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构成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理论,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跟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为什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形成人类社会主义的基础。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辩证否定观规律的基本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与否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克服又保留。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阻碍作用。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8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它包含着不依赖于主题的客观内容。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各自的发展不完全同步;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11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展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间的分配;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13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动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再次,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14结合军队建设实际(战斗精神)阐述意识能动性表现: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应世界语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4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
二、在军队建设中,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重视战斗精神培育,战斗精神是军队的理想信念,战斗作风,意志品质,勇敢指挥,纪律观念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综合反映。两军对垒不仅是武器装备等物质因素的对抗,也是军人战斗精神较量。我军在成长壮大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战斗精神,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光大这些战斗精神,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15用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认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一是从真理的内容看,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二是从真理的发展趋势看,真理都在无限地发展,不存在最后的终点或不可逾越的界限。真理的相对性表现: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近似的、有限的。一是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层次,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正确反映,不是对全部世界的完整反映。二是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的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的正确反映,总是具有近似的、不完全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都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不能放弃;同时,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并没穷尽真理,一定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构成的真理长河,而且这个过程还将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绝对性、相对性,来之于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总是具体的,因而又称具体真理。说真理是具体的,是指主观符合于客观的正确认识总是局限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和有限的范围内。
16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意义,谈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某些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和革新。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
我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呢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十八界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决定了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了道路。17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而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是对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某些环节方面进行局部调整,它会导致社会发展中的量变。另一种革命性的改革,即在坚持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这会导致社会发展中的部分质变。
社会革命是指促进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社会运动,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斗争形式,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激化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含义和内容: 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效。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构成的思想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理论,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跟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为什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形成人类社会主义的基础。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辩证否定观规律的基本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与否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克服又保留。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阻碍作用。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8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它包含着不依赖于主题的客观内容。2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各自的发展不完全同步;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11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展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间的分配;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13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动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再次,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14结合军队建设实际(战斗精神)阐述意识能动性表现: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持有的积极反应世界语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3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4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
二、在军队建设中,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重视战斗精神培育,战斗精神是军队的理想信念,战斗作风,意志品质,勇敢指挥,纪律观念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综合反映。两军对垒不仅是武器装备等物质因素的对抗,也是军人战斗精神较量。我军在成长壮大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战斗精神,成为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继续发扬光大这些战斗精神,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5用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来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认识的确定性、无条件性。一是从真理的内容看,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二是从真理的发展趋势看,真理都在无限地发展,不存在最后的终点或不可逾越的界限。真理的相对性表现: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近似的、有限的。一是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层次,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正确反映,不是对全部世界的完整反映。二是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的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的正确反映,总是具有近似的、不完全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都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不能放弃;同时,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并没穷尽真理,一定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它。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构成的真理长河,而且这个过程还将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绝对性、相对性,来之于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总是具体的,因而又称具体真理。说真理是具体的,是指主观符合于客观的正确认识总是局限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和有限的范围内。
16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意义,谈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某些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和革新。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
我国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呢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十八界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决定了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了道路。17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而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改革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是对社会制度或体制的某些环节方面进行局部调整,它会导致社会发展中的量变。另一种革命性的改革,即在坚持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这会导致社会发展中的部分质变。
社会革命是指促进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社会运动,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斗争形式,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激化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含义和内容: 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自己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效。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历史进程
含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历史进程: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取得今天成绩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体系
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新旧民主主义分界线:1919年5月4日(中国无产阶级登上舞台)
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主体及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标志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造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本质的科学内涵:贫富差距)
(1987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实质:体制创新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质)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当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致力于发展中国家和非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基本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统一的原则
第三篇: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及马克思主义含义和特征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及马克思主义含义和特征
原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 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恩格斯写于1883年 课文研讨
一、理清文脉
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二、形式特点
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这些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语言准确生动是这篇悼词的又一特点。如第3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用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中的“繁芜丛杂”和“掩盖”。“繁芜丛杂”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繁芜丛杂”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其他段落用词准确、生动的情况也随处可见。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理论贡献:第一,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二,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这是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一面。
实践功绩:创办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这是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演讲词浓郁的感情色彩。
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怀念之情。
2.因为马克思的逝世,给世界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不幸,时间写得非常详细具体,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为的是使人们永远铭记这一刻。
3.“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4.“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三、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关键词语,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1.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3.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4.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四、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开拓课外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马克思主义的涵义、产生条件、理论品质和特征。(P2-16)
答: 含义 :A(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B(1)从狭义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产生条件:A 客观条件:(1)物质经济条件—工业革命(2)政治阶级条件—三大工人政治运动 B主观条件 :(1)社会科学基础
a 三大直接理论来源
b 阶级斗争学说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3)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努力
理论品质:(实践性 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特征: 实践性(最根本)科学性
革命性(含批判性)阶级性
完整性
创新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P28-3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理论意义 第一,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第二,它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它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常碰到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可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4、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P30-31)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32-3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 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另一方面,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7、辩证法的基本特征(P47-53)
A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39)
辩证法可分为: 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维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它包括 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等。
B矛盾、运动、变化的一些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等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P4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即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意义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适度的原则
3、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4、渐进与变革相结合的原则
5、现实意义,反腐倡廉。
1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P46-47)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意义 :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
1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指导意义。(P43-44)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意义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
对待他人、历史、外国文化的态度应该一分为二。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44-45)
关系(1)对立
矛盾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 :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
统一 第一,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和体现普遍性。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1)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2)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
(3)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6(4)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依据 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3、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意义。(课件)
原理 :第一,在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第二,在每一个矛盾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分。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重点论”的前提基础,“重点论”是“两点论”的补充扩展,没有“两点论”就没有“重点论“)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
14、意识的本质与能动作用(P30、P56-57)本质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本身具有能动的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57-59)
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意义)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意义)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从而创造财富。
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发挥(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
(2)付诸实践,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7 含义: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决定性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异同(P66-67)相同点: 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不同点: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缺陷。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1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P68-69)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理论。
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相互包含。
19、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理及意义。(P70-71)
原理:认识的总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有理性认识到实践,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运动过程。
意义:1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尊重群众那个的实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能使我们避免割裂理论和实践二者统一所犯的“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对社会主义阶段的认识。
2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73-75)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8(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意义:1可以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2为我们提供了批判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观点: 绝对主义: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 相对主义: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
(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2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79)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及其意义。原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意义:现实意义,优秀文化的促进作用和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P98)
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02-103)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5、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P130-131)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实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的作用。人民群众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其意义。(P132)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点 意义:(1)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的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27、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哲学原理: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的根本指导原则。
3现实意义:坚持就会成功
28、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辩证关系。(P144-145)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9、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P145)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互相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统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0、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P146-148)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供过于求、供大于求)作用:积极作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1、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P156.158)本质: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意义:1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2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2、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162-163)
实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
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影响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
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剩余价值率、所用资本与所费 资本的差距、预付资本的大小、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3、产业资本是怎样在循环中实现价值增值的。(P165)过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规律。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发点的运动。
第一个阶段: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
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
产资料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
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 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两基本条件:1产业资本三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3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P198-204)
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变化着。迄今为止,依次经历了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和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发展过程。)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在分配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实质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与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出现了收入分配日益社会化的趋势。)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普遍实现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结合,其中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干预起辅助作用。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它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和破坏性降低,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危机各阶段之间的差别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国家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P196-197)含义: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合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原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金融的全球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影响:利: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意味着资源配置成为全球性的了,因而能给各国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好处。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也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积极影响。
弊: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第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第三,各国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等面临全球化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第四,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引发了科学和社会领域里的一系列变革,教育理论从此掌握了科学的武器,揭开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志同道合是友谊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两人在一起生活了 10 天,倾心交谈,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次会见为他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和我相交 40 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马克思说:“我们之间存在的友谊是何等的珍贵!”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有可能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研究,心甘情愿作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该死的生意”,把挣来的钱负担马克思一家的生活。
欧洲 1848 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两人虽然不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欢笑”,但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他们几乎天 13 天都要通信,只要一方回信稍慢一点,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有一次,恩格斯隔了几天没有写信,马克思就写信风趣地问他:“亲爱的恩格斯!你在哭泣还是在欢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既是问候,又是关切。他们这种友谊是前无古人的。
二、“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她随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
三、谈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两个问题(刘世剑)
1.关于第1段的思想感情
感情深沉、含蓄,是这篇悼词的显著特色之一。这在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许多同志正确地指出,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是,为什么叙述的口吻又如此平静呢?让我们先看一看3月15日,即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作者写给弗·阿·左尔格的信。这封信叙述了马克思逝世前两年之中被各种严重疾病折磨的过程,特别是比较细腻地描述了不久前他病危时的情形:“……六个星期以来,每天早晨当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时候,我总是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看看窗帘是不是放下来了。”所以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多么沉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这半句话不仅仅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恩格斯致左尔格的信,见《恩格斯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恩格斯并没有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
另一方面,也许是更值得说明的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它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譬如说,为什么要把马克思的逝世写做“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说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工作,而作者正是因为没有料到他会这样突然逝世,思想感情才发生剧变,产生了极大的悲痛。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从上面引述的信的内容可知,马克思临逝世的一段时间内几乎一直处于病危,已经失掉了工作能力,所以作者每天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去探望他。“3月14日中午,恩格斯来的时候……马克思正似睡非睡。”〔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78年12月第1版,第345页〕两分钟后,他就坐在安乐椅上长眠不醒了。可 14 见悼词中对马克思逝世情景的记叙虽然很简单,却是上述实际情况的如实反映。当然也不是纯客观的记叙,问题是怎样准确地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主观因素。我们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悼词中强调的也是这后一种感受,就是说,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正像作者在那封信中继续写的那样:“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恩格斯论马克思》原注23:唐达鲁士是古希腊神话中吕底亚王,因侮弄诸神被罚沉沦地狱,永世受苦。他身立水中,头上悬挂着果子,每当他想掬水解渴或摘果充饥的时候,水和果子就消失不见。〕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
把这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有助于了解马克思的为人和思想性格,也会加深体味作者对马克思所怀有的极其深切动人的阶级感情。
2.关于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地位
这篇悼词的层次划分是很不一致的,但依据第2段提出的全篇内容的纲(“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觉得除开头的总起和结尾的悼念语外,中间分成评述作为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和评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两部分,是比较合适的。主要分歧是这两部分的界限在哪里,这就牵涉到对第6段在结构中的地位的看法了。
有些同志认为从第6段开始文章已正式转入评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贡献,这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
第一,应当承认这段具有过渡性质。但是它的特点是含有两层过渡:一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讲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第一层过渡属于同一部分内的联系,是本段内容的重点,因此说第6段属上比较稳妥。这需要从悼词的思想内容出发作一些具体分析。
应看到,作者在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的时候,并未限于单纯地介绍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进一步说明了他所以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2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十分了解他这种观点的恩格斯在悼词中也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注意:这句应看做第6段的分论点。)这些话表明了马克思对科学事业的总看法即他的革命的科学观。马克思在一生中所以能排除任何困难、险阻,不知疲倦地攀登科学高峰,就是因为他早就牢固地树立了这种正确的科学观,具有崇高的目的和强大的动力。只有明确地揭示这一点,才会使人们看清一个完全新型的“科学巨匠”的全貌。马克思不是远离革命实践的书房里的学者,而是一位同实际革命斗争血肉相连的生气勃勃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创始人。恩格斯写第6段的意图也就在于此。当然,从第二层过渡看,这样写也使得科学家马克思和革命家 15 马克思衔接起来,这虽是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但也仅仅是过渡,不能说已经正式转入写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贡献。
其次,怎样理解第6段头一句话也关系到对这段在全篇结构中的地位的认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乍一看,这句很像是对3、4、5段的总结,那么下面的文字自然也就是开启了另一部分内容的论述,但细一推敲则不然。
3、4段具体写两大发现。5段笼统提到其他发现,同时也概括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这实际已经起到了总结马克思科研成就的作用了。而这句话的“这样”两字,是直承第5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是浅尝辄止”等,而不是对于整个前一部分的总结。与这句相关联的第二句:“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也同样不能理解为马克思对科学事业的贡献远不如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如果这样理解,就意味着把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和革命家的马克思对立起来,并且认为后者优于前者。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马克思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尽管可以相对分为创立革命理论和从事革命实践两个方面,但它们是统一在一起的。第7段所列举的马克思革命事迹也可作为证明。何况,在一定意义上讲,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武器──即后文所说的“某种方式”,恐怕更足以说明马克思的特点。
由此联想到应该如何认识整篇悼词结构的问题。悼词的整个结构显然十分严谨,各部分之间,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统一;作为科学巨匠,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的统一;作为革命家,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等等。这恰恰证明马克思身上各种优秀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恩格斯在结构文章时,正是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另外,作者也善于运用适当的结构手段来显示和加强这种内在联系。这两个因素,促使悼词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相互为用、步步深入等特点,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大约这也是我们分析结构时不易取得一致意见的一个原因吧。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黄国荣)
政论文,特别是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语言富于逻辑性。为了做到条理严密,气势畅达,描述复杂的事物,表达精密的思想和阐明深奥的道理,有时用到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句子中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较多。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种句子的思想内容,我们必须对它的语言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才可能做到政治思想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就曾做过这样的尝试。现举教学该课中一个180多字的长句为例做一个说明。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语言形式来理解它的思想内容的:
(1)去枝叶,找主干。由于这一复杂长句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同学们经过分析找到了这个句子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 16 律”。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和说明作用的。找到了这个主干,我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样,抓住了这一长句的主干,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认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2)抓主干,理枝叶。去枝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主干。抓住主干以后,又须回过头来清理枝叶。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的。我启发学生弄清“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比喻是修饰主干中“发现”一词的状语,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则对意义的伟大更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这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大飞跃,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无限广阔的前景。“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突出了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内容上的具体阐述。
(3)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在插说中,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为什么说历来的意识形态“繁芜丛杂”呢?它们为什么要“掩盖”这一简单事实呢?我引导学生理解“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这里用反动意识形态为剥削散布重重迷雾来反衬马克思从简单事实中揭示真理所经历的复杂斗争和所具有的伟大意义。“繁芜丛杂”和“掩盖”中的比拟用得十分生动。
“经济发展阶段”之前,一连贯之以“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三个定语,限制非常严密,语言非常准确。这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关系。
(4)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这句话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第一层,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层,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层,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述三层意思之间也有个严密的推理过程。这三层意思不是平行的。分号以前的第一层意思是分号以后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意思的推理的总的出发点,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所以”。分号以后这个推论本身又是一个推理。第二层意思既是第一层意思的推论,又是第三层意思的依据,这个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因而”。
在世界著名演讲中,恩格斯的这篇演讲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乍一看,通篇语言都极其寻常;细一读,感到在普通的词语之中,有着高超的艺术形式,以及由这一形式所表现出的炽烈情感、伟大思想。在此,我们仅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对这篇演讲进行一些分析。
拈连。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此段文字中有两处用了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
借代。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移用。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泛指某些没有东西的地方,用在此处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伟大是无人能够替代的,马克思逝世后对伟大事业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填补的,使语句顿生活意。“词语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从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喻。演讲者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递进。通篇演讲使用递进手法之处甚多,且处处恰到好处。历数马克思的重大发现时,演讲者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一进一退,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马克思一生的实际革命活动时,演讲者又说:“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这里明退实进,再次点明了马克思功盖天下的地位和作用。演讲结束时,恩格斯以十分委婉的语气断言:“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一礼貌而朴实的语言,以转折递进的方法,中肯含蓄地颂扬了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坚定和道德品质的崇高。
寻常的语言、平易的风格和艺术的组合,使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一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来是极有道理的。
抓住上述的关联词语,讲清它们的语法作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冒号以后这个四重复句内部复杂严谨的推理过程,从而正确理解恩格斯在这一句话里所表达的精密的思想,深奥的道理,掌握这里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作品赏析
导入:今年的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186周年纪念日,而他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123年了。人们常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世界人民对于马克思的怀念仍然没有退去。
在1999年,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他是一位时代的巨人,他总结了资本主义 18 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看着这篇文章的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讲词。
所谓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一般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慰问家属。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1.理清文章的结构
了解了悼词的结构特点,这篇文章又是很有代表性的悼词。现在,大家能不能划分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呢?
第一部分(§1)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我们先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也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先齐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参考:
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交代具体时间,就强调了这是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这个具体的时间,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2、为什么要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
参考: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没能陪在他身边,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3、作者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用“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跳动” ?
参考:①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又写出了“生命不息,思考不止”的生命状态。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
②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涵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
明确:讳饰手法。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4、“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马克思病危状况,对工作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看文章的第二部分(2-7段)。
这部分主要是论述马克思的贡献。请同学们把课文再速读一遍,排一排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
理论贡献 ①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家)②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历史科学)③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实践贡献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革命家)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对于无产阶级)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最伟大的贡献)
作者是怎样综合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第2段)
巨大损失(伟大贡献)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5、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去世带来的后果,也揭示了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这位伟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与“不久”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强调了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也是一个过渡段,引出下文。
恩格斯认为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6)。(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
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第6段是也是一个明显的过渡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总结前面的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与下面第7段第一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遥相呼应,说明开始转向对他革命实践贡献的描述。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思考:能不能把“对于”换成“和”?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
最后一部分(8,9段)
8段第一句是一个承递性的句子。
1.思考:“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明确:“这样”是指上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①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却十分无力②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表明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畏的气魄。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文章特点
结构: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情感:含蓄深沉
本文是一篇悼词,但不是普通悼词,是一位革命家对另一位革命家的悼念。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好朋友,面对他的逝世,沉痛悲伤在所难免。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友,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他把悲痛体现得含蓄而深沉,努力用对马克思思想和事业的赞颂来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英勇战斗,本文在 21 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2.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优秀成果,尤其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它即否定了旧事物的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又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共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3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4.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它的具体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的自己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3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48.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使得它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5.空想社会主义:法国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6.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9.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10.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怎样学习马克思精神)
11.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1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5.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16.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7.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基础。
18.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9.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20.联系和发展是辩证唯物法的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的,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能面临的重大课题。
2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制在量上的扩张。24.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25.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26.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7.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进行处理,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8.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9.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3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3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36.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7.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中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8.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39.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成了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40.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4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2.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3.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4.(单双选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5.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46.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保护私有制的政治手段。
47.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
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西方八国集首脑会议。
5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原因。(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作用。
52.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3.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5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55.275页第二题答案: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它包含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彼此联接,通向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要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
5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第五篇:含义博大精深
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含义博大精深
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