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讲堂”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育中的运用
摘 要“道德讲堂”创新了公民道德的教育方式,已成为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平台。“道德讲堂”走进学校,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德育效果,有利于提升“道德讲堂”的影响力。近年来,学校重视“道德讲堂”建设,在继承“道德讲堂”规范形式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活动,通过宣讲身边的凡人善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学校要进一步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将“道德讲堂”打造成为创建文明校园的新品牌。
关键词道德讲堂 健全人格 青少年 学校
一、学校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的重要性
1.“道德讲堂”创新了公民道德教育的方式,对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有借鉴作用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人民群众认可的道德教育形式来体现,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净化人们的心灵。作为一种全新的公民道德建设载体,“道德讲堂”自2009年开始建设以来,以“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道德讲堂”中的“学模范”是榜样教育的新形式,通过宣讲员或模范本人讲述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引导人们思考。“对青少年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容易被学生领会和接受”[1]。先进典型的鲜活性和生动性,有利于青少年从先进典型身上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产生情感的共鸣。“道德讲堂”在“学模范”环节上,又增加了“唱歌曲”“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四个环节,改变以往道德教育“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创新了教育方式,可供学校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育中加以借鉴和运用。
2.在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中运用“道德讲堂”,对提高德育效果有促进作用
人格是指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教育的核心宗旨是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努力做人格健全的“现代人”,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个体发展最宝贵的时期,他们思维灵活、心思单纯,但由于生活和阅历的限制,也存在思想易消极、意志较薄弱、情绪易反复、内心常冲突、认知易扭曲等人格弱点,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必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重要园地,德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进“道德讲堂”走进学校,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的必要举措。通过“道德讲堂”的榜样事例,宣讲青少年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完善自己,循序渐进地培育健全人格,提高德育效果。
3.在学校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对提升“道德讲堂”的影响力有推动作用
“道德讲堂”不仅创新了公民道德的教育方式,而且与城市文明建设融为一体,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平台。通过在学校开展有统一背景、规范流程的“道德讲堂”活动,让每一位参与者感受“我听、我看、我讲、我议、我选、我行”的进行模式,在齐唱《公民道德歌》、聆听道德故事、朗诵道德名句、谈论启迪感悟、发放吉祥祝福的过程中,对“道德讲堂”这一品牌活动入脑入心,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道德讲堂”的介绍者和宣讲者,与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谈论亲历的“道德讲堂”见闻感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活动,有助于提升“道德讲堂”的影响力,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二、学校“道德讲堂”的开展情况
1.重视“道德讲堂”建设,积极组织活动
在“中国文明网联盟”和各省“文明网?县市传真”中,有关“道德讲堂”的新闻很多,以“道德讲堂”的首创城市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大学校园有“常州道德讲堂走进高校,2013年实现全覆盖”,宣讲两位贫困生自强不息、感恩生活的励志故事;在中学校园有“青少年道德讲堂:最美少年心,讲诉真实感人故事”,从助人为乐、自立自强、孝老爱亲等方面讲述了两位中学生的先进事迹;小学校园有“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进道德讲堂:中国梦,我的梦”,由学生宣讲员介绍了五位小学生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心声。在常州市各校校园网主页,也有相关“道德讲堂”的新闻报道。目前,“道德讲堂”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学校积极响应号召,推进“道德讲堂”建设,有利于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
2.展现“道德讲堂”流程,创新德育模式
学校开展的“道德讲堂”活动,大多延续了“道德讲堂”的规范形式和丰富内涵。以常州市某校校园网的一则新闻“我校举行‘世界因我而美丽’道德讲堂”为例,它完整体现了“道德讲堂”流程,创新了学校德育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从形式和内涵上看,道德讲堂的五个环节一一得到呈现:唱歌曲――师生齐唱《公民道德歌》和《好人就在身边》;学模范――大家认真观看了描述本校两姐妹在勤奋学习、志愿服务等方面先进事迹的情景剧《让世界因我们而美丽――阳光姐妹淘》;诵经典――师生一起朗诵《道德经》的《上善若水》篇;发善心――同学们积极发言,交流内心的道德感悟,并作出善举承诺;送吉祥――故事主人公为大家送上吉祥卡和纪念笔。
此类新闻直接点明了“道德讲堂”的五环节,并配以图片,生动介绍了活动的详细过程,不仅让活动的参与者有了美好亲切的回忆,而且让没有参加此活动的读者对“道德讲堂”有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大家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提高了公民道德建设品牌活动――“道德讲堂”的影响力。
3.宣讲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引导见贤思齐
青少年的健全人格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任务。学校积极参与“道德讲堂”活动,以这一新颖的德育模式,选用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作为榜样,改变了过去“历史化”色彩,贴近现实;改变了过去“理想化”色彩,贴近生活;改变了过去“单一化”色彩,贴近受教育者,有助于青少年见贤思齐,培育健全人格。以前,我国的榜样教育存在政治化和一元化倾向,“树立的榜样在社会人士层面以党员的先进性奉献为主,使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无从入手学习;在校园学生榜样的树立上,以学习的优秀来代替其他,给学生传递一种忽略其他能力发展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当前,在学校道德讲堂活动中,依次进行“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环节,其中每场“道德讲堂”宣讲的事迹各不相同,但都是青少年身边的凡人善举,都是可以直接与青少年进行心灵交流的榜样,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或仅仅只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或自立自强、或诚信友爱、或乐观向上、或勤劳俭朴、或尊老爱亲、或感恩社会,体现了在物质日益富裕的时代依然相信精神的坚守和道德的强大,让师生们受到心灵的洗礼,有利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三、深化学校“道德讲堂”在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中的思考
1.立足“崇德尚善”的时代导向
“道德讲堂”是榜样教育的新形式,当前学校运用“道德讲堂”进行榜样教育时,“无论是个人或集体先进典型,还是通过其他形式塑造、呈现出的榜样形象,都应该是可学的、易辨识的、可信任的、有吸引力的,并且要体现时代性的特征,能够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4]。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崇德尚善”的时代导向,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百折不挠、勇于挑战、适应性强的健全人格,增强道德讲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榜样越具有时代性,榜样教育就越具有时代价值,“只有带着时代特征烙印的榜样才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掀起大家效仿和学习的热潮”[5],学校要组织身边好人、优秀学生等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作为宣讲员,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人人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要善于发现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道德需求,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使健全人格教育由抽象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感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优化“凡人善举”的先进典型
青少年是有一定主见又善于模仿的群体,但“任何强迫模仿的企图,都会引起抵制或冷淡的态度,使它不能达到目的”[6]。榜样要对青少年学生有吸引力,必须先取得学生对榜样的认同,青少年只有从内心觉悟到了强烈的道德需要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会对榜样采取积极吸收的方式,才会接受榜样的示范教育。因为榜样示范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情感认同,模仿者只有将榜样视为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并由心理上的认同发展为情感上的认同,才能形成行为上的模仿。
目前各学校为了鼓励和培育学生全面发展,都会定期或不定期评选各类先进典型,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服务之星”“技能之星”“自强之星”等,他们勤奋刻苦、意志坚强,这些生活在青少年身边的普通人,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激励着青少年去追求自我价值。学校要通过道德讲堂的辐射,积极发掘身边典型,让更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涌现出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内容,选取与本次道德讲堂主题相关的身边榜样进行宣讲,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全人格教育。由于他们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比较接近,共鸣点较多,有助于青少年在真实亲切的情境中深受启迪,提升教育效果。
3.推动“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包括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其他具有道德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活动。学校应将“道德讲堂”与道德实践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和校园公益活动中去,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情感、意志、心理的积极功能,在参与中认知、感悟、接受,体验到“道德讲堂”中榜样的精神实质,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和强烈的意志考验,在直接了解、学习和模仿榜样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体验,在经过反复强化的基础上,深化对健全人格教育的理性认知,把对榜样言行的学习模仿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提升道德素养。
4.强化“好人好报”的校园共识
学校在运用“道德讲堂”大力宣讲在校生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时,还要强化“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建立榜样激励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在校园学生群体中形成“崇尚榜样、尊重榜样、关爱榜样、支持榜样”的浓厚氛围,创建“人人争当好人,人人愿当榜样”的校园文化。如完善多元化的帮扶资助体系,对身边榜样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采取多样化的宣讲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易于参与、乐于参与;将每次活动的音像图文资料认真归档,对主讲的先进个人颁发证书,及时在校园的广播、校报、网络、电子屏幕上进行宣传;让健全人格走进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努力打造至善、至美、至上的文明形象,营造和谐、和睦、和畅的校园环境。
5.规范“道德讲堂”的具体细节
从近几年“道德讲堂”的新闻中我们看到,一些学校开展活动时存在着细节问题,如没有统一的宣传板、没有规范的主持词、没有与活动主题相关的经典名句、没有新颖可信的模范事迹等,这些不足影响了“道德讲堂”作为全国品牌活动的推广,是当前学校进行“道德讲堂”建设时要引以为戒的。学校要借用“道德讲堂”的流程,针对青少年存在的人格问题进行主题教育,如自强、感恩、诚信、友善、助人等,齐唱与主题相关的优美歌曲,宣讲与主题相关的先进事迹,诵读与主题相关的经典名言,谈论与主题相关的内心感悟,表达与主题相关的真诚祝福,做到活动规范,有流程有氛围,有经典有故事,有互动有践行,有载体有内涵,突出仪式感和亲切感,优化细节,激发参与者的真情实感,引导青少年“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自觉成为道德的感悟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打造学校“道德讲堂”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2] 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3] 彭静、郭寿良.从“超级女声”看榜样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4] 何其二.榜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5] 贾翠.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前沿,2013(15).[6]沛西?能.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作者:李琳(1971-),女,湖北荆门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
第二篇: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调查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小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我街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开展了一次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在校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5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占47,女生占53;高中生占29,初中生占36,小学
生占35;与3名中学团委书记、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当前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状况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民族精神。在对“你认为现在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吗?”问题的回答中,有100的中小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当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有93的学生认为会去参军保卫祖国。有95的学生最崇拜民族英雄。
2、对民族精神知识仍很匮乏。37的小学生平时不经常观看革命历史电影或电视,而且学生的年龄越大,平时经常观看革命历史电影或电视的学生的比例越小;84的学生最喜欢听的是流行音乐。在对“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你会__”问题的回答中,有70的学生表示会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
3、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务实。在“最理想职业”的选择上,无论是高中生、初中生还是小学生,无一例外把“三资企业或大公司白领”排在了第一位。在“你认为学校上的政治(德育)课__”问题的回答中,有25的学生认为是纯理论灌输,枯燥无味或为应付考试而上。
三、现状的成因探析
1、多元的亚主流价值取向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强大冲击。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外国精神文化产品涌入我国,其中不可避免地搀杂着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更加凸显,精神文明建设让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上有着一定市场,助长了中小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滋生。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内容上的差异性,导致受教育者思想的困惑。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正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在社会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这种反差造成了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混乱,削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正面影响。
3、知行脱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受教育者基本道德基础的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知行脱离的做法,习惯于宣传空洞的政治口号,用深奥、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来教育、规范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超越了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四、对策和建议
1、在教育途径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网络模式。一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各门学科的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团队活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养成。家长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引导孩子树立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勤劳节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识,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三是要发挥社会的依托功能。街道社区是中小学生学习之余的主要生活空间,在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环节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街团工委、青教办、社区团支部、青年干事要确立组织社区内中小学生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的意识,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青少年社区文明行动、青少年志愿者行动,陶冶中小学生的情操,引导中小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意识。
2、在教育方法上,坚持灌输、实践、解惑三驾马车齐驱并进的教育手段。一是通过科学、系统、持续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灌输”,使教育内容从无到有,逐步印记在中小学生头脑中。其重点是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每周安排1小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对学生在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表现情况,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品德评定体系;二是坚持实践育人的手段。利用清明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通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组织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增强中小学生理性思辨能力;三是要把解决中小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为中小学生办实事、好事,加大对未成年
人权益保护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通过“解困”、“助弱”,使这部分中小学生感受到党、团组织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
3、在教育环境上,加强校园和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在学校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并且充分利
用校园广播、电视、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全社会要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报道,认真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充实和丰富教育资源。要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社会文化市场,严厉查处暴力、色情、腐朽的社会文化制品,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第三篇: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调查基本情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小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我街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开展了一次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调查研究,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在校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5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占47%,女生占53%;高中生占29%,初中生占36%,小学生占35%;与3名中学团委书记、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进行了个别访谈。
二、当前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状况
1、主观上认同和维护民族精神。在对“你认为现在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吗?”问题的回答中,有100%的中小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当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有93%的学生认为会去参军保卫祖国。有95%的学生最崇拜民族英雄。
2、对民族精神知识仍很匮乏。37%的小学生平时不经常观看革命历史电影或电视,而且学生的年龄越大,平时经常观看革命历史电影或电视的学生的比例越小;84%的学生最喜欢听的是流行音乐。在对“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你会__”问题的回答中,有70%的学生表示会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
3、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务实。在“最理想职业”的选择上,无论是高中生、初中生还是小学生,无一例外把“三资企业或大公司白领”排在了第一位。在“你认为学校上的政治(德育)课__”问题的回答中,有25%的学生认为是纯理论灌输,枯燥无味或为应付考试而上。
三、现状的成因探析
1、多元的亚主流价值取向对传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强大冲击。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更多的外国精神文化产品涌入我国,其中不可避免地搀杂着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更加凸显,精神文明建设让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上有着一定市场,助长了中小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滋生。
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内容上的差异性,导致受教育者思想的困惑。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正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在社会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这种反差造成了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混乱,削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正面影响。
3、知行脱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受教育者基本道德基础的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知行脱离的做法,习惯于宣传空洞的政治口号,用深奥、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来教育、规范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超越了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四、对策和建议
1、在教育途径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网络模式。一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各门学科的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团队活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调查报告《关于在青少年学生中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养成。家长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引导孩子树立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勤劳节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识,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三是要发挥社会的依托功能。街道社区是中小学生学习之余的主要生活空间,在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环节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街团工委、青教办、社区团支部、青年干事要确立组织社区内中小学生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的意识,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青少年社区文明行动、青少年志愿者行动,陶冶中小学生的情操,引导中小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意识。
2、在教育方法上,坚持灌输、实践、解惑三驾马车齐驱并进的教育手段。一是通过科学、系统、持续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灌输”,使教育内容从无到有,逐步印记在中小学生头脑中。其重点是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每周安排1小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对学生在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表现情况,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品德评定体系;二是坚持实践育人的手段。利用清明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通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组织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增强中小学生理性思辨能力;三是要把解决中小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为中小学生办实事、好事,加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通过“解困”、“助弱”,使这部分中小学生感受到党、团组织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
3、在教育环境上,加强校园和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在学校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并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全社会要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报道,认真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充实和丰富教育资源。要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社会文化市场,严厉查处暴力、色情、腐朽的社会文化制品,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第四篇:榜样法在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中有的运用
榜样法在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姓名:
教龄 :
工作单位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
电子信箱 :
元继伟
一年
寨河镇杜岗小学 寨河镇杜岗小学 465444 ***
373647004@qq.com
榜样法在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榜样 家庭教育
摘要:当前,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你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作为教育重要力量的家庭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使家庭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便成了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19世纪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1]其实说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并不为过,青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学习他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榜样法在家庭素质教育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孩子品德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常说:进朱者赤,进墨者黑。当青少年孩子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优秀人物为榜样时,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动力和方向,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当青少年结交小人、盲目攀比、盲目追星„„就有可能失去自我,结果将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榜样教育法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生硬的道理理论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孩子的心理,使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而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或厉声的斥责更有力量。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榜样,便容易具体的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这有助于青少年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天然的榜样,孩子与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其言行举止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运用榜样法教育孩子时,家长首先要“正己”,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因而,家长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水平。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3]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孩子最善模仿,家长如果不注意自身的小细节,其言行举止很容易给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家长在说话、做事方面有时考虑不周到,孩子看在心里,无意间就会模仿家长,到头来家长却找不到孩子出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往往会归咎到他人身上,认为孩子是跟他人学坏的,殊不知是他们这个榜样自身出了问题。家长除了给青少年当好榜样外,也要给孩子寻找别的特别是同龄的榜样,让他们以榜样为行动目标和出发点,把榜样当作标尺。这类榜样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环境影响也差不多,所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是孩子们比较熟知的,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也容易被大家效仿和学习。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4]认为孩子到了儿童、少年期,家庭的影响开始渐渐弱化,群体影响力逐渐增强。所以孩子长大一些后,常常喜欢模仿同龄中比较优秀的或者自己喜欢的人,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从而在群体中学习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但家长不能过分的让孩子向优秀者学习,毕竟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强力要求孩子向某优秀者学习或限期达到某种水平,反而适得其反,孩子有可能会嫉妒或者憎恨榜样。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把孩子对榜样的倾慕引到具体的行动上,逐步巩固强化这种情感,使倾慕和行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青少年的进步。
家长和同龄伙伴可以作为榜样,历史伟人、模范人物、科学家、成功人士、教师等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的榜样,这些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学习、工作使自己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往往对渴望中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激起他们的倾慕之情。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样的人,而这种无声的渴望可以强化为孩子内在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然而,如果刻意的寻找那些最优秀的人当榜样做比较,由于目标高、差距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因此,选择合适的目标,应当成为寻找榜样的一个重要原则。可以先找个较次的傍样或者把首次学习目标定低一些,然后逐渐了解更多的、更优秀的人物,进而提高学习目标和增加难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直到自己的巅峰。如果选择历史人物作榜样,可以找一正一反人物代表,学习正面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从反面人物身上吸取教训,正反对照使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家长在运用榜样法教育青少年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选取榜样应该有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只有伟大功绩的人才可以做榜样的看法是片面的,除了业绩非凡的精英,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及生活在青少年周围的同学、家长、教师等,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做青少年的榜样。榜样是多个方面的,同时也应从不同榜样身上学到不同的品质,既要有学习方面的,又要有思想方面的;既要有做人方面的,又要有处事方面的„„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学习,以便于青少年明确目标,抓住要点。
(2)应该注意榜样的真实可靠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榜样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向孩子宣传介绍榜样人物事迹时,不能人为的夸大其词,一定要事实求是,真实地反应榜样具有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格,甚至一些缺点和不足也要适当点评一下。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令孩子心悦诚服的榜样,而不会使孩子感到高不可攀或者盲目追逐模仿。
(3)让孩子理解榜样的内涵,缩短与榜样的心理差距,真正学习榜样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实质,而不是单纯模仿榜样的外在行为。应使孩子了解榜样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及其优良品质形成过程和原因,帮助孩子把握榜样的思想、言行及其社会意义与价值。从而明确学习榜样的什么、怎么样去学,把榜样与自己的思想、情感、行动联系起来,并落实在孩子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促成孩子良好品德的不断形成。
(4)要促使青少年学会自律自控。榜样不能只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而应着眼把榜样从一种他律的力量转化为自律的力量,把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内在的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榜样,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学习榜样的一个方面,也可以学习多面。让青少年对榜样产生倾慕之心、向往之情,逐步把倾向性内化在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以行动强化这种情感,慢慢地形成不需要外力的自觉性,使之走向程序化的道路,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佩珍.乌申斯基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 明代 苏士潜.《苏氏家语》.清代抄本,2011.[3]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哈里斯.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第五篇:如何发挥学校德育在青少年网络道德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学校德育在青少年网络道德中的作用
摘 要
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在发挥巨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网络重视道德教育。本文简要探讨了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如何发挥其在青少年网络道德中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道德 学校德育
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网民数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而广大青少年是这一庞大队伍中最主要的群体。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830万人。占到总数的14.9%。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青少年体验新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在青少年德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学校德育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事物极其敏感,极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并迅速地接纳它们,但是他们的鉴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在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蔓延和普及的同时,很多青少年已经深陷其中。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1、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事实上,青少年面对的是一张上天入地、鱼龙混杂的网络,正义、善恶与丑陋充斥其间。青少年由于缺乏分辨是非与好坏的能力,难免会陷入道德的迷茫。网络传播的频繁、直接与广泛性,决定了进入网络就进入了浩瀚的信息海洋。各种信息得到的扩散,信息变成共享资源,但各种淫秽、黄色暴力、反动等对青少年道德构成威胁的信息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青少年面前。当处在道德观念形成与变化之中的青少年接触这些信息之后,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出现思想上的变异,导致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弱化。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发表自己的见解,做任何事,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网络发展之迅速,使得社会面对这一新事物还没来得及形成完备的道德法律规范,而在现实生活中,针对网上道德失范之行为也没有完全的相应的制裁措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网络道德依赖于网民的道德自律。而青少年正处在道德意识形成时期,自控自律能力相对较差,过分的沉溺于网络,很容易淡化应有的道德意识。
2、冲击青少年尚未成熟的道德观念,导致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充满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各
种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信息、思潮混合在一起。主导王,网络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在网络技术上的种种优势,将其惟我独尊的强权政治的价值观、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不遗余力的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于是,各种各样的文化汇集于网络,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突显出来。对于道德观念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长期接触网络很容易导致人生价值观的倾斜,甚至会走向极端。
3、极易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和违法犯罪。曾经有这样一句流传于网络的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网络的“隐蔽性”。有了这一特性,使得青少年可以在网上充分地暴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也使得部分青少年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丧失道德感。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不认为上网撒谎是不道德的,也有部分青少年认为在网上我干什么都可以。过度的放纵有可能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而走向反面。有些青少年就以“黑客”的身份搞恶作剧,他们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修改电脑程序、传播黄色图片、滥用他人密码和剽窃个人隐私,更有受利益驱动者,欺诈、毒品交易和组织恐怖活动等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助长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是自由的,网络行为也是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进行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崇尚个性追求,急于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空间。他们沉浸在“我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个人喜好中。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久而久之就对身边的人或事漠不关心,也就出现了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现象。它就像毒品一样,极大地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根据社会的需要,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在网络中,人生是虚拟的,每个人都以匿名的方式交流。青少年在网络中长期充当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会造成角色自我迷失和多重人格,“网恋成瘾”、“多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导致青少年行为异常和人格障碍等问题。
二、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
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出现的问题,作为进行青少年德育主渠道的学校,应当强化其德育力度,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
1、重新确立现行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传统的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格。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强烈冲击了传统道德目标。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是适应不了当代的德育环境的。首先,要把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包括培养青少年具有自主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作为学校德育目标之一。如前面提到的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青少年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青少年搜集大量活生生的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原理去分析,用“一分为二”和“主流与支流”的观点去分析网络,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主流是好的,它能大大加快信息传播,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获得丰富的知识。既要引导他们学会自觉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又要使他们认识到网络存在的种种弊端。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利用网络的优势,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其次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力和免疫力,作为学校德育目标之一,使学生做到面对网络的种种诱惑都能不为所动。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处于正在形成时期,极易被诱惑、摧垮,网上信息的=丰富却良莠不齐,一些有害信息如色情暴力反动迷信等混杂
其中。这无疑给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冲击,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在网上交织,必然使青少年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在网上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同时,上网聊天是青少年上网的一个主要方面,进入QQ后,就与自认为是志同道合者大聊特聊,不管是真的假的个人信息全都透露出来。殊不知,这样发展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被欺诈被勒索等现象屡见不止。因而,我们还应该提高青少年的安全和自我变化意识,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另外,还应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他们不只是做网络时代一些不文明现象的看客,还应做一名勇敢的斗士。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德育目标,就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就要始终贯彻和提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这一要求,在原有的德育内容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即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基础道德教育。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以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是基础道德教育。学校要强化基础道德教育,教育青少年学会认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先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识别、评价能力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开设网络德育课程,让青少年掌握网络道德与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以防范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产生。
2、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积极营造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环境。网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权威等级和高低之分。那么这也就促使青少年个体与群体的自主选择不断增强。教师、家长的权威性地位、道德主体的主导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互联网自由自愿和平等的特点,拓宽道德教育空间,转变传统道德观。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模式过于形式主义、简单化、封闭化,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在德育工作中只注重和追求德育的表面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也就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德育工作表面搞得轰轰烈烈,实则徒有其声,空洞无物。因此,从观念上,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转变德育观。应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使德育从信息隔绝的世界转向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从而增强青少年选择能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转向践行式德育以达到知行统一;从接受式德育转向批判式德育,使青少年学会对网上信息进行反省、批判和处理;从拔高式德育转向基础式德育,重视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的基础性培养;从他律式德育转向自律式德育,教育青少年只有自尊、自受、自信、自律、自强方可面对网络社会。从行动上,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积极构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在互联网上建立校园网站,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学生了解信息宣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而且也成为学生和教师交流、讨论的阵地。使德育内容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声光电手段综合演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一时期德育工作者碰到的实际问题,如恋爱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等。开设有关这样的栏目、主页或专题讨论,主持、引导他们进行探讨和思考。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同时,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引导他们。
3、改进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方式。传统的学校德育方式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课外组织活动的方式。在网络时代,学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的优越性,改革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化为参与式德育,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式学习转化为参与式学习。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可以把课本与网络多媒体技术联系起来,用简洁的语言、方式把复杂的理论展现出来,把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制作大批的生动、直观、说服力强的教学软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必须改进德育内容与方法,德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及时掌握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背景,运用多媒体技术链接一些适合教学的德育网站。比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网、德育资源网。引导青少年参与讨论。把青少年带入网络数字图书馆,引导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从而达到利用网络的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其道德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作用。
4、培养从事网络德育工作的优秀人才。几十年来,我国学校培养和造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信息和网络时代,他们的信息网络技术相对缺乏,德育方法相对呆板,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因而,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从事网络德育工作的人才显得尤为紧迫。首先,应该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网络德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德育工作者加强政治教育意识把握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民族品质,另一方面要尽快掌握和熟悉网络教学技术,让他们发挥自己一身多职能的优势,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德育生动形象,利用网络为青少年办实事、树典型。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德育观念,要有网络教育。德育工作中应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中学政治课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政治教学的内容或德育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心得发布与老师同学交流。这也更体现了“教学相长”。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相应的网络技能和职业素质也得到了提升,而学生也从中受益。
需要指出的是,学校德育进网络,构建网络德育平台,并不是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唯一方式,事实上,网上德育仅仅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势,它还要求学校在网下主体,开展各种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如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提倡网络化学习,加强学校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主动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遏止青少年不良网络行为的产生与蔓延。这样才能发挥学校德育在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收到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