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质量体系的不同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质量体系的不同
摘要: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质量体系的不同(1)关心对象不同 ISO9000针对的是顾客需要;ISO14000则针对众多相关方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不断发展的需要。(2)目的不同 ISO9000目的是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与ISO9000质量体系的不同
(1)关心对象不同
ISO9000针对的是顾客需要;ISO14000则针对众多相关方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2)目的不同
ISO9000目的是满足顾客需要;ISO14000目的则是持续改进环境状况。
(3)压力不同
推行ISO9000标准的压力来自市场;而推行ISO14000标准的压力来自公众。
(4)审核重点不同
ISO9000审核重点是质量保证与控制,依据是选定标准;而ISO14000审核重点是符合法律,持续改进。
(5)审枋阶段不同
ISO9000认证没有预审核要求;而ISO14000认证包括初评、正评两个阶段。
(6)注重范围不同
ISO9000注重范围为产品涉及的区域和活动;而ISO14000注重范围为组织可控或可对环境因素影响的范围,即“限定场地”。
(7)标准要求有所不同
ISO14000在管理体系方面提出的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目标管理
②全面管理
③信息沟通
④持续改进
⑤法规要求
第二篇:ISO质量体系基础知识
ISO质量体系基础知识
1、什么是ISO9000族标准?
答:ISO9000族标准是指由ISO/TC176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
2、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情况?
答:1987版ISO9000系列标准、1994版ISO9000族标准、2000版ISO9000族标准。
3、2000版ISO9000族标准由哪些标准组成?
答:2000版ISO9000族标准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四项核心标准:分别为《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术语》、《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 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第二部分为一项标准《ISO 10012:2002 测量控制系统》;
第三部分为技术报告或技术规范;第四部分为小册子,如《小型组织实施指南》等。
5、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有何区别?
答:ISO9000族标准把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区分开来。
ISO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不论其提供何种类别的产品。
ISO9001本身并不规定产品要求。 产品要求可由顾客规定,或由组织通过预测顾客的要求规定,或由法规规定。
在某些情况下,产品要求和有关过程的要求可包含在诸如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合同协议和法规要求中。
7、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答: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用于确定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程度。审核发现用于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识别改进的机会。
第一方审核用于内部目的,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
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审核服务组织进行。这类组织通常是经认可的,提供符合(如:GB/T19001)要求的认证或注册
8、质量、要求、等级、顾客满意的定义是什么?
答: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注1: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
注2:“固有的”就是指存在于某事或某物中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注1:“通常隐含”是指组织的惯例或一般习惯,即考虑其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注2:特定要求可使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注3:规定要求是经明示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
注4:要求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
等级是指对功能用处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作的分类或分级示例:飞机票的舱级和宾馆指南中的分类。
注:在确定质量要求时,等级通常是规定的。
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觉
注1:顾客抱怨是一种满意程度低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但没有抱怨并不一定表明顾客很满意。
注2:即使顾客的要求是适宜的并得到满足,也不一定确保顾客很满意。
10、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答: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已经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三个阶段,目前正在向第四
阶段发展即21世纪的质量管理。
12、ISO9001:2000标准中在哪些条款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文件化的程序?
答:标准要求对6项活动,即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
和预防措施,要建立文件化的程序。
13、ISO9001:2000标准中在哪些条款中明确提出了要进行记录?
答:标准要求对22项活动保持记录,即4.2.1总则,4.2.3文件控制,4.2.4记录控制,5.6.1管理评审总则,6.2.2能力.意识和
培训,7.1产品实现的策划,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7.3.2设计和开发输入,7.3.4设计和开发评审,7.3.5设计和开发验证,7.3.6设计和开发确认,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7.4.1采购过程,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7.5.3标识和可追溯性,7.5.4顾客财产,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8.2.2内部审核,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3不合格品控制,8.5.2纠正措施,8.5.3预防措施
14、文件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或类型?
答:文件可以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例如:纸张、磁盘、电子或光学的计算机盘片、照片、原版样品等。
16、内部沟通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答:内部沟通的目的是促进人员的充分参与,促进持续改进;内容主要有质量方针目标、要求、过程结果、建议和意见;
方法主要有会议、可视媒体、工作联络、专题沟通。
17、管理评审的目的是什么?
答:管理评审的目的主要是:
1)评价QMS的适宜性;
2)评价QMS的充分性;
3)评价QMS的有效性;
4)推动持续改进。
18、ISO9001:2000标准中提到的资源类型主要有哪些?
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信息、供方和合作者、自然资源、财务资源。
19、ISO9001:2000标准中7.2.1条款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中的’产品要求’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答: 具体来讲,产品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指顾客规定的要求(如合同.技术协议等);二是指顾客未明示的与用途
有关的必需的要求(如使用寿命.使用安全.保密等);三是指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如卫生或安全.入网许可证等);
四是指其它附加的要求(如售后服务等)
22、记录的种类和形式有哪些?
答:记录的种类主要有各项管理记录、各项操作记录、各种监视和测量记录和各种报告等;记录的形式主要有以文件
填写的表格形式、不干胶标贴形式、电子拷贝形式等。
24、设计和开发输出的种类和形式包括哪些方面?
答:主要包括:生产和服务提供规范、监视和测量规范、图纸、采购要求等。
26、公司采用的标识方法有哪些?
答:公司采用标签、标识牌、标识卡、印章和记录方式对产品进行标识。
27、产品监视和测量状态的标识可分为哪几类?
答:产品监视和测量状态的标识可分为:合格、不合格、待检、已检待判。
28、对不合格半成品、不合格成品的评审和处置,是如何规定的?
答:对不合格半成品、不合格成品的评审和处置:对轻微不合格品,由质检员做出返工或报废的决定,并直接通知责
任者实施;对严重不合格品,由质管部组织有关生产、技术人员进行评审,做出返工、降级或报废的决定,报管理者
代表批准,返工后的产品由质检员进行重新检验。对决定采取降级处理的不合格品,由业务员向顾客说明情况,经顾客同意,由业务员实施。如顾客不同意,由业务员将信息反馈后,再作报废处理。
34、合格供方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合格供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具有满足本公司所需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
b)对所供产品提供检验合格证明
c)能按合同要求准时交货;
d)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
e)对本公司提出的质量、运输、交货等问题能及时进行改进并予以反馈等等。此外,对通过ISO9000标准认证或产品认证的供方,可优先选为合格供方。
37、公司主要采用的统计工具有哪些?
答:主要采用下列统计方法:
a)排列图:是遵循“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理,采用柱形图形式,按高低次序排列而成的图,适用于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b)因果图:也称为鱼刺图。通过对要解决的问题,全面地分析其影响因素,然后按主次程度,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加以
解决,适用于不合格原因分析;c)调查表:是指用表格形式来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原因分析。常用于质量缺陷位置调查、不合格品及原因调查、质量分布调查等;d)其他适用的统计技术按合同要求确定
38、不合格的原因可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不合格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用于产品生产、贮存或运输的材料、过程、工具、设备或设施存在的故障、误操作或不合格;
b)文件不当或缺少;
c)不符合相关程序要求;
d)过程控制不当;
e)计划安排不当;
f)缺乏培训或培训效果不佳
g)工作环境不适宜;
h)资源不足等。
第三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合同
项目名称: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委托方(甲方):_________
咨询方(乙方):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一、咨询的目的和范围
1.甲方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特邀请乙方为其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以下简称为咨询)服务。
2.甲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服务范围:_________。
3.甲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人数:_________人。
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选用的保证模式标准为gb/t24001:XXidtiso14001:1996标准。
三、甲方责任
1.最高领导者亲自安排、指挥、监督此项工作的开展;
2.积极为乙方提供企业的与环境有关的管理和技术资料;
3.提供咨询所需的工作环境和必备的生活及物质条件;
4.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专门负责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管理工作,并抽调适当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立环境管理体系办公室建立文件编写小组;
5.积极协助和支持乙方的各项咨询工作,按咨询计划和要求开展工作。
四、乙方责任
1.依据gb/t24001:XXidtiso14001:1996系列标准要求,结合甲方的实际情况,指导甲方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其中包括:
a)指导甲方制订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计划。
b)对甲方有关人员进行gb/t24001:XXidtiso14001:1996系列标准的宣贯培训、内审员的培训、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培训。
c)指导甲方编写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文件符合gb/t24001:XXidtiso14001:1996标准要求,并进行审改、定稿。
d)指导甲方完善有关支持性文件。
e)指导甲方制订环境管理体系试运行计划并指导实施。
f)指导并参加甲方进行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派专家到甲方现场指导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3.指导甲方按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实施,使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4.在甲方申请认证审核前进行符合性审核,以使甲方的环境管理体系达到标准要求,具备获得认证的条件;
5.协助甲方向认证机构做好认证申请准备工作。
五、合同履行期限、地点
1.履行期限: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甲方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时结束。
2.履行地点:甲方所在地。
六、保密约定
1.甲方不得将此项合同的价格(咨询费)以任何方式泄露给第三方。
2.乙方不得将甲方经营、生产状况及技术信息以任何方式泄露给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
a)此合同签订前乙方已了解的信息或乙方已公开的信息;
b)国家法律、法规有要求时。
七、咨询合格的验收和评价办法
依据甲、乙双方的责任,甲方的环境管理体系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审核,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即为咨询合格。
八、费用、支付方式及期限
1.费用:根据甲乙双方商定,甲方应向乙方支付咨询费的金额为人民币:_________元整,¥:_________元。
2.支付方式:甲方应将总体费用分二期支付给乙方:
a)合同签订后3日内,乙方第一次到甲方开始咨询工作时,甲方向乙方支付首批咨询费(50%):_________元整。
b)甲方环境管理体系通过现场审核、被宣布通过认证后3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剩余费用(50%):_________元整。
3.培训所须资料由甲方准备或由乙方提供(每套收取成本费_________元),内审员证书费每人_________元,以上两项费用由甲方在合同外另行支付。
4.甲方应承担乙方咨询人员、咨询管理人员为执行本合同,往返甲方现场必须的交通费和食宿费。(注:住宿基本要求为干净、整洁、安全、温度适中、照明条件良好,并带卫生间。)
5.认证机构审核组在认证审核过程中发生的交通、食宿费用由甲方在上述费用外支付。
九、风险
1.因甲方原因无法开展或完成咨询认证工作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2.因乙方原因无法完成咨询认证工作或因乙方没有指导到位而导致甲方无法通过认证,乙方将不收取甲方任何费用,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3.因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损失经双方协商可延期本合同。
十、违约责任
1.在本合同签订后,乙方正式咨询工作前,如甲方违约,不履行本合同,甲方应承担乙方为准备执行本合同所发生费用的70%;如乙方违约,不履行本合同,乙方应承担甲方为准备执行本合同所发生费用的70%。
2.如甲方中途违约,导致乙方的咨询工作无法进行,乙方有权终止本合同,不必退还已收取的咨询费,同时甲方向乙方支付相当于3倍咨询费的违约费;如乙方违约,则应退还已收取的咨询费,同时乙方向甲方支付相当于3倍咨询费的误时费。
十一、未尽事宜、修改和分歧
如有未尽事宜、修改和分歧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并可签订补充条款规定,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十二、本合同一式二份,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双方各存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附件
补充条款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做好咨询后的服务工作,特拟定如下补充条款:
1、合同条款中第八条费用中已包含认证费。乙方负责帮助甲方推荐认证中心。
2、在甲方的大力配合下,乙方应保证甲方一次性通过认证。
3、认证机构的选择(选择的项目,请在□内打√)
国内□国外□
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全过程甲方均委托乙方全权代理,直至获证。
第四篇: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策划方案
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策划方案
为了能够如期的为贵公司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认证获得认证证书,编制了下述工作实施方案。此方案只作为一种工作计划和指导性的方案,对方案中的工作内容如有异意,或在工作中需要改动方案的有关内容或程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
公司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应该在三个月内完成。对于下述工作计划中的时间安排,为此项工作的工作时间,根据工作步骤顺序的进行。如企业要求时认证工作速度加快,可进行调整,但工作内容不能够减少。
具体的工作阶段和内容如下:
一、策划阶段
1、与总经理一起确定体系的范围、管理者代表、组织机构、主管部门,企业提供环境评价报告,厂区平面图; 2、3、4、与管理者代表确定标准培训的时间; 对全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贯标学习,需要8个小时; 与各部门负责人一起识别每个部门的环境因素并列出各部门环境因素清单;该项工作要求在一个星期内完成;
5、与管理者代表及主管部门负责一起,确定环境因素评价的方法,对各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识别出重要环境因素,列出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该项工作要在3天内完成;
6、与总经理和管理者代表一起确定公司的环境方针,确定各部门的环境职责;
7、编制环境手册,根据重要环境因素编制程序文件,制定作业指导书;该左项工作要在10天内完成;
8、编制环境管理体系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该左项工作要求5天内完成;
9、策划环境管理体系的监测记录;该项工作要求在3天内存完成;
10、与管理者代表及行政部门负责人一起收集公司环境管理体系中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形成清单;
二、实施阶段
1、由行政部负责与环保局联系对公司的排放指标进行检测,当得到合格的检没报告后,向环保局提出守法证明书;该项工作要在认证
第一阶段审核前完成。
2、根据环境管理方案的有关事项对需要改进的事项予以实施;
3、对各关键环境控制点的人员进行培训;
4、对各部门环境管理及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
三、检查阶段
1、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
2、对公司的环境管理的合规性进行评价,形成合规性评价报告;
3、对公司所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对存在不符合的有关事项进行改进,形成内部审核报告;
4、对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形成报告。
四、改进阶段
1、对公司环境管理体系在运行中的情况进行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制定纠正措施,对内审和管理评审中提出的改进的事项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并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
2、接受认证机构的第一阶段审核;
3、对认证机构提出的改进要求进行整改;
4、接受认证机构的第二阶段的审核;
5、对第二阶段提出的不合格报告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将改进的相关的证据提交给认证机构。
五、获得认证证书,由认证机构发放。将在认证审核后提交不符合报告证据后一个月内完成。
第五篇:ISO质量体系文件概述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和程序;
d)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e)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见4.2.4)。
(1)主要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文件化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质量手册。
3.ISO 9001标准明确规定要编制的程序文件,共有6处:
a.4.2.3文件控制
b.4.2.4记录控制
c.8.2.2内部审核
d.8.3不合格品控制
e.8.5.2纠正措施
f.8.5.3预防措施
4.确保对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而适当增加的书面文件,诸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5.ISO 9001标准明确要求的记录。
(2)一般的书面程序
1.文件控制程序
2.记录控制程序
3.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4.培训控制程序(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5.质量策划控制程序
6.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
7.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8.采购控制程序
9.客户财产控制程序
10.生产和服务动作控制程序
11.设施、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12.工作环境管理控制程序
13.过程确认控制程序
14.产品的防护和交付控制程序
15.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程序
16.质量目标管理和统计技术应用控制程序
17.数据分析和应用控制程序
18.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
19.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20.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21.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
22.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23.内部质量审核程序
24.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25.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26.危害识别评价控制程
27.生产设备管理控制程
28.与顾客有关过程控制程序
29.环境运行控制程序
30.安全运行控制程序
31.环境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32.顾客满意度评价程序
(3)文件的存在形式
文件可存在于任何媒体,可以是纸张、照片、样件、磁盘等形式。
(3)文件的分类
① 内部文件
a.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通用的管理性指导书等;
b.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文件:如营销、采购、服务、培训等各项管理活动的规定,管理作业指导书;
c.技术性文件:如设计图样、技术规范、采购文件、检验和试验文件、工艺文件、设备文件等;
d.收集和报告数据或信息的表格。
② 外来文件
a.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法律法规;
b.顾客提供的图样要求;
c.顾客、有关机构指定使用的表格,如报关用表格等。
4.2.4记录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理解与实施要点
(1)记录的概念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称为记录。
证明产品符合性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性文件被称为质量记录。
表格不是记录,表格是规定性文件,当表格填写了内容后,变为证据性文件,则称为记录。
(2)记录的设置
设置记录的要求来自:
1.ISO 9001标准要求;
2.程序文件、质量计划及其他文件规定;
3.特定证实、改进验证、追溯的要求;
4.相关方要求。
记录编制时,要目的明确、项目全面、填写简便、格式规范、整理方便。
(3)记录的作用
1.为要求得到满足,为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进行提供客观证据;
2.为有追溯性的场合提供证实;
3.为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客观证据。
(4)记录的范围
记录包括组织内部的,也有来自供应商、客户及其他相关方(如海关)的。在标准中凡是有“见4.2.4”的注释处则一定要有记录,标准共有19处出现这样的要求。标准中要求的记录共计21项。
除控制ISO 9001标准规定的记录外,还应对根据需要增加的一些记录进行控制。重要的记录有(注:带*号者为ISO 9001标准指明的记录):
1.管理评审记录*(见ISO 9001之5.6.1)
2.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和鉴定记录*(见ISO90016.2.2e)
3.证实过程和产品符合性的记录*(见ISO9001之 7.1d)
4.产品要求评审及跟踪措施记录*(见ISO9001之7.2.2)
5.设计输入的记录*(见ISO9001之7.3.2)
6.设计评审结果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4)
7.设计验证结果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5)
8.设计确认结果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6)
9.设计更改评审及其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7)
10.供应商评价及跟踪措施的记录*(见ISO9001之7.3.7)
11.过程确认记录*(见ISO9001之7.4.1)
12.有追溯性要求的产品标识记录*(见ISO9001之7.5.3)
13.顾客提供财产遗失、损坏和不适用等问题的记录*(见ISO9001之7.5.4)
14.监视和测量装置校准或检定结果的记录*(见ISO9001之7.6)
15.当无国家或国际校准标准时,应记录用以校准测量设备的依据*(见ISO9001之7.6a)
16.内部审核记录*(见ISO9001之8.2.2)
17.产品测量和监控记录*(见ISO9001之8.2.4)
18.不合格品的记录(包括让步记录)*(见ISO 9001之8.3)
19.纠正措施记录*(见ISO 90018.5.2e)
20.预防措施记录*(见ISO9001之8.5.3d)
21.测量和监控设备偏离校准状态后,对原测试结果的评价记录*(见ISO9001之7.6)
22.设备、工装验收、保养记录
23.产品紧急放行记录,客户投诉记录,过程测量和监视记录
24.内部审核中的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记录
25.文件分发记录等。
(5)记录的表现形式
记录以表格、文件形式较多,也包括磁带、磁盘、照片等,后面几种形式的控制容易忽略,应引起注意。
(6)记录的要求
记录应真实、准确、清晰,容易辩认。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即使笔误必须更改时,也只能是划线更改并在划线处签署更改者姓名。
(7)记录的管理
应制定记录控制的文件化程序,程序中应就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理作出规定。
1.记录的标识
如名称标识、部门标识、编号标识、分类标识、重要程度标识、时间标识等。标识的繁简程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记录标识的目的是便于检索,唯一可溯。凡能达到该目的的方法均可算为标识。
2.记录的贮存
贮存的环境应能防潮、防火,防蛀等,应便于存取和检索。
3.记录的保护
为了保护记录,使其不丢失和损坏,应就记录的收集、传递、归档、保管作出规定。如:
a.规定记录收集的渠道,收集的时间间隔,如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b.记录的发放人员应要求收件人在原件背后签字,这样便于查询哪些部门收到了记录。
c.记录按流水号集依次排列存放。
d.归档、保管方式应便于存取和查阅,为此应做好记录的分类、编目工作等。
4.记录的检索
应规定记录可以查阅的范围(必要时,规定保密级别)、人员和手续,以防止无关人员查阅、非法调用、更换等。
5.记录的保存期限
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法律、法规及产品责任的有关要求。
b.合同要求。
c.产品的寿命周期/责任期/保修(质)期/有效期。
d.设备报废时间。
e.人员在职时间。
f.有效的追溯期。
g.认证审核周期等。
6.记录的处理
对过了保存期的记录,应规定销毁的审批手续和执行方法,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