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

时间:2019-05-13 22:5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

第一篇: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

新课程改革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培养学生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上了日程。这里的“创造性学力”,就是指学生在追求真理的信念基础上,能够敏锐地捕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敢于创新。创造性学习应看作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提问题,包括学会编习题、出考题、提出课本上乃至学术上尚未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甚至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堂课的灵魂。作为肩负着提高中华民族中体素质重任的素质教育,它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未来新一代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中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要求贯彻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各学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创造性人才。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对科学有热烈的追求;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具有强烈的探索热情;对国家、对民族,有深挚的热爱。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引领学生超越“苦读+考试”的平庸,都能在新课程教学中创设“好奇+探究”的境界,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实施学科素质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平等的对话中,充分倾听、尊重、保护和运用好来自学生现场生成的各种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洋纳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开发并发表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善课堂教学行为,重建课堂中民主的、和谐的、人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从课堂环境和课堂人际氛围的改变中感受到民主、自由、安全、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进而形成自己急急急的学习态度和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科学精神,能搞大胆地、独立地。自信地审视周围环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注意灵活性和创新性,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展开积极的课堂对话。这样,创造性学力才有可能如泉水一般喷涌出来。课堂形式的调整是引发兴趣和改善教学氛围的重要原因。“记者招待会”将传统教学“台上”“台下”的不对等的关系调整为圆桌会议的平等关系,将师生间“你讲我听”的训导关系变成学生“发言人”与学生“记者”间的问答关系,课堂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放松了学生的心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成为推动教学任务完成的一个动力。

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压抑的。而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下,作为“发言人”要漂亮地回答“记者”的问题,作为“记者”要漂亮的设计“上的了台面”的问题,这都需要对本节课的知识及美伊战争的背景作广泛的学习和了解。从上述学生问答的精彩程度来看,正是这种学习的内在需要,才让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如此充分的调动。

政治课历来被认为一板一眼,规规矩矩。老师讲,学生听,一贯到底,被动接受。尤其是分析国际问题,老师垄断了信息来源,学生之友听的份,不准胡乱议论。而本堂课由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让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问、学生答,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由于形式的变化,老师自然走下了高高的讲台,这平平常常的一步,在学生眼里看来,再也不见往常那种师道尊严的感觉、绝对权威的理论以及惟命是从、消极被动的处境,有的只是一种平等、一种民主、一份亲情。老师的热情、角色的变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为创设宽松的对话环境奠定了基础,便于课内相互接纳、相互倾听。再加上生生之间“摩拳擦掌”的竞争架势,更是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他们能够深入地,全民地理解问题,抓住直径,半径,周长与乘法分配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突发灵感,发现了更加隐蔽的计算方法,案列非常典型地说明了这几位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具有转化解题方法的能力,能够灵活地从一种解题思路转向另一种解题思路。能从隐蔽的数量关系中找到问题的实质。超出习惯来处理并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独特和新颖性,值得褒奖。其中一位学生还通过观察和思考。简约了解题程序,说明他的思维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面对这样的“标新立异”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越位”现象,教师绝对不要急于表态,而要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这种“越位”现象、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呢?首先,要创设自由、民主、轻松、和谐、合作与相互尊重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要经常应用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习惯;第四,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排斥学生的失败或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最后,要保护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学会聆听,要能够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充分肯定并分享学生的创造成果。

在新课程教学中落实学科素质教育,就应该真正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引导;真正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以尊严、胆量。热情、成功,不折不扣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平等交往、民主对话的本质属性就是主体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师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与对话,离开了交往与对话,师生关系就是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有时候倒成了教育的阻力。交往昭示的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意味着对话、倾听、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意味着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教师而言,平等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平等交往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解放。

2、实施学科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学力”的行为特征和学习特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扶持学生的好奇和想象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从创造性学力的行为特征来分析也是如此,具有创性学力的学生不在行为上大多具有以下特点:①好奇心,不断地来提问;②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③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喜欢虚构,耽于幻想;④喜欢进行试验;⑤探索各种关系,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喜欢用多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⑥主意多,思维流畅;⑦灵活性强;⑧顽强,坚韧。而他们在学习上则表现为:①在学习内容上,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探求;②在学习态度上,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和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③在时间安排上,不按规定时间去学习,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之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④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这些知识进行批判性地吸收;⑤在学习方法上,对文本中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现象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⑥在学习动机上,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相信自己的直觉。

可见,一个人的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始终怀有好奇心,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善问、大胆想象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问出问题开始的;不善于想象就意味着创造源的枯竭,因为任何创造都不可缺失想象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大胆想象。但由于学生年幼或缺乏经验,常会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涌现出一些异想天开的念头,这时教师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肯定他们的合理想象,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想象的灵感”。否则,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墨守成规。

第二篇: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

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

沭阳县龙庙中学孙巧英

摘要:本文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发展、教育的策略、模式的探讨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力求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有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使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得以改变,在教学行为上得以改进,在教学效果上得以提高的同时创新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环境教育、策略、模式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教师不仅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具备创造的品格和创造的能力,以此来影响,带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最后,不容忽视的是家庭成员也要提高自我意识,思想决定意识,影响力不可小趋。

二、数学素质教育模式的探讨

何谓“数学素质”?笔者认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③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大背景下,课堂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让学生始终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可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以下三个过程:

1、学生的学习过程。

2、教师的指导过程。

3、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过程。

三、如何实施数学创新教育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

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

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

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

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

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

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

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第三、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

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

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

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素质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学的非常轻松,减轻负担,跳出题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阅读习惯。阅读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调查表明,一些卓

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知识有75%—80%是他们离校后通过自学和科研来获得。根据

心理规律,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小学直观模仿习惯的干扰,使众多

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第二、笔记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

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初

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

通过检查笔记,组织笔记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

第三、语言习惯。数学语言是由许多数学术语组成,而数学术语是描述数

学现象和过程的专用词语。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

是开发思维,增进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数学知识,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先就要

经过大脑的加工进行整理。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思

维的整理。作为教师必须身先垂范,在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化,对一些容易

混淆的问题要反复比较、强调,通过提问、学生讲解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语言习

惯。

第四、质疑习惯。不肯或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学生不是接

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

自由思考、自主探究、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理念,倡导学生“敢想、敢问”。对提出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

扬、奖励,努力创造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发展更高层次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最佳

氛围。

第五、交流讨论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交流

讨论,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

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

索,努力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

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熟知教材中的每个环节,并能灵活运用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而形成创新技能。总之,任何创造发明,都来源于大胆的想象猜测和验证,而创新教育

是培养创新能力之根本,数学中的创新教育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维忠《国外问题解决数学课程述评》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

[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大出版社

[4]《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素质教育论文选》中国人事出版社

第三篇:个案研究在班主任教育中的应用

个案研究在班主任教育中的应用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许多人而言,是一段充满紧张与混乱的时期。青少年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会在生理心理遇到种种问题,如交往沟通、学习考试、人生规划等;面对困难、挫折、压力时,有些青少年呈现出无法适应的状态,于是一些问题则凸显出来,诸如焦虑、自卑、恐惧、睡眠困难、学业成就较低等。这需要我们的特别关注与对待。班主任工作中的个案研究,正是在这种前提和背景下进行的,通过对班级有特殊问题学生的介入,着力培养他们正向的思考习惯,使之转化为他们成长的催化剂,从而避免种种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和扭曲行为的发生。

一、个案研究的概念及特点

个案研究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就教育领域而言,个案研究(casestudy)是指针对一个人的偏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此过程须透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搜集资料,加以分析整合,以了解案主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适当辅导策略,协助改善问题,以增进个人适应。

个案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与其他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个整体中的个别。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个案研究的目的固然是了解把握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但也要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揭示出一般规律。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个案研究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调查或跟踪。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不多,所以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各种研究手段。

二、班主任教育的内涵及趋势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过程中一个特定而复杂的社会角色。中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一生中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教育和引导。班主任的特殊身份使班主任容易成为青少年学校生活中的主要依靠对象,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

班主任要努力使自已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这是班主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主导角色;班主任还是班级群体组织的领导者、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和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定,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共同趋势。要想适应新时期的班级教育与管理人性化的需要,班主任的传统角色要在许多方面加以转换。班主任要走向多元型、对话型、感染型与专业型等。

三、在班主任教育中进行个案研究的意义

首先,它适用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研究,如对班级中优差两头学生的研究,对个别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对某个学生采取特殊教育的追踪研究,对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人格偏差的诊断研究等。其次,个案研究还适用于对那些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

个案研究是特别适合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名教育研究者。但由于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上,开展大规模的教育调查和严格控制实验,往往有一定的困难。而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个案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意义。个案涉及的人与事较少,教师有条件对个案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研究,便于掌握个案的全面情况。便于掌握个案动态发展。我们只有在对个案全貌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补缺补差。

四、在班主任教育中进行个案研究存在可能性与必然性

(一)、可能性分析

1、班主任的特殊身份使班主任容易成为青少年学校生活中的主要依靠对象,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与日常管理过程中一个特定而复杂的社会角色。中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一生中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教育和引导。

2、班主任开展个案研究具有很多便利条件。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个案的问题,通过观察、交谈了解个案的资料。为开展个案研究提供基础。

(二)、在班主任教育中进行个案研究存在必然性

1、开展个案研究是班主任工作的需要。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见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有着厌学、焦虑、与人交往障碍、情绪管理能力较低等问题。(班主任)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个案研究,改变学生现状,使学生健康成长。这是班级建设一项重要内容。

2、开展个案研究也是时代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定,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培养是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共同趋势。要想适应新时期的班级教育与管理人性化的需要,班主任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与专业素养,通过开展个案研究可以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水平,推动班主任工作走向理论化、专业化。

五、班主任在其教育工作中开展个案研究的过程

1、确定研究对象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可以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情绪与行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凸显出来的问题确定个案。个案研究的对象通常是:生理心理障碍者、学业低成就者、行为偏差学生、情绪异常学生、资优学生等。

2、收集个案资料

全面地收集个案资料是个案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全面系统的个案资料有助于研究者对个案的完整认识。收集资料的方式是多样的,可采用书面调查、口头访问的方式,也可采用观察、测验、评定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查阅个案的个人资料的方式获得信息。个案资料的来源大致有:

(1)个案的个人资料。个人资料众多,除了收集个案的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籍贯等,常常还涉及个案的身心健康状况,如身高、体重、病史、性格、气质等。另外,还要收集个案历年来的学习手册、考试成绩、作业、日记、周记等相关资料。

(2)学校有关记录。个案的学校记录资料比较规范,又有延续性,易作前后对比。资料包括各种情况登记表,成绩记录,能力、兴趣、人格、智商等测验结果,操行评语,奖惩情况,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

(3)家庭和社会背景。家庭和社会背景涉及个案的个人生活史,是个案研究的重要的信息源。这方面的资料往往涉及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管教方式、家人与个案的的关系,个案在家庭中的地位,所在社区的文化状况。

3、诊断与假设

在广泛收集个案资料的基础上,常常还需要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测试,以诊断问题的症结所在,推论原因——主因、次因、远因、近因等,形成初步的假设。

4、个案分析与指导

个案研究收集到的资料往往比较粗糙、琐碎,难以直接解释问题,因此需要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对有关资料进行理性的加工。个案研究不仅仅要提出研究的问题,还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指导性意见,因此在对个案问题作出明确的诊断和假设后,接下来需要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5、实施个案指导

通过跟踪、观察、记录等方式验证先前的诊断和假设。在个案研究的诊断与假设、分析与指导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的判断和推论,因此需要在实际的个案实施过程中,通过多方面的信息和资料来检验先前主观推断的合理性。

6、形成结论

对个案的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估,提出建议,得出结论,撰写个案研究报告。个案研究除了收集个案相关资料外,还需与个案进行沟通,以达到辅导、咨询、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在班主任教育中开展个案研究的积极作用

1、对于个案本身。对个案问题进行分类、设计个案辅导的策略,探讨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的方法与模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与难题,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面对个案时,班主任不再停留在一个层面去看待,通过个案研究资料收集,班主任能够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了解案主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帮助案主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获得对世界的正确的认知或完善其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案主与环境的适应,帮助案主重建自我形象,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动力,促进问题的解决。

2、对班主任老师。

(1)班主任老师更加客观、全面、深入的去了解个案,提出更为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了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挣扎。

(2)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帮助班主任及时了解整个班级的情况。及时收集到对自己教育措施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个案的辅导,还可以不断总结和评价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

(3)班主任认同个案研究的重要作用,使个案研究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与专业素养,推动班主任走向专业化。

(4)促进班主任整理教育管理思想,归纳出某一个案或是一类问题的规律。

3、班级环境建设。通过开展个案研究,体现人性化、现代管理,有利于班级风貌的建设。通过整个的班级教育系统对学生的发展予以全方位的关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繁忙,除了教育管理,还有自身的教学工作,有些班主任不善于积累、总结,没有形成文字的成果。有些班主任认为个案研究只是简单的谈话,于是很多个案只是停留在了谈心的层面,并没有深入研究,从而影响了个案研究的深入性,专业性。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个案问题来自于家庭系统,家长教育观念的固化及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班主任教育时的个案研究的开展。

2、改进方法

加强宣传指导,使班主任明确进行个案研究的积极作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相关举措,建立个案评估机制,鼓励班主任开展个案研究肯定班主任开展个案研究的付出。

多举办家长论坛讲座,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

来源:苏老师博客

第四篇:浅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育

浅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素质教育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也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我们都在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也为成后的创作好准备。在未来的社会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具有生产、分配、使用知识能力的人。而我们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未来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观念、内容都相对落后这将影响着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恰好是我们贯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点。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素质教育的培养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掌握新知识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起作推动、引导、维持、强化的作用。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要加以创新、加以引进历史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初一新生中国历史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文明仅仅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我们中国的文明有多少年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五千年。我说:不,那是以前人们的说法,现在,我们中国的文明已经推到了七千年。就此一问一答,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就培养起来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过去的教学模式多是采用填鸭式或满堂灌,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根本认识不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和调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运用各种新方法、新知识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改变过去被动的状态。如我在给初一同学讲授甲骨文的之前,就先讲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清末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1 8 9 9 年,北京城里有一个叫王懿荣的官吏得了疟疾,老中医为他开了一个药方,王懿荣就打发家人到药店照方抓药,煎药时他发现一味叫龙骨的药上面刻着好像是字的痕迹。他如获至宝,细心查看。王懿荣是京城有名的金石学家,凭感觉他断定这些龙骨大有来头,于是立刻吩咐家人,跑遍北京的各大药房,专拣带有这类有痕迹的龙骨买下。于是就在这一年传来一个震惊史学界的消息:这些“药材”并非普通的龙骨。而是乌龟的甲壳和动物的骨头,上面刻画的痕迹,有可能就是中国早已失传的商代文字。这就是我们要给大家讲的甲骨文。王懿荣吃中药吃出考古大发现,使他“一片甲骨惊天下”,可大家想过没有,他之所以能成此大事,恰恰就是没有忽视那一闪而过的点滴小事。

有一位美国历史教师在给学生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留给学生的作业是:“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学生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学生们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学生们用一生去寻求。在这里老师扮演的角色只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促进者、欣赏者和帮助者,学生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他们自己动手收集、考证资料,自己作出独具个性的独立思考的结果--答案。在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开放环境中,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心强化的过程。尽管中国与美国国情和文化背景迥然相异,但科学真理是没有国界的,历史教学作为一门各国历史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的科学,同样没有国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一切先进的历史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理性地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注重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及其学生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的最优方案、分类、分层次、因材施教。创新素质教育的主要培养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上,但影响课堂教学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讲,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师、学生、课堂授课环境等。一般说来时间较紧、任务较重,因此更要注意抓住关键,抓住重点,抓住难点,采取启发式等多种方法,开启学生的智力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讨论研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历史教学过程也就是认识过程,其构成要素可分为以下四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认识环境。四个构成要素双双相互作用,彼此相互影响,建立起“交流-互动”的关系。

首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要交流、互动,形象地说,师生与历史要进行“对话”。如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与毛泽东对话。师生似乎在问:“毛委员,你为什么不去打大城市?为什么要向农村撤退?为什么要上井冈山?”毛泽东自然要作“回答”由于有《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献传世,毛泽东的“回答”是原汁原味的。对话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在此过程中,似乎毛泽东也在问:“你们知道我为什么不去打长沙吗?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呢?为什么要上井冈山吗?”师生自然也要“回答”。教学实践证明,把历史教学过程描述为师生和历史交流,与历史对话的过程,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情景教学的真实写照。

其次,认识主体内部要交流、互动。一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一是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师生间的交流,就其内容来说,包括信息的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就其形式来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问答、对话、论辩、笔谈、交往、角色交换等。师生通过交流,形成互联、互助、互评、互促、互动的关系,推动历史教学过程的进行,保证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生生间的交流沟通,从内容上看,有信息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从组织形式上看,有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从渠道看,有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生生交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互动”以后,大家都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大家能逐渐学会既善于表现自己,又善于为别人表现提供机会,既善于自己发表意见,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从而提高与人相处相交、合作共事的能力。

最后,认识主体(师生)与认识中介(教材等)、认识主体(师生)与认识环境(教学环境)也存在“交流-互动”关系。比如上同一内容的历史课,在历史遗址、名胜古迹或博物馆上,与在教室里上,师生的情绪、教学的气氛与效果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原来认识环境与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影响了历史教学过程,制约着师生对历史的认识。

四、加强学习指导

给予鱼还不如教予捕鱼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把方法教给他们。历史学科就是鉴古知今、使人明智的学问,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学历史教育中一度出现僵化、教条的倾向,一提到历史课,学生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才能考高分,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观,制约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应该说史学功能这一问题是老调新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毛泽东圈点《二十四史》等,已充分说明了史学的借鉴功能。中学历史教育更要发挥史学的借鉴性,尤其是其思想教育功能,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通晓世界文明的演变史,我们不但要帮助学生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同时要从庞杂的、精芜并存的史实中帮助学生去芜取精,吸取有益成分,并树立正确的史学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特别是创新的思维习惯,训练有素的思维习惯。

总之,历史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起学生获取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注意历史思想和方法的分析,才能把历史学方法作为一种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提高的工具交给学生,才能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附:参考书目:、江泽民同志《在建党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九期、第十期(陕西师大杂志社)、《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在《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方案》中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依据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以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新生。”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会议的主题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他还强调“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近年来,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创新教育的探索,我的体会是: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要切实转变观念,做创新型历史教师;二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珍视和保护学生“创见能力”;三要锐意改革历史教学方法,创设开放式课堂;四要把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延展到课外。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做创新型历史教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 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的大潮。历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一份子,对此责无旁贷。然而现今历史教学存在评多不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弊端,比如“填鸭式”、“复印机式”教学;重视“知识型”传授,缺少“教法型”教授;一味的“无效型的知识型”考试等等,这一切都限制了 学生的思维空间,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束缚了教学改革,降低了教学效果……。随着高考“3+X”方案的出台,不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的历史教学必然处于滞后状态,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在素质教育大潮和严峻的教学“滞后”形势面前,历史教师应该猛醒,要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方面、兴趣方面、学法方面、历史思维能力方面下功夫研究和探索,锐意改革,力求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开拓。具体来说,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积极主动地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做创新型的历史教师。

二、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珍视和保护学生的“创见”能力。

读书有疑,方始是学。这是古今学者的共识和宝贵经验。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提出过创新性思维的六种重要能力,其中第二种能力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历史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历史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质疑。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的做法是:

一、给学生明确提出:历史学习贵在质疑,能否在读完书后提出问题,是其是否学会历史学习的重要标志;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没有认真思考,懈怠懒惰的明显表现,应该受到严肃批评。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习惯。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导入设疑(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还领先世界吗?例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还会侵略中国吗?);对历史现象设疑(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对历史概念设疑(课文中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那么,民族英雄到底指什么样的人?);也可以设疑历史结论(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结束时设疑(鸦片战争后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教师的设疑,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教材并非无疑,而是处处有疑,若不能质疑,说明并未学好教材。

三、明确告诉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最后怎么样?”、分析“说明了什么?”、回顾古今中外历史上类似的“有什么?”、“它们之间的区别或联系是什么?”。比如学习了近代前朝的文化“西学东渐”这一节,就要搞清楚:“西学东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西学‟影响下发生了什么?发展规律是什么?最终结果怎么样?说明或反映了什么?历史上类似情况(大规模地吸收外国文化)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很显然,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要求学生这样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会有较大进步。

在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历史教师要加倍珍视和保护学生的创见能力,即学生在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引导和长期严格要求下对历史事物进行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能力。有时候学生的见解是教材未明、教师未讲、始料未及的,甚至是与教材观点相悖的。对此教师不仅切忌横加责难,以防伤害学生的兴趣,而且应该予以加倍珍视、保护和鼓励,首先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然后分析其思维中的合理因素,纠正其

中片面化或绝对化的偏差。我们必须认识到:创见不易,积点不难,有了渐变,才会质变。

三、锐意改革教学方法,创设开放式课堂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入手。我的做法是创设开放式课堂。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具体做起来,就是要彻底抛弃课堂上教师唾沫横飞地讲,学生高度紧张地听、疲于奔命地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一节新课的教学,我通常的做法是“三三制”。在课前预习、收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用1/3的时间让学生看书,独立思考,按照一贯的要求和方法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的质疑和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选出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共同性的问题,然后用1/3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讨论或辩论,要求发言者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教师在其中发挥诱导、点拨、点评的作用。这种讨论往往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深化了问题;而辩论则通过“撞击”的形式,激发了创造灵感,完成了创造过程。所以开放式的课堂经常是灵感飞现,新意叠出,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发展。最后的1/3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将讨论或辩论的内容也就是问题的答案梳理归纳、充实完善、整理成文,并加以消化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把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延展到课外。

勿庸置疑,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相当多的矛盾客观存在。比如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与有限课时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等等。所以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既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又要认识到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深化。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重利用三点:一是南充有三所在省内颇负盛名的高校,图书馆藏资料丰富,我积极主动联系争取到高校的支持和帮助,为我校学生查阅资料开“绿灯”;二是南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西山的陈寿万卷楼、革命烈士陵园,市区内三中的张澜纪念室、果山公园内的顺泸起义文物陈列室、西南石油学院附近的罗瑞卿故居,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牺牲地—西充凤凰山,仪陇朱德元帅故居、张思德纪念室,相邻地区广安协兴镇的小平故居等等。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去参观或考察;三是我校作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德育活动系列化是我校的特色,我利用其中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比如纪念“一二 九”运动6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2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50周年等等,发动学生撰写纪念文章或历史小论文。实践证明,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一、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内容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提高记忆效率;

三、让学生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第五篇:后进生教育的个案研究

浅谈后进生的转化

内容摘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但是,在学校中总有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助于优化班级学风、班风,易于教学、便于管理,可以提高班级整体教学成绩,可以挽救和改变一部分学生的命运,因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只要我们努力追求,选好促其进步的方式,因势利导,持之以恒,赏识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学生,学生一旦意识被重视,被赏识,就会点燃希望之火,对自己充满自信,最终会看到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的转变。

关键词

后进生

转变

策略

说到后进生,自然会想到那些学习不认真、作业经常没有及时完成,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甚至故意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学习、表现较为落后,而且在性格、生活习惯都与众不同。虽然同是后进生,但形成后进的原因各异。要仔细观察后进生的言行,认真分析后进的原因,才能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去医治后进生的心理创伤,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学生,要与家庭社会多方协商,齐抓共管。对家庭教育缺陷,失去家庭温暖的后进生,学校老师和同学应主动献爱心,给他温暖。对成绩低下,自暴自弃缺乏信心的后进生,要正面引导,适当鼓励。这类学生在班上虽然人数极少,但其影响力巨大。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抓优秀生,而且还要重视抓好后进生,这不仅有利于班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培养每一个学生成长,实现教育目的。因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难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后进生的特征

后进生指思想行为、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低于合格水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的学生。教师或家长往往称他们为暂时表现差的学生,或暂时后进生。包括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厌学思想,或智力迟钝、身体不好等原因造成的“成绩不良”学生;思想觉悟低、存在不良品德习惯,或经常有过失行为的“表现不良”学生;以及学业成绩不好、思想表现亦差的“双差”学生。

二、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一)、学生本身的因素

学生身心发展处于质的转变期,各项生理、心理机能日趋成熟和完善,智力发展迅速,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变时期,许多新的东西突然涌现,未成年学生来不及消化和适应这些变化,因而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体验。外显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情绪化倾向明显,他们常常因一件小事而欢欣鼓舞,也因一件小事一点小挫折就一厥不振,自暴自弃。急剧发展的身心不成熟、不稳定,使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求知欲、依赖性较大,受控能力较低,因此,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久而久就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

(二)、家庭的因素

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的家长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方法不正确。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性,论为后进生。有的 1 父母不和,甚至离异或者由于突然遭遇家庭变故,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变成单亲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强烈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受创,无法适应外部环境,产生心理障碍而沦为后进生。

(三)、学校的因素

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并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沦为后进生。另外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违反“一致和真诚”的教育原则,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甚至动辄训斥、挖苦、嘲讽、体罚,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因受胁迫、恐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产生逆反心理或心理障碍,从而无法正确对待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最后沦为后进生。

三、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措施

师爱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之一,是架设在师生心灵间的一座桥梁。师爱可以创造积极向上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促使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把爱心洒向后进生,以心换心,真诚对待每一位后进生。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把学生的饥寒冷暖都挂在心上,就像他们的亲生父母一样用真心真情,再辅之以言传身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等教育措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班级的德育工作可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教师的爱通过怎样的传播途径,才能使学生受到“爱”的“感应”,产生爱的动力呢?

(一)、了解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如:小华学习不好,调皮捣蛋,连父母对他也无计可施。我接班后,一发现他经常旷课,几次找他个别谈话,他却一言不发,我便深入班级调查了解小华各方面的表现,并与原班主任联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经过深入调查了解,一天晚上我又一次来到小华家里,一不讲大道理,二不谈学习而只谈他爬高放风筝的本领。问他在屋顶上走路怕不怕,这时小华的眼睛忽地转动起来,我又说,我小时候喜欢放风筝,但从来不敢爬高,这时小华饶有兴趣地介绍起经验来。此时,师生的情感接近了。我说:“你如果不旷课、遵守纪律不就成为更好的孩子了吗?老师对孩子的缺点批评不重,但却使小华难为情,立即向老师表态,今后一定改正错误。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往往是通向他们心灵的”捷径”,老师“投其所好”也是施爱的一种方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要经常深入班级,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了解学生的心灵。如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愿望,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教师的爱接触到这些“点子”上就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尊重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

在“施爱”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的对待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实践中的许多实力使我们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扉,用全心来接受教师的爱。有一个这样的事例:我班有三位 2 同学到商店偷学习用具。老板找到学校,学生不承认。这件事又惊动了家长,家长护短,与老板吵闹。这时,我没有立即处理,也没有重评这三位小朋友。课外活动时,我将三人带到花园里去玩,并和他们把花园里的草拔掉。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的干了一个多小时。我和他们海阔天空的聊了起来。最后我表扬了他们:关心集体,爱劳动。还让他们各自说了还有什么优点。他们也谈了很多。我把话题一转,说:如果你们有缺点,把它改了更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一个同学忍不住了:“老师,我们犯了错误说出来,你还会喜欢我们吗?”我立即说:会,有错误改了就是好孩子。“这时三个孩子把偷学习用具的经过说出来并认了错。这件事教育了学生,也启发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人格;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又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善于用学生的优点去克服学生的缺点,耐心说服疏导,以表扬为主,要把有声的表扬和无声的批评结合起来。

(三)、宽容学生,让他们学会反思

声色俱厉,不留情面、对学生的教育批评方法越简单,与学生的对立情绪越强烈,班级工作、课堂教学就越难以开展。“训斥、罚站”往往剥夺了学生的自尊,这样树起的威信,往往是暂时的。在班级里经常会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对自尊有着强烈的需要。教师要有耐心,尽量避免伤害那脆弱的心灵。但凡是后进生的转化,都要经历:“违反——教育——再违反——再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过程,这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教育过程。我们知道,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不是靠教师一次两次的说教就能形成的,当后进生重犯同样的错误时,要给予理解,要反思自己的批评教育方法。有的同学不良习惯在其身上已深深地扎下根,一次次提醒、批评,往往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学会等待,不要操之过急。当多次批评不起作用时,除反思自觉的批评方法外,还要反思批评场合和自己对学生自身特点的认识,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把学生的具体要求进行分解,分解成阶段性的目标,当学生完成某一阶段的目标时,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例如:我班学生小叶,成绩比较差又经常犯错误,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坏孩子。根据他的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多次找他谈心,很耐心地对他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如上课时他在搞小动作,不用语言而是用严厉的目光看他,让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课后我找他到办公室一进门他就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微笑地对他说:“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犯错误以后要知道改正过来。”从此,小叶同学不再像以前那样而是在班里表现非常好,班里一致推选他为纪律委员。因此后进生有上进的愿望,但往往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过程当中受不了外界的影响而出现反复,而班主任对后进生出现反复,要以最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要有“允许别人犯错误,又允许别人改正错误”的宽大胸怀,认真与其总结成绩,了解反复的原因,给他们注入新的活力。

(四)、赏识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

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就会勇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有效的进行学习。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个教师从他的“笨拙”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赏识,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就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的大金矿。我尤其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且不吝啬用最美的语言来给予赏识。就这样学生的心灵像洒进了一缕缕明媚的阳光,获得一点点甘露的滋润。或许还会使他们荒芜的心田从此洐生出一片片蓬勃的绿意,会让他们从此乐观、自信,焕发出百倍的热情,产生不懈的战斗力,满怀信心的走向成功。因为给他们自信他们更会取的成功。

(五)、表扬学生,培养他们的信心

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加聪明。”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成绩好、能力好的学生,他们的锻炼机会无疑就比一般学生多,这样就会对后进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作为班主任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在他们取得进步时,都必须及时肯定、表扬。以此增强自尊心,确定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的行为,促其将这种优势或进步转移到其他方面。例如:我班学生小文,学习成绩比较差,但每次劳动课都非常认真负责,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表扬,并希望能把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到学习上来。对后进生的转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步的提高更高的要求,使其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后的情绪体验,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的去实现老师实现的更高要求。如此不断深化,将逐步使学生有后进变为先进。

(六)、与家长沟通,达到共同的教育

在工作中,我发现后进生家庭教育职能普遍存在弱化、缺位的现象。很多家长虽然都抱有望子成才之心,但却没有育子成才之法,孩子一出现问题,要么粗暴打骂,要么溺爱袒护,又或放任自流,这三种教育方式都不妥当,不仅没有达到转化后进生的效果,反而使孩子越向不好的方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分析原因,共同商量对策,共同负起教育的责任。和家长交流,我总是微笑的,首要的是真诚、平等、尊重。我们可以改变与家长的沟通角度,变“告状”为“报喜”,不要等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再心急火燎找家长一起教训孩子。更多的时候,可以是发现孩子有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及时给家长传递信息,一起分享孩子的快乐,同时对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沟通方式家长是欢迎的。相互之间的理解也就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融化。

再者以一颗宽容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现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能换来家长的信赖,因为家长十分在意教师看待自己孩子的态度。所以,我们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应该都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关心孩子,理解家长的心情,并与之积极配合。

总之,后进生的转变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他需要用老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去关注他们。一旦从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中意识到被重视、被赏识就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受折而焦渴的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只要我们努力追求,选好促其进步的方式,因势利导,后进生的转化定会取得成效,最终能把他们培养成祖国需要的“四有”人才。

参考文献:

1、《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2、《梅州教育》 梅州市教育局主办

2007年第1期

3、《梅州教育》 梅州市教育局主办

2009年第9期

4、《梅州教育》 梅州市教育局主办

2009年第11期

5、《广东教育》

广东教育杂志社

2009年第5期

下载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的个案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榜样教育的个案研究(定稿)

    1.课题的提出及所解决的问题 1.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榜样教育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且为人们常用常新的很传统教育方法或模式。从古代《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孔子......

    盲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盲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摘要:近年,素质教育之风渐渐刮入特教界,盲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两方面。盲校教师在教学时......

    论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与完善教育创新

    论如何加强素质教育与完善教育创新【摘要】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现代社会呼唤完备的教育体系的建立,构建市场经济的素质教育,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需要不断......

    创新教育模式与推行素质教育之我见

    创新教育模式与推行素质教育之我见 安徽省濉溪县孙疃中学 郝尽想 一、分析现状,探索出路 我对传统的教学看法可以描述为:目的随意,观念陈旧,手段单一,方法低效,评价盲目,教师满堂灌......

    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小学班主任成功教育个案研究 ——“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课题研究方案 摘要: “新成功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走向成功的教育;是充满尊重、充满理解、充满赏识、充满激......

    教育教学个案研究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个案研究 案例分析 姓名:****** 学号:***** 院系:数学科学学院 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通过与学生课上课下的沟通与交流,朝夕相处的经历,我研究发现......

    浅谈目标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选]

    浅谈目标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摘要:从2009年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仍在增加,去年已达670万,2012年估计近700万。中国超过700万人口的城市有几个,但我们一年的......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经验总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实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