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历史倒退的循环推动社会发展
以历史倒退的循环推动社会的发展
纵观古今之历史,从来不曾有过永恒的执政者。秦王政灭六国、夺九鼎,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并规定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却二世而亡,牛气冲天的秦王朝仅存15年,不意成为亢龙有悔的经典注脚。
中国名义上历时最长的朝代是周朝,近800年;最短的朝代是五代时期的后汉,不到3年;如果胸襟放宽一点,那么国祚只有19个月的北辽当为最短。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兴衰中,整体性的朝代更替就有18次,大大小小的政权更迭则未计其数,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百十年。
这就是历史。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历史并未终结,仍是在这一规律的支配约束下缓慢间或激越前行。
政权的交接,朝代的更替,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自政权出现开始,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发展过程,尽管或许有曲折和反复,但总的发展趋势却是前进的。
在中国社会,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伴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从整体上看,由奴隶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制度的变化映射出国家性质的转变。而在中国封建社会,每一个王朝的更替,实际
也是一个社会曲折,反复发展的过程,而在此期间,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对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述评:汉代、唐代、宋代、明代和清代,主要涉及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而且,从整体上看,钱穆先生是崇汉唐而抑明清。根据钱穆先生的观点,在汉唐乃至宋,其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的还是体现的是一种“民主”的色彩,虽然这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封建阶级内部的民主,但相比于明清时期不断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谈及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绝大多数人都想到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把封建社会制度等同于封建君主专制这度,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中国历史并非一部皇权专制史,早期皇权受政府制约,即在历史教材中被淡化的皇权与相权的制约,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三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才得到解决,而结果是君主专制大大加强。在明代以前,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监察权,皇权实际上受到很大的制约,虽然在此期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但,从此也可以看出,并非是皇权专制。唐代的中央在秦汉皇权与相权矛盾重重的教训中,在魏晋南北朝“三省”制的基础上采用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实际分割了相
权,而由此皇权相对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同时,中央“尚书省”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提高了中央办事效率。宋朝,中央则采用“两院制”,“中书省”掌行政权,“枢密院”掌军权,实际分割宰相的军权,同时又设“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从汉代到明初,虽然在相权与皇权的斗争中,相权处于不断被削弱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权的存在对皇权起到很大一部分的制约作用。
到明代,明太祖以“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而逐渐形成“内阁制”,内阁的存在使皇权进一步集中,由内阁决策国家大事,然后向皇帝请示,这样,内阁则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团”,只是掌握决策的草拟权,而真正决定决策是否执行的则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朝通过这种方式将国家权力揽在皇帝手中。当然,这样,也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隐患,这里则不过多提及。清代,清初仍采用原先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国家大事,而后从康熙帝设“南书房”,一直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使中央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不同于“内阁”,而是皇帝直接参加军机大臣会议,直接作出决策,直接发到各个地方,中途即使是军机大臣也无权查看决策的内容。
以上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专制”来看,而“中央集权”,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汉初分封诸王,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而一般而言,各藩王国的独立性较强,在中央
与地方矛盾爆发后,一场针对中央“削藩”的“七国之乱”也有此产生。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全面推行郡县,当时全国一百多个郡,抬手的名位都和九卿差不多,因此随时中央政府大一统的局面,虽是地方行政区域划分的比较小,却不感觉这个中央政府高高在上。唐朝,地方上形成“州,郡,县”三级,后又分全国为十“道”,又中央选任“观察使”,实际掌握地方最高权力。而唐代在边疆地区设“节度使”,掌军政大权,逐渐形成“藩镇”。而为有效对抗少数民族的侵扰,多委任武人为边疆节度使,实质形成一种“武人割据”的局面,逐渐演变,以至尾大不掉。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王朝也由此衰败,进入“五代十国”的混战时期。宋代,在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后,采用“强中央,弱地方”的策略,收回节度使的兵权,划分地方“路,州,县”三级,又设“帅,漕,宪,仓”四司,并由地方挑选精兵入京,组成“禁军”,实则不断削弱地方的财权与军权。在此基础上,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只是实力不够,因而,宋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不断遭受外族侵扰,而又无力有效抗击的朝代。
而到明,清两代地方,则是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中央却是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明朝在地方设三司使,分别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掌管地方的“行政,监察和军事”,逐级对上负责,形成中央对地方的一级一级的绝对控制。清朝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将中央集权不断完善,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
汉唐到明清,中央-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地方-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总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形成与完善,以此理解钱穆先生扬汉唐而抑明清,不难发现,钱穆先生所要褒扬的是“汉,唐”时的政治制度上的所表现出的一种封建社会的“相对民主”。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事物总是有一个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也就是由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汉唐时期的封建制度中所映射出的“相对民主“发展到明清,则完全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取代,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无疑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退步。
自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成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在西方各国确立,由资本主义民主取代封建专制,实现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进步。而此时的中国,却仍处在清王朝不断加强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固步自封中,正处于历史发展倒退的河流中。由此中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也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埋下祸根。
仅观从汉唐到明清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与汉唐宋三代相比,并不进步,甚至是倒退了,尤其是清朝,按照钱老的说法,清代的政治制度不能称为制度,而只是法术。
虽然由汉唐到明清,从政治制度上来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社会总体发展趋势还是向前的,这种历史发展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可以说是在一种矛盾的循环中不断前进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是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发展过程,尽管或许有曲折和反复,但总的发展趋势却是前进的。” 不管中国社会是在怎样的发展,前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5000多年来总也走不出兴衰治乱、王朝更替的怪圈。一个显赫的王朝存在二三百年,然后是另一个王朝取而代之,中国在这方面更多的只是循环而没有进步。当社会混乱之时,人心思定,于是有一个人带领一班人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基于对**的印象和恐惧,劳动人民接受一个统一的新的王朝的统治,而统治阶层对于**之痛有亲身体会,因此也能够励精图治,政治较为清廉,社会经济得到逐步发展,到了王朝的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贫富差距过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矛盾激化,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逐渐丧失,于是底层民众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反对现存王朝的起义,战争意味着社会的**及对社会曾经积累的财富的破坏,战争也荡平了曾经存在的贫富差距。在**中,一批新人建立了新的王朝,新的统治者接受了前朝覆亡的教训,于是出现“大治”,然后是再次的“大乱”,如此往复循环。
这样的往复循环,实质上也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正如封建制度般,封建社会也是在一个矛盾的循环中不断发展,直至他的弊端完全暴露,而最终出现社会历史进程的前进,即一次质的发展,而不再是原地探索式的改革发展。
第二篇:以民为本推动乡村社会发展
以民为本推动乡村社会发展
——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尝试
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以下简称“新农村试验区”)地处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由广东省农业厅、国开行广东分行、清远市政府、佛冈县政府四方共建,2011年12月启动。新农村试验区成立以来,在整体规划、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生态共建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取得一定突破,形成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的新农村建设“星之火I”模式。新农村试验区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紧抓经济发展需求,以民为本,着力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制衡机制,塑造合格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与市场合理对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尝试重构乡村自治,实现有效农村社会治理,以农村人、才、物的协同发展推动乡村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实做活农村经济组织打造合格市场经济主体
打造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社,做实做活最基本经济单元。基于当地农村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一级的客观事实,试验区着力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农村产权确权到户为基础,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向现代合作经济转型。试验区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社,农民经济合作社又在经济联合社框架下设立信用部、推广部、供销部等部门,在农村最基层打造经济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经济共同体,形成社员间多元化利益联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并激活现代生产要素。试验区注重培育并引进家庭农场、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发展品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有效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市场竞争力。试验区成立的新青年苗木合作社、大田农民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在实现农村土地集约经营的同时,实现农民组织化。
成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农村经济组织新体系。新农村试验区成立投资与服务有限公司,并以此为连接,以数个、数十个农民经济合作社或农户为支撑,成立“新农村投资公司+现代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信用合作部会员”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实现网络化农业经营体系与组团式资源共享格局。
发展农民合作协会等社会组织,夯实发展的组织基础。在农民经济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构建起的农民经济组织体系之外,试验区鼓励农民按照地缘、业缘、趣缘等发展社会自组织,在管委会引导与参与下,发展多样化农民合作协会,促进农民的共谋、共建、共管、共享。
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促进新农村共建与共享
创新农民参与机制。新农村试验区通过产权改革固化农民的土地权益,通过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同时,通过新型专业合作社的建构,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
建立起多元利益联结体系,形成多种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将农民融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各种经济组织的打造,为农民提供了经济合作与利益诉求的多元平台和组织支撑,农民成为新农村发展的利益分享者和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
创新农民管理机制。试验区积极打造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界定与分配方式创新等加强农民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上采用“基本收益+福利”的方式,而福利的多寡则主要按照农户的信用积分考量。试验区运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平台,以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村干部管理积分、个人信息档案等方式,构建信息化、制度化、便捷化的农民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再将村务管理平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济合作社等系统联网,提升村务信息透明度。探索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力求新农村治理现代化
拓展村民自治空间,形成多元自治体系。试验区根据群众需要成立妇女协会、儿童权益保护协会以及舞狮协会、篮球协会等多元社会组织,由这些社会自组织进行多领域的社会自治。另一方面,借助农民经济合作社内的理事会与监事会等激活最基本社会单元的村民自治,在农民经济合作社这一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内部打造自治共同体,实现以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与农业企业有效参与的多元自治。
创新基层党建方式,转变党对基层领导方式。试验区在发
展党员、培养党员、管理党员的全程,引入竞争理念与竞争机制,鼓励广大基层党员竞选其他基层组织成员来体现党的先进性,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农村社会的先锋组织;同时,着力转变党对基层的领导方式,让党组织从具体事务中脱离出来,从经济事务与社会事务中脱离出来。
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下移。在实践中,重点推进几个方面:在原行政村层面成立公共服务站,实现公共服务下移;发展基层民主,逐步形成基层行政机构尤其是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由群众选举、向群众负责的机制;整合涉农资金,加强涉农资金投放的透明度与集中度。
第三篇: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0 18:50: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包括自然生态建设,还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努力建设政治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着力打造风清气正、凝心聚力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政治生态环境,一是始终注重思想政治建设。在实践中,我们持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让干部群众打开解放思想的“总阀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破除封闭观念,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行唐有潜力、有希望”上来,进一步坚定行唐必兴的信念。同时,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大规模培训乡村干部,创办“星期天党校”,改进基层支部“两会一课”等形式,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动权,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建设对于建设政治生态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始终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按照“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狠抓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以强化民主集中制建设为根本,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注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干群沟通联系渠道进一步畅通;开展“查找不足、履行责任、促进工作”集中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探索建立以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为终极目的的“责任到位工作机制”,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着力打造统筹兼顾、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生态环境,一是坚持好中求快,始终把“好”字放在首位,严把环评关,提高新上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驻。二是狠抓节能减排,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同时,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思路,持之以恒地推进绿色项目建设。三是坚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不搞政绩工程。在实践中,我们加强金融创新,成立行唐县光彩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职能,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审批程序,精简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广大企业发展服务。
着力打造崇尚文明、昂扬向上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文化生态环境,一是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导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抓实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二是围绕提升干群素质,组织实施“干群素质提升工程”,分领导干部、一般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三个层面,采取不同的活动和形式提升素质。三是围绕提升文化品位,深入开展“强素质 重品行”全民读书月等文化活动,提升干部群众和特色产业的文化品位。
着力打造生活富裕、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坚持以民生为根本,实实在在地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群众对发展有信心、对生活有憧憬,不断增强幸福感。二是着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安全、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着眼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落实低保救助制度,使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作者:李震国
来源:《河北日报》
第四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主题,突出农业基础的优先地位,大力实施“农业立镇”战略,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22%;粮食总产量达到9.5万吨,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
实现5567元,同比增长12%,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连续四年被评为农业生产先进镇。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镇作为全县农业大镇,我们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入手,认真组织实施了水利化、农机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镇充分利用龙头桥灌区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力加强了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完成了前进至东进段4. 7公里 高标准的堤、涵、桥主要骨干水利工程,总投资近千万元。同时,在农业开发办的帮扶下,又投资700余万元,完善了前进灌区配套工程,修筑了标准化硬质沙石田间路 7公里,新植农防林带两条 14公里。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镇已组建农机合作社2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3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1500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3%。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我镇认真开展了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2008年,全镇共完成整地任务12.3万亩,其中,深松整地7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25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秧大棚4.5万平方米,建立了高标准蔬菜基地2个,农业阳光保险面积达13.3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07年的 278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 350公斤,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加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为重点,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我们着重加大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全镇南部烤烟、北部大豆、中部水稻的种植格局,在镇南部永红村建立了千亩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镇中部兴旺村、庆东村建立了千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北部新城村和卫东村建立了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为把基地培育成亮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镇党委确定了一名副科级领导专门抓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每个示范基地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使每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生产上都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并建立了统一的生产档案,使基地生产逐步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一年来,我镇新城村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兴旺村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多次代表县里迎接国家、省、市、领导检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2008年秋,在县农委的大力扶持下,兴旺村新建的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育秧面积 4万平方米,水稻高台集中育秧大棚基地迎接全市农业秋季三项重点工作拉练检查,并受到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较好的推动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以开展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我镇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2008年,按照县委、县政府重点推进 “农村三项重点工程”的部署,我镇将“农村三项重点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克服了重重困难,加强领导,强化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果。修建通村白色路面9条,总里程达52. 8公里,是全县第一个实现了村村通白色路面的工作乡镇;改造农村泥草房780栋,试点村庆东村改造泥草房71栋,预计两年时间实现全村无泥草房工作目标。新建村级活动室5个,率先实现了全镇所有行政村都有综合活动室的目标。特别是在泥草房改造工作中,我们确定了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实施试点村典型引路作用,促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为了调动广大农户改造泥草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镇在不折不扣的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积极为资金短缺的农户协调贷款80余万元,帮助赊借红砖、水泥、彩钢等建筑物资累计金额近百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的改造热情,超额完成了泥草房改造任务。2008年10月,全市泥草房改造工作现场会在**召开,泥草房改造经验得到推广。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庆东村有两户孤儿也想改造泥草房,但资金缺口较大,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决定采取镇、村两级各出一部分资金,又积极协调县直有关部门出一部分,最终使这两户在2008年10月末搬进了新房。截止2008年末,全镇通村公路硬化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村率、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新农村建设三年试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我镇连续三年排在全县之首。
虽然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乡镇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在下步工作中,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富民产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开创我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教案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教案
棣丰白杨小学
许佩佩
一、本课地位
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转变。我充分利用新课程给我们留下的空间,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本课就是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科技推动社会发展》,它在第二单元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指南针、活字印刷、火药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及海内外商贸兴盛,标志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最基本的要求: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思想意识等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缺点,认识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了解黄道婆对 棉纺织技术的革新。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探究活字印刷的优点,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通过学生现场演示宋元时期的航海情况和火药的燃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指南针和火药在推动历史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收集黄道婆的事迹,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我非常观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用具方面,本课采用了较为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例如,活字印刷、指南针与火药的应用等内容交给学生先讲,老师注重过程的把握,疑难问题的点拨,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布置学生去制作泥活字,收集指南针、火药及黄道婆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己收集、检索资料的能力和自己动手制作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小组整理收集资料展示成果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非常注重导言的设计。我采用的是复习提问和课件演示导入新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北宋以前在印刷方面已有什么重大发明?(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那么,唐朝的雕版印刷还有哪些不足?(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到了宋元时期,在印刷术方面有什么创新?(学生回答)因学生对古老的艺术缺乏感性认识,又有好奇感,教师可结合课文的两幅图及黑体字,简介活字印刷的操作步骤(1)制字(2)排版(3)上墨印刷(4)回收泥活字。论从史出,学生感知活字印刷的先进性,使学生深刻体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师讲述:宋代不仅在印刷技术上有突破,而且在指南技术、火药火器制作上都有了重大改进,并将它们应用于航海业和军事领域,在处理指南航海情况,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当时情况下航海技术的进步,突出指南针在世界航海史上功不可没,是学生丰富了对北宋时期航海技术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授
对于火药的应用,先让学生回忆:“火药最早是何时、何人发明的?”复习旧知识。然后说明,宋代火药、火器制作技术又有了重大改进,且广泛应用于军事。为激发学生兴趣,可显示古代炼制丹药的图片,以及当时的军事武器图片,同时让学生展示火药的实际燃烧效果。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认识:宋元时期火药、火器制作的重大进步在世界兵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课件展示一道探究问题:恩格斯说“人类每次对于自然界的一种胜利。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对这句话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自己总结:科学技术是双纫剑。突出历史教学中的科技创新理念。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不仅在印刷技术、指南技术和火药火器上都有所重大改进,而且在棉纺织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图片(乌泥泾被、其它纺织品)引出黄道婆的重大贡献以及宋元时期棉纺织技术的重大革新。
小结:宋元时期涌现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这些成就多出自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劳,你从毕昇、黄道婆身上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养成勤学习、好动脑、求创新的习惯。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一名学生有感而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但是外国人利用中国人制造的指南针和火药来侵略中国,原因何在?我没有做回答,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以次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下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包括图片的收集,黄道婆身世资料的收集。
设计意图:通过个小组的展示,使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各有所得,以此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他们产生智慧的火花,此时此刻,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三)小结
学习本课你有何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提高,思想升华。
五、教学评价
在本课的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加强评价的多元性,注重评价过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方式,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评价内容。对于第一题让学生自己展示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制作成果,演示印刷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活字印刷先进性的认识。对于第二题,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指南针和火药武器的图片,教师提问:其中哪些上宋元时期的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对宋元文化的认同感。第三题是通过学生对黄道婆身世的了解,使他们有感而发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对“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的教学设计。通过一年的课改工作使我深刻地领会到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有许多地方的能力需要我们去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光是用力还要懂得用心,知道用情。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我坚信只要通过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长海县的历史教学工作必定会书写出新的篇章。
六、板书设计: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会进步
活字印刷
指南针火药棉纺织
——— —————— 创新
改进
> 推动社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