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侠义与广义相对论》有感
读《侠义与广义相对论》有感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所耳闻,那时候仅仅知道作者是爱因斯坦,只知道相对论是很厉害的学说。而如今,我终于有幸拜读了这部巨著,其中的感悟也是说不完的。
对于这个世界的本质,即使是现在最前沿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疑惑也不会比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更少。在微观领域,我们对粒子的行踪摸不着头脑,甚至对粒子到底是什么都莫衷一是;在宏观领域,人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思维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仍然是个迷。
爱因斯坦对物理学做出了这么一种解释:物理学是人类的自由创造,它不是单独地由外在世界所决定的。我们想完全理解某样东西,就像一个人想知道一个合表的内部结构,他看到表面和正在走动的针,但是他无法打开表壳真正观察。或许他可以画出一些能解答他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图形,但他却不能肯定他的图就是唯一。他永远不能把这副图跟实在的机构加以比较,而且他甚至不能想像这种比较的可能性有何意义。但是,随着知识的日益增长,描述也会越来越简单,并且它所能解释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我们有理由相信,知识有一个理想的极限。而人类的智力正在逐步接近这个极限。也就是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个理想的极限叫做“客观真理”。
俗话说“覆水难收“意思是倒出去的水很难再收回来,时间也是这样,时间流逝了就很难再回来。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的推翻了这些俗语,当达到光速的时候就有可能做得到穿越时空。狭义相对论独特的见解颠覆了传统的经典力学的时空观。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同一个事件不同状态的人测量情况一样,而相对论认为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测量会得出不同的时间。相对论认为,光速对于任何人是一样的,所以时间不同。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它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我们的知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达到最高的一点。只有在无限的接近中,确定的线才能与不确定的线相交。如果你只是接住自己抛出的东西,这算不了什么。只有当你接住经过精确计算朝你抛来的东西,这才算得上一种本领。如果我们一个对未知连疑问都没抛出,谈何成就?成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和找到未知的结果。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将永无止境的探索下去。
第二篇: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1)厄缶实验
19世纪末,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用扭秤证实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在极高的精确度下,彼此相等。厄缶实验的设计思想极为简单。扭秤的悬丝下吊起一横杆,横杆两端悬吊着材料不同、重量相同的重物。达到平衡后,使整个装置沿水平旋转180°,若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由于无额外转矩出现,整个装置
-将始终保持平衡。最后厄缶以109的精度,证实了两种质量的等同。由于利用简单而巧妙的实验得到精度极高的测量结果,厄缶获得德国格廷根大学1909的本纳克(Benecke)奖。
1933年6月20日,爱因斯坦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作题为《广义相对论的来源》的讲话,表示他提出等效性原理的当时。并不知道厄缶实验。尽管如此,这并不能贬低厄缶实验的意义,它应该作为全部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奠基石。鉴于这一实验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广义相对论理论的可靠性,以后几十年来,人们对这一实验的兴趣有增无减。1960~1966年,狄克(Robert Henry,Dicke,1916~)等人为提高厄缶实验的精度,把厄缶的扭秤横杆改成三角形水平框架,又把石英悬丝表面蒸镀铝膜以避免静电干扰,并将整个装
-置置于真空容器中,使实验的精度推进了两个数量级,达到(1.3±1.0)×1011。1972年,前苏联的布拉金斯基(Braginsky)和班诺夫(Panov)对厄缶实验又做了重大的改进。他们采用电场中的振荡法,旋转
-由激光反光光斑记录在胶片上,使实验结果又在狄克的基础上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即9×1013。
(2)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观测
在经典力学这座坚固的大厦中,牛顿力学犹如擎天大柱,已经经受住了两个世纪的考验。把引力作为力的思想似乎根深蒂固。随着时间的推移,牛顿力学的成功事例在不断地增多。1705年哈雷(Edmund Halley,1656~1742)用牛顿力学计算出24颗彗星的结果,并指出在1531年、1607年和1688年看到的大彗星,实际上是同一颗,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哈雷彗星。克雷洛(Alxis Claude Clairaut,1713~1765)在仔细地研究了哈雷的报告后,又根据牛顿力学计入了木星与土星对彗星轨道的影响,预言人们将在1758年圣诞节观测到这颗彗星,果然它如期而至。后来人们又先后在1801年、1802年、1804年以及1807年发现木星与土星轨道间有四颗小行星,它们的轨道也都与牛顿引力理论的计算结果相符。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勒威耶(Urbain Jean Jeseph Leverrier,1811~1877)、英国的亚当斯(John Couch Adems,1819~1892)分别对天王星的轨道偏差做了计算,由此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这又是牛顿力学的一次辉煌的胜利。
尽管牛顿力学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成功,人们还是发现有一个现象不能由它得到解释。从1859年起,勒威烈接受了阿拉戈的建议。开始把观测的重点放在众星的微小摄动上。他的观测与计算表明,水星的近日点每百年的进动量大约比牛顿引力理论计算值多出40弧秒。1845年,他提出,水星的反常运动是受到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的影响,他称这颗行星为“火神星”,但是始终未能从观测中发现这颗火神星。1882年.美国天文学家纽科姆(Simon Newcomb,1835~1909)对水星的进动又做了更加详细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水即B点的进动量应为43″/百年。开始,他认为这是发出黄道光的弥散物质使水星的运动受到了阻尼,后来又有人企图用电磁理论作出解释,但是都没有获得成功。
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建立后,史瓦西(Karl Sahwarzschild,1873~1916)很快地找到了球对称引力场情况下的引力场方程解,后来被称为史瓦西解,或史瓦西度规。爱因斯坦认为太阳的引力场适用于史瓦西解,由此应该对水星的近日点进动作出解释。他认为,水星应按史瓦西场中的自由粒子方式运动;其轨迹就是按史瓦西度规弯曲的空间中的测地线。按这种假设计算,水星每公转一周,它的近日点的a2进动角应为24,其中a为水星公转轨道的半长轴,e为椭圆轨道的偏心率,T为水星T2c2(1e2)2年周期。当把水星年折合为地球年以后,计算出水星近日点的近动角为43″/百年。这一结果恰好与纽科姆的结果相符,它不但解决了牛顿引力理论多年的悬案,而且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成为验证广义相对论的三大有名的实验判据之一。
在获得这个实验判据的当时。正是爱因斯坦废除他原来的引力场方程,并建立新的场方程后的不久。得到这个相符合的结果,使他非常兴奋。在1915年12月15日,爱因斯坦在写给波兰的一位老同事的信中说:
“现寄上我的论文数篇,您从中将看出,我又一次推倒了我用纸牌搭起的‘小房子’,并且又搭了一所新的;至少中间那一层是新的。观测证明,确实存在的水星近日点进动得到了解释,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样使我感到高兴的是,引力定律的广义协变原理终于取得了完满的结果。”
(3)光线的引力场弯曲
牛顿在所发表的《光学》一书中,曾提出几个问题让后人思考。在其中的第一个疑难中,他问道:物体对遥远的光不起作用吗?难道它的作用不能使光线弯曲吗?在19世纪初,有人利用牛顿的引力理论,计算出光通过太阳的表面时,大约应该有0.85弧秒的弯曲,这是按重物在太阳附近平抛关系算出来的结果。
1911年6月,爱因斯坦在《引力对光线传播的影响》一文中,也预言了光线经过太阳附近的弯曲效应。然而这种弯曲不是出自于引力的“力”作用。而是由于引力的空间弯曲效应引起的,所以它应与牛顿引力的光线弯曲作用有所不同。按广义相对论的空间引力弯曲理论计算,光在太阳的史瓦西场中,其运动将遵守测地线方程。当光粒子经过太阳表面时,一个远离太阳这一引力中心的观测者所观测到的偏转角应为4GM,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c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r0为太阳的半径,也是光粒子路径到太阳2cr0质量中心的最近距离。理论的计算给果应为1″..75,相当于按牛顿引力理论计算值的2倍。在提出这一预言的同时,爱因斯坦还提出了观测方法。“由于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太阳附近天空的恒星,理论的这一结果可以同经验进行比较。”他希望天文学家们对这一结果进行实地考察。
当时正值战争时期,由于荷兰持中立立场,再加上爱因斯坦、洛仑兹、埃伦费斯特以及德西特之间多年的友谊,使爱因斯坦的论文经他们传送,迅速地越过英吉利海峡,由德西特最后递交到英国皇家学会。当时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882~1944)教授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秘书,他亲自阅读了这些论文,并仔细地加以审定。爱因斯坦曾在他关于引力场方程的最后一篇通讯报导中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对这一理论有着充分的理解,就很少能从它那不可思议的理论魔法中逃脱出来。”爱丁顿确实被它那诱人的魁力所吸引了。在这以后的两年中,爱丁顿怀着激情给伦敦物理学会写了一篇《关于相对论引力理论的报告》,曾获1983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钱德拉塞卡(Subrahmayran Chandrasekhar,1910~)曾称这篇报告“不仅条理清晰,而且简明扼要,至今对初学者也不愧是一篇优秀的读物”。
爱丁顿对广义相对论的热情很快地使他的密友、同事、皇家天文学会的戴孙(Frank Dyson)受到感染,他们为1919年日食间的考察积极筹划。当时,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英国颁布了征兵法,爱丁顿年仅34岁,正符合英国战时的征兵条件。戴孙及当时剑桥的挚友如拉莫尔(Joseph Larmor)、纽沃尔(H.F.Newal)教授等人,为获得爱丁顿的缓役多方活动,直至上书到内务部,再加上戴孙通过他与英国海军部的密切关系,才得到豁免,但附上一个条件,即如果战争在1919年5月(日食发生期间)结束,爱丁顿应保证在那时带领一支考察队外出做日食考察。
1919年5月29日,恰好有一次日食发生。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合派出了两支考察队,分别由爱丁顿与克劳姆林(C.D.Crommelin)教授带领,分赴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与巴西的索布腊尔两地进行观测。关于这次考察,爱丁顿有过这样的回忆:“巴西组日食时天气理想,只是因为一些偶然情况,他们的观测结果在几个月之后才得到处理,但最终是他们提供了有决定意义的证明。我当时在普林西比,日食那天,层云密布,还下着雨,几乎是没什么希望了。接近全食阶段,太阳才开始隐隐约约地露面。我们的工作按计划进行,希望情况不会像看上去那么坏。全食终了之前,云层一定是变薄了,因为在多次失败中,我们还是得到两张所需要的星像底片。把它们和太阳处于其它位置上时对同一星场所拍摄的底片进行比较,它们的差异将显示因光线在太阳附近经过时的弯曲现象造成的恒星表观位移„„
我们预先就准备在观测现场对这些底片进行测量,这并不是完全出于性急,而是担心回国途中会出现什么意外,所以立即对其中一张成功的底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日食后的第三天,当计算工作最后完成时,我已经知道爱因斯坦的理论经受位了这次检验,这种崭新的科学思想一定会被大家所接受。”
经过分析与比较,两支考察队的观测结果分别是α= 1″.61上0″.30和α=1″.98±0″.12。理论的预期值基本上与观测值相符。
11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合举行了发布会,发布这次远征队的考察结果。戴孙爵士请求第一个发言,他说:“认真研究过这些底片之后,我要说,底片肯定了爱因斯坦的预言。”大会主席汤姆孙认为“这是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关于引力论的最重要的成果,它已不是发现一个外围的岛屿,而 是找到了整个科学思想的新大陆,它与爱因斯坦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在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宣布。这个结果是人类思想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几周以后,汤姆孙又补充说:“物质使光偏斜,是牛顿提出的第一个疑难问题。提出疑问本身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成就。当观测的数值支持了爱因斯坦的引力定律时,它就更加重要了。”
(4)光谱线的引力红移
早在1907年,爱因斯坦设想把相对性原理推广到加速参照系,并由此建立等效性原理时,由于考虑了引力与加速参照系的惯性力等效,直接得到了三条重要的结论。其中之一就是来自太阳表面的光波波长将比地球上同类物质发光的波长长大约两百万分之一倍。这一预言在该年发表的论文《关于相对论原理和由此得出的结论》中提出。
1911年,爱因斯坦在《引力对光传播的影响》的论文中,再次给出引力红移的公式:
022108 0c利用史瓦西的解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爱因斯坦的这一结果恰与1909年由法布里(Charles Fabry,1367~1945)、泊松(Boisson)等人由观测谱线精细结构测出的潜线红移的数量级相同。但在当时,他们误认为这是由于大气吸收层压力影响造成的。
1925年,美国威尔孙山天文台的亚当斯(W.S.Adams,1876~1956)观测天狼星伴星A的谱线,所得出的红移量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基本上相符。在60年代,对太阳引力红移观测的最好结果是理论预言值的。ν=1.05土0.05倍。白矮星的引力场很强,其引力红移量要大得多。但是如何确定自矮星的引力势却十分困难。1971年,格林斯坦(J.L.Greenstein,1909~)等人利用衍射技术,测出天狼星伴星A的红移量(305)105。而理论值为(28土1)×10-5,相对偏差小于 7%。以上利用天文观测引力红移的方法,始终存在着一个困难,这就是由于引力红移量往往要比由相对运动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小,致使两者混在一起,难以用观测法区分。
1958年,德国物理学家穆斯堡尔(Rudolf Ludwig Mossbauer,1929~)发现,当自由原子核发射或吸收γ光子时,由于受到反冲,反冲能量EK将是激发态能量Ee与基态能量Eg之差,这就使光的发射谱与吸收谱偏差2EK的能量。但是,如果原子核被束缚在晶体点阵上,光子发射或吸收时,整个晶体反冲,会使反冲能量明显地减小,所以可以得到分辨率极高的γ射线共振吸收。穆斯堡尔效应发现不久,就有人想到利用其分辨率极高的特点,来检验广义相对论对引力红移预言。
1959年,美国的庞德(Robert Vivian Pound,1919~)和雷布卡(G.Rebka)设计了一个在地面观测引力红移的实验。这一实验的设计思想是:地面上的引力颇移与重力势有关,若将发光源放在地面上高度为 h处,射到地面上引起的频移将为
gh,当h在几十米范围时,相应的频移量虽然极小,用穆斯c堡尔效应还是可以观测到的。庞德等人把57Coγ放射源放在哈佛大学态佛逊物理实验室的22.6米高层上,-把57Fe的吸收体和闪烁计数器放在底层,预计引力频移不大于2.5×1015,比57Fe的14.4keV的辐射频览-1.13×1012要窄得多。为了测量这一微小的效应,他们在放射源上加一简谐驱动,使放射源以声频做上下方向的简谐振动,使微小的引力颇移与较大的多普勒频率叠加,再从计数器的变化中,求出引力频移。他们得到的结果是-
46×105的比值是γ=1.05±0.10。(2.570.26)105与理论值2.
后来,庞德与斯尼德尔又改进了上述实验,他们加设了恒温装置,增进了控制系统和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加大了放射源的强度。使在1965年的实验与理论结果的比值为γ=0.990±0.0076,偏差小于1%。
30年代以后,由于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原子的能级跃迁所辐射的电磁波频率相当稳定,它们极为精确地与原子的微观结构相对应。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制成性能优异的原子钟。原子钟的构想刚一出现,美国物理学家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就提出用原子钟测量引力红移的方案。他们认为测量放在山顶与山脚下两台原子钟的频率,再进行比较,即可以判断出引力红移的数值。
到了70年代,拉比的实验构想有了实现的条件。1971年,哈菲尔(J.C.Ha1ele)和基丁(R.E.Keating)把两台铯钟分别放在民航机上携带登空,在1万米高空沿赤道环行一周,一台由西向东,另一台方向相反,然后再把两台艳钟的计时频率与放在地面上的参考钟进行比较。从结果中除去由于运动产生的多普勒效应
-的因素。经修正后,所得到的由重力势不同产生的频移结果为:自东十西的实验值为(125±21)×109
--秒,相应的理论值为(144±14)×109秒,自西一东的实验值为(177±12)×109秒,相应的理论值为-(179±18)×109秒,理论值与观测值相比,均在10%以内相符。
1977年,阿里(C.O.Alley)用蜘钟做了类似的实验,符合情况在2%以内。1980年,外索特(R.F.C.Vessot)等人用“探索号”火箭将氢原子钟发射到1万公里高空,落回地面后,再与地面氢原子钟相比乱其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偏差不大于±7×105。
第三篇:曾育盼_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学习感想
《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学习感想 粒子物理:曾育盼16212299 我导师是研究暗物质理论的张宏浩老师,也是《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任课老师。在学这门课前我学过一点广义相对论的皮毛,学完之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将谈谈我的学习感想。
我们知道广义相对论是狭义相对论的推广,它将狭义相对论从惯性系推广到了非惯性系,从平直空间推广到了弯曲时间。而我也了解到量子场论是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老想着统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我某一天学广义相对论时突然想到:度规可以描述时空的弯曲,量子场论中也有度规,那把弯曲时空的度规代入不就得到了弯曲时空的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了吗?这不就是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吗?虽然挺激动,但是隐隐觉得不会这么简单。在第一节《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课后,我向张老师请教这个问题,张老师说:对呀,这就是弯曲时空的量子场论。我说:那这不就是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吗?老师说:但是这是半经典的,引力并没有量子化。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想起了玻尔的半经典氢原子模型,虽然是半经典的,但是物理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也许这种半经典的理论也会打开一条新道路。昨天去听施郁老师的讲座,他提了一下弯曲时空的量子场论是半经典。我突然想: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不可调和,但是似乎人们默认量子力学是正确,广义相对论需要被修改(量子化),也许结果是量子力学需要被“相对化”呢!
除了教书育人,张老师还邀请知名学者梁灿彬与戴自海老师来课上给我们做讲座。梁老师的讲座涉及黑洞、虫洞、多维时空。其中四维立方体的循序渐进的推演令人印象深刻。还有关于穿越的过程,并不是像我开始想的那样是从虫洞的洞里穿过的,而是沿着洞壁穿过的。我们平常看到虫洞的图,只有那个面(压缩掉一维)才是我们的活动区域。而额外维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戴老师讲了宇宙的起源。其中的暗能量令我印象深刻。我问他暗能量用什么来描述,老师说就是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我震惊于这么复杂的东西原来只是用这么简洁的常数来描写。
之前我也看过爱因斯坦场方程。也知道由它引出了宇宙学这样一门学问。而宇宙看起来这么纷繁复杂,让人觉得宇宙学也必定是一门纷繁复杂的学问。那么由场方程推出宇宙学方程的过程应该也是复杂的。但是看过张老师在《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课上的推导,我才发现原来宇宙学并没有那么复杂。宇宙学方程甚至看起来有点简洁优美。而从场方程推出水星进动、引力波、黑洞等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一个方程可以导出这么多有趣现象,充分说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强大。
总结:张老师的《广义相对论与宇宙学》课轻松幽默,收获多多:学到了知识,解决了疑惑,还更新了一些观念。当然,由于我个人的懒惰与后期重心放到了量子场论上,对于广义相对论的学习并不是很深入,希望之后的学习可以对广义相对论与宇宙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四篇: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
如何理解执行力
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以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也即企业、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对这些影响效果的因素都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的话,那么企业就可提高执行力。
进入21世纪后,执行力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多么宏伟或者组织结构多么科学合理,都无法发挥其本身的威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执行力是使企业达成计划和目标的必然途径,因而也是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执行力问题是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的事,如何提高执行力,这是每一个企业或是老板最为关注的问题,提高执行力是需各方面、各级管理人员努力去做的一件事。员工执行力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员工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个人能力;二是工作态度。就是说要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没有工作能力是不可能按照领导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
一、提高员工工作能力,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是员工自身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是企业应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以培训进修、轮岗锻炼、工作加压等手段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提高;
3、是企业要进行现有员工价值、潜力的开发。要让员工发现问题,并在发现问题之后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企业要不断挖掘员工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4、是选拔合适的人,让他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对不称职的岗位人员进行调整或者解聘,这都有助于员工整体能力的提高。
其次,要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态度不够积极,是造成员工执行力弱的主要原因。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竞争力,积极的工作态度始终是使一名员工脱颖而出的重要砝码。
二、转变工作态度,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是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通过建立有执行力的管理团队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重执行会成为一种优秀文化在企业生根开花结果;从根本上让全体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家都有一个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工作态度;
2、是员工应持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如何做到绝不拖延?如何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向杰出。不要总是认为这是小事,其实工作无小事。能把自己所在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做起事来十分消极,不过只是在工作中混时间;而积极的人则会安心工作。“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做小事中得到认可,赢得人们的信任,我们才能得到干大事的机会。结论就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3、是强化员工的责任心,让每一个员工明确个人的责任;让员工明确放弃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你从事这项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当我们对工作充满责任感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懒散敷衍成为一种习惯时,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这样,人们最终必定轻视你的工作,从而轻视你的人品。在工作上投机取巧也许会只给我们的部门带来一点点的损失,但却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只要是个人能力提高了,工作态度有所改观,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做好本职工作,就能够提高整体员工的执行力。
第五篇:读《学与问》有感
初读23课课题,我不禁产生了疑惑。“学与问”,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学问”一词,本课也必说“学问”无疑。可学问从何处来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走进了课文。而只一课,老师便基本讲完了这一课,只剩下一条小尾巴扫一下。但不得不承认,这节课由于老师的生动讲解与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完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原先的疑问,也找到了答案了。学问何处来?从勤学好问中来,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哥白尼《日心说》的伟大成就,因为勤学好问,才有了沈括举世无双的《梦溪笔谈》。而说到问,我便想起了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天是语文考试,可我们几个自以为稳操胜券的人望着一条熟悉的考题傻眼了,互相递着眼色,可得到的却全是无奈的耸肩。最后只能瞎蒙,可当时自己估计正确的可能性几乎与中国男足赢世界杯的可能性一样高。何题?“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请君用一成语概括。若放在平日不会也情有可原,可偏偏这题昨日刚出现在我们家庭作业中,整班全灭,老师只冷冷抛下一句“下午讲”,可谁知下午率先迎接我们的却是一考试。那次考试那一题只有m君对,答案是瓜田李下。吾们不服,逼问m君如何知道,他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老师的。”吾们顿时抓狂,大有把m君吞了之势,面对如此情景,他仍平静地回答了一句“上午问下午考,有何不妥?你们怎么不晓得问?”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们都有无语地从m君座位旁离开。一道昨日不会之题不问个究竟,导致了下午考试直接丢分,老师没有什么不对,m君也没有什么不对,不对的却是我们。我们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却输给了一个无名小卒,我们难搁面子,只因为平时在同学面前装得无所不知,再问老师岂不甚是虚伪?而今天学的《学与问》这一课也解开了我心里许久的一个结,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也顿觉孔圣人所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极是也。向人请教不是耻辱,面成熟谦逊的表现,而在千万个“为什么”中我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真正的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