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前农信社如何提高事后监督实效
浅谈当前农信社如何提高事后监督实效
农村信用社事后监督在防范结算风险、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事后监督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和业务中的差错,从而能够做到查堵和纠正,最大限度的杜绝操作隐患。随着信用社会计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内容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事后监督工作在整个业务经营中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将当前农信社如何提高事后监督实效做以下三点浅谈:
一、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完善程序控制,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系统的内部控制能力,规避人为操作风险。同时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资源进行会计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计算机部分代替人工操作,从而降低劳动强度,缩短检查时间,提高事后监督工作效率。
二、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有效防控案件隐患。从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入手,合法合规操作。对各营业网点营业室内的柜员的具体工作场面和业务操作程序等一些操作细节,县联社指定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回放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有效提高前台柜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对视频监控暴露出的问题,善于总结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制订出具体地改进措施,同时对违规人员加大惩罚力度,以起到一种操作提醒和警示教育的作用。
三、针对事后监督部门业务监督的范围细化分工。根据会计要素的管理、会计流程的管理、会计核算的管理、会计产品的管理等等诸多内容的实际,实行量化监督和轮换监督两条腿走路的方法,结合事后监督人员配备现状,明确事后监督人员对某些网点的业务凭证进行量化监督,对所监督网点的业务凭证负责。同时,为了防范监督风险,可以采取定期不定期对所监督的营业网点进行轮换监督。
第二篇:事后监督
事后当前现状及对策
一、会计事后监督的内容
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国家法纪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信用社业务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在防范结算风险、杜绝业务差错、完善业务操作流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事后监督乏力会使会计人员因缺乏监督造成不规范的行为,管理上的漏洞和业务中的差错得不到及时查堵和纠正,因而也会产生会计风险,严重时还可能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甚至引发违法犯罪活动,所以会计事后监督亟待完善,完善信用社会计监督的重要一环就是事后监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在会计部门之外单独设立事后监督机构,将原设在会计内部的事后监督人员,从日常会计工作中释放出来,专门从事会计监督。除对前一工作日处理过的全部会计传票账单,由专职事后监督人员逐份复核,并负责装订归档保管外,还要完善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实行计算机监督,现场检查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将事后监督的重点转变到检查后的综合分析上来,对一些重要业务的过程进行跟踪反馈,及时快捷地发现漏洞和不足,从而解决问题,堵塞漏洞,在纠错防弊、规范行为、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会计事后监督的必要性
信用社会计与信用社的出现而同时诞生的,信用社每一笔经营业务的运作过程,也就是信用社会计的运作、核算过程都要通过会计来实现。一是防范信用社风险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所有的信用社经营活动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加以计量、分类和报告,都必须在会计凭证、账薄、报表中加以记载和反映。会计实质就是信用社一切经营活动的信息源和数据库。信用社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全面、及时、准确,直接关系到信用社决策者进行经营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会计信息滞后、失真和不全面,就会使信用社决策失误,而形成诸多风险。只要信用社决策者们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并加以认真的整理和分析,掌握监督成果,形成有效价值,就能降低出现风险的几率,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风险。由此可见,信用社会计工作向信用社决策者们提供全面、及时、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是防范化解信用社风险的重要决策依据。二是有效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量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控制在经营活动过程的资金运动,会计工作既是经济信息系统,又是经济价值管理系统。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业务覆盖面大,资金交易量大,问题不可忽视。办理储蓄、会计业务核算、联行结算、财务管理、现金出纳及有关的代理业务,涉及结算票据、现金资产、密押、印章、空白重要凭证和有价单证等。会计业务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直接引发资金风险,影响信用社的信誉。在当前金融风险日益加剧,人为案件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面对犯罪分子多种多样的作案手段,如果我们仍然只注重一年一度的一两次检查,不注重经常地对资金运动实施严密跟踪,时刻监督,极易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所以,信用社会计业务的事后监督工作极为重要,对于防范会计风险,保障信用社资金安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三是防范会计违规行为的重要措施。信用社会计每日同信贷、资金及现金、利率、结算等业务接触,会计人员不但要遵守国家法纪法规,而且要熟悉信用社内部规则,应将各类各种业务在执行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使用、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上不弄虚作假、掩盖问题。假如有的信用社内控措施虚弱无力,制度形同虚设,有章不循,违章操作,人为弱化监督环节,将会给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制造可乘之机,很容易导致挪用库款、空开存单、涂改票据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只有坚持换人复核,钱账分管制度很好落实,让会计事后监督构成信用社内部业务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有良好的预警作用,就能有效防范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四是推进规范会计业务操作流程的需要。会计工作是一项精细、严密并且环节众多的细致工作,业务差错则直接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和资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差错的出现说明工
作人员没有按照操作程序办事,如任何一个环节监督不到位,都极易形成会计差错,特别是人为的会计差错,一旦形成会计风险其安全隐患和危害性极大。通过对会计营业部门处理完毕的会计核算业务再次进行全面的审核,检验,沟对,既能快速准确地查防堵漏,及时纠正会计业务差错,从而达到检验业务操作,核算质量、流程是否规范。
三、信用社会计事后监督的现状
(一)内控机制不健全,执行乏力。2003年国务院把农村信用社推上改革日程后,各级信用社相继出台了一些内控管理制度,但普遍存在内容单一,局限性大,操作性不强,执行不力等问题,有些基层信用社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就是建章立制,有了规章制度就有了内控机制,忽视了内控机制是一种业务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有了这种动态监督机制并不能保证不出问题,而是通过它的制约作用少出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执行乏力主要表现在会计事后监督概念模糊,岗位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在当前金融风险日益加剧、人为案件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面对犯罪分子多种多样的作案手段,如果我们仍然只是注重规范化检查,却不加强对资金风险的防范监督,就极易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二)被监督单位对会计事后监督缺乏必要的认识。事后监督是事后监督工作的价值表现,是监督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对于规范被监督单位业务操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中,由于信用社会计业务已全部上线,实现了数据集中,基层信用社不再是独立核算主权,相关的重大会计事项都由县、区信用社统一处理,基层社就只不过是收收付付客户的存贷款,大多数基层领导和会计人员产生了“风险已经转移、不存在资金风险”的消极想法,对事后监督中心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不重视,不认真执行,致使业务差错无法杜绝,事后监督失去了应有作用。
(三)手段落后,监督时间滞后。现在的会计事后监督基本采用手工操作,如手工进行重要空白凭证的核对,逐张审核会计凭证,凭证与报表的沟对,会计事后监督要求时间不超过5天,所以等到发现问题时,已经是“出门的”或是“隔夜的”影响资金周转的差错,造成了损失。再则重事后账务正确性的检查,轻事中处理合规性的监督,长期以来,监督的方式多为依据凭证、账表、薄记等资料进行非现场检查,而对会计制度执行情况,如是否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印、押、证是否三分管,三分用,系统口令是否严密保管,密码是否定期更换,人走是否及时签退等操作方面现场检查,监督较少。因此,现有的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滞后性,且随业务量的不断增大,手工操作已出现了事后监督质量不高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个账务核算质量。
(四)监督人员综合性素质偏低,监督内容单一。随着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综合性的监督分析尤为重要,对这方面业务技能需求也愈来愈高。监督人员一般偏重于会计规范化,检查的内容多是凭证要素,计息及账务核对的“六相符”等事项,对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监督较少,分析报告也是简单至浅。特别是对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如重大事项的授权审批,暂收暂付科目的使用等缺乏实时有效的监督,未能对组织机构控制,基本制度控制、业务核算控制、计算机系统控制、授权岗位负责控制等内控措施的落实和监督,由此对各项业务的操作权限和责任无法进行科学的界定。
四、实施有效的会计事后监督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信用社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把它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其领导,在强化管理中,必须把信用社会计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把会计监督人员行为管理作为重要事务来抓,对监督人员不断进行业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要大力树立先进典型,宏扬正气。另外领导要关心监督人员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到一线去经常关注监督人员的言行,及时交心淡心,预防发生
问题,同时还必须经常性地对监督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督导,缺什么补什么。要成立会计事后监督领导机构,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抓制度、程序落实的执行人,坚决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防范信用社风险的产生。
(二)配备高素质的专职会计事后监督人员
一是配备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专职会计事后监督员,让既懂业务,又懂电脑,有一定文字功底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会计事后监督工作,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的再确认,及时发现隐患,减少差错,有效避免风险,为会计核算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熟业务、懂制度才能从检查中发现问题,会计事后监督人员要不断学习各项业务知识和内控管理制度,全面熟悉业务,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隐患。同时,要不断提高会计事后监督人员分析问题和文字综合能力,能将事后检查监督情况写出科学详尽的调研分析报告,定期向领导汇报,以提高财会规范化,保证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要稳定会计事后监督队伍,努力造就一批精通会计核算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按照会计制度要求,会计事后监督人员不能参与前台操作,事后监督人员不能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也不能随时抽调代班,有条件的联社可以设置单独的计事后监督中心,独立于其他业务经办科室,发挥专职专用的职能作用。
(三)构造和完善事后监督机制。
在专门设立辖内事后监督机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实施细则、操作流程,明确监督人员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过失责任,建立监督日志、移接交传票传递及接送登记薄,让会计事后监督员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责。同时单位稽核部门应经常对会计监督人员,进行常规稽核,发现他们的问题,定期上报监督情况报告表,双管直下,让信用社的资金绝对安全。
(四)规范事后监督的操作行为,完善奖惩办法。
会计事后监督人员要严格按照自订的规章制度,要求对监督内容进行全面序时监督,按日审查各营业网点的传票、报表,复核确认后,造出清册,入会计档案部门保管。对日常监督的内容和过程要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工作底稿按季装订,定期向本部门负责人书面报告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或发现的问题、工作建议等。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差错,应及时发出查询书确认,一旦差错确认,应督促其限期改正。加大对会计事后监督人员的奖惩,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经过认真监督,发现了重大安全隐患和经过整改化解了重大和安全隐患的会计事后监督员,视贡献的大小分别给予物质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在晋升职务、评定职称、评先评模方面要优先考虑;对不认真履行岗位监督职责,未能及时发现重大会计差错,给信用社造成经济损失的,要及时调离该岗位,造成后果的要进行经济、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事后监督。
为彻底解决会计事后监督时间上的滞后问题,建议开发综合的会计事后监督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事后监督,部分代替人工操作,从而降低劳动强度,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差错发生率。开发该系统能对前台储蓄,其他业务的准确性、合理性进行及时监督,以会计科目为核账单位,输入该科目号后电脑自动显示该科目前台借贷发生情况,对前台业务的开户、销户、转存、账户信息等进行全面监督,按科目实行权限管理,根据操作员,营业网点设定需要核对最小单笔金额或全部业务,逐步实行事后监督向计算机自动录入,判断和分析上,降低劳动强度,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篇:改进方式方法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改进方式方法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随着监督法的颁布和实施.如何强化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实效,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人大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改进调研方式,夯实基础环节。一是要给予调查研究充分的时间保证。《监督法》第十条规定,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前,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调查研究。常委会的工作计划性强,特别是年初就有了监督工作计划。《监督法》中“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前”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时间节点。因而,专题调研也不必一定到“会前”才开展调研。常委会主任会议可以在年初通过监督计划后,科学安排,统筹兼顾,组成相关调研组,针对相关议题、细化目标、分阶段开展调研活动。这样不但能保证有充足的调研时间,还能从动态上了解“一府两院”开展相关工作的情况和社会的焦点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使调研组在调研的时间和日程的安排上更加主动、更加灵活。二是要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除常用的实地调查、开会听汇报和意见建议、查阅文件和档案材料、实地察看、个别走访等方式方法之外,还应灵活采运用明查暗访、网络调查、比较调查、反复调查,随机抽样、数据分析等等,对调研对象进行广角度、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三是要有客观全面的眼光,尽量拓宽调查范围。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同时,也可采取本地调查与赴外地考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使调研者对本地的专项工作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合理的评价,在借鉴外地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更贴切的建议。
2.改进审议方式,抓好中心环节。一是要精选议题,保证审议时间。选择、确定和安排议题时要坚持少而精、重实效的原则,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议重点,把社会焦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常委会首选议题。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工作公开选题制度,使议题的确定过程成为汇民情、集民意、聚民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坚持会议时间服从审议质量,安排足够的时间。同时,尽可能根据会议议程的需要安排分组审议,使“听众”委员也能有发言的机会和充足的发言时间,充分表达意见。二是选好“炮筒子”。要根据审议议题的需要,指定若干名重点发言人,认真准备,重点发言。同时,精心策划,选择几个关键性或焦点、热点问题进行询问,这样既能提高会议效率和质量,又可以相互启发思路,使审议发言更有深度和针对性。三是要做好业务知识准备。常委会组成人员要对所审议议题的有关业务知识进行学习,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有所研究,使审议发言更深入透彻、更有可操作性。四是引入公众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机制。借鉴广东等地的做法,制定出《人大常委会会议旁听办法》,对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的申请手续、旁听公民资格、旁听会议范围、旁听公民人数及旁听公民意见和建议的处理等作出具体规定。在举行常委会会议期间,根据会议的实际,设置若干个公民旁听席。通过引入新机制,提高常委会会议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增强审议效果,提高监督实效。
3.改进跟踪督办方式,抓好关键环节。一是抓时效。对办理机关落实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意见,督促按规定时限抓好落实,并定期向主任会议汇报督办进度。办理机关未在审议意见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且未书面说明原因的,由常委会办室发出督办通知书,责成办理机关说明情况,限期办理。二是抓重点。围绕审议意见中指出的重点问题和主要要求,对照办理情况报告,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特别是对重点意见和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项,要进行重点督办。必要时,主任会议可适时决定进行二次审议。三是抓落实。依据前期调研掌握的情况,对办理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已经办理完毕的,分析其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办理结果是否达到审议意见的要求;有条件办理而未认真办理的,发回重新办理;因条件不具备,短期内难以办理落实的,要求做好基础性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再办。同时,邀请新闻媒体深入对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专题报道,接受人大代表和社会的监督。四是抓问责。对于办理机关未按要求认真办理审议意见的,应适时运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形式,确保审议意见落到实处。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跟踪督办制度。如实行对“一府两院”处理落实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等制度,推动实现人大常委会监督由重过程转向重结果、承办单位由重程序答复转向重问题处理的双重转变,从而提高监督实效。
第四篇:提高常委会质量 增强监督实效
提高常委会质量
增强监督实效
根据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人大常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照法定程序,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县级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经常运用的基本形式是至少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常委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常委会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本文就如何提高会议质量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会前精心准备是提高会议质量的重要前提
提高会议审议质量,会前的准备工作是大量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慎重选定审议议题。议题是人大常委会会议的载体,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选定审议议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突出重点。年初,在拟定常委会工作要点时,坚持抓大事、议大事的原则,广泛征求“一府一委两院”的意见,紧密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列入议题。二是讲求实效。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选定议题求实、求细、求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不搞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一次会议一般以审议2—3个议题为宜,力争使会议审准、审透、审实,不断提高会议质量。
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人大工作的基本功,也是提高会议质量的一项基础工作。一是坚持学习制度。审议议题对应的工作机构要吸纳熟悉情况的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组成调查组,围绕审议议题,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加深理解,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坚持调查制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势必影响常委会职权的行使。因此,应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视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选择典型,深入基层,认真听取意见和呼声,扎扎实实开展调查研究。三是坚持研究制度。在学习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存在问题,找准问题症结,提出真知灼见、真正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为常委会审议提供依据。
3、认真准备会议材料。准备好会议材料是提高会议质量的前提条件。一是严格初审报告。“一府两院”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县级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一府两院”对报告修改后,在常委会举行会议十日前送交常委会。二是按时送达材料。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会议材料及时送达各位组成人员,使组成人员对议题所涉及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提前准备审议发言。
二、会中深化审议是提高例会质量的有效形式
审议是常委会会议活动的重要手段,审议质量直接反映例会的质量。为此,应注重发挥好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发挥各位组成人员的作用。常委会组成人员是常委会的议事主体。根据审议议题,确定重点发言人,切实增强组成人员的主体意识,做到想议事、敢议事。按照法律赋予的职权,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发言审议,提出的尖锐意见要明朗,解决问题的措施要具体,切忌轻描淡写。
2、发挥多种方式审议的作用。人大常委会审议方式是审议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体现。根据审议内容,采取大会审议和分组审议的方式,使出席会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审议报告。
3、发挥列席人员的作用。列席会议的一般有“一府一委两院”和相关议题部门的负责人、乡镇人大主席及相关议题的人大代表、旁听公民,尽量让他们发言,注意听取各方面对审议议题的意见或建议。
4、发挥会议主持人的作用。确定会议主持人时,一般以审议议题有关的分管主任为宜,启发引导大家发表意见,最后归纳总结审议发言。
三、会后抓好落实是提高例会质量的关键所在提高会议审议质量,最终取决于审议意见能否得到落实,这是人大工作的关键所在,必须注重“三个强化”。
1、强化审议意见的形成程序。审议意见是人大常委会在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实践证明,转办审议意见是常委会监督和改进“一府两院”工作的有效方式。常委会各相关机构应根据组成人员的审议发言,整理出比较规范、操作性强的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审定后,于常委会闭会十日内,以《审议意见书》形式送“一府两院”办理。
2、强化审议意见的办理制度。审议意见的落实是关乎常委会监督效果的关键。审议意见交办后,各工作机构要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办理。“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必须抓紧办理,认真落实,在六十日内将办理结果征求有关工作机构意见后,由有关负责人审签,以正式文件报送县级人大常委会。
3、强化审议意见的督查力度。各工作机构对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按分工进行跟踪检查,必要时,由常委会组织视察和检查。主任会议定期听取“一府两院”关于审议意见落实整改情况的汇报,多数组成人员对审议意见的整改结果不满意的,可依法采取询问、质询等方式进行监督,确保审议意见落地生根,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努力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第五篇:创新监督工作方法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创新监督工作方法 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创新是人大工作的动力源泉,是提高监督实效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稳步推进,人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宽,监督内容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新形势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要创新监督工作方法,提高人大监督实效,必须做到“三个三”。坚持“三走”
走下去。人大工作者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到经济发展一线去,加强对重点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实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的监督,推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到困难多、矛盾大的地方去,针对工业新型化、城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力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调查报告,为党委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到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中去,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搜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合理反映不同方面的利益诉求,做好察民情、聚民心、集民智的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
走出去。要带着课题走出去,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了解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好做法、好
经验,取其所长,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带着议题走出去,结合听取和审议常委会专项工作报告、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内容,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使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更具可行性,重大决策更具科学性。要带着专题走出去,破解当前人大工作中存在的审议意见落实难、财政预算审查难、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进监督方法,提升监督实效。
走上去。加强与上一级人大的联系,积极参加上一级人大组织的各类活动,主动接受上一级人大的工作指导,不断完善监督程序,规范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水平。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利用自身资源,主动牵线搭桥,争取资金,争取项目,争取政策,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加强人大机关干部培训,选派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更新监督理念,优化监督方法,促进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落实“三制”
评议制。开展专项工作评议是近年来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创新之举。要选准评议议题,将全局性的中心工作、阶段性的重点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列为评议议题。要规范评议工作,精心制订评议方案,选准评议内容,严格评议程序。要提升评议实效,评议前,参加评议的代表要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评议发言准备;评议时,被评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并认真回答常委会组成人员和
评议代表的询问;评议结束前,组织评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进行专项工作“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当场宣布;评议结束后,及时形成评议意见书,送达被评议单位研究处理,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向常委会作出专题报告。
公开制。公开是监督法规范的一项重要原则,目前要做好深化细化工作。要深化公开内容,强势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监督工作公开、重大事项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要拓宽公开渠道,由公开监督结果向公开监督过程发展;由通过人大杂志、公报和报纸、广播、电视等公开,到召开新闻发布会、互联网实时接受咨询;由向代表公开到向群众公开,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常委会监督工作。要完善公开制度,对监督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做好深化细化工作,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公开内容、范围、程序、时间等,使公开工作正常化、规范化。
问责制。要树立问责意识,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权力,问责是人大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树立人大监督权威、增强监督实效的有力手段。要明确问责范围,对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不力,办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代表建议不积极,因失职造成损失者,实施问责。要规范问责程序,由人大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对行政、司法机关的问责请求,在人代会期间经主席团决定由被问责机关派有关负责人到会答复,在闭会期间经常委会议或主任会议决定由被问责机关出面答复。对答复不满意,可以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直到
作出相应处理。
实施“三查”
督查。要突出督查重点,督查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执行、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落实、重点代表建议办理、重要信访交办件的处理等情况。要灵活督查方式,可以要求“一府两院”书面报告办理结果,可以结合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工作调研等进行督查,督查结果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要提高督查实效,对超过承办时限或超过报告时间的,由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统一发出督办催办通知;对办理工作敷衍了事、落实不到位或者效果不理想的,要求重新办理,必要时可以责成有关部门作出书面说明或予以通报批评。
审查。预算审查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目前,预算审查存在着例行公事、走过场的现象。要深入调查研究,强化财政预算草案论证,全面评估、详细分析、深入研究主要指标、项目和科目,使预算编制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可行。加大审查力度,不仅做好会中审查工作,更要强化经常性审查,通过人大与财政部门联网,实行实时在线监督;不仅要审查具体收支项目,更要关注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推进预算公开,政府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等都要公开,更好地促进预算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检查。即执法检查,这是保障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有效手段。
目前,关键要在提高执法检查实效上下功夫。要选准检查内容,可选择操作性强、实施中存在问题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条款作为执法检查的内容。要深化检查工作,既要组织集中检查,也要实行突击检查和暗查暗访,全面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要扩大检查效果,举一反三,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更好地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