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3:3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完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完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

第一篇:对完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

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引领我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的同时,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征途。30年来,在推进法治过程中,坚持重在治官、重在治权,为权力划边界,为权力定规则,政府依法行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纵观这些年我们推进依法行政的历程,审视已

?­取得的成效、现存的问题以及与目标的差距,监督机制都是一个重要因素。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完善监督机制对推进依法行政至关重要。

(一)这些年来,我市在完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已?­建立了不少好的监督制度,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

一、权力机关监督

一是加强立法监督,保证依法行政。市人大在地方立法中,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在立法中坚持法制统一的?­则,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对重大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规草案,采取媒体公布、进行听证等方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同时加强了对政府立法的监督,2005年底,市人大印发了关于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工作程序,正式实施对政府规章审查的制度。2008年起市人大又正式启动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以监督政府立法行为的合法与规范,从源头上保证政府依法行政。

二是督办代表建议,推进依法行政。全市各级人大高度重视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每年确定重点建议,重点督办。高标准、严要求,督促行政机关解决了一批疑难问题,提升了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是加强执法检查,解决突出问题。全市各级人大在执法检查内容上,坚持突出重点和有针对性相结合,将涉及全局以及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在执法监督中,不断改进检查形式,特别注意抓好检查后的跟踪和整改落实的监督工作,对推进依法行政、解决突出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是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形成良好的导向。2004年市人大出台了《关于对提请任命人员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各市(县)、区人大也制定了相应办法,这一制度的实施,切实提高了政府组成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政府组成人员向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述职,人大评议的重点也是依法行政情况,从而形成了依法行政的良好导向。

二、司法监督

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是制约行政权的重要方式,全市两级法院通过日常案件审理,加强了对行政权的司法监督。

一是健全司法救济功能。在行政诉讼中,突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入手,严格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案件审理的进行,达到纠正违法行政行为、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二是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的事后监督。法院通过案件审理,针对行政机关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或瑕疵,以书面形式向行政机关发出建议书,要求有关部门予以整改,或以其他方式给予必要的提醒,帮助执法部门总结?­验教训,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保证执法行为的合法性。

三、行政内部监督

全市各级政府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抓手,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一是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从源头上保障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我市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和备案审查规定,行政机关制订规范性文件,必须?­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目前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制发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以政府名义签订的各类民事合同都?­过法制部门审核。各市(县)区和市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都报送市政府备案,市法制办建立了登记、公布、检查和通报制度,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法严格审查,有错必纠。

二是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既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条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同时更是行政机关实施层级监督的制度设计。全市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重视行政复议工作,在案件受理上,只要符合受理条件的均予以受理,扩大监督的范围。在案件审查过程中,重视对申请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和对被申请人的行为监督,对被申请人的违法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对一些尽管没有被撤销或者变更,但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一些问题或者瑕疵的,通过向被申请人发出建议函的方式,要求行政机关及时整改。每年还对行政复议案件进行汇总分析,对案件中反映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研究、提出处理意见下发有关部门。今年上半年全市行政复议审结162件,其中撤销4件,确认违法1件。

三是建立行政执法

投诉制度,及时督促纠正行政违法、行政不当。2004年,下发了《无锡市行政执法投诉办法》,设立了投诉电话和网上投诉平台,明确了投诉处理的分工负责和具体要求。通过执法投诉和处理,纠正了一些执法违法行为,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四是坚持行政执法责任制检查。每年由市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邀

请人大、政d­有关工委领导参加,结合社会评议、平时投诉等情况,对执法部门执法工作进行考核。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行政执法机关开展创建规范执法单位和示范点活动,表彰先进、通报问题,起到了促进监督作用。

五是实施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从2006年开始,凡是处以罚款2万元以上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重大行政处罚,必须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重点监督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方面情况。

六是着力规范行政执法文书。推广有关地区和部门的说理式行政处罚示范文本,组织专题研究讨论,2006年制定了执法文书规范和评查标准,并在执法检查中作为重点评查内容,增强了行政机关行政执法的程序意识,提高了执法水平。

七是梳理执法依据和清理行政职权。2005年底开始,组织全市各行政部门开展了梳理执法依据工作,并统一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各执法部门还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明确了有关执法岗位的职责和责任,并创新了评议方式,使执法责任制的有关要求得到有效贯彻,强化了对执法行为的监督。2007年底,着眼于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又组织全市行政机关清理行政权力,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打下基础。

八是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d­调。全市政府法制部门与两级检察院联合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强查办和预防渎职侵权案件d­调配合及案件移送工作的有关规定》,定期召开d­调会,规范了办案过程中的配合d­调及移送程序。政府法制部门还与两级法院建立了联席工作会议、文书传递和疑难案件研究制度,加强行政审判与行政复议方面的信息交流,专题研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典型案例,在提高办案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监督的实效。

四、专门监督

全市审计、监察部门重视对行政机关的专门监督,各级行政机关也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机关的监督。

一是行政监察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实施《无锡市效能监察办法》、《无锡市机关效能责任追究办法》,在行政许可制度改革、政府“阳光工程”建设等方面,加强行政监察,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依法行政。市监察部门还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专门设立行政服务投诉中心,通过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实时监督各行政机关的审批行为。严肃查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纪案件,通报了一批典型的行政违法案件,处理了一批公务人员。

二是审计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严格实施审计监督,逐步把?­济责任审计由企事业单位延伸到行政机关,从离任审计扩展到届中审计,推行审计预告制、审计结果通报制等制度,对?­济责任审计、重点政府项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制定落实整改措施,一批领导干部因此引咎辞职或被免职,为整顿和规范财?­纪律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促进了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五、社会监督

全市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注重为人民群众监督行政机关创造条件,切实保障他们的举报、投诉的权利。

一是打造和拓展便于群众监督的平台。政府及各部门都设立了监督电话,市政府在《中国无锡》网站上设立了投诉专栏,凡是对政府及职能部门行政行为存在异议,特别是对行政执法行为有意见的,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投诉,由有关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网上进行答复,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办理结果还接受群众打分。对一些行政执法违法的案件,还在有关媒体上进行曝光,以切实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是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逐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通过新闻发布会、政府公告栏、《无锡市人民政府公报》、《中国无锡》网站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向社会公布政务信息。市级机关和部门通过网络进行电子政务公开,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确定了市政府及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及时向社会发布重要信息,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知情权,更便于对行政机关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这些年来我市在完善监督机制方面的实践和探索,规范了行政权力的行使,有力促进了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监督主体多,力量整合、形成监督合力尚欠缺。二是行政监督主要依靠事后监督和追惩,事前预防监督以及事中过程监督还比较薄弱。三是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够。五是监督过程中责任追究不到位,处理上有时失之于宽。

针对存在问题,立足于更高层次和更大力度推进依法行政,完善监督机制当前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抓源头,实现监督前移

第一,要监督行政决策程序。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现监督前移,从源头上抓起,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监督,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行政决策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一是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行政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凡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都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二是推进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要扩大听证范围,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进行听证。要规范听证程序,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确定分配听证代表名额,听证前,应当告知听证代表拟做出行政决策的内容、理由、依据和背景资料。确保听证参加人对有关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平等、充分的质证和辩证。对听证中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要吸收采纳,并以适当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三是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制度。四是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要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第二,要监督规范性文件的制发。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依法行政,要在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上用气力。一是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发布程序。政府和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要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控制发文,可发可不发的坚决不发。制定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未?­听取意见、合法性审查并?­集体讨论决定的,不得发布施行。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要向社会公布,未?­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二是严格备案管理。政府和部门规范性文件发布后,要在15日内向上级政府或本级政府报送备案。按规定要向人大常委会报送的也要及时报备。建立受理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规范性文件建议的制度,认真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建立定期清理制度。政府和部门每隔两年要进行一次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相互抵触、依据缺失以及不适应?­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要予以修改或者废止。清理后要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文件目录,未列入继续有效的文件目录的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二、抓落实,确保监督到位

针对政府及机关的执法监督,目前有人大监督、政d­民主监督、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但是,监督不到位、不落实仍然是影响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因素。落实监督措施,加大监督力度,发挥监督的综合效益,要作进一步的强化和探索。

第一,人大监督要体现权威性。人大要按照《监督法》的规定加强对政府及其部门包括组成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坚持定期听取政府组成人员述职制度,探索对述职进行评议,必要时要行使罢免权。

第二,法院监督要提高执行力。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是制约行政权、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方式。要实行行政诉讼重要案件易地审理、指定管辖,积极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司法权的效力高于行政权,行政裁决必须服从司法裁决,对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的行政判决和裁定,行政机关应当自觉履行。

第三,层级监督要增强严肃性。要完善行政复议监督机制,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坚持便民利民?­则,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在实现复议救济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复议的监督功能。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办案。对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该撤销的坚决予以撤销,该变更的坚决予以变更。对有瑕疵的要下发行政复议建议书指出问题。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当前重点是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细化基准。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的评议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规范执法的整体水平。要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同时,对违法责任人的追偿也要落实到位。

第四,专门监督要注意针对性。专门监督中的行政监察除了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执法效能监察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监督所特有的案件查处职能,通过严肃执纪,确保政令畅通,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问题,推进依法行政。专门监督中的审计监督除了要继续加强行政机关执行财政纪律的审计外,要针对当前政府管理效率较低、行政成本过高、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实行政府支出绩效审计制度,加大政府投资效益审计份量。要在坚持正确绩效导向的同时,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追究机关工作人员由于失职失误造成的管理效益低下和行政成本失控的责任。

第五,社会监督要扩大覆盖面。首先要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使大家能够监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群众参政议政,使大家便于监督。要全面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探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请求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的启动机制,完善群众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投诉处理机制和对行政机关的评议制度。当前要在清理公布行政权力的基础上,着力做好行政权力行使流程图编制和优化、简化、固化工作,并在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使行政机关的权力运行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公众可以实时了解机关办事的规定和实际状况,切实督促机关依法行政。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发挥网络直接互动的优势,利用公众参与的动力推进机关依法行政。支持和鼓励媒体对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在更大范围起到监督警示作用。

第二篇:对建立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兼议纪委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如何发挥作用

柳林乡纪委书记刘兴谋

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任务还相当艰巨和繁重。有些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重大的违纪违法案件一再发生,反腐败工作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民主法制特别是制约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对权力的行使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督,并强调要大力加强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建设。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是遏制腐败的关键。

一、目前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权力失去制约监督必然会滋生腐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所查处的大要案说明,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出问题,犯错误,同对他们的权力制约不够、监督不力有密切联系。现阶段,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还存在着严重不足,影响和削弱了对腐败防范作用的发挥。

(一)监督形式多样,实际效果轻微

现行监督形式种类繁多,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政协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普遍感到这些监督没有十分到位,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具体来说,存在如下几方面容易忽视的问题:

1、舆论监督缺乏足够的重视,力度不够

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形式。改革开放以来,舆论监督的 1

分量和力度不断增强,新闻媒体揭露了许多重大的违纪违法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对那些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来说,心里上就会惧怕而不敢频频进出娱乐场所的“包间”、不敢坐超标小车等等。但是舆论监督没有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没有真正达到荡涤社会污垢的作用。

2、群众监督缺乏主动性,参与监督意识不强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领导者的工作好坏看得清,甚至对领导者“八小时外”也看得透。但群众的真话偏偏难于说出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怕”,有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喜欢个人专断,由“班长”变成“家长”,使“群言堂”变成“一言堂”,群众监督不了他,也不敢监督他。因此,群众监督的权利必须要有制度来保证,让群众敢于说真话,敢于监督,敢于行使主人的权利。当前,群众虽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但知情不报的现象大量存在,即使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也多是因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后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还要匿名。从另一角度说,群众的消极态度也助长了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腐败分子更加有待无恐,无法无天。

3、专职监督缺乏有效性,监督合力不强

专职监督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检察监督、审计监督等等。从现实状况看,专职监督略显弱势,主因是部门之间监督职能的交叉关系难于理顺,没有产生强有力的监督效能。如人大监督往往是原则监督,对具体问题缺乏同步和一贯性;政协监督往往是提议监督,它只能通过有权监督的机关行使监督权才能达到目的,缺乏相应的强制性;作为最有权威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也常常出现监督不到位的情况。由于纪检监察机关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之下,而同级党委又是纪委的监督对象,形成以小监督大的序向,其监督之难可想而知。此外,专职监

督部门事后监督较多,事前、事中监督较少。

(二)监督决策滞后,制度难于操作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党政部门过多偏重于权力行使系统的建设,忽略了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建设,工作中纠偏型、追究型的措施多,制约型、防范型的措施比较少。也就是说,监督决策迟缓,明显滞后,相应防范机制不能及时出台,等到出台时,有些问题已成堆成风,甚至有可能成灾。

制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监督难于操作。当前我国虽然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党内也制订了大量的条例、制度,但多属原则性的要求和规定,而且颇具弹性,对于如何具体落实和具体操作的程序、步骤、方法等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于某些行为是否违法违纪的界定也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和区分界限,致使有关制度形同虚设,实施起来难以落到实处。以公款吃喝为例,我国对制止公款大吃大喝现象曾制订了几十个文件,但由于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结果是效果甚微,被人民群众戏称为“几十个文件治不了一张嘴”。又如严禁用公费旅游问题,许多单位钻空子,巧立名目,变换花样,以“考察”或“参观学习”为幌子就能堂而皇之公费旅游了。

二、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

实践证明,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正确的。它既是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体制,也是权力制约监督的工作机制。坚持这一工作机制,就能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

1、加强党内监督,提高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威性。纪检监察机关

担负着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重任,是权力监督的最重要、最有权威、最有效的专职监督机构。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必须充分发挥纪检组织的协调职能,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工作。首先,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章》,按照《党章》要求,全面履行党的纪检职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章》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也是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根本依据。《党章》对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规定了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即: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去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对党员进行纪律教育,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纪案件,受理党员控告申诉,保障党员权利。这三项主要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纪委的基本职责,按照《党章》的规定和当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法规要求,全面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纪委在中国特色的反腐体系中的发挥更大作用,是当前的当务之急,而纪委在存腐败和对权力的监督工作中也必须能够更有作为。其次,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不断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纪委应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协助党委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纳要的贯彻落实,为党委总揽反腐倡廉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贯彻实施纲要是党委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纪委要积极协助党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督促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加强监督检查,完善相关程序,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把实施纲要提出的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要加强对国民的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和监督意识,实现反腐败工作机制中提出的“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目标。一是要拓宽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群众来信来访检举揭发是查处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行为的重要来源,必须充分发挥这一反腐败的重要渠道作用。要运用领导接访日制度、投诉信箱、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二是实行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奖励金额,鼓励群众举报,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三是加强群众举报的法律保障工作。要十分注意保护好群众监督的热情,防止出现泄密等现象,保证群众监督行为的安全。此外,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通告或通报等形式,适时向公众公布监督举报的调查处理结果。群众在消除思想顾虑、解除后顾之忧之后,就会敢于监督、主动监督、自觉监督。

3、加大舆论监督力度

可以说,舆论监督是腐败分子非常惧怕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媒体报道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体现,有利于形成反腐倡廉的强大社会舆论。如果说隐蔽是腐败的特性,曝光则是媒体的本能,媒体的客观报道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社会性和广泛性,可将腐败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专职监督机构惩治腐败提供线索,寻找证据。所以,让新闻媒体依法行使职能,发挥舆论监督这一反腐利器的威力,腐败分子就象过街老鼠,无藏身立足之地,腐败行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收敛,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建立起完善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作为执政党的纪委机构,一定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方城县工商局强化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

强化监督机制

推进依法行政

-----方城县工商局推进法制建设侧记

方城县工商局着力强化执法监督机制,积极推进法制工商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1月至10月全局办理各类经济违法案件近1500起,无一起复议撤销和行政败诉现象。在主动征求县纪委、县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监督指导中,连连受到称赞。

2011年3月,方城县工商局新一届党组成立,有着30余年工商工龄、长期身居一线、深谙市场监管执法工作的新任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亲自抓法制型工商建设,着力开展内容丰富具体、形式多样有效的执法监督,积极打造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浓厚氛围。

健全内外联动监督机制

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执法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案件清理检查组、案件回访调查组、案件协调执行组、案件整理归档组等工作机构,负责定期对全系统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县局法制股主要负责行为监督,纪检监察室和人事股主要负责行为主体责任追究的监督工作模式,明确监督职权及责任,加强监督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形成监督合力。

二、建立健全综合长效的层级监督机制。建立县局法制股、工商所法制员监督工作网络,强化法制机构层级监督纠错职能;建立和完善专项检查和综合检查相结合,平时检查和检查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机制,督促和约束各单位和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三、建立与县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建立健全分工协作的内部监督机制。县局成立由

县局与方城县人民检察院联合下发了《方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方城县县人民检察院关于在全县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实行风险分析指导,由检察院对我局行政许可、执法监管、案件查处等易滋生职务犯罪行为的风险点实施重点监控,提出检察建议,并适时会商,共同排查,研究制订职务犯罪预防措施,对检察建议提出的预防措施和对策要积极落实,并及时向检察院通报落实情况。

四、建立健全灵敏畅通的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及质询的答复制度,重视并认真采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有益意见、建议;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及时做出处理;建立健全举报、申诉制度,积极开辟公众信箱、公开电话、互联网络等途径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举报和申诉。

全方位实施执法监督

该局实施执法监督的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一、对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一是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各执法单位须按照要求,及时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县局报告,确保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政策在执法工作中得到落实。二是开展专项检查。县局组织法制股、监察室、效能办等股室定期对各执法单位法律、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在全系统进行通报。对贯彻不力、落实不到位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二、对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行为的监督。一是实行规范性文件法制审核制度。根据《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规范性文件审查办法》的规定,对以本局名义制定的有关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

件,拟稿单位起草后,须先交法制股进行审查。法制股审核无误后,方可提交局长签发。二是实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根据《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规范性文件备案办法》的规定,对以本局名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在发布后二十日以内报送同级人民政府进行备案,严格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三是建立规范性文件的评估和定期清理制度。定期对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变动情况,适时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和废止。

三、对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监督。一是建立对已取得执法资格人员的定期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人员暂停其执法资格并待岗培训,督促执法人员加强学习,自觉提高自身执法素质。二是建立执法证管理制度,根据执法岗位对执法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考核和资格认定,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执法能力和水平,认真开展执法证件的年审和日常管理工作。

四、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一是看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核程序是否合法;二是看办理期限是否超越法定时限;三是看有无越权办理行政许可手续现象;四是看受理行政许可手续时,其前臵要件和前臵批准文件是否齐全、有效。

五、对行政处罚行为的监督。一是实行立案备案制度。各办案机构在立案之前,须到法制股进行立案备案登记,经法制股审核符合立案条件的,方可报主管局长签批,从而避免多头执法和随意撤案、销案现象,实现对案件的事前监督。二是加大对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和执行标准》,强化对处罚案件的合理性审查,避免行政处罚的随意性,规范和促进执法人员合法、合理地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三是加强对处罚文书的

说理性审查,推行说理性《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行政处罚告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要求处罚文书叙事完整、用词准确、说理充分透彻、有理有据,特别要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理由和是否采信当事人陈述申辩的理由进行说明,达到以理服人和宣传教育的效果。四是实行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县局成立案件审理委员会,制定了《方城县工商局案件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对于案委会工作规则规定的十一类案件,由办案机构向法制股提出申请,法制股审核后,认为需提交案件审理委员会讨论时,由法制股提交,经集体讨论后决定作出处罚意见,从而确保重大、疑难案件的办案质量。五是实行案件限时办结制。法制股在办案机构立案70日后没有及时结案的案件,下达案件催办通知书,在限期内仍没有结案且没有办理延期审批手续的,由法制股提请局长办公会议审批,交由其他办案机构查处,由监察室调查超期结案的原因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六是采用个案评查和集中评查的方式对执法案卷进行评查。个案评查由法制股在案件核审时,对案件承办人员当面讲评、当场纠错、及时规范。集中评查由法制股、监察室、办公室、效能办、监管股、经检队等单位组成案件评查组,对全局的阶段性案件定期不定期进行集中检查评比,从执法程序、处罚结果、执行情况、案卷归档等方面进行考核,评选优秀法制员和优秀案卷,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年终公务员考核的依据。七是进一步完善法制员制度,强化法制员职能。加强法制员培训,全面提高法制员的案件核审能力、法制监督能力以及执法指导能力。各工商所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要先由法制员审核把关,发挥工商所法制员对基层执法行为的监督作用。八是落实案件回访制度。由法制股、纪检监察室、效能办、监管股等股室组成案件回访机构,运用信函回访、电话回访、上门回

访、委托回访等方式,对办案机构所办理的案件进行不定期抽查回访。案件回访的内容主要是办案机构行政处罚程序是否合法,办案人员在办案中是否存在“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及不廉洁、弄虚作假等行为。严格实行案件回访定期通报和纠错制度,对于回访中发现的错案以及违法行为,及时给予纠正,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六、对行政强制行为的监督。一是加强对行政强制措施文书的管理,从源头监控强制措施的使用。建立强制措施文书的申领、登记、保管、使用、报告制度,由各办案机构法制员负责强制措施文书的保管,建立使用台帐,对强制措施使用的日期、种类、依据、涉及的财物名称和数量等如实登记。二是严格程序,强化监督,实行强制措施的事后评查、究责措施。办案机构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采用任何一项行政强制措施都要有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须得到主管局长批准,并填写有关事项审批表;行政强制的种类要明确,必须使用规范文书,且配套使用;引用法律法规要准确,条、款、项引用要全面到位。三是严把行政处罚案件强制执行关。各办案机构办理的案件,应当做到处罚适当、程序合法、自由裁量幅度适宜,为案件执行提供前提条件;各办案机构认为需提起强制执行的案件,要经办案机构集体研究后,提交县局案件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避免提起强制执行的随意性。四是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将违法违规实施强制措施行为作为执法监督的重点之一,对未经审批擅自实施强制措施、强制措施文书保管不善、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实施强制措施、强制措施文书填写不规范、没有送达相关文书以及查封、扣押的财物保管不善、未经批准擅自解除等行为的予以追究责任。

七、对行政不作为行为的监督。重点加强对市场监管不力,行政审批效率低下,查处违法案件不力、有案不查,“以罚代管”,“以罚代刑”、不按规定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等现象的监督。一是开辟受理工商机关行政不作为投诉渠道,设立举报箱,开通举报电话、专门电子邮箱,及时、准确掌握情况动态,实行内、外部监督相结合,充分借助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加大监督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让行政相对人更多了解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职责和程序,进而更好地进行自我权益保护。三是每年开展1—2次社会评议活动,以工商所辖区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让监管服务对象给工商干部在行政作为方面的表现评分亮牌。四是加强对“以罚代刑”行为的监督。县局成立领导小组,对各办案机构查处的阶段性案件逐个进行清理检查,对涉嫌应移送司法机关而瞒报、漏报的案件,追究相关单位及个人的责任。法制股在核审案件时,严格掌握案件移送标准,对涉嫌移送案件明确提出核审意见,切实加强法制监督。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沟通协调,主动提请监督指导,规范执法办案、降低执法风险。

不断改进和完善执法监督

为确保此次监督检查工作顺利进行,县人民检察院和县工商局联合成立执法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县工商局局长王宏任领导小组组长,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吴运广、党组成员陈文忠、县工商局副局长闫天同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县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局长徐留栓、预防职务犯罪局局长赵志华、县工商局纪检组长陈然、党组成员赵家坡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股,成员由法制股、效能办、监察室、监管股、注册股、办公室负责同志组成,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实施本次监督检查工作。

一、从案件全面排查做起,规范案件办理

此次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全县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各办案机构2010至2011年6月份以来下发的所有行政处罚案卷,检查的重点是案件办理的程序是否合法、定性是否准确,履行是否到位,申请执行是否及时,案件装订是否规范以及在行政处罚过程中是否存在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弄虚作假以及其它违法违规行为,共整顿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1451起,经分段审阅合格案件1032起,有问题案件419起涉及罚没金额1628714元,已履行658710元,未履行970004元。经过督促共完善案卷93起,追缴罚没款40600元。

二、从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入手,规范执法行为

对于此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检查组及时汇总向党组报告,并在全系统进行了通报。这些问题实际上反映出当前在我系统内部,干部队伍素质偏低,执法理念相对落后,执法监督力度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县局将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增加执法监督检查频次,实行立案备案、案卷统一管理制度,实现由案中审核向案前案后监督的延伸;拓宽外部监督渠道,在机关办事窗口和工商所的明显位臵设臵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并通过定期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意见、建议。

二是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切实解决不愿追究、不敢追究、不能追究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不负责任、滥用职权、执法违法而导致过错的要一追到底。

三是加强法制培训。建立对执法人员的定期轮训制度,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案例分析、模拟办案、模拟法庭和岗位练兵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执法人员学法、用法的热情

和积极性。

四是加强廉政教育。廉政教育要具有针对性、时事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有效利用周二学习日时间,通过切实有形、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潜移默化,使执法人员的廉政信仰逐步树立,廉政警钟长鸣耳边。

三、从构建责任追究机制入手,预防违法违纪行为

对于此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县人民检察院和县工商局将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予以处理。涉嫌职务犯罪的,依法移送县人民检察院追究刑事责任;对于行政违法行为,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对应当承担行政执法过错责任的执法人员,依法给予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的行政处理。各办案机构在今后的行政执法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及《方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执法监督工作意见》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执法行为合法、规范,所办理的案件,要符合办案程序要求,做到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合法、对象合法、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证据充分、自由裁量适当,确保行政复议无撤销,行政诉讼无败诉。

(方城县工商局

董松林、王毓君、李杰)

第四篇: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华亭县检察院徐立科刘丽

根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检察机关依法对侦查、审判、执行等各诉讼环节进行法律监督。但目前,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却存在很多值得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优化监督运作方式,不断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的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一、当前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执行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立案监督疲软、监督难以到位。《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和“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的职权,但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往往以虚假理由、不充分理由加以唐塞、拖延,或立而不侦、破而不诉。检察机关在法律程序又没有相应的纠正措施,造成监督立案多,进入刑事程序少,使立案监督形同虚设。

(二)监督批捕执行疲软、影响宪法权威。批捕监督是宪法原则。在工作中一是对公安机关随意变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没有监督措施。《刑事诉讼法》第78条规定,公安机关在对批捕的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时,应当通知原批捕的人民检察院。但在实践中,经常发出变更强制措施后向人民检察院送达备案,检察院发现变更措施错误时犯罪嫌疑人已释放。二是对公安机提请批捕时以在逃等理由对某些同案犯不提请批捕,检察机关通过监督批捕,决定逮捕的往往得不到执行。致使监督批捕执行落实不到位。

(三)刑事审判监督弱化、抗诉工作难以收效。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审判活动中违反诉讼程序,有权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并对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有提起抗诉的权力。由于刑法分则中规定的量刑幅度过大,侵财犯罪普遍适用罚金刑,附代民事关乎群众利益,法院往往先调赔偿后开庭,先谈罚金再量刑,给群众造成以钱赎罪的误区。刑法条文中3年以上,3年以下规定较多,法定刑3年以上的案件,只要赔偿好,罚金高,就可判3年,3年就可以适用缓刑,罪刑不相适应,但检察机关无法抗诉纠正。

(四)民事行政审判监督没有保障,举步维艰。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规定,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有权提起抗诉,但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审判监督中应该享有哪些具体权力,依何种程序行使监督权,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在调卷、再审出庭、审理期限、检察机关调查取证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争议,在一定程度上使民、行监督权取决于法院的认可程度,致使民事检察工作举步维艰、难以开展。

(五)纠正违法缺乏强制力,监督效果不佳。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审判机关相比,既没有实体处分权,也没有纪律处分权,只有提检察建议,发《纠正违法通知书》等行使法律监督权,但现有法律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即没有设监督追究责任的条款,也没有强制保障措施,虽然检察机关通过发出《纠正违法通知》等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监督活动,但真正监督效果不佳。

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

(一)立法过于原则空泛。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分别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监督范围只限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并限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对于民事审判过程中发生的“暗箱操作”却无法进行监督、制约。监督范围及程序仍有诸多疏漏和缺陷。如立案监督,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在立案中发生违法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如果公安机关不予采纳、拒不纠正,检察机关如何处理,法律没有依据;对通知立案而公安机关拒不立案,法律也没有授予检察机关如何解决的措施。

(二)缺乏机制措施。由于未形成完整的法律监督保障措施体系,检察机关提出的《通知立案决定书》、《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等监督建议、不被公安、法院采纳或无故拖延,造成检察机关束手无策,形成了“你发你的建议,我搞我的决定”,有时使检察监督权形

同虚设,严重影响了法律监督的权威和实效。

(三)检察理论与政治理论结合研究滞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下,去年以来,高检、高法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目前的法律监督理论研究多致力于检察实践经验的总结,许多设想和原则流于理想层次,缺乏基本的理论构架和引导,成为注释法律条文和具体实践的工具,还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法律监督理论体系。致使法律监督法理不足,政论馈乏,二者结合研究欠缺。

三、加强和改进法律监督机制的思考

(一)完善立法,制定统一、完备的司法解释,为法律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一是补充完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尚未完善和健全的有关内容及应有的保障性规定。如立案监督,通过增设刑事诉讼法条款和司法解释明确立案监督不仅包括“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还包括不应立案而立案,对公安是否立案、不立案的知情和整个立案活动的全面监督;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通知立案决定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纠正违法建议书》的法律效力,同时赋予检察机关对拒不接受监督单位和个人建议处分权。在侦查监督上,要确立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知悉权、侦查参与权、建议权、监督处分权和提前介入的法律地位,在审判监督上,通过司法解释赋予规范庭外调查权,建议休庭权;在判决裁定监督上,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案件的审理期限,防止久拖不决;在民事行政监督上,通过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检察院参与诉讼权,明确同级人民检察院有抗诉权等。

二是细化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监督相配套的有关关工作细则。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立案、侦查、审判、判决裁定、执行各诉讼环节的监督细则、规则,提交全国人大审核发布,避免公、检、法三机关各定章程,各行其事,使检察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由全国人大统一司法解释权,通过统一解释,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确保执法统一和正确实施。

(二)构建检察一体化,增强法律监督能力

一是按照中央《意见》改革检察机关的人事体制。在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下,强化上级检察机关领导下级检察机关的力度,保证法律监督的独立公正。同时赋予检察机关人事决定权,地方各级检察机关的检察长应由上一级检察机关检察长提名,同级人大任命;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一般不从地方党政机关调任。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检察官有惩戒处分权和人事调动权。

二是改革检察机关经费保障体制。将地方财政负担各级检察机关经费改为中央政府负担,建立全国检察经费统筹制度,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统一作出预算,报中央财政核定后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实行计划单列,逐级下拨、分级管理。

三是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工作制度。将上级领导下级工作的体制具体化,明确规定请示、报告制度;指令纠正、备案报批制度和内部检察长负责制,形成下级院对上级院负责,逐步实现上级对下级的绝对领导。

(三)探索“侦检一体化”模式,增强检察机关对侦查程序的监控力度

一是建立侦、检一体化刑事司法模式,增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对侦查机关侦查取证行为的引导、监督权,实行刑事警察与治安警察分离制度,使其直接受检察机关监督,检察机关要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使监督作用直接化、具体化,确保刑事司法体制持续高效运作。

二是完善各诉讼监督的责任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及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使其更加符合具有检察特色的管理方式,保证各诉讼环节上的监督工作有效开展,防止监督不力、流于形式。

(四)改善用人机制,加强队伍管理、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进人、用人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执行《检察官法》,把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录用到检察机关。

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事,不断提高干警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是强化激励机制,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法律监督的质量、效率和水平。

第五篇:完善规范性文件监督机制思考建议

现代政治学认为,权力需要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如何加强对行政机关行为的监督已成为近年来行政法学研究的一个潮流。根据行政法的理论,行政机关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作出的行政行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体行政行为,另一类则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特定人或特定事项作出的可以具化到次数的行政行为,它可以直

接影响特定对象的权利或义务。而抽象行政行为,则是针对非特定对象的,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并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具备效力,可以针对不同对象反复适用的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不直接针对特定对象产生权利义务的变更,只能作为特定对象的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的依据。目前我国针对具体行政行为已经建立了涵盖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信访、行政执法责任制等措施在内的多层次的立体监督机制,而对于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则还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

抽象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有关政府组织和机构制定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行政措施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等等。根据其不同的法律效力,主要体现为国务院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对不同种类的抽象行政行为,其监督机制有不同的重点。由于对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监督涉及到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而且容易对社会管理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对其监督应有一个较为慎重的态度和稳妥的处理方式;再且《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其监督机制也已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因而本文对此部分内容暂不涉及,而重点研究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

我国当前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首先是《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赋予的由国家机关主导的组织监督渠道。它主要体现为:

1、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决定和命令;

2、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3、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委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决定;

4、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在这种组织监督的机制中,目前已经具有较为稳定的操作程序、规则的渠道主要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确定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监督机制,以及目前在行政机关内部较为广泛的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与事后备案相结合的“四级政府、三级监督”的规范性文件监督机制。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七条也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在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本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当在三十日内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七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规范性文件的第二大类监督机制是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管理相对人提出申请、要求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而启动的一种社会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机制最后也是要落实到组织监督,由有权的机关来处理被提出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但由于它是由管理相对人启动的,作为管理对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事实上也参与到了对规范性文件监督的过程之中,不同于第一大类的纯粹是由国家机关主导的组织监督,因而它又可以作为一种特定类别的监督机制。广义的社会监督通常还包括新闻监督。但由于新闻监督主要通过舆论等柔性力量发挥作用,不直接启动一种监督程序,因而本文所称的社会监督,更强调的是能够启动监督程序,产生名义上或实质上的审查行为的一种监督机制。

目前由管理对象启动或称为社会启动的规范性文件监督渠道主要也包括二种。一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及其相配套的地方法规所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向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审查建议的机制;另一类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果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等各类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可以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申请。

比较二类监督机制,第一大类组织监督的对象包括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政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监督范围是全面的;另外它的监督主体既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包括有权的行政机关,因而监督渠道是多层次的。而第二大类社会监督,在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受理审查的监督渠道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只能针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经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以政府组成部门、办事机构、直属机构名义发布的规范性

文件申请审查,对于其他未经政府批准的以政府组成部门、办事机构、直属机构名义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则无权利申请审查;在行政复议渠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不能直接针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提出审查请求,只有在针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才可对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提出审查请求。

如何对规范性文件进行社会监督,事实上在国

家层面对此早已提出要求,并设定了目标,只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未制定出具体有效的措施。例如,早在1999年《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时,国家就已开始允许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对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时又提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制定机关或者实施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研究处理”,这意味着国家当时就已经开始允许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在行政复议制度的文件审查机制之外,另行增加新的渠道,让管理相对人对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申请。2008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再次提出 “建立受理、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规范性文件建议的制度,认真接受群众监督”。

但也应当看到的是,我国目前在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方面还有一此亟待完善的地方,其主要表现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及其相配套的地方法规虽然详细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何向地方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规范性文件的申请,以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如何受理、审查被异议的规范性文件的程序,但是,这种机制监督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范围是很有限的,仅局限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以及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以政府组成部门、办事机构、直属机构名义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包括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也不包括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未经所属人民政府批准以自身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而在社会管理实践中,这些被遗漏的规范性文件可能是更需要监督的对象。因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往往离上级政府有较大的空间距离,山高皇帝远的自由使得这些基层政府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更有主观性强、随意性大的机会,我国目前基层政府法制素质普遍偏弱的状况又加剧了这些基层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存在违反上位法问题的可能。

在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由于部分工作部门可能为了追求管理效果而忽略行政行为合法性、规范性,或者个别部门为了追求部门利益不顾国家法律规定,因而这些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存在合法性问题的几率也远远大于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和经过政府把关的政府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从这些文件是否需要监督的必要性来看,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是最接近社会的一级政权组织,政府工作部门则是具体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实质主体,因而它们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将在实际上代表政府对社会的形象,将最直接地影响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这些主体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合法与否不仅决定它们是否能真实反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还将决定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因而有必要予以大力监督。

由于应当更予以严格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反倒未能纳入社会监督的范围,可以判断,我国目前由人民代表大会设置的规范性文件社会监督机制还是很薄弱的,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无法满足切实、有效监督各类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需要。

2、我国行政复议制度虽然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请求审查规范性文件,但这种监督机制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能直接针对有异议的规范性文件提出审查要求,只能在已经针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申请行政复议的表示之后才可以附带对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提出审查申请。这种对于审查监督的启动方式的限制极大地约束了公民监督权利的行使。由于限制了监督机制的启动方式,因而整个监督行为也呈现滞后性,往往在规范性文件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实质危害已经发生之后。可以说这种监督机制更具有救济机制的色彩,而不具备有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本质;可以预知,这种监督滞后的规范性文件实施后的社会效果将会是差强人意的,掺杂着许多不和谐的结果。

其次,行政复议制度中请求审查的规范性文件不能指向所有有异议的文件,只限于被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这种审查对象的局限性也就使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能进行的社会监督的空间较为狭小,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就更为弱小。另外,《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对如何受理审查被申请的规范性文件其程序和权限划分也不尽明确。由于操作程序不明确,可以说,行政复议制度中设计的规范性文件审查社会监督机制近乎形同虚设。

3、我国目前尚缺乏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对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若能由司法机关作最终裁定,则社会监督机制才可能具备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产生实质上的意义,可以避免由行政机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但《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已规定,对于因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而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不予以受理;因而可以得知目前对规范性文件监督的社会启动机制未必能发挥期望的作用,容易流于一种形式。

4、由行政机关内部受理的规范性文件社会监督机制有待建立。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内部已建立的规范性文件监督机制主要为对下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的事后备案审查制度和对政府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查和事后备案审查同时存在的制度。这种监督的主体为行政机关本身。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如果认为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不适当或者不合法,如果没有针对相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目前则尚无渠道直接向行政机关提出异议。这种类型的社会监督渠道的缺失使得我国目前对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在结构上极不完整。虽然利益的相关性可能使得行政机关内部受理的社会监督机制在监督力度上相对较弱,但这种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社会监督的受理机制有利于行政机关迅速纠正规范性文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监督机制仍然有着其他监督机制不可替代的优点。

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这一战略目标相比较,从我国对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的现状出发,完善我国对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横向角度看,我国目前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已经形成网络,但对涵盖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各种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还不到位,这与二类行政行为各自的重要性以及对监督需求的迫切程度相比是不对称的,应当尽快纠正。具体行政行为毕竟只针对特定少数对象具有影响力,而抽象行政行为,其适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一旦存在违法问题,将影响到许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因而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不应仅停留在对某个具体行政行为的个案上,而应深入到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抽象行政行为层面。只有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正确了,行政行为的本质属性和总体规模才可能正确。另外,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也将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规范性文件作为抽象行政行为中法律效力等级最低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加强监督方面最具备可行性,需要解决的障碍最少,最易着手,因而有必要尽快完善相关监督机制。

其次,对政府抽象行政行为加强监督有利于政府行为、政策保持科学性、稳定性,有利于实现依法行政,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建立对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是其中较易着手的环节,应尽快解决。

再次,从现有的监督体系看,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作用有限,需要社会、群众参与到监督主体中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目前行政机关内部主要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政府对所属部门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备案审查方式进行监督,有的地方政府则实行关口前移,对所属工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采取发布前审查的方式予以把关。但各种因素导致行政机关内部对规范性文件监督的效果是有限度的。如果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履行社会监督的启动机制,由于这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权利、义务的直接承受者,具有利益上的厉害关系,对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有可能进行比监督机关还更深入的思考;再由于这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被管理对象,其思维的出发点截然不同于管理机关,有可能弥补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以及监督机关的思维盲点,因而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被管理对象主导的社会监督将有可能比行政机关内部主导的层级监督具有更好的效果。如果建立了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那么由各种监督机制组合而成的规范性文件监督体系将是全方位的,在这种体制下的政府将更有可能沿着法制的轨道运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将更加可能得到实现。

第四,建立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是公民权利本位的体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地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当前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要克服权力本位的观念,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准则,向服务社会、保障公民法定权利的理念转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行社会监督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一项重要权利。建立规范性文件社会监督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公民权利本位的重要措施。

最后,建立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可以克服规范性制定过程中听证程序的不足,有利于行政机关听取社会的意见,完善自身决策。虽然目前许多行政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包括举行听证、召开专家座谈会在内的措施听取社会的观点,但这些程序中的不同观点是否能被吸收没有保证,另外,参加听证会或者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毕竟是少数的,是否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确定。如果建立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行政机关则必须正面听取社会百姓的意见,避免了是否采纳意见的随意性。由于每一个社会百姓可以借助监督机制表达不同观点,行政机关有机会听取最广大群众的意见,因而还可以通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以管理相对人的视角观察、思考规范性文件的内容,这有利于行政机关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制定更高质量的规范性文件和政府决策提供社会素材。

西方社会在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方面有不少有意义的措施可供借鉴。如《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35条第五项规定,各联邦行政机关应给予有利害关系的人申请发布、修改和废除某项规章的权利。在法国,根据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不服行政机关的条例,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在英国法院还可以审查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如何强化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应结合中国的实情进行。可以优先解决的是尽快完善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机制。目前可以考虑以下措施:首先,通过立法手段,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的社会监督的权利固定下来,并借以对社会进行宣传。其次,尽快在行政机关内设立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不服提出审查申请的机制。最后,适时建立对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机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不服的,应当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审查。为了避免司法干扰行政,对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应当仅限于合法性审查。

下载对完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完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

    浅议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

    浅议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 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中航天水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纪委研究学组 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遏制腐败的关键。当前,在国有......

    关于对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思考(精选5篇)

    关于对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思考 关于对推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

    对完善药监行政执法内部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在依法......

    对完善药监行政执法内部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在依法......

    对完善药监行政执法内部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在依法......

    浅谈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合集5篇)

    病从口入。食品安全与否,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但近几年来,从食用油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被查出的、被披露的有毒、有害及假冒伪劣食品,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真是令人“举......

    浅议对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思考(林)

    浅议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确保社会稳定的关键,借着先进性教育的思想推动,认真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反腐败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治理的特点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