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目标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选]
浅谈目标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创新
摘要:从2009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仍在增加,去年已达670万,2012年估计近700万。中国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有几个,但我们一年的毕业生却有700万,再加上近三年未实现稳定就业的,何止1000万。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并不明显,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可以预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相当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侧面反映出了及时有效培养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紧迫感。因此,教育者有必要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探索运用目标管理的 方法,引导大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对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促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目标管理 职业素质教育 创新
一、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运用目标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目标管理的形成及其理论体系
目标管理是美国学者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概念,倡导以目标来贯穿各个管理层次,管理人员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达到组织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目标管理以Y 理论为基础,它 与传统的管理理论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可概括为:
(1)目标明确 目标一经制定,其内容、数量、质量、时限都很明确。
(2)主体参与 目标制定的过程各级之间共同参与,制定的目标获得所有参与者的认同与支持。目标管理过程体现人的主动性、参与性。
过程,将组织的总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每个个体的分目标。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3)评价绩效 目标管理系统寻求不断地将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反馈给个人,一遍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动,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考核和奖评的依据。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上级并不过多干预。
(4)规定时限 目标特性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二)目标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
首先,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其总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其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具有主体参与性。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设计与规划的意愿强烈。再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系统性。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总目标逐级分解,形成阶段性具体目标,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目标体系。最后,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具有成果性。对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是以学生学习的成效(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依据。可见,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学目标、组织与方法、评价体系等环节,与目标管理所具有的特征具有一致性,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符合目标管理理论的实践要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运用目标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目前,大学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就业脱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1)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化为大众化后,大学生和大学生家长对就业的期待与社会需求存在巨大矛盾
(2)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3)基层单位对大学生大量需求,而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而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运用目标管理创新不仅仅能提高就业质量、就业率,也会是大学
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有更大效率,是大学生在社会层面中能够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
三、运用目标管理创新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1.认识自我、制定目标
“职业自我”认识是指在学校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
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性格类型等与职业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自觉认识和认同,它是职业素
质教育的逻辑起点和长久动力。由于社会经验及专业知识的不足,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往往
不全面,导致目标缺失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状态。因此,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帮助
学生明晰和升华自我认识问题。教育者借助专业知识和经验,使其把学习的目标和职业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2.目标的分解、细化
所谓目标的分解,就是根据自己主客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将学习总目标分解为中短期目
标。目标分解过程是一个将目标具体化的过程。目标分解的意义在于将总目标分解为阶段性
子目标,在目标内容和时间上制定明确的、定量化的标准和细则,同时注意目标进度的均衡
性,协调好总目标和阶段性子目标的关系,使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3.目标的实施与监督、评价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管理者应适当的监督和反
馈。因为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阶段性地选择和调整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以
达到预期的阶段性子目标,而教育管理者要对目标实施过程进行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监督与评价,并将信息适时地反馈给学生,以维持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防止学习行为
出现偏差和学习倦怠,力争达到预期的阶段性子目标,最终实现就业总目标。
四、运用目标管理创新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目标
目标的科学性指目标的设置符合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
指导性。
2.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激发
在当前的校园学习风气受社会层面的影响较大,阻滞了学生自我管理力量的产生,学习态度
上放任自流,消极倦怠,自我管理流于形式,最终“破产”,因此,重塑学生的自信心与积
极性是目标管理首先要解决的任务。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鼓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原动力,能有效促进学生
朝着教育管理者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对师生共同参与制定的目标具有极强的认同感和可
接受度,有利于学生实施目标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积累成功体验,重习信心,最终实现
预期的阶段性目标。
3.注重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实施目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管理者首先要让学生对学习目标
产生认同和接受,明确自我管理的意义及个人意志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
生自我管理的实现。教育管理者自身也要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提高管理水平。同
时,要充分挖掘校内外的环境资源,整合利用校园文化、专业特色、社会环境变迁因素、行
业发展状况、职业前景预测等信息,增加学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社会发展需要这个角度,共同确定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向,诱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因,制定学生 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第二篇:浅谈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当今高等教育发
展中,要抓好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外语、计算机和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首要的是从思想上加强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已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希望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入手分析,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的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仅把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视为文化,它包括社会道德伦理、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民俗风情、思维方式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界一向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在过去的一个很长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指西周至清中叶这三千多年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渗透了各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综合上述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反映中国伦理价值取向的,且长时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精神。
二、目前我国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明清四大名著,很多大学生只是看过一、二部,《唐诗三百首》一般都看过,但是真正仔细体会过的却是少之又少,对于《尚书》、《春秋》、《四书五经》等,接触过的同学基本上达不到10%。可见当代青年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程度。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就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使当代年青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同时也缺乏爱国心。
那么,目前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缺乏,追究教育过程,问题何在呢?
首先,教育目标单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要想在这样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要求大学毕业生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各项技能,如外语、计算机等等。由此造成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越来越体现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而忽视了在发展人的个性和心理潜力方面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校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功能,特别是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其次,教育内容单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缺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更有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再次,教育方法单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单向的传授为主,注重教师的讲解,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过程。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忽略学生的接受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学生灌输,把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双向交流变成居高临下的教导,听起来冠冕堂皇,可就是不能滋润受教育者的心田,结果授、受双方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受教育者不为所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育中不能够因材施教,不考虑学生的特点,一律采取灌输的方式是无法收到好的教育结果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尽管有着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内涵,但这种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除以上内容外,可供借鉴的还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第三篇:浅析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姓名 李新梅
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学号 540902030123 学科 摄影
浅析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2l世纪,社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在某方面拥有特质的“狭义”的人才,更需要能够全面适应2l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了高校教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效 地活跃了学术气氛,优化了育人环境;同时,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陶冶高尚的情操,养成高雅的文化鉴赏品位,形成高校良好的文化传统和稳定的办学风格,均具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摄影是一门含化学、光学、机械学等理工科知识,又有文学、美术、艺术、色彩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知识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摄影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摄影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该课程本身,它与其他技术学科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比如,在拍摄取景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空间和几何构 图能力;在曝光和快门的使用上,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光学知识和用色能力;在照片的后期处理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多媒体知识。所以,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 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 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 知识的内在动力。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摄影主要是培养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它所表现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最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摄影在素质教育中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智能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如果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形象思维能力,会制约人的智力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实践证明,按单一知识结构培养的人,不会有健全的联系系统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素质,必须通过美育教育。
在所有的学科教育中,摄影的最大优势就是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创造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科学创造离不开想象。摄影教育的形象性,教会学生怎样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摄影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_感受_领会_想象_创造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人不会想象,也就不懂得创造。直觉思维是摄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式,直觉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性的突破往往是通过发现隐蔽关系和创造性想象来实现的。因此,在摄影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其想象力,在表现上运用力学透视、光学、色彩等知识来处理一系列问题,继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来。因而,摄影选修课的开设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 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巾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 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已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六 摄影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交流
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隋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21世纪的今天,摄影 艺术日新月异,空前发展,摄影文化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摄影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手段。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情感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染上情感的色彩。也即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情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情感的诱发,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情感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摄影选修课的目标除了向学生讲授摄影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运用摄影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在这些目标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在作品拍摄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由于审美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不带有任何强迫性,完全是靠“美”本的魅力来吸引。在审美过程中,审美的主体往往处于一种自主状态,不受世俗杂念的干扰,忘怀一切,将整个情感和心灵都贯注到美中,达到“神与物游”的超脱境界。学生在欣赏摄影名作时,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技法、明暗节奏、色彩,以及作者力求表达情感的深邃内涵,往往会感动和震撼人灵魂深处的神经。摄影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复杂的形象思维来 创造形象,使作品的境界得到升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并且,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欣赏,在审美愉悦中打开闭锁的心扉,促进人的情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和谐融洽、信任理解、友好合作,使人的身心获得完全彻底的解放。这对于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自身潜能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l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第四篇: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
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
沭阳县龙庙中学孙巧英
摘要:本文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发展、教育的策略、模式的探讨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力求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得以改变,在教学行为上得以改进,在教学效果上得以提高的同时创新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环境教育、策略、模式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教师不仅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具备创造的品格和创造的能力,以此来影响,带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最后,不容忽视的是家庭成员也要提高自我意识,思想决定意识,影响力不可小趋。
二、数学素质教育模式的探讨
何谓“数学素质”?笔者认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③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大背景下,课堂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让学生始终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以下三个过程:
1、学生的学习过程。
2、教师的指导过程。
3、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过程。
三、如何实施数学创新教育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
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
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
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
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
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
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
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第三、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
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
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
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素质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学的非常轻松,减轻负担,跳出题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阅读习惯。阅读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调查表明,一些卓
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知识有75%—80%是他们离校后通过自学和科研来获得。根据
心理规律,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小学直观模仿习惯的干扰,使众多
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第二、笔记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
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初
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
通过检查笔记,组织笔记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
第三、语言习惯。数学语言是由许多数学术语组成,而数学术语是描述数
学现象和过程的专用词语。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
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数学知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先就要
经过大脑的加工进行整理。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思
维的整理。作为教师必须身先垂范,在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化,对一些容易
混淆的问题要反复比较、强调,通过提问、学生讲解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习
惯。
第四、质疑习惯。不肯或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学生不是接
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
自由思考、自主探究、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理念,倡导学生“敢想、敢问”。对提出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
扬、奖励,努力创造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发展更高层次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最佳
氛围。
第五、交流讨论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交流
讨论,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
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
索,努力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
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知教材中的每个环节,并能灵活运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而形成创新技能。总之,任何创造发明,都来源于大胆的想象猜测和验证,而创新教育
是培养创新能力之根本,数学中的创新教育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维忠《国外问题解决数学课程述评》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
[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出版社
[4]《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素质教育论文选》中国人事出版社
第五篇: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国防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人民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知识、意志、技能和体魄。
《国防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这就是国防教育的目的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以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工作。1955年,毛泽东批准了在高等院校进行军事训练的报告以后,全国有14所高等院校,127所中等学校的约8万余名学校进行了军事训练。这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学校国防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这表明,接受军事训练是学生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承担兵役义务,自觉服从学校的军事训练安排,完成军事训练科目,达到训练目的。在校学生通过军校,可以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提高还有利于国家战时快速实施兵员动员。军训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令行禁止的作风、团队观念和增强体魄等。(摘自《新编大学生军事教程》第一章)
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主要是指与国防教育内容有关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其中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等内容,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的;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其内容包括队列、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等。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的特征。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教育。它的出发点和人的生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人是确定和非确定性相同的生命体,所以首先要正视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先天身心素质这个事实,在学生的教育培养活动中对学生的塑造不能完全相同。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方式的个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天赋,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它是一种主题性教育。人的本质是在文化创造中不断生成的,文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主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于人本身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它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蓬勃向上的人生。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我们是民族的脊梁。学校加强对我们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是全民国防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初步学会防御外敌武装侵略的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进而锻炼其能适应战争要求的坚强的体魄和意志。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牺牲奉献精神和国防意识教育。民族传统教育在高校教学中所延伸出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对民族情感的培养等功能,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恰恰与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任务不谋而合。民族传统教育蕴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宝贵精神,民族传统教育蕴含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义利观,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提取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学校军事、国防教育相结合,并融入到军事、国防教育的内容中,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朴素的民族情感、深厚的爱国热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
本文资料摘自《新编大学生军事教程》、《国防教育法》、《兵役法》、《塑造民族精神》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