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谈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4-01-08 12:49:38)
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张波浙江省海宁市青少年宫 邵跃飞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8日电[内容提要] 在实施新世纪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良好情感、健康心理、综合能力及良好思想品质等素质;将思想道德教育溶入到艺术教育中,加快了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习惯养成,促进了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 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调动广大青少年在认识与实践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主张、教育方向以及教育运行机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在当前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总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今后教育的发展,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那些善于将自己各方面知识整合,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各种问题,不断监控与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良好学习效果的学生,需要的是那些善于把学习与反思,搜集与研究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学生。艺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同志在1997年曾明确指出,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到“普五”工作的验收、监督、评估及综合教改等各项工作中去。随着学校整体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展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将愈来愈迫切,追求审美的层次也将愈来愈高,青少年在艺术教育中 也将不断地内化品质,外化行为,使自己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一、加强艺术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因此,素质教育从某种角度来看,即:努力面向全体青少年;面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不能在教育目标中忽略兴趣、特长、志向、价值观等人才必备的素质,更需要十分重视思想素质、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等政治素质。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寻求行之有效的载体。口号过于响亮,形式过于单
一、内容过于陈旧、方法拘于灌输的思想教育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产生较大差距。
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来自青少年方面参差不齐的思想动态和趋向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客观现实需要重塑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需
要思想教育的回归。思想教育工作也只有更新教育方法,增加时代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艺术教育恰恰适应了这种时代的要求,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普遍青睐。
首先,艺术教育以活动为抓手,喜闻乐见,淡化了说教的痕迹,减少了广大青少年因认识水平限制而引发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的体验学习,是主体的参与、情感的感受、认知的拓展。对他们的要求应在“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水平,艺术教育中活动的作用就在于此。
其次,艺术教育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的参与性,参与是促进青少年学会正确地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载体,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生活中处处有感受,青少年的体验应重在“感受”,艺术的真实性,是让青少年真正实现多见多闻,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去认识。
第三,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克服了传统思想教育的枯燥性,增加了有效性和吸引力,能使思想教育入脑入心,人人能获得真切的情绪体验。体验,是对生命价值的感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表明已进入人自身心理(内层)的探索,而道德的养成中,外在的道德只有通过内化,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素质,艺术教育给人的体验是关键的,第四,教育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中“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的形态,青少年始终处于主人翁的位置,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在辩证法中,人的转变有内因与外因两种作用,内因是起关键性的作用。在思想教育中,人是主体的,实践是客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这才是人的思想升华与内化的关键。
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例,集体主义是人应该具有的高尚情操,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应试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过于强化个体的行为,淡化了以集体利益为原则的价值观,由此也扼杀了部分青少年关心他人的集体观念。由于集体观念淡薄,私欲膨胀,便导致了社会上一系列“亲者痛、仇者快”事件的发生。有一则报导曾报导过北京大学高材生卢刚,在美国就读博士期间,因国内又派人前往同时学习,卢刚从狭隘的好胜心出发,最后以兽性代替了人性,残忍地扼杀了竞争对手、副校长、系主任及有关教师。这一恶性事件说明:一个缺乏集体意识、不会合作、自我封闭的人,充其量只能成为狭隘的强者,更有可能走向罪恶的深渊。而艺术教育则能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人们在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养成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的高尚情操,从小具备建设集体意识和职能,懂得在唱“国歌”的同时也要唱“国际歌”,学会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如上海市艺术教育的实验学校山阳中学,由市劳动模范、先进教师标兵吴永祥老师所带的艺术特色班,每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每年参加献爱心活动捐款达5000多元。
总之,加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教育功能,有利于广大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艺术教育,培养良好情感素质
进入新的世纪,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情感才能。衡量才能高低的标志则是情绪的有效控制
程度,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是情感才能的基本内涵。情感才能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素质,有了情感才能,青少年就能随着外界情境的变化自我调节情绪,做出能让对方接受和满意的情绪反应。反之,不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会诱发罪恶,导致犯罪。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过多的强求单一的教学计划教育目标,没有将青少年看作是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青少年为了最终面对高考这座独木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据一则资料统计,单就小学生,在一年内的考试就大约有56次,每一次考试后的排队,对孩子们都是一次次的沉重打击,使他们从小就在幼小的心灵中尝到了失败的苦涩,这种失败和苦涩严重压抑了青少年情感才能的发挥。据报载,有两位好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在信中向老师坦诚了肺腑之言,他们在信中写道:“可敬的老师,知道你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我们的升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你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这两位好学生代表青少年说出了对情感世界的追求。
情感教育的缺失既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又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模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前家长的普遍心态,年青的父母从家长的补偿心理和置换心境出发,对子女期望值偏高。躁动、焦虑的家庭教育不但难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才能,还极大地挫伤、扭曲了孩子的情感才能,类似浙江金华学生杀害亲人的恶性案件在社会广角镜中屡见不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世界贫乏,情感才会缺损。
情感教育的缺失呼唤“有情”的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是一种文化,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它让学习艺术的人经历“爱”、“美”、“毅”三个层次的磨练,不断提高人的情感才能和整体素质。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从艺术教育中汲取力量,抒发壮志凌云、展示理想抱负、做出丰功伟绩的事例。如贝多芬、田汉、聂耳、冼星海等他们都曾以音乐为载体,抒发了个人对时代的追求;发现了伟大的“相对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爱人是研究德国音乐的,钱学森也因此而接触了许多德国音乐,在国务院给他颁奖的庄严时刻,钱学森在发言中说道:正是这些音乐使我避免了机械唯物论的束缚。确实,音乐在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它淡化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以青少年为主体,以活动为抓手,能水到渠成地将青少年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广大青少年感情灼热、爱憎分明、容易接受情感,在情感的表现手法上,模仿力强,感情真切,注重情感教育,有效地帮助青少年释放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心中有爱才完美”,青少年在艺术的教育中、在爱的体验中学会了人间最温暖的情感----“爱”,这是受用一生的财富,这份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
审美,是当代青少年重要素质之一。我国有许多青少年宫的培训班学员是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大赛中完成高层次的艺术创作活动,取得可喜的佳绩。其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艺术教育抓住了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一旦进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就可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青少年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正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青少年在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晚会上,一次次高质量的作品展览中,不断地实践美,体验美。
艺术教育是提高情感才能的源泉,而情感才能又是接受整体素质培养的心理基础。我们经常发现,不少青少年在学校应试教育中因多次失败而一蹶不振,但一旦到青少年宫接受了艺术教育,便一反常态,整体素质都有明显的长进,其原因就在于艺术教育给了他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天地又给了他新的成功动机和状态。情感才能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是一个磨砺的过程,艺术教育和情感才能之间常常形成良性的循环,比如青少年一旦接到演出和展示任务,就会表现出许多让人感动的挚爱行动,互相帮忙整理道具、服饰、器材等;互相关心督促技能技巧乃至关心演出效果等等,这些挚爱行动多数出于情感才能,有了这种情感才能,他们对演出前某些感情上的隔阂可以忽略不计,相互之间的感情在演出中真正达到了至高点,存在的某些隔阂也得于化解。艺术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青少年在不断地战胜自己,不断地挑战挫折的过程中,培养的是乐观向上、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质,真正达到“毅”的境界。
总之,注重发挥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在于它启迪、协调了青少年的情感才能,更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情感素质的养成。
三、强化艺术教育,培养综合能力素质
人的能力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都是要在后天的学习工作的磨炼中才能得到提高,祈盼获得能力是人的本性,针对人的每种能力,他们个体之间均存在着差异性,传统教育都总是疏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教育者总是用“大”而“统”的模式培养青少年,限制了青少年各项能力素质。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对少年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少年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艺术教育能使青少年从小处着眼,小处做起,让素质教育真正成为青少年能理解,能接受,能自我操作的有序行为,这样使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能有具体操作实践的载体。
新世纪对青少年的能力要求很高,除了在学校学习与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九十年代后从形式上看,青少年活动的天地增大,内容更丰富,尤其是参观、旅游等活动对少年儿童已经不再是奢望,然而,这只是一种形式,青少年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仍然十分狭窄,因为大多数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教师,从活动前的规章制度到活动后的体会、总结都将青少年严严实实地张罗在成人设计的网络中,因此,活动虽多,难以发挥青少年的认知、交际等能力,主体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活动为青少年营造了多层面的伙伴群体,为培养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带来了新的天地,包括新的场景、新的伙伴关系及新的交往方法,这些都为青少年锻炼能力,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获得了可喜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青少年学习、培养、展示各种能力。
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要求青少年必须遵守社会最基本的规范。规范的遵守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只有在他们自主、自理的活动中,才能使青少年儿童对必要的行为规范有亲身的体验。如在青少年宫的小主持、小记者、小摄影家、演讲、书画、声乐、民乐、钢琴、小提琴、舞蹈、艺术体操、工艺美术等培训班的艺术教育活动,青少年凭着兴趣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地追求某种价值,可以共同地去认同、遵守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又如青少年宫的青少年艺术团的合唱团表演除了大家学习演唱的专业水平,但维系集体的各种规范也十分重要,每一位团员影响集体荣誉的细微动作都会受到大家的指责。舞蹈、戏剧表演也同样,为了获得表演效果,给每位表演者既提供了施
展技能才华,也要求每位表演者承担着技能技巧以外的各种演出规范。即便是舞台外有隔阂的双方,在表演中都需要趋于团结,乃至能贴切而传神地表现出分享对方的各种表情。
总之,强化艺术教育,培养了青少年的综合技能,使青少年的个性得于张扬,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为今后从事祖国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艺术教育,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中,校内校外的教育工作者均应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首先要以青少年为主体,以青少年的发展为本,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需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青少年赴健康发展的道路。
发展心理学提出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培养自信心,发展健全人格是发展性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教育青少年正确地悦纳自我,乐观地看待自我,树立自信心、自尊心,是关系到一个人将来生活、事业成功的关键。新世纪需要我们教育者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兴趣和成就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要求。一般来说,青少年动机比较简单,而成就感特别强烈,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不难发现不少学生举手发言的动机不在于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只是希望能通过举手让教师注意自己,享受被教师注意和认同的乐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肤浅而单纯的成就感。在认知方面,青少年也同样,他们常常以兴趣为出发点,对具体材料、具体活动过程感兴趣,对于抽象的理论灌输、因果批评、事理说教则不感兴趣。艺术教育活动以表演、游戏、展示等活动为抓手,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如同样是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主题,艺术教育就可以从全方位营造学习氛围,让青少年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透过表面,理解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懂得英雄模范人物的伟大和开展学习英模活动的重要性。如可以开展“英模人物知多少”的绘画竞赛,又可以英雄模范人物的豪言壮语为内容进行书法展示活动,更可以进行饱含激情的歌舞、演讲等表演。在这一系列活动可以人人参与,弥补了注意力容易分散及注意力狭隘等心理弊病。
从满足兴趣出发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青少年自信的“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教学方法十分多样,充满趣味性,所以青少年思维的兴奋度越高,学习的自信就能体现出来,向现实能力转化的速度也就越快。社会心理理论指出,青少年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建立勤奋感。这一时期,青少年通过集中和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工作时感到乐趣,则产生勤奋感,反之就会对自己缺乏信心,产生自卑感。艺术教育强调了它的激励作用,保护了青少年的自信,培养青少年的勤奋,让青少年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和自信的感觉,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蕴含其中。
可塑性又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艺术教育除了让青少年获取知识技能以外,还可以全面塑造他们的整体素质。如舞蹈小组、演出队等表演性较强的兴趣活动,在让青少年获得完美的形体、动作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情感美和作品美,又如在合唱团的教育活动中,指导教师又可以从全方位指导青少年了解歌曲的艺术生命及含义,悉心地将孩子们推进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广阔的知识领域,让青少年对唱歌有全新的感觉。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实践锻炼,尤其是注意力、意志力、毅力等的培养,不经过锻炼只是纸上谈兵,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又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机会、能吸引青少年潜移默化地提高各类心理素质。
五、创新艺术教育,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首先,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艺术教育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艺术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艺术教育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极具新鲜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其次,艺术教育能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艺术教学中的绘画、雕刻等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构图、设计等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艺术手段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艺术教育中大量的使用了归纳、分析等思维方法。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分析归纳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思考的人。
再次,艺术教育能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艺术教育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绘画、舞蹈、器乐等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绘画、器乐等学习中,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各种功能协调的快乐、分析设计过程、及时反馈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艺术教育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放松便会停滞不前。这种不进则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认为艺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政治素质提高、良好情感素质的养成,综合能力素质、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艺术教育还能开发青少年的右半脑的功能,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等众多的其他作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广大家长的支持和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积极鼓励广大青少年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去,接受其教育,达到真正实现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
(此文发表在《江西省团校学报》2003年第3期上)
第二篇:榜样法在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中有的运用
榜样法在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姓名:
教龄 :
工作单位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
电子信箱 :
元继伟
一年
寨河镇杜岗小学 寨河镇杜岗小学 465444 ***
373647004@qq.com
榜样法在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榜样 家庭教育
摘要:当前,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你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作为教育重要力量的家庭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使家庭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便成了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19世纪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1]其实说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并不为过,青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学习他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榜样法在家庭素质教育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孩子品德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常说:进朱者赤,进墨者黑。当青少年孩子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优秀人物为榜样时,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动力和方向,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当青少年结交小人、盲目攀比、盲目追星„„就有可能失去自我,结果将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榜样教育法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生硬的道理理论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孩子的心理,使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而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或厉声的斥责更有力量。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榜样,便容易具体的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这有助于青少年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天然的榜样,孩子与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其言行举止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运用榜样法教育孩子时,家长首先要“正己”,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因而,家长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水平。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3]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孩子最善模仿,家长如果不注意自身的小细节,其言行举止很容易给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家长在说话、做事方面有时考虑不周到,孩子看在心里,无意间就会模仿家长,到头来家长却找不到孩子出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往往会归咎到他人身上,认为孩子是跟他人学坏的,殊不知是他们这个榜样自身出了问题。家长除了给青少年当好榜样外,也要给孩子寻找别的特别是同龄的榜样,让他们以榜样为行动目标和出发点,把榜样当作标尺。这类榜样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环境影响也差不多,所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是孩子们比较熟知的,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也容易被大家效仿和学习。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4]认为孩子到了儿童、少年期,家庭的影响开始渐渐弱化,群体影响力逐渐增强。所以孩子长大一些后,常常喜欢模仿同龄中比较优秀的或者自己喜欢的人,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从而在群体中学习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但家长不能过分的让孩子向优秀者学习,毕竟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强力要求孩子向某优秀者学习或限期达到某种水平,反而适得其反,孩子有可能会嫉妒或者憎恨榜样。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把孩子对榜样的倾慕引到具体的行动上,逐步巩固强化这种情感,使倾慕和行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青少年的进步。
家长和同龄伙伴可以作为榜样,历史伟人、模范人物、科学家、成功人士、教师等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的榜样,这些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学习、工作使自己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往往对渴望中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激起他们的倾慕之情。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样的人,而这种无声的渴望可以强化为孩子内在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然而,如果刻意的寻找那些最优秀的人当榜样做比较,由于目标高、差距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因此,选择合适的目标,应当成为寻找榜样的一个重要原则。可以先找个较次的傍样或者把首次学习目标定低一些,然后逐渐了解更多的、更优秀的人物,进而提高学习目标和增加难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直到自己的巅峰。如果选择历史人物作榜样,可以找一正一反人物代表,学习正面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从反面人物身上吸取教训,正反对照使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家长在运用榜样法教育青少年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选取榜样应该有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只有伟大功绩的人才可以做榜样的看法是片面的,除了业绩非凡的精英,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及生活在青少年周围的同学、家长、教师等,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做青少年的榜样。榜样是多个方面的,同时也应从不同榜样身上学到不同的品质,既要有学习方面的,又要有思想方面的;既要有做人方面的,又要有处事方面的„„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学习,以便于青少年明确目标,抓住要点。
(2)应该注意榜样的真实可靠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榜样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向孩子宣传介绍榜样人物事迹时,不能人为的夸大其词,一定要事实求是,真实地反应榜样具有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格,甚至一些缺点和不足也要适当点评一下。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令孩子心悦诚服的榜样,而不会使孩子感到高不可攀或者盲目追逐模仿。
(3)让孩子理解榜样的内涵,缩短与榜样的心理差距,真正学习榜样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实质,而不是单纯模仿榜样的外在行为。应使孩子了解榜样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及其优良品质形成过程和原因,帮助孩子把握榜样的思想、言行及其社会意义与价值。从而明确学习榜样的什么、怎么样去学,把榜样与自己的思想、情感、行动联系起来,并落实在孩子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促成孩子良好品德的不断形成。
(4)要促使青少年学会自律自控。榜样不能只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而应着眼把榜样从一种他律的力量转化为自律的力量,把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内在的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榜样,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学习榜样的一个方面,也可以学习多面。让青少年对榜样产生倾慕之心、向往之情,逐步把倾向性内化在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以行动强化这种情感,慢慢地形成不需要外力的自觉性,使之走向程序化的道路,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佩珍.乌申斯基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 明代 苏士潜.《苏氏家语》.清代抄本,2011.[3]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哈里斯.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第三篇:如何发挥学校德育在青少年网络道德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学校德育在青少年网络道德中的作用
摘 要
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在发挥巨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网络重视道德教育。本文简要探讨了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如何发挥其在青少年网络道德中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道德 学校德育
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网民数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而广大青少年是这一庞大队伍中最主要的群体。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830万人。占到总数的14.9%。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青少年体验新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在青少年德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学校德育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事物极其敏感,极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并迅速地接纳它们,但是他们的鉴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在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蔓延和普及的同时,很多青少年已经深陷其中。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1、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事实上,青少年面对的是一张上天入地、鱼龙混杂的网络,正义、善恶与丑陋充斥其间。青少年由于缺乏分辨是非与好坏的能力,难免会陷入道德的迷茫。网络传播的频繁、直接与广泛性,决定了进入网络就进入了浩瀚的信息海洋。各种信息得到的扩散,信息变成共享资源,但各种淫秽、黄色暴力、反动等对青少年道德构成威胁的信息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青少年面前。当处在道德观念形成与变化之中的青少年接触这些信息之后,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出现思想上的变异,导致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弱化。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发表自己的见解,做任何事,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网络发展之迅速,使得社会面对这一新事物还没来得及形成完备的道德法律规范,而在现实生活中,针对网上道德失范之行为也没有完全的相应的制裁措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网络道德依赖于网民的道德自律。而青少年正处在道德意识形成时期,自控自律能力相对较差,过分的沉溺于网络,很容易淡化应有的道德意识。
2、冲击青少年尚未成熟的道德观念,导致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充满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各
种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信息、思潮混合在一起。主导王,网络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在网络技术上的种种优势,将其惟我独尊的强权政治的价值观、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不遗余力的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于是,各种各样的文化汇集于网络,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突显出来。对于道德观念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长期接触网络很容易导致人生价值观的倾斜,甚至会走向极端。
3、极易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和违法犯罪。曾经有这样一句流传于网络的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网络的“隐蔽性”。有了这一特性,使得青少年可以在网上充分地暴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也使得部分青少年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丧失道德感。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不认为上网撒谎是不道德的,也有部分青少年认为在网上我干什么都可以。过度的放纵有可能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而走向反面。有些青少年就以“黑客”的身份搞恶作剧,他们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修改电脑程序、传播黄色图片、滥用他人密码和剽窃个人隐私,更有受利益驱动者,欺诈、毒品交易和组织恐怖活动等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助长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是自由的,网络行为也是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进行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崇尚个性追求,急于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空间。他们沉浸在“我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个人喜好中。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久而久之就对身边的人或事漠不关心,也就出现了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现象。它就像毒品一样,极大地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根据社会的需要,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在网络中,人生是虚拟的,每个人都以匿名的方式交流。青少年在网络中长期充当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会造成角色自我迷失和多重人格,“网恋成瘾”、“多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导致青少年行为异常和人格障碍等问题。
二、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
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出现的问题,作为进行青少年德育主渠道的学校,应当强化其德育力度,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
1、重新确立现行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传统的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格。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强烈冲击了传统道德目标。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是适应不了当代的德育环境的。首先,要把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包括培养青少年具有自主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作为学校德育目标之一。如前面提到的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青少年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青少年搜集大量活生生的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原理去分析,用“一分为二”和“主流与支流”的观点去分析网络,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主流是好的,它能大大加快信息传播,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获得丰富的知识。既要引导他们学会自觉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又要使他们认识到网络存在的种种弊端。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利用网络的优势,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其次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力和免疫力,作为学校德育目标之一,使学生做到面对网络的种种诱惑都能不为所动。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处于正在形成时期,极易被诱惑、摧垮,网上信息的=丰富却良莠不齐,一些有害信息如色情暴力反动迷信等混杂
其中。这无疑给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冲击,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在网上交织,必然使青少年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在网上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同时,上网聊天是青少年上网的一个主要方面,进入QQ后,就与自认为是志同道合者大聊特聊,不管是真的假的个人信息全都透露出来。殊不知,这样发展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被欺诈被勒索等现象屡见不止。因而,我们还应该提高青少年的安全和自我变化意识,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另外,还应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他们不只是做网络时代一些不文明现象的看客,还应做一名勇敢的斗士。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德育目标,就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就要始终贯彻和提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这一要求,在原有的德育内容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即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基础道德教育。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以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是基础道德教育。学校要强化基础道德教育,教育青少年学会认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先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识别、评价能力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开设网络德育课程,让青少年掌握网络道德与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以防范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产生。
2、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积极营造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环境。网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权威等级和高低之分。那么这也就促使青少年个体与群体的自主选择不断增强。教师、家长的权威性地位、道德主体的主导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互联网自由自愿和平等的特点,拓宽道德教育空间,转变传统道德观。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模式过于形式主义、简单化、封闭化,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在德育工作中只注重和追求德育的表面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也就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德育工作表面搞得轰轰烈烈,实则徒有其声,空洞无物。因此,从观念上,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转变德育观。应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使德育从信息隔绝的世界转向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从而增强青少年选择能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转向践行式德育以达到知行统一;从接受式德育转向批判式德育,使青少年学会对网上信息进行反省、批判和处理;从拔高式德育转向基础式德育,重视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的基础性培养;从他律式德育转向自律式德育,教育青少年只有自尊、自受、自信、自律、自强方可面对网络社会。从行动上,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积极构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在互联网上建立校园网站,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学生了解信息宣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而且也成为学生和教师交流、讨论的阵地。使德育内容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声光电手段综合演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一时期德育工作者碰到的实际问题,如恋爱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等。开设有关这样的栏目、主页或专题讨论,主持、引导他们进行探讨和思考。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同时,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引导他们。
3、改进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方式。传统的学校德育方式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课外组织活动的方式。在网络时代,学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的优越性,改革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化为参与式德育,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式学习转化为参与式学习。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可以把课本与网络多媒体技术联系起来,用简洁的语言、方式把复杂的理论展现出来,把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制作大批的生动、直观、说服力强的教学软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必须改进德育内容与方法,德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及时掌握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背景,运用多媒体技术链接一些适合教学的德育网站。比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网、德育资源网。引导青少年参与讨论。把青少年带入网络数字图书馆,引导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从而达到利用网络的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其道德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作用。
4、培养从事网络德育工作的优秀人才。几十年来,我国学校培养和造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信息和网络时代,他们的信息网络技术相对缺乏,德育方法相对呆板,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因而,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从事网络德育工作的人才显得尤为紧迫。首先,应该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网络德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德育工作者加强政治教育意识把握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民族品质,另一方面要尽快掌握和熟悉网络教学技术,让他们发挥自己一身多职能的优势,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德育生动形象,利用网络为青少年办实事、树典型。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德育观念,要有网络教育。德育工作中应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中学政治课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政治教学的内容或德育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心得发布与老师同学交流。这也更体现了“教学相长”。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相应的网络技能和职业素质也得到了提升,而学生也从中受益。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德育进网络,构建网络德育平台,并不是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唯一方式,事实上,网上德育仅仅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势,它还要求学校在网下主体,开展各种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如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提倡网络化学习,加强学校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主动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遏止青少年不良网络行为的产生与蔓延。这样才能发挥学校德育在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收到最终效果。
第四篇: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榜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心理学对于榜样影响力的来源、榜样自身的特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三个方面论述了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当前榜样教育的现状:教学方式单一僵化、缺乏持续性、资源整合不力,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提升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和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榜样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这是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凝练概括。在现行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地位,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众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榜样教育凭借其高效实用性,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榜样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反映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意志的意识形态,通过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向着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1]。榜样文化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将凡人善事、平民英雄等道德楷模所蕴含的品格、美德作为价值目标来追求、弘扬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2],榜样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榜样的影响力产生于人的模仿天性,比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习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来习得行为,即间接经验的学习。行为学派的代表斯金纳提出的“反应―强化”模式,皮亚杰也根据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解释了模仿行为。实际上,人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如儿童通过观察父母、同伴、老师形成了早期的行为模式。其次,由于榜样具有真实性的特点,相比一般说教更具生动性、更贴合实际和生活,易于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方面开始的,形象思维也比抽象思维更加持久,所以,只要树立让青少年接受和认同的榜样,就能激发他们学习榜样的热情和信心,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榜样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榜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不是单一的价值观灌输,而是将抽象的说教寓于对榜样的学习活动中,减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更能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
二、当代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现状
(一)榜样教育方式僵化单一
榜样的树立、传播和学习有不同的载体,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是广大青少年获得榜样教育最直接的载体。且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及为考试而进行的重复学习,教材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教材中所选取的榜样人物及对榜样人物的描写和宣传,都彰显着榜样人物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但是其中对榜样人物的选取和描写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首先,榜样人物过度伟人化。通过伟人和名人的事迹对青少年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这暗含着一种精英化的道德价值取向,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不良的潜意识:只有成为社会精英或者名人伟人,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才能成为社会推崇的道德品质,而普通人身上即使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也不能成为人们推崇的道德榜样[3]。道德榜?庸?度完美也会让学生觉得缺乏亲切感和现实感,甚至质疑榜样的真实性。
其次,教材中选取的榜样角色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角色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且男性角色的职业也很多元,而女性多是科学家,或者身残志坚的道德楷模。这种不良偏向缺失了男女平等的内涵。
再次,选入教材的榜样人物职业类别单一,以科学家和政治领导为主,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生、教师、工人、企业家、农民等出现的次数很少,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利于学生获得与将来自己很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此外,教材中多是成人化的榜样形象,缺乏与学生同年龄阶段的榜样人物。
最后,榜样教育中,对网络等新载体的运用较少,教育方式显得单调和僵化。很多教学方法如参观革命基地、演讲等不追求其实效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而只被当作工具,严重违背初衷,如参观革命基地被当作春游,先进事迹的宣传变成了应景式的例行活动。
(二)榜样教育缺乏持续性
人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需要长期积累,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升级,即德育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由浅至深的教育过程。榜样教育要想取得效果,榜样事例就需要时时出现在生活里,但中学的应试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非重点学科,榜样教育的宣传存在走过场、做形式的不良现象,如“雷锋叔叔无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这句调侃的童谣所说,榜样宣传忽冷忽热,反反复复使得已经取得的榜样教育效果逐渐淡化。
(三)教育资源整合不力
我国榜样教育的资源可以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但在实际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发挥各自优势[4]。如社会上提倡的“好人好事”在有的家长眼中就是缺心眼,有些“遵守规章制度”在有的家长眼中就是不知变通,面对这样不断变换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的榜样价值,青少年无法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更无法效仿榜样。学校片面追求学业成绩,思政课变得形式化,也很少通过实践课程强化课堂教育,学生不能深入领会榜样精神;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急功近利和攀比的心态,往往忽略孩子的德育,也有的言行不符,不能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上的榜样教育多停留在舆论宣传上,有时学生学到的榜样精神在社会上得不到巩固,甚至因社会现实而对榜样精神产生质疑。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优化整合,形成合力,榜样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合力。
三、改进榜样教育的措施
(一)做好校园榜样教育
校园是青少年接受系统化榜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好校园榜样教育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首先,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传统的榜样教育中,忽视了教师自身言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实际上身教重于言传。其次,学校也要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把榜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比如在理科教学中,不仅介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要介绍他们的科研精神;在体育课中,教育青少年学习体育健儿精诚团结、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最后要注重校园榜样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隐性形式,对青少年身心能起到潜在的熏陶作用。比如学校可以积极挖掘、不断发现和树立师生身边多种类型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典型,可以评选 “守纪星”、“劳动星”、“礼貌星”等等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还可以开展特色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榜样意识,开创先进;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宣传栏、宣传标语、广播站 校刊、校园网站等的功能,使师生中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在校园中广为流传,校园宣传栏中可以设置“榜样橱窗”、校园网站中设置“师生风采”、利用国旗下讲话鼓励榜样人物、进行特殊场地命名等。
(二)巧用偶像的力量,创新榜样教育形式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因为偶像人物有着与青少年相仿的年龄、让青春期孩子悸动和痴迷的外表、让青少年渴望的独特的人格魅力,能让青少年产生更多的共鸣,满足其精神依恋和情感寄托。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偶像团体不断涌现,这对传统榜样教育是挑战,更是机遇。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榜样教育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全过程。首先,注意过程,偶像因其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其次,保持过程,即将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直至榜样的行为对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影响。这就要增强榜样人物或事迹的感染力,加强榜样宣传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再次,动作复现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就要求榜样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最后,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如学习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实施这种行为的动机,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降低实施这种行为的动机。这就要求社会对偶像的行为赏罚分明,而非一味吹捧。同时偶像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传播正能量,做好公众的榜样。
(三)发挥榜样教育在“三网共育”中的优势
榜样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中,榜样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最初场所,父母是青少年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父母作为榜样的示范作用,不仅具有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给青少年做好榜样,同时多用民族英雄、社会精英、身边的榜样等激励孩子,将榜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另外良好的家庭氛围既可以为榜样教育提供环境基础,也可以对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产生影响,家长要利用家风、家训规范青少年行为,培养其尊老爱幼、谦逊和善、推己及人等优秀美德。
此外,社会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场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但调查发现,青少年、教师及青少年家长均认为“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导致“道德问题产生的首要外部原因。因此,加强全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尤为重要[5]。社会环境下的榜?咏逃?要求社会各界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榜样,给与榜样应有的重视和照顾,营造好全社会崇尚榜样的良好风气,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书籍、电视节目、音乐作品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榜样教育方式。
榜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使榜样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网共育”中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元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2]张耀灿.榜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3]宋冬冬.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研究[D].西南大学,2010.[4]刘冰洁.榜样教育模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效用研究[M].鲁东大学,2017.[5]朱琳,叶松庆.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2016,32(1).
第五篇: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社区教育中绽放光彩
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社区教育中绽放光彩
陈世举
青少年社区教育,既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补充,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不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是以教化、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和高尚品格为主要任务。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充分传承和运用。
青少年社区教育如何开展,笔者认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应结合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现状,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祖国传统文化的甘露滋润青少年的心田,用丰富的形式把传统文化展现出来,把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应绽放“孝道”文化的光彩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读的《弟子规》,开篇讲的也是孝。孝,是对父母的尊重、关爱,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奴颜婢膝”。可以说,孝道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何来忠于家庭,忠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忠于国家。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把孝作为德之首,说明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渗透着父母全身心的关爱。父母老时,尽孝道是天经地义。然而现实生活中,“孝道”却往往被人们放在次要的位置。当今社会,不少青少年由于家庭教育、社会因素的影响,从小养成唯我独尊的叛逆性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稍不满足其要求,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对父母拳脚相加,甚至杀害父母。2014年甘肃会宁县发生一起高三学生在出租房中手持铁锤和小刀将陪读母亲残忍杀害的家庭惨剧。弑母少年是不孝的,他残忍地杀害了生养他的母亲,而且对此无悔改之意。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形成时期,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品格和良好的道德。青少年社区教育把“孝道”作为教育内容,开展“孝道”文化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弥补一些家庭教育中“孝道”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通过“孝道”文化的传播,减少青少年成长中不利的因素,并通过青少年影响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孝。二十四孝之首舜,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张尚昀,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湛北乡姜庄村的大学生。200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税务学院。当年10月,他的母亲遭遇车祸造成脑震荡,引发中枢性硬瘫、癫痫等病症,彻底失去劳动能力。面对生活的不幸,5年来,他一直坚持一边打工求学,一边给身患重病的母亲治病,演绎了一个 “当代孝子”的传奇。
青少年社区教育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发掘出来,用生动的事例表达出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包装起来,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展现出来,让青少年在参观、实践、演讲等活动中感受“孝道”的重要性,做一个孝敬父母和长辈的孩子。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应绽放“仁爱”文化的光彩
“生命是云蒸霞蔚,是蓝天飞过的云雀,是雨后的一片蛙声,是灼灼其华的桃花,是山间叮咚的鸣泉”。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都要有意识地渗透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教育,并努力做到潜移默化。孔子提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提出的“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等名言,体现了“仁者爱人”的道德价值理念。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也是把“仁”字放在第一位。墨子的“兼爱”、庄子的“爱人利物之谓仁”,都充分体现“仁者爱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成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经济社会,不少人面对乞讨的伤残人士没有同情,有的只是视而不见和嘻笑,甚至是讥讽、挖苦和侮辱;对于身边需要关爱的人不愿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对待身边的动物和植物,肆意伤害,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如重庆市南岸区4个年龄在16岁左右的中学生,以整人为乐,用烟头烫同学,强迫同学喝尿、吃大便、吞下他们的口痰等,使受害同学被整得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自私自利、没有爱心、以我为中心的狭隘主义在不少青少年的心里渐渐形成。青少年中暴露出来的这种现象与我国千百年来弘扬的仁爱的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影响了社会和谐。仁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培养青少年的仁爱之心,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两方面。
1.强化生命实践教育
要引导青少年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明白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都值得呵护和尊重。清除蒙蔽在孩子心灵的善良上的灰尘,让青少年学会对生命持一种仁爱的态度,懂得尊重每一个生命,关爱他人。
培养青少年仁爱的情感,要注重青少年亲身实践的感悟和内化。青少年社区教育应该加强孩子们的道德实践的内化,让青少年通过实践与感悟的结合,成为一个仁爱之人。深圳市曾经举办过一次“关爱行动”,提倡城里孩子和打工子弟交朋友,了解认识相互间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当发现打工子弟的条件非常艰苦时,很多城里孩子眼泪流了下来,再也不大手大脚花钱了,有的孩子省下零花钱给打工子弟买书。这些城里孩子被感动了,产生了关爱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社区要多组织青少年参加公益活动,培养他们从细节入手、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用粮,以及参加社会慈善活动,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和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2.强化道德标准的养成
青少年平时的一些恶作剧,如果不及时矫正,将会让他们丧失仁爱之心,并逐步走向犯罪的边缘。
青少年社区教育没有说教,有的只是环境与活动。要注意言传身教,进行有效的引导,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对青少年中出现的没有爱心的现象,要通过讲故事,如讲台湾作家席慕容拒吃活鱼名菜,拂袖而去的故事、蚁群成团从火中逃生的故事……;通过观看有关仁爱的影视,让他们感动、反思,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恶作剧是建立在伤害其它生命的基础之上的,是没有爱心的表现,让他们学会关爱和尊重生命,传播仁爱的力量。
在对青少年社区教育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让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推己及人、泛爱大众,做到对人对事都胸怀宽广,发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应绽放“爱国”文化的光彩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细分的话,无外乎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千千万万个个人梦、家庭梦的有机组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家庭、国家三者有机的融合。墨家提出“天下尚同”,体现了这种整体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指南,也强调个人价值的最终走向是为国、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为大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我们要培养青少年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
近代中国,每一次战争使中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让爱国精神日益增强。不管是郑观应提倡的“实业救国”、蔡元培倡导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还是邹容追随的“革命救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青少年在这个没有苦难的时代,容易丧失爱国的观念。他们的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窄,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少青少年没有多少心思来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对国家的社会发展情况及面临的内忧外患知之甚少。
社区教育要开展爱国教育活动,让中国人的爱国情结不断传承下去。爱国教育应该抓住每一个有利时机,不失时机的通过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在特殊的时间里感受爱国氛围的熏陶,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要以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纪念日为契机,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举办讲座、演讲、观摩等系列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德育基地。既要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因闭关锁国而落后时被凌辱、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历史,也要让青少年知道中华民族因不断发展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事例,使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心和历史使命感,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并把这种爱国情感落实到他们的学习中、工作中和行动上。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面对现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国际现状,青少年社区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关注祖国现状,了解祖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忧外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之志和创新精神。
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更不是一场场作秀的表演,而是要踏踏实实践行的目标。
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青少年道德问题,大力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仁爱、爱国的教育,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让每个青少年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火炬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更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