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声小品艺术欣赏》AB复习提要
《相声小品艺术欣赏》复习提要
1、相声的概念、由来与发展历史
2、相声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3、相声的四门功课
4、相声表演的十三门基本功
5、相声的基本术语,如撂地、逗哏与捧哏、贯口、一头沉与子母哏、刨底、太平歌词等。(详细)
6、相声艺术中捧与逗的关系
7、马三立的相声艺术
8、(戏剧或喜剧)小品的概念内涵
9、(戏剧或喜剧)小品的由来与历史发展
10、(戏剧或喜剧)小品的分类、语言特点
11、赵本山的喜剧小品
第二篇:《相声小品艺术欣赏》AB复习提要
《相声小品艺术欣赏》复习提要
1、相声的概念、由来与发展历史
2、相声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3、相声的四门功课
4、相声表演的十三门基本功
5、相声的基本术语,如撂地、逗哏与捧哏、贯口、一头沉与子母哏、刨底、太平歌词等。(详细)
6、相声艺术中捧与逗的关系
7、马三立的相声艺术
8、(戏剧或喜剧)小品的概念内涵
9、(戏剧或喜剧)小品的由来与历史发展
10、(戏剧或喜剧)小品的分类、语言特点
11、赵本山的喜剧小品
1、概念:相声(Cross talk)是曲艺的一种,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引人发笑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群口(三人以上)相声三种。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由来:相声,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
发展历史: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近代相声的奠基人则是原八角鼓演员张三禄,后改说相声。后来继之而起的是朱绍文,他把相声推向了街头。而后著名的是相声八德:马德禄,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李德钖,李德祥。在八德之后,一大批相声表演艺术家涌现出来:像张寿臣,高德明,马三立,刘宝瑞,侯宝林,郭荣启等出色的逗哏演员,也有像赵佩茹,朱相臣,郭全宝,李寿增,郭启儒等优秀的捧哏演员。在30年代的天津,以常宝堃为首的常氏相声发展起来。五六十年代,全国最著名的相声演员就是侯宝林、刘宝瑞。到1948年,相声由繁荣走向衰微,主要是受到“荤口”的困扰,相声面临能否生存下去的危机。从1949年至1966年,创作了大量的新的相声段子,对传统相声段子进行修改,相声登上了大众的舞台,正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马季等新一代相声人脱颖而出,开辟了相声的新领域——歌颂相声,姜昆,侯耀文,常贵田,杨振华等一批新生代的相声演员进入人们的视野。八十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一批演员,观众大多是通过春节联欢晚会认识他们的,像牛群,冯巩,刘伟等。九十年代后期,相声进入了一个低潮期。这主要是很多相声演员通过电视机出名后,他们没有了创作精品的激情,也不深入百姓的生活,抛弃了相声的精髓。
2、相声的种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来区分的:
(1)根据基本功来分的话,大致分为说、学、逗、唱四种;
(2)根据表演的人数来分的话,有单口相声(1人)、对口相声(两人)、群口相声(三人以上)以及相声剧(一般来说是最少3人)等;
(3)根据表演形式来分的话,有文哏(以说为主的表演,例如《文章会》)、武哏(有打人动作的表演,例如《大保镖》)、柳活(有唱的表演,例如《杂学唱》)、腿子活(有模仿戏曲唱念做打的表演,例如《黄鹤楼》)、贯口活(一大段说工活,例如《报菜名》)等;
(4)根据演员表演时台词的多少来分的话【以对口相声为例】,有一头沉(逗哏的话明显比捧哏的多,例如马三立马老的活)、子母哏(捧逗之间一人一句,例如牛群冯巩的活)等;
(5)根据表演者的风格来分的话,有侯派【代表人物:侯宝林】、马派【代表人物:马三立】、常派【代表人物:常宝堃】等;
(6)根据相声段子创作年代来分的话,有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
3、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逗:学会丢包袱,就是制造笑料,不是滑稽,而是通过夸张和修辞的手法进行。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
4、传统上,相声艺人把相声的基本功细分为十三门,包别是:(1)要钱(2)口技(3)数来宝(4)绕口令(5)太平歌词(6)单口相声(7)逗哏(8)捧哏(9)群口相声(10)怯口/倒口(11)柳活(12)贯口(13)开场小唱
5、一头沉: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
另一个用对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曲艺术语。对口相声的表现方式之一。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
逗哏: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乙”。
贯口: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刨底:意思就是把悬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强大智慧含量的东西提前告诉观众或者听众,从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搞笑效果。
撂地:解放前表演相声时,设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的演出场所。演员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观众租赁桌、凳,供观众坐席。撂地”卖艺按场地分可以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
太平歌词: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演唱形式为“干板数唱”,即演员一边数唱,一边用左手持两块竹板击节。击节处为每小节的板,右手间或以手势辅助演唱。体裁有大段、小段两种。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词为上下句对应形式,以7字句、10字句为主,通篇为一辙。除竹板外,无伴奏乐器。
6、舞台以桌子为中心,捧哏的站在桌子的正后方,逗哏的站在桌子的右侧。捧哏的往往是逗哏的老师和长辈;而逗哏的则常常是捧哏的徒弟或是晚辈。相声的包袱如果想使响了,铺垫抖翻缝缺一不可,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成,这需要捧逗之间的默契程度,谁离开谁也不成。一般的相声演员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无论是捧哏还是逗哏都要从基本功开始练习的,逗哏的演员也得能捧,捧哏的演员也得会逗。只会逗不会捧或者只会捧不会逗那在相声界里面叫作“瘸腿”。可能有的演员就像逗哏的,那么可能就主攻逗哏,有的演员就天生就像捧哏的,可能就主攻捧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只会逗不会捧,或者只会捧不会逗。
7、(1)自指性强,富于变化。自指与他指,真与假,虚与实,闪闪烁烁,结合在一起,灵活性带来了艺术魅力,正是马派相声的艺术特色。(2)善于夸张,富于想象。利用相声观众所特有的联想和理解:假的当真的听,马三立深通此中真昧,善于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并且以幽默的夸张惊服了听众。(3)内紧外松,亲切自然。马三立演相声时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时而带来会心的幽默,时而激起惊雷似的笑声。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特定环境,用‘包袱’把观众逗乐时,又要使观众在感觉上不以为是有意识地在逗他,正是内紧外松的艺术境界的生动体现。(4)细腻含蓄,活龙活现。他非常重视人物刻画和细节真实,有生活依据的合理夸张,相与声、乐与理的自然结合。
8、概念:小品,顾名思义是小的艺术作品。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品多指较短的,在同一时间、空间里,借用简单的道具,用语言和表演表现情节(主要是排除一个两个矛盾障碍)的舞台艺术。
内涵:(1)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群众才喜闻乐见,才易于接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事例典型,这是成功小品的要领。(2)针砭时弊,内含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
9、由来:小品起源于演出前演员的热身活动、艺术院校的课堂练习和演艺界考察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
历史发展:我国小品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继承和发展了话剧、相声、舞台剧等多种曲艺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方言艺术特色,使小品逐渐形成了与多种喜剧元素相结合的独特的舞台艺术,并且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之一。1983 年,小品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至今仍是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尤以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著名。
10、小品按姓氏的不同可分为喜剧小品、正剧小品、悲剧小品;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话题小品、哑剧小品、音乐剧小品、戏剧小品和相声小品等;按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小品、时事小品、科学小品和戏剧小品。
语言特点:(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小品属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锅大杂烩。
(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艺术。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笑过之后,细细品味,常常蕴含着很多哲理。
(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小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人世冷暖、世相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在舞台上进行演出。
11、赵本山喜剧小品,指其创造的独备黑土风味、关东风格、绿色幽默、喜闻乐见的“东方卓别林”艺术。赵本山喜剧小品既创造了通俗民间表演艺术的新高度,又把传统的黑土传统文化以喜剧模式精彩地再现于荧屏。赵本山利用自身自然、幽默、诙谐、风趣的个性,把小品带入了一个中国化时代。作品有《红高粱模特队》、《昨天 今天 明天》、《钟点工》、《卖拐》、《卖车》、《心病》、《不差钱》等。赵本山的喜剧小品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大多有较强的思想性,在寓教于乐的思想指导下,敢于针砭时弊,鞭挞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对普通人身上的缺点、弱点、不良习气也进行了善意的嘲讽、劝诫。其次,赵本山在表演上努力使人物性格化,这使他的作品独具风采。再次,赵本山的表演极富生活化色彩。最后一点,是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三篇:河南理工相声小品艺术欣赏考试内容总结
1.相声的概念、由来与发展历史
曲艺的一种,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多用于讽刺,现在也用来歌颂新人新事。按人数分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剧。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经过多年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2、相声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按演员人数: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注重笑料。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演员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
(男女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称“腻缝”。
按内容功能分类:
●讽刺型相声:可讽刺自己或别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歌颂型相声:主要在中国大陆,通 常要配合政府方针、政策。如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建设者)
●娱乐型相声:《 说方言》、《爱情歌曲》之类。
按著作时代: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
●新相声:1949年之后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之后
3、相声的四门功课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4.相声表演的十三门基本功
●要钱●口技●数来宝 ●太平歌词●白沙撒字●单口相声●逗哏●捧哏●群口●相声怯口/倒口●柳活●贯口●开场小唱(考试可能会让你解释这些词)
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艺术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初叶,其曲调是从莲花落演变成的,流行于京津两地。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
5.相声的基本术语
●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负责逗哏的演员
●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一般在开场使用,为的是招揽生意。
●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
●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
●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
包袱
铺平垫稳 三翻四抖 响包袱 闷包袱
包袱就是笑料,或者组织笑料的方式。
马季在其《相声艺术漫谈》中将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三翻四抖,先褒后贬,性格语言,违反常规,阴错阳差,故弄玄虚,词意错觉,荒诞夸张,自相矛盾,机智巧辩,逻辑混乱,颠倒岔说,运用谐音,吹捧奉承,误会曲解,乱用词语,引申发挥,强词夺理,歪讲歪唱,用俏皮话,借助形声,有意自嘲。这些手法一般是交错、混合使用的。
把包袱提出来就叫“抖包袱”,在抖之前,先要进行铺垫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悬念,这就叫铺平垫稳。只有铺垫稳妥了,包袱笑料的幽默才能有最大的发挥。
三翻四抖,就是把一个笑料不断的在整个节目中穿插出现,让幽默闪光延续,通常相声可以分为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就是“一翻儿”。
一旦包袱抖落出来,观众笑了,那么这就是个“响包袱”,否则就是个“闷包袱”。
填产业
相声艺人自己创作的经典段子,被其他艺人广为学习,并且沿袭下去,就是给相声“填产业”,也叫给后辈“留饭”。
砸挂
现挂
根据现场环境即兴发挥,对表演进行临时的修改,就叫“挂”、或者“现挂”,通常是和台下的观众互动。
砸挂是现挂的一种,通常是对前场演出的演员和包袱进行重新提及,进行延伸、讽刺。
辙口
十三道大辙
辙口就是汉字的韵母。
十三道大辙包括:江阳-ang 言前-an 一七-i 怀来-ai 姑苏-u 灰堆-ui、ei 中东-ong、eng、ing 乜斜-ie 由求-ou 发花-a 波梭-o 任臣-en 窈窕-ao 还有用一句话概括的——“小佳人忸怩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另有两道小辙:小言前儿、小人辰儿
抄一个
当任何一个相声演员在台词中说出“爸爸”“爹”“父亲”“叔叔”的时候,其他演员都可以答应一声“唉”,这就算“抄了一个”。
贯口
大段连续的台词,通常考验相声演员的嘴皮子功夫。比较著名的贯口活有《报菜名(菜单子)》《八扇屏》《白事会》《夸住宅》《地理图》
趟子就是贯口,同时在快板里面大段的贯口也可以特指为趟子,比如数来宝里面有著名的“进街趟子唱八家”,唱了豆腐坊、剃头棚、铁匠铺等旧时代的小生意。
倒口
模仿外地口音,特别是乡下人说话。通常相声演员模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的地方话,当然也有用方言唱戏,比如《山东二黄》、《学四省》,这都叫倒口、怯口。
柳儿
柳儿活 开门柳
学唱京剧二黄、大鼓、地方戏等其他曲艺形式,统称为“柳儿”、“ 柳儿活”,分为“歌柳儿”和“戏柳儿”。
“开门柳儿”也叫“点买卖”,就是相声场子开场第一回的唱儿,一般说来都是几个人一块儿唱,(也有单人唱的,但不如众人唱的声音、气势大。)相声开场时,由一个捧哏的先念书词儿,再由几个逗哏的唱“开门柳儿”。比如《发四喜》就可以作为开门柳,建议大家听听刘宝瑞、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的版本;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唱的《发四喜》落腔都是河北梆子味的,实在不伦不类。
撂地
Liào Dì 上地
在露天演出就叫撂地,和什样杂耍在茶馆剧场演出也可以叫撂地。
除非是和京剧在一起在正式剧场穿插演出的时候,才叫“上地”。
底 攒底Cuán Dǐ
底,有两层含义:一段相声最后一个包袱可以叫“底”;一场演出最后上场的演员也可以叫“底”或者“攒底”。
一场演出可能要持续很长,从下午四五点钟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只有那些非常出名的演员才有资格“攒底”,能够攒底的演员就叫“底角儿”Dǐ Juér 刨活
刨底
把段子中的“底”提前告诉给观众,让笑料失效,就叫“刨活”、“刨底”,是旧社会演员之间的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现在的演出也有“刨”,当然现在刨底的人大多数是台下的观众。
圆粘儿
相声艺人招徕观众的行话叫“圆粘儿”、“拢粘儿”,就是艺人每到一块地儿后,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一种本领。“圆”就是“聚集”,“粘儿”(也叫粘子)就是“观众”。“撂地”先“圆粘儿”,待等有了观众后再进行表演。
画锅
踔朵儿Chuō Duǒr 相声艺人左手提着个白沙子布袋,右手从布袋里抓一把沙子,用握着沙子的手当漏斗,把沙子漏下去成字。一般先用沙子在地上画一个圈儿,艺人站在圈儿内,观众站在圈儿外,也就划分出了艺人的表演区域,这就是“画锅”,白沙写字就叫“踔朵儿”
扒大棍儿
在旧社会的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撂地的艺人也有用苇席围成的临时剧场或者小茶舍。
每到中午11点半,很多观众都要回家吃饭了,也就是到了“饭口”,为了留住观众,相声艺人每到这个时候就会上演类似评书的单口相声(其他演员去吃饭了)。
这种单口相声时间很长,而且有情节,能留住一些观众。这个单口相声说到下午1点多结束,然后观众就去吃饭了,这个时候刚才去吃饭的观众又回来了,相声场子用这种方式保收入。
用演出长篇单口相声留住去吃饭的观众,这种方式就叫“扒大棍儿”。刘宝瑞那些动辄1个多小时的单口相声,其实就是扒大棍儿的产物。
打铁
甲逗乙捧,下一个段子乙逗甲捧,然后再交换捧逗,如是下去,就叫打铁。打铁是在演员很少的时候,也可以表演很多段相声,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鞭托儿
在春典里面本身是“打架”的意思,在相声里代表“打哏”,就是在台上以用扇子打人的方式引人发笑。比如《口吐莲花》《武训徒》《拉洋片》
垫话儿
瓢把儿 Piáo Bàr 在上一个节目结束之后,为了承上启下,下一个节目的演员一般要经过一些铺垫,把上一个节目的包袱翻一翻,然后再把观众引入“正活”,这就叫“垫话”、“瓢把儿”。当一个段子已经听得滚花烂熟的时候,资深观众其实就是在听“垫话”和“现挂”,而“正活”倒在了其次,这就是所谓“听不腻的曲艺”。
一头沉 子母哏
逗哏演员台词比较多,以逗为主的节目就叫“一头沉”,实际上“一头沉”节目对捧哏演员要求很高,必须全神贯注,否则逗哏的包袱也许就“掉在地上了”,必须捧的严实才有效果。比如《八扇屏》
对口相声台词相当,互为捧逗,就是“子母哏”,比如《对春联》《绕口令》
摆枝
口盟 寄名 引、保、代
旧社会,艺人们的门第观念是很严重的,他们认为自己这碗饭“是祖师爷留给他的子孙们吃的,外人不许吃”。因此若想依卖艺为生,必须先入此门才能学艺,拜师是入门的唯一途径,这就成了艺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
首先,学徒除了拜本师(正式向自己传艺授业者)外,还要有引(引见人)、保(保证人)、代(本师不在时替他教徒者)三个师父,这三人不一定都是说相声的,可以是说评书、唱单弦、耍把式变戏法的等等但必须与本师同辈。师父同意收徒后,徒弟要先写帖子,也叫帖,即确立师徒关系的字据。帖又分红帖和白帖两种,红帖多是中途带艺投师或者家境较宽裕,自供食宿,只是学艺而已。写好“×××经×××介绍拜××为师……”等;家境贫困,从小学徒,只能在师父家吃住的要写白帖,帖上写着:“×××学徒×年,立字为据,其间天灾病业,投河觅井,两家各自安命,不遵师训,打死勿论。如本人中途不学或逃跑,需按日赔偿师父食宿费”,实际上就相当于一张卖身契。
立好字据后,选个好日子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这一天要摆宴请客,行话叫“摆枝”,请上说评书的、唱莲花落的、变戏法的、练把式的四大家的名人为证。先拜学坛老祖,传说是东方朔,也有说是周庄王的,为之摆个牌位,再供上师父、师爷的姓名牌位,由有名望的前辈给焚香,师父先给牌位叩头行礼后坐在一旁,徒弟开始依次向老祖,引、保、代、本四师分别叩三个头,一般说来,也要向师父、师爷的亲友及近派的师伯、师叔们叩头,然后,师父给徒弟一个红封,里面多少封点钱就算是见面礼了,这套仪式才算结 7
束。
正式的拜师叫“摆枝”,非正式的拜师叫“口盟”或者“寄名”,只要师傅承认了弟子就算“口盟”,相当于婚前同居。
吃栗子
背诵大段贯口的时候出现错误,就叫吃栗子。演出时出现吐字不清,唾沫乱飞,口风不紧,都可以算是吃栗子。
钻锅
这个词来自京剧舞台,演员忘词的时候,为了把演出继续,就完全抛弃台词进行救场即兴表演,弥补演出失误,这就叫“钻锅”。
泥了
天津有个词叫“崴泥Wǎi Ní”,糟糕的意思,“泥了”就是说整个相声段子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演员只好下场(忘记台词、配合不当等演出失误)。
观众听相声的时候为什么要喊
咦
天津人有泡热澡和泡脚的习惯,每当热滚滚的池子里面烫舒服了,就会喊“咦~~~~~~~~~”;后来这个习惯被带进了相声茶馆,变成了一种观众与演员交流的文化,观众喊“咦~~~~~~~~~~~”,就代表这段相声观众听美了、听舒服了。
仙鹤
在相声中 鹤 字的发音就是háo 比如 《黄鹤háo楼》 “玻璃耗子琉璃猫瓷公鸡铁仙鹤 háo ” 相声《八大吉祥》里面“鹤 háo仙问鹿仙”
硌窝儿
天津人常说的一个词,其实就是形容鸡蛋等禽类在运送或储存过程中受压破损,蛋壳不完整。仍可以销售,价格很便宜。
6、相声艺术中捧与逗的关系
首先, 捧逗二者的风格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理想的捧与逗在艺术上势均力敌, 二人既相互攻击又相互激发, 迫使对方发挥出所有的艺术潜能,促进对方最大程度的发展。
其次, 捧逗之捧意为兜着, 如民国时期的捧逗组合多由师傅捧着徒弟、为其表演保驾护 航。其次要精通逗哏艺术, 了解逗哏的表演, 才能在捧哏中步步铺垫、层层呵护对方, 与逗哏者的表演丝丝入扣。
7、马三立的相声艺术
相声大师马三立在表演中常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使用含蓄隽永、质朴自然的语言, 把不同时期、各具特点的“ 小民” 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辛辣地讽刺了这些人物的自私、虚伪‘陛吝和贪婪, 使其共同构筑了鲜活生动的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其子马志明说+ “ 我父亲的‘ 张二伯’ 其实这就是几年前我逗孩子时说的话, 老爷子却记下了, 后来用在这个小段上。别看老爷子平时没有多少话, 可他对别人说的话都记下了, 没事时就琢磨, 很多小段子就是这么琢磨出来的。” 马三立的更可贵处, 在于他对艺术追求的那种执著精神。对一个相声段子, 他如果不把本子改到“ 够火候” , 即改到自己认为合情合理, 认为满意的话, 他是不会拿出去的。当初, 马三立在整理、改编《买猴》这段相声时, 每晚都要在自己的小屋里苦思冥想, 琢磨本子。正是凭着这股执著劲儿, 《买猴》终于成为马三立响誉大江南北的代表性段子, 而其中的主人公“ 马大哈” 也成为办事马虎、粗心的代名词。相声界这样评价马三立+ 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 谁刻意模仿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这句话一语道破了马三立相声对于初学者的启蒙作用, 以及马派相声的难学。马三立是迄今在相声舞台上从艺时间最久, 跨越新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最长, 整理并创作传统作品和新段子最多, 最富个性化表演风格和最具经久艺术魅力的一位相声大师, 公认的“ 相声泰斗”。
“ 禁琢磨” 是马三立相声的一大特点。其实生活中的马三立就是一个爱琢磨问题的人。他创造的艺术形象, 总谢宗君自幼酷爱书画他考人浙江美术学院后, 有了驰骋艺术的天地, 并承陆俨少、孔仲起等名师指授。
8、(戏剧或喜剧)小品的概念内涵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涵很为广泛,在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9、(戏剧或喜剧)小品的由来与历史发展
小品名称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演艺界,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艺术形象的单人表演或组合表演,也称为小品。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继承和发展了话剧、二人转、小戏等戏剧形式的优点。尤以陈佩斯、朱时茂、严顺开、赵丽蓉、宋丹丹、黄宏、蔡明、郭达、潘长江、赵本山、小沈阳、著名。
10、(戏剧或喜剧)小品的分类、语言特点
分类:
1、从戏剧小品容量大小,结构繁简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
2、从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划分,有历史剧和现代剧。
3、从戏剧小品艺术表现形式划分,有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小品等。
4、从戏剧小品的艺术效果划分,主要有喜剧小品、悲剧小品和悲喜剧小品。
5、从戏剧小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划分,主要有哑剧小品、相声小品、电视小品、儿童小品、木偶小品。
语言特点:
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小品属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锅大烩菜。
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艺术。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小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人世冷暖、世相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在舞台上进行演出。
4、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群众才喜闻乐见,才易于接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事例典型,这是成功小品的要领。
5、针砭时弊,内含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人民群众对它的进一步要求。
11、赵本山的喜剧小品
赵本山喜剧艺术,指其创造的独备黑土风味、关东风格、绿色幽默、喜闻乐见的“东方卓别林”艺术。赵本山喜剧艺术,涵盖了小品、二人转、电视剧、电影等艺术样式。既创造了通俗民间表演艺术的新高度,又把传统的黑土传统文化以喜剧模式精彩地再现于荧屏。赵本山利用自身自然、幽默、诙谐、风趣的个性,把小品代入了一个中国化时代。
赵本山的喜剧小品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大多有较强的思想性,在寓教于乐的思想指导下,敢于针砭时弊,鞭挞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对普通人身上的缺点、弱点、不良习气也进行了善意的嘲讽、劝诫。有的作品在展示小人物生活的过程中,张扬了普通人的机智、乐观,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歌颂了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其次,赵本山在表演上努力使人物性格化,这使他的作品独具风采。喜剧既可以是角色和情节喜剧,也可以是性格喜剧。一般说来,后者对于演员来说难度更大一些。
再次,赵本山的表演极富生活化色彩。自然,舒展,从容不迫,不温不火,如行云流水。
他所扮演的盲人几乎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他扮演的其他人物,也是人各其貌,各具特色。
最后一点,是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四篇:高等数学复习提要
高等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复习重点:
1、求极限
1)四则运算法则
注意:四则运算法则适用的函数个数是有限个;
四则运算法则的条件是充分条件
有理分式函数求极限公式:
a0mm1 xxxambaaamm101m1nnnn a0xa1xam1xam0xxxxlim0limnn1 bxnbxn1bxbxxbxxxn01n1nbbb01n1nnnn xxxx2)两个重要极限
nmmnmnlimsinxsin01()x0x01x101lim(1x)lim(1)xe((10))x0xx
3)两个准则
准则一: 若(1)ynxnznnN则{xn}有极限,且limxnan(2)limynlimznann
准则二: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
单调递增有上界的数列其极限为最小的上界(上确界)
单调递减有下界的数列其极限为最大的下界(下确界)4)无穷小量
a.无穷小量的定义,注意其是变量,谈及无穷小量时一定要注明自变量的变化趋势。唯一的例外是0永远是无穷小量;
b.掌握何为高阶无穷小,低阶无穷小,同阶无穷小,等价无穷小; c.利用无穷小量求极限
无穷小量与有界函数的乘积是无穷小量
等价无穷小量替代求极限
注意:下面给出关系式是在x0时才成立
等价无穷小量替代求极限只在积、商时成立,加减时不行
1sinx~x 1cosx~x2 x arcsinx~x e1~x
tanx~x ax1~xlna
xn ln(1x)~x 1x1~ n2、连续性和间断点 1)连续定义
x0limy0,limf(x)f(x0)
xx0要求会用定义讨论分段函数分段点的连续性
2)间断点
第Ⅰ类间断点:f(x00),f(x00),即左右极限均存在 01f(x00)f(x00)跳跃间断点 0 2f(x00)f(x00)而f(x0)无定义可去间断点0 3limf(x)f(x0)xx0
第Ⅱ类间断点:f(x00),f(x00)至少有一个不
间断点的疑似点:使函数没有意义的点和分段函数分段点
要求:判断函数的间断点,若是第一类的要写出是跳跃还是可去,第二类只需写出是第二类间断点即可。
3、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1)最值定理: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一定取得到。注意:最值定理的条件是充分条件,不满足结论不一定成立。
2)零点定理:f(x)在[a,b]上连续,f(a)f(b)<0,则至少存在一点x0(a,b),使得f(x0)0。要求:和罗尔中值定理结合在一起判断根的唯一性。
第二章 一元函数微分学 复习重点:
1、导数的定义f(x0)limf(x)f(x0)y limx0xxx0xx0要求,会利用导数的定义判断分段函数分段点处的可导性,以及利用导数定义求极限;
2、导数的几何意义 表示曲线f(x)在xx0处切线的斜率 要求会求切线方程法线方程;
3、微分的定义 dyf(x0)x(一点可微);dyf(x)dx(点点可微)
4、一元微分学中,可导、连续、可微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导必可微,可微必可导;可导一定连续,连续不一定可导
5、导数的计算 a.复合函数求导
b.高阶导数
常见高阶导数公式如下:
yexy(n)ex
yxny(n)n!,y(n1)0
nysinxy(n)sin(x)2 nycosxy(n)cos(x)2(1)n1(n1)!(n)yln(1x)y(1x)nc.隐函数求导
隐函数求导方法两边同时对x求导; 注意y是关于x的函数;
隐函数求导的结果还是隐函数;
隐函数高阶求导时一阶求导结果要注意回带,以简化运算。d.对数求导法
适用于幂指函数、无理分式函数 e.参数方程求导
注意二阶导数
6、求微分
dyf(x)dx注意不要缺失dx 第三章 中值定理和导数的应用
1、中值定理
1)罗尔定理 若f(x)满足[a,b]连续,(a,b)可导,f(a)=f(b),则至少存在一点x0(a,b),使得f(x0)0。
注意:a)罗尔定理的条件是充分的,不满足条件结论不一定成立;
b)罗尔定理的结论可理解为若f(x)满足罗尔定理三个条件,则导函数在开区间(a,b)至
少有一根;强调了导函数根的存在性,但没指出到底有几个根;
c)从罗尔定理可推出,若f(x)有n个根+连续+可导,则导函数至少有n-1个根;注意反之不成立;
d)若导函数没有根,则f(x)至多一个根。2)拉格郎日定理
若f(x)满足[a,b]连续,(a,b)可导,则至少存在一点x0(a,b),使得f(x0)应用于不等式的证明和证明某个函数是一个常函数。3)柯西定理
若f(x),F(x)满足[a,b]连续,(a,b)可导,且x(a,b),F(x)0则至少存在一点x0(a,b),使得
f(b)f(a)。
baf(x0)f(b)f(a)。F(x0)F(b)F(a)应用于等式的证明。
2、洛必达法则
定理1若limfx0limFx0xaxa
2在a,fxFx都存在且Fx0 fxfxfx3lim或则limlim
xaFxxaFxxaFx 0,,0,00,1,0等不定型极限 0xsinx1cosxlim注意:lim极限不存在,此时洛必达法则不适用。
xxx1洛必达法则应用于解决,3、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极值和拐点,会作图 1)单调性的判定
设函数yf(x)在a,b连续,在(a,b)可导,x)a)如果在(a,b)内f(0,那么f(x)在a,b上
b)如果在(x)a,b)内f(0,那么f(x)在a,b上 注: a、该条件为函数严格单调的充分条件 b、若函数f(x)在(a,b)内可导,则f在(a,b)内严格单增(减)的充要条件为:
对一切x(a,b),有f(x)0(f(x)0)
在(a,b)内,任何使f(x)0的点必是孤立点 c、若函数f(x)在(a,b)内可导,则f在(a,b)内单增(减)的充要条件为: 对一切x(a,b),有f(x)0(f(x)0)d、单调区间的分界点为:一阶导函数为0的点和一阶不可导点 要求:会利用一阶导函数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
会利用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会利用严格单调性证明根的唯一性。2)凹凸性的判定
定理:若f(x)在[a,b]上连续,(a,b)上二阶可导,在(a,b)内若f(x)0,则f(x)在[a,b]是凹的;在(a,b)内若f(x)0,则f(x)在[a,b]是凸的。
3)拐点:凹凸区间的分界点
拐点的疑似点:二阶导函数为0的点和二阶不可导点 判定定理1:若f(x)在x0处可导,在U(x0)内二阶可导,则
当xx0与xx0时,f(x)变号,(x0,f(x0)就是拐点;
当xx0与xx0时,f(x)不变号,(x0,f(x0)就不是拐点;
判定定理2:若f(x)在x0处三阶可导,且f(x0)0,f(x0)0,则(x0,f(x0)是拐点。注意,对于判定定理2,若f(x0)0,f(x0)0,结论是(x0,f(x0)可能是拐点也可能不 是拐点。4)极值
极大值:设f(x)在(a,b)有定义,存在x0(a,b),对xU(x0),若f(x0)f(x),则称f(x0)为f(x)的一个极大值,x0为f(x)的一个极大值点。
极小值:设f(x)在(a,b)有定义,存在x0(a,b),对xU(x0),若f(x0)f(x),则称f(x0)为f(x)的一个极小值,x0为f(x)的一个极小值点。
0最大值:设f(x)在(a,b)有定义,存在x0(a,b),对任意x(a,b),若f(x0)f(x),则称f(x0)为f(x)的一个最大值,x0为f(x)的一个最大值点。
注意:极值反映的函数局部的性质,它只是和极值点附近点的函数值相互比较而言它是大的
还是小的,有可能出现极小值大于极大值的情况;而最值反映的是函数全局的性质,它是和整个区间上所有点的函数值相互比较。一个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唯一的,但取得最值点不唯一;而一个区间上极值是 不唯一的,可以有几个极大值和极小值。
在区间内部,最大值一定是极大值,最小值一定是极小值。极值点的疑似点:
判定定理:驻点和一阶不可导点
必要条件:可导的极值点一定是驻点。(使一阶导函数为0的点称之为驻点)第一充分条件:若f(x)在x0处连续,在U(x0)内可导,则
当xx0与xx0时,f(x)变号,x0就是极值点;
当xx0与xx0时,f(x)不变号,x0就不是极值点;
第二充分条件:若f(x)在x0处二阶可导,且f(x0)0,f(x0)0,则x0就是极值点。
0f(x0)0,x0是极大值点;f(x0)0,x0是极小值点。
注意:在第二充分条件中,若f(x0)0,f(x0)0,则x0可能是极值点也可能不是。
第四章 不定积分(计算)
1、换元法(第一种,第二种(去根号))
2、分部积分法
3、倒代换
4、整个根式换元
5、有理函数积分
6、三角函数积分
nb第五章 定积分
f(x)dxlimfixi.a01、定积分的定义
i1定积分的结果是常数,表示的是曲边梯形面积的代数和,与积分区间和被积表达式有关,和积分变量无关。
2、可积的两个充分条件和一个必要条件 f(x)在[a,b]上连续,则f(x)在[a,b]上可积。
f(x)在[a,b]有界且有有限个间断点,则f(x)在[a,b]上可积。f(x)在[a,b]可积,在f(x)在[a,b]上有界。
3、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4、定积分的重要性质
(1)无论a,b,c三者位置关系如何,baf(x)dxf(x)dxf(x)dx
accbbb(2)不等式性质: x[a,b],f(x)g(x),f(x)dxg(x)dx
aab(3)估值定理:x[a,b],mf(x)M,m(ba)f(x)dxM(ba)
ab(4)积分中值定理:f(x)在[a,b]上连续,则至少存在[a,b],f(x)dxaf()(ba)
5、会用定积分的定义求极限
6、定积分的计算
(1)换元法
与不定积分相比要换积分上下限,最后不用回代(2)分部积分法
公式 nn22 Insinxdxcosxdx00 31n1n3 nn2422 n1n3421 53nn2
(3)积分区间是对称区间的要考虑被积函数的奇偶性和非奇非偶性 aaaf(x)dx(f(x)f(x))dx
0aTT(4)周期性
f(x)dxf(x)dxa0
anTT
f(x)dxnf(x)dxa0
(5)常见公式
22(1)fsinxdxfcosxdx 00
(2)xfsinxdxfsinxdx002 (3)f(sinx)dx22f(sinx)dx00
第六章 定积分的几何应用 求面积(1)直角坐标系
(2)参数方程(3)极坐标系
第五篇:大学语文复习提要
一、填空
1.《一个偏见》选自钱锺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2、《家书二则》选自《傅雷家书》,是作者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选集。
3、《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所作,该文因标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
4、背诵《兰亭集序》
5、《秋水》选自《庄子》,它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和北海若的对话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6、《大学》第一章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其中第一节概括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内容的所谓“三纲领”。
7、背诵高适《燕歌行》
9、背诵苏轼《临江仙》、辛弃疾《贺新郎》
10、《我有一个梦想》又称《向华盛顿进军演说词》,它是二十世纪自由民主运动最重要的文献之一。11《序二篇》是季羡林和陈省身分别为范曾的《庄子显灵记》所写的的序言。
12、《渐》选自现代作家丰子恺的散文随笔集《缘缘堂随笔》。
13、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14、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5、《史记·刺客列传》叙述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著名刺客的事迹。
16、《论语》开先秦散文对话体之先河,教材所选部分描绘了孔子与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四人的一段谈话。
17、背诵《萧红墓畔口占》
18、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二、标点翻译
《论语·先进》《兰亭集序》
三、阅读分析
(一)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扛鲞头。衣服都漂亮,手倒空的。然而从四面奔来,并且拼命地伸长颈子,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他们已经豫觉着事后的自己的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他们俩就这样地至于永久,圆活的身体,已将干枯,然而毫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1.写出这段文字的出处及其作者。
2.文中“路人们”的反映揭示了一种怎样的心理?试简要分析。
答:揭示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之一,即“看客”心理。“庸众”因“无聊”而将他人的一切举动“事件”化,“戏剧”化,从而“旁观”之,“赏鉴”之,以慰其无聊;他人特别是“独异个人”,因之被迫成为演员,甚至爱和死这样生命中最庄严神圣的举动,均在看客的围观中成为表演作秀。3.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这段文字以被看者“无所动作”使旁观者“无戏可看”以至无聊、干枯、老死作为向看客们“复仇”,表达了鲁迅式的复仇哲学,其内在的意涵不尽在于鼓吹向看客们“复仇”,或者更应将这些看作是一种“疗救”。
(二)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这段文字选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 2.这段文字反映了荆轲和太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荆轲:深沉刚毅,慷慨豪迈;太子:坦诚躁进,优柔重义 3.试分析“易水送行”一节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一曲壮歌抒发荆轲义无返顾的慷慨情怀;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结合写景,音乐渲染:“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乐调由哀婉悲伤变徵之声转为慷慨激昂的羽声,场面由悲向壮推进。
(三)《诗经·秦风·蒹葭》
1.《诗经》的“六义”是指什么?
2.本诗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原因何在?
首先,作者用笔含蓄,诗中反复抒写对“伊人”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而“伊人”是谁,其美如何,都没有交代。情境之实与对象之虚,造成了诗歌很强的内在张力。其次,诗歌写“伊人”,创造了一种视觉距离感,不管追索者如何努力,追求的对象始终在前方遥不可及,在复沓中营造了一种缥缈的氛围,从而产生了一种迷离朦胧之美。3.结合作品简述本诗的艺术特点。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四)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1.写出这段文字的出处及其作者。
2.文中为何要详述联大之始末?其叙事有何特点? 3.你所理解西南联大的精神是什么?
(五)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写出作者与篇名。
2.请指出该语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拟人、比喻、对比、排偶。
3.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谈谈你的理解。答:这段文字先以“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精辟地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环境的局限的道理:又以“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与大的相对性。
(六)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词作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这是一首念远怀人之作,抒写了有情人相思离别之苦。
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二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请写出宋词中另一类似写法的名句? 答:“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二句暗中点出因离恨相思而长夜未眠,含有埋怨月已圆、人不圆之意,移情于物,以无理之怨表现有情之思。
苏轼词《水调歌头》中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之句。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借用本词之句阐释其著名的“三重境界”说,请写出王国维所说的“三重境界”。
四、作品赏析题
下面是苏轼的一首《定**》,阅读原词、简要注释及背景介绍,就思想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对此词作一赏析。不得少于400字。(20分)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面是秦观的一首《鹊桥仙》,阅读原词、简要注释及背景介绍,就思想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对此词作一赏析。不得少于400字。(20分)
鹊 桥 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评分标准:
20——16 理解深刻,见解独到,论述严密,行文流畅,层次清晰,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15——12 观点明确,见解较深刻,论述较严密,行文通顺,无明显语病,书写工整 11——0 理解肤浅,内容空泛,论述欠严密,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书写欠工整
五、写作题(共20分)
1、江淹的《别赋》、高适的《燕歌行》和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都写到了相思离别之情,请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谈谈你对离情别绪的理解和认识。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谈谈你对个人修养和人生态度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到晚年矛盾减少,即是生命将要告终的表现。没有矛盾的一片恬静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真正实现的话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凭了修养的功夫所能达到的和平恬静只是极短暂的,比如浪潮的尖峰,一刹那就要过去的。或者理想的平和恬静乃是微波荡漾,有矛盾而不太尖锐,而且随时能解决的那种精神修养,可决非一泓死水:一泓死水有什么可羡呢?我觉得倘若苦闷面不致陷入悲观厌世,有矛盾而能解决(至少在理论上认识上得到一个总结),那末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闷而导致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变做游戏人生的态度。从另一角度看,最伤人的(对己对人,对小我与集体都有害的)乃是由passion[激情]出发的苦闷与矛盾,例如热中名利而得不到名利的人,怀着野心而明明不能实现的人,经常忌妒别人、仇恨别人的人,那一类苦闷便是与己与人都有大害的。凡是从自卑感自溺狂等等来的苦闷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对自己也是致命伤。反之,倘是忧时忧国,不是为小我打算而是为了社会福利,人类前途而感到的苦闷,因为出发点是正义,是理想,是热爱,所以即有矛盾,对己对人都无害处,倒反能逼自己作出一些小小的贡献来。但此种苦闷也须用智慧来解决,至少在苦闷的时间不能忘了明哲的教训,才不至于转到悲观绝望,用灰色眼镜看事物,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情继续在人生中奋斗,——而唯有如此,自己的小我苦闷才能转化为一种活泼泼的力量而不仅仅成为愤世嫉俗的消极因素;因为愤世嫉俗并不能解决矛盾,也就不能使自己往前迈进一步。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不怕经常苦闷,经常矛盾,但必须不让这苦闷与矛
盾妨碍我们愉快的心
情。(选自《傅雷家书》)(教材P16)评分标准:
20——16 立意高远,内容充实,行文流畅,语言精炼,结构谨严,书写工整 15——12 立意独到,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文从字顺,结构完整,书写工整
11——0 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言通顺,无明显语病,结构基本完整,书写欠工整
第八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无法满足人民需要 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C)A.农业
B.工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D)
A.国营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个体经济
D.合作社经济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属于(C)
A.固定的 B.不变的C.过渡的D.独立的 5.我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是(A)
A.国营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个体经济
D.合作社经济 6.新中国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措施是(B)
A.和平赎买
B.没收
C.限制
D.改造 7.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D)
A.统购包销
B.代购代销
C.公私联营
D.公私合营 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 9.农业互助合作的原则是(A)
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逐步推广
D.国家帮助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由之路是(B)
A.社会主义
B.国家资本主义
C.私人资本主义
D.合作社经济 11.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会议是(B)
A.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八大
D.七届三中全会 12.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特征是(C)
A.重视工业建设
B.强调三大改造
C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D.尤其重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3.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办法是(A)
A.和平赎买
B.没收生产资料
C.限制发展
D.任其发展
1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全国大陆的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15.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D)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基本胜利
B.中国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社会开始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D.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包括(ABCD)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在对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方针是(ABC)A.积极领导
B.逐步过渡
C.稳步前进
D.统筹兼顾 4.新中国成立后首先要完成的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BC)
A.恢复国民经济
B.土地改革
C.镇压反革命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有(CD)
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B.没收民族资本
C.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建国初期,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政策是(ABD)A.利用
B.限制
C.发展 7.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属于(AC)A.民主革命
B.社会主义建设
D.改造 C.社会主义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