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粉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墙,能阻断火灾蔓延。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
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第二篇:徽派建筑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及设计依据
本设计为成都市新农村住宅设计,风格为徽派民居风格。
设计依据为四川省成都市《新农村住宅方案设计条件》及要求。二.设计选址及民居特点
该设计拟建造地点为四川成都郫县犀蒲地区。该地区为丘陵地带,属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5.5度,极端最高温度为37.3度,冬季最冷月温度为5.9度,极端最低温度为-6.7度,室内相对湿度最热月为平均85%,最冷月为平均为80%,冬季日照率为21%,全年主导风向为NNE,夏季主导风向为NNE,冬季主导风向为NNE。
这两年,徽派民居渐渐进入四川,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四川人广泛接受。先后出现了成都市的“清华坊”,青城山的“假日青城”都充分说明了徽派建筑能在四川地区发扬光大。此外,四川与安徽,江苏处于同一纬度上,有着相近的气候,同属夏热冬冷地区,因此保温和通风同样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方式并由此产生的空间格局与四川民居存在类似,其建筑形态上都讲究前院、后院,宅前屋后有水流经。三.设计思想
本着既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满足城乡建设发展用地需求的原则,面积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尊重当地民居的生活习俗与精神观念,保留现存民居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并根据新的要求对其余部分实行不同程度的变更(从设备和材料的更新到空间的重新组织)。
以当地民居为根基,充分吸取传统民居的优点。借鉴当地民居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
在总体布局上建筑充分考虑地形的因素,考虑到邻里交往,而设计了中心围合交流、休闲区,建筑彼邻而建,户户相连,建筑前后错落成丰富的视觉景观。
在平面功能的布置上以人为本,平面布局设计合理,有较大的起居、炊事、卫生、贮存空间和合理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通过对民居内部形态的更新实现对民居与建筑文化延续。底层为生产经营空间直接对外,居住与工作完全分开。在尺度上也考虑到作为车库的可能。一层为主要家庭成员公共活动空间,二层、三层为卧室及经堂等功能空间,动静分区明确,居住空间内食寝分离、居寝分离,同时也照顾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在立面风格的设计上力求体现传统的徽派民居风格,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为主,同时熔入提炼后的传统建筑手法精髓,采取挑、错、等传统民居手法,取得丰富的立面造型及立面效果。在色彩处理上以传统的徽派民居风格的清淡雅致为主,墙以白色为主,门窗以深色搭配,屋顶以灰黑色坡屋面。形体上错落有致。体形及尺度宜人,力求形成传统民居所围合的街、巷等城镇空间。
四.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
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农房建设质量。推广采用沼气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改善排烟、排油条件,冰箱入厨。考虑燃气、给水排水、电气、信息通讯设施,管道集中,配置电话、闭路电视、空调专用线路。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矿材资源的时候,还应推广采用粉煤灰实心砖、非粘土砖、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轻质隔墙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
住宅建筑体系(主要包括结构、水、电、气、通讯等部分)通过完善的设计、部品与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有序的现场施工,实现各部分的优化集成和整合。五.绿化景观
绿化景观简洁朴实。以传统的庭院空间来作为景观的节点,以宁静休闲作为景观的功能。庭院有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及公共空间。相互融合又界限分明。使新农村具有江南风光、又有川西特色。形成一个安全、和谐、卫生的现代农村。
第三篇:徽派建筑设计说明
方前长山桥村街景立面改造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小港街道总体规划(修编)》
(2)方前长山桥村街景立面改建方案设计任务书
二、基地概况
通途路东西走向,是连接宁波和北仑的主要干道。本工程的设计范围为通途路南侧,方前长山桥村。沿街建筑现状部分为80-90年代建筑,部分近年新建建筑,材质均缺乏协调和统一。
三、改造要求
通过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整合资源、运用建筑元素,强化小港街道通途路主通道功能,把通途路沿街建筑改造成充分体现徽派建筑风情和生态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现状问题分析
通途路及沿街建筑是80~90年代逐步兴建而成,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沿街建筑呈空间结构松散、无序,立面形式简杂、琐碎,外墙材料不相统一的建筑现象。
从现状分析来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沿街建筑的空间结构不尽合理,城市天际线不够完美;
(2)建筑形式多样,风格不统一。
(3)外墙色彩(包括门窗)杂乱缤纷。
(4)某些建筑物的建筑造年代较为久远,甚至有些是临时搭建房屋,对街景的影响较大;
(5)街区的商业配套设施不全;
(6)因此,本方案设计着重对以上这些内容进行研究、设计与深入,以期达到规划整治的要求。
五、基本构思
(1)总体构思
通过对建筑、交通、环境的综合整合,营造一种绚烂、靓丽、洁净的生态氛围格局。
(2)主要材料
墙面以喷涂、小面砖和石材为主;营造出清晰、大方的建筑立面风格。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简洁明快,清新绚烂,使人们在步行游览的同时,享受建筑色彩跳跃对感观所带来得文化冲击。
六、空间与景观
沿街景观为达到“港•域•山”为一体的环境要求,建筑物宜低一些,留出空间与视觉走廊观赏山顶瓮城;沿街建筑物在结合环境方面注重与周边的统一与和谐。准确地把握空间尺度,进行合理有效的空间组合,形成高低错落,进退有度,虚实相接的建筑物天际线。采用石雕、铺地、牌坊、木质座椅等小品,结合花、草、石、树等元素,采用开放式空间构成,使铺地成片,绿树成荫,形成宜人的休闲环境。绿地采用灌木与草坪相结合,沿街种植常青乔木,辅以盆栽式花卉。
七、技术措施与建议
1、建筑类型分析,改建工程的特点是:尊重原有建筑的功能性与结构的安全性。对大部分建筑来说以砖混为主要结构。对屋顶、外墙面、门窗、等建筑细部进行改造;对新建筑采用保留的方式;对少部分建筑鉴于整改的可行性小,建议拆除重建。具体的方式是:
(1)改建的建筑
沿街大部分建筑,在结构和功能许可的前提下,尽量将屋顶天际线处理完美。大部分外墙面改为喷涂或小面砖。原有的铝合金或钢门窗进行整改更新,结合空调外机处理,形成丰富的立面机理。采用多种形式,整体协调,渲染,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简洁明快,清新绚烂。
(2)新建的保留建筑
鉴于几幢建筑是刚刚改建不久,立面形式和细部构成已作认真的考虑,其形式对沿街景观有一定的贡献,因此保留现状,周边建筑的处理注意协调即可。
(3)拆建重建的建筑
少部分建筑物陈旧、安全性差,立面形式与周边其它建筑相比,严重不协调,不宜改造,建议拆除,重新设计建造。
2、建筑整治要素
(1)屋面
屋面采用小青瓦与平屋面穿插结合的方式。根据建筑现状屋面的形式和材料的不同采取相应整治措施:
完好型-----小青瓦屋面,屋面保存完好,予以保留。色彩冲突的则进行更换。
基本完好型-----小青瓦屋面,局部有破损,对屋面进行整修。
破损型-----屋面破坏严重,檐口、屋脊破坏严重的需重新翻修。
平屋面型-----保留的平屋面建筑,根据天际线的变化和美观保留修整或改为小青瓦坡屋面。
(2)墙体
徽派建筑格式.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徽州旧时建筑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 故称“马头墙”.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 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 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 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3)门窗
门窗的整治包括门,门板、窗、窗套和二层窗下栏板等,具体整治措施:
拆除所有钢门窗,门窗上安装的防盗门,防盗网等同整治风格不符的构件予以拆除。禁止采用外凸式防盗窗或防盗门如必须安装的则安装于门窗扇内侧及门板内。
八、实施政策措施建议
1、本次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小港街道方前长山桥村建筑改造及整治规划。
2、本次整治规划对沿街保留(含拆建)建筑的整治及修建,应按本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立面的恢复和整修。
3、对规划中新建建筑本次规划均为沿街建筑整治改造的初步方案,实施过程应行下阶段的建筑设计。
4、整治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明确功能定位、规划应有的持续性、阶段性。
(2)、细部处理应做专业设计,设计与施工同步,避免脱节。
(3)、施工规范,监理工作应贯始终。
第四篇:婺源徽派建筑
一、徽派建筑的简要介绍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徽派建筑的美学趋向,是古徽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徽派建筑 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一)、徽派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于中国商界。徽州是“文化之邦”,致富还乡后,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架桥梁,盖路亭,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2、形成及发展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随着徽商的兴起和发展,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徽派建筑也逐渐慢慢发展成为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粉墙黛瓦,门窄槛高,窗少且小,采光通风的天井和防火的马头墙,还有细致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徽派建筑外形的一致性,是追求贫富间和谐的体现。然而,富人终归是有他们所享受的权利。于是在保持外形的基础上,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并且使三雕发挥得淋漓尽致,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
1、徽派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它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以砖雕、木雕、石雕这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为装饰特色,简称“徽州三雕”,而婺源古建筑群在此三方面也表现得很典型。徽州“三雕”源于宁,明清时达到极盛,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等类建筑的装饰和家具、屏联、笔筒等工艺品的制作。
徽州“三雕”在风格上一般可分两个阶段。明代的雕制朴拙古雅,多平雕和浅浮雕,主要借助线条美感获得近于平面的装饰美,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入清以后,雕镂渐呈细腻,多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层次繁复,错落有致,给人以玲珑剔透的精美感。
婺源“三雕”艺术广泛用于古民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牌坊,于1597年进入始兴期。“三雕”各司其职,砖雕、石雕多用于门楼,木雕用于堂内。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婺源“三雕”是徽派建筑的主要内容,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
2、徽派建筑的深刻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指徽州
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的自然风貌;也是指“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天人合一”是指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生活在其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在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徽派建筑具有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这无不体现出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反映出徽州人民的生活习性和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于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对比鲜明,加上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窗)罩和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
徽派民居还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如宗祠和牌坊,就是标志着徽文化忠孝节义儒家思想的典型建筑。
二、现状分析及评价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作为徽州文化的一种表现,婺源的徽派建筑保存的比较完好,特别是“天人合一”的原生态村落晓起,历史文化名村思溪延村。近几年,在开展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同时,旅游公司和相关部门对现有的古建筑做了大量的修理和
维护工作,使各个村落的建筑得到了修缮和开发,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古建筑的保存现状及评定
晓起,亦称晓川,含上、下晓起两个自然村。晓起村内粉墙黛瓦的村落宅居至今还完好保存着明清建筑近百幢。其中有清道光丙戊(1826年)进士、江苏直隶州知州、光禄大夫江之纪的“进士第”;清花翎头品顶戴、金紫光禄大夫、山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江人镜的“荣禄第”;清光绪年间光禄大夫、江都巡检江人铎的“大夫第”等。还有商宅若干座,有清光绪年间 “礼耕堂”, “继序堂”;清末茶叶成品获国家农工部金奖和巴拿马博览会二等奖的茶商汪晋和的“日新堂”。此外还有“志勤堂”、“振德堂”、“日省堂”、“慎德堂”等众多富商的住宅。建筑体多为三层穿斗式木构架,四周风火山墙围起,山墙上部呈阶梯形,高出青瓦坡顶的屋面,俗称“马头墙”。平面布置多为三进三开间和二进三开间。当然保存完好的住宅将继续保存和发展,但还要充分利用原来遗留的传统民居, 将原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后可继续利用,为现代人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思溪延村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俞姓古宅,堂构严谨,陈设儒雅,斗拱藻井,雕刻精美,是为婺源徽派建筑极品。思溪延村发展至今已有800年,现存80多幢古宅。古民居大多粉墙黛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朴素淡雅的美感。从远处看这些古民居,在外观上是大面积空白的一 片粉墙,粉墙上嵌有几个高低有序的小小洞窗,形成整体与局部、面与点的对比效果,体现“道法自然”的意蕴,里外墙着重采用了马头墙、山墙的建筑造型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蔚 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律美。在古建筑物的保存过程中,宅内的装饰物品的保存比较好,民居所用的石材、青砖、木材,都保持纯天然材料质感,保留自然纹理与色泽;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破坏了某些雕刻的完整性和美观,比如:木雕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的头像被破坏了,石雕也被毁弃等。自乡村旅游开发以来,旅游公司或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进行维修和保护古建筑物,并组织了专门人员研究,使许多徽文化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村民建房与古民居保护的矛盾日显突,很多居民的新建筑用地也没有及时得到解决。
2)、村落整体古建筑环境评定
村落整体环境就像人的外表一样,需要包装和打扮。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婺源,有着优良的环境,森林覆盖率达82%;空气质量好,尤其是农村,全县达二级标准,部分如SO2、氮氧化物达一级标准;水系源头达二级标准;固体废弃物也要综合利用并妥善处理。生态是自然的馈赠,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础,呵护当地生态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然的。在晓起村,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粉墙黛瓦的村落宅居,掩映在群山环抱的茂林深处,村周山峦叠翠,绿树阴翳,远望古道,宛如一根飘带,村子前后左右,浓荫蔽日的古树,蔚为奇观;在思溪延村,村落内以青石板铺地,古建筑群背靠青山,面临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绿地,村庄与秀水青山的,优雅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现在一些已开发成旅游地的景点的周边环境还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改造和开发。古建筑的环境的保护是村落环境建设的一个主题,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和保护来实现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首先是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比如关闭森林周围的污染性企业,对坟墓进行搬迁,植树造林等。然后宣传教育村民,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实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原因调查
一)、自然原因:
1、在两个调查地点,古建筑物的保存是因为建筑的建造工艺较好,能够经受自然的破坏,这些房子的主人以前大都是为官的和经商的。
2、两个村落中,有一些不能保存的古建筑群是因为风吹雨淋,一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比如打雷、火灾等。
二)、历史原因:
从所调查的两个村子可以知道
1、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战争对古建筑进行了极大的摧毁,使好多古建筑受到破坏。
2、土改期间,所有房子都再分配了,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古建筑物的保存和维护的重要性,所以导致一些房屋因为没有好好维护而不能很好的保存。
3、文革时候,古建筑被破坏的最多,主要破坏的是建筑物上的雕刻(木雕、砖雕、石雕)。
4、文革之后,进行平反运动,又一定程度上重新分配古建筑,使古建筑进一步受到破坏。
三)、现代冲击影响:
1、在两个调查地点,古建筑物的保存一方面是因为建筑的建造工艺较好,这些房子的主人以前大都是为官的和经商的,有足够的钱财加以装修和维护。在现代,由于旅游开发,旅游公司能够及时的维修和做出相应的保护。
2、现在两个村落中没有被列为景点的房子,一些房主就开始自己改建房子,把原来的古建筑给推倒,再平地起高楼,所以有些古建筑就这样地消失了。还有一些古建筑被主人开发,成为旅馆或饭店,改变了原来的古建筑风貌。
3、近代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建筑的完整性,或通过某一方面影响古建筑的保护,对古建筑起破坏作用。比如:修建高速公路所产生的扬尘和噪音。
一、古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开发不完全。我们可以把古建筑按历史文化价值分为三类。1.具有较重要历史文化价值;2.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3.具有一般历史文化价值。而现今,只有部分有较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被开发利用了。例如,我们在延村发现了一座门楹砖雕精美的古屋未被开发成景点。户主因与旅游公司达不成协议,便用黄泥把砖雕封涂了起来,不让游人参观。其次,开发不合理。
1.商业化发展问题。我们通过对晓起、思溪-延村两村的对比,发现在晓起许多景点,已被改造成了商业化气息浓重的酒店、茶室,仅保留了其外部的形态;在思溪-延村则保留了古朴的风格。
2.旅游基础设施问题。在思溪-延村,旅游公司修筑的游步道,未普及全村,只是维修了旅客集中的路段。
二、现状环境的改变与古建筑保护的问题。
其中牵涉了村民、旅游公司、政府三方面。
从理论上讲,现状环境对古村落保护的影响分为:
1.村庄建设的扩展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的外部环境的破坏;
2.新建建筑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的外部环境的不协调;
3.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建筑的功能要求的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古建筑及古建筑环境的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建房屋与古村落的保护的问题日益激烈。一方面,是人口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要尽量维持古村落原貌。在思溪-延村,村委会强制要求村民不准建新居。在延村,我们走访了一家村民,他一家四口,挤在不足十平方米的一间房间,且老房屋已严重倾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但他们想修房,费用很高,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想盖新房,政府又不允许,就依然住在那间危房里。还有,在村民的物质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同时,如何维持古村落原貌,是一个问题。例如:在晓起,村民家大量私自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严重破坏了古村落古朴的环境氛围。
第五篇: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一、概述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
(一)枕山环水
(二)讲求美学意蕴
(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四)细部构造特点
三、古祠堂特点
四、古牌坊特点
五、结束语
前 言
1、报告目的全面了解徽式建筑的风格和细部特点。
2、编制时间
2014年5月23日-2014年5月26日
编制人:
学号: 班级:
3、资料来源
1)特色建筑网站
2)相关建筑书籍
3)实地考察
一、概述
徽式建筑是徽州的一大标志,至今还保存着数量惊人的古建筑,蔚为壮观;民居精致,祠堂高矗,牌坊肃穆,„„在经历了许多人为破坏和岁月打磨后,幸存的徽州古建筑淡定地矗立着,展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沧桑和精神意蕴的恒久。
徽式建筑主要流布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如现在的黄山市黄山区、宣城市的旌德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附近的泾县、青阳等地,另外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婺源、景德镇等地也受古徽州建筑之风吹拂。如今留存下来的徽式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相对而言,在装饰上,明代的古建筑崇尚简洁明快,而清代的讲究精细繁复。古老的徽州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旅游开发价值,还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研究价值,以及审美和收藏价值。
徽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宗祠、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徽式建筑不论是在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枕山环水
徽州古民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其规模之盛,风格之突出,品味之高,是中国其他地方所难以媲美的。
徽州古民居的整体选址讲究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具体到各个居所则又讲究枕山、环水、面屏、朝阳,但受风水意识的影响,徽州民居虽然枕山环水,但又不能开门见山,故在房屋等建筑的门外或门内建造一堵上雕有吉祥花鸟、灵兽等寄托着人们一些愿望的照壁,以起到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
(二)讲求美学意蕴
徽州古民居是点、线、面的巧妙组合,黛瓦、粉壁、马头墙是徽州古民居外造型的三大特征,除此之外在一些大的民居建筑上,还采用了大屋顶脊吻,除了装饰需要,还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
徽州古民居在整体色彩效果上,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砌筑外墙的主要材料为砖,表面涂抹白石灰,盖瓦主要为小青瓦,经过风雨的侵蚀,白色外墙慢慢变成了灰色,青色小瓦也变得墨黑起来,无形中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在材质选择上,不管是普通民宅,还是富豪大院,一律凸显材质的自然美。
徽州古民居还具有独特的造型美。徽州古民居普遍以高大的外墙围合起来,采用硬山做法,马头墙高出屋脊,依循屋顶坡度层层跌落,呈现水平阶梯形状,也有马头墙中间高两头低,露出双坡屋脊的,半掩半映,半藏半露,呈折线变化。
徽州古民居高筑外墙的做法,既是出于美观装饰的需要,以打破一般墙壁的单调,也是出于实际功效考虑,像马头墙高于房顶,而且其为砖石所制,可预防邻家失火,殃及自身或者是“火烧连营”;镶嵌在高墙上的小窗户,既减弱了从高处泻落的光线,又有着防盗和安全上的考虑,使盗贼上下无落脚之处。
徽州古民居的正立面设计,渗透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强调左右对称。正面墙呈水平直线,或者是两侧高墙向中心逐渐递降,形成“井口”,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房屋内部的通风、采光需要,而且比较自然地将人的视线聚集在正门入口处,从而形成建筑的局部趣味中心。
徽州古民居的门分为大门、侧门、角门、后门、劵门等,其中与墙体有关系的可分为高墙门、低墙门等。其中高墙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形成了简易的或者复杂的门楼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徽州建筑门楼可大体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三类。
在外部空间形态上,纵横交错的街巷也为徽州古民居群落增添了美学意蕴。街巷及其所具有的立体空间,是单个古民居之间,以及与其他建筑之间联系的无形纽带,曲曲折折、纵横交错、相互勾连,把徽州的民居、村落,编织成形形色色的迷宫,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产生出多种感受和观赏情趣。
徽州古民居在形式、构造和装饰上,有开有合,黑白相间,虚实有致,错综变化,体现了传统美学的诸多原则。但从另一方面说,徽州古民居在建筑构造上也有着它的不足之处,比如它从总体上的封闭,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结构莫测高深之中忽略了人本身,对人个性有一种压抑感。
(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
徽州古民居的平面格局,有“凹”型、H型、回字形、日子型等几种类型,而其内部为楼房形式,从建筑学的一般角度来说,其基本组成单元有天井、厅堂、厢房、槅扇、庭院等。
徽州民居往往在进门之后便是天井,其由正房与辅屋围合而成,为进深较浅的窄条形空间,天井具有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项功能。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角的天空”飞流而下,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这就是有名的“四水归堂”说法。
徽州古民居的厅堂,一般有正厅和内厅之分,正厅也就是主厅、外厅,是亲朋聚会、品茗对弈、吟诗作画,进行礼仪活动的庄重场所;内厅位于正厅之后,也有称为后厅的,是接待亲友和日常处理家务的地方,主要是妇孺生活、子女玩乐的场所,内厅家具陈设和正厅差不多,但显得更有生活气息。
除了庄重而典雅的厅堂,徽州古民居内部的卧室布置也相当有特色。卧室一般设置在厅堂的两侧,即厢房,卧室内除了柜子、梳妆台、桌、凳等外,最主要的就是床了。徽州古床中雕琢最为精美的当属清代的了,在装饰上运用有描金、髹漆、镶螺钿等工艺。
徽州古民居室内的槅扇,又称“格子门”,是室内分隔的主要建筑构件。在整体上,槅扇的高度主要取决于地栿至枋下皮距离,其宽由开间或进深的宽度来决定。在装饰上崇尚本色,绝少用五色勾画,也不施髹漆。
徽州人家的庭院内,往往置有石桌石凳,掘有水井鱼池,栽植过目花卉,甚至叠山造泉,安置漏窗等,可谓巧夺天工,充满情调。
(四)、细部构造特点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 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
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国内是罕见的。【过街楼】徽派建筑格式。又称“骑楼“。一般建在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3-5米,宽4一5米不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过街楼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每逢红白喜事,拆下过街楼上段墙板,由喇叭鼓手立楼上奏曲,主人在屋内可依据过街楼上吹奏的不同曲牌,得知客人的身份,确定迎接礼仪。【火巷】徽派建筑格式。一般设置于较大的宅居之内,宽敞深长。其功用主要是防火,故称火巷。也作居室通道。【马头墙】徽派建筑格式。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徽州旧时建筑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 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 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照壁】设在中国传统建筑 房屋门外或门内一堵独立的墙,是受风水意识影响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天井】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没有“天井“。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冬天冷,雨天潮。天井的设计同徽州的经营传统有很大关系,经商之人,忌讳财源外流,而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顺视纳入天井之中,名曰: “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入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格窗】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格窗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谷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还采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美人靠】徽派建筑格式。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栖息和活动场所,古代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此椅靠背外突,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置,故又称“飞来椅”。【小青瓦】徽派建筑用材。分为板瓦,滴水瓦,沟头瓦,花头瓦等品种。板瓦用于大面积覆盖,可铺设成底瓦,盖瓦两种形状以利排水。底瓦(沟瓦)以小头向沿口,凹面朝上组成沟槽叠放在屋面望砖上,盖瓦与底瓦方向相反凸面朝上覆盖在两沟瓦之间。滴水瓦是在一张沟瓦头上加上“如意状“滴水唇,与沟瓦成30度斜面,便于把雨水抛得更远。花头瓦是在一张盖瓦的凸面上头加一扇形边带锯齿花纹图案,盖在重叠沟头瓦上。屋脊与风火墙顶也都用板瓦筑“脊筋“和“盘龙“,在其上密密站竖瓦脊或做空花砖脊。【鱼鳞瓦】徽派建筑习俗。徽派建筑两坡屋面上覆盖有鱼鳞般的小青瓦,俗称“鱼鳞瓦“。鱼鳞瓦使屋顶显得鳞次栉比,是徽州典型的瓦作方法。【砖雕】【木雕】
三、古祠堂特点
在徽州,最恢弘的古建筑,首推祠堂。徽州古祠堂美轮美奂,是徽州古建筑工艺和文化的代表。
徽州祠堂大多为三进砖木式结构建筑。第一进被称为“仪门“,其门楼由大门和门厅组成,一般为歇山式建筑。第二进为享堂,是宗祠的主体部分。享堂一般要比第一进高出几级台阶。作为祭祀祖先和处理族间大事的场所,享堂一般建得高大雄伟。第三进是寝楼或者说
寝殿。寝楼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宗祠最重要的部分。
祠堂的建筑结构大致分为天井式和廊院式两类,天井式祠堂,其平面、外观、梁架和装饰,与徽州“四水归堂”式民居几乎相同,仅由于功能上不一样,天井、堂的比例、尺度有所不同。较大型的支祠和宗祠,在建筑结构上属于廊院式祠堂。与天井式祠堂不同的是,它较多地保留了四合院式建筑的格局,接近廊院古制。徽州廊院式祠堂独立于居室之外,基本部分采用四合院式。这类祠堂规模宏大,空间层次丰富,享堂前院尤其宽敞。
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宗祠多置于位置突出,环境优美的村落出入要冲或者中心地带。
四、古牌坊特点
牌坊是一种独特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石、砖等材料建成,上面刻有题字。为了宣扬和标榜,徽州牌坊不仅力求高大雄伟,气势不凡,而且往往将牌坊树立在村口、祠堂前等,有的村口数座牌坊连成一片,组成蔚为壮观的牌坊群。
徽州现存的牌坊在材质上多为石牌坊。在构成上,石牌坊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楼等组成,徽州牌坊的造型基本上保留了徽州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它们大致可分为门楼式(牌楼)、冲天柱式(牌坊)以及两者混合式。
门楼式牌坊又分为四种,即二柱无楼、二柱三楼、四柱三楼、四柱五楼;冲天柱式也有四种,就是二柱无楼、二柱一楼、二柱三楼、四柱三楼。冲天柱石牌坊整体比例比较协调,造型更趋稳定,尤其是屋顶结构及细部处理比门楼式简约。除此之外明代还出现了罕见的立体式石牌坊,为石坊造型上的一大突破。
第五章
结束语
从整体外观而言,徽式建筑,是一种基于自然,崇尚自然,融入自然的建筑,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高度表现。从内部细观来说,徽式建筑,体现了古徽州人追求儒雅、淡远的人生境界,是古徽州人谦恭避祸、退身养性、勤学守德的真实写照。即便时光再如何荏苒飞逝,时代再如何更迭变迁,徽式建筑依然透射出其源远流长、触动人心的烁烁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