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含义

时间:2019-05-14 15:0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人为本含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人为本含义》。

第一篇:以人为本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物质财富极端匮乏的年代,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必然的、合理的。然而,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在当代中国,提出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的,是对过去只追求经济增长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的超越。

人又是一切活动的手段。因而,以人为本又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要创造成果,人要凭其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为此,就必须为劳动者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反对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

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在当前特别要求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由此,它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社会上存在的贫困群体和精英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更要尊重他们的~,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大多数人在社会转型中丧失利益且得不到有效帮助,改革不仅难以继续下去,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一个社会和谐不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取决于精英群体对待贫困群体的态度。所以,贫困群体更应受到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也要求尊重社会精英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这里的精英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应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一个社会是否具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社会精英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贡献。

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做物,而不是当做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人当做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开始关注人类发展,并强调把人的能力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对我国来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当人凭其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由此,社会应尽力让每个人能各得其所,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

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必须澄清一种模糊认识,即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讲,有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以人为本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把人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既强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又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以人为本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及其缺陷。从逻辑上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人又以主体的姿态面对自然,要认识、改造自然。但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到了近代,出现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伴随着科技理性主义的发展,西方社会发生了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这种对理性主义的弘扬,对主体的赞美,使得人类只承认人的价值,而轻视人以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如果说自然有价值,也仅仅是作为工具的价值。这就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对立的两极,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模式。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

在这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们通过改造自然,获得财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却由于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从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人的生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也因此受到广泛的批评。面对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上述缺陷,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者就把这种只关心人自身的存在和利益,把其他自然物仅仅作为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的占有物来对待的观点,称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他们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主张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主张人类应放弃一切干涉、破坏生态系统的技术、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存在物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和平共处。这实际上主张的是一种相对人类中心主义。

以人为本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在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以人为本是将人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的。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这应是一种合理的生存活动。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把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一一提供完备,因此,人类要不断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正是在同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才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而且也通过不断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而发展自己。但在人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如果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对自然的破坏,从而也会造成人类生存危机。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以人为本,是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首先,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改造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生活资料的活动,是合理的、应该肯定的生存活动,人要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其次,人在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人区别动物之所在。就是说,人类能够超脱自身需要的狭隘束缚,而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出发,去进行促进自然万物共存共荣共进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平衡许可的范围内,或者说,可以坚持以人类为中心,但不能以牺牲人以外的价值为代价。只有当人类尊重人以外的价值时,才能真正实现以人类为中心。这就是以人为本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以人为本与公民社会、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臣民社会,这一社会的特征就是臣对君、民对官的服从与依附的等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往往是以权力为本或以官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现代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是由臣民社会走向公民社会。所谓公民社会,就是人和人之间具有平等的权利、独立人格、机会和规则的社会。在这一社会,法治高于人治,权利大于权力,法理高于人情,自主高于依附,公权高于特权,治理高于管制,能力因素高于非能力因素,非权力因素高于权力因素,民本高于官本。显然,这种公民社会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

建立公民社会需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即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在实现以人为本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政府较注重对人的管制,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管制型政府。这种管制型政府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理念支撑,就是“官本位”。在管制型政府的框架内,难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从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对这种政府可以做这样理解:首先,个人的政治权利、独立人格、主体性以及~能受到政府的保障。其次,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一种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这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身份制、等级制、劳动管理体制和户籍制,以及不同单位和不同行业之间缺乏的合理流动机制,是影响以人为本实现的体制障碍。市场经济自身也在要求社会转型,即由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由身份社会走向实力社会,由依附社会走向自立社会,由静态社会走向流动社会,由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这样的社会要求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如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等,其目的就在于把被束缚的、依附的和狭隘的“单位的人”变成开放的、独立的和靠能力素质立足的“社会的人”,并给人以相对平等的权利、人格、机会和规则。这种人的解放,不仅可以克服人的自身局限、地域局限、职业局限和社会关系局限,还可以促进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和世界的广泛交往与交流,并在这种交往和交流中,充分学习和利用社会的发展成果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最后,在政府的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行为的理性自觉程度较高,多数人遵循法大于权、理大于“情”的原则,注重使自己的政治行为受法治、制度和程序约束,限制公共权力运行中的随意性。显然,在这种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中,以人为本的地位得到了应有体现。

第二篇:以人为本的三层含义缺一不可

以人为本的三层含义缺一不可

------------------

□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

□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

□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学者论坛■吴忠民

现在,人们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中国社会当中越来越深入人心,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健康推进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积极影响。不过,应当看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实际上有三层含义。对于其中任何一项含义的忽视,均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误导效应,从而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

不能否认的是,长期以来中国十分热衷于追求高速度的发展,而且主要是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人们往往把发展问题归于一个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进而又将衡量发展成功与否的尺度也归于一个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问题,亦即GDP的高增长率。人们简单地以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自然推动力,只要把经济搞好,其他方面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进步。换句话讲,要想使整个社会尽快改变面貌,就必须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这些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有时,即便是客观的现实迫使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了下来,但人们对于经济高增长的情结依然是根深蒂固。其结果是,高速的经济增长虽然带来了高速的财富积累,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效应,比如,造成了人类生活所必须依赖的生态环境的明显破坏。2003年,我国已经有11个省市的103个县级以上的城市供水短缺。2003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7%,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6%。1997-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下降至18.51亿亩。2003年,中国环境损失占国民收入(GNI)的比例高达3.12%,远远高于世界0.81%的平均水平。发展的现实情况提醒人们:只有以人为本位的发展方是正确与合理的发展。只有以人为本位,方可解决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各种层次的需要。就此而言,追求发达的经济只是手段性的东西。经济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只是见物不见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其要旨在于消除经济发展的被动自发性,确立起人对经济的主体性地位,使经济的发展更富有合理性、更具有效应性,使经济更能为人所用、更有利于基本民生状况的改善,进而使整个发展过程正常展开。

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即:随着社会发展进

程的推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应当相应地更加得到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应当相应地不断得以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相应地持续不断地得以满足、其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得以不断的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页)相反,如果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群体少数社会成员一方,那么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

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要。当一个社会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这时如果强调“人人共享”的事情,那就说明这个社会的“大脑”出现了诸如过于理想化甚至是幻觉化的问题。相反,如果一个社会具备了或部分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并且有着这一方面的要求却不将共享问题予以实施或部分地予以实施,那就说明这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出现了问题。

我们在改革与发展中,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力,这是毫无疑问的。现代化建设固然需要社会成员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这种代价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反思这些年的一些做法,我们在考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时,往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也就是过多地考虑社会成员的承受力。这种做法是很不全面的,过于功利化,立足点有问题。在某个特殊的时期,这种立足点还有一定的策略意义,但无论如何不应当长久。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地多考虑如何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问题。不能将社会成员视为被动之物,不能总是立足于让社会成员承受些什么,而是应当立足于让民众不断地获得些什么。改革开放20多年了,我们应该考虑让广大的民众普遍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个能力。只有坚持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使改革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内需,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以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源,从而为发展提供一种持久有效的推动力量。

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社会发展应当是以大多数人为本位的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公民)为本位的发展。以人为本只有落实到个体人那里,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社会是由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如果漠视个体人的基本权利,那么就不可能做到以人为本。个体人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具有前提性的意义。“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6页)个体人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我意识”的具备和基本权利的拥有。个体人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独立的自我选择意识和自我的责任能力,个体人的基本权利则表现在平等的公民权等多个方面。自然,每一个社会成员对于社会也是有义务的,只不过这种义务与权利应当是对称的,而不是单方面的。

国家和集体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和合理利益提供必要的保护,即:尊重与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否则,国家和集体便没有了意义,其存在的正当性理由便会受到损害。显然,如果没有这一条的话,那么,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难以同形形色色的平均主义真正地区分开来。历史的经验证明,正是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常常容易出现有害的情形。

如果一个社会只是笼统地讲以社会整体为本,而只是将个体人公正对待问题作为顺带的、次要的、附属的事情,那么,这样的以人为本只能是一种“抽象的”、表面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有违以人为本的初衷,因而不可能具有实际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情形就很能说明问题。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由于对个体人意义的忽视,由于对社会成员的平等公民权(自然人基本权利)的漠视,由于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强的对于阶级的人身依附性,从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阶级。而在高扬阶级意识的年代,阶级与阶级之间又不可能是平等的,所以,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不可能形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每个个体人来说具有普遍的、平等的对待。建国30年间中国一直没能够制定出同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完整的《民法典》(民法体系),便是明证。既然如此,那么,社会成员作为公民来说的许多基本权利和基本权益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社会也就由此而丧失了活力。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只是笼统地强调以社会整体为本而忽略了个体人基本权利的极端重要性,便有可能形成一种极端性的有害导向,即:形成类似于“集体的事再小也是最大的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最小的事”、“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偏执观念。一旦如此,就很容易出现多数人左右一切,随时有可能以国家和集体的名义,或者是以多数人利益的名义来牺牲少数人合理利益的情形。在这方面,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的所作所为以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都是典型的事例。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平等权利的保护,每一个个体人自主发展的合理空间能够得到保护,其合理利益的边界能够得到确立。这一点,无论是对于社会成员来说,还是对于社会共同体而言,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第一,对于每一个作为个体人的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如果社会能够有效地保证其基本的平等权利,那么,就可以将每个社会成员生存底线的确保和个人自由发展空间的保护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通过个体人平等权利的保证,可以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效地理顺社会的利益结构。通过对每一位社会成员平等的基本权利的保证,有助于做到对每一个社会阶层合理利益的保护,从而理顺社会的整体利益结构,实现整个社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局面。这样一种情形,无论是对富人还是对贫困者都是有利的,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说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在不小的程度上能够防止“劫贫济富”现象发生的话,那么,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则能在不小的程度上防止“劫富济贫”现象的发生。

第三,通过个体人平等权利的保证,有助于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保证问题的具体落实,而防止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实际利益可能出现“虚化”的情形。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个体人的平等权利有着一定的边界。一旦越过这个边界,便会造成缺乏正当性的、极端化的个人主义行为,便会造成负面的社会效应。就一般情形而言,常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有害的行为:

第一,损害社会共同体有机团结的极端化个人主义行为。这是一种损害社会共同体和个体人之间合理关系的有害行为。极端化的个人主义只是单方面地强调个体人的权利,强调个体人凌驾于社会共同体之上,却轻视个体人对于社会共同体所负有的义务和责任;强调社会共同体对自身所提供的种种保护和便利,却轻视社会公共利益,忽视自己对社会共同体所必须做的贡献。极端化的个人主义一旦成为不是一种十分个别的,而是成为一种在某种范围流行的现象,那么,便会不可避免地损害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社会共同体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的程度,削弱社会的活力,从而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造成十分有害的负面影响。极端化的个人主义行为流行的范围越大,其负面效应也就越严重。

第二,损害他人利益的极端化个人主义行为。这是一种损害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关系的有害行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每个人活动空间的有限性等原因,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实际上是有一定边界的。问题在于,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利益冲动去行事,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损害他人的自由和平等、侵占他人的合理利益。

由此可见,在强调以个体人为本、重视保护个体人平等权利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极端化的个人主义现象的出现,否则便会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初衷。

具体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来说,以人为本的三层含义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的第一层含义有助于解决盲目追求GDP的非科学的发展观问题;以人为本的第二层含义有助于解决多数人分享不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第三层含义则有助于防止出现平均主义抬头、有可能抬头以及公权不恰当扩张等诸多不利的情形。

近年来,中国在以人为本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不少方面仍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其大致状况是:现在第一层面上的问题即发展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经济为本的问题已经开始得到明显重视、就整体而言正处在予以系统解决的状态;第二层面上的问题即发展应当是以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问题开始受到重视,进展明显;但第三层面上的问题即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个体人为本的发展问题,只是处在刚刚开始引起关注的阶段,尚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

第三篇:浅谈以人为本

浅谈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把人作为企业发展的资本,也是根本,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要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把这种思想融入到管理理念上,要把它当作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一切管理行为都要基于分析人、总结人的基础之上,要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要规范员工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上进心,有大局观,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能够做到“视厂如家”,要教育员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那些经过教育仍不能认同企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人则应去除,以免破坏公司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引进、调动、激励机制,要建立良好的员工教育、培训机制,使员工的知识、技能不断得到提高,为员工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提供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能感觉到工作的乐趣和享受工作的成就感。

要做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善待员工,为员工的利益着想,广采博取,集思广益,要关注员工思想动态,积极开展员工思想教育,及时消除员工的消极思想,解决员工的困难,营造一个员工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和谐工作环境。

要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重视人才能力、素质、潜力为指导的选人方针,为企业发展筹备良好的人才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也在变化,个性化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要多了解员工的需求,实行以多种方式满足员工需求。重点培养员工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第四篇:以人为本(范文)

以人为本,争创特色学校

---不断创新的龙塘坳小学 我校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理念,提出了“教学生六年,为学生着想六十年,为国家民族着想一百年”的可持续发展性教育思想,倡导师生平等,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建立起师生互相尊重信任,合作学习的新型关系。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石阡县石固乡龙塘坳小学位于石阡县东面,是石阡的东大门的第一所村级完小,与江口县闽孝镇接壤,毗邻印江县洋溪镇。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70余人,6个教学班,教职工15人,校园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2、现状分析。

(1)办学优势:一是领导班子目标一致、高效务实、团结协作。二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和学校管理的不断完善,各级领导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信任及支持,增强了我们办好学校的信心。三是学校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在管理运行过程中,注重实施“凝聚力工程”,最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四是学校新建学生宿舍工程即将启动,从根本上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形成规模办学走势,促进学校形成良性循环。

(2)存在问题:一是由于受所处山区地理位置的影响,接收新鲜事物较慢,教学思路不新,在教研和科研上不够平衡,缺少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专任教师,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计算机应用水平低,教学课件的制作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方面需不断提高。三是开展学校特色项目与社会劳动实践活动较薄弱。四是硬件建设中的教学配套设施空缺甚多。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体育器材、图书更新等。五是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办学理念和规划目标。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

办学目标:抓常规,提质量,规范加优质;有特色,有创新,示范竟一流。

1.总体目标: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学科平衡、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理念先进,有开拓创新意识,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群体。

(3)创设基础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的办学条件。

(4)建立一整套科学、人文、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

通过狠抓校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特色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力争到2015年,把我校建设成规模适度、环境优美、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村级小学,以后利用2-3年时间,向“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质量”的示范学校目标发起冲刺。

第五篇:含义博大精深

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含义博大精深

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认识,下面就具体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认识。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下载以人为本含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人为本含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人合一是什么含义?

    天人合一是什么含义? 天人合一,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告诉我们人和天是一个整体,息息相通,息息相关,同心同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是小宇宙,天体是大宇宙。人体是天体的一个缩影,......

    一些英文名字及含义(范文模版)

    男生 Aaron 受神感召的/开通的 Adam 世上第一个男人/男性 Adrian 住在海边的人 Alan 英俊的/熟悉的朋友 Albert 尊贵的/聪明的 Alex/Alexander 人类保卫者 Alfred 睿智的参......

    标志及其含义

    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行标从总体上看是古钱形状代表银行,“中”字代表中国;外圆表明中国银行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大银行。 2 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

    金钥匙含义

    CONCIERGE是一个非常法国化的单词,通常被译为酒店里的“礼宾司”。1929年10月6日,11位来自巴黎各大酒店的礼宾司聚集在一起,建立友谊和协作,这就是金钥匙组织的雏形。1952年4月2......

    成语含义(最终定稿)

    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动作)龙争虎斗:形容比赛很激烈。马到成功: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很顺利)鸡犬不宁:形容骚扰得厉害, 狐朋狗友:泛指一些不务正业的。(狡猾,汪) 牛鬼......

    文化含义

    文化含义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

    企业文化及其含义

    一、企业文化及其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包括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

    各类徽标含义

    各类徽标含义 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