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监督资源整合问题调查报告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条件下,如何把现有的各类监督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监督的合力,提高监督的效能,是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
领导人员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中组部“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问题”重点课题调研工作的部署要求和省委组织部的具体安排,我们从今年7月底开始,对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监督情况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先后召开了各层次的座谈会8次,深入14家国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整合监督资源,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一、做法和成效
我市现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6家,其中:国有独资企业22家,国有控股企业4家;共有企业领导人员87人,平均年龄49.4岁,其中32名主要领导人员平均年龄为52.8岁。领导班子年龄结构:36-40岁的5人,41-45岁的20人,46-50岁的16人,51-55岁的37人,55岁以上的9人;文化结构:大学以上文化的40人,大专文化的35人,中专及高中以下文化的12人。我市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监督工作中,注重发挥各方面监督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了完善的监督网络,在监督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组织监督。坚持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党风党纪教育,不断提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成员与经营管理者“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保证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先后建立了信函回复、诫勉谈话、年度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前移监督关口。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着眼完善体制机制漏洞,出台了诺廉述廉评廉考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21项制度,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出台了《关于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意见》。近年来,还利用典型案例,由市纪委组织全市企业领导人员亲临法庭,以案说法,进行警示教育,对企业领导人员震动很大。
二是构建科学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法律监督。市委结合企业改制,提前介入,审查企业章程,对不符合《公司法》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相互监督的制衡机制。在具体实施中,一般按照董事长、总经理分设的模式,依法任命。通过这种形式,逐步形成了企业内部权力有效制衡,强化了内部监督。目前,17家企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其中,董事长、党委书记由一人担任的7家,董事长、总经理分设有13家,并进一步明确了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的各自职责。
三是健全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民主监督。认真开展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述职述廉工作,企业领导人员每年都要在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述职述廉,并由职工代表进行民主评议。积极推行厂务公开等制度,保证了职代会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形成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事前、事后监督。在企务公开活动中,市委组织部密切配合市总工会,定期研究分析企务公开工作,深入到企业检查监督发挥职代会作用的情况,切实加强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003年,徐州市被评为全国企务公开工作先进市。
四是建立健全以产权为纽带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出资人监督。先后建立了资产经营责任制、产权代表报告制、财务总监委派制、企业领导人员向产权单位财产申报制等。依法对企业负责人、企业重大事项和国有资产运营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经营责任审计、外派监事会制度,推进党委、纪委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加大纪检监察的监督力度。
五是整合各类监督资源,发挥监督工作整体优势。市委把整合监督资源作为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整合监督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监督资源的整体效能。建立和完善监督网络,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财务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手段,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在重大问题上的监督,特别重视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在重大决策、财务支出、干部任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监督。发挥监督系统的整体功能,加强了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全程监督。市委组织部通过聘请干部监督工作信息员,进一步畅通了监督渠道。
二、问题及分析
监督工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从调研情况看,一些企业领导人员之所以走上腐败的道路,除了主观上的原因,权力失控或监督不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监督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监督观念落后,主动监督和合力监督的意识欠缺。从监督主体来说,有的上级监督感觉“鞭长莫及”,疏于监督,有的信奉“用
人不疑”,无须监督。制定原则规定多、量化标准少,实施监督时很少依据详细的企业章程,不好监督。有的同级监督感觉“撕不下面子”,担心影响团结,不愿监督。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流于形式,软弱无力。有的下级监督感觉“胳膊拧不过大腿”,害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一些群众认为,监督企业领导人员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的事,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主动参与监督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加上,各监督主体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主动沟通协调不够,缺乏合力监督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从监督客体来说,有些企业领导人员自律意识不强,受传统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不让监督”、“权力受损”的心态。有的认为监督是妨碍决策,影响效率。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多地强调监督是在唱“高调”,是在揭露领导干部的阴暗面,会影响领导人员形象,等等。
(二)监督资源分散,对企业领导人员监督的合力不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从目前的监督主体看,主要有企业党组织的纪律监督、政府的行政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以及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若是充分发挥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企业领导人员决策失误和违法违纪的腐败现象会大大减少。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领导人员违法违纪的案件仍然屡有发生。其根源是监督机构在运作时没有形成合力。现阶段,虽然监督方式很多,但由于各类监督方式存在的自身局限性,各类监督资源分散使用,监督效果和效率都不明显。各个外部监督机构自成体系,实际运作随意性很大,并易受时空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和日常表现等情况,了解不深,掌握不全。企业内部的纪检、审计、职代会等,由于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备、经费开支、福利待遇等都受制于领导人员,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流于形式。职工群众由于平时对企业重大决策缺乏参与和了解,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知之甚少等原因,对领导人员实行的民主监督乏力。同时,由于条块分割,纪检、监察、审计机构在监督上相互协调沟通不够,以谁为主,以谁为辅,谁来牵头,谁来配合,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缺少明确规定,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形成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甚至形成了对领导人员监督的盲区。
(三)监督结果缺位,监督工作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弱化。存在企业领导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失衡的现象,难以实现责任追究,监督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对企业业务流程无有效的全程监督。有关部门对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够,对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者,未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对于违规违纪行为和腐败现象的惩处,未达到应有的力度。
三、对策与建议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监督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制约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发挥各方面监督的积极作用,着力加强对领导人员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加强对腐败多发易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在此,就如何整合监督资源,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更新监督观念,树立“积极监督、主动监督、全面监督、合力监督”的监督意识。
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目的就是确保权力运作有序高效进行,防止出现失职渎职或贪污腐化现象,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大量实践证明,加强监督是对干部的爱护。只有对权力的运行从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加以监督,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越健全,自我约束力越大,自我管理越严格,企业的自主权就越大,法人地位就越明确,从而企业参与竞争、求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就越强。因此,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监督意识,着力克服监督工作中的种种不良心态,增强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增强监督主体履行监督职责的的主动性,增强广大职工群众参与监督的自信心。此外,要进一步确立资源整合、合力监督的意识。整合监督资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优化监督资源配置,提高现有监督资源的效率,防止重复监督和无效监督,减少盲目监督。有效整合监督资源,充分发挥监督优势,是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要注意整合各类监督资源,发挥整体效能,共同推动监督工作。
(二)创新监督机制,构建“职责明确、信息共享、职能互补、整体联动”的监督模式。
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是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积极构建“职责明确、信息共享、职能互补、整体联动”的监督模式,完善产权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职工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整合各类监督资源,切实提高监督资源的整体效能和监督制约力度。
1、职责明确。在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时,一定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这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首先,突出产权监督的核心地位,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督。现代企业制度及其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产权为核心,依法划分和享有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与此相适应,对公司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层次管理和监督。作为产权监督的重点,就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抓好产权监督,要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建立国有出资人利益制度,逐步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产权代表报告制、财务总监委派制,认真落实企业年度审计、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其次,明确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职工群众监督的重要地位,强化在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职能。要大力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工作,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企业领导人员中的党员应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主动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完善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决策层、经营层和监督层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设,严格依法行使职权、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国有企业在现代公司制度治理下,应构建结构合理、程序严密、运作规范、约束有力的监管网络实施有效监督。企业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法》和《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依法向企业派驻监事会,体现“体外为主、内外结合,以上为主、上下结合”的原则,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充分发挥职工群众民主监督的作用,通过职代会、企务公开等方式,审核企业重大决策,评议领导干部,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第三,注重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外部监督监督责任应定位于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损益表和资金流量来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实施对重要情况的建立,月度差错通报制度,严格控制重大业务差错,提出规范工作的意见,并定期将被监督对象的工作质量抄报产权部门,以便于产权部门积累监督对象的动态资料。工商、税务、审计、银行、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依法办事,监督和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觉依法经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企业内部,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具体制度,如人事、财务和资产管理以及重大问题决策、生产经营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指挥等方面的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来规范经营管理者的行为,防止各种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2、信息共享。就是要在监督组织体系内,建立工作制度、监督方式和技巧、监督检查情况等各类监督信息的相互通报、相互反馈和相互交流的运作机制。现有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各类监督手段,汇集了被检查对象大量的风险信息和隐患苗头,为科学、有效监督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要加强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为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各级干部的有关信息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支持。健全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监督工作方法,提高监督资源整合水平。完善系统内外沟通协调机制,对需要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职责,通过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建立干部监督联系单位和干部监督工作信息员制度,畅通监督渠道,形成覆盖面广、资源丰富、渠道畅通、反应灵敏、反馈及时、快捷高效、统一归口管理的信息网络。
3、职能互补。就是要赋予传统监督主体补充性的新职能,增强各监督主体的监督力度。注重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财务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在重大问题上的监督,特别重视对主要领导人员在重大决策、财务支出、干部任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监督。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依法对企业负责人、企业重大事项和国有资产运营,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完善经营责任审计、外派监事会制度,推进党委、纪委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加大纪检监察的监督力度。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要与纪检监察机关密切配合,对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要赋予审计部门对业务监督对象工作质量的评判权,将审计问题的整体情况纳入年度业绩考核,对被监督对象有任职建议权,对责任追究有质询权,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有效激活运用社会监督资源,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改进工作。各类监督主体协同监督,实现监督职能的互补,就能较好地完成各自和总体的监督目标。
4、整体联动。就是要改变现行的各种监督资源分散使用的做法,综合运用各种监督资源,在实施重大事项的监督时一起上。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将过去对企业领导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一家监督,改为党组织、职代会、董事长、监事会共同监督,并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实行全面监督。把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渠道,纪检监察、审计、监事会等监督主体,通过机构设置、制度规范和工作机制,形成一体化运作,提高监督效能。成立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监督的专门机构,赋予协调各监督系统的职能,形成多维度、全方位、各环节的监督网络,增强监督机制运作的整体功能。注意发挥监督系统的整体功能,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全程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业绩考核和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年度考核时,可以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联合相关业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执行监督任务,解决监督人员少、检查深度和广度有限问题。
(三)运用监督成果,切实提高监督实效。
实现监督成效,关键在于落实监督意见,突出整改效果及责任追究。在理论和制度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工作和活动,受到来自国有资产机构、纪检监察、审计、监事会等监督主体,通过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渠道的广泛监督。若是充分发挥这些监督力量的作用,很好地落实监督结果,企业领导人员决策失误和违法违纪的腐败现象会大大减少。要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凡是由于违法违规等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要建立正常的经营者淘汰机制,不论是考核不称职,还是审计发现严重问题,都要坚决、及时地调整下来。对经营不善、或因失职渎职造成资产重大损失的经营者,应及时按照程序予以解聘,对重大经营失误负主要责任及违法违纪的领导人员,视其情节轻重,追究其经济、行政、法律责任,不能到党政机关和其他国有企业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要与纪检监察机关密切配合,建立干部提拔使用前与纪委交流廉政信息的制度,征求意见。此外,在各监督机构,包括金融、财政、审计、税务、工商、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在内建立渎职责任追究机制,对提供重大遗漏报告和虚假证明文件的,必须追究当事人的直接责任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连带责任,切实保证监督取得成效。
第二篇: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问题探讨
强化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前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存在的问题
1、互相监督“虚化”。互相监督实际上就是同级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由于同级班子成员之间日常生活和工作在一起,相互间最为了解,对存在的问题看得最清楚,成为党内监督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实行民主集中制,但在现实中,由于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往往强调集中多于民主,集体领导基本流于形式,权力仍高度集中在个别人手里,花钱“一枝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拍板”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独断专行,不尊重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任意越权包揽;有的班子成员原则性差,看领导眼色行事;虽然有的同志原则性较强,但“胳膊拧不过大腿”;有的怕得罪人,随波逐流;正是以上原因,使一些错误意见也能通过合法程序,造成了同级相互监督缺位或失位,致使相互监督“虚化”。
2、制度监督“软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各单位内部也制订了不少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和制度,对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应急性、临时性的规定多,注重长效治本的规定少;正面规范行为的规定多,违反规定的处置措施少;过于抽象、笼统、弹性大的规定多,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少;建章立制的多,严格执行的少。加上自由裁量权在幅度、范围上存在随意性,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致使制度监督的“硬度”不够,给少艘匀彼教峁┝颂跫贾氯Φ睦挠谩?SPAN lang=EN-US>
3、组织监督“弱化”。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监督,由于上下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往往是非连续性和非全面性的,可谓是“管得着的但看不清”。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由于存在“看得见但管不着”的缺陷,实际监督效果不够理想。同级监督组织的监督同样也很难。如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具有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但在现实中,由于人、财、物等均在同级行政管辖范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主体的职能与权力不相适应,自然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督,这种状态下的制约监督难以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有效的制约。
4、民主监督“空化”。参与是监督的前提,没有参与,不了解情况就无法进行充分的监督。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纪检部门还是民主党派、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对权力决策参与的层面都不够深和不够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基本没有参与,一般干部职工和普通群众的参与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监督的主体对一些重大决策,尤其是权力的运作缺乏了解,加上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有意回避监督主体监督,使监督主体的“知情权”被全部或部份“剥夺”,想监督也无法监督,民主监督流于“空化”。
二、对当前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监督意识薄弱。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特殊意识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强调身份特殊,自以为素质高而没必要接受监督;有的认为组织及他人的监督就是跟
自己过不去,不愿接受批评和约束;有的很少参加党的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活动,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特殊党员。对别人监督的多,对自己监督的少,缺少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下属对领导干部监督的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容易得罪人甚至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敢监督;有的认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2、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一是现有的制度、法规出台落后于改革的步伐,缺乏前瞻性,使一些素质不高的领导干部有了可乘之机,从而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腐败现象,例如《礼品登记制度》等。二是一些制度、法规太原则,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例如《行政监察法》。三是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还没有制定出台较为系统的党内监督条例和反腐败法,尤其缺少对权力行使程序的明确法规,以致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缺少法律权威的支持。
3、监督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络。当前我们尽管已有许多种监督规定和监督制度,但各种监督形式之间不够协调,尚未形成法律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合一”的监督体系和机制,以致造成监督主体之间在工作上有时互相脱节、各自为战,使应受监督的得不到及时监督和处理,人力物力运用的不尽合理,影响了监督整体效益的发挥,减弱了监督力度。
4、对同级党委的监督难度较大。在现行体制下,纪委书记往往是同级党委的副书记,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存在较大的制约性。同时,纪检监察机关的财政、人权及经济待遇都在同级行政管辖范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纪检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的监督作用的发挥如何,往往与党政一把手的素质有直接关系。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几点建议
1、从思想教育上入手,强化权力主体的监督意识。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权力主体树立牢固的监督意识,如果权力主体连根本的监督意识都没有,那么监督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最基础性的措施就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着力强化权力主体的两种意识,即:权力主体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主动大胆监督他人的意识。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监督的态度。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有
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使领导干部都能深入了解掌握党纪政纪条规,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从而更加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提高监督的自觉性。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都懂得在我们党内,无论职务大小,党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既要监督他人,又要接受他人的监督,人人监督人,人人受监督。位高权重的党员领导干部对事业的影响力大,更要自觉接受监督,更要监督好别人。权力主体要通过教育,从政治上充分认识到监督的重大意义,从维护党的事业出发,充分认识到接受监督和监督他人是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赋予的监督职能。履行是职责所在、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履行则是失职,从而坚持原则,在自觉接受监督的同时加强对其他权力主体的监督。
2、从责任落实上把严,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
同级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是参与还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组织和监督主体要多要强,监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优势,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一要充分认识到相互监督的特点。相互监督具有内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是在党组织内部,强调用党的思想、组织、纪律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约束。具有主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由于相互之间较知根知底,监督时能目标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二要建立相互监督的工作责任制,突出相互监督的自觉性以及建立在自觉性基础上的强制性。责任制是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建立起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有效责任机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每个班子成员的监督责任和保障,确保班子成员只能作为,并有所作为。同时要建立相互监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一个班子,如果一个成员出了问题,其他成员没有尽到相互监督的职责,应负什么责任等用规定的形式明确下来。这样既能增强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又能突出它的强制性,只有强制性与自觉性二者有机统一和结合,才能实现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三要讲究监督方式方法。要牢固树立相互监督是对同志的一种关爱,而不是得罪人、和人过不去的思想。除了在有关会议上要充分发表意见外,在平时还应相互间多交流、多谈心,对认识不一致而又应该坚持的监督意见,要讲清利害关系,争取采纳,把监督工作做在前面;对班子成员“出格”的行为,要认真负责地提出批评,及时加以规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的有关部门反映报告。四要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作用。民主生活会是领导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措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实践证明的解决党内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的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通过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会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实践操作中把向,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
组织监督关键是要解决上级组织监督能为、少知情,同级组织监督知情、不敢为,下级组织监督既不知情、也不能为的问题。重点要强化三种组织的监督力度,从三个方向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一要强化上级组织自上而下的监督力度。这是一种以权力制约权力,最易接受,最见效果的监督。主要是要采取措施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如何知情上下功夫。因此上级组织要加强对下级组织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在检查监督中,切忌走马观花,凭汇报、凭印象“打分”,这样往往就起不到监督作用。上级可通过廉政述职、廉政汇报、廉政谈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下级“一把手”关于廉政建设和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了解掌握“一把手”的思想和廉政状况。要经常深入下级组织,通过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党风廉政情况,也可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了解有关情况。要加强审计监督,完全有必要每年对下级进行一次专门审计,从中掌握下级的廉政情况。必要时还可通过派员巡视、明察暗访、民意测评等办法,能比较客观真实地掌握和了解一些实际的深层次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及时教育挽救干部。二要强化同级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同级党委、政府的监督机构,在监督中往往力不从心,处于监督弱势。要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行政规格。监督规律告诉我们,有效的监督其主体、客体地位必须平等,所以有必要赋予纪检机关与同级党委、政府相同的级别规格,避免出现站在别人“屋檐下”监督别人的“以小督大”的弱势局面。要强化纪检机关的垂直领导关
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责,不受其他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要改革下级纪检机关人员的任免方式,下级纪检机关工作人员应由上级纪检机关在征求下级纪检机关所在党委、政府意见的基础上任免。同时要充分发挥组织、审计、检察、监察等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协调配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工作,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合力。三要强化下级组织自下而上的监督力度。下级组织虽受上级组织的领导,但对上级组织仍有充分的监督权。上级要在让下级拥有充分知情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制度,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切实保障每一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行使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民主权利。对于下级组织在执行上级的决策、命令、决定等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应本着从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的高度,客观、公正、及时、毫无保留地向上级反映报告,避免一些错误决策造成更大损失,达到监督上级、纠正上级错误的效果。
4、从制定规范上把关,增强监督制度建设的完备性。
加强制度建设,依靠法制搞好党风,是邓小平同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小平同志说: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做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具有严格的规范作用和鲜明的行为导向性,它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准则,是规范管理和执法执纪的准绳,是党内外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依据。因此通过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进行监督,是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重要保证。一是制度建立要严明。必须掌握以下原则:要抓住关键人、关键部门和关键问题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控制体系;要有强制性、约束力;要有量化标准,不能笼统,过于原则;要有可操作性,尽量减少弹性,便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赏罚分明,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罚条款。二是要完善权力规范。突出加强“分权”、“还权”、“裁权”制度的建设,把握权力运行规律,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以权力制衡为方向,逐步分解过于集中的权力,做到合理赋权,使权力运行处于有效制衡状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的腐败;通过深化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减行政审批审核事项,还权于市场,如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拍卖等市场手段代替行政审批行为;在行政审批中减少自由裁量权,以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制约、防止审批权力的随意使用。三是要坚持制度创新。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现代行政制度,依法规范公务行为。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还存在不少缺陷,还没有提升到法制国家基本制度的高度。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现代行政制度,依法规范公务行为,尽快实现现代公务员制度廉洁高效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现代法律制度,推进反腐败立法工作。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国家公务员法律体系,导致目前的许多腐败现象的发生是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因此亟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制约。当前应围绕依法治权,及时将比较完善、系统、成熟的制度规定,提升到国家法律、党内法规和行政法规层面,加快权力监督立法进程,构筑法制体系。尽快出台《监督法》、《廉政法》,完善各种监督制度和监督程序,实现权力运行机制法制化,从制度、法律上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是执行制度要严格。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制度关键在于落实,再好的规范和制度如果不落实、不执行,也是一纸空文。因此做为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执行做好表率。其次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监督制度落实责任的监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哪一级出了问题,该由谁负责要坚决追究。再次要严格执纪执法,对有章不循的,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对应给予法纪处理的应坚决处理,不能搞下不为例。
5、从畅通渠道上着力,不断增强监督的民主性。
一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权力监督意识。要纠正那些一提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监督就是搞群众运动,一提舆论监督就是违反“主旋律”的片面思想认识。要教育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要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各级人大常委会可考虑设立一个专门的廉政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其任命和选举的官员进行监督,特别是对那些掌握人、财、物的权力机关的监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直接调查听证等形式检查政府部门是否依法行政,权力是否按程序运行,是否集体决策、合理分权、公开用权。要引导人民代表正确行使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对各级国家领导干部选举权、罢免权、弹劾权,以及通过合法途径发表严肃负责的政治见解等。三是要畅通信访、申诉等群众监督渠道。一方面要实现群众监督法治化、规范化,可考虑通过立法程序出台《公民监督细则》,明确公民监督的性质、任务、职权、义务及程序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群众举报网络和群众举报的保护机制,对打击报复举报人、上访人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机制。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人民监督权利的实施,也就是任何权力的行使,都要经过人民群众的把关检验,以民主的形式决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将监督的权利真正地、放手地还给社会还给人民,从而把干部命运的决定权名副其实地交到广大群众的手中。五是要强化新闻监督的职能。要制定《新闻法》,在确立新闻自由的原则下,对新闻工作者的地位、职责及其新闻报道加以规范,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使之真正成为宣传国家法律的喉舌,使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处于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同时要改革新闻体制,象司法独立一样,实行新闻独立,并形成新闻竞争。新闻记者只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真实性负责,曝滥施职权、权钱交易丑行于光天化日之下。
第三篇:浅谈如何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浅谈如何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之一。国有企业领导干
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
律工作,更是整个反腐败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廉洁从业工作,对于促进国有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廉洁经营,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及企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情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党风和社会风气,更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和稳定。首先,从企业的内部看,企业要生存、发展、稳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和完善的经营机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正确的决策、指挥、组织和实施。如果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不廉洁、不勤政、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自我为中心,很快就会造成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有了廉洁勤政、懂经营、会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企业才能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其次,从企业的外部环境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如何去竞争,怎样占领市场?如果靠行贿受贿等不法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进行科学发展、改革创新、诚实守信的经营企业,占领的市场也不能长久,最终会损害国家、损害社会、损害企业、更是损害了企业民众的根本利益,让自己站在了罪人的位置上。所以国有企业要快速发展,不仅靠质量、靠服务,靠企业良好的信誉和一流的技术,更要靠领导干部廉洁从业和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盛不衰,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领导人廉洁自律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为了保持竞争的优势,很多企业领导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改革发展的生产经营上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工作考虑不多。企业领导人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对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是硬件指标,不抓企业就无法生存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是软盘任务,只要企业在这方面不出大的问题,多抓少抓一个样。另一种认为,企业是经济实体,是赚钱的,跟党政机关不同,不能象要求党政机关班干部那样要求企业干部,如果规矩太多,企业就无法放开手脚搞经营,担心抓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工作会影响干部的积极性。
2、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没有有效贯彻 不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现有政策规定法律、法规、机制、制度,肓目仿效外国企业及私营企业的规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各种“潜规则”也给了国有企业领导人腐败滋生带来了可能性,而且也造成了不利于企业领导人员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外部环境。如在市场竞争中,“佣金”、“回扣”是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惯用的经营手段,对他们来说是合法合理的,但对国有企业确是被明令禁止的。有些企业为了抢生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采取了“金钱开路”、“小金库”杜而不绝,吃喝风屡刹不减,“礼金红包”屡禁不止。
3、企业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缺乏强制性,导至对企业领导人的监督不到位。一方面企业改制放权后,对法人代表赋予了很大的权力,而另一方面对这种权力的制约,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都相对比较弱。从外部监督看,各级监督部门,各自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各自为政,往往形成不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往往是鞭长莫及,监督不到位。从企业内部监督来看,少数企业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抓不抓无关紧要,对纪检监察工作不重视、不支持,图有虚名,人员不到位,少设或不设专职纪检监督干部的企业比比皆是。由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使企业领导人员处在:上级管不着、同级管不了、下级不敢管的“真空”状态和脱节“状态”。
三、、如何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从业
(一)、标本廉治,筑牢思想道德堤防
1、要从根本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倡廉洁自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针对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可能出现的问题,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把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必须反对等要求,明白无误地灌输到头脑中去,使企业领导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通过强化教育使党员干部做到时时刻刻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好“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树立从政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首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维护党和职工群众的利益出发,把党和职工群众的利益当成自己最高利益,其次,要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严明纪律,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和约束。真心诚意地把自己的工作、思想、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解决“掌权干什么”问题。再次,要坚持在种种诱惑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坚决抵制种种错误行为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格,不断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想的侵蚀。
2、搞好廉洁与勤政的关系。这里指的勤政,就是对工作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本企业的发展服务。也就是党章中所要求的“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廉洁与勤政是相辅相成、密切相联的。廉洁是勤政的基础,勤政是廉洁的体现。“勤以促发展,廉以聚人心”,这是一个公理。再廉洁的干部如果不勤政。也不会带领群众为实现企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再勤政的干部如果不廉洁,也会因为失去群众基础而使国有企业发展目标不能落实。廉洁才有威信,才有人格力量,才能稳定。不廉洁是一种腐败。不勤政也是一种腐败,是官僚主义,是失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只有把廉洁与勤政融为一体,既廉洁,又勤政,才是合格的“企官”。
(二)、公开透明,完善党风机制建设
1、重点深化企业政务公开,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实行“阳光工程”,避免暗箱操作。对涉及大宗物资采购、工程建设项目、企业技术改造、职工收入分配等,该公开的都要公开,不能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真正使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行为操作有规章、运作有规范。确保企业领导的决策、指挥符合企业的发展,符合民意。
2、全面完善党风机制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权力制衡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进行合理分解和有效制约,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控制,防止权力行使的失范甚至被滥用。同时,加强对企业决策的过程制约,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经济损失,避免给企业发展带来后患。二是进一步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担负着坚持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大责任,同时也肩负着抓班子、带队伍的重要使命。国有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廉洁自律水平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狠抓不放。领导干部不仅要严格遵守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而且要以良好的思想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自律意识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增强自身廉洁自律的内在动力。
(三)、加强督查,形成整体监督合力
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廉洁从政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国有企业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国有企业领导廉洁从政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主动监督别人和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形成监督者秉持公正、大胆履行职责和义务,被监督者正确对待、诚恳接受监督的局面。
1、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三严”,做到“四自”。特别是企业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一定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是对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提出的新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党管干部的作用,必须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范围作出严格的界定,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任何人不得越权,更不能专权。通过加强政治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使党员和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保证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2、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职能作用。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党风党纪监督,既是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反腐败斗争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全党动手反腐败局面进一步形成的重要保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善于从企业不稳定因素中发现和捕捉腐败问题的苗头,从中抓案件线索,抓工作切入点,抓问题突破口,通过处理问题理顺群众情绪,通过惩治腐败鼓舞群众信心;另一方面要发挥纪检监察部门信访网络信息多、反映快的优势,加强对腐败现象规律性的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果断、处理问题恰当,将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和影响企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3、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群众监督作用。职工代表大会是发挥群众监督的最佳方式,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工会职能不能削弱,要积极探索工会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的有效方式,坚持职代会审议企业“三重一大”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企务公开制度。特别要注意并切实抓好“三重一大”制度在企业的贯彻落实。凡涉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过集体研究讨论,而决不允许企业领导擅自决定。
4、健全规章制度。一是要针对消极腐败现象多发的薄弱部位,抓重点岗位:管人、管钱、管物的岗位;抓重点部位:资金管理、基建工程、物资等部门;建立健全物资采购认定制度、入库验收审核制度,回扣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开支审批检查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范企业经营者利用职权营私舞弊。二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要按照《企业财务通则》,实施法制化运行。三是继续执行好中纪委已经出台的领导干部《个人收入申报》、《礼品登记》、《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报告》三项制度的落实,并定期进行上报或公布,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上级的监督、群众的监督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按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使职权,成为政治上坚定,工作上勤奋,作风上廉洁的企业改革发展的带头人。而对于那些严重违纪违法的人,对那些隐藏在国有企业内部侵吞国有资产、损害企业利益的人,则必须坚决查处,严惩不贷。
第四篇:关于国有企业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工作的思考[定稿]
关于国有企业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工作的思考
摘 要 新时期,国有企业应深入分析国有企业腐败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充分运用做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有利条件,从树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目标、落实监督责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制机制、善用企业外部监督力量和监督成果、增强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能力等六个方面入手,抓好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国有企业的政治生态,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领导干部 监督
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些古今名人的格言佳句,充分说明了干部队伍的重要性。与群众相比,虽然在人数上干部队伍是少数,但其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现今一般把干部队伍表述成关键少数,至于其中的领导干部,那就更是关键中的关键。跟任何组织一样,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的廉洁状况关系到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甚至成败。所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然而,由于企业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新时期,国有企业应如何做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国有企业的政治生态,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是每一个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发生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发生都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体制机制、规章制度和责任落实。通过分析历史上中外国有企业暴露出的腐败问题,其发生原因也不例外:一是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或运行不合理。虽然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党组织,但个别党组织负责人不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职责,部分兼任行政领导的党委书记只抓业务、不管党务;党建工作热衷于造声势、走形式,做虚功多、干实事少,与生产经营的融合不够;党组织未纳入企业治理结构,党务政工人员力量不足、能力不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个别党务政工干部妄自菲薄,使命感、责任感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党组织根本不能发挥出反腐倡廉建设的领导和组织作用。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制约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实际运行不顺畅或有时失灵,容易形成董事长或总经理擅权状况。二是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个别规章制度不完善。个别企业的三会一课制度流于形式;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隔靴搔痒”,甚至沦为互相表扬会;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形同虚设;领导人员亲属做本企业生意制度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个别企业的党组织不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对干部存在的问题不抓、不管、不问,认为监督干部是纪委的事,落实主体责任不力;个别企业纪委人手不够,监督不到位、任务不饱满,不敢担当、不敢监督,甚至“不务正业”,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没有承担起监督责任;个别企业行政领导失职、渎职,落实管理责任不力;企业监事会、工会等机构形同虚设,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监督责任等。
二、国有企业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的有利条件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所以其与外国国有企业及国内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在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国有企业一般都有比较健全的党组织,按照党管干部原则由党的组织部门专门从事领导干部管理,由纪检监察机构专门从事监督工作。在目前的中国,党组织的监督是最有权威和力度的监督。二是国有企业的国家所有权性质决定了可以充分运用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督资源,包括工商、税务、审计、质检、公安、安监等部门。特别是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行使管理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本身既可以实施监督,又可以充分发挥协调联络作用,统筹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力量。三是国有企业一般都有比较健全的工会组织,有比较完善的职代会制度,可以有效组织职工群众开展民主监督。四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国家所有性质,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往往较强。在国有企业职工的心目中,企业的财产不是任何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的财产,也就是包括职工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财产,所以不能由任何个人侵占,哪怕这个人是领导干部。基于这种认识,国有企业职工的民主监督意识往往较强,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的积极性往往更高,便于对领导干部实施全方位地监督。
三、国有企业如何有效实施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
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在日常。日常监督抓好了,小问题就不会演变成大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国有资产损失。国有企业要想有效实施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就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妥善解决谁来监督、如何监督、监督什么、监督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一)树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目标
监督目标是对监督工作实施考核的标准,所以一定要切合实际,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监督的最高目标应该是通过实施监督,杜绝一切腐败问题,而不是等腐败问题发生了再去发现、去处理。但在现实工作中,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可以把监督工作的目标确定为能够主动发现腐败问题,或者通过有效监督,避免严重腐败问题的发生。按照这一目标,只要一个企业在一个考核区间内没有发生严重腐败问题,或者虽然发生了腐败问题,但企业能够主动发现并按规定上报或查处,就应视作实现了监督目标,考核结果就应该是合格甚至优秀。对考核合格后发现严重问题的,如果证明在被考核区间应发现而未发现,则取消对该区间考核合格的结论并追究被考核主体的责任。应改正以往因为发生腐败问题就全盘否定企业监督成绩的做法,发生了问题不要紧,只要能够主动发现并按规定上报或查处,则不仅不应否定,反而要给予表扬,从而避免企业掩盖问题或发现问题后隐瞒不报、拖延报告等情况。
(二)落实监督责任
首先是党委的主体责任。党委的主体责任体现在组织实施对同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包括党委、行政、董事会、监事会、工会等领导班子及其成?T)的监督,组织领导对管理权限内领导干部的监督,支持和保障纪委充分履行监督职责。其次是纪委的监督责任。纪委是专司监督的机构,要利用与监督委员会合署办公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统筹协调企业内外、上下各方面的监督力量,通过听汇报、查资料、民主评议、测评、谈话、现场检查等一切手段,具体实施监督工作。再次是行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董事会、监事会、工会等机构依法按照企业章程和各自章程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相应的监督责任。最后是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相应的监督责任,如纪检监察、干部人事、财务、审计、法律等部门的监督。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工作体制、机制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督工作体制、机制。概括起来,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体制、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上而下的监督,也即上级监督。上级监督主要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实施。二是平级监督。主要是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纪委(纪检组)、监事会、职代会监督等。通过各种形式、内容的会议,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谈话等方式实施监督。三是下级监督。主要是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基层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将领导干部置于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监督之下。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好基层干部群众的监督积极性,完善监督渠道,广泛设置举报信箱、电话、邮箱等,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谈话了解领导干部的真实情况。各级党委和纪委在履行好上级监督职责的同时,要加强对平级监督、下级监督的督促指导,从而使三个层次的监督形成合力。
(四)善用企业外部监督力量和监督成果
企业外部监督主要有公检法、人大、政协、纪检监察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一般公民的监督。政府部门监督包括工商、税务、审计、质监、安监、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如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监督等。一般公民监督包括普通公民监督和企业客户监督。企业应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外部监督,不能有消极抵触或对抗心理。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强和保持与外部监督力量的沟通联系,随时掌握其对企业的监督情况。个别外部监督力量往往将其监督情况发布到网上,或通过诉讼曝光。企业纪检监察机关要注意捕捉,对涉及领导干部问题的要及时跟进查处并适当作出回应。
(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增??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意识和能力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意思用在干部监督方面可以理解为:通过外力监督避免腐败并非“善之善者”,不必监督仍然能避免腐败才是“善之善者”。而要达到“不必监督”这种境界,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并督促其自身加强政治及业务学习,提高自我监督、自我防范的能力。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国家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及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等。这些内容也正是国有企业需要对领导干部监督的内容。通过教育和领导干部自身的学习,促使领导干部养成遵纪守法、按章办事的习惯,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纪检组监察局北京分组局)
参考文献
[1] 聚焦:巡视发现七大问题 从严治党在国企尤为紧迫[D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5-07-28.[2] 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5-09-21(4).[3] 本书编写组.微腐败警示录――违纪违规100个典型案例剖析(第2版)[M].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84.[4] 胡乃民.国企纪律审查实战方略[M].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22,45,74,87,111,160,180-182,186,192,200,230,246-247,263.[5] 侯帮兴.长期布局曲线敛财 电力老总触“电”――广东电网公司原总经理吴周春案件警示录[DB/OL].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以案警示栏目,2016-07-14.[6] 赵国利.从车间工人到世界500强“一把手”再到阶下囚――天津物产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志忠案件警示录[DB/OL].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以案警示栏目,2016-08-05.[7] 王岐山.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工作报告[R].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会议资料栏目,2017-01-19.[8] 河南省纪委.只抓业务不管党务 只认金钱不认原则――河南省郑州市盐业公司原党委书记张子建违纪问题剖析[DB/OL].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以案警示栏目,2017-04-19.
第五篇:关于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问题对策研究
关于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问题对策研究
作者:李剑/谭健 文章来源:理论学刊 点击数:482 更新时间:2007-7-17 16:19:54
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近些年来,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和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仍然比较薄弱,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历史和现实已经反复证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易被误用和产生腐败,必然容易出现违背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意志的现象。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认真研究并解决好这个问题。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和党的建设的实际,做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实现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应在提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意识、健全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是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的最基础性工作。在改革开放、新旧体制交替的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如果对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丧失警觉,放松思想改造,在权力使用上发生变化和错位的可能性就随时存在。实践证明,权力腐败出现的一个本质的原因就是思想上存在不廉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理论教育,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要切实抓好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从思想上解决好“人活着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同时要坚持以党章和党的政治准则来规范其言行,不断强化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其次,加强作风教育,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要切实抓好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教育,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的观念。遵循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向人民负责的用权原则,领导干部要自觉使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为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时刻防止权力滥用。
第三,加强法规纪律教育,解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问题。通过教育,使领导干部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断增强自控能力和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接受法律、纪律的约束,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不能滥用权力的观念,自觉做到奉公守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第四,进行警示、警戒教育,守住行为防线。在进行正面典型示范教育的同时,要重视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的警示、警戒教育。要善于运用反面典型案例的鉴戒作用,以期达到惩处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二、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增强党内监督实效
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核心问题是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和运用权力。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既是党保证自身先进性的可靠手段,也是整个社会监督体系的核心部分。因此,它对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非常重要。
首先,要强化党内民主。民主是法制的基础,也是实现权力约束的前提,没有广泛的党内民主,便没有健全的党内权力监督。党内民主监督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普通党员的监督作用。强化党内民主监督,最重要的是让广大党员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党内监督,形成一种良好的监督氛围。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在制定政策、形成重大决议的过程中,除了一些确需保密的重大事项外,其他均应在党内公开,让广大党员参与讨论,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同时要把党员民主监督列入现行干部管理之中,组织党员对权力持有者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评议。确定每个权力持有者的升、降、奖、惩,应以党员民主监督内容为基本根据之一。
其次,要逐步疏通党委班子的监督渠道。党委班子自我约束机制是党内监督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对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班子本身。班子内部监督渠道的畅通,取决于党内权力的分解、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执行和党务、政务的透明程度与落实双重组织生活会的情况。为此,重大权力要进行分解,重大决策要经过集体讨论,要在班子成员中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正常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相互监督并切实监督到位。特别是班子成员更要自觉带头进行监督和接受监督,这对于党委班子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和整个监督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第三,改革现行党内监督领导体制,强化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纪检机关是党内的监督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是搞好党内监督工作的关键。但是,由于对纪检机关授权太小,体制不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检机关监督职能的发挥。为此,必须改革领导体制,强化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建立党内监督纵向领导的新体制;明确党内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适当扩大纪检部门的监督权限。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监督
强化对领导干部的非权力性监督是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非权力性监督是指人民监督,它主要依靠公众舆论和公共道德谴责作后盾,其力量源泉深深地蕴藏在人民大众之中。它若与权力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可以筑起一道遏制领导干部权力滥用的牢
固防线。完善人民监督需要强化以下措施:
首先,实行政务公开,增加国家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政务不公开,就难以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因此,必须实行政务公开,这也是人民监督的首要条件。政务公开使人民群众能对国家事务提出批评和建议,有利于修正决策和行动中可能存在的失误,保证国家政策和决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同时,政务公开能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监督和管理的积极性,从而把国家的决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其次,疏通人民群众向政府提出批评意见的渠道。让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监督国家机关及其领导人,就必须允许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领导行为进行批评。只有创造出充分的民主条件和民主环境,保障公民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人民群众批评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才能得以实现。
第三,充分发挥法制保障作用。人民监督没有法律提供保障,将不可能实现。依靠法制保障公民和人民代表组织行使监督权,主要就是用法律保护和支持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同时要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的批评、建议和对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人员检举、控告的权利。要加快制定《新闻法》、《举报人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权力限制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核心是对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的监督,根本点是要解决目前对领导干部赋权过重、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孟德斯鸠有一段经典论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要对领导干部的权力予以必要的限制,进行科学配置,合理分解,明确界定。
第一,科学规范权力,实现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科学化。对权力的制约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权力缺乏科学的规范。为此,必须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明确权力的内容。领导干部大都具有一定的重大事项决策权或主要项目审批权、人事决定权、工作指挥权、财物调配权、工作奖惩权等,对这些权力应明确定位。二是要明确权力运作的职责。要明确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与其权力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统一。三是要明确用权规则。权力运行必须遵守法规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规则。强调法规化,就是权力运行必须依法用权,减少随意性,保证权力行为的严肃性。强调民主化,就是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前提下,大力推行民主、公开用权,通过公开促公正,以减少权力运作中的“暗箱操作”行为,扩大群众参与和监督的范围和程度。强调程序化,就是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作出限制性的、程序性的具体规定,严格权力运作先后顺序,防止越权、揽权等乱权行为发生。
第二,严格制约权力,逐步推进领导干部监督工作民主化。要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消除领导干部在用权上的腐败现象,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要简政放权。首先要减少政府权力的“量”,从“量”上减少领导干部腐败的“机会”。其次,要精简机构。精简机构除了“拆庙”减人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让政府从过去的“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变到“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能上来。再次,要下放权力。把由政府控制的一部分权力归还给市场,归还给企业,归还给人民群众,由市场调剂供求关系,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二要合理分权。首先,要按工作程序进行分权,防止权力向个人集中。其次,要严格限制领导干部的权力,使权力由个人掌握走向组织(集体)掌握。再次,要限制权力“越位”,防止一些领导干部为捞取“好处”,直接插手诸如确定工程项目承包等事项,使权力在预定的轨道上正确运行。三要公开用权。首先,要公开办事内容,凡是涉及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任免,主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都要向人民群众公开。其次,要公开办事程序。在选人用人上,要克服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和任前公示等办法;在重大项目建设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上,要采用招标投标的办法;在重要问题决策上,要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予以公开,同时也要邀请人大等监督机关的人员参与。再次,要公开办事结果,要定期向人民群众通报主要事项的完成情况,专题通报重大事情的情况,坚持对领导干部实行任期责任目标定期考核和离任审计。
五、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现代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从深层次的角度看,主要是缺乏两个最基本的制约条件: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健全的民主政治。只有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良好的权力配置和权力监控机制的建立及发挥作用的可能。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从根本来说,应当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权力监督机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成熟的市场经济可以促进政治与经济的分化,从而消除政治领域的“寻租活动”。要消除寻租活动,必须对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租金的领域进行治理,切断金钱和权力交换的渠道。而成熟的市场经济会造成政治与经济的分化,从而切断权力与金钱交换的渠道。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当市场竞争的新秩序尚未完全确立,而政府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还拥有巨大的财富配置能力时,往往出现政治权力与财富交换的腐败现象。健全市场配置的机制,就是要把主导资源配置的职能交给市场,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优化配置,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以尽量减少某些团体和个人利用权力牟取私利的可能。能否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形成市场经济新秩序和约束官员权力的机制,将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也是能否真正做好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关键所在。
其次,依法治国是做好领导干部监督工作的根本措施。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实质上是对党的监督。只有依
法治党,使党能够依法执政,才能真正做好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而目前,我国在立法治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监督本身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特征,它要求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人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无条件地接受监督。但现实是监督的实施往往受到干扰和阻挠,权力主体对权力监督的破坏,其根源在于我们的立法体制对监督的主体和客体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监督的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没有受到具体明确的法律保护,监督的对象不接受监督而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约束。而且监督的程序和实现的方式都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定。显然这种无法可依的监督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权力监督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