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 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3: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 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 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 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

桂发改规划„2011‟1773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

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处室、委属各单位,各市发展改革委:

为加强“十二五”规划实施,分析评价“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剖析规划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原因,提出促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办法》要求,开展年度监测评估工作。现将《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规划监测评估通知

政府信息公开选项:不予公开

(共印50份)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12月31日印发 录排:易江锋校对:谢燕

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

(2011年度)

为加强“十二五”规划实施,分析评价“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剖析规划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原因,提出促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办法》要求,开展年度监测评估工作。

一、监测评估对象

“十二五”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工作的对象为: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自治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各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二、监测评估内容

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对规划指标年度进展、重大项目实施和主要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年度监测评估。

(一)指标年度进展:对34个主要指标的年度进展情况监测评价,列出指标完成进度表,评价哪些指标运行正常、哪些指标进展较慢,并提出警示。

(二)重大项目实施: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建设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进行监测评价,列出重大项目实施进度表,评价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开竣工和投资完成情况,分析项目实施的成效和问题。

(三)主要任务落实:针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

任务,突出若干重点,评价主要任务落实的举措、成效和问题。

(四)促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根据规划实施的年度进展情况和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自治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和各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年度实施监测评估,主要围绕上述四个方面进行。

三、监测评估方法

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指标和重大项目监测评估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主要任务落实情况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一般分析和典型事例相结合,增加典型案例分析。要以权威统计数据作为监测评估的基本依据。

四、组织方式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工作,各市各部门协作配合。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成立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工作组,组长由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李彦平担任,委规划处、综合处、投资处、重大处和广西信息中心作为成员,规划处牵头,广西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工作组负责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工作,统筹协调自治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和各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工作。

自治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和各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工作,分别由规划编制各牵头部门和各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五、工作进度

2012年1月底,进行动员部署;

2012年2—3月,开展区内外调研,收集整理资料;

2012年4月,撰写年度监测评估报告;

2012年5月底,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报告。

六、经费保障

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工作,在委项目前期经费中安排解决。自治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和各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年度监测评估,由各牵头部门和各市统筹安排。

第二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方案的通知

(粤府办〔2009〕119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事关我省未来长远发展。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原则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把握前进方向,探索有效途径,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坚持先行先试。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我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良好格局。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管理、财税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全国的改革继续提供新鲜经验。强化粤港澳合作,充分借鉴香港的国际化经验,创新粤港澳紧密合作的思路和方式,创新外经贸发展方式。

三要坚持协调发展。要把规划编制工作与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结合起来,全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实施配套区域政策,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服务、示范能力,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加快发展。实施“双转移”战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梯度转移,解决制约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短板问题。

四要坚持民生优先。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要致力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社会成员的就业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坚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认真总结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成果,做好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的衔接,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相衔接。

二、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即总体规划)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省政府提出,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有关部门参加,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2009年底前,省有关部门按照省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的通知》(粤办函〔2009〕349号)要求,完成“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省发展改革委以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报省政府审定。二是2010

年初到6月底前,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工作,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提出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举措等,形成规划纲要的初稿。三是2010年12月底前,省发展改革委起草完成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地级以上市、各部门、专家,以及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报省委、省政府审定。2011年初由省政府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二)省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省专项规划分重点专项和一般专项两类。重点专项规划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经济体制改革、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质量和安全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重点领域,以及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省重点专项规划由省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地级以上市政府参与,报省政府审定。编制工作分阶段进行:一是2010年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写作提纲。二是2010年初到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完成初稿,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改革委就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将重要的内容纳入到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三是2011年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将规划广泛征求各地级以上市、省有关部门、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并与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衔接后,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上报省政府审定。

省一般专项规划(含部门规划)由省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及工作需要提出,并由各部门自行组织编制和印发,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

(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是编制区域内市县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我省的区域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山区四部分的区域规划。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已于2008年底由国务院批准实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十二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要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规划,分别由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住房城乡建设厅、财政厅、环境保护厅牵头编制。省委、省政府还部署分别编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省有关部门、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积极配合以上规划编制工作。区域规划由牵头部门报省政府审定,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五个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要求于2010年3月底前完成,报省政府审定;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于2010年上半年前完成,报省政府审定。

(四)各地级以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各地级以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市政府提出,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各地级以上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符合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省有关区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及相邻地区的规划相衔接。各地级以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应尽可能与省的编制进度同步。各地级以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经同级人民大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各地级以上市的专项规划可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安排自行确定。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同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改进规划编制工作方式方法。

(二)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大背景下,要把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要突出规划重点,切实加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规划目标的研究和测算。要根据“十一五”发展情况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以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指标的设置和测算要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同时,突出对促进科学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继承,又要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要求,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

(四)加强重大项目的研究和论证。重大项目是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政府的规划中,重大项目主要包括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质量和安全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重要产业大型项目。要研究提出一批“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并做好重大项目特别

是需由财政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

(五)加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采取座谈会、协调会、公布规划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

(六)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主要指标、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布局、重大政策等。同时,要加强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相应规划。

四、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编制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区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所需经费,列入省财政预算安排;一般专项规划的编制经费在省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各市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附件:广东省“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目录及工作分工

第三篇: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省辖市和省直管试点县(市)发展改革委、宣传部、教育局、科技局、农业局、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工会、团委、妇联、科协、军分区(武装部)后勤部、武警支队(中队)后勤处、财政局、环保局、国资委,省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2〕194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92号)要求,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科技厅、农业厅、事管局、总工会、团省委、妇联、科协、省军区后勤部、省武警总队后勤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财政厅、环保厅、省政府国资委共同制定了《河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省发展改革委 省 委 宣 传 部 省 教 育 厅

省 科 技 厅 省 农 业 厅 省 事 管 局

省 总 工 会 团 省 委 省 妇 联

省 科 协 省军区后勤部 省武警总队后勤部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省政协办公厅 省 财 政 厅

省 环 保 厅 省政府国资委 二○一二年六月四日 附 件

河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2〕194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1〕92号)要求,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科技厅、农业厅、事管局、总工会、团省委、妇联、科协、省军区后勤部、省武警总队后勤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财政厅、环保厅、省政府国资委共同制定了河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十个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一、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

家庭和社区是推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依靠力量。宣传节能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生活,形成节约风尚,改变当前家庭生活中与节能减排不相适应的观念、行为。通过家庭影响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主要活动包括:

(一)树立绿色低碳家庭生活消费新理念。继续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开展系列低碳活动,大力宣传普及节能减排和低碳知识。倡导广大家庭践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反对食品浪费,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抵制商品过度包装。引导广大家庭成员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

(二)开展家庭社区节能减排系列主题活动。在全省城镇社区、农村社区开展“低碳生活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重点选择100个社区开展试点示范,选若干家庭或个人为示范对象,开展家庭低碳达标示范活动,普及推广使用节能灯、少用空调多开窗、使用节水型洁具、少喝瓶装饮料、外出用餐自备餐具、购物使用布袋子等“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以绿色出行、绿色健身、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开展“低碳家庭健康万里行”、“低碳生活健步走”等各种节能减排实践活动,倡导妇女和家庭成员以步行、骑车、乘公交等方式代替驾驶机动车出行。在社区组织家庭节能减排小发明、家庭废物利用手工艺品制作等优秀作品征集、竞赛活动,开展家庭低碳文化成果展示活动。开展“勤俭节约、文明健康饮食”主题活动,倡导节约粮食、适度消费理念。组织社区居民节能减排经验交流活动,指导社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三)深入开展家庭社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对节能减排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在《妇女生活》杂志开展“低碳生活,时尚理念”知识竞赛活动,组织相关专家在示范社区有针对性地进行节能减排辅导、展示和咨询等工作。借助现代女性大讲堂开展低碳生活的相关讲座,介绍节能环保的金点子和小常识。建设完善节能减排社区平台,利用社区、街道宣传栏、黑板报等载体,设立家庭节能减排光荣榜,张贴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标语、口号、宣传画、条幅等。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资料、低碳科普读物,介绍和宣传日常节能环保知识。利用河南妇联网进行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的宣传。

(四)选树节能环保家庭。把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中表现突出、作出较大贡献的家庭和个人,选树为“节能环保家庭”。大力宣传节能环保家庭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牵头单位:省妇联、省发展改革委

支撑单位:《妇女生活》杂志社、省节能监测中心、省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协会

二、节能减排青少年行动

青少年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当前家庭社会的重要组成。引导青少年参与节能减排,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自身成长为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也有助于通过青少年的行为影响其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节能减排。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宣传绿色理念,引领节约风尚,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主要活动包括:

(一)动员青少年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实践。开展青年文明号节约示范行动和青少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等活动。在少年儿童中开展节能环保教育活动,继续开展以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为主要内容的节约资源活动。继续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以捐植爱心树、纪念树(林)等方式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省内江河的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

(二)深化节能减排志愿服务活动。深化节能减排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节能减排知识,传授节能减排技能。开展绿色校园节能志愿活动,指导青少年学生主动关闭无人上课和自习教室的长明灯,减少学校能源浪费,引导青少年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争做节能卫士。

(三)加强青少年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阵地设立宣传栏,并利用青少年报刊、中小学生报和共青团、少先队网站,大力宣传节能环保知识。注重借助情感、艺术、时尚等元素,运用互联网、手机、动漫、短视频、移动媒体等青少年喜爱的载体和路径,扩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创作儿歌、童谣、动漫、故事、舞台剧、戏曲等艺术作品,设计少年儿童喜爱的挂图、海报、文具、玩具等,宣传节能环保知识。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节能观念,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

(四)选树青少年节能减排典型。把在节能减排青少年行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的个人,纳入团队组织已有表彰体系。做好“母亲河奖”评选表彰活动。发挥“雏鹰争章”活动的激励作用,引导少先队员争获特色“环保章”。

牵头单位:团省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

支撑单位:河南青年报、青年志愿者协会、省环保厅宣教中心

三、节能减排企业行动

企业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主体,也是节能减排的主力,职工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效,决定了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成败。要动员全体企业职工,从岗位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投身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活动包括:

(一)继续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在重点企业中组织开展以“比管理创新、比技术进步、比职工行动,降能耗、降排放”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两降”节能减排竞赛活动,推动企业能耗和排放达到先进水平,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在职工中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节能减排能力。发动广大职工开展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小发明等“五小”活动,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行动。加强职工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到2015年末监督员人数达到3万人。加大对义务监督员的培训力度,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总结交流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其督促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三)积极组织职工参与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发动职工群防群治,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杜绝跑冒滴漏。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管理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企业工会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职代会的重要内容,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挖掘节能减排潜力作贡献。

(四)开展国有企业节能表率行动。国有企业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在国有企业深入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继续完善国有企业节能减排组织管理、统计监测和考核奖惩体系,提升生产运行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深化能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对标工作。加大国有企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

(五)开展企业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国家、省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环境危机教育,不断增强职工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不同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负责人、企业节能环保人员和生产一线人员的节能减排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

牵头单位:省总工会、省政府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

支撑单位:省职工技术协会、河南工人报、省节能监测中心、省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协会、省环保厅宣教中心

四、节能减排学校行动

学校是社会的摇篮,是国民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对学生树立节能环保理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抓好校园节能减排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绿色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课堂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活、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主要活动包括:

(一)深化节能环保基础教育。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实丰富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将节能、节水、节地、节粮、节材等教育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高等学校要推进节能减排专业教育,加强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开设富有特色的节能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传播节能环保、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不断培养学生节能减排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要因地制宜开展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技能竞赛等活动。

(二)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推进循环经济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循环经济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组织广大学生参观南阳天冠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学习循环经济知识。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试行免费教科书制度,在全省范围内继续实施教科书的循环使用。

(三)继续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全面落实《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要求。继续开展以节粮在我身边、珍爱生命之水、我的低碳生活等为主题,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为目标,以科学调查、科学体验、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式,结合中小学科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牵头单位:省教育厅、省科协、省发展改革委

支撑单位: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教育报刊社、河南省电教馆、河南省教科所、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河南省职业教研室、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河南省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五、节能减排军营行动

军队资源节约是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驻豫部队要按照军委总部和省委、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的统一部署,着力推进节约型供应保障方式、消费方式、训练模式的规范拓展,着力推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化推广,着力推进群众性节约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军队特色的节约型军营模式。主要内容包括:

(一)创新发展节约型供应保障方式、消费方式和训练模式。推进基地化训练,开展训练场地资源普查,规范建设可用于统建共享的大型训练场地。优化经费保障和管理,大力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推行军需物资油料节约,加大节能环保产品强制采购力度,严禁采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耗低效和非环保产品,开展废旧军服回收。完善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与管理。加大军地运力统筹使用,提高运输效益,加强车辆、船舶使用维护管理等。深化现代营房建设管理,统筹规划利用军用土地资源,稳步推进房地产资源整合。

(二)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开展军队建筑节能工程、办公及生产生活节能工程、军油节能工程、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模拟技术工程、信息技术工程、装备节能工程等一批重点节能工程,提升军队节能减排能力。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与国家和我省政策法规相配套的军队节能规章制度。修订制订水、电、气(暖)、油、煤等各类实物消耗标准,修订会议、接待、办公等消耗限额和营房住用限额,以及各类设施建设及计量标准。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消耗、节约与管理水平的统计、考评和奖惩制度。

(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八节一压”、“反食品浪费”、“红管家、好当家、小行家”等群众性节约活动和各类节约技能竞赛,建立争创节油示范单位、节油标兵和“红旗车分队、红旗车驾驶员”评定活动常态化机制。

(五)深入抓好宣传教育。把资源节约纳入部队经常性教育和经常性管理之中,纳入部队院校教学和专业培训,利用报刊、杂志、网络、橱窗、宣传手册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资源节约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和先进典型,普及节约知识,曝光铺张浪费现象,积极引导广大官兵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思想,追求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提高节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牵头单位:省军区后勤部、省武警总队后勤部、省发展改革委

支撑单位:71320部队后勤部、71521部队后勤部、96251部队后勤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务部、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院务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务部

六、节能减排农村行动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动,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对于缓解我省环境压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生态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活动包括:

(一)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技术。以《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为重点,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使全省农民群众掌握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技术,成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主体。

(二)开展农业清洁生产试点。在全省开展农业清洁生产试点工作,通过沼气生产、秸秆青贮(氨化)、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工程、生态种植(养殖)等措施,促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向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转化,实现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目的。

(三)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通过发展沼气、太阳能和农作物秸秆的能源化利用,提高农村地区清洁能源的比例,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抓好节能减排宣传培训。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印发资料、媒体宣传、技术培训等手段,在全省农村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节能减排氛围,提高全省农民群众节能减排意识,增强农民群众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牵头单位: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

支撑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能源研究所、河南省沼气协会、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省节能监测中心等

七、节能减排政府机构行动

公共机构是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和标杆,公共机构的行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公共机构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将对公众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全省各级公共机构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降低机关能源资源消耗,切实发挥公共机构的表率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活动包括:

(一)开展绿色办公活动。倡导用电高峰时段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使用空调时关好门窗。日常办公尽量采用自然光,离开会议室等办公区时随手关灯。提倡双面用纸,逐步淘汰使用一次性纸杯,杜绝使用纸质贺卡。杜绝用电设备待机空耗。征集日常办公中的节能经验、点子,并择优在全省公共机构推广。三层以下日常公务活动不乘电梯,安装电梯节电装置。

(二)开展绿色出行活动。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和编制数量,严禁超标准、超编制采购公务用车。提高新增公务车中小排量和清洁能源汽车比例。倡导全省公共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三)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活动。认真配合国家开展的公务用车厂家回收置换,废旧电脑、打印机、电池、灯管、报纸和包装物等回收利用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实施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中水处理、雨水回收等技术。完善资源循环利用渠道,建立资源循环利用长效机制。

(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围绕节约型机关建设,组织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活动。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举办知识竞赛、征文、专题讲座和征集书法、绘画、摄影、节能创意作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和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提高公共机构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建设和突出成效,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开展公共机构能耗信息和能效水平公开试点,在门户网站或有关媒体上公示单位能耗信息和能效水平,并接受社会监督。

牵头单位:省事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军区后勤部、省武警总队后勤部

支撑单位: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省节能监测中心、省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协会等

八、节能减排科技行动

科学技术是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支撑。要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主线,提高公众的节能减排科技意识和能力,形成全社会依靠科技开展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主要活动包括:

(一)研发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面向机关、学校、社区、家庭对节能减排适用技术的实际需求,研究开发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及产品。面向电力、钢铁、化工、建材等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围绕节能、新能源应用、废物处理等节能减排重点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产品。

(二)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加强对省内外成熟适用节能减排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建立节能减排适用技术成果库,通过网络和培训等手段实现节能技术成果的传播、推广和应用。

(三)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示范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节能减排综合科技示范活动。培育建设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产业集聚区,做好“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培育管理工作。

(四)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节能减排专家队伍建设,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培育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促进中心、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在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方面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合作咨询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测试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

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科协

支撑单位:《创新科技》杂志社、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技报社、省节能监测中心

九、节能减排科普行动

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和知识需要普及到全社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要面向全社会宣传科技思想、科技知识,介绍节能减排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普及节能减排实践经验、先进典型和节能窍门,提高公众节能减排能力。主要活动包括:

(一)共建共享节能减排科普资源。协调组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发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展览、挂图、图书、影视、宣传册、网络视频等科普资源。开发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科普展品。开展优秀科普资源征集推介,集成、整理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形成科普资源包,向社会推介使用。

(二)举办节能减排科普展览。发挥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和各类基层科普基础设施的作用,围绕节能减排主题,举办形式多样、便于公众参与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增强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中节能减排科普宣传内容设置。

(三)开展系列节能减排科普活动。在全国科普日活动、河南省学术年会、学术活动月等重要活动中,设立以节能减排为主线的活动区域,向公众宣传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关科普知识。组织以节能减排为主线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活动,面向青少年开展节能减排科普教育。在社区开展科普大讲堂等形式多样、贴近居民的科普活动。

(四)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科普宣传。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站等相关媒体,开设科普宣传栏目,介绍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关科普知识。增加“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的节能减排内容。利用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节能减排科普资源及信息服务。利用农村“一站一栏一员”和城市社区科普宣传栏,进行节能减排科普宣传。

牵头单位:省科协、省发展改革委

支撑单位:省现代科普传播研究中心、省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技报社、省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协会

十、节能减排媒体行动

节能减排新闻宣传是经济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组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反映节能减排工作的措施和成效,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主要活动包括:

(一)做好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报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

(二)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进展的宣传报道。报道各地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宣传报道“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节能减排工作成效。

(三)做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宣传报道。报道节能重点工程、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的实施进展情况。报道各行业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和农村、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情况。

(四)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组织好省节能宣传月、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

(五)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配合监督检查行动,对违规乱上项目、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不力等现象,选取典型案例依法开展舆论监督,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

支撑单位:河南日报、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省节能监测中心、省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协会等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动员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对本地区全民行动的指导和协调。财政部门要视情况对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给予适当资金支持,推动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各专项活动牵头部门要根据各自责任分工,会同联合主办部门细化行动计划,做好任务部署,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单位作用,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确保实现河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主题词:节能减排△ 方案 通知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6月4日印发

第四篇:县卫生局关于印发妇幼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县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妇幼保健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对策措施,提高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根据《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县“十二五”卫生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县妇幼卫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女儿童预防保健网络。

近年来,县卫生局高度重视县、乡、村三级保健网络建设,增加投入,加强指导和督查。一是加强县妇幼保健技术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县妇保院坚持“以保健为中心”的办院方针,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加强每季一次全面的面上督导工作。二是积极创建规范化妇儿保门诊。按照《省乡(镇)卫生院孕产妇保健规范工作标准(试行)》和《省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规范工作标准(试行)》,对妇儿保门诊的设置要求、门诊用房、设备要求、人员资质、学习培训、服务内容、服务技术等都进行了逐步规范,我县规范化妇儿保门诊创建率为100%。三是稳定乡镇保健队伍,确保妇女儿童保健工作顺利开展。

(二)积极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妇女健康促进工程”项目,有效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我县继续按照省妇儿工委关于实施“母婴健康工程项目”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在妇幼保健网络建设、人员培训、仪器装备、产科布局调整、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中心建设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分别在县人民医院和县妇保院的设立了县孕产妇抢救中心和县新生儿抢救中心,在乡镇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单位设立了孕产妇抢救分中心和新生儿抢救分中心,同时,积极推广应用产科、儿科适宜技术,为降低我县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连续五年孕产妇零死亡。

(三)依法加强妇幼保健技术服务管理,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

县卫生局依据《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和省卫生厅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基本标准》,对全县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单位实行许可制度。通过单位申请、资料初审、现场考核评审等程序,8家医疗保健单位取得了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单位开展安全分娩质量评估工作,改进薄弱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增设一批产科抢救设备,完善产科配套设施,改善住院分娩条件。

(四)广泛开展妇幼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在各医疗单位开设的婚育学校、家长学校、妇女学校中广泛开展妇幼保健、母婴生命知识普及教育和宣传活动,使妇幼卫生保健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五)认真实施免疫规划工作,使广大儿童的健康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近年来,我县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加大了《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疫苗接种的《条例》的宣传贯彻的力度,积极

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有关政策,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二是强化宣传效果,普及儿童免疫规划知识。在每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前后,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和《条例》的活动,宣讲国家免疫规划等相关政策和保障要求,动员全社会关注预防接种工作,普及免疫规划知识,努力营造了全社会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三是加强了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针对工作薄弱的地区和特殊的人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了预防接种工作的力度,同时,强化监督和检查,落实了儿童在入托、入学实施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四是积极创建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为适应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我县预防接种门诊管理水平,全面规范接种流程,提高接种质量,保证接种安全,二、主要存在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有一些指标离目标要求存在一些差距:如妇幼卫生项目后续保障不足,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仍需提高;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主动受教、受检积极性不高,免费婚检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性病及艾滋病的感染率居高不下,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人口的流动性比较频繁,流动孕产妇、儿童的情况比较难掌握,不能有效地提供孕产妇、儿童保健服务;县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建设与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要求不相适应,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设备配置不足,已不能满足妇幼保健技术服务需求。

三、“十二五”妇幼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民本卫生、和谐卫生”发展理念,以创建“卫生强县”为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对妇幼卫生事业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改善民生,深入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政策方针,合理配置妇幼医疗保健卫生资源,全面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进一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以县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责任医生为网底的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原则。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将免费妇幼保健工作向所有妇女儿童提供,不断缩小健康差距,以供方为主向需方为导向转变,使全县妇女儿童共享卫生改革和发展成果。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充分体现妇幼保健发展规划的综合性和全局性,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居民对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的需求,制定适宜的总体规划目标和各项具体指标,实现供需平衡。

3、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按照区域覆盖、合理布局、方便就医、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对全县妇幼医疗保健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妇幼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4、坚持政府主导,深化改革原则。强化政府职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妇幼卫生机构良性运行机制和财政补偿长效机制,坚持各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保证优质妇幼保健服务的提供,(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卫生强县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医疗卫生制度。全体居民人人拥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区域、不同人群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明显提升,居民健

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群只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县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较为完善的妇幼卫生体系,形成有梯队、有活力的妇幼保健专业人才队伍,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在全市达到领先水平,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浙政发〔2011〕59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五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推进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各地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标,大力做好老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老龄事业呈现出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老年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推进。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深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全省享受企业基本养老金、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老年人达75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居全国前列;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年人达685万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全省老年低保对象达到23万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医疗救助资助农村五保、低保老人和残疾老人等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05万人。老年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全省养老机构床位达到18.9万张,百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张;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老年优待政策进一步完善,享受各类优待的老年人达到709万人;百岁老人长寿补贴标准继续提高。老年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持续较快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提高,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十一五”时期老龄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我省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91万,占全省户籍人口的20%以上,年均增长4.5%;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157万,年均增长5.3%。同时,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相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交织,老年人口社会抚养负担将进一步加重,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任务将更加艰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应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围绕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总目标,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工作方针,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推动老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确保老年人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基本原则。

——坚持老龄事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围绕“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总体目标,确立老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作用,纳入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生存保障与发展提升相结合。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充分关注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低保、残疾、高龄、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的需求,逐步满足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精神文化、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推动老龄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确保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坚持体制建设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年人切身利益作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当前突出的老龄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长期挑战作为老龄事业的全局战略,着重加强老龄工作体制建设,创新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实现老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发挥政府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创造条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发展,培育和壮大养老服务业;鼓励和支持家庭养老,倡导和探索个人储蓄养老和以房养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老龄工作格局。

(三)总体目标。围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着力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着力保障老年人医疗健康需求,着力增强老龄服务供给能力,推进各项老龄工作继续走在前列,促进城乡老年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制度公平、城乡一体、区域平衡、发展可持续的老龄事业新局面,让老年人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三、具体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构建惠及全体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以“老有善养”、“病有良医”、“困有优助”为目标,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以最低生活保障、困难老人救助为支撑,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高龄老人补贴为补充,覆盖城乡、惠及全体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任务: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保障老年人群全覆盖,切实增加养老保障收入,不断提高老年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困难老人救助力度,逐步缩小老年人与城乡居民在收入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

1.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1)深化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进企业基本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发展,扩大老年人群覆盖面,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

(2)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制度兼容性,有序推进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工作,确保基础养老金覆盖到城乡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3)健全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先保后征,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4)继续推进企业年金制度,探索建立以房养老、土地养老等自助、互助养老模式,鼓励、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办形式多样的商业养老保险。

(5)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扩大奖励扶助覆盖面,提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水平。

2.进一步深化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1)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结算办法,方便老年人就医。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为重点,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为重点,逐步减轻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2)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适当扩大老年人大额门诊特殊病种报销范围,稳步提高老年人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

(3)探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轨,逐步将二者整合转化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4)继续开展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活动,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3.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社会救助体系。

(1)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应保尽保;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确保因各类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得到及时救助。

(2)加快推进医疗救助工作,确保将低保、农村五保老人和低收入家庭老人等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对经济困难老人参加医疗保障个人缴费部分的补助力度,对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有困难的老人,及时给予医疗救助,全面推行医疗救助即时结报,提高医疗救助效率。

(3)继续开展为困难老年人“送温暖”、“送光明”活动。

(二)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主要任务: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实现老有安养。

1.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建设。

(1)继续加大投入,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增加养老机构床位供应量,切实提高床位使用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国办养老机构建设,通过采取建设资金补贴、公建民营、税费优惠、购买服务等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到2015年,养老服务机构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养老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以上,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50%以上。

(2)重点发展养护型养老机构,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以养护型为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向养护型转变。加快将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单位范围,实现医疗保险与养老服务的对接。

2.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居家养老服务列入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利用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2)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和设施,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城乡社区生活服务、日间照料、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养老服务能力。到2015年,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实现社区和中心村全覆盖,新建5000个以上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

3.建立养老服务评估、监管和政府补贴制度。

(1)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开展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低保人员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给予基本养老服务政府补贴。

(2)研究制订养老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估办法,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完善行业自律自查机制。

(3)建立完善行政监管体系,制定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标准和养老服务业监督考核制度,强化行业管理和服务指导功能。

(三)构建全面和谐的安养环境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形成居住更加舒适、人际关系更加融洽、社区更加安全、全面和谐的安养环境。

主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加强老年人居住环境、人际环境、社区环境建设,加快推动环境友好型老年社区的形成和发展。

1.营建适合老年人的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

(1)合理规划布局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老年文教体育等服务设施。新建、改扩建公共建筑、社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和场所,全面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既有建筑分期分批逐步完善无障碍功能,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养老机构等无障碍率达到100%。

(2)逐步实施对老年人聚居的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改造,新建和改造的居民住宅小区建有适合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公共配套设施。大力推进方便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家人照料的新型住宅建设,探索实施“住宅适老化改造”和“多层公寓电梯改造”工程。

(3)积极改善困难老年人居住条件,对符合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条件的老年人,优先给予认购和配租。

2.营造家庭温馨、邻里互助的融洽人际环境。开展“敬老月”活动,树立和表彰敬老爱老模范。倡导赡养纠纷家庭签订赡养协议书,明确赡养责任。积极开展邻里互帮互助,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开展“老年温馨家庭”创建活动,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幸福指数。推进孝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到2015年,“三进”活动推进到3000所学校、30000个社区(村)、300000户家庭。

3.创建“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人宜居社区”。按照国家关于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人宜居社区”创建活动的要求,研究制订创建方案,建立创建机制,共同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到2015年,全省力争创建10个“老年友好型城市”和200个“老年人宜居社区”。

4.共建社区安全环境。

(1)加强社区管理创新,关注老年人的诉求,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创造和谐社区环境。

(2)实行人防、物防、群防相结合,构建警民互动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巡防,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

(3)针对老年人易受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特点,做好防范和打击工作,开展防范知识预警宣传,维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预防和打击针对老年人家庭暴力,对涉老家庭暴力案件,依法及时作出严肃处理。

(四)构建充满活力的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形成群众文化丰富多彩、体育健身全面普及、终身教育乐在其中、社会参与积极主动、生活观念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主要任务:按照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培育老年文体队伍,发展老年教育,共建充满活力、参与广泛的老年社会文化生活。

1.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

(1)省财政继续资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全省所有县(市)建有1个以上综合性、多功能老年活动中心。配合全省中心镇培育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完善农村基层老年活动设施,90%以上的中心镇建有老年活动中心,95%以上的中心村建有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推进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建设,5年间建成省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俱乐部)250个。

(2)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构建社区15分钟、村落30分钟文化圈。提升公益性文化场所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能力,积极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2.推动老年文体活动。

(1)积极鼓励发展各类老年文艺队伍,全省重点培育1000支基层老年文艺骨干团队。

(2)坚持办好每年一届的全省老年文化艺术周,各市县每年至少举办1次有一定规模和影响、老年人广泛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

(3)组织开展以老年人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原则,大力开展“送戏、送书、送讲座展览”下乡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和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活动,支持和引导老年人参加群众性体育比赛。

(4)继续开展老年人国民体质监测,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3.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1)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的老年大学办学机制,引导县以上老年大学合理定位,分类发展。

(2)拓宽浙江老年电视大学办学渠道,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促进老年远程教育规范化发展。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欠发达县老年大学资金帮扶机制,完善福利彩票公益金扶持老年电视大学教育网络建设有关政策。

(4)整合老年教育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服务,并进行规范管理。

4.加强老年影视新闻出版工作。

(1)鼓励影视制作机构制作更多老龄题材的影视作品,广播电视媒体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老龄栏目,通过专题片、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形式播出老龄节目。

(2)探索和改进老龄节目的表现形式,提高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充分发挥网络传媒的作用,及时、生动反映老年人生活。

(3)鼓励、扶持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网络出版物,支持老年报刊的出版和发行。

5.建立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机制。

(1)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成立各类兴趣组织和俱乐部,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

(2)开展基层老年人协会骨干培训,支持和引导基层老年人协会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方针,加快自身发展,规范协会建设,做好老年人协会登记、注册和备案管理工作。

(3)发挥老年专业社团作用,支持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送医、送科技、送文化活动。重视发挥老年人知识、技能和经验优势,支持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关心教育下一代、维护社会治安等公益活动。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五)构建平等共享的老年人权益保护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形成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法律服务渠道更加畅通、老年优待更加全面、基本权益得到普遍保障、公正平等的老年权益保护体系。

主要任务:紧紧围绕“法治浙江”建设,以保护老年人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宗旨,进一步加强老年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大老年法律援助力度,全面深化老年人优待工作,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1.进一步完善老年法律法规。加强老年法制体系建设,完善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健康、老年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法规规章,修订《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

2.深入贯彻实施老年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完善执法体系,开展执法监督检查,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列入各级人大执法检查范围。把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纳入“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实行一起创建、一并考核,推进基层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的开展。

3.开展老年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纳入全省“六五”普法规划,充分利用“浙江法治宣传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一些节庆日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把普法宣传教育与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结合起来。

4.加大老年法律援助服务力度。

(1)加强各级法律援助站建设,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网络,拓展法律援助渠道,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法律援助服务机制。到2015年,力争85%以上的县(市、区)建立法律援助老年工作站,所有乡镇(街道)、村(居)建立工作站或联系点,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覆盖面达到95%以上。

(2)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解答、优先指派”政策,对低保、残疾、孤寡老人进一步放宽受理条件,扩充援助事项,实现“应援尽援”。

5.加强和创新老年社会管理。建立完善党政主导的老年社会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公安、司法、民政、人力社保、卫生、信访等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机制,推进基层老年服务和维权组织建设,坚持服务与维权并重、调解与处理相结合,妥善处理涉老纠纷和矛盾,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6.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优待老年人规定》,逐步提高老年优待工作法制化水平,扩大优待项目,提高优待标准,推动老年优待工作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平衡发展。把老年人优待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督查制度,确保各项优待规定落到实处。

四、重点工程

(一)老年人收入保障提升工程。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各项社会保障和救助标准提高幅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基本同步。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适当提高精减退职人员等的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完善低保救助政策,实行分层分类施保,对老年低保对象给予重点照顾。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提高百岁老人长寿补助标准。

(二)老年人医疗健康促进工程。推进各级老年医疗、康复机构建设,建设省老年医疗中心,鼓励各地兴办老年病专科医院、老年康复中心、失能老人护理机构和临终关怀医院,在精神病治疗机构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老年病床位。加强全省200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医疗、康复能力建设,并普遍设置老年病床位。稳步提高各项医疗保障报销比例,逐步降低个人支付比例,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支付比例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个人支付比例降至30%以下。探索建立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低收入家庭老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免费政策,逐步实现由公共财政负担参保费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构建“20分钟医疗服务圈”,提高老年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加强老年慢性病防治与管理,老年人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

(三)空巢老人关爱工程。借助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立以乡镇(街道)为组织单元、村(居)为节点、基层老年人协会为骨干的空巢老人帮扶网络。明确重点服务对象,确定重点服务内容,开展个性化帮扶服务,做到生活照料与精神关爱并重。政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保证帮扶活动的顺利开展。改革完善老年人口户籍迁移管理政策,为空巢老人与赡养人随迁提供条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为空巢老人献爱心活动。建立法律约束和道德监督机制,确保空巢老人家庭子女履行赡养照护和精神慰藉责任。到2015年,空巢老人帮扶网络覆盖面城镇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80%以上。

(四)失能老人照护工程。把失能老人照护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机制。加强护理型养老、医疗机构建设,增加照护床位供给,逐步满足失能老人机构照护需求。国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优先用于失能老年人的介助、介护服务。积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照护和康复服务功能,为失能老人开展上门治疗、家庭病床、护理康复等服务。逐步实施家庭服务政策,加强家庭照护支持,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对家庭主要承担照护者提供免费或低偿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质量。到2015年,为城镇80%以上、农村50%以上的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或照护技能支持。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制度,鼓励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设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降低老年人支付风险。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老人提供稳定的护理保险费用。

(五)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工程。高度重视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机制,通过院校培养、集中培训和远程教育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建立和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机构,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新从业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原有从业人员实施三年轮训计划。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逐步培育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专业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力争到“十二五”末,80%左右的从业人员取得初级护理证书,20%左右的从业人员取得中级护理证书。

(六)百万志愿者助老工程。规范志愿者组织建设,加强志愿者注册和培训工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志愿者为老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基地为依托,以专业性助老志愿服务组织为主体,以低龄、健康老人服务高龄、失能老人为补充,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为重点,开展贴近实际需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常态化志愿者助老服务行动。广泛建立“时间银行”制度,进行志愿服务储蓄,促进为老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七)百万老人乐学工程。组织力量开发建设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有计划地编定一批适应老年人多层次需求的辅导教材。依托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室)和城乡基层社区组织,通过开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文化下乡、科技下乡、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等活动,为全省百万老年人提供包括家庭理财、生活照护、医疗保健、精神健康、信息技术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新知识、新技能,使老年人进一步融入社会。筹建浙江省老年教育中心,进一步满足“老有所学”需求,提升老年教育水平。

(八)老龄产业培育工程。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制定实施老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订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信贷、投资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业,培育一批养老服务业龙头企业,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开发养老服务产品,优化养老服务业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连锁经营和品牌效应,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建立老龄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引导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加强对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需要的生活用品和照护产品的研发生产,特别是老年住宅、老年康复辅具的研究开发。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等服务项目。引导旅游企业完善和开发老年旅游项目,满足新一代老年人旅游文化需求。建立完善老龄产业的相关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培育行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服务和监管,促进老龄产业健康发展,为社会服务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各地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将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相应综合性政策文件,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调动发挥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兴办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的优良传统,夯实老龄事业发展社会基础,形成老龄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建立老龄事业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建立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把老龄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经费投入逐年增长。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慈善捐助投入老龄事业,逐步提高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老龄事业发展的比例,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三)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在老龄宣传中的作用,大力做好老龄宣传工作。抓住党委、政府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中与老年人利益相关的结合点,坚持从保障改善民生的视角,扩大老龄宣传的社会影响力。鼓励新闻媒介做好老龄化发展形势、老龄政策、老龄工作和社会为老服务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积极创新宣传形式,把敬老爱老活动与和谐社区、文明村镇、五好家庭等主题建设活动结合起来,营造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老龄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应老龄事业发展需要,在机构建设、人员编制、办公条件、工作经费上给予切实保证。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组织建设,完善基层老龄工作网络,充实配备乡镇(街道)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把老龄工作干部培训纳入组织人事部门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加强和规范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老年人组织建设,逐步实行依法登记或备案管理。

(五)提高老龄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水平。跟踪老龄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关注老龄工作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老龄问题调查研究。进一

步做好老龄问题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开展老龄事业重大项目和前瞻性课题攻关。建立老龄科研课题组织引导机制,资助中青年学者和基层老龄工作者开展老龄问题研究。建立老龄事业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字平台,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开展老龄科研国际国内交流和学术合作,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推动我省老龄事业发展。

(六)建立完善检查评估激励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老龄事业发展实际和老龄工作职能,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制订本地、本部门的规划或实施方案,建立完善老龄事业目标考核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自查和监督。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和期末检查评估,及时报送和发布规划执行情况评估报告。继续开展老龄工作先进单位评选表彰活动,建立完善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 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印发《广西“十二五”规划实施 年度监测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