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19-05-13 02:2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篇: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榜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心理学对于榜样影响力的来源、榜样自身的特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三个方面论述了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针对当前榜样教育的现状:教学方式单一僵化、缺乏持续性、资源整合不力,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提升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和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榜样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这是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凝练概括。在现行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地位,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众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榜样教育凭借其高效实用性,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榜样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反映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意志的意识形态,通过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向着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1]。榜样文化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将凡人善事、平民英雄等道德楷模所蕴含的品格、美德作为价值目标来追求、弘扬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2],榜样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榜样的影响力产生于人的模仿天性,比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习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模式,一种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来习得行为,即间接经验的学习。行为学派的代表斯金纳提出的“反应―强化”模式,皮亚杰也根据儿童思维发展阶段解释了模仿行为。实际上,人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如儿童通过观察父母、同伴、老师形成了早期的行为模式。其次,由于榜样具有真实性的特点,相比一般说教更具生动性、更贴合实际和生活,易于青少年接受和认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方面开始的,形象思维也比抽象思维更加持久,所以,只要树立让青少年接受和认同的榜样,就能激发他们学习榜样的热情和信心,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榜样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榜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不是单一的价值观灌输,而是将抽象的说教寓于对榜样的学习活动中,减少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更能引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

二、当代青少年榜样教育的现状

(一)榜样教育方式僵化单一

榜样的树立、传播和学习有不同的载体,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是广大青少年获得榜样教育最直接的载体。且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及为考试而进行的重复学习,教材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教材中所选取的榜样人物及对榜样人物的描写和宣传,都彰显着榜样人物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但是其中对榜样人物的选取和描写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首先,榜样人物过度伟人化。通过伟人和名人的事迹对青少年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这暗含着一种精英化的道德价值取向,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不良的潜意识:只有成为社会精英或者名人伟人,他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才能成为社会推崇的道德品质,而普通人身上即使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也不能成为人们推崇的道德榜样[3]。道德榜?庸?度完美也会让学生觉得缺乏亲切感和现实感,甚至质疑榜样的真实性。

其次,教材中选取的榜样角色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角色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且男性角色的职业也很多元,而女性多是科学家,或者身残志坚的道德楷模。这种不良偏向缺失了男女平等的内涵。

再次,选入教材的榜样人物职业类别单一,以科学家和政治领导为主,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生、教师、工人、企业家、农民等出现的次数很少,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不利于学生获得与将来自己很可能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此外,教材中多是成人化的榜样形象,缺乏与学生同年龄阶段的榜样人物。

最后,榜样教育中,对网络等新载体的运用较少,教育方式显得单调和僵化。很多教学方法如参观革命基地、演讲等不追求其实效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而只被当作工具,严重违背初衷,如参观革命基地被当作春游,先进事迹的宣传变成了应景式的例行活动。

(二)榜样教育缺乏持续性

人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需要长期积累,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升级,即德育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由浅至深的教育过程。榜样教育要想取得效果,榜样事例就需要时时出现在生活里,但中学的应试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非重点学科,榜样教育的宣传存在走过场、做形式的不良现象,如“雷锋叔叔无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这句调侃的童谣所说,榜样宣传忽冷忽热,反反复复使得已经取得的榜样教育效果逐渐淡化。

(三)教育资源整合不力

我国榜样教育的资源可以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但在实际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发挥各自优势[4]。如社会上提倡的“好人好事”在有的家长眼中就是缺心眼,有些“遵守规章制度”在有的家长眼中就是不知变通,面对这样不断变换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的榜样价值,青少年无法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更无法效仿榜样。学校片面追求学业成绩,思政课变得形式化,也很少通过实践课程强化课堂教育,学生不能深入领会榜样精神;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急功近利和攀比的心态,往往忽略孩子的德育,也有的言行不符,不能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上的榜样教育多停留在舆论宣传上,有时学生学到的榜样精神在社会上得不到巩固,甚至因社会现实而对榜样精神产生质疑。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优化整合,形成合力,榜样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合力。

三、改进榜样教育的措施

(一)做好校园榜样教育

校园是青少年接受系统化榜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好校园榜样教育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首先,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传统的榜样教育中,忽视了教师自身言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实际上身教重于言传。其次,学校也要重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把榜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比如在理科教学中,不仅介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要介绍他们的科研精神;在体育课中,教育青少年学习体育健儿精诚团结、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最后要注重校园榜样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隐性形式,对青少年身心能起到潜在的熏陶作用。比如学校可以积极挖掘、不断发现和树立师生身边多种类型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典型,可以评选 “守纪星”、“劳动星”、“礼貌星”等等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还可以开展特色班级评比、文明寝室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榜样意识,开创先进;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宣传栏、宣传标语、广播站 校刊、校园网站等的功能,使师生中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在校园中广为流传,校园宣传栏中可以设置“榜样橱窗”、校园网站中设置“师生风采”、利用国旗下讲话鼓励榜样人物、进行特殊场地命名等。

(二)巧用偶像的力量,创新榜样教育形式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因为偶像人物有着与青少年相仿的年龄、让青春期孩子悸动和痴迷的外表、让青少年渴望的独特的人格魅力,能让青少年产生更多的共鸣,满足其精神依恋和情感寄托。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偶像团体不断涌现,这对传统榜样教育是挑战,更是机遇。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榜样教育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全过程。首先,注意过程,偶像因其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其次,保持过程,即将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直至榜样的行为对学习者的行为发生影响。这就要增强榜样人物或事迹的感染力,加强榜样宣传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再次,动作复现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这就要求榜样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最后,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如学习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实施这种行为的动机,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就会降低实施这种行为的动机。这就要求社会对偶像的行为赏罚分明,而非一味吹捧。同时偶像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传播正能量,做好公众的榜样。

(三)发挥榜样教育在“三网共育”中的优势

榜样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中,榜样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最初场所,父母是青少年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父母作为榜样的示范作用,不仅具有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给青少年做好榜样,同时多用民族英雄、社会精英、身边的榜样等激励孩子,将榜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另外良好的家庭氛围既可以为榜样教育提供环境基础,也可以对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产生影响,家长要利用家风、家训规范青少年行为,培养其尊老爱幼、谦逊和善、推己及人等优秀美德。

此外,社会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场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但调查发现,青少年、教师及青少年家长均认为“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导致“道德问题产生的首要外部原因。因此,加强全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尤为重要[5]。社会环境下的榜?咏逃?要求社会各界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榜样,给与榜样应有的重视和照顾,营造好全社会崇尚榜样的良好风气,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书籍、电视节目、音乐作品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榜样教育方式。

榜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使榜样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网共育”中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元林.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2]张耀灿.榜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3).[3]宋冬冬.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研究[D].西南大学,2010.[4]刘冰洁.榜样教育模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效用研究[M].鲁东大学,2017.[5]朱琳,叶松庆.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2016,32(1).

第二篇:榜样法在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中有的运用

榜样法在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姓名:

教龄 :

工作单位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

电子信箱 :

元继伟

一年

寨河镇杜岗小学 寨河镇杜岗小学 465444 ***

373647004@qq.com

榜样法在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榜样 家庭教育

摘要:当前,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你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作为教育重要力量的家庭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使家庭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心理的培养。而这样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便成了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19世纪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1]其实说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并不为过,青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学习他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榜样法在家庭素质教育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孩子品德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常说:进朱者赤,进墨者黑。当青少年孩子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优秀人物为榜样时,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动力和方向,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当青少年结交小人、盲目攀比、盲目追星„„就有可能失去自我,结果将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榜样教育法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生硬的道理理论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影响孩子的心理,使家庭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榜样是无声的语言,而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或厉声的斥责更有力量。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榜样,便容易具体的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这有助于青少年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天然的榜样,孩子与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其言行举止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运用榜样法教育孩子时,家长首先要“正己”,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因而,家长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水平。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3]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孩子最善模仿,家长如果不注意自身的小细节,其言行举止很容易给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家长在说话、做事方面有时考虑不周到,孩子看在心里,无意间就会模仿家长,到头来家长却找不到孩子出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往往会归咎到他人身上,认为孩子是跟他人学坏的,殊不知是他们这个榜样自身出了问题。家长除了给青少年当好榜样外,也要给孩子寻找别的特别是同龄的榜样,让他们以榜样为行动目标和出发点,把榜样当作标尺。这类榜样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环境影响也差不多,所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是孩子们比较熟知的,容易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也容易被大家效仿和学习。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4]认为孩子到了儿童、少年期,家庭的影响开始渐渐弱化,群体影响力逐渐增强。所以孩子长大一些后,常常喜欢模仿同龄中比较优秀的或者自己喜欢的人,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从而在群体中学习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但家长不能过分的让孩子向优秀者学习,毕竟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强力要求孩子向某优秀者学习或限期达到某种水平,反而适得其反,孩子有可能会嫉妒或者憎恨榜样。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把孩子对榜样的倾慕引到具体的行动上,逐步巩固强化这种情感,使倾慕和行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青少年的进步。

家长和同龄伙伴可以作为榜样,历史伟人、模范人物、科学家、成功人士、教师等也可以作为青少年的榜样,这些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学习、工作使自己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往往对渴望中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激起他们的倾慕之情。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那样的人,而这种无声的渴望可以强化为孩子内在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然而,如果刻意的寻找那些最优秀的人当榜样做比较,由于目标高、差距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因此,选择合适的目标,应当成为寻找榜样的一个重要原则。可以先找个较次的傍样或者把首次学习目标定低一些,然后逐渐了解更多的、更优秀的人物,进而提高学习目标和增加难度,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直到自己的巅峰。如果选择历史人物作榜样,可以找一正一反人物代表,学习正面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从反面人物身上吸取教训,正反对照使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家长在运用榜样法教育青少年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选取榜样应该有广泛性和层次性。认为只有伟大功绩的人才可以做榜样的看法是片面的,除了业绩非凡的精英,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及生活在青少年周围的同学、家长、教师等,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做青少年的榜样。榜样是多个方面的,同时也应从不同榜样身上学到不同的品质,既要有学习方面的,又要有思想方面的;既要有做人方面的,又要有处事方面的„„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学习,以便于青少年明确目标,抓住要点。

(2)应该注意榜样的真实可靠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榜样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向孩子宣传介绍榜样人物事迹时,不能人为的夸大其词,一定要事实求是,真实地反应榜样具有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格,甚至一些缺点和不足也要适当点评一下。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令孩子心悦诚服的榜样,而不会使孩子感到高不可攀或者盲目追逐模仿。

(3)让孩子理解榜样的内涵,缩短与榜样的心理差距,真正学习榜样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实质,而不是单纯模仿榜样的外在行为。应使孩子了解榜样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及其优良品质形成过程和原因,帮助孩子把握榜样的思想、言行及其社会意义与价值。从而明确学习榜样的什么、怎么样去学,把榜样与自己的思想、情感、行动联系起来,并落实在孩子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促成孩子良好品德的不断形成。

(4)要促使青少年学会自律自控。榜样不能只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而应着眼把榜样从一种他律的力量转化为自律的力量,把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内在的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榜样,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学习榜样的一个方面,也可以学习多面。让青少年对榜样产生倾慕之心、向往之情,逐步把倾向性内化在自己的具体行动上,以行动强化这种情感,慢慢地形成不需要外力的自觉性,使之走向程序化的道路,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佩珍.乌申斯基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 明代 苏士潜.《苏氏家语》.清代抄本,2011.[3] 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哈里斯.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与报告.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第三篇: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谈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4-01-08 12:49:38)

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张波浙江省海宁市青少年宫 邵跃飞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8日电[内容提要] 在实施新世纪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良好情感、健康心理、综合能力及良好思想品质等素质;将思想道德教育溶入到艺术教育中,加快了广大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习惯养成,促进了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 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调动广大青少年在认识与实践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教育主张、教育方向以及教育运行机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变革,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改革。在当前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总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今后教育的发展,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那些善于将自己各方面知识整合,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各种问题,不断监控与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良好学习效果的学生,需要的是那些善于把学习与反思,搜集与研究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学生。艺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柳斌同志在1997年曾明确指出,要将艺术教育纳入到“普五”工作的验收、监督、评估及综合教改等各项工作中去。随着学校整体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展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将愈来愈迫切,追求审美的层次也将愈来愈高,青少年在艺术教育中 也将不断地内化品质,外化行为,使自己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一、加强艺术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因此,素质教育从某种角度来看,即:努力面向全体青少年;面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不能在教育目标中忽略兴趣、特长、志向、价值观等人才必备的素质,更需要十分重视思想素质、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等政治素质。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寻求行之有效的载体。口号过于响亮,形式过于单

一、内容过于陈旧、方法拘于灌输的思想教育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产生较大差距。

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来自青少年方面参差不齐的思想动态和趋向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客观现实需要重塑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需

要思想教育的回归。思想教育工作也只有更新教育方法,增加时代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艺术教育恰恰适应了这种时代的要求,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普遍青睐。

首先,艺术教育以活动为抓手,喜闻乐见,淡化了说教的痕迹,减少了广大青少年因认识水平限制而引发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的体验学习,是主体的参与、情感的感受、认知的拓展。对他们的要求应在“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水平,艺术教育中活动的作用就在于此。

其次,艺术教育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的参与性,参与是促进青少年学会正确地观察、思考、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载体,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生活中处处有感受,青少年的体验应重在“感受”,艺术的真实性,是让青少年真正实现多见多闻,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去认识。

第三,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克服了传统思想教育的枯燥性,增加了有效性和吸引力,能使思想教育入脑入心,人人能获得真切的情绪体验。体验,是对生命价值的感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表明已进入人自身心理(内层)的探索,而道德的养成中,外在的道德只有通过内化,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素质,艺术教育给人的体验是关键的,第四,教育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中“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的形态,青少年始终处于主人翁的位置,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在辩证法中,人的转变有内因与外因两种作用,内因是起关键性的作用。在思想教育中,人是主体的,实践是客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这才是人的思想升华与内化的关键。

以集体主义教育为例,集体主义是人应该具有的高尚情操,是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应试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过于强化个体的行为,淡化了以集体利益为原则的价值观,由此也扼杀了部分青少年关心他人的集体观念。由于集体观念淡薄,私欲膨胀,便导致了社会上一系列“亲者痛、仇者快”事件的发生。有一则报导曾报导过北京大学高材生卢刚,在美国就读博士期间,因国内又派人前往同时学习,卢刚从狭隘的好胜心出发,最后以兽性代替了人性,残忍地扼杀了竞争对手、副校长、系主任及有关教师。这一恶性事件说明:一个缺乏集体意识、不会合作、自我封闭的人,充其量只能成为狭隘的强者,更有可能走向罪恶的深渊。而艺术教育则能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人们在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养成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的高尚情操,从小具备建设集体意识和职能,懂得在唱“国歌”的同时也要唱“国际歌”,学会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如上海市艺术教育的实验学校山阳中学,由市劳动模范、先进教师标兵吴永祥老师所带的艺术特色班,每年被评为先进集体,每年参加献爱心活动捐款达5000多元。

总之,加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教育功能,有利于广大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艺术教育,培养良好情感素质

进入新的世纪,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情感才能。衡量才能高低的标志则是情绪的有效控制

程度,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是情感才能的基本内涵。情感才能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素质,有了情感才能,青少年就能随着外界情境的变化自我调节情绪,做出能让对方接受和满意的情绪反应。反之,不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会诱发罪恶,导致犯罪。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过多的强求单一的教学计划教育目标,没有将青少年看作是一个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体,青少年为了最终面对高考这座独木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据一则资料统计,单就小学生,在一年内的考试就大约有56次,每一次考试后的排队,对孩子们都是一次次的沉重打击,使他们从小就在幼小的心灵中尝到了失败的苦涩,这种失败和苦涩严重压抑了青少年情感才能的发挥。据报载,有两位好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在信中向老师坦诚了肺腑之言,他们在信中写道:“可敬的老师,知道你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我们的升学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你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这两位好学生代表青少年说出了对情感世界的追求。

情感教育的缺失既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又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模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前家长的普遍心态,年青的父母从家长的补偿心理和置换心境出发,对子女期望值偏高。躁动、焦虑的家庭教育不但难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才能,还极大地挫伤、扭曲了孩子的情感才能,类似浙江金华学生杀害亲人的恶性案件在社会广角镜中屡见不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世界贫乏,情感才会缺损。

情感教育的缺失呼唤“有情”的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是一种文化,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它让学习艺术的人经历“爱”、“美”、“毅”三个层次的磨练,不断提高人的情感才能和整体素质。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从艺术教育中汲取力量,抒发壮志凌云、展示理想抱负、做出丰功伟绩的事例。如贝多芬、田汉、聂耳、冼星海等他们都曾以音乐为载体,抒发了个人对时代的追求;发现了伟大的“相对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爱人是研究德国音乐的,钱学森也因此而接触了许多德国音乐,在国务院给他颁奖的庄严时刻,钱学森在发言中说道:正是这些音乐使我避免了机械唯物论的束缚。确实,音乐在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充满情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它淡化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以青少年为主体,以活动为抓手,能水到渠成地将青少年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广大青少年感情灼热、爱憎分明、容易接受情感,在情感的表现手法上,模仿力强,感情真切,注重情感教育,有效地帮助青少年释放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心中有爱才完美”,青少年在艺术的教育中、在爱的体验中学会了人间最温暖的情感----“爱”,这是受用一生的财富,这份财富将伴随他们一生的成长。

审美,是当代青少年重要素质之一。我国有许多青少年宫的培训班学员是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大赛中完成高层次的艺术创作活动,取得可喜的佳绩。其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艺术教育抓住了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一旦进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就可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青少年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正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青少年在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晚会上,一次次高质量的作品展览中,不断地实践美,体验美。

艺术教育是提高情感才能的源泉,而情感才能又是接受整体素质培养的心理基础。我们经常发现,不少青少年在学校应试教育中因多次失败而一蹶不振,但一旦到青少年宫接受了艺术教育,便一反常态,整体素质都有明显的长进,其原因就在于艺术教育给了他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天地又给了他新的成功动机和状态。情感才能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是一个磨砺的过程,艺术教育和情感才能之间常常形成良性的循环,比如青少年一旦接到演出和展示任务,就会表现出许多让人感动的挚爱行动,互相帮忙整理道具、服饰、器材等;互相关心督促技能技巧乃至关心演出效果等等,这些挚爱行动多数出于情感才能,有了这种情感才能,他们对演出前某些感情上的隔阂可以忽略不计,相互之间的感情在演出中真正达到了至高点,存在的某些隔阂也得于化解。艺术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青少年在不断地战胜自己,不断地挑战挫折的过程中,培养的是乐观向上、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质,真正达到“毅”的境界。

总之,注重发挥艺术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在于它启迪、协调了青少年的情感才能,更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情感素质的养成。

三、强化艺术教育,培养综合能力素质

人的能力无论是一般能力还是特殊能力都是要在后天的学习工作的磨炼中才能得到提高,祈盼获得能力是人的本性,针对人的每种能力,他们个体之间均存在着差异性,传统教育都总是疏忽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教育者总是用“大”而“统”的模式培养青少年,限制了青少年各项能力素质。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对少年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少年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艺术教育能使青少年从小处着眼,小处做起,让素质教育真正成为青少年能理解,能接受,能自我操作的有序行为,这样使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能有具体操作实践的载体。

新世纪对青少年的能力要求很高,除了在学校学习与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九十年代后从形式上看,青少年活动的天地增大,内容更丰富,尤其是参观、旅游等活动对少年儿童已经不再是奢望,然而,这只是一种形式,青少年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仍然十分狭窄,因为大多数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教师,从活动前的规章制度到活动后的体会、总结都将青少年严严实实地张罗在成人设计的网络中,因此,活动虽多,难以发挥青少年的认知、交际等能力,主体性不能得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活动为青少年营造了多层面的伙伴群体,为培养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带来了新的天地,包括新的场景、新的伙伴关系及新的交往方法,这些都为青少年锻炼能力,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获得了可喜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青少年学习、培养、展示各种能力。

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要求青少年必须遵守社会最基本的规范。规范的遵守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只有在他们自主、自理的活动中,才能使青少年儿童对必要的行为规范有亲身的体验。如在青少年宫的小主持、小记者、小摄影家、演讲、书画、声乐、民乐、钢琴、小提琴、舞蹈、艺术体操、工艺美术等培训班的艺术教育活动,青少年凭着兴趣参加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地追求某种价值,可以共同地去认同、遵守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又如青少年宫的青少年艺术团的合唱团表演除了大家学习演唱的专业水平,但维系集体的各种规范也十分重要,每一位团员影响集体荣誉的细微动作都会受到大家的指责。舞蹈、戏剧表演也同样,为了获得表演效果,给每位表演者既提供了施

展技能才华,也要求每位表演者承担着技能技巧以外的各种演出规范。即便是舞台外有隔阂的双方,在表演中都需要趋于团结,乃至能贴切而传神地表现出分享对方的各种表情。

总之,强化艺术教育,培养了青少年的综合技能,使青少年的个性得于张扬,同时,也促进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为今后从事祖国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艺术教育,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中,校内校外的教育工作者均应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首先要以青少年为主体,以青少年的发展为本,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需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青少年赴健康发展的道路。

发展心理学提出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培养自信心,发展健全人格是发展性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教育青少年正确地悦纳自我,乐观地看待自我,树立自信心、自尊心,是关系到一个人将来生活、事业成功的关键。新世纪需要我们教育者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兴趣和成就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要求。一般来说,青少年动机比较简单,而成就感特别强烈,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不难发现不少学生举手发言的动机不在于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只是希望能通过举手让教师注意自己,享受被教师注意和认同的乐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肤浅而单纯的成就感。在认知方面,青少年也同样,他们常常以兴趣为出发点,对具体材料、具体活动过程感兴趣,对于抽象的理论灌输、因果批评、事理说教则不感兴趣。艺术教育活动以表演、游戏、展示等活动为抓手,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如同样是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主题,艺术教育就可以从全方位营造学习氛围,让青少年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透过表面,理解到事物的内在联系,懂得英雄模范人物的伟大和开展学习英模活动的重要性。如可以开展“英模人物知多少”的绘画竞赛,又可以英雄模范人物的豪言壮语为内容进行书法展示活动,更可以进行饱含激情的歌舞、演讲等表演。在这一系列活动可以人人参与,弥补了注意力容易分散及注意力狭隘等心理弊病。

从满足兴趣出发使艺术教育成为培养青少年自信的“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教学方法十分多样,充满趣味性,所以青少年思维的兴奋度越高,学习的自信就能体现出来,向现实能力转化的速度也就越快。社会心理理论指出,青少年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建立勤奋感。这一时期,青少年通过集中和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工作时感到乐趣,则产生勤奋感,反之就会对自己缺乏信心,产生自卑感。艺术教育强调了它的激励作用,保护了青少年的自信,培养青少年的勤奋,让青少年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和自信的感觉,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蕴含其中。

可塑性又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艺术教育除了让青少年获取知识技能以外,还可以全面塑造他们的整体素质。如舞蹈小组、演出队等表演性较强的兴趣活动,在让青少年获得完美的形体、动作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情感美和作品美,又如在合唱团的教育活动中,指导教师又可以从全方位指导青少年了解歌曲的艺术生命及含义,悉心地将孩子们推进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广阔的知识领域,让青少年对唱歌有全新的感觉。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实践锻炼,尤其是注意力、意志力、毅力等的培养,不经过锻炼只是纸上谈兵,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又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机会、能吸引青少年潜移默化地提高各类心理素质。

五、创新艺术教育,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首先,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艺术教育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艺术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艺术教育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极具新鲜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其次,艺术教育能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艺术教学中的绘画、雕刻等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构图、设计等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艺术手段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艺术教育中大量的使用了归纳、分析等思维方法。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分析归纳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思考的人。

再次,艺术教育能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艺术教育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绘画、舞蹈、器乐等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绘画、器乐等学习中,学生通过练习体会各种功能协调的快乐、分析设计过程、及时反馈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艺术教育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放松便会停滞不前。这种不进则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过程。因此,完全可以认为艺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政治素质提高、良好情感素质的养成,综合能力素质、健康心理素质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艺术教育还能开发青少年的右半脑的功能,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等众多的其他作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广大家长的支持和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积极鼓励广大青少年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去,接受其教育,达到真正实现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

(此文发表在《江西省团校学报》2003年第3期上)

第四篇: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文化模式

——以贵州为例

摘要:贵州省历史源远流长,民族多样性分布广泛,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在贵州省范围内,居住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得天独厚,别具特色的,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谚语诗歌、神话史诗和迷人的音乐舞蹈、戏剧、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民族服饰、古朴的村寨等,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

关键词: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文化、贵州民族文化

正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大学生传播精神文化来维护、发展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缺失。而贵

州的民族文化更是到了很严峻的地步,因此我们不得不在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民族文化的灌输,探讨出一条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坚持主旋律和主导性教育的同时,应当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大学生们不断地从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文化的发展,贵州文化的瑰丽多姿愈益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如何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抢救、保护、开发、研究,搞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大局,而且还会为贵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影

一、弘扬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优秀的贵州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必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

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贵州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锤炼与积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瑰宝精华值得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授。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本的根本,就在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对贵州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21世纪是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竞争激烈的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贵州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弘扬。

(三)加强对贵州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可避免面临国际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冲击已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与民族文化虚无感,热捧美国大片、欧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传统戏剧、古典文学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并发挥本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教育大学生继承、坚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不断吸收精华,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体制变迁的需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服务。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当代的大学生是读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垮掉的一代”,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不重视传统文化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部分高校对待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仍缺乏深刻认识,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与理论上,学校教育存在只注重“学做事”而轻“学做人”,强调“授业”,而忽视“传道”,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成了“教育工厂”,“产品”大多知识能力强而道德素质低。而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方法,青年教师本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效果不佳,教师教学不积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走过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传承和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培育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这两者中任

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要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树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观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地渗透贵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把贵州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最能体现贵州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天长日久,传统文化自然就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思想营养。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摒弃传统死板的灌输型教育方法,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转变 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人生态度、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荣辱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的贵州传统文化素养,使大学生眼中的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位智者,还具有哲人与贤人的风度,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众所周知,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方法的效果受到削弱。高校教师应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而且做到了寓教于乐,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型方法向双向互动的交流型方法的转变。

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蓬勃、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推荐优秀文化产品,建设多形式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文艺作品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围绕弘扬贵州民族传统文化为轴心,向大学生推荐发扬爱国主义、弘扬贵州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大学生提供最美的精神食粮,丰富其精神世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对于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亦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以贵州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系列讲座、研讨会、民族文艺歌舞晚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再次,抓好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舆论宣传载体建设,积极宣传优秀贵州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大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认同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中创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思想政治教育中创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对下面的问题予以回答。

1、你认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创业教育是否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A、效果显著

B、效果不太明显

C、完全没有效果

2、你认为在已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否涉及到了创业的相关内容,联系程度怎样()

A、涉及到了,联系紧密

B、涉及到一部分,但是不全面

C、根本没有涉及到创业方面的内容

3、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中的教师其教学效果满意度如何(A、效果显著,非常满意

B、有一些效果,基本满意

C、流于形式,不满意

4、你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师授课的针对性怎样()

A、针对性强,能够因材施教

B、针对性不太强,只是泛泛的讲授

C、没有针对性,只将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创业实际情况

D、其他

5、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和加强()

A、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B、应多增加成功的创业案例的分析

C、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完善

D、其他,请补充

6、你所在系部是否建立了创业园、成立创业公司或提供创业实践基地()

A、有

B、没有

7、你所在系部是否开展了创业系列讲座()

A、开过

B、从来没开过

8、你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还有哪好的建议?)

下载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社区教育中绽放光彩

    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社区教育中绽放光彩 陈世举 青少年社区教育,既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补充,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社区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不以传授知识技......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共5篇)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如今,运用红色文化以巩固当代大学生道德和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家提倡,红色文化应......

    学生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学生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摘要: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怎样开展大学生政治教育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并在工作中获得一定成绩。然而因......

    教育实习总结(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总结教育实习是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知识应用与实际,同时也是对自己从事任教能力的一次大检验。从2010年10月12日至今共7周时间,实习的同学们积极锻炼,努力地......

    辱观教育的重点在青少年

    育系统以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发布:教育局日期:2006年5月29日一是发挥课堂教学在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针......

    榜样示范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要求

    榜样示范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要求 摘要:我党不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非常注重树立先进典型。树立先进典型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榜......

    评论: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评论: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连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阐述,在社会各界和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