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加大源头治腐力度遏制腐败现象
新形势下如何加大源头治腐力度遏制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活动领域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腐败现象逐渐增多,腐败金额逐渐增大,腐败领域逐渐扩大,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一再加大反腐败力度,但腐败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甚至还有扩大蔓延之势。究其原因,是部分干
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也是对腐败分子的心慈手软,但同时也因为监督机制的不科学和制度的不完善。
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首先是干部思想素质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外在的约束对于抑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尤为重要。从“人性”来看,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思想又是不稳定的,极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有时就在一念之间,现实中不少人犯错误都在于一念之差。由此可见,思想对人的行为约束是一种软约束,约束力的大小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与外在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单靠思想教育提高人的觉悟来抑制欲望、根治腐败是不现实的。其次,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腐败分子惩治量刑过轻,难以产生警示作用,也根本不足以震慑腐败分子那颗贪婪的心,贪污受贿几十万、上百的,查出来大不了给一个党纪处分,官照样做,干部照样当;贪污受贿上千万、甚至过亿的,查出来也不定就会判死刑,这些腐败分子都心存侥幸,查出来退钱,再拿党票当“护身符”,查不出来就能富贵几代。回想建国初刘青山、张子善为区区几千元就掉了脑袋,相比而言目前的法律法规简直是太仁慈了。同时,就目前监督机制来看,明显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权力过于集中;二是监督乏力。腐败归根到底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极度地权力澎胀会使“人性”失去控制,腐败的空间广泛存在,导致其滋生蔓延。监督乏力就会使权力失去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力就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必然导致腐败。
因此,要想有效地遏制腐败,只有加强干部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监督机制,重典治贪严惩腐败,从主观上使干部不敢腐败,从客观上不给腐败行为遗留滋生空间。
一、强化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廉洁从政社会环境,使干部从思想深层“不想腐败”。
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是抵抗腐朽文化和垃圾文化最有效的武器,是凝聚民心的一种社会环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准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载体,同时,它更是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和惩防体系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推动反腐倡廉、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不同人群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不同的深刻变化。这种极端不平衡性亟待通过有效的文化灌输方式来进行弥补和解决,必要时重新进行构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颓废的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不良思想逐步蔓延。在这种环境中,干部是否经得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考验,关键就取决于个人政治思想素质和廉政文化意识的强弱。这就需要通过积极的引导,促使广大干部加强文化修养,锻造人格魅力,具备秉公执法的党性原则和严以律己的慎独精神,正确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与享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切实增强廉政文化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能力。实践证明,许多集体性腐败的产生与该地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譬如:在一个卫生不洁的公共场所,你可能会把烟蒂随手扔在地上,但如果是在一个地面清洁异常的地方,你可能就不会这样做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相当重要。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是非曲直、利弊得失、尊卑荣辱等判断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然导致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文化追求上的心态迷惘、无所适从。因此,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倡导多重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时尚,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以廉为荣、以贪为辱、尊廉崇廉、斥贪恶腐”的文化氛围,使腐败分子犹如“过街老鼠”,从而以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使广大干部从思想深层“不想腐败”。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使干部从思想深处不愿腐败。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这是搞好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前提,也是治本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物欲的诱惑,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把理想信念置于脑后,视宗旨观念为落伍思想,甚至对党怀异志,对人民有二心,放纵自己的欲望,最终堕入罪恶的深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因此,强化干部的理想
信念教育,戒奢尚俭,严于自律,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潮的侵蚀,时刻提醒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谋利益,绝不能作为个人腐败、搞权钱色交易的资本,培养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经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从思想上自觉抵制腐败,从行动上坚决反对腐败,恪尽职守,立党为公,体现宗旨,永葆共产党
人的光荣本色。
三、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制度建设,加大监督力度,使干部在客观条件上不能腐败。
1、有效遏制腐败行为滋生,关键在于监督是否有力,而能否真正实施有效监督,就在于体制能否与现实国情相适应。目前我国干部监督体制是依据《党章》建立的,然而《党章》中关于干部监督之规定是在当时以阶段斗争为主、适合当时民主革命之需要的基础上建立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干部监督和管理制度,才能形成对各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有效制约机制,去监督和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根据古今中外监督体制的成功经验分析,监督部门与被监督的权力机关存在隶属关系,显然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依照党纪国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实施监督的部门应结合国情实际,实行垂直管理或党外监督,使任何人、任何权力都置于必要的监督之下。为了巩固党的永久性执政地位,同时也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日益强大,不允许存在不受监督的干部,不允许存在不受监督的权力。江泽民同志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越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党内监督。”因此,对掌握公共权力领导干部,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非党人士,都必须将其置于有效地监督之下,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
2、强化制度建设,实现源头治腐。制度建设是防腐治腐的关键,制度对人的行为约束是一种硬约束。制度完善,对腐败现象的防范就严密,就不会给腐分子以可乘之机。即便一些人思想上有腐败的主观意图,那么客观上也不具备相应条件,他们想腐败也腐败不成,如果真有人胆敢以身试法,那么等待他们将是“伸手必被捉”的下场。如果制度有缺陷,漏洞百出,腐败分子就会千方百计钻制度的空子,从而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同时,部分干部即使腐败了,因为制度漏洞而导致不会被发现,或者被发现,那也只是出于偶然。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一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被抓受惩,不是因为他们作恶多端,而是因为运气不好,或者手段不够高明。这样一来,人们从被抓的腐败分子身上吸取的教训估计不是告诫自己不去腐败,而是提醒自己改进作案的手段,增强其隐蔽性。
3、加大监督力度,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搞好反腐败斗争的关键。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监督乏力,有部分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或碍于人情,或收受贿赂,或美色引诱,或被人协迫,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对违法违纪的事情打招呼、批条子,大开方便之门,一步步走上“不归路”最后沦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如远华走私案中的李纪周、四川打黑案中的文强等,如果监督得力,挽救及时,这些党的高级干部未必就会给国家造成巨大地经济损失,给党造成如此恶劣地政治影响。同时,监督乏力也是腐败分子搞权钱色交易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一是改革监督体制以适应现实国情,并健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从而使监督部门和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二是教育干部认清肩负的职责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敢于相互监督,并自觉接受监督,三是真正实行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使监督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便于监督、能够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就是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工作做好了,才能使腐败分子在恢恢天网之中无处藏身。
四、严刑重典,坚决打击,绝不姑息迁就,使干部在主观意识上不敢腐败。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反腐败只能依靠法制,依靠严谨的法律条文和严厉的法律制裁措施。反腐败斗争,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对腐败分子的心慈手软,就是对国家、对党、对人民的犯罪。因此,绝不能姑息迁就,必须实行严刑重典,决不手软。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面对诱惑都要事先掂量一下为此可能付出的代价,一旦代价沉重,得不偿失,就会断然缩手。纵观中国历史,明朱元璋对贪官污吏剥皮揎草示众,为大明帝国早中期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雍正对腐败分子抄家灭族,形成“雍正一朝、无官不清”,造就了乾隆盛世。建国初刘青山、张子善因贪丢命,神州三十年无巨贪,为改革开放营造了快速发展的政治氛围。对腐败分子严刑重典,坚决打击,才能显示我党净化自身、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同时,在经济上坚决没收腐败分子的所有非法所得,并课以重罚,直至使其倾家荡产。只有重典重罚同时实行,才能使腐败分子思之则惧,抛弃侥幸心理,“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从而有效遏制腐败。
第二篇:源头治腐,体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的思想动因;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封堵权力腐败的通道,对源头治腐心得体会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执政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对党的作风形象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是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衡量社会法治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具体材料请详见: 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这一重要论述,精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dxp关于“两手抓”的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不但要从严治标,而且必须从严治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只有加大治本力度,强化防腐机制建设,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一、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的思想动因。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成克杰、王宝森、胡长清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必须要下功夫祛除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病毒,疗救其道德上的缺失,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及新闻单位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使领导干部“不愿意腐败”。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抓好德治的根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抓好德治的核心内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崇高理想,增强宗旨观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把内在的道德要求付之于长期的从政实践,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以权谋私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立党为公,用权为民。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律意识作为抓好德治的重点内容。jzm同志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在领导岗位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该留点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始终有一种高层次的追求,做到“其责己也重以周”,随时随地都能严于律己,慎于小节,管住自己。不这样做,所谓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就根本无从谈起。
二、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封堵权力腐败的通道。法纪松弛,对权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监控,其结果往往导致权力腐败的案件频频发生。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从根本上遏制和防范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德治,而且需要全面加强法治,真正做到依法制权,依法治官,依法行政,努力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
一是要强化法治意识。执政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对党的作风形象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法治,必须从抓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入手,着力使他们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引导他们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权与法的关系,防止和克服权大于法的现象;使他们
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克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带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规,并要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加深理解,增强法纪观念,切实遵纪守法,管住管好自己,以实际行为维护法纪的权威性、严肃性,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要强化以法制权的监督制约机制。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减少以至根本遏制权力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便利、管用的权力制约机制,依法对权力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使之合乎法制规范。为此,必须适当分解并合理配置权力,把决策、执行、监督等三权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切实改变过分集权于个人的状况;规范财权、用人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的运作程序,强化对领导干部职权行为的监控机制,对权钱交易之类的腐败行为实施重点防范;完善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防范预警机制,切实改变监督滞后的状况;加大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并通过深化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对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进一步理顺监督体制,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作用,使之真正能依法制权、以权制权。
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是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衡量社会法治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他们更应该自觉地以法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职务行为,模范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政令。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素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存在问题仍然比较多,如为部门利益而违法违规、造假帐报假数据、搞“政策谋私”等。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查纠监督,力求使党员干部的职务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真正体现公众的意志和利益,这样才能有力地推进法治,使党风政风不断好转。
三、构筑牢固的治腐措施防线,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反腐败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用改革的办法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jzm同志关于德治与法治“必须双管齐下”的重要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内在的客观规律。因此,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权钱交易。二是进一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福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实行领导干部住房、工作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福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换新车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加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增加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根治“黑箱”作业,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总之,要通过改革,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适应的,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办法,使干部“不能腐败”。>
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为其获得利益的同时,必然使其付出代价,或者叫成本。腐败同时也离不开这个规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关于“腐败成本”,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中,腐败行为受到来自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制裁和谴责,包括法律上的成本和道德上的成本。具体包括被查处的概率、法律处置程度、经济惩罚程度、精神或名誉损失和社会舆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还包括进行腐败活动时行为人为此付出的金钱、精力、时间及心理压力等。“腐败收益”是指由于不正当运用而为权力人带来的非正当收益,主要包括收受的贿赂、贪污所得财产、权力滥用带来的权权势感、以及色情享受等等。
按照经济学原理,任何低成本、高收益,必然同时带来高风险。但作为腐败,有其特殊性。有关专家称,我国的反腐败工作当前急需大幅度地提高腐败的各种成本,使腐败行为高风险、低收益。他们还对公务员腐败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了分析:当公务员从事腐败或犯罪活动的收益比其成本或风险大得多,http://www.xiexiebang.com 他就具有腐败的动机;当潜在收益足够大时,他就可能“铤而走险”。而当公务员廉洁的收益比其成本风险大得多,他就具有廉洁的动机;当廉洁潜在收益足够大时,他就可能“廉洁一生”。由于腐败行为并非都能被发现和公开地制裁,且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腐败动机才会产生,并支配行为人开始实施腐败行为。通过腐败收益、腐败成本和腐败动机这三者关系发现,腐败收益与腐败成本的对比关系决定腐败动机的产生。因此,加大“腐败成本”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增加腐败案件被查处的几率。
小节不惩,大节必失。加大查处力度,增加被查处的概率,这是加大“腐败成本”的重要方面,只有使腐败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大幅度上升,本文来自http://www.xiexiebang.com有腐败动机的行为者才能“三思而行”,不敢“轻举妄动”。
如果腐败行为被查处的几率很小或近乎零的话,即使在其它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来增加腐败者的成本,也往往起不到明显效果。在对腐败分子查处中,一要坚决,二要从重,不光一查到底,而且处罚到位,绝不能给腐败分子留一点侥幸心理和逃避处罚的机会。对腐败分子,不管其资格多老,地位多高,权力多大,一旦发现有腐败问题,即要依法惩处,罚当其罪。只有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提高案件的发现率和查处率,使腐败者经常提心吊胆,使企图涉足腐败者有所顾忌,进而达到铲除腐败动机、有效防止腐败的目的,滤布 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二要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
治国安民必须反腐败,而惩治腐败必须从严。可通过加大经济惩处力度等方法使腐败的经济风险,加大铲除腐败动机。从近年来的执纪实践来看,一系列贪污腐败分子都如影随形地跟着财产来源不明这一条,因为腐败分子知道,财产只要是来源不明,目前《刑法》上规定最多五年有期徒刑。这就使得一些腐败分子没有得到应的惩处,使受贿者心存侥幸,使行贿者逍遥法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反腐败的惩处力度、震慑力、警示和教育作用受到影响。
对腐败分子的赃款、赃物、非法所得、说不清合法来源的巨额财产,要依纪依法全部予以没收。已经挥霍掉的,要以私人财产作赔偿;私人财产不够赔偿的部分,可以作为债务,逐年清还。如果腐败分子在被没收赃款赃物和非法所得后还有财产的,判决时可依法处以财产刑,不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占便宜。这样,就能使腐败分子为自己的腐败行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感到震惊和后悔,压滤机滤布 同时也能警示后来者望而却步,不敢重蹈覆辙。
三要建立严密的法规体系。
严密的法网,可以使公职人员在受到非法利益诱惑时三思而后行,不敢轻举妄动,铤而走险。加大腐败成本就是有错必纠,有罪必惩,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对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在量刑上从重从严,坚决杜绝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现在,对一些腐败分子处缓刑过多,造成对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的处罚远远轻于其它刑事犯罪,极不利于腐败分子的有效惩治,并因此造成恶性循环,使一些仿效、冒险、侥幸心理进一步强化,不惜以身试法。因此,加大腐败成本就必须要施以“重典”,从严从重。有的国家法律规定,凡是具有索贿、受贿或接受不正当报酬的,均认为犯罪贿罪,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程序的处罚。有的国家还规定,凡是被发现有贪污行为的公职人员必须将其全部家产上缴国家,并勒令辞职“下岗”,不给出路。严厉的惩罚增加了腐败者预期的成本,能促使其望严刑而却步。我国急需吸取别国的一些经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尽快制定如《廉政法》等法律,http://www.6633.net 运用法律的规范性和震慑力治理腐败。
四要加大道德评判力量,形成良性劝导机制。从反腐的角度讲,如果群体对个体的约束严厉,则个体难以滋生腐败行为;如果群体对个体放任自流,则个体容易出轨出格,滋生腐败。惩治腐败,必须净化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准。对腐败分子宁可苛之以严,不可失之于宽。要让腐败者臭名远扬、身败名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被查处的大小腐败分子一律曝光,将其种种丑行公布于众,要群议纷纷,传媒谴责,还必须建立一个让腐败者遭受巨大的社会关系利益损失的机制,营造一个全社会“排斥”、“反对”、“唾弃”腐败分子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对腐败分子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对腐败者的谴责和精神压力,使腐败分子一“贪”即“污”,一“腐”即“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受到世人唾弃。(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在广东考察时深刻指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这一重要论述,精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工作水平和实际成效,提供了新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指导原则。正确理解并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对于我们全面实现源头治腐的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的重要论述,是对“两手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战略方针。
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针对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提出:“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强调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思想。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明确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如何惩治、防范腐败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也主张通过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法制来予以解决,强调要坚持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两手抓,坚持教育和法制并重,严厉打击和思想政治工作并举。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的论述,既与邓小平“两手抓”思想一脉相承,又在“抓什么”、“怎么抓”的层面上赋予了新的更深广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强调要抓好思想教育,而且在党建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德治问题放在与法治并重的地位;不仅要求必须健全和完善法制,而且更注重于运用法制来进行依法治理、强化管理,使法制真正管用,发挥威力。
因此可以说,坚持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实质上就是在更完整、更高标准的意义上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以使我们对腐败问题的综合治理取得更好的整体效果。
二、加强德治: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的思想动因 现阶段腐败的滋长蔓延,根源之一在于一些党员干部自身思想道德防线的失守。这就决定了,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下功夫祛除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病毒,疗救其道德上的缺失,使之筑起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
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一大特色。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注重于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江泽民同志强调德治,就是要用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道德体系即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来教化、培育合乎“三个代表”要求的共产党人,关键是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德治,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着我党一贯的思想建党的原则,而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的德治搞好了,就必须能有效地清除引发腐败的思想动因,有力地防止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
运用德治手段清除腐败的思想动因,要求我们既要注意从传统精神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更要从党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出发,赋予德治以合乎时代要求的新鲜内容。近几年来中央统一部署开展“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警示教育等活动,就是我党创造性地运用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的原则、在党内大力加强德治的崭新实践。从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以德治党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当前我们在党内实施德治着重是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首先,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抓好德治的根本。党员干部立德的根基在于政治上理论上的成熟。我们要加强德治,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其次,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抓好德治的核心内容。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修身立德,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良好的从政道德,即通常所说的“官德”,其本质要求就是要确立崇高理想,增强宗旨观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把内在的道德要求付之于长期的从政实践,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以权谋私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立党为公,用权为民。
再次,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律意识作为抓好德治的重点内容。江泽民同志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在领导岗位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该留点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始终有一种高层次的追求,十分注意在道德方面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到“其责己也重以周”,随时随地都能严于律己,慎于小节,管住自己。在党内加强德治,当前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要解决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精神境界不高、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就会使一些党员干部内心空虚,去追逐一些庸俗卑污的东西,以至自我放纵,道德沦丧,个别的甚至会步胡长清、成克杰等人的后尘,成为人民的罪人。而这样,所谓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就根本无从谈起。
三、加强法治: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封堵权力腐败的通道 法纪松弛,对权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监控,其结果往往导致权力腐败的案件频频发生。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从根本上遏制和防范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德治,而且需要全面加强法治,努力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由于我国历史上缺乏民主法制传统,法治基础薄弱,这就更需要我们以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法治的重要论述为有力的思想武器,把加强法治作为一项紧迫任务,不断地健全并严格实施规范权力行为的法规制度(包括党内法规),努力使法规制度内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并用以对权力行为实施刚性制约,真正做到依法制权,依法治官,依法行政。从当前来说,着重是要抓好以下主要环节:
一是要强化法治意识。执政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对党的作风形象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从当前情况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但同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法治,必须从抓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入手,着力使他们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引导他们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权与法的关系,防止和克服权大于法的现象;使他们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克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带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规,并要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加深理解,增强法纪观念,切实遵纪守法,管住管好自己,以实际行为维护法纪的权威性、严肃性,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要强化以法制权的监督制约机制。减少以至根本遏制权力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便利、管用的权力制约机制,依法对权力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使之合乎法制规范。为此,必须适当分解并合理配置权力,把决策、执行、监督等三权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切实改变过分集权于个人的状况;规范财权、用人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的运作程序,强化对领导干部职权行为的监控机制,对权钱交易、买官卖官之类的腐败行为实施重点防范;完善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防范预警机制,切实改变监督滞后的状况;加大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并通过深化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对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进一步理顺监督体制,提高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实际地位,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作用,使之真正能依法制权、以权制权。
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是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衡量社会法治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他们更应该自觉地以法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职务行为,模范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政令。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素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存在问题仍然比较多,如为部门利益而违法违规搞“三乱”、违反统计法造假帐报假数据、司法不公甚至搞刑讯逼供、一些部门在起草部门法规过程中搞“法律谋私”或“政策谋私”等。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查纠监督,力求使党员干部的职务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真正体现公众的意志和利益,这样才能有力地推进法治,使党风政风不断好转。
四是要大力纠正执纪执法偏软偏宽的现象。法治能不能“治”,关键在于对违法违纪案件是否从严查处,对腐败分子是否依法严惩不贷。因此,必须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单位执纪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中的大案要案,更要抓住不放,一查到底,果断处理。对目无法纪,胆敢以身试法、胡作非为的干部,如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必须用重典,做到不论是谁,不论职务多高,该受什么处分就给什么处分,该重判的坚决重判,决不手软。同时,对有些领导干部为违法违纪者说情开脱、有些单位不按处分决定执行纪律,要严肃批评,及时纠正;对袒护、包庇违法违纪者,瞒案不报、压案不办,或设置障碍、阻挠查处等错误行为,更要严肃处理,坚决制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纪的威力,有效地堵住引发违法犯罪的漏洞。
四、把德治与法治有机地统一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 江泽民同志关于德治与法治“必须双管齐下”的重要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内在的客观规律。全面正确地把握和运用这一重要思想,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在全面强化德治与法治的同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有机地统一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这样才能使两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特点、优势,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德治和法治作为治党治政的基本手段,各有其特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治主要是依靠教育、劝谏、引导等方式,使人们接受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进而内化为一种自我约束力量。这种内在的道德力量一旦形成,往往能够长期地发挥自律作用,即使有时制度不全、无人监督,也能使人做到修身正己,自我完善。我们加强德治,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所独具的自律性、预防性和长效性的优势,为实现源头治腐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特别是领导干部,因其地位特殊,他们的德治搞好了,就会在社会群体中产生“放大”效应,带动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修身立德。法治则是运用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带有强制性的特点,对人的行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硬约束。法治的这种强制性作用对遏制腐败、震慑腐败分子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当前违法违纪案件还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更是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强制和震慑作用,否则就会助长腐败的蔓延滋长。
德治和法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强德治,必须要以法治作为有力保证。因为只有依靠法治,发挥法律纪律武器的威力,依法惩处违法乱纪分子,才足以警示世人,做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孤立地讲德治、搞教育,往往会显得软弱无力,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加强法治,也必须通过加强德治来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法律、制度是靠人去执行的。如果执行者缺乏内在的自我道德要求和自我约束力,不仅不会去自觉遵守法律制度,相反还会千方百计去钻法律制度的空子,力图摆脱法律、制度的制约,那么再好的法律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道理正在于此。因此,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只讲德治忽视法治的偏向,又要防止只抓法治不抓德治的偏向,努力做到德治与法治同时并举,双管齐下,相互渗透,融而为一。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成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健康发展
在新形势下如何才能标本兼治,关口前移,有效预防腐败?笔者认为,基层工作中应倡导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为目标,从工作主题、以会代训、整章建制、重点监督、文化熏陶、职工参与六个方面探索实践,拓宽源头预防领域,才能取得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新成效。
突出源头预防主题,贯穿各项重点工作。多年来反腐倡廉的实践表明,开展反腐败工作,思路是先导,思想认识到什么程度,工作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面对千头万绪的反腐倡廉工作,首要的是找到一个符合实际的切入点,抓好惩防并举的第一步。党的事业,关键在人;企业发展,以人为本。开展反腐倡廉,突出源头预防,同样要体现这样的理念。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虽然是少数,但在企业党风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防止这些关键的少数放松要求,以权谋私,从政治上为干部想干事,会干事,不出事提供保证,这是源头预防的重中之重,也是预防工作不走形式,找准抓手的有力支点。保护不是无原则的护短,不是不作为的团结,更不是要干部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而是要在必要时提醒、细微处帮助,防止小错不改一错再错。
注重以会代训教育,增强廉洁从业意识。权力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奉献。作为领导干部不论担任什么工作都是组织和职工群众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也只有不负使命,才能更好地履行好职权。通过基层生产经营会、两级中心组学习会、民主生活会、七一表彰会、文艺晚会、学党章动员会等形式,传达给每一个职工,让大家自觉主动地学廉拒腐,清廉敬业。既从全党全国范围介绍形势,又立足企业干部队伍的实际明确任务,讲纪律,摆道理,切实通过不同的会议及时系统地使反腐倡廉的规定、理念、形势、要求和责任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按章办事行为。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在加强自律的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使反腐倡廉有形化、具体化是推进工作的必要保证。企业可以按照《党章》规定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全面清理整合各项监督制度,修订领导人员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廉政谈话暂行办法、奖励举报有功人员办法、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失察失误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深入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腐败现象多发易发的领域、部位和环节,召开协调会,研究制定监督管理办法,细化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管理和考核。通过大力开展制度创新,进一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发挥以案说纪功能,加大重点监督力度。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出现变质。只有在端正党风、改进干部队伍作风方面来真的、动硬的、抓实的,才能永远保持广大干部的“公仆”本色和党的先锋队性质。根据查办案件发现的机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加强防范的途径和办法,做到查处一起案件,完善一个制度,堵塞一些漏洞。把握“预防为主、保护干部”的工作主题,坚持正确的办案政绩观,保证既不让腐败分子逃脱,也不让清白干部受屈,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事实、消除影响,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对在同一重要岗位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人员进行强制性交流,增进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倡导廉洁敬业文化,夯实拒腐防变基础。如果不从主观上消除腐败的动机,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就无法确保权力有效公正地使用。坚持“定位高起点、创建高标准、运行高质量”的原则,把学习教育作为建设廉洁文化的主渠道,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通过开展党章辅导讲座、党章知识闭卷测试、岗位实践、各级班子民主生活会、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提高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时期深入学习贯彻党章的重大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和党章意识。教育大家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力观,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立足岗位,注重实效,以党风建设促进生产经营。
吸引职工群众参与,完善反腐倡廉体制。企业应切实加强对反腐倡廉源头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职工参与的党风监督员制度。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齐抓共管,把抓源治腐工作的成效作为评价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优势的充分发挥。党员职工积极支持纪委的工作,自觉接受检查指导,主动向纪委反映本部门开展党风廉政工作的情况,对一些不良现象利用信访渠道积极提供源头治腐工作线索,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能够成为纪委监察部门开展工作的有力依靠。
第三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源头治腐力度的调研报告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源头治腐力度的调研报告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客观上存在诱发腐败的多方面因素,从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现象来看,权力是腐败的轴心,体制机制的缺陷、制度管理的漏洞是腐败的主要根源,因此,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对于贯彻“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党风廉政和反腐败体制、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特点:
1、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政领导责任意识增强,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力度加大,部门各负其责得到逐步落实。
2、严格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领导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反腐败的政治责任。
3、各地都建立了特邀监察员、党风监督员、行风监督员等制度,通过信访、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行风评议、舆论监督等,扩大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在加强监督方面推出了一些重要举措:一是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二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派出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三是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四是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关于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巡视工作的暂行规定》,提高了依法依纪监督的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体制与现实不相适应。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体制、司法体制等方面均存在于现实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
2、部分制度与现实工作脱节。制度肯定是有的,监督也肯定是有的,关键是制度不落实,监督不到位。不落实、不到位,也就等于没有制度,没有监督。
3、制度落实不到位。中国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已有1200余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存在一些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发挥出应有效力的情况。中央党校法理学教授林在说:“一项制度即便在理论上非常完善,如果背后没有监督机制使其得以严格执行,那么这项制度就形同虚设。比如说,在财产申报制度下,任何不正常的收入都会使人产生怀疑。可是有一些官员明明收入非常高,年终报表时却填得非常少,这种年年虚报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主要是因为财产申报的结果没有被公示,说明对制度的落实监督不足。”
二、分析和找准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源头工程,抓好源头,治理根本。
(一)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准确地认清腐败的源头。
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产生腐败的源头也不是单一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和思维都要具有整体意识,既要全面剖析主观原因,又要分析其背后的客观原因,尤其是体制方面的原因,从而找出漏洞,加以弥补。
源头一:思想
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产生腐败最基础、最重要的源头就是人的思想。大量的案例表明,一些干部之所以会走上腐败的路,往往是从思想上锐化变质开始的。人无贪欲不会贪。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各种利益诱惑明显增多,如果把握不住思想道德防线,很容易滑进腐败的泥坑。
源头二:权力
任何一种腐败活动都是围绕权力和财富展开的。腐败的实质就是滥用权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就是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控制的结果和表现。因此,产生腐败最根本的源头就是权力,抓住了权力这个根本就把握了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要害。
源头三:体制
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中存在的弊端是腐败现象得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腐败分子赖以寄生的温床。因此,产生腐败的客观方面的源头是体制和机制上的漏洞。从反腐败斗争的具体实践看,许多腐败问题的产生,往往与体制性的原因直接相关,有的同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
源头四:监督
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是对权力缺乏监督或监督软弱无力。因此,产生腐败的另一个客观方面的源头是监督的软弱无力。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是遏制腐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也无论权力拥有者如何贪婪,只要有严密而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就会使腐败现象得到遏制。
(二)从源头上预防和治
理腐败的措施
针对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坚持党的“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反腐方针,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和法纪教育,筑牢抵御腐败的思想道德和法纪防线。
重视教育,注重道德教化,一直是反腐防腐的重要措
施。当前,要取得反腐倡廉教育的成效,必须以制度为载体,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首先,要大力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的制度化建设。要通过制定和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形成全党抓反腐倡廉教育的大格局。其次,要不断充实教育内容,要继续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荣誉观;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知识的教育与学习,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意识及能力;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技术的教育与学习,增强领导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最后,要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要在坚持传统的在学校等培训机构的口头教育、书本教育等灌输式教育的同时,积极通过其他的渠道和形式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如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到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播放反腐倡廉影视剧,通过报刊和互联网揭批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开展反腐倡廉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会等等。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筑牢抵御腐败的制度防线。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在于深化改革,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用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约束权力、规范行政行为,堵塞漏洞,铲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要通过加强廉政法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构筑抵御腐败的制度防线,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使权力运作在正常的范围之内,防止滥用权力的发生。建立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首先,要合理设置权力构成体系,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扩大权力行使范围。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逐步转变政府职能,要从微观管理转到宏观调控上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把部分经济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要严格界定各项权力的权限,防止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要实行职权的合理分解,通过对权力结构的适当分解和合理调整优化,形成有效的互相制约机制,减少腐败赖以生存的空间。其次,要使权力运作公开透明。就是将权力运作的全过程,即决策过程、执行过程、执行结果等全部向权力行使对象公开。只有权力运作公开透明,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再次,要强化责任追究,增强权力行使者的权力责任意识。权力即是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制,不仅要追究行使该项权力当事人的责任,也要追究权力行使者领导必要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权力滥用。二是要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方面的法律。要抓紧制定和颁布施行《反腐败法》、《监督法》、《举报法》等法律。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法规。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党内规章制度。当前,我们党制定和颁布实施了《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党员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条例是全党几十年来反腐倡廉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尤其是在操作的细则方面。
3、强化监督,不断形成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合力。
要实行有效的监督,应该使监督主体具有权力性,使监督主体活动具有独立性,使监督手段具有强制性。没有权力保障的监督是无效的监督,强化监督的关键是明确监督主体并赋予监督者权力。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监督机制的建设:一是强化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强化党内监督的六个主体分别进行了规定并赋予了相应的权限,我们应遵照执行并不断完善。二是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中,监督权是最重要的一种,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作用。三是强化行政监督。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限,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制,使其能相对独立行使监察权。四是强化经济监督。要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监督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的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务制度情况的监督。五是强化民主监督。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六是强化群众监督。要明确便于对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七是强化舆论监督。要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给予新闻媒体以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其成为制约腐败的锐利武器。我们要利用多种措施充分调动这七类监督主体的监督积极性,整合各方力量,强化整体监督效能,形成监督合力,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监督权力的监督机制。
三、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体制、制度的弊端的对策。
(一)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源头治腐工程。
对体制的改革,纪检部门要全程参与重大事项、工程建设项目、国有资产处置、大宗物资采购等公开竞标活动的监督,职能部门效能监察工作全面推进,监督视野有效拓展,推动廉政监察工作进一步深化。
对职务消费的改革。当前职务“消费”数量惊人、成本高;支出随意性大、浪费严重;名目繁多、开支漏洞多;透明度不高、有效监督难。职务消费改革的思路是应当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职务消费新体制,其中规范化是前提,制度化是保证。
加强行政预算管理,全面落实统收统支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招标投标程序与制度,杜绝暗箱操作;加速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增强和发挥财务监督效能;完善采购、使用与监督分离的大宗物资采购制度,改革采购方式,降低行政采购成本;深化政务公开、执法公开,改进公开方式,提高监督实效;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员制度;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促进公正文明执纪、执法;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效能。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充分体现,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离任审计全面开展,有效监督制约机制逐年完善,防腐保廉、治本抓源工作进一步深化;把好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关口,建立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任用机制。
(二)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有效贯彻,建立领导干部民主科学决策机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是实现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的重要形式.也是把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置于上级党组织、所在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监督之下的重要监督机制。民主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既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同时也是很重要的决策艺术和领导方法。其核心是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加强党员干部的管理,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促进党风政风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结合纪检部门行政工作实际,按照公平正义、执纪为民、服务大局的原则,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建设良好的政风行风。
(四)强化监督,形成合力。
1、突出重点,加强重点环节的监督。
加大对大宗物资采购、工程建设、房地产项目、国有资产处处置、执法管理活动、评优评先、领导干部任用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并形成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介入监督的工作机制。
对执法执纪案件审批事项的监督。执法执纪监督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信访举报处理、日常案件办理、日常执法监察、社会监督等监督工作逐年规范,基本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求。
对采购环节的监督(建立采购员廉政承诺、市场考察制度、询价制度)。健全采购与使用分离的所内采购组织体系和制度,财务管理监督体系逐年完善,建立了财会中心、采购中心。政府采购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以全面实施,财务管理逐年规范。
对领导干部任用与考察监督、评优、评优监督。建立健全中层领导干部公开竞聘与任命相结合的选拔任用中层领导干部工作机制。
对“六条禁令”及“三个杜绝”情况的监督。探索建立日常工作的监督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干部监督工作;严格执行“双六条禁令”,维护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落实“三个杜绝”,促进文明执法。
2、拓宽领域,实现全方位的监督。继续深化执法公开、执纪公开、政务公开,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如聘请义务监督员,接受当地人大、政协的监督等。
总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治本之策,只有“断源”才能“截流”,我们只有在根源上查问题、寻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最终取得反腐败工作的胜利。
第四篇:源头治腐的几点思考
源头治腐的几点思考
江泽民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这一重要论述,精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科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不但要从严治标,而且必须从严治本,从
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只有加大治本力度,强化防腐机制建设,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一、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消除腐败的思想动因。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成克杰、王宝森、胡长清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必须要下功夫祛除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病毒,疗救其道德上的缺失,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及新闻单位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使领导干部“不愿意腐败”。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抓好德治的根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抓好德治的核心内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崇高理想,增强宗旨观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把内在的道德要求付之于长期的从政实践,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以权谋私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真正做到立党为公,用权为民。
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和自律意识作为抓好德治的重点内容。江泽民同志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在领导岗位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该留点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始终有一种高层次的追求,做到“其责己也重以周”,随时随地都能严于律己,慎于小节,管住自己。不这样做,所谓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就根本无从谈起。
二、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封堵权力腐败的通道。法纪松弛,对权力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监控,其结果往往导致权力腐败的案件频频发生。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从根本上遏制和防范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德治,而且需要全面加强法治,真正做到依法制权,依法治官,依法行政,努力构筑牢固的党纪国法防线。
一是要强化法治意识。执政党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如何,对党的作风形象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法治,必须从抓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入手,着力使他们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引导他们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权与法的关系,防止和克服权大于法的现象;使他们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克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带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规,并要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加深理解,增强法纪观念,切实遵纪守法,管住管好自己,以实际行为维护法纪的权威性、严肃性,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要强化以法制权的监督制约机制。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减少以至根本遏制权力腐败,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便利、管用的权力制约机制,依法对权力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使之合乎法制规范。为此,必须适当分解并合理配置权力,把决策、执行、监督等三权分离开来,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切实改变过分集权于个人的状况;规范财权、用人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的运作程序,强化对领导干部职权行为的监控机制,对权钱交易之类的腐败行为实施重点防范;完善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防范预警机制,切实改变监督滞后的状况;加大对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并通过深化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对权力运作过程的民主监督;进一步理顺监督体制,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等专门监督机构的地位作用,使之真正能依法制权、以权制权。
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是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衡量社会法治实现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他们更应该自觉地以法规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职务行为,模范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政令。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素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存在问题仍然比较多,如为部门利益而违法违规、造假帐报假数据、搞“政策谋私”等。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查纠监督,力求使党员干部的职务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真正体现公众的意志和利益,这样才能有力地推进法治,使党风政风不
断好转。
三、构筑牢固的治腐措施防线,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反腐败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用改革的办法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江泽民同志关于德治与法治“必须双管齐下”的重要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内在的客观规律。因此,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权钱交易。二是进一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福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实行领导干部住房、工作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福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换新车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加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增加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根治“黑箱”作业,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总之,要通过改革,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适应的,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办法,使干部“不能腐败”。
《源头治腐的几点思考》
第五篇:源头治腐半年总结
大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化源头治腐
继续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半年总结
今年以来,大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高度重视源头治腐,继续紧抓“十个全覆盖”工作不放松,在预防腐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和一些经验,现将半年来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成绩
1、廉政教育。根据市纪委的要求,抓好我局廉政教育。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观了南山头革命教育基地,举办了干部职工廉政讲堂、观看了电影《忠诚与背叛》等一系列廉政教育活动。同时,我局也在日常教育中非常重视廉政教育的重要性。上半年12次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中有5次包含有党风廉政的内容,其中包括两场专题讲座。我局在迎创活动中被确定为党的纯洁性教育重点单位,而在纯洁性教育当中,党风廉政教育就被作为两项主要学习内容之一。
2、党务政务公开。局机关和各二级单位都完成了党务、政务公开栏的重新制作,各项内容的更新也进入了制度化的轨道。定期公开制,申请公开制,预审签批制等公开制度正逐渐开始运行。重大内容及时公开,一般性内容定期公开,秘密内容依申请向个人公开等公开原则得到执行。真正使党务政务公开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规范机关权力透明运行。在今年我局负责主办的卫生系统招聘护士考试和我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中,所有招考程序都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所有考务信息都对外公开,接受纪委、社会监督,至今未收到群众投诉和举报。
3、腐败风险防控。我局纪检部门配合第三纪工委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年初以来,每位领导干部都签订了“一岗双责”目标责任书和廉政承诺书,上交了礼金登记表。每月及时上报“三重一大报告表”,加强与纪检部门的沟通联系。设立了民主监督员和举报箱,增强对廉政风险的敏感性,对腐败案件线索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在财务管理上坚决执行多重负责制,由办公室负责人、分管领导、主管领导层层把关,避免资金运用上的风险。
4、四减五制三集中。在“三抓一促”活动中,“四减五制三集中”是一项主要内容,其核心是精简政府机关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我局收集整理了全系统所有业务机构的审批事项,清理了所有业务经办程序,上报市优化办并提出了我们对优化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的建议,其目的在于缩减中间环节,挤压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的空间,确保权力授予有度、操作有序、运行有约、使用有责。
5、治庸问责。由于我局服务窗口众多,业务工作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保证服务窗口的工作效率是我局纪检监察工作的主要内容。“治庸问责”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始终狠抓不放,通过经常性的暗访检查,检查出一些“慵懒散”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了通报处理,起到了良好的威慑作用。通过将检查常态化,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执行奖惩措施,实现了机关风气的根本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经过仔细的检查思考,我们的工作还是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宣传发动力度不够,二是工作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长效机制建设不足。
三、下一步打算
为了继续做好“源头治腐”和“十个全覆盖”工作,建立我局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气象,下半年,除了继续做好原有的各项工作外,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宣传发动。要更加灵活的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对“源头治腐”进行宣传,让所有干部职工都了解其内涵,学习其精神,执行其政策。
2、创新工作方式。要将学习教育和监督检查有效结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完成检查,在进行检查的时候开展教育。教育和检查都是手段,引导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工作纪律才是最终目的。
3、建立长效机制。“治庸问责”是一项解决机关作风问题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将问责常态化,定期问责,落实奖惩,将这项活动变成一项可以长期执行的制度。
大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