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政学演讲稿

时间:2019-05-14 13:3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财政学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财政学演讲稿》。

第一篇:地方财政学演讲稿

梁媛爱: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们是来自信息学院09电子商务3班,我是

梁媛爱。

李欣其:我是李欣其,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食品安全与地方财政监督。相信

大家都大致了解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现状了——大批的假冒伪劣产品,有害有毒食品问题层出不穷,骇人听闻。

毒豆芽:沈阳警方4月17日端掉一黑豆芽加工点,老板称这种豆芽“旺季每天可售出2000斤”,这些豆芽“长相”漂亮,可是它们有“毒”!经检验,该加工点在生产豆芽过程中添加了4种以上违法添加剂包括尿素等激素,加入这些激素能使豆芽长得更好看,缩短生产周期,增加黄豆的发芽率。但是人食入后,会在体内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可致癌。

梁媛爱:塑化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台湾的塑化剂事件,如果长期大量食用,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可能影响肝脏和肾脏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我们身边都可以看到塑化剂的身影,各种食品,包括方便面,运动饮料、水果饮料、茶饮料,就连水果糖浆、片也通通卷入其中。连药品里也检测出塑化剂了,你说现在还敢随随在市场上买东西吗? 蒙牛毒牛奶:请问一下大家平时和的牛奶是什么牌子呢?是伊利,是蒙牛,是光明,还是燕塘呢?连这个大品牌都出现毒奶,偌大一个企业,居然连质量安全这一关都没保证。连蒙牛都变了,还有谁能对中国的食品有信心啊?

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联想网上那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段子:“早晨起来,买地沟油炸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中午,在食堂要一盘注水肉炒农药韭菜,来碗石蜡翻新的陈米饭,用瘦肉精的肉下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泡壶香精茶叶;晚上,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吃个增白剂加柠檬黄馒头,开瓶甲醇酒。一天就过了。”

李欣其: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食品安全走向危机呢?当然,这些与政府的监督

有一定的联系,现在,我们来看看政府的监督机制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梁媛爱:首先,范围有待拓宽:当前财政的微观监督只剩下有限所谓税收监督,而对其他企业各项基金的监督就被严重忽略,而且它的范围不明确,因地方机构改革的滞后并未及时重新明确,造成了许多地方财政范围不清,职责不清。

李欣其:其次,方式不规范:地方的财政监督方式多为: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平常又不监督;事前事中少监督,出现了问题才来个事后监督,很不及时。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检查得不够全面没有全方位跟踪检查。就像那个毒奶一样,事前事中都没有实施好监督,才会酿成这种惨剧。

梁媛爱:处理手段尚未转换,制约监督效能发挥:财政监督部门只有对事的处理

权,如罚款等,而没有对监督对象的处置权。所以经济处罚的多,处罚责任人的少,对违法分子追究不力,经济处罚偏轻,不治本。很多时候都是领导什么的随意立项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滥发奖金,故意混库,越权减免税等,很不合理。

李欣其:组织体系不健全:1.机构设置不规范。很多规定什么的都还没统一化,零零散散,就像机构的职权、名称等等,让人晕头转向。2.人员配备空缺大。3.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社会监督的 职能分工与监督范围界定不明确。

梁媛爱:最后,就是我们国家当前法制保障严重滞后。

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呢? 地方财政监督应该要运行机制的改革措施:第一,要建立规范、有效的地方财政监督方式:彻底改变突击检查的监督方式;采取直接的检查方法;结合财政资金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账户控制功能;实行收入监督与支出监督并举 第二,建立和完善地方财政监督的组织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地方财政监督机构;合理设置财政内部监督机构;加强精干高效的地方财政监督队伍的建设

李欣其:第三,完善财政法制,坚持依法治财:要尽快出台统一、完备的《地方

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在财政立法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各项政策法规的客观功能和政策法规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财政的监督管理权

以上就是我们的对近期各地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做的探究,谢谢。

第二篇:地方财政学演讲稿

梁媛爱: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们是来自信息学院09电子商务3班,我是梁媛爱。

李欣其:我是李欣其,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食品安全与地方财政监督。相信大家都大致了解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现状了——大批的假冒伪劣产品,有害有毒食品问题层出不穷,骇人听闻。

毒豆芽:沈阳警方4月17日端掉一黑豆芽加工点,老板称这种豆芽“旺季每天可售出2000斤”,这些豆芽“长相”漂亮,可是它们有“毒”!经检验,该加工点在生产豆芽过程中添加了4种以上违法添 加剂包括尿素等激素,加入这些激素能使豆芽长得更好看,缩短生产周期,增加黄豆的发芽率。但是人食入后,会在体内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可致癌。

梁媛爱:塑化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台湾的塑化剂事件,如果长期大量食用,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可能影响肝脏和肾脏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我们身边都可以看到塑化剂的身影,各种食品,包括方便面,运动饮料、水果饮料、茶饮料,就连水果糖浆、片也通通卷入其中。连药品里也检测出塑化剂了,你说现在还敢随随在市场上买东西吗? 蒙牛毒牛奶:请问一下大家平时和的牛奶是什么牌子呢?是伊利,是蒙牛,是光明,还是燕塘呢?连这个大品牌都出现毒奶,偌大一个企业,居然连质量安全这一关都没保证。连蒙牛都变了,还有谁能对中国的食品有信心啊?

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联想网上那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段子:“早晨起来,买地沟油炸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中午,在食堂要一盘注水肉炒农药韭菜,来碗石蜡翻新的陈米饭,用瘦肉精的肉下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泡壶香精茶叶;晚上,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吃个增白剂加柠檬黄馒头,开瓶甲醇酒。一天就过了。”

李欣其: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食品安全走向危机呢?当然,这些与政府的监督有一定的联系,现在,我们来看看政府的监督机制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

梁媛爱:首先,范围有待拓宽:当前财政的微观监督只剩下有限所谓税收监督,而对其他企业各项基金的监督就被严重忽略,而且它的范围不明确,因地方机构改革的滞后并未及时重新明确,造成了许多地方财政范围不清,职责不清。

李欣其:其次,方式不规范:地方的财政监督方式多为: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平常又不监督;事前事中少监督,出现了问题才来个事后监督,很不及时。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检查得不够全面没有全方位跟踪检查。就像那个毒奶一样,事前事中都没有实施好监督,才会酿成这种惨剧。梁媛爱:处理手段尚未转换,制约监督效能发挥:财政监督部门只有对事的处理

权,如罚款等,而没有对监督对象的处置权。所以经济处罚的多,处罚责任人的少,对违法分子追究不力,经济处罚偏轻,不治本。很多时候都是领导什么的随意立项如擅自立项收取基金,滥发奖金,故意混库,越权减免税等,很不合理。

李欣其:组织体系不健全:1.机构设置不规范。很多规定什么的都还没统一化,零零散散,就像机构的职权、名称等等,让人晕头转向。2.人员配备空缺大。3.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社会监督的 职能分工与监督范围界定不明确。

梁媛爱:最后,就是我们国家当前法制保障严重滞后。

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呢? 地方财政监督应该要运行机制的改革措施:第一,要建立规范、有效的地方财政监督方式:彻底改变突击检查的监督方式;采取直接的检查方法;结合财政资金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账户控制功能;实行收入监督与支出监督并举 第二,建立和完善地方财政监督的组织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地方财政监督机构;合理设置财政内部监督机构;加强精干高效的地方财政监督队伍的建设

李欣其:第三,完善财政法制,坚持依法治财:要尽快出台统一、完备的《地方财政监督法》以及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在财政立法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各项政策法规的客观功能和政策法规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财政的监督管理权

以上就是我们的对近期各地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做的探究,谢谢。

第三篇:地方财政学

论我国地方财政的问题及建议

院系名称:财政与经济学院 专业:财政13-1 学生姓名:牛鹛

学号:201305001167

摘要:地方财政是我国财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体包括省(直辖市)级、市(地区)级、县(市)级和乡(镇)级四级,保持地方财政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在地方财政这方面的改革并不彻底,留下了许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受国民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财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对地方财政经济构成强大压力。

关键词:地方财政

财权

事权

转移支付

一、地方财政及职责概述

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地方政府与所属或所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我国地方财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自治县、市辖区)、乡(镇)三级财政组成。在地方财政体系中,省级财政是主导,城市财政是支柱,市辖区、县、乡(镇)财政是基础环节。各级地方财政是同级地方政府执行其职能的财力保证,通过地方政府的预算筹集财政收入,分配财政支出。地方财政的职责在中国主要是:

(一)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地方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担负着既为中央财政筹集资金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筹集资金的双重任务。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除按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留取一部分作为地方财政开支外,其余上缴中央财政,由中央财政统一安排使用。

(二)为地方政府实现国家政治经济任务提供财力保证。地方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战略目标。地方财政为实现地方政权的职能服务。

(三)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划分,在完成上缴中央财政任务之后,要用自己支配的财政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对财政资金的运用进行监督。地方财政根据政策和财政制度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及财政纪律的遵守情况,进行事前和事后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五)编制地方各级预算和决算,审查所属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预算和决算报表,汇编本地区的总预算草案和决算草案,经同级政府审查后,报立法机构批准,并逐级汇总上报财政部。

二、地方财政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财政级次过多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地方政府级次、地方公共支出级次最多的国家。考察一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尚找不出一个五级架构的政府。比较典型的情况是三级架构或准三级架构(如联邦制的美国、澳大利亚和单一制的日本、法国),但中国有四级地方政府:省、市(地级市)、县和乡镇。虽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是五级政府,但是按这样的架构,各级政府如都要求有自己稳定的税基,都能够按照分税分级的框架来形成财力分配,至少在基层看不到出路,乡一级没有大宗稳定收入来源来形成分税体制。财政级次过多就会造成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带来了不同财政级次之间的财政资金博弈。我国现在的财政体制是根据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构想设计的,抛开我国政府级次过多这个也应该讨论的问题不说,就是“一级政权、一级财权”理论也是指得商榷的,如法国和德国都并非如此。

(二)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分税制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照税种划分收入和支出范围、管理权限、实行收支挂钩和分级管理,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贯彻了“收入大头在中央、支出下流到地方”的分税制改革精神,然而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在原体制下地方长期培植起来的主体财源,面临着财源弱化、收入增长难度加大的困境,分税制中划属于地方的14个税种由于点多、面广、税源分散、隐蔽性强、征收难度大、成本高又加剧了地方财政收入困难的事实。但是在支出方面,地方财政承担了大部分的支出责任,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地方财政担负着相当沉重的支出责任,这与国际惯例不符。地方政府县乡两级共同提供庞大而重要的公共服务,包括70%的预算内教育支出和55%~60%的医疗支出。地级市和县级市负责所有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救济。在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和救济几乎总是由中央政府提供(转轨经济除外)。教育和医疗是中央和省级的责任。地方政府承担大部分的支出责任但其只能控制小部分的税收收入。

从最基层的乡镇财政来看,这种事权和财权的不协调更加明显。一是乡镇对县级部门下放机构没有管理权,无权统筹协调它们为乡镇经济发展开展系列服务;二是部分下设机构的财权没有下放,主管部门没有要求集中在县(市)管理,乡财政支出纷纷上划,比例逐渐增大;三是县、乡财权划分不合理,分税制是地方财政支配的收入减少,县(市)为保证本级收入,满足支出需要,也不得不集中财力,使乡镇财政面临财力减少和支出刚性增长的双重压力。总而言之,我国各级政府事权划分原则性不强且缺乏法制化基础。

(三)不同地区间的财政状况差异过大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存在于方方面面,地方财政是一个很显著例子,并且这种差异不只存在于东部与中西部各省之间,还存在于各个地区、省际内部。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中国地区间的财政支出和服务提供方面的不平等程度非常大,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在转移支付制度方面,现行分税制的税收返还方式在承认了原体制下区域财政能力差异的同时又因返还基数以1993年为准,再次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各省级政府人均支出(包含了所有转移支付)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率己由1990年的6.1增加到了1999年的19.1,离散系数已由0.55增长到0.86.从非预算资金角度来看,税收与我们所说的准税收税基的一致性意味着预算收入与非预算收入相关度极高,即经济繁荣地区两项收入都高,而不发达地区面临的是更加吃紧的财政局面。地方政府对非预算资金的依赖性加强,明显地强化了区域差异扩大的趋势,分税制改革目的之一是要将经济日益推向财政自给,但伴随着转移支付规模的下降,富裕与贫穷落后地区财政收入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大,那么他们提供地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能力也在逐渐拉大。

(四)“非预算”问题严重

“非预算”资金包括两部分: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首先,预算外资金的存在削弱政府协调和控制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资金分散表现在许多机构和单位拥有巨大数额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不是在政府财政部门的计划和管理之内。这些外部资金对政府预算资金产生了“挤出”效应。其次,非预算资金加速了正规财政体制地位的下降,为地方政府的税收努力提供了一种可替代的出路,完善的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建立愈加困难,并且各种各样的收费结构是绝对无序、不透明的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这些都意味着它是不公平的。另外,这种准税收体制是在地方政府官员以最小征收成本为目标,在其分析能力很低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所以它也是无效率的。地方财政不能通过完善正规的税收体系组织财政收入,从长远发展来看是地方财政弱化的体现,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在决定其社会的公共需要及其掌握其需求的愿望上原先所具有的优势都会丧失。

三、解决地方财政问题建议

(一)减少政府级次

我国实行的是五级政府架构,行政层次多,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财政供养人口过多的问题不解决,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是句空话。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管理层次、减少机构、减少人员,上至省级下至村级,都要精减。结合目前的撤乡并村工作,要抓紧落实到位,绝不反弹,避免重新回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上去。

在合并机构、裁减人员的基础上,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新调整各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和对下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的考核方式,加快政府从竞争性、盈利性领域的退出步伐,将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调节收入分配、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中介组织的发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结合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改革服务职能,促进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社会监督。

(二)政府间事权的界定应遵循一定原则,并加以法制化。

首先,政府间事权的界定应遵循一定原则。根据事权的不同性质,政府间事权界定主要参照以下原则进行。

1、行政管理事权主要按“受益原则”确定。要求行政管理事权应按实际的受益对象(管辖地区)和受益范围(管辖范围)确定其归属。

2、社会服务事权应按照受益原则、可行原则确定。具体如下:其一,凡使得本辖区居民受益的事权,初步界定为本级政府事权。其二,如果这一事权由本级政府承担在技术上不可行,应考虑将其上移为上一级政府事权。

其次,政府间事权划分必须法制化。在政府间事权划分上,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理念,即事权划分没有最优的划分模式,最关键的是法制化。只要有了法制化的制度规定,政府间就基本不会存在划分不清的事权,并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真正履行。

(三)建立规范和完善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当前建立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路是在省内确定省、县两极主体框架,原因在于目前各级政府中县级财政的支出缺口最大,重要的公共服务都要由较低级次的政府来承担,想减轻压在农民头上的过重的财政负担就必须强化县级财政,使其有充分的收入以保证它所承担的支出责任的完成。省际之间的转移支付由中央财政根据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通过中央预算组织实施,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特殊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解决不同地区间财政收入能力与基本财政支出需要之间的不平衡和各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均衡,这部分财力来源应包括现行体制中的地方财政收入、税收返还、体制上解决或补助等部分。特殊性转移支付主要解决县市政府在农业开发、交通运输、通讯、能源、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对社会事业等特定项目进行的补助,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的支出,这部分资金主要为现行体制中的各项专项补助、专项结算补助等。

(四)坚决推进统一预算的进程和发展现代意义的全套预算制度

必须认识到: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的统一,是政府行为规范化的前提条件。1997年之后,我国对预算外资金的整顿和管理逐步强化,成效显著,在基本实现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三块资金“三而二”后,预算内、外资金如何归并为“二而一”,也正在向水到渠成的状态靠近。今后,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应把全部政府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管理,以规范的公共收入形式明确政府可分配资金规模并全程监督其运用。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手续将取消,乘此东风,理应着力寻求进一步把收费和基金纳入预算内,借助于“金财工程”、“金税工程”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和政府资源管理系统,像管税一样管理起来,并大力推进支出管理的改革。如果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管理初具形态了,即可考虑在加强科学化信息监控的同时,对地方逐步适度下放支出标准确定上的决策权,使人员工资和公务费标准等在各地有“因地制宜”的必要弹性。

四、总结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目前在分税制体制下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需要一定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要适当的减少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重要的是要做到使得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相匹配,通俗的说就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地方政府的入不敷出导致的公共基础服务提供的不足和过大的行政性收费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财政收入关系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具体应该如何划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的范围以及如何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共享税的分成比例上上调或下调的百分比,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明确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地方财政学》

《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钟晓敏 张晏

第四篇:地方财政学

1、如何控制地方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

(1)明确政府职能,精简机构

(2)完善行政经费定额和考核办法,坚持支出程序,加强检查监督。

(3)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4)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强化预算约束

(5)加强行政成本意识

3、一、我国现行财政体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一)财政层级过多,基层财政资源进一步弱化,地方财政困难加剧

我国存在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行政体制和与其配套的财政体制,在五级政府架构与分税分级财政逐渐到位之间,存在过多的财政级次分割政府间财政能力,从而弱化地方政府财政资源,加剧了地方财政困境。突出表现在“市管县”财政体制下,一些地级市自身财力缺乏,为确保本级良性运转,采取对下级县或“代管”县级市进行“抽血”。如广西省的东兴市是防城港市的“代管”县级市,2003年上级拨给东兴市的各项专款3000多万元,到年底仍有900多万没有划进账。

(二)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不清、收入划分不规范,使地方财政陷于困境之中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在掌握中央税收和共享税收入征管权的前提下,采取“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办法,实现对地方财力的集聚,而事权却不断下移,使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陷于困境之中。一是中央政府过度集中地方财力。分税制改革前后各16年间,中央与地方年均财政收入结构,由1978年至1993年的年均29.85%:70.15%调整为1994年至2009年的年均51.59%:48.41%。一是中央政府过度下放支出责任。分税制改革前后各16年间,中央与地方年均财政支出结构,由1978年至1993年的年均42.00%:58.00%调整为1994年至2009年的年均29.06%:70.94%。可见,实行分税制改革前后各16年间,中央年均财政收入比重大幅提升,增幅高达72.83%;而中央年均财政支出比重大幅下降,下幅高达30.81%。

(三)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完善,使基层财政深陷困境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主要涉及中央与省级之间财政关系的调整,而省以下财政体制未做实质性的改变,其财力分配上的矛盾转移到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导致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越到基层政府其收入越少,几乎没有财力可支配,而支出责任不断加大,在现有的财力下,难以承担事权支出的需要,使县乡财政陷于困境。如2007我国18个省县级政府能自主调控的财力仅占其可用财力的19.3%,而县级财政支出占18个省财政支出总额的54.8%,却承担了73%的财政供养人口和8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生、城镇低保人员支出。

(四)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使地方财政深陷困境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等仍按“基数法”确定,维护了较富裕地区的既得利益,形成“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分配格局。能均衡地区间财政能力的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偏低,解困效果不明显,如2009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8621.3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1319.89亿元,而均等化作用较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仅3918亿元,其比重仅13.69%。专项配套制度不合理,使地方财政深陷困境,如浙江省以前富裕、中等和困难县各占三分之一,而现在因地方资金配套难使困难县达到了三分之二。

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缓解地方财政困境

(一)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全面取消“市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加速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将属于县级的收支划分、资金调度、税收返还、转移支付等不在通过市级代转,直接由省级部署到县。进一步构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央-省-市县”三级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和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发挥省级财政对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调控能力,加强对公共行政权力和社会资源在分配。通过减少财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地方财政实力,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二)推行现行税制改革,科学解决地方财政困境

我国现行税权过于集中,为正确处理税收制度缺乏社会公平性,社会收入分配失调,社会贫富分化等突出矛盾,导致地方政府财力缺乏,致使地方财政陷入困境的现实。中央政府应适当上移支出责任及下放收入能力,构建科学的税种划分格局和财力分配格局。在现行分税制基础上重新合理划分收入,按照“减少共享税种、完善地方税制”的原则,实施中央税收以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为主,省级政府以营业税为主,县级以财产税、所得税为主的税收制度改革。同时,中央应赋予地方适度的税收立法权,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各地税源状况,在中央和地方人大的监督下

1开设一些地方性税种的权力,扩大税收规模。从而增强地方本级收入能力,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全面缓解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缓解地方财政困境的重要手段。逐步取消“基数法”,建立以国际通用的“因素法”分配方式,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按照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原则,取消税收返还,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及比重,使事权大于财权的贫困地区,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全面推行不发达、落后地区“零资金”配套政策,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等有关指标,制定地区“零资金”配套政策,解决财力薄弱地区的财政负担,科学化解因专项配套而导致地方财政深陷困境的僵局。

/

4、一、县乡财政现状简要描述

县乡财政现状用两个字表示就是:困难。具体来说主要表现是:

1、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入不敷出普遍存在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但由于收入再分配方面改进不多,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在总体财政形势好转的背景下,广大中西部地区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却日益突出。

2、财政赤字与债务加大

到2001年底,全国2800多个县(市)中,有30%以上的县面临财政赤字,而全国乡镇政府的负债总额在2000年达到2200多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以上。中国乡镇政府的财政债务每年以200多亿元的速度递增,预计当前的乡镇基层债务额超过2300亿元①。据温铁军估计,全国乡一级政府平均负债200多万,村一级平均负债达到20-30万元。有个别地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吃饭财政”,甚至恶化为一种更为艰难的“讨饭财政”。

3、财权不集中,管理分散,难以做到依法理财

我国现有财权制度不统一,预算内外、制度法律内外等。农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这样一句话:“头税轻,二税重,收费是个无底洞。”

作为县乡财政尤其是贫困县财政,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较大,项目繁多,领导批条支出较多,很难做到依法理财。“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集体逃荒。”这就是目前财政系统的真实写照。、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对策

1、转变理财观念,振兴财政

谈理财仍然离不开三财之道:即生财有道与创新生财——生之不息;聚财有方与规范聚财——聚之适当;用财有止与效率用财——用之得法。

所谓理财观念转变主要是财政在坚持公平的前提下,必须注重效率的原则。或者说,财政在完成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的基础上,必须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用财之道的作用。要重新界定财政资金的“乘数”与“发酵粉”作用,必须运用资本市场的功能,比如利用财政投融资手段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用;启动投资银行业务,组建“虚拟企业集团”等,解决地方经济现实的不足;发展创业投资或风险投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与项目的发展,解决地方经济未来的不足。这样,振兴财政将会指日可待。

2、集中统一财权,完善政府财政预算

依据对我国客观现实情况的正确判断,结合其财权制度现状、特点、危害、原因的分析,统一财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财权统归政府财政,坚持依法理财原则,建立健全财权制度。”根据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把握市场经济是法制规范、公平竞争、恪守诚信、惟利是图的实质,以市场经济作为聚财之道的基础,在统一财权制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统一财权制度涉及到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既得利益,在改革中必将遇到重重阻力,应该给予充分估计。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必须使国家财权统一归属于政府财政部门管理,真正使财权的管理制约财权的使用与决策。以规范政府收入行为与机制为契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出台财权制度统一的法律,为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奠定基础。从理国家之财转变到理天下之财,尽快取消制度外政府收支,逐步将预算外政府收支纳入预算内管理,形成一个健全的财权制度。统一预算内外收支之后,就形成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覆盖了政府的所有收支,而不存在任何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项目,真正从财权制度建设上杜绝一切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

3、配合行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财政级次

一种设想是改变市辖县体制,消除省、县的中间层。现在普遍的市辖县体制,没有宪法的依据。在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规范的用语是“设区的市”,只有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设区和县。

另一设想是取消乡级政权机关。乡级政权机关主要的目标是维护农村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加强国家对农村经济资源的汲取。形势发展到今天,乡镇作为一级政权机关,对上述两个目标已经起不到原来的作用,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一是从农村汲取现代化所需资源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二是农村政权已经稳定。按照历史的规律,建国之初将政权延伸到乡,政权稳定以后就应该将管理权让位于乡村自治组织。三是作为一级政权机关,就需要遵守基本的科层制度,受长期以来集权体制影响,每个上级党政部门都会要求设立对口机构,相应的“四大班子”、“五大班子”就无法避免,必然导致人员膨胀,加重农民负担,而小农经济的生产剩余实在有限,难以供给日益增多的财政供养人员。四是目前乡级政府主要是执行县级政府的命令,独立决策余地小,乡级政权已成为事实上的空架子。取消乡级政权,一部分职责可以上收到县级,使县级政权回归行事与亲民的本位,把落实上级政府精神和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于地域广大的县,必要时可以设立简单高效的派驻机构;乡村社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产品提供,则主要通过加强自治来解决。①

从历史经验来看,地方政府设置三级是科学合理的。结合我国现在实际,取消刚刚成立几年的市管县行政体制,有较大难度,相比较取消乡镇一级政权的难度要小一些。所以建议从取消整合乡镇政权开始,恢复地方三级政权,再考虑进行市管县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4、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地方财政体制

地方税体系不完善,难以保证地方政府组织收入的需要。我国现行分税制改革注重解决地方财政包干体制下中央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的问题。地方税制的建设相对滞后,远未达到规范分税制应该达到的要求。目前,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依靠增值税收入返还,没有能够形成主辅税种搭配合理、有力支撑地方政府支出需要的税收体系。

在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地方税的主体税种的确立。由于分税制划归地方税的税种数量不少,但是除了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外多是一些税源分散、征收难度大,收入不稳定的小税种,难以形成规模收入,没有当家的主体税种。如何构造具有长期稳定增长税源的地方税主体税种,就成为改革完善地方税制的核心要求。

5、建立干部行政与财政密切联系的真正责任制

长期以来,我国在党政干部的行政责任与责任制及追究责任等方面,都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近年来,中央在健全干部推荐、考试、考察、任用等方面规定责任制,对于完善干部工作责任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应该肯定我国推行党政干部的行政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是一大进步,同时与财政收支预算的具体责任密切结合,推动依法理财,完善与规范领导批条行为。

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尤其是分管财政工作的领导,在其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他们也行使了财政资金支出权力。建议国家规定对政府财政资金支出的责任制与追究制,无论那位领导批准财政投资项目,就应该对已批准的项目负责到底。如果违反财经纪律与制度,一定要实施资金使用的责任追究制。这样,一方面规范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程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此外还可以促进干部行政责任制的有效落实。

6、地方政府可自主发行债券

地方政府负债是否具有合理性?至少我们可以说,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适当负债,是具有明显的合理性的。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融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的市政债券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采用市政债券为地方政府融资。

从理论上讲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无可非议,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可谓一举多得。地方债券所推动的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建议修改预算法,使地方政府负债合法化。要对地方财政的赤字问题、负债问题及具体收支科目的比例关系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

现在由中央政府发国债,然后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花”,这样实际上把风险转移给了中央政府,并不明智。如果赋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则可以让商业银行与当地民间资本有一个回旋余地。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可以要求通过地方人大和中央主管部门的审批。如果地方政府在项目的选择上不成功,投资者完全可以用脚投票。对于

地方政府而言,无疑可以筛选出好的项目。同时,我们在利益导向基础上,再强调地方政府进行债务公开,政务公开的改革,是可以收到较好效果的。

一、县乡财政困难现状

(一)县乡经济总量小。目前许多县乡经济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区域经济结构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合理调整,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县域二元结构尚未改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缺少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慢。近年来,我县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后培育了食用菌、电线电缆、板材加工等支柱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 1996年的58.3%、20.7%、21.0% 调整为31.8%、41.7%、26.5,但仍然没有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财政总体实力弱。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县乡经济总量小从根本上决定了财政收入总量必然小,同时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使财政收入增长空间狭窄,人均水平低。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税率降点政策的落实,近年内县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二是从财政收入结构来分析,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县乡财政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大,来自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小,来自企业的税收过低,而其他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财政收入的质量不高。如我县 2003年的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农业四税的收入占61%,来自企业的收入占28%,其他收入仅占11%.(三)政策性减收明显。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有2004年起省财政对体制下划的省级收入以2003年为基数全额上解,同时对工商税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税按照超收部分的20%划为省级收入;提高国税起征点;取消降低烟叶特产税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直接、间接获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性资金大为减少。仅2004年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我县就减收2996万元(其中农业税正税2447万元)。

(四)财政支出增长快。一是政策性财政支出增加较快。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 4次出台政策,上调干部职工工资,人均上调工资达350元,按照每个县财政供养人员25000人估算,每年须新增财政开支10500万元。同时按照政策规定,农业、科技、教育支出要求按超出同期财政增长比例增加,使农业、科技、教育支出基数越滚越大。二是财政供给人员多,“僧多粥少”问题严重。庞大的财政供给人员除带来工资等刚性支出压力外,社会保障以及调整收入分配等相关隐性支出的压力随之增长,成为县乡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是当前财政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三是复转军人的政策性安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收支缺口。

(五)社会保障缺口大。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建立健全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目标一是弱势群体实现应保尽保,二是不断提高保障标准。近年来,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县乡纳入社会保障的群体不断扩大,支出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缺口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一是养老保险缺口。国有企业是养老保险的主体,目前县乡大部分国有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一方面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一方面使过多的冗员进入社保圈,形成个人账户空账及企业欠缴基金缺口而由会由财政承担。据测算 2003年我县养老保险缺口达300万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失业保险前景并不乐观。目前,县级失业保险存在覆盖面窄、职工参保率不高、参保单位欠费严重、多数破产企业没有有效清偿等问题。三是最低生活保障线缺口。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原本就是财政负担,大量下岗人员压向失业保险之后,便会转而压向“低保”。

(六)乡镇财政职能弱。一是地方税体系不完善,地方税中缺乏稳定且有规模的税种,税收管理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减财政收入的自主权很小。二是省以下分税制体制建设严重滞后,对县乡财政来说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办法,没有明确和严格的事权为依据,随意性大。三是专项转移支付需要配套资金,如国家对交通、通讯、能源、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一般都要求当地财政按比例配套资金,实际上剥夺了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四是国家确定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后,对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县乡财政来说,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财政自主权。

(七)县乡债务包袱重。特别是乡镇债务问题由来已久,根源复杂、牵涉面广、化解难度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镇负债面达70%以上,债务总额保守估计也在2000亿元以上。2002年审计署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进行审计调查发现,止2001年底,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县乡债务问题既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又加大了财政运行风险,还可能造成农民负担反弹。

三、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加强财源建设。经济决定财政。因此,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发展县乡经济。一是立足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牵动,扩大经济总量,扶大扶强现有企业,建设一个增长强劲、结构合理、税基丰厚、收入稳固的财源。要正确处理好 “予与取”、“扶与弃”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利用财政杠杆,从政策倾斜、融投资金、技改挖潜、联大靠强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立县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使不够景气的企业走出低谷并逐步迈入骨干企业行列。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树立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积极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促农增收,富县乡财政。三是坚持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城镇化。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突出发展县城和有资源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实现城市建设服务社会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积极把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和承接地,以此扬名气、活人气、聚财气。四是搞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外向化。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坚持“引资”和“引智”相结合,实现借外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上档次、迈台阶。

(二)提高财政收支质量。一是强化收入征管。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收入征管要体现公平税负,鼓励竞争和应收尽收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依法征管,既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确保应收尽收。二是加强支出预算管理。要实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要实行综合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把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捆起来统一使用,增强财政预算的统一性;要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力争做到竞争、择优、公正;要逐步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包括使用财政资金购买、租用、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的货物、工程或服务;要切实搞好政府的采购招标工作,注重把竞争机制引入招标中。四是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投资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项目,集中财力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实行综合平衡。严格执行《预算法》,依法理财。对各种资金的来源、投向、规模和结构,按照县乡经济与社会最优发展要求,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随意开口子,尽可能压减财政支出,年初不打赤字预算,年底预算不出现赤字。

(三)加强社会保障管理。一要加强社保收支管理。重点是加强计划管理,对各收支部门报来的资金收支计划要严格核准,防止计划中含水分。二要尽快将养老保险纳入新制度运行的轨道,建立养老保险费的政策效应,使多缴的多领,少缴的少领,不缴的吃亏,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缴养老保险,利国又利己”的氛围,引导人们积极自觉缴费。三要做好基础工作。逐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管理的基础工作,配备人员,网络管理,加强社会保障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

(四)实施控编减员增效。加强各级政府的人事编制管理,建立规范的管理办法,建议对人事编制管理进行建章立制,以增强编制管理的严肃性。要继续有效地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对一些职能弱化、重叠设置的部门和机构要进行撤并,对一些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行业的部门单位要使之尽快与财政脱钩,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途径和有效载体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对超编人员,县乡政府可采取按比例逐年消化的办法,坚决防止反弹。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县乡减人、减事、减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五)明确界定人权事权。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全面清理财政供给对象,严格控制财政供给范围,彻底解决财政“越位”问题。除重点保证公教人员工资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外,要保证农业、科技、教育等投入按法律法规要求比例增长,还要适当增加对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和环境保护等的建设性投入。同时,将一些应主要采取市场方式发展的事业逐步推向市场,减轻财政负担,集中力量办好政府该办的事。我们建议,把农村义务教育支出、计划生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责任应由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分担。否则,不但不利于县乡财政走出困境,而且会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六)审慎解决地方债务。对县乡债务首先要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其次是明确性质,界定责任,根据历史资料和相关凭证,确认责任归属,为全面解决奠定基础。当前应尽快出台处理地方财政债务的相关政策。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欠账、呆账的核销处理政策,粮食政策性亏损,县级财政无力弥补部分的核销处理政策,农村不良债务化解政策等,以保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要严防新增债务,可偿试以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资产、资源;通过债权债务置换,企业的改组、破产、资产重组、消化部分县乡债务。

(七)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对县乡财政的转

明,建立健全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量减少转移支付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透明度,体现政策导向。要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改革现行专项补助办法,实事求是地确定和降低财政困难县乡的配套资金比例,甚至免除地方配套。

(八)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应当作为今后财政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监督规范预算执行,克服随意性,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以此减少和杜绝人为因素带来的财政风险。当前,减少财政风险,应把财政监督的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监督征税机关。主要监督税务、海关等征收部门是否依法征税,看有无该征不征,擅自减免及乱退税款等现象,确保国家预算收入的完整,减少收入流失。二是监督收费收入。认真清理现有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坚决取缔乱收费项目和只为养人而设立的收费项目,并统一规范管理保留的收费项目。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切实做到收缴分离、罚缴分离,确保财政对收费收入实行规范化的集中管理。三是监督预算编制。首先,要按照公共财政和投资预算管理要求细化预算科目,增强预算透明度;其次,要结合部门预算及政府采购制度的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据实测算和安排支出基数;再次,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四,建立跟踪监督机制和预算支出效益评价制度,对重大工程项目资金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四是监督专项经费。对专项支出和政府性基金、资金及附加支出,要严格按照资金审批程序和使用权限,由单位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核定,报分管领导、县长审批。县领导、县长审批。领导、县长审批。领导、县长审批。领导、县长审批。

第五篇:地方财政学复习资料

题型:名词解释辨析简答综合第一章 导论

1、地方政府的特点

(1)、身份双重性

(2)、职能双重性

(3)、地位隶属性

(4)、权力有限性

2、地方财政存在的依据有哪些?

(1)国家管理的层级性

一、财政与国家职能的实现

1、国家职能与财政

2、财政对社会管理职能实现的作用

二、国家与国家管理的层级性

1、从公共物品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

改善公共物品的质量,贴近民众需要。

2、从行政管理效率的角度看

行政管理成本最小化增强政府责任感 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提高可治理性

3、从政策创新的角度

政策实验和创新

(2)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一、公共产品需求的层次性

1、财政与公共需求的关系

公共需求: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具有不可分割性的共同利益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公共物品上。

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决定了公共需求只能通过政府财政活动集中提供或者由具有政府性质的社会管理机构来满足。

2、公共需求与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按受益范围和效用溢出程度划分:全国性的,准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从横向划分:基础性、管制性、保障性、服务性

(3)居民偏好的差异性

一、居民偏好的区域性特征

消费偏好差异公共利益多样化

二、居民偏好与地方财政

第二章 地方财政的职能P30

1、概念

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通过财政收支以及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引导现有经济资源的流向和流量,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收入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实现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将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稳定经济职能是指财政具有的、协调和保证经济稳定的职能。具体含义是指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手段,去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地方性公共产品

拥挤性成本

2、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是如何分配的?

3、论述蒂博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价值。

专题一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部分发达国家事权与财权划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地方财政能力差异

1、概念

地方财政能力

狭义: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为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属地居民需求),从当地资源中汲取财政收入以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通常是指实际财政收支能力与地方财政调控能力,即财政能力的静态体现。

广义:从现象动态发展、监督与管理、市场运行等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包括地方财政的综合与核心能力、配置与调控能力、现实与潜在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地方财政努力

2、思考题

制约地方财政努力的因素

1、地区市场化的程度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2、税收征管部门征税的积极性

3、税收征管效率

地方财政能力差异的决定因素

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禀赋, 经济发展规模, 外部经济环境

政治因素: 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政策支持.地区特殊职能

体制因素: 财政收入体制, 财政支出体制

历史因素: 区域历史, 人文价值观念

第四章 地方财政能力的调节

第一部分

1、概念

全过程公平是在公平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公平的规则,确立公平的程序,提供公平的机会,获得公平的结果,进行公平的监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公平,都将有损总体公平。

全要素公平这是从公平定义的外延看公平。从人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言,也指对劳动力、智力、管理、知识产权和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的公平。从与经济效率相对应的意义上讲,还包括对作为物的自然生产要素的公平,如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公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论身份、地位以及收入等状况如何,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政府提供水平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

2、思考

如何衡量公平与效率

不同公平产生不同效率。就单一生产要素而言,对它采取公平的法律、政策、行政和管理待遇,它将会是有效率的,有正常效率;对它采取优惠政策即超公平的待遇,它将是高效率的,甚至是超常效率的;对它采取不公平的待遇,它将是低效率的,甚至会是无效率的;对它采取歧视性待遇,它将是无效率的,甚至产生负效率。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原因:

• 城乡二元结构是其制度性因素

• 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基本公共服务是其体制性因素

•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是其政策性因素

第二部分转移支付P691、概念

2、有条件拨款 也被称为专项财政拨款,它是一种带有附加条件的政府间财政

转移支付形式。在这一方式下,上级政府在提供财政拨款时通常会指定该项拨款资金的用途,下级政府必须按规定的用途来使用这笔拨款,否则就无法得到该项资金,专款专用。

无条件拨款 指的是上级政府在对下级政府进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时不限定该项拨款的使用范围和方向,也不提出具体的使用要求,接受者可按自己的意愿使用这笔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分类拨款

配套拨款

横向财政不平衡

3、思考题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有哪些类型?

有条件拨款、无条件拨款、分类拨款

拨款接受政府最喜欢的拨款类型是什么?为什么?

试述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理由。

请简要说明各种拨款类型和拨款目标之间的联系。

西方学者是如何解释粘绳纸效应的?

当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改进的建议与哪些?

第五章 地方财政体制P1071、概念

财政体制

财政联邦制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省管县

乡财县管

2、思考题

下列活动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的事权?请说明理由

(1)天气预报

(2)义务教育

(3)收入分配

(4)河流污染治理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评价分税制改革的利弊,试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若干方向。

第六章 地方财政收人P1591、概念

财源

2、思考题

下列哪些财政收入属于中国地方财政收入?

(1)养老保险费

(2)土地出让金

(3)国债

(4)税收返还

如何完善我国的地方税体系?

税收收入与费收入有何不同?地方政府应如何选择税收收入和费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手段?为什么地方财源建设既是一项政府活动又是一项经济活动?

地方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地方财政支出P1361、概念

地方财政支出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地方财政规模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2、思考题

如何控制地方行政管理支出的快速增长?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教育?

分析土地财政的利弊。

地方财政支出分析

专题三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地方财政支出的相对价值

1、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的内涵

2、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价值功能

第八章 地方债务管理

显性债务

直接债务

或有债务

思考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特征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论述或综合题要求)

第九章 地方财政管理P20

4地方财政管理

地方预算

经费流用

政府采购

财政管理科学化

财政管理精细化

思考

1、地方财政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如何确保地方财政管理目标的实现?

2、如何真确理解地方财政管理的三大原则

3、了解地方预算的组成及地方预算在国家预算体系中的地位。

4、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地方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下载地方财政学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财政学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财政学复习资料汇总1

    名词解释: 1.财政联邦主义: 是指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划分,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制度。或者说,财政联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财政分权,就是给与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

    财政学演讲稿

    立法禁烟 1 大家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立法禁烟这一措施。 2 中国的立法禁烟虽然发照起步慢,但是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 从2003 年10 月10 日,中国政府就签署了世界卫生......

    财政学

    浅谈民间融资 2011年4月初温州龙湾区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失踪,拉开了温州老板跑路事件的序幕。从此之后温州民企老板跑路事件愈演愈烈,仅在11年9月一个月,就有接近20起,......

    财政学

    财政学-学科组成 ①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可分为: 专门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

    财政学

    财政学开设院校 共98所院校 北京大学 湖南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上海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吉林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沈阳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上海金融学院 云南财......

    财政学(合集)

    财政学就业方向 财政学专业就业方向 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其他就业点包括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职业学校或大学教师、客户服务等......

    财政学

    财政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 公共需要的特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含义及实现机制和手......

    财政学

    2011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 政策综述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