

分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病人干脆评定

为有刑事责任能力,理由就是监狱不接收他们。遵照

国内刑法第18条规定,对那类产生了危害后果。但

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危险性精神病人的处理是监护治

疗。因经济缘故,大多数病人的监护治疗不能落实。

这样危险性精神病人未与社会隔离,致使广大人民

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过去。美国隔离危险性精神病人采取的措施是

将他们长期安置在精神病医院。历经数十年之后,政

府深感无力承受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对法

律和政策做出相应的改进,把安置病人的地点由精

神病医院转移至监狱。如美国在过去20年中,有40

所政府精神病医院关闭。与此同时.新设400所监

狱。结果,监狱最有可能成为精神病人之家。在上世

纪70年代初期,密执安的精神病机构拥有28 000

名病人,而它的监狱仅有8 000名囚犯。今天,在密

执安精神病医院。精神病患者的人数不足3000。而

监狱有45 000多囚犯。在佛罗里达州,监狱中病患的人数与精神病医院病人人数之比为5比1⋯ ⋯在illinois的cook county监狱拥有最多数量的精神病

人。在那儿的11 000囚犯中有1 000人被认定为有

精神病。据估计美国监狱中精神病人的人数是狱外

人群中的至少5倍。①

目前,德国对触犯刑律的精神病人的处理措施

为:精神病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后。经法庭调查证

实确属精神病患者,且犯罪行为与其精神状态有密

切联系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并不是放任不管,若其

仍有社会危害性,法官会判决将其送保安处分执行

医院接受免费强制治疗,如治疗不可能见效,则送监

狱关押。②

虽然国内许多省、市、自治区政府组建了安康医

院,它们可收治部分触犯法律的精神病人,但这终非

长久之计,只能暂时解决一小部分问题。为保持整个

社会的长治久安,顾及国力所能承受的经济负担,仍

然要从监狱这个环节去寻求出路,发达国家对危险性

精神病人管理模式的从新定位对我们不无启示。建议

立法机关取消前述的限制性规定,从维护社会公共安

· 31 ·

全的大局出发,监狱宜接受部分难治而危险性又高的精神病人作为监管对象,同时对那类经法定程序确定

为有服刑能力的有罪精神病人也应一并收监。为方便

对他们的管理,监狱应配置精神科医生。

(二)其他囚犯对监狱精神科医生的需求

不仅精神病囚犯需要监狱精神科医生。其他的囚犯也时常需要精神科医生诊治。

1.酗酒和吸毒的囚犯

在押犯中这类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入狱后,因高墙隔断了他们与成瘾物质的接触。极可能出现

戒断症状,严重时可有生命危险。若有监狱精神科医

生,则可及时地处理戒断症状,帮助他们尽早摆脱成瘾物质的困扰。

2.拘禁反应 .

服刑的囚犯都要面对种种压力。心理承受能力

差的可能会产生拘禁反应。从而影响本人接受监狱

改造,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甚至妨碍监狱的正

常管理秩序。当出现这类问题时可交由监狱精神科

医生诊治。

3.自杀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自杀在国内死因中居第四位。在监狱里,自杀比狱外发生的可能性更高。这

是因为身陷囹圄容易诱发抑郁症,抑郁症是自杀的常见原因之一。监狱精神科医生预防抑郁症自杀的能力远远高于业外人士。

4.识别伪装精神病者

由于现阶段我国监狱不收精神病人,某些劳改

服刑人员瞅准了这一漏洞,以伪装精神病来逃避监

管。监狱的管理经费有限,对疑似精神病的服刑人员

无力都送去作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常凭一纸医学诊

断书而让其保外就医。如果有监狱精神科医生把关,这类不良现象即可减少或杜绝。

5.心理受挫者和心理障碍者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精神病学界就意识

到临床服务范围应该延伸至心理受挫者和心理障碍

者。对这些人,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6.入狱后的新患精神病者

服刑中的罪犯,特别是那些刑期较长的罪犯,可

能罹患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为一常见精神病,本病的好发年龄在15至35岁左右,而囚犯中以青年人

① ri'}le sentencing project january 2002:mentally ill ofenders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n analysis and prescription.http://、^r’ .solos org/initiatives/justice/articles_publications/publications/mi_ofenders_2o020101/mentallyil1.pdf

② 林中梁、殷明胜、刘树德?:《德、法司法制度考量》,人民法院报,2004—11-10

。$32 · .

为主,因此这些人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大大高于

狱外人群。精神病人患病后,本人通常意识不到自己

有病。周围人由于缺乏精神病学知识,也未识别出有

病,对其表现越来越差可能被误以为是抗拒改造,不

仅得不到及时的医学帮助。还可能蒙冤受罚。假若有

监狱精神科医生。真正的精神病人即可获得快速的诊治。

(三)对罪犯如何分类要有监狱精神科医生参与

罪犯分类是一项细致的、科学的工作,需要有一

批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从事认真细致的工作,尤其

是需要很多合格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参与这方

面的工作,才有可能对罪犯进行恰当的分类。① 对在押犯进行管理分类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是各个

犯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到底怎样。准确判断需要借助

精神病学知识。

三、增设监狱精神科医生可行性的探讨

(一)精神科医生的来源

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每所监狱的实际状况也有较大悬殊,因此增设监狱精神科医

生不可强求一种模式,应有多种方案供监狱部门选

择。

1.从医学毕业生中挑选合格人才

近几年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相对于

别的专业来说就业困难,监狱的工作人员享受国家

公务员待遇,对毕业生肯定有极大的吸引力。如

2006年某地要在毕业生中招收一些监狱警察。结果

是一个名额就有1 000人去竞争。如此盛况不愁找

不到优秀人才。

2.监狱与附近的精神病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聘请精神科医生定期到监狱提供专业服务。可

采专职与兼职并存的成员构成方式。

美国监狱中的精神科医生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竞争实力之后,会选择离开监狱到社会上行医,以

获得更高的薪水,但是监狱中的岗位不会出现空缺,又不断有新人来填补。如果我国的监狱中增设了精

神科专业人员,将来必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采专职

与兼职并存的模式可提高监狱中精神科医生的诊治

水平。

3.将公立精神病医院的巡回医疗制度扩大至监

狱范围

目前公立医院有定期到农村提供服务的项目,建议公立精神病医院将其巡回治疗服务的范围延伸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

到监狱。

(二)经费来源

1.政府投人

较之建立安康医院,在狱内对病人进行治疗成本要低得多。精神病大多为慢性疾病,同时又易复

发,对其中有暴力倾向的病人长期安置在安康医院

极不经济,且安康医院不能为那些尚保持劳动能力的病人提供创造物质财富的机会。所以对那些尚未

设立安康医院的地区而言。迫切需要的不是赶快建

立安康医院而是在监狱中增设精神科的医务人员。

已有安康医院的地区。监狱中同样有必要增设精神

科医务人员,服刑中的病人是急性期和病重的才需

住安康医院接受治疗,其他的应留在监狱中由监狱

精神科医生进行日常的治疗。

西方国家对精神病人的集体管理有几百年的历

史。我国解放前专门的精神病院数量极其有限,新中

国成立后。各地才陆续建立了精神病医院。由于传统

文化的差异,我国对危险精神病人需要长期隔离的政府观念不强,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私力救

济的形式,即病人的监护人承担主要的监治责任,其

他不少国家是由公权力来解决危险精神病人的隔离

问题,地点要么是精神病院,要么是监狱。基于保护

公共安全的需要。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对产生

违法行为的精神病人的隔离问题。公权力介人的力

度必然加大。但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对这部

分病人的放置地点宜主要选择为监狱。因此,我们要

通过各种渠道,呼吁政府向监狱进行相应的投资。

2.病人的监护人要提供治疗经费

无论从道义上还是法律上。病人的家人都有责任

提供这笔费用。除非是客观上不能才作为例外对待。

3.医疗保险

原来享受医保的病人,不能因成为囚犯就被剥

夺这一资格。

4.病人自己的财产及劳动收人

病人自己有经济能力的,首先用他本人的资金

来解决治疗费用的问题。另外在监狱劳动中所获得的收人,有节余的部分也可以用来充抵治疗费。

5.建议政府对监狱系统购置抗精神病药物实行

特殊的优惠政策

治疗监狱中的精神病人关系到公共安全的全民

利益。带有浓厚的公益色彩,所以监狱采购药物宜按

成本价出售。

(收稿:2006—11-27;修回:2007-04—26)

第二篇: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

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

当前,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监狱中,除有负责保卫 警戒安全和13常管理的监狱警察外。还配置有精神 科医生和心理学等专职人员。在现代文明的监狱管 理中。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专职人员具有不可替代 性。监狱囚犯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人群,在这一群体 中,青少年、人格障碍者、心理障碍者、边缘智能者、生活受挫者、酒鬼和吸毒者所占比例高于狱外人群。监狱是法律剥夺罪他人人身自由的执行场所。大多 数囚犯入狱后,尤其是最初入狱的半年至一年内,均 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心理适应期。一部分人可能出现 拘禁反应。以上改造对象和改造场所的特殊性决定 了监狱增加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和 重要性。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57年通过的《囚犯待遇最 低限度标准规则》第49条规定:“管理人员中应该尽 可能设有足够人数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社会工 作人员、教员、手艺教员等专家。”在联合国的倡导 下,许多国家在监狱工作人员的设置中,都包括了监 狱心理学家、监狱精神病学家、监狱社会工作者等专 门的职位。①

一、国内监狱改革现状需要心理学专职人员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监狱管理罪犯的观念也 在逐渐发生变化。最早的监狱管理模式是惩罚模式,它孕育于原始的同态复仇。20世纪先后产生了康复 模式和重新回归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流行着 劳动改造模式。如今综合模式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 家所采,其中非常注重对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鉴 于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故矫治罪犯也需要采用综 合性手段。十年**后。我国青少年犯罪13益严重,成为社 会治安中的突出问题。由于青少年犯罪和普通刑事 犯罪的增多。加之原有在押犯中的历史反革命犯、旧 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类残渣余孽经过改造陆续刑满释放,使得监狱在押犯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 以关押改造历史反革命犯、阶级敌人为主,转向以关 押青少年犯和其他普通刑事犯为主。关押对象的变 化,要求在改造手段和方法上作某些调整。①为满足 这一现实需求。罪犯心理矫治便成了国内近十几年 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推进 了监狱系统对罪犯的管理更加文明化、人性化和科 学化。监狱工作者对罪犯改造的理念也因此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收得下,关得住,跑不了” 转变为“改造好”。目前,全国各地大多数监狱机构均 增设了对罪犯开展心理矫治的项目,如山东运河监 狱建成了以心理测试室、心理诊断室、心理咨询室、心理矫治室、心理宣导室、心理档案室、心理办公室、方舟心理咨询热线“七室一线”为主体的完整的科学 的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体系。② 何谓犯罪人心理矫治?美国当代法律心理学家 罗伯特・威克斯(Robert J.Wicks)提出:③“从理论上 讲,犯罪人心理矫治可以既包括精神分析,也包括行 为方法。不同的矫治活动既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也 可以由受过训练的准专业人员在监督下进行。治疗 活动可以一对一进行。也可以在集体情境中进行。” 我国监狱工作人员构成中由于缺少心理学的专 职人员。心理矫治的各项工作一般由监狱警察来担 任,他们中大多数人未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至 多接受了短期的专业培训,便在无专业人员指导监 督下独立开展这些繁简不一的心理学工作,这样。心 理矫治的质量和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影响了心理矫 治功能的正常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可利 用司法资源的浪费。司法部监狱管理局于1991年制定颁发了《对罪 犯实施分押、分管、分教的试行意见》。最近有学者提 出了新“三分”的观点,认为对罪犯的“三分”(分押、分管、分教)只是其中的一分,另“两分”分别是:其 一。对监狱工作人员要分类以实现专业化目标。其 二。对监狱类别按警戒化程度进行划分。其实,许多发达国家监狱近几十年采用的就是 上述新“三分”模式。在美国,随着监狱中罪犯人数的不断增加。为罪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犯提供心理学服务的心理学家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992年时。美国各州和联邦矫正机构中雇佣的专职 心理学家仅为1144名,到1995年初增加到1656 名,人数增加速度很快,3年间增长了大约45%。此 后,在监狱中专门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人员的 数量继续增加。④ 专业化是心理矫治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 具有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极为缺乏。在有限的专业 人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监狱要引进专业 人员更是难上加难。解决燃眉之急的现实出路是动 员和组织高校、医院和研究机构的心理专家来监狱 做兼职人员。同时,监狱在培养吸收人才时,要注意 从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中挑选优秀合格者,不要把 目光只盯在法学和警察专业一类的毕业生身上。

二、现代化监狱管理离不开精神科专业人员 国内监狱增设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呼声渐涨。相 反对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需求却保持一遍沉默。似乎 国内监狱不需要精神科专业人员。源头可能在我国 相关的法律规定上。依照《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14 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第10条的规定,精神病人不属于其管理范围。既然监狱拒收精神病 犯人有法可依,设置此类工作人员便成了一大奢望。

(一)对危险性精神病人的监管需要监狱精神科 医生 如今,世界各国基于对弱势人群的特殊关照,往 往对触犯刑律的精神病人做出与常人不同的处理。归纳起来处理模式有3种,分别为:⑤ 1.原谅模式(The Excuse Mode1)。因受精神疾病 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鉴于不宜受审而原谅他们。假 如他们是有危险的,基于其他公民的安全利益,将以 拘留(detmn)的方式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2.混合模式(The Mixed Mode1)。让因受精神疾病 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按刑法判刑。但不送他们去监狱 服刑,取而代之的是宣判他们接受精神病学治疗。3.完全刑事责任模式(The Full Responsibility Mode1)。因受精神疾病影响导致犯罪的病人,依照刑 事诉讼程序定罪量刑,送至监狱服刑。然而,倘若他们真的需要,可向其提供自愿的精神病学治疗。我国刑法并未规定精神病人犯法一概无罪.但 囿于现行法的上述规定,有罪的精神病人如何安置 成了一个难题,所以一些鉴定医生把本该评定为部 分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病人干脆评定 为有刑事责任能力,理由就是监狱不接收他们。遵照 国内刑法第18条规定,对那类产生了危害后果。但 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危险性精神病人的处理是监护治 疗。因经济缘故,大多数病人的监护治疗不能落实。这样危险性精神病人未与社会隔离,致使广大人民 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过去。美国隔离危险性精神病人采取的措施是 将他们长期安置在精神病医院。历经数十年之后,政 府深感无力承受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对法 律和政策做出相应的改进,把安置病人的地点由精 神病医院转移至监狱。如美国在过去20年中,有40 所政府精神病医院关闭。与此同时.新设400所监 狱。结果,监狱最有可能成为精神病人之家。在上世 纪70年代初期,密执安的精神病机构拥有28 000 名病人,而它的监狱仅有8 000名囚犯。今天,在密 执安精神病医院。精神病患者的人数不足3000。而 监狱有45 000多囚犯。在佛罗里达州,监狱中病患 的人数与精神病医院病人人数之比为5比1„„在 Illinois的Cook County监狱拥有最多数量的精神病 人。在那儿的11 000囚犯中有1 000人被认定为有 精神病。据估计美国监狱中精神病人的人数是狱外 人群中的至少5倍。① 目前,德国对触犯刑律的精神病人的处理措施 为:精神病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后。经法庭调查证 实确属精神病患者,且犯罪行为与其精神状态有密 切联系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并不是放任不管,若其 仍有社会危害性,法官会判决将其送保安处分执行 医院接受免费强制治疗,如治疗不可能见效,则送监 狱关押。② 虽然国内许多省、市、自治区政府组建了安康医 院,它们可收治部分触犯法律的精神病人,但这终非 长久之计,只能暂时解决一小部分问题。为保持整个 社会的长治久安,顾及国力所能承受的经济负担,仍 然要从监狱这个环节去寻求出路,发达国家对危险性 精神病人管理模式的从新定位对我们不无启示。建议 立法机关取消前述的限制性规定,从维护社会公共安 ・ 31 ・ 全的大局出发,监狱宜接受部分难治而危险性又高的 精神病人作为监管对象,同时对那类经法定程序确定 为有服刑能力的有罪精神病人也应一并收监。为方便 对他们的管理,监狱应

配置精神科医生。

(二)其他囚犯对监狱精神科医生的需求 不仅精神病囚犯需要监狱精神科医生。其他的 囚犯也时常需要精神科医生诊治。1.酗酒和吸毒的囚犯 在押犯中这类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入狱后,因高墙隔断了他们与成瘾物质的接触。极可能出现 戒断症状,严重时可有生命危险。若有监狱精神科医 生,则可及时地处理戒断症状,帮助他们尽早摆脱成 瘾物质的困扰。2.拘禁反应 . 服刑的囚犯都要面对种种压力。心理承受能力 差的可能会产生拘禁反应。从而影响本人接受监狱 改造,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甚至妨碍监狱的正 常管理秩序。当出现这类问题时可交由监狱精神科 医生诊治。3.自杀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自杀在国内死因中居第 四位。在监狱里,自杀比狱外发生的可能性更高。这 是因为身陷囹圄容易诱发抑郁症,抑郁症是自杀的 常见原因之一。监狱精神科医生预防抑郁症自杀的 能力远远高于业外人士。4.识别伪装精神病者 由于现阶段我国监狱不收精神病人,某些劳改 服刑人员瞅准了这一漏洞,以伪装精神病来逃避监 管。监狱的管理经费有限,对疑似精神病的服刑人员 无力都送去作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常凭一纸医学诊 断书而让其保外就医。如果有监狱精神科医生把关,这类不良现象即可减少或杜绝。5.心理受挫者和心理障碍者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精神病学界就意识 到临床服务范围应该延伸至心理受挫者和心理障碍 者。对这些人,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6.入狱后的新患精神病者 服刑中的罪犯,特别是那些刑期较长的罪犯,可 能罹患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为一常见精神病,本病 的好发年龄在15至35岁左右,而囚犯中以青年人为主,因此这些人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大大高于 狱外人群。精神病人患病后,本人通常意识不到自己 有病。周围人由于缺乏精神病学知识,也未识别出有 病,对其表现越来越差可能被误以为是抗拒改造,不 仅得不到及时的医学帮助。还可能蒙冤受罚。假若有 监狱精神科医生。真正的精神病人即可获得快速的 诊治。

(三)对罪犯如何分类要有监狱精神科医生参与 罪犯分类是一项细致的、科学的工作,需要有一 批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从事认真细致的工作,尤其 是需要很多合格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参与这方 面的工作,才有可能对罪犯进行恰当的分类。①对在 押犯进行管理分类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是各个 犯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到底怎样。准确判断需要借助 精神病学知识。

三、增设监狱精神科医生可行性的探讨

(一)精神科医生的来源 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每所监狱 的实际状况也有较大悬殊,因此增设监狱精神科医 生不可强求一种模式,应有多种方案供监狱部门选 择。1.从医学毕业生中挑选合格人才近几年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相对于 别的专业来说就业困难,监狱的工作人员享受国家 公务员待遇,对毕业生肯定有极大的吸引力。如 2006年某地要在毕业生中招收一些监狱警察。结果 是一个名额就有1 000人去竞争。如此盛况不愁找 不到优秀人才。2.监狱与附近的精神病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聘请精神科医生定期到监狱提供专业服务。可 采专职与兼职并存的成员构成方式。美国监狱中的精神科医生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 的竞争实力之后,会选择离开监狱到社会上行医,以 获得更高的薪水,但是监狱中的岗位不会出现空缺,又不断有新人来填补。如果我国的监狱中增设了精 神科专业人员,将来必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采专职 与兼职并存的模式可提高监狱中精神科医生的诊治 水平。3.将公立精神病医院的巡回医疗制度扩大至监 狱范围 目前公立医院有定期到农村提供服务的项目,建议公立精神病医院将其巡回治疗服务的范围延伸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第14卷(第2期)到监狱。

(二)经费来源 1.政府投人 较之建立安康医院,在狱内对病人进行治疗成 本要低得多。精神病大多为慢性疾病,同时又易复 发,对其中有暴力倾向的病人长期安置在安康医院 极不经济,且安康医院不能为那些尚保持劳动能力 的病人提供创造物质财富的机会。所以对那些尚未 设立安康医院的地区而言。迫切需要的不是赶快建 立安康医院而是在监狱中增设精神科的医务人员。已有安康医院的地区。监狱中同样有必要增设精神 科医务人员,服刑中的病人是急性期和病重的才

需 住安康医院接受治疗,其他的应留在监狱中由监狱 精神科医生进行日常的治疗。西方国家对精神病人的集体管理有几百年的历 史。我国解放前专门的精神病院数量极其有限,新中 国成立后。各地才陆续建立了精神病医院。由于传统 文化的差异,我国对危险精神病人需要长期隔离的 政府观念不强,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取的是私力救 济的形式,即病人的监护人承担主要的监治责任,其 他不少国家是由公权力来解决危险精神病人的隔离 问题,地点要么是精神病院,要么是监狱。基于保护 公共安全的需要。随着我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对产生 违法行为的精神病人的隔离问题。公权力介人的力 度必然加大。但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对这部 分病人的放置地点宜主要选择为监狱。因此,我们要 通过各种渠道,呼吁政府向监狱进行相应的投资。2.病人的监护人要提供治疗经费 无论从道义上还是法律上。病人的家人都有责任 提供这笔费用。除非是客观上不能才作为例外对待。3.医疗保险 原来享受医保的病人,不能因成为囚犯就被剥 夺这一资格。4.病人自己的财产及劳动收人 病人自己有经济能力的,首先用他本人的资金 来解决治疗费用的问题。另外在监狱劳动中所获得 的收人,有节余的部分也可以用来充抵治疗费。5.建议政府对监狱系统购置抗精神病药物实行 特殊的优惠政策 治疗监狱中的精神病人关系到公共安全的全民 利益。带有浓厚的公益色彩,所以监狱采购药物宜按 成本价出售。

第三篇:监狱信息化的必要性

监狱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提高监管安全防范水平的紧迫需要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及近年来开展的专项斗争,监狱押犯构成发生变化,暴力犯、团伙犯、重刑犯、智能型犯罪及带黑、涉毒性质的罪犯比例上升,狱内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日趋激烈。监管场所不安定因素增多,狱内犯罪具有更强的欺骗性、突发性、纠合性、残忍性和智能性,成为当前影响监管安全与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在监管安全的新形势下,急需要有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强有力的监管改造手段和高效的监狱管理工作机制,有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一支高素质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有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支持的领导指挥与决策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联动应急指挥系统等,为各级监狱机关提供强有力的现代化监管手段。

(二)保证国家对监狱建设投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

监狱分布面广,点多分散,多数监狱地处偏远、偏僻,迫切需要作布局上的调整和监管工作条件上的改善。国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已经和将继续加大对监狱建设的投资。为确保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在完成监狱基础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各级监狱机关的纵向与横向组网通讯需求迫切,通讯组织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通讯中以罪犯基础档案(含多媒体资料)为主要业务流的业务数据量大,系统内不仅信息传递执法性和专业性强,工作的特殊性需求大,专项应用开发要求高,而且传递量大,要求通讯可靠、准确、及时、保密,没有较高水平信息化建设的保证,国家对监狱建设的投资效益就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三)处理监狱突发事件实施应急指挥协同的需要

监狱突发事件往往其性质严重,对社会的危害性大。全国公安系统自实施信息化金盾工程,特别是组建“110”指挥中心以来,综合警力迅速提升,管理与业务手段全面现代化,社会治安信息、案件准确、及时处置,极大地提高了快速反应和协作配合能力,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全国监狱系统信息化工程,形成全国监狱系统计算机监管信息网络,形成全国监狱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监狱发生案件时,可快速反映,果断处置。必要时协调相关监狱,联系公安、武警等部门,协同行动。这也是公安、武警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对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四)依法公正实施刑罚执行的需要

实现以信息化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监狱网上狱务公开,网上执法监督,实时记录和真实再现教育改造质量的全过程,可以增强对监狱管理改造的监督力度,提高监狱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使监狱执法程序更加严格公正,从根本上杜绝人为的主观随意性,使监狱刑罚执行和教育改造工作始终保持其应有的客观性,从源头上防治司法腐败,确保司法公正。这是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央政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基本准则以及监狱工作社会化发展方向的要求。

(五)监狱工作社会化和提高罪犯教育改造水平的需要

由信息化网络技术和视音频技术实现的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同样适用于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如何使教育改造罪犯工作向科学化、社会化转变,是国家提高罪犯改好率,降低重新犯罪率的重要课题。建设全新的向社会开放的罪犯教育改造综合工作平台,改变罪犯改造工作处在单一封闭式教育的现状,推进监狱教育改造的社会化进程,创建社会志

愿者帮教罪犯的工作机制,提高全国监狱系统的罪犯教育改造效率和质量水平,同样迫切需要监狱信息化手段的建设。

(六)提高监狱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罪犯从入监接收、初期教育、心理矫治、教育和劳动改造到最后服刑期满出狱整个服刑期的全过程,有大量的监管工作与教育改造过程的记录与执行工作内容的记载等信息资源的产生,迫切需要实现监狱管理工作手段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使监狱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网络对监狱的执法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支持和监督,实现司法信息资源的及时交换与利用,从根本上提高狱务工作效率和实现异地监狱管理机关及时信息交流,提高工作质量,降低改造工作的成本,真正实现监狱刑罚执行的高效与公正。

(七)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水平的需要

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强化干警的思想观念与执法手段的电子化转变,实现全国监狱系统的监狱干警的司法与素质教育培训机制,为监狱各级领导和干警提供快捷的法律法规查询,学习法学理论,将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汇总,转变成所有干警可以共同学习借鉴的经验。这种知识的汇集和经验的共享,必将促进监狱警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高监狱警察的执法水平。

(八)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对监狱信息资源的需要

罪犯从被批捕、起诉、判决、入监到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形成了司法业务的一个工作流程,监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信息节点。司法业务流程到此转入相对独立、长达数年的稳定和被得到刑罚执行的特性管理循环,是罪犯原有信息的汇聚节点和新生信息的原发节点,对于这些信息的采集、汇总、数字化是监狱业务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司法业务和社会平安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建设,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以及监狱多年积累的罪犯改造成果和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的统计、分析、汇总,多网联动实现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改造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建立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科学模型,构筑教育,挽救,改造罪犯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制定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实现领导决策分析,提供监狱司法信息支持等,都需要监狱信息化手段的支持。

监狱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提高监管安全防范水平的紧迫需要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及近年来开展的专项斗争,监狱押犯构成发生变化,暴力犯、团伙犯、重刑犯、智能型犯罪及带黑、涉毒性质的罪犯比例上升,狱内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日趋激烈。监管场所不安定因素增多,狱内犯罪具有更强的欺骗性、突发性、纠合性、残忍性和智能性,成为当前影响监管安全与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在监管安全的新形势下,急需要有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强有力的监管改造手段和高效的监狱管理工作机制,有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一支高素质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有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支持的领导指挥与决策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联动应急指挥系统等,为各级监狱机关提供强有力的现代化监管手段。

(二)保证国家对监狱建设投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

监狱分布面广,点多分散,多数监狱地处偏远、偏僻,迫切需要作布局上的调整和监管工作条件上的改善。国家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已经和将继续加大对监狱建设的投资。为确保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在完成监狱基础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各级监狱机关的纵向与横向组网通讯需求迫切,通讯组织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通讯中以罪犯基础档案(含多媒体资料)为主要业务流的业务数据量大,系统内不仅信息传递执法性和专业性强,工作的特殊性需求大,专项应用开发要求高,而且传递量大,要求通讯可靠、准确、及时、保密,没有较高水平信息化建设的保证,国家对监狱建设的投资效益就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三)处理监狱突发事件实施应急指挥协同的需要

监狱突发事件往往其性质严重,对社会的危害性大。全国公安系统自实施信息化金盾工程,特别是组建“110”指挥中心以来,综合警力迅速提升,管理与业务手段全面现代化,社会治安信息、案件准确、及时处置,极大地提高了快速反应和协作配合能力,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全国监狱系统信息化工程,形成全国监狱系统计算机监管信息网络,形成全国监狱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监狱发生案件时,可快速反映,果断处置。必要时协调相关监狱,联系公安、武警等部门,协同行动。这也是公安、武警系统信息化应用水平对监狱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四)依法公正实施刑罚执行的需要

实现以信息化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监狱网上狱务公开,网上执法监督,实时记录和真实再现教育改造质量的全过程,可以增强对监狱管理改造的监督力度,提高监狱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使监狱执法程序更加严格公正,从根本上杜绝人为的主观随意性,使监狱刑罚执行和教育改造工作始终保持其应有的客观性,从源头上防治司法腐败,确保司法公正。这是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央政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基本准则以及监狱工作社会化发展方向的要求。

(五)监狱工作社会化和提高罪犯教育改造水平的需要

由信息化网络技术和视音频技术实现的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同样适用于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如何使教育改造罪犯工作向科学化、社会化转变,是国家提高罪犯改好率,降低重新犯罪率的重要课题。建设全新的向社会开放的罪犯教育改造综合工作平台,改变罪犯改造工作处在单一封闭式教育的现状,推进监狱教育改造的社会化进程,创建社会志愿者帮教罪犯的工作机制,提高全国监狱系统的罪犯教育改造效率和质量水平,同样迫切需要监狱信息化手段的建设。

(六)提高监狱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罪犯从入监接收、初期教育、心理矫治、教育和劳动改造到最后服刑期满出狱整个服刑期的全过程,有大量的监管工作与教育改造过程的记录与执行工作内容的记载等信息资源的产生,迫切需要实现监狱管理工作手段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使监狱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网络对监狱的执法提供更加有效的法律支持和监督,实现司法信息资源的及时交换与利用,从根本上提高狱务工作效率和实现异地监狱管理机关及时信息交流,提高工作质量,降低改造工作的成本,真正实现监狱刑罚执行的高效与公正。

(七)提高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水平的需要

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强化干警的思想观念与执法手段的电子化转变,实现全国监狱系统的监狱干警的司法与素质教育培训机制,为监狱各级领导和干警提供快捷的法律法

规查询,学习法学理论,将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汇总,转变成所有干警可以共同学习借鉴的经验。这种知识的汇集和经验的共享,必将促进监狱警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高监狱警察的执法水平。

(八)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对监狱信息资源的需要

罪犯从被批捕、起诉、判决、入监到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形成了司法业务的一个工作流程,监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信息节点。司法业务流程到此转入相对独立、长达数年的稳定和被得到刑罚执行的特性管理循环,是罪犯原有信息的汇聚节点和新生信息的原发节点,对于这些信息的采集、汇总、数字化是监狱业务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司法业务和社会平安建设的重要信息资源建设,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利用,以及监狱多年积累的罪犯改造成果和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的统计、分析、汇总,多网联动实现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改造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建立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科学模型,构筑教育,挽救,改造罪犯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制定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实现领导决策分析,提供监狱司法信息支持等,都需要监狱信息化手段的支持。

第四篇:刑法中增设袭警罪的必要性

刑法中增设袭警罪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袭警行为频发反映刑事立法的滞后,体现刑事法律的不足。从维护国家权威法律尊严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增设袭警罪,以有效惩治袭警犯罪。

关键词:袭警行为 刑事立法 袭警罪

与当前袭警行为的高发相比较、与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进行比较,我们发现立法的严重滞后、现行刑法自身存在的不足对袭警行为的控制极为不利。如何有效地遏制暴力袭警行为,加大对该行为的打击力度无疑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首先从立法上对袭警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以切实保护执法警察的人身安全,为警察执行职务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在刑法中增设有关袭警犯罪的内容显得尤为必要。

一、袭警行为的频发与刑事法律的无力

警察职业是一种具有较高危险性的职业,警察的生命健康时刻面临着危险,而造成警察伤亡的主要原因是警察在执法时遭遇到暴力袭击。目前,我国的袭警事件逐年增加,警察在执法活动中的伤亡数字持续大幅上升,如果这种状况继续发展,最终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一)袭警现象十分突出

据公安部统计,2001 年全国有68 名警察在执法活动中遭受暴力袭击英勇牺牲,3429 名警察受伤;2002 年全国有75 名警察在执法活动中遭受暴力袭击牺牲,3663 人受伤;2003 年全国有84 名警察在执法活动中遭受暴力袭击牺牲,4000 人受伤;2004 年有48 名警察在执法活动中遭受暴力袭击牺牲,3786 人受伤;2005 年全国有27 名警察遭受暴力袭击牺牲,1932 人受伤;2006 年1 月至3 月,全国有7 名警察遭受暴力袭击牺牲,106 人受伤。〔1〕可以说袭警行为造成警察“月月有牺牲,天天在流血”。

(二)袭警行为多种多样

据对发生的袭警事件进行研究,发现袭警行为人的袭警目的和动机多种多样,单纯以妨碍公务罪难以涵盖。根据袭警目的和动机,袭警行为可以划分以下几种:

1.抗拒执法

一些普通的百姓包括犯罪嫌疑人在内,警察执法涉及其利益,或其亲朋、周围人的利益时,首先想到的是能否求情免罚,求情不成再设法抵抗,耍懒不奏效就冲撞警察,有的干脆恶语相加,暴力抗拒,严重妨碍了警察正当执法。〔2〕

2. 报复泄愤

警察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查处案件,还是处理纠纷、纠正违章,其工作对象是人。这些人中既有因为违法犯罪而受到(或受过)法律制裁者,也有出于私欲对警察的某些调解或处罚不满意的人,他们当中不乏极端仇视公安机关及警察者,一旦有机会便会疯狂地实施各种报复,加害警察。〔3〕

3.公然挑衅

群众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的上升,是法制社会、文明社会的象征。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守法意识不是同比增强,而是反差增大。一些人形成蔑视权威、藐视法律的不良社会心态。〔4〕

4.盲从心理

主要是一些青少年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其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及识别能力相对较低,在某一特定背景下,在法不责众、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易受他人唆使,袭击警察。〔5〕

另外,还有无故殴打警察、对抗警察,竟也成了一些人“能力和胆量”的象征等。〔6〕

(三)刑法在保护警察执法权方面未发挥应有作用频频发生的袭警行为是我国现行刑事法律对此显得苍白无力的充分体现。在刑事法律苍白无力的背后,一方面反映了袭警行为人对国家权威、法律尊严的藐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作为法律最后救济手段的刑法由于其自身的滞后性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导致警察执法保障空洞的出现。

袭警行为是利益、价值、立法与现实的冲突。纵观大量袭警案例,袭击警察,故意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是袭警行为的终极目的。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群众一旦遇到自己利益受损失就直接采用暴力方式阻碍警察执法; 或者因为违法犯罪遭到警察打击处理后伺机报复。警察的本质是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警察行为的发生都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警务工作所固有的强制性特征决定了大量警务集中于干涉、禁止、强制和取缔性质的社会控制职能上,这也就决定了在和平时期警察是面对和承受暴力最多风险最大的职业群体。

警察与警察行为对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执法与被执法的关系,这本身就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对立甚至于对抗的矛盾,当矛盾失去控制,必然引发双方的冲突。由于警察的素质和执法水平有限而引发的冲突,则这种冲突往往表现为权力扩张、滥用权力造成对被管理者或被执法者的侵权,而警察行为对象可以通过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形式进行救济。但是当这种冲突是由于警察行为对象的素质、水平有限而引发的,则表现为警察被袭击,可以是以言语、棍棒甚至于刀枪对警察的精神、身体上甚而生命造成伤害。而此时的警察该如何得到救济、以何种途经进行救济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刑法作为国家最具强制力的法律,作为一个与犯罪作斗争的最重要的部门法,理应在保护警察执法权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理应对警察执行职务进行明确而有效的特殊保护,然而警察所面临和承受的职业风险和职业压力虽然要高于任何一种职业,却只能自己承担履行职务的高风险。因此,一方面袭警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另一方面致使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不敢作为甚至于不愿意作为。由此,增设刑事立法袭警罪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

二、增设袭警罪以维护国家权威与法律尊严

刑法应当对警察执法提供特殊的保护,应当增设袭警罪。事实上,这种特殊保护更是对警察执法权威乃至国家权威法律尊严的保护。

(一)袭警行为与警察执法权威

权威的本质要求服从〔7〕。警察执法权威,是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执行法律时不可或缺的权威。然而警察执法权威的承载者是警察,袭警行为的产生是警察执法权威在实施社会控制时引发的。当警察客体不服从警察执法权威时,就可能产生逃避、拒绝、阻碍甚至威胁、侵害警察执法权威的情况,而袭警行为就是不服从警察执法权威的极端形式,是对警察执法权威的公然挑战。袭警案件频发说明警察执法权威正受到严重挑战。

(二)警察执法权威与国家权威、法律尊严

警察执法权威是国家权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确定的,是警察组织限制、制约和规范警察客体的支配力量以及基于警察主体和警察行为的合理性而产生的影响力。

法律是国家权威的象征,国家权威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尊严体现的,众所周知,警察是国家法律的重要执行者,警察的执法行为正是在维护和体现着法律尊严和国家权威,法律尊严和国家权威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警察执法权威予以体现的。如果警察的执法行为遭到阻碍和侵害,表明国家法律的尊严乃至整个国家的权威受到挑衅和损害。

一旦警察执法权威被公然挑战并受到损害,国家的法律就将面临无法执行、名存实亡的危险,整个社会就有可能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如果连以强制力作为后盾的警察执法权威都受到威胁,其他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权威又如何得到保证? 如果这种挑衅经常性地发生,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以妨害警察执行公务为目的袭警行为,不仅是对警察执法权威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国家的法律尊严的挑战。也就是说,维护警察执法权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国家权威、法律尊严。

(三)从维护国家权威法律尊严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增设袭警罪

从近期各地发生的袭警及妨害警务类案件看,由于警力不足,区域协作不够,致使警察执法被阻,甚至被不法人员辱骂、围困、追打,有的时间长达数小时,这不仅使警察的人身权利遭受不法侵害,更重要的是,警察权威受到极大的挑衅。

为保障警察依法进行警务活动,为了保护警察执行法律的权威,为了维护国家权威、法律尊严,袭警罪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警察在人身方面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国家权威必将随着警察被打事件的增多而最终丧失殆尽,我们社会的安全、公正就会丧失最基本的保护。对警察执的保护是维护其所代表法律的尊严。在法制国家中,法律赋予警察权利,对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进行违法责任追究。也就是说,警察本身虽然是个人,但是,警察在执行公务时,他已经进入到法律程序,是受法律之命执行法律,代表着国家权威法律尊严。正因为如此,服从执行公务的警察并非服从个人,而是服从国家法律;反过来,对执行公务警察的蔑视、攻击,实际上就是蔑视法律威严。因此,对警察执法的保护不是维护警察本身,而是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警察的执法权威不能靠立法来确立,执法权威应该靠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来树立,执法形象不好,再严厉的刑罚也不会让人民尊重、犯罪分子惧怕。〔8〕警察执法权威要靠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来树立,但并不排斥立法增设袭警,因为增设袭警罪也是保护警察执法权威的一个重要手段。警察是代表国家执法,享有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力和义务。警察负有法定职责上的特殊义务,保障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完成警察法定义务的必要条件,需要有特殊的法律保护。因此,刑法应当对警察执法提供特殊的保护,应当增设袭警罪。而事实上,这种特殊保护更是对国家法律和执法权威的保护。

三、增设袭警罪以完善我国刑事法律

法律制度的内容只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刑法规范更是如此。当初在制定刑法时,暴力袭警的问题并不像现在这样突出,立法者也就将其作为妨害公务罪的一种情形,规定在妨害公务罪中。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集聚,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之间由于利益引发的冲突日益增多,把警察的执法活动逐步推到了各种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之上,警察的执法权受到了来自暴力抗法者的严峻挑战,这种情况也是刑法的制定者当时所始料不及的。从刑事立法的过程来看,由于立法者的认识不足,造成刑法规定以及罪刑关系内容不科学,欠公正、无效益等内在不协调,对于这些问题,通过立法途径解决是最根本的途径。

(一)袭警行为频发反映刑事立法的滞后

法律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永远是滞后的,法律之所以永远滞后,是因为社会发展是绝对的,而个人的理性甚或是众人的理性,总是有缺陷或有限度的。〔9〕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是以社会关系相对成熟为前提的,因而它很难有预测性,也就不可能预先对尚未出现尚未成熟的社会关系进行规范。法律的滞后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作为法律体系中重要的部门法之一的刑法也不例外。

我国刑法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锐利武器。它肩负着保护人权、维护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安全、保障改革开放的历史重任。制定刑法必须从我国的社会治安和犯罪实际情况出发。刑法作为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内在地具有权威性和确定性,而权威性与确定性都要求刑法保持相对稳定。而另一方面,刑法所调整的社会生活却是变化不停的。这种刑法与社会生活现实或大或小的脱节现象,即是刑法的滞后性。尽管法律的滞后性不可避免,但是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刑法过于滞后,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是非常不利的。[论/文/网 LunWenNet/Com]

1.与其它相关袭警行为的法律法规相对而言滞后

由于关于袭警行为的现行刑事立法的滞后而出现对袭警行为规制的法律法规缺乏线性的一致。

“20 世纪70 年代末至今,中国法制建设因最初对„文革‟ 无法状况的反动和此后对现代法制国家的诉求而始终处在一个大规模的„立法阶段‟。中国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一个主要经由某些„技术‟和„工具‟而连接起来的存在着诸多冲突或矛盾的法律规则集合体———亦即一个更多关注法律制度本身之性质赖以为凭的作为其正当性之先决条件的中国法律图景、更多关注法律规则之面面俱到和数量而较少关注中国法律基本原则、更多关注法律概念和逻辑而缺失法律整体发展方向、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又常常缺乏效用的法律规则集合体。〔10〕

我国法律法规与袭警行为有关的条文规定主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7 条规定,经警告无效,为制止强行冲越警察为履行职责设置的警戒线,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袭击警察等行为,警察可以使用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第9 条规定,警察在判明有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警察,危及警察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形时,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2)《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第5 条规定,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第35 条规定,拒绝或者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1)公然侮辱正在执行职务的警察的;(2)阻碍警察调查取证的;(3)拒绝或者阻碍警察执行追捕、搜查、救险等任务进入有关住所、场所的;(4)对执行救人、救险、追捕、警卫等紧急任务的警车故意设置障碍的;(5)有拒绝或者阻碍警察执行职务的其他行为的。以暴力、威胁方法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 条规定,扰乱公安机关秩序,致使公安机关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聚众实施上述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第50 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1)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2)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3)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4)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带、警戒区的。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

(4)《刑法》第232 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34 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第277 条第一款、第四款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由上不难看出,我国法律对袭警行为的规定缺乏线性〔11〕的严密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刑法没有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7 条、第9 条而在刑法中明确体现依法履行职务的正当化行为,以及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第5 条、第35 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 条、第50 条,而应当在《刑法》中明确设定袭警犯罪。

2.与现实袭警行为的复杂性相比而言滞后

当前,频发的袭警行为,其表现方式呈多样化趋势。暴力手段中既有暴力抗拒、暴力致伤(包括轻微伤、轻伤、重伤、伤害致死亡)以及故意杀人等不同程度的后果,也有个人抗拒、集体抗拒和武装暴力抗拒的行为表现。而妨碍公务罪中,暴力、威胁的行为方式是构成犯罪的要件,如未使用暴力、威胁手段,则要以阻碍国家安全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任务,造成严重后果为要件。依照目前妨碍公务罪的立法规定,当前大多袭警行为方式不符合妨碍公务罪的犯罪构成行为要件。

而目前不断恶化的治安形势,有增无减的犯罪活动,使我国公安机关正受到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由于公安工作涉及的问题面广人多,警察所触及社会矛盾与利害冲突的几率比其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高出许多,同时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警察面对违法犯罪人员(包括凶残的歹徒)的机会大大超于常人,被袭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因此,现有关于袭警行为方式的刑事立法规定与实际情况脱节,相对而言滞后。

3.与袭警行为的严重后果相匹配而言滞后

目前,相比较袭警行为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对社会安定的威胁以及对警察的伤害来看,仅以妨碍公务罪或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呈链式递进比照适用对袭警行为人处罚,其袭警行为的严重后果与处罚结果不相匹配。

我国现在的刑事法律对于袭警行为,没有强有力的制裁手段,也缺乏威慑性,导致袭警行为只能按照妨害公务或人身伤害来处理,和一般妨害公务或伤害案件无异,甚至更不了了之。例如以袭警行为对警察伤害后果来看,对于轻伤以上的袭警行为,包括推拉警察,打掉警帽、撕扯警服,抢夺、破坏警察的警察证、武器装备等行为,在刑法中没有相应的规定。

有学者认为袭警行为的有效遏制需要综合治理,单独设立袭警罪并不能有效地阻止袭警行为的发生。

对袭警行为的遏制的确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但是综合治理不能成为没有必要设立袭警罪的理由。明确不能打警察应当是当前综合治理的第一措施,设立袭警罪是综合治理的必要措施之一。如何有效地遏制暴力袭警行为? 对此无疑可以在诸多方面采取措施。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袭警罪,把以针对特定犯罪对象警察的侵袭行为规定为一个独立的罪名。

(二)袭警行为的频发体现刑事法律的不足

我国刑法对袭警犯罪行为的调整主要涉及三个罪名,即刑法第277 条规定的妨害公务罪、刑法第232 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和第234 条规定的故意伤害罪。在现行立法框架下,对于诸如袭警行为这类使用暴力方法阻碍警务执行并故意致人重伤、死亡或过失致人死亡行为的定罪量刑问题,运用罪数形态的有关理论适用刑法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这样势必会削弱罪名重要功能之一———警示功能,而且未能体现国家对合法警务行为予以保护的立法意图。与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刑事立法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针对袭警行为而言,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如下:

1.刑法缺乏对警察执法的特殊保护

警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行使治安行政管理和部分刑事司法权力,对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针对进行治安管理、打击违法犯罪等执法活动的警察,刑法缺乏有力的保护。

(1)缺失履行职责正当化行为的法律保护

《人民警察法》及《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于暴力袭警、危及警察生命安全的,经警告无效,警察可以使用武器,直至将其击毙。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造成人身伤亡的结果,无论是死伤者一方,还是公安机关内部都自然而然的要在刑法规定中寻求事件的处理根据,而刑法却偏偏没有警察履行职务行为造成暴力抗法者伤亡的,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致使实践中有的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时,因受到暴力攻击而开枪致嫌疑人死伤的不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反而被以防卫过当为由而追究刑事责任,甚至因此蒙冤受屈,造成执法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刑法关于一般公民特殊防卫权的规定同样适用于警察,现行刑法的缺陷仅在于没有明确规定警察作为特殊主体的职务防卫权———履行职务正当化行为而已。

(2)难以体现对警察这一特定身份的保护

在我国,与袭警行为相对应的刑法罪名主要就是“妨害公务罪”。根据目前我国刑法规定,妨碍公务罪应具有妨碍执行公务的法定要件,只限定执行公务时,而排除了执行公务后。现实生活中,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里受到不法势力和不法分子报复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种不法侵害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是严重的,如轻伤、重伤及死亡等,对犯罪嫌疑人虽可以依照我国刑法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罪等追究刑事责任,但无法体现出犯罪嫌疑人犯罪目的和动机,不利于准确揭示袭警行为的危害实质。并且把造成正在执行警务活动的警察重伤或者死亡的袭击行为,完全等同于普通的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罪,实际上抹杀了袭警行为的特殊性与严重性。按照以上这些法条处罚,都无法突出袭警行为的严重危害性以及警察作为国家执法主体的特殊性。

我国刑法中没有专门的“袭警罪”条款。对警察这一特殊的主体在依法履行公务活动中,一旦遭遇暴力或威胁,只能以适用于所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妨害公务罪”定罪量刑。“妨害公务罪”没有将“警察”作为特殊对象来保护,而是等同于一般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尽管刑法第277 条第2款规定“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任务时,侵害人虽然未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仍然以妨害公务罪认定”,但仍然没有考虑警察执法活动的特殊性,在执法活动与警察个人同样遭受损害的情况之下,最终只能选择以侵犯警察(公民)人身权利的罪名来加以论处,显然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这种现状将无力对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而警察执法的严肃性也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2.刑法关于袭警犯罪的规定有待于更加缜密

对于袭警犯罪,刑法第277 条妨碍公务罪、第232 条故意伤害罪和第234 条故意杀人罪呈链式递进比照适用,不能完全表明袭警犯罪的危害。

(1)袭警犯罪行为适用现行刑法的局限性

1)我国《刑法》第277 条只是把警察在执行公务中受到暴力、威胁阻碍归入一般的妨碍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不曾考虑警察执法中遭受的其他形式的人身和财产方面的侵害。比如企图阻碍警察执法而袭击警察并造成警察伤亡的,司法实践中一般适用刑法第232 条故意杀人罪或第234 条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而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对袭警行为人定罪处罚实际上是以侵犯个人人身权利的罪名处罚,难以涵盖对警察执法活动的侵害这个事实。

2)从妨碍公务罪的犯罪构成来看,构成该罪并没有情节和后果的要求,比如:个人妨害不等于组织妨害;空手妨害不等于持器械妨害; 用一般工具妨害又不等于使用武器妨害等等。我国现行的“妨害公务罪”并未对此细分,规定得过于简单。再比如,暴力抗拒执法的行为是否造成伤害后果? 如果未造成伤害,应对其如何量刑;如造成伤害,则区别伤害的程度后如何分别加重或从重量刑;如造成死亡的,又如何加以严惩。这些在我国现行立法还只是空白。

(2)袭警犯罪行为侵害之客体不简单等同于妨碍公务犯罪行为之客体

袭击警察并造成警察伤亡的,司法实践中只能依照刑法第232 条故意杀人罪或第234 条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这是无奈的选择,它无法反映此类案件对复杂客体的侵害及其暴力抗法的本质特征,如此处断无疑是将代表政府执法的警察与普通公民等而视之。从法理上分析,妨害公务罪的客体是“公务”,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侵害的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而袭警行为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警察的生命、健康权利,同时又侵犯了公安机关依法执行的国家工作任务即公务。袭警行为从表面上看,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只是警察个人,实质上更多的是对国家权威法律尊严的藐视和对公安机关执法权威的挑战,单纯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对袭警行为进行处理,无法反映此类案件对复杂客体的侵害及其暴力袭警的本质特征,无法体现被侵害客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缺乏足够的法律威慑力。

3.刑事处罚量刑太轻

袭警行为在各国都被认为是严重的犯罪,因为以私人暴力、私人权威对抗国家权威是任何国家都绝对禁止的,因此对袭警行为往往科以重罚,并允许警察在袭警行为发生时可以采取任何行动。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对袭警行为,大陆法系国家科以比其他袭击行为更严重的刑罚; 而英美法系国家则直接设定袭警罪。如美国有法律规定:“警察执法具有绝对的权威,在警察执行公务时,任何与其身体上的接触都被视为违法。针对警官或治安警察的加重伤害罪属于B 级重罪。”〔12〕相比较而言,我国《刑法》第277 条规定妨碍公务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袭警犯罪行为依据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对该罪的处罚明显偏轻,显然缺乏足够的法律威慑力。在对袭警行为的处罚幅度上,许多国家都比我国的处罚要严厉,如《德国刑法典》第113条第1 款规定以暴力或者通过暴力威胁对于执行职务的公务员或者军人进行抵抗或者暴力性攻击,处2 年以下的自由刑或者罚金;特别严重的情形(包括携带凶器或者通过暴力活动给被攻击者造成死亡或者严重健康损害的危险),处6 个月以上5 年以下的自由刑。〔13〕

暴力袭警行为因其具有较为特殊的社会危害性,不仅是对国家权威法律尊严的公然挑战和损害,也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降低了广大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可见,基于妨害警察执行公务的目的,以暴力侵袭警察的行为与一般妨害公务的行为不可等同视之。现行《刑法》关于本罪的法定最高刑为3 年有期徒刑的配置显然不能适应于暴力袭警行为,更不利于有效遏制和预防该类恶性行为不断发生。

有学者认为我国对追究暴力袭警者责任的法律规定已经较为充分,依据《刑法》规定,行为人以暴力、威胁的方式妨害警察执行公务的,构成妨害公务罪。根据法理,如果暴力妨害公务造成警察伤亡的,属于竞合犯,择一重罪即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对于轻微的妨害警察公务行为,可通过《治安处罚法》给予处罚。因此,目前的法律规定完全能够满足事后追究、惩治袭警行为的需要。

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则具有下列缺陷:其一,妨害公务罪对暴力袭警行为定罪处罚难以凸显暴力袭警行为特殊的社会危害性。如前所述,暴力袭警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仅在于侵犯了警察的人身权,主要在于侵犯了国家法律的权威,并且警察的执法行为与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行为相比,更容易遭到侵袭、更具危险性,如果在刑法中设置袭警犯罪,体现警务活动与其他公务活动的重要区别,将有助于加大打击暴力袭警、暴力抗法行为的力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最终有助于彰显法律权威。

其二,暴力伤害或杀人的袭警行为后果一旦发生,根据我国刑法对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的规定,对罪犯一般只能以普通的故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这无疑是将代表政府执法的警察与普通公民等而视之。而且,在政府与警察个人同样遭受损害的情况之下,最终只能选择以侵犯警察(公民)人身权利的罪名来加以论处,显然是令人难以理解的。

(三)必须增设袭警罪以有效惩治袭警犯罪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良好社会秩序,一方面需要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另一方面更需要人民警察能够正常地执行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平稳有序运行。然而,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频繁被袭击,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较为重视,早在2003 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立法滞后已经成为滋长社会不法势力和不法分子嚣张气馅的重要根源。

法是一定时代精神的反映,我们不应该将一定时期的实然现象,当成所有时期的应然现象,不能够用观念剪裁现实,而应随时代发展革新我们的观念,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实践中,对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一般以故意伤害罪重伤或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但是依照现行刑法理论,“妨碍公务”行为所侵犯的是简单客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务活动,强调行为的后果。而袭警行为从法理上讲,与抢劫罪一样,它所侵犯的是复杂客体,既侵犯了警察作为“自然人”所享有的健康权利,也侵犯了警察代表国家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务活动。袭警行为,实质上更多的是对国家法律尊严的藐视和对警察机关执法权威的挑衅,它不单单是对警察健康权的损害。因此,现行刑法单纯以“妨碍公务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对袭警行为进行处理,显然缺乏足够的法律威慑力

有些学者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有限的立法资源,再立新法惩罚暴力袭警行为,增设袭警罪折射了片面夸大立法作用的“立法依赖症”,不是一切社会问题都能转化为法律问题,应该把法律的领域还给法律,把道德的领域还给道德。〔14〕“重大的法律变化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发生的,并取决于社会变化”。〔15〕在现今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社会条件下,袭警行为愈演愈烈的社会背景下,认为再立刑法惩罚袭警行为是浪费立法资源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犯罪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消彼长,甚至于出现新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如袭警行为。为此,作为社会最后一道防线的刑法需要消耗立法资源,修订新法,以惩罚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比如1996 年修订刑法,相比较1978 年刑法增加了许多罪名。

至于增设袭警罪是“立法依赖症”的说法,则是没有道理。立法增设袭警罪虽不是消除社会矛盾的济世良方,也不是解决袭警问题的唯一途径,但确是标明社会行为规范的标尺,表明立法主体的态度,发挥其一般预防犯罪的作用。从妨害公务罪、中分离出袭警罪,独立规定其犯罪构成和较为严厉的法定刑,是完全必要的。根据情节和行为后果的差异设定不同的处罚标准,这样做既可凸现人民警察的法律地位,亦不会与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相互重叠,以实现对人民警察执法权特殊的刑法保护。[

参考资料

〔1〕统计数字来源于2006 年7 月18 日关于暴力袭警专题研讨会公安部法制局孙茂利副局长的讲话

〔2〕耿雅新.警察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法学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06

〔3〕广州市公安局维权办.广州公安执法维权工作简报.第4期.2007-05-24.〔4〕徐天合.新视野下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机制探析.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1:14

〔5〕陕公研.对暴力袭警案件的调查与思考.公安研究,2005,11:54

〔6〕耿雅新.警察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法学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06

〔7〕水木.法律如何应对暴力袭警.政府法制,2006,9:4

〔8〕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公安分局.案情通报.公安网.2008-07-09

〔9〕陕公研.对暴力袭警案件的调查与思考.公安研究,2005,11:54

〔10〕海波.“人性执法”并非“软弱执法”.浙江人大,2006,6:33

〔11〕周忠伟.青少年袭普犯罪问题研究.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2:27

〔12〕水木.法律如何应对暴力袭警.政府法制,2006,9:4

〔13〕朱金孝,周钢.袭击警察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策探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66

〔14〕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公安分局.案情通报.公安网.2007-08-12

〔15〕[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

〔16〕王蔷.专家建议增设袭带重罪.北京晚报.2005-10-26

〔17〕曾庆敏.法律至上质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84

〔18〕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上).政法论坛,2005,1:10

〔19〕就袭警行为而言,其情节轻重,后果严重与否,对应不同的法律后果,但就这些法律后果来说,应该相互衔接。

〔20〕吴小龙、祝悦.论警察执行公务的法律保护.法学论丛,2005,10:95

〔21〕冯军.德国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86-87

〔22〕刘武俊.呼吁增设袭警罪折射立法依赖症.人民代表报.2005-11-15

〔23〕[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李琼英,林欣译.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考察.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14

第五篇:6.2监狱心理学实习报告汇总

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监狱环境中予以发挥,并且,作为监狱方面,心理学的发展和运用还相对薄弱,我们以实习为前提,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并对其心理学的应用发展打基础,同时也相应的帮助监狱的工作人员给服刑人员建立心理档案和对个别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咨询。

关键词:监狱狱政,心理矫治,心理咨询,心理报告,心理量表

实习感言: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系里老师及汉江监狱的警官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帮助和努力。我的实习是由陕西理工学院和汉江监狱共同安排的。通过实习,我在我的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几年来专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了许多刑事犯在监狱服刑情况和案例分析。并且对部分案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监狱的相关法律知识,对监狱的狱政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注意在此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理论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习结束时,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实习阶段总结:

一、了解阶段

在我国,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直接担负着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艰巨任务,是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宁,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部门。

(一)、汉江监狱简介 汉江监狱地处汉中市北郊十里村,也曾叫“汉中钢管厂”,之所以叫“汉中钢管厂”是因为监狱的企业的主要经营是加工无缝钢管,后来由于效益问题,已基本破产,同时监狱里还有一个星汉砖瓦厂,犯人的主要劳动任务是生产空心砖瓦,其他的加工生产主要是家具生产、珠宝、小零件等加工业。

监狱的在押犯人主要为15年以下的。监狱主为一个总监区,而监区又分为几个分监区。每个监区都有自己的的劳动任务,部分监区负责家具生产,部分监区负责零配件加工,部分监区负责珠宝加工,还有部分监区负责改造和后勤(伙食、值班)。

(二)、监管制度

1、分级管理制度

监狱对犯人实行分级管理,具体分为四个等级:宽管级、普通级、考察级和严管级。级别越高,罪犯所受的限制也就越严,相反,限制条件就越宽松。

新入监改造的的罪犯定为考察级,并分配在一个分监区里学习监狱的管理制度;在狱中遵守监规,成绩优良、按时按质完成生产任务,普通犯执行刑期五分之二以上,惯犯执行刑期二分之一以上,就可以降为普通级;按同样的标准,普通犯执行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过失犯、渎职犯执行刑期五分之二以上,就可以降为宽管级;反之,多次违反监规、抗拒改造、且情节严重则升为严管级。

2、“互监组”

在监狱里,每三至五人就组成一个“互相监督小组”,简称“互监组”,其目的是通过犯人进行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控制,凡是其中一个人出了问题,“互监组”的成员就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就加强了犯人之间的责任心,在对防止罪犯逃脱、违反监规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积委会”

以分监区为单位,每个分监区一般由几名改造积极分子组成的“积极分子委员会”,简称“积委会”,其工作是负责本监区的日常生活管理、纪律的维持。“积委会”制度的建立,有其客观原因,即由于犯人太多,警力不足,不得不下放一些权力,让犯人管理犯人;另外,按照社会学原理,在一群人中很自然就会产生或者说是需要一个核心,同样,在监狱中的犯人也会产生一个核心,一个“老大”,假如处理不好,他们就会在背地里欺压犯人,和干警对着干,严重影响监狱犯人的改造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积委会”的产生就会起到这个核心的作用,由于“积委会”受到监狱的严格规范和管理,这样将会大大利于监狱的管理和生产。

4、劳动改造

犯人进入监狱后,就要进行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教育改造是监狱的主业,主要是抓好“三课”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这里着重讲一下劳动改造,监狱本来就是一个通过强制劳动,使犯人变成自食其力,改过自新的地方,通过生产劳动,既可以使犯人改造思想,又可以创造一些经济效益,用以弥补教育改造经费的不足。劳动改造的组织非常严密。每个犯人根据所在监区不同,其工种也不同,有家具生产、珠宝、印刷、小零件等加工业。犯人一旦固定了某个工种,一般不会轻易改变的,因为熟能生巧,频繁调换工种将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每个月的工资会转进犯人的帐户(基于各种需要,监狱的犯人是不允许带有现金的,每个犯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帐户,家里人寄的钱,自己挣的钱都会转入到该帐户中去)。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犯人的生产积极性。

5、严格的规章制度,公正执法

汉江监狱认真贯彻执行《监狱法》,按照依法治监、文明执法和刑罚执行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正确地执行刑罚,全面推行狱务公开,保障罪犯合法权益,使教育改造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此外,像我们实习的学生和编外人员一般也会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比如说,出入监狱要有相应的证件,不能和服刑人员随意的交流,不能携带违禁品和通讯工具等等。

二、专业信息的运用阶段

在汉江监狱中,心理咨询室的建立还比较空白,监狱司法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比较缺乏,并且在服刑人员的心理档案的建立上很基础,这说明我们的专业在这方面的运用还有很广阔的前景。

本次来实习的工有30名同学,男生被分配在监区里面,而女生则为了人身安全,被分配在机关的行政部门。我和另一名女生被分配在政治处。对于这个科室的职能,我也略做了解,政治处是负责监狱系统干警队伍建设、培训教育、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负责警务、警衔评授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晋升、聘任工作;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的教育、管理;承办机构编制、国家公务员管理和直属单位人事、出国政审和领导班子的考察、培养、选拔、任免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目标责任制及考核、奖惩工作;指导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和协调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所以,我们所在的实习部门和我们的专业有所出入。不过通过这几十天的实习,我还是间接的了解到一些知识,并且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了一些专业知识的运用工作。

(一)我的专业观点:

1、我认为:心理矫治现在已经成为除了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之外的第四种手段。

那么,何为心理矫治?

它的具体含义:心理矫治包括心理矫正和心理治疗。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心理异常会导致行为异常。运用科学的方法消除、转变支配人的犯罪动机和不良个性倾向即为心理矫正。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心理学方法对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进行治疗,改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的方法是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心理治疗的基础。心理咨询的范围很广泛,学习、交友等问题都可以成为心理咨询的内容。心理咨询应该由受过训练的、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专业工作者担任。对咨询对象的情况应该保密。心理矫治作为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教育改造手段,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服刑人员改造过程的促进,也在于降低服刑人员出狱后重复犯罪的几率。

处于监管状态下的服刑人员,普遍心理紧张、压抑,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何缓解服刑人员紧张的改造情绪、疏导其心理疾患,使他们对改造、对未来充满信心,就成了监狱管理部门关注的问题。心理矫治工作因此被监管改造方面的理论工作者视为继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之后的第四种改造罪犯的手段。现在,心理矫治方法在中国监狱得到了普遍应用。这是因为,导致犯罪的心理原因较突出,罪犯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需要开展心理矫治,以提高改造质量。根据《监狱法》,心理矫治既不能定位在纯粹的医学概念上,也不能与改造工作雷同。它应包括对罪犯的心理与行为矫正、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及与此相关的罪犯心理诊断、疗效评估、再犯罪心理预测等项内容,由专业人员与监狱人民警察密切配合,协同进行,构成一个完整的操作体系。但是,对于什么是心理矫治及其适用范围却有不同的理解。专业上认为,罪犯心理矫治,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

2、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专业量表,不该滥用。

近年来,随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进展,必需使用合适的测试量表对罪犯进行心理诊断和疗效评估。然而,现行的16PF、EPQ、MMPI等个性量表显然缺乏针对性,同时在使用中已经遇到语义、文化、习惯方面的差异和困难;国外监狱的专用量表又因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犯罪原因各异而难以移植,因此,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犯情和民族文化传统,有中国特色的罪犯心理测试量表和评估系统,便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它对于加强罪犯心理矫治,提高改造质量,促进我国监狱的现代化、文明化、科学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矫治量表在中国监狱的应用处在方兴未艾的初始阶段,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如何提高监狱干警的业务素质,使其更好的运用这一手段;如何使心理矫治方法进一步适合中国国情,更好地为提高改造质量服务,是摆在监狱机关和心理学工作者面前的两大任务。

3、警察的心理更让人担忧。

我们只是一味的对服刑人员做量表甚至是咨询,但我们却忽略了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工作的警察们,他们的压力更大。看到资料,在对某监狱201名干警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一线干警,相当一部分患有各种心理疾病。43.78%的人承认有焦虑症;17.91%的人缺乏信心,12.44%的人性格执拗,12.44%的人存在恐慌,冷漠的占6.7%,行为失控的占0.5%。同时,37%的人感到热情减退,43%的人感觉过度疲劳。常年和犯人在一起的干警们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警察的工作压力大,有时候要负责许多区域和时间,犯人如发生自伤、自残现象,还要通报。对于新进犯,因为刚刚入狱,情绪波动很大,特别需要花费心思。监狱干警,常年和犯人一起生活在封闭环境中,接触大量社会阴暗面,“家、监狱”两点一线的单一生活轨迹,他们的心理健康十分值得关心。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排除,可能发生行为失控,犯人的心理健康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测验报告在监区中应用的途径

1、对狱情信息收集的辅助。

在狱情信息收集分析时对心理测验报告提示的“重点人员”,(主要是躯体不适应感、强迫观念,对人际关系敏感,并且伴有焦虑、多疑、抑郁、敌意、冲动及睡眠差等心理疾患罪犯)进行着重分析评定和阶段性危险评估具有现实意义。对心理测验报告提示及阶段性危险评估为有自杀、自残倾向或可能暴力伤人、有异常的敌意、攻击性的罪犯,根据其心理特征,适时采取有效处置对策,从而确保监管安全。

2、理测评报告使分管干警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通过运用心理测验,了解不同罪犯的心理状况,发现各种心理问题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心理缺陷以及如何克服这些缺陷。在此基础上开展个别教育,对于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个性中积极的一面、抑制消极的一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3、对管理控制罪犯的辅助。

罪犯心理测验涉及罪犯智力、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人体生物节律等方面,并且心理测验报告对罪犯在狱内受教育改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对狱内生活的适应情况、心理压力、焦虑水平等予以反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我国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监区内进行的各种生产劳动、不同的工种和岗位需要不同心理特点的人,此时罪犯心理测验报告起了较好的参考作用。监区可以根据职业倾向和兴趣测量可以对罪犯进行择优定岗培训,依据心理测验报告安排罪犯从事合适工种。

4、在了解的罪犯的犯罪类型中,体会他们动机的变化。

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得知在汉江监狱中的许多服刑人员都是“几进宫”了,那么他们为什么在监狱中没有改造成功,他们在释放后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再次犯罪的?

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我借鉴专业人士的发现把现在的罪犯定位为第四代罪犯,他们具有以下犯罪心理特征。

一是社会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突出自我实现,自我开放。他们中大多数人不了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缺乏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他人缺少基本的责任感和道义感,以致于无视甚至藐视社会公德。他们喜欢反问“良心值几个钱?”80%的罪犯在被问及他们犯罪时有没有想到对不起亲人或他人,都回答说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可见他们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到了何种程度。由于在这一环节上的失误,导致他们形成了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过份看重自身价值,而自我监督和约束机制则渐渐退化。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出很大的缺陷,他们把金钱、财富与人生价值等同起来,凡事以个人利益、兴趣为准则,追求“自由”、“独立”,对他人与社会置之不顾,甚至加以侵害,养成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性,最终自我迷失以致跌入泥潭。

二是需要宽泛化,以满足感官刺激为主。对第四代罪犯来说,“跟着感觉走”是他们最好的写照。在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广告铺天盖地,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在这种环境下,第四代罪犯各种各样的欲望被引发出来,以至于感觉逐渐钝化。就象汉光武帝刘秀吃遍山珍海味反而觉得没了胃口,竟留恋起当年亡命时吃的乞丐饭一样。他们无所适从,需要泛化。寻找“感觉”成为他们普遍的心态,为追求感官刺激而不惜伤害他人取乐的(占15%)、去盗窃的(占5%)、去赌博的(占2%)、去寻畔滋事、调戏强奸女性的(占20%)。

三是动机多样而又茫然,行为易受情绪情感左右,理智严重缺乏。第四代罪犯的犯罪主观内因多出于膨胀的私欲动机、骄奢的享乐动机、性本能的刺激动机、非份的占有动机、卑劣的虚荣动机、戏谑的取乐动机、残忍的报复动机、畸型的好奇动机、狭隘的嫉妒动机、“行帮”的“义气”动机等等。社会激烈竞争造成紧张感、压迫感足以使心理承受力低下者产生变态心理,这使第四代罪犯犯罪动机呈现五花八门的繁杂状况。这些动机隐藏于他们人格的深处,形成潜意识,逐渐发展成为犯罪动因,以致他们在实施犯罪的瞬间,人们难以发现清晰的动机轮廓,甚至连他们本人也说不清,道不明。

他们是一群非常“情绪化”的人。当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社会变迁时期不同年龄层的人们之间的“代沟”增大,彼此不够理解,不少人际关系蒙上利益原则。实惠、利益冲淡或代替了亲友和同志间的感情,人际冲突纠纷增多,这些都比较容易使他们产生烦恼与焦虑。

四是情感淡漠,缺少怜悯心,不计后果,没有恐惧感或痛苦感。第四代罪犯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家长过分的庇护和迁就,使他们几乎都免受了生理、心理、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体验,不知痛苦和恐惧为何物。由于视听娱乐工具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都消磨在观看电视节目上,电视夺走了家庭亲情交流,父母给予子女的情感教育大大少于所给的物质照顾,造成他们不懂得体谅关心别人,待人冷漠,对他人很少宽容忍让,无理也要狡辩三分,得理更不饶人。为此,犯罪时往往凭一时冲动,胆大妄为,凶狠残忍,根本不计后果,更不会考虑给社会造成的损害,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虽然他们在初中时期都学习过《法律常识》或《公民》课本,粗知法律知识,并非法盲,但他们内心却无视法律,不相信法律的威力,甚至藐视法律,铤而走险。

五是漠视政治,崇尚金钱、暴力。第四代罪犯对政治生活毫无兴趣或兴趣不浓。目前第四代罪犯犯反革命罪者极少,这从反面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厌恶、逃避政治学习,而谈论最多的是“如何捞钱发财”、“怎么怎么打个‘码头’”等话题,以金钱、武力论英雄。

六是赌徒冒险和侥幸心理强烈。当问及他们在犯罪过程中想没想到会被逮捕判刑时,这百名罪犯中57名都侥幸地认为不会被抓住。且他们中不少人都有拒捕和潜逃经历。有些罪犯认为犯罪得手后的快乐值得冒一次险,“抓住算我栽了,抓不住算我赚了”。赌徒心理,溢于言表。

七是民族自豪感缺失,崇拜西方生活方式。第四代罪犯普遍崇洋羡外,他们对西方的了解仅仅是从影视屏幕上获取的认知。盲目认为西方好,对西方生活方式津津乐道,而对本国历史国情知之甚少,却处处贬损自己的同胞,缺乏民族情感,民族自豪感严重丧失。热衷黑社会劫持人质、吸毒贩毒、“性解放”、性放纵等,以图“玩个心跳”,“过把瘾就死”。这也是导致他们游戏人生,走上犯罪的一个因子。

八是乐群性强。做为独生子女,父母为使他们在家庭中不孤单,在学校、社会上不被人欺负,鼓励他们从小多交几个好朋友,人多势众无人敢欺。因此,第四代罪犯从小就养成很强的乐群性,但这种乐群性却不是与周围人友善相处,而是交结几个“铁哥们”相互帮衬,寻欢作乐,谋取私利,其原则是“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为个人或小团伙利益可以不惜损害整个社会,这些不良分子纠合一起,破环能量就会产生乘法效应。调查中发现39%的罪犯是共同犯罪,且都是主犯,他们的同案犯也都是他们的同龄人。这足以说明第四罪犯的这一心理特点。

(三)我们对于监狱进行的心理方面的改良和调整

首先,我们针对个别心理异常或主动要求咨询的服刑人员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对其家属咨询;

其次,我们在监区里为服刑人员建立起属于他们的心理档案和心理测量报告,对起进行归类;

最后,我们制作了针对监狱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的量表对其进行普查。

结束语:

虽然自己是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来到监狱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针对司法心理学和心理学在监狱方面的运用都是“白手起家”。对于监狱的减刑、假释这方面的知识只是了解过,其它的都一无所知,什么都得从头学起。在实习过程中,自己也接触到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也有对我国监狱制度和监狱的心理应用的现实情况进行思考,无奈由于自己监狱的相关知识积累沉淀不足,加上只有很短的时间,不可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就使我就我国监狱中心理实施方法运用的实际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一般性见解和解决方案。因此,只有避实就虚,写下了这篇关于监狱心理应用的实习报告,同时也是对我几十天的实习生活的一个总结

下载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监狱增设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专职人员的必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