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皮山县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工作汇报
皮山县农业产业化
农产品加工培训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皮山县以时不我待的工作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依托优势农业资源,努力推动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的发展。
一、皮山县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基本概况。
目前,皮山县现有特色林果业面积19.7万亩,其中:石榴面积5.2万亩、核桃面积4万亩、优质杏基地7.9万亩、葡萄基地2.1万亩、水蜜桃0.5万亩。基于这些优势产业,近年来,皮山县人民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先后引进了三家石榴酒生产企业,一家国家级酱用番茄加工生产企业和若干林果加工企业,先后吸纳企业员工5800人。除此以外,县人民政府把劳务输出机构设在乡镇企业局,其培训的涉及面广,有涉农种植培训项目,有畜牧养殖、配种培训,有手工羊毛地毯编织培训,有缝纫裁剪培训,有砌筑泥瓦工培训,有烹调培训等各类培训业务。因这些培训业务都属于劳务输出技能培训范围,县委每年都给乡镇企业局下达1.5万人次的培训目标任务,这些目标任务的培训业务和资金就需要相关业务部门的帮助和扶持。县劳动人事局主要负责砌筑、缝纫、烹调、汉语言文字项目;县扶贫办主要负责手工羊毛地毯编织培训和劳务输出技能培训项目;科技局主要负责科技
三项培训项目;科协主要负责今冬明春科技项目和科技明白人项目,而这些培训项目都汇集到劳务输出技能培训项目范围,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断扩大本部门的影响力和业务范围,但是,所有这些培训项目都需要有一个有资质的单位来承担,这就需要我们与县职业高中、农广校去竞争,在当前皮山县乡镇企业局还未具备资格的情况下,更需要自治区乡镇企业局的大力支持。
当前,皮山县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培训主要依托县劳动人事局、县扶贫办、县科协等单位对农牧民进行种植、养殖等涉农行业的培训,尚未形成对涉农企业职工进行培训的体制机制,其主要原因:一是涉农企业的部分专业技术工种的培训,需要企业自身内部采取一帮
一、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二是培训经费必须针对有资质的部门;三是企业员工培训主要以其内部自行培训为主;四是2000年以来,乡镇企业开始大规模改制,作为主管部门的乡镇企业局,其职能范围逐渐萎缩,企业开始走向联营和私营的转轨机制,政府部门不便再插手企业内部事务。
今年以来,皮山县乡镇企业局完成了1.3万人次的劳务输出基础汉语知识培训工作,单独负责完成了手工羊毛地毯编织培训600人。
二、基层企业和管理部门培训的重点需求
1、基层企业培训的重点需求。
依托我县杏、石榴、大芸、山药、酱用番茄、养殖业、手工羊毛地毯编织等特色经济,近几年来我县引进了一批涉农企业,其中两家企业已成长为地区级龙头企业,一家企业成长为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但是,由于受到交通条件、地域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还非常低,农产加工企业的发展也往往举步维艰,要缓解甚至摆脱这种状况,加强培训成为了重要选择之一。
一是加大厂长、经理等掌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人员培训力度。要引导厂长、经理带领企业走科学化、集约化道路,在拓展疆内外市场的情况下,努力实行“走出去”战略,发展外向型企业。让厂长、经理们认识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是企业腾飞的重要选择。使厂长、经理们意识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固然必要,但企业自身的自力更生、自主发展才是其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要摆脱等、靠、要思想,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带领企业前进,要努力“内强产品质量,外拓市场空间”,牢固树立名牌意识。
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培训具备现代化业务素质的员工,加大对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
2、管理部门的培训重点要求。
就管理部门而言,有部分干部职工对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认识不到位,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维系整个“三农”问题大局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一是加大对管理部门干部职工的农业产业化有关知识培训力度。向干部职工讲明何谓“农业产业化”及其由来,阐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要提高思想认识,说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二是加强交流学习。南疆和北疆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上有很大的差距,北疆各地区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明显,而南疆地区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就相对落后,因此,应加大交流学习力度,以活生生的实例来启发和引导广大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
三是利用劳务输出转移机构还设在乡镇企业行政部门的机遇,大力开展汉语交流和普及汉语培训,加大对农村手工羊毛地毯编织培训。
四是充分利用劳动人事部门、扶贫培训资金、科技培训资金加强乡镇企业内部业务,充分用活用足培训资金,来充实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业务范围。
三、建议
希望能得到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授权皮山县乡镇企业局成立培训中心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为大力发展皮山县优势产业,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皮山县乡镇企业局会同县劳动人事局、县扶贫办、县科协等单位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全县各类劳动者进行免费劳动技能培训,取得了实效。虽然各方面资质已达到要求,但至今皮山县乡镇企业局未成立培训中心,因而,很多培训项目资金无法到位,广大农牧民群众以及各涉农企业职工鲜有持职业技能合格证者,因此,请自治区乡镇企业局授权皮山县乡镇企业局成立培训中心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皮山县乡镇企业局
二〇〇九年八月四日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
在甘肃省泾川县创建獭兔饲养生产加工企业,初步建成年饲养獭兔20万只,生产獭兔皮20万张,加工[生加工]獭兔肉200吨,加工花肥1000吨的经营方案最优,后续建成企业+养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集饲养业、饲料业、花肥加工业、兔肉加工业、兔皮生产业、储运、销售等完备的产业群。
此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土地面积100亩。
此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3.5年,投资利润率为35%。
关于在泾川县创建獭兔饲养生产加工企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部分内容)
第一章 项目综述
一、项目及负责人
1、项 目
项目名称:在泾川县创建獭兔饲养生产加工企业
2、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 巨孝明
二、可行性研究概况
1、可行性研究负责人
负责人:巨孝明
2、可行性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领导并扶持养兔户,以发展兔业经济为中心,坚持农业特色化方向,坚持企业产业化方向,依靠农村,依靠农民,艰苦创业,努力拼搏,为把企业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现代化企业而奋斗,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奉献积极的力量。
(2)原 则
坚持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原则,立足泾川,面向国内外,以饲养、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开发为企业发展方向;促进农民受益、企业发展、国家增收。
3、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范围
(1)主要依据
①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
② 国家有关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政策;
③ 国家和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生加工的政策;
④ 全国食品工业发展规划要求;
⑤ 国家关于发展绿色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政策;
⑥ 泾川县丰富的植被资源优势以及现有的养兔规模;
⑦ 泾川县关于发展农牧产业的优惠政策;
⑧ 有关兔业发展的建设规范、标准、技术要求等。
(2)主要范围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獭兔市场前景分析、泾川县植被资源分布及可持续发展扶持养兔户的数量,饲养、生产基地的建设、建设规模、技术方案、工艺技术要求、组织管理、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评价等。
三、可行性研究结论
1、建设依据充分
(1)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2)符合泾川县农业发展的产业规划;
(3)獭兔皮是制造裘皮服饰的上等原料,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广阔;
(4)獭兔肉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少胆固醇、容易消化吸收的保健食品,经过生加工后,安全、卫生、方便、营养、健康,是理想的绿色食品,市场潜力巨大。
(5)獭兔粪经过非添加元素性加工成花肥,是植物园林、花卉养殖基地等理想的绿色环保肥料;
(6)企业经过初创阶段稳步过度到发展阶段后,通过扶持发展养兔户,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与壮大,又为农村、农民增加了致富点;
(7)企业采取公司+养兔户的运营模式,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繁荣了泾川经济;
(8)企业与养兔户同呼吸、共命运,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2、建设方案
经研究分析:① 初步建设年饲养獭兔20万只、生产獭兔皮20万张、加工獭兔肉200吨、生产花肥1000吨的生产经营方案最优;② 后续建设成公司+养兔户的经营模式方案最优。
3、建设面积与投资
经研究分析:
1、项目建设总面积为66667㎡,即100亩。
2、项目总投资为2000万元人民币。
具体如下:
① 饲养区60亩,投资600万元;
② 饲料加工区5亩,投资85万元;
③ 花肥加工区5亩,投资60万元;
④ 生产加工区30亩,投资600万元;
⑤ 流动资金655万元。
4、企业用地申请
企业向泾川县人民政府申请企业用地,位置为泾川县辖区内,312国道附近。
5、资金筹措与还款期限
在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企业申请2000万农业项目贷款。经过分析,可在4年内连本带息全部还清。
6、企业模式
初创阶段-发展阶段企业采用自身运营模式。
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企业采用公司+养兔户的运营模式。
7、企业管理
企业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合理开发产品种类,采用适应的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知名度,加强管理,扩大市场,使企业朝着稳定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8、企业组织
企业组织形态必须体现由小到大、逐步健全、完善的建设理念。
企业共设16个职能部门,包括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后勤部、财务部、审计部、饲养部、饲料采购加工部、发展收购部(适时设立)、兔皮生产部、兔肉加工部、花肥生产部、储运部、质量管理部、兔皮销售部、兔肉销售部和肥料销售部。
9、企业定员
企业员工总数初步计划为500人。
管理人员50人,饲养人员200人,饲料加工人员10人,花肥加工人员20人,生产加工人员80人,市场销售人员100人,其他40人。
10、产业开发
企业以饲料业、饲养业、肥料业、兔皮生产业、兔肉加工业、销售、储运等一体化开发,形成完备的产业群。
11、产品开发
企业以生产整理獭兔皮为第一主干产品,生产加工獭兔肉为第二主干产品,生产加工花肥为第三主干产品。
12、饲养、生产、加工技术
企业采用先进的饲养、生产、加工技术,配套先进的设备,科学饲养、合理生产、有效加工。
13、养兔户发展
以市场需求导向为原则,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合理扶持发展养兔户,逐步发展成公司+养兔户的运营模式,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实力,实现带领农民致富的愿望。
14、企业经济效益
1、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期为1年。
2、项目建成投产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1)利润、创税
第一年利润为705万元,创税234万元;
第二年利润为1310万元,创税468万元;
第三年利润为2493万元,创税936万元;
第四年利润为4190万元,创税1612万元;
第五年利润为6855万元,创税2574万元。
(2)投资利润率为37.5%。
(3)静态投资回收期为2.99年;动态投资回收期为3.28年。
(4)内部收益率为43.7%。
(5)项目寿命期初步测定为20年。
15、养兔户经济效益
养兔户从第二年每户的收入为7000元,利润为1000元,1000家养兔户总收入为700万元,利润为100万元。到第五年10000家养兔户总收入为7000万元,利润为1000万元。
16、环境效益
生产动力主要为轻型电力,不会危害人身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17、社会效益
该项目为农产品综合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深化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企业通过扶持发展养兔户不仅保证了自身的原料供应,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企业与养兔户同呼吸、共命运,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 项目建设依据
一、獭兔业经济分析
1、獭兔概况
獭兔,又名力克斯兔(Rex rabbit),是一种典型的皮肉兼用型兔,因被毛极似水獭皮且色泽美观鲜艳,色彩丰富,故人们以獭兔称之。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兔形目、兔科、穴兔属、家兔变种。1919年,法国一个名叫卡隆的牧场主发现其家中的有窝灰色兔中出现一只短毛多绒的后代兔,绒毛褪换后出现一身漂亮的红棕色短毛;同时,另一窝中又出现一只同样的异性变异个体。一位名叫吉利的神父买下了突变兔,经几代选育,扩群繁殖,逐渐自
成一系,因这种兔子绒毛短而整齐,枪毛不露出绒面,故命名“Rex rabbit”,即“兔中之王”的意思。1924年,獭兔首次在法国巴黎国际家兔博览会上展出,得到了养兔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新品种之一,从而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地,20世纪30年代后,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相继引入饲养,并培育出许多其他色型的獭兔。目前,在英国得到认可的獭兔色型有28种,在美国有14种。
2、獭兔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
獭兔为皮肉兼用兔种,有双重的经济效益,贵在皮毛。
以兔皮而言,其被毛短、密、平、牢,毛皮轻柔美观,符合当今人们衣着崇尚天然、讲求色型与轻薄的趋势,故制裘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据多方估测,目前世界獭兔皮市场需求量原皮达5千万张,缺口相当大。以兔肉而言,獭兔肉比肉兔更有营养,是高蛋白、低脂肪、少胆固醇、容易消化吸收的保健食品,为肉中之上品,更符合当今人们追求营养、健康的趋势。兔肉营养价值丰富,纤维细嫩,味道鲜美,适合现代生活对肉质的要求。正因为兔肉营养价值高,发达国家的居民对兔肉的消费量很大。如:西欧和东欧国家人均年兔肉消费水平为2.0kg,其中:马耳他人均9.5kg、意大利6.0kg、西班牙4.0kg、法国3.0kg,而我国人均年消费不足150g,大部分为四川和沿海居民所消费。
3、獭兔肉的市场前景分析
近年来,世界消费圈内形成一种肉食新时尚,肉食消费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追求新鲜、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是绝大多数消费者的心声,肉食消费正在面临一场革命。獭兔肉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少胆固醇、容易消化吸收的绿色保健食品,且经过生加工后安全、卫生、方便,符合厨房革命的需要,必将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选择。
二、泾川县具有发展兔业的最佳潜力
1、地理、生态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东经 107°15′-107°45′,北纬35°11′-35°31′,东接宁县、陕西长武,南连灵台,西邻平凉,北靠镇原、西峰,属于陇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总面积1409.3平方公里,境内海拔最高为1406米,最低为950米,地势西高东低。
泾川县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县,近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该县有森林面积48.84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2.2%。
2、气候、气象
泾川县属于陇东温带半湿润性大陆气候,降雨适中,植被生长茂盛,年平均气温10℃,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雨量596㎜,年平均蒸发量1339.6㎜。盛行风向为东北风,频率11%,平均日照时间2274小时。
3、水文状况
泾川县城区有泾河、汭河两大河流经过,汭河为泾河的支流,在城西王母宫处汇入泾河。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的六盘山,据泾川水文站近十年的资料统计,丰水年平均径流量为8.16立方米/秒,枯水年平均径流量为2.01立方米/秒,平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98立方米/秒。汭河发源于华亭县内的关山,为泾河的一级支流,据统计,丰水年径流量为3.311亿立方米,枯水年径流量为0.763亿立方米,平水年径流量为1.848亿立方米。
4、交通状况
泾川县是312国道干线县,交通方便。目前,正在修建高速公路和铁路。
5、社会简况
泾川县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等。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草畜业和林果业已形成优势格局。适宜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泾川成为甘肃东部重要的养殖基地和果品蔬菜基地,从而为该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泾川县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良好习惯,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78所,这
些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为该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6、总 结
泾川县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气候湿润、降水量多、植被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兔业的最佳潜力。
三、泾川县现有的养兔规模及其现状
1、规 模
经考察,泾川县大部分乡镇都有养兔户存在,已经形成饲养规模。
2、现 状
由于养兔户对当前的市场趋势缺乏科学的认识,大多数养兔户都在饲养传统的肉兔,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养兔户没有企业的扶持,存在“卖不了”的大难题。
四、泾川县可扶持发展的养兔户规模
经过分析,泾川县可扶持发展的养兔户数量可达5万户以上。
五、在泾川县创建獭兔生产加工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泾川县创建一座现代化的獭兔生产加工企业,意义重大:
(1)积极响应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三农”发展政策;
(2)发展并繁荣了泾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3)加快了泾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推动了泾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5)为泾川现有的养兔户提供了致富的平台;
(6)带动了全县养兔业的发展与壮大;
(7)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8)带动了泾川其他产业的发展。
六、结 论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依据充分,符合天时、地理、人和,是一个上应国家、下应民意的好项目。
……
其余章节(涉及到生产布局和相关技术等方面)暂不公布!
融资金额: 500-2000万元人民币
项目投资总额: 2000.00万元人民币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赤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汇报
(2011年12月)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农业产业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1年农业产业化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截至11月底,我县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实现3.1亿元,同比增长7.8%;“111”工程实际完成投资38159万元,完成投资计划的 %;龙头企业完成银企对接贷款2210万元;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其中5家(赤城县富民农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赤城县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赤城县溢利蔬菜专业合作社、赤城县兴盛肉鸡专业合作社、赤城县和艺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现了“农超对接”,对接总额突破2500万元。全县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45个(畜牧养殖专业村20个、种植专业村25个)。
二、主要做法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充分分析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赤城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整合500万元资金,对蔬菜、生猪、肉牛等 1
主导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促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在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用水、用电、用地及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以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投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改、研发、安全生产等项目。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活动,发展订单农业,在企业、合作社与农户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使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中得到更多实惠。年内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发展社员200余户,带动农户1000余户。
3、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扩模发展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全年共集中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2次,为符合授信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争取信贷3000余万元。
4、实施品牌增效战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生产产品的品牌申报及认证工作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效益。全县共注册商标9个,认证无公害基地5个,品种15个。
5、狠抓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实行“政府招聘、财政供给,企业使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2012年农业产业化工作谋划情况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坚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明确三大任务(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农民技能培训);落实四个强化(强化扩张发展、强化激励机制、强化市场营销、强化指导服务);突出五个重点(加快规划引导、保障资金供给、做好监测认定、加强农超对接、力促政策落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新跨越。
2、主要奋斗目标:到2012年末,蔬菜规模种植年产值力争达到3亿元,规模养殖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15-20家,“一村一品”专业村数量达到50个。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9.3%,增长1.4%;农户参与率达到82%,增长8%。力争创建省优品牌1-2个,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数达到总量的20%以上。同时,为县委、政府提供3-5份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助力产业发展。
3、主要工作措施:一是提升龙头企业发展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区集聚,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二是深化财政资金导向功能,通过担保方式,有效解决企业抵(质)押物不足的难题,破解资金瓶颈;实施以奖代补,鼓励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共同带领农民致富。四是出台优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兰溪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上级一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强抓基地、龙头和市场三要素,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
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环境,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益农业持续发展,以农业龙头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9家(金华市级13家),2005年销售收入6.8亿元,出口创汇850万美元,建有各类基地10.8万亩,带动农户5.6万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8家(其中专业协会7家,行业协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省级示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家,金华市级6家,会员达到1万多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5514名),联结基地 8.75万亩,今年新成立专业合作社4家,行业协会1家;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获省级名牌产品1个,金华市名牌产品3个,金华市著名商标3个;到2005年底已经认定省级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7.6万亩,森林食品生产基地3个,4.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3只,有机农产品2只,2006年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只。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一是针对实际情况,多次出台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出台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对建基地、办协会(专业合作社)、创品牌、设窗口(农产品销售窗口)给予大力扶持,在财政极为紧张的状况下每年安排15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补助。三是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列入各镇(乡)、街道工作汇报会的重要内容,列入年终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四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2、因地制宜,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我们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产业强龙头,壮大龙头带产业,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坚持“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基地规模建龙头,围绕外贸订单建龙头”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珍珠、蛋鸭、蜜蜂、水萝卜和兰花为主的六大类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群,农业龙头企业呈现出多龙腾飞,强龙劲舞之势。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多方招商引资。市财政拿出50%以上的支农资金专门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奖励。(1)对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有功之臣给予1—5万元奖励;(2)对引进新办固定资产300万元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征用土地中,分档次给予土地征用费补贴;(3)对投资板鸭、杨梅、蔬菜、珍珠、水萝卜和兰花六大类农产品项目,奖励每个品牌宣传费5—10万元;三是外贸政策扶持。为了使六大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的给予优先支持,对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的农产品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对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市政府每年给予重奖。
3、建立规模基地。根据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围绕杨梅、珍珠、蛋鸭、蜜蜂、水萝卜和兰花等六大类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种植小区,使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联为一体,形成了“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基地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共沾、风险共担、连心联利、共同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全市建立各类基地10.8万亩。
4、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8家,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市农、林、牧、渔各个产业和具有优势的主要特色农业行业,都已经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合作层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领域合作拓展,有的合作社开展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几统一”服务。三是合作机制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发展初期运作无序、分配随意的不规范现象,组织结构、股本结构不断优化,表决方式的民主性和公开性、分配方式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开始得到了体现。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
“包不了”的问题,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5、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多年来,我市把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作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点工作来抓。(1)对获国家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20万元;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8万元;获金华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1万元;(2)对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奖励0.1万元;(3)对当年通过市级有关部门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农展会获得金奖的农产品给予奖励,获国家级的奖励5万元,获省级的奖励2万元,获金华市级的奖励0.5万元;(4)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直销本地农产品窗口奖励1万元。
6、完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农业技术保障。(1)建立以科技特派员“联村、抓点、带片”的工作责任制度;(2)建立以农技干部“分线、抓点、带面”的工作责任制度;(3)建立以镇乡、街道“特色凸现专业连片”农业龙头原料保障制度;(4)依托农技部门“农民之家”和电视台“金色田野”为大本营,面向农村,服务农业,送药上门,下乡送诊,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基地产业化提供农业科技保障。(5)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做好农业信息服务。
三、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再融资困难。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一是初期投入较大,企业回报率相对较低,回报周期长,存在风险大,造成再融资困难;二是农产品原料季节性收购,收购时货款当场两清,流动资金需求量集中,造成流动资金相对短缺,甚至周转不灵。
2、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人才缺乏。农业龙头企业都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等企业发展之初的综合症,再加上经营有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新产品开发又受资金和知识的限制,农产品只能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大削弱了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大多是非正式的、临时的,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3、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科技含量不高。我市几个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但由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乱、杂,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面积规模较小。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欠规范。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算
1、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规模基地。把扶持资金集中起来,引导解决产业规模偏小、偏散,“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现状,大力发展专业镇乡,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新建杨梅、枇杷、蚕桑、小萝卜示范基地1万亩,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抓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今年争取申报省级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以上,面积3万亩以上,规划实施女埠、马涧省级森林食品基地3.1万亩。
2、培育规模经营的生产主体,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嫁接改造,扩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突出扶持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对企业集团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发展成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继续围绕珍珠、蜂产品和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业招商,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
3、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开发和推广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及技改醒目的贷款需求,应及时进行项目论证,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安排。协调龙头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对龙头企业的信誉进行评估,对信誉好的企业,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为企业在农产品收购其间提供资金保证。
4、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加快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支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并在自愿互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合与合作,组建农产品营销公司,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集约化,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连接起来。
5、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广普及农民信箱,促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发展农民信箱注册用户15000户以上,全面组建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点,初步构建我市农民的电子商务平台。按照“农广联动、优势互补”运作模式,继续办好《金色田野》电视栏目。继续办好农民之家。做好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多渠道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以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兰溪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
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会的重要内容,列入年终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四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2、因地制宜,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我们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产业强龙头,壮大龙头带产业,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坚持“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基地规模建龙头,围绕外贸订单建龙头”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珍珠、蛋鸭、蜜蜂、水萝卜和兰花为主的六大类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群,农业龙头企业呈现出多龙腾飞,强龙劲舞之势。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多方招商引资。市财政拿出50%以上的支农资金专门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奖励。(1)对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有功之臣给予1—5万元奖励;(2)对引进新办固定资产300万元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征用土地中,分档次给予土地征用费补贴;(3)对投资板鸭、杨梅、蔬菜、珍珠、水萝卜和兰花六大类农产品项目,奖励每个品牌宣传费5—10万元;三是外贸政策扶持。为了使六大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的给予优先支持,对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的农产品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对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市政府每年给予重奖。
4、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8家,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市农、林、牧、渔各个产业和具有优势的主要特色农业行业,都已经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合作层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领域合作拓展,有的合作社开展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几统一”服务。三是合作机制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发展初期运作无序、分配随意的不规范现象,组织结构、股本结构不断优化,表决方式的民主性和公开性、分配方式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开始得到了体现。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5、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多年来,我市把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作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点工作来抓。(1)对获国家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20万元;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8万元;获金华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1万元;(2)对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奖励0.1万元;(3)对当年通过市级有关部门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农展会获得金奖的农产品给予奖励,获国家级的奖励5万元,获省级的奖励2万元,获金华市级的奖励0.5万元;(4)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直销本地农产品窗口奖励1万元。
6、完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农业技术保障。(1)建立以科技特派员“联村、抓点、带片”的工作责任制度;(2)建立以农技干部“分线、抓点、带面”的工作责任制度;(3)建立以镇乡、街道“特色凸现专业连片”农业龙头原料保障制度;(4)依托农技部门“农民之家”和电视台“金色田野”为大本营,面向农村,服务农业,送药上门,下乡送诊,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基地产业化提供农业科技保障。(5)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做好农业信息服务。
三、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再融资困难。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一是初期投入较大,企业回报率相对较低,回报周期长,存在风险大,造成再融资困难;二是农产品原料季节性收购,收购时货款当场两清,流动资金需求量集中,造成流动资金相对短缺,甚至周转不灵。
2、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人才缺乏。农业龙头企业都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等企业发展之初的综合症,再加上经营有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新产品开发又受资金和知识的限制,农产品只能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大大削弱了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大多是非正式的、临时的,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3、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科技含量不高。我市几个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但由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乱、杂,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面积规模较小。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欠规范。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算
1、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规模基地。把扶持资金集中起来,引导解决产业规模偏小、偏散,“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现状,大力发展专业镇乡,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新建杨梅、枇杷、蚕桑、小萝卜示范基地1万亩,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抓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今年争取申报省级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以上,面积3万亩以上,规划实施女埠、马涧省级森林食品基地3.1万亩。
2、培育规模经营的生产主体,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嫁接改造,扩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突出扶持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对企业集团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发展成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继续围绕珍珠、蜂产品和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业招商,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
3、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开发和推广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及技改醒目的贷款需求,应及时进行项目论证,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安排。协调龙头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对龙头企业的信誉进行评估,对信誉好的企业,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为企业在农产品收购其间提供资金保证。
4、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加快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支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并在自愿互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合与合作,组建农产品营销公司,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集约化,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连接起来。
5、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广普及农民信箱,促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发展农民信箱注册用户15000户以上,全面组建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点,初步构建我市农民的电子商务平台。按照“农广联动、优势互补”运作模式,继续办好《金色田野》电视栏目。继续办好农民之家。做好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多渠道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以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