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秦朝总结

时间:2019-05-14 13: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史秦朝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史秦朝总结》。

第一篇:古代史秦朝总结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巩固和初步发展

一、时间线索

1、公元前221年(秦朝开始)至公元220年(东汉献帝被迫禅位,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属于秦汉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同期的大国有古罗马和伊朗高原上的古国安息国)

2、公元前221年嬴政以咸阳(陕西境内)为都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4、公元前206年刘邦兵至咸阳附近,秦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二、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三、基本知识点

(一)政治上:

1、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①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皇帝独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家天下)、皇帝独尊。中国历史上从此有了“皇帝”之称

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三公:皇权为中心,大臣由皇帝任命;既配合又牵制。丞相位高权重。

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物)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行政效率高;充分体现“家天下”特点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 廷尉,负责司法;

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 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 卫尉,负责皇宫守卫; 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

太仆,负责皇帝车马; 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少府,负责皇帝财政;

②地方:废分封,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郡县制意义: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秦律》:参照六国律令而制定,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特点:细密、严苛

作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选拔和考查官吏的制度:岳麓版:

一种是中央委派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

一种使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殿最制:最”者受奖赏,“殿”者受惩罚。

4、朝议:人民版

朝议制度是由氏族社会时的氏族会议发展而来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以及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争议很激烈,最后由皇帝裁断。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的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朝议制度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

(二)经济上:

1、统一货币:秦国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下币,法定货币两种另一种黄金为上币)

2、统一度量衡(长短、容积、轻重)

3、统一车轨

4、修驰道,为了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咸阳向东和东南分别修成两条交通干线)

修直道(咸阳向北直达河套地区一条交通干线)

修五尺道(西南地区开通了有今天四川宜宾直通云南曲靖的道路,地形险阻,道路狭窄)

5、开灵渠,以便补充兵源和军需物资。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给了有力条件。

6、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

7、实行土地私有制:当时是先进的土地制度,使地主阶级利用土地剥削人民成为合法。

(三)文化思想上:

1、书同文:开始文字为小篆,后又流行一种更为简易的隶书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李斯建议)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统一度量衡——它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目的是保证封建王朝的赋税收入。

统一货币——便利了各地的商品交换,避免了经济混乱

统一文字——对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4、艺术:

①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砖瓦,瓦当

③隶书产生与秦朝

④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

(四)民族关系

1、匈奴:

秦汉之际,匈奴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①秦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立了“九原郡”。为防止匈奴南下,将战国时期秦燕赵三国原有的长城修整增补,成就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是伟大的防御工事。②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在岭南设郡(三郡:南海、桂林、象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统一过程中修“灵渠”。

③将西南夷纳入版图中:开辟了五尺道,定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嬴政

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A.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B.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

C.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长城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D.实行行省制

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首先实践“圣人执要”这一思想的具体措施是(A),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具体措施是(D)

A.确立皇帝制度B.设置压相C.设置“三公”“九卿”D.确立郡县制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中国古代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杈制

第二篇:中学历史世界古代史总结

一、古代东方

1.在东方出现的四大文明区域(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为代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中国)2.世界古文字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 印度的印章文字 中国的甲骨文 中美洲的玛雅文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1.王国的更替:1.时间:前3500—3100

2.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

3.特点:小国众多、争夺更替、交往融合 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央集权制度

3.文字的产生:

1、楔形文字(两河流域)产生于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发明、迄今为止被发现的

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特色:字形似木楔或钉子)

2、《吉尔伽美什》(两河流域)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4.《汉穆拉比法典》

1.重要意义: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2.制定原因: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楔形文字的发明。集两河流域法律大成。第2课古代埃及

1.建立统一王朝: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法老专制统治

3.文字的产生: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发明象形文字(破译:罗塞塔石碑)

4.金字塔与来世信:仰象征法老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结晶、古埃及奴隶制的见证 第3课古代印度

1.印度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1、吠陀时代: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历史

2、种姓制度:概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法律地位社会权 利、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的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成员的流动

二、佛教:

1、概况:发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产生原因:宗教领域反对种姓制度(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代表世俗统治者的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上升,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日益不满)

3、佛教的经典:大藏经(三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4、佛教的传播(原因):宣扬“众生平等”、“四谛”,易为下层群众接受、统治者的倡导

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梵文史诗。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反映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二、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1.古印第安三大文明消亡的原因:本身文明的局限性(缺乏交流)、欧洲殖民者的入侵、疾病、瘟疫等灾害 第5课古代黑非洲

1、黑非洲的概念: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2、文明成果:

三、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版图: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艾奥尼亚群岛、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2.古希腊城邦:1.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的结果。

2.特征:小国寡民

3.形成:公元前6—8世纪

4.全盛: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

3.雅典民主政治:1.公民主权、轮番而治(陶片放逐法、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辩论)

2.贵族政治—梭伦改革(594 B.C.首开民主先河)—克利斯提尼改革(508 B.C.民主政治

确立)—伯里克利(443—429 B.C.进入全盛时代)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1.古代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古希腊城邦制度充分发展的产物、古希腊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物 质保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专业人员)2.成果:1.史诗(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代表人物:荷马代表作:《荷马史诗》

2.戏剧(6—5 B.C.):1.喜剧: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代表作:《蜂》

2.悲剧: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代表作《被缚的 普罗米修斯》(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3.建筑(伯利克里时代):代表:帕特农神庙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4.哲学(古典时代):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哲人)(欧洲哲学的发源地)

5.史学(古典时代):代表人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代表作:《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欧洲历史的源头)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古罗马历史:王政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末)由氏族社会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的阶段

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政治:平民地位上升,社会基础扩大,政权稳固

经济: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军事: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外交: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

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1、帝国的建立:恺撒、屋大维

2、帝国的繁荣:东抵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3、帝国的衰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9课罗马法体系

1.罗马法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1、形成:习惯法(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养成的共同信守的行

为规范或社会规范)《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万民法(公民与非公民)

2、完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四、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10课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一、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三藏经)2.基督教: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特点:一神教

3.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7世纪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

二、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1、背景: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2、概况:创始人:穆罕默德地点:麦加

3、阿拉伯国家统一: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国家

630年,穆罕默德进军麦加—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三、阿拉伯帝国:

1、帝国的建立: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

2、帝国的强盛:东起印度洋,南至撒哈拉,北至高加索,横跨亚、非、欧三大洲。750年,阿布.阿拔斯建立阿拔斯王朝,迁都巴格达。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帝国鼎盛。

3、帝国衰亡:时间:9世纪中叶以后原因: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西突厥一支游牧民族活动于中亚地区

二、奥斯曼国家的建立:时间:1299年建立者:奥斯曼一世

三、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7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四、帝国的统治:1.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迅速传播

2.巴尔干地区民族、宗教矛盾突出,国际关系复杂化

3.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不利)

五、中世纪西欧 第12课封建制度

一、封建制度的产生:

1、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结合催生封建制度 基督教会

罗马因素隶农制部分罗马贵族大土地所有者 隶农 结合统治

法兰克征服者上层

日耳曼因素氏族制自由农民农奴

2、采邑改革: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实质: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的分封。

影响:经济上: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庄园(基本特征:农奴劳动、地租剥削)政治上:封建等级制度—(导致)—封建割据

3.克洛维版依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会成为法兰克王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二、中世纪庄园

特点:耕作方式:轮作制 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

阶级关系: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 经济性质:大体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社会职能: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衰败:14世纪以后,开始衰败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一、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复兴的时间地点:11世纪,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

2.原因: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土地私有化,生产力发展导致产品富余,形成了商品经济。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处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聚集于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城市的雏形。3.不足之处: 1.中世纪城市规模有限

2.人口少(平均仅有数千人)

3.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

4.矛盾: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应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其

主要政治目的是争取自治。主要手段是金钱赎买和武装争斗。

二、等级君主制

1.发展历程: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王权呈加强之势。

13世纪下半叶起等级代表会议(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城市市民组成)2.代表:1265年的英国会议、1302年的法国三级会议。第14课王权与教权

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亲密)

1.情况:5—11世纪教会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发展壮大与王室结成同盟。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 神圣的外衣。

2.代表:丕平献土。丕平把夺得的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会统治。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与王权各有所得。

二、卡诺莎觐见(冲突)

1.情况:11世纪起,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涣散。王权与教权冲突时起。教权抵制王权和

其他势力干涉教会事务,同时涉足于世俗事务。王权企图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以限制教会实力 的发展。

2.代表:徳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力高四世的主教授职权之争。

1077年初,亨利四世迫国内形势只能俯首屈服,赤足冒雪伫立于城堡外

三、阿维尼翁之囚(王权占优)

1.情况:13世纪末,十字军运动以失败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

2.代表: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植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成为法国国王的人质。第15课中世纪的文化

一、经院哲学

1.概况:其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任务是阐述圣经中的真理。

2.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代表作《神学大全》

二、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1.概况:1.骑士文学:大多反映骑士的道德标准和追求,多为抒情和叙事诗。

2.市民文学:主要为市民家庭和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

2.代表:1.骑士文学:《罗兰之歌》

2.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

三、大学的兴起

1.概况:新兴的市民阶级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因此兴起。教会为了更大范围的研究和传播神学。为日后的文学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文化总结

中国古代史文化总结

一 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2.商朝干支纪日法

3.夏商——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4.春秋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5.战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甘石星经

6.秦汉汉武帝时第一部较完整的吏书 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时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时张衡最早科学解释月食并发明地动仪

7.隋唐唐朝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制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8.北宋沈括“十二气历”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

9.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创制简仪(测量天体位置)和高表(测量日影长短,推算节气和时间),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10.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具有总结性,科学技术发展停滞。

二。古代医学

1.商和西周时期医药学知识丰富石砭镰

2.战国扁鹊“脉学之宗” 望闻问切四诊法

3.秦汉时期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 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 神龙本草经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

张仲景“医圣” 写 伤寒杂病论。

4.隋唐唐朝孙思邈写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的医药学成果吐蕃元丹贡布写 四部医典。

唐高宗时编修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明后期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这部书反映了作者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第四篇:秦朝的知识点总结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秦朝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秦朝的知识点总结1

1.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3.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4.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5.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6.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秦朝的知识点总结2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先秦历史知识点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秦朝的知识点总结

第五篇:古代史名词解释

1殷墟:河南安阳,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未知的最早的都城。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证明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2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3牧野之战:经过观察和试探,周武王联合诸侯国展开进攻。在商朝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商朝军队出现倒戈,商朝大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盘庚迁殷: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盘庚面对贵族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5葵丘会盟:葵丘会盟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不可里壅塞水源;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不让士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不同于通常的战争之盟,6焚书坑儒:焚书政策,李斯建议,始皇帝支持,保留技术书籍,保留一套关于思想、历史、政治的书籍,民间拥有书籍违法。

7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8文景之制: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被人们称颂的时代。基本上适应了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扶植地主阶级,发展了地主经济,对农民有一定作用。

9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10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光武帝针对前朝教训,做了轻法、除霸、平狱、释放和恤民等五大工作,调整了统治阶段内部关系,又尊贤重学,褒扬气节,从谏如流,注重农业生产,加强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1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操死后,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本籍中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12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开皇五年(585),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唐代继承隋法,并进一步制度化。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玄武门之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到李建成及弟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于是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在位时年号为贞观。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改革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实行京官与外官互调的政策),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查清户口,兴修水利),提倡文教(诗赋取士,殿试县令),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起兵,反对唐朝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陈乔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高粱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在宋辽战争中,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辽,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的一次重要作战。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被契丹主力打败。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雍熙年间最大的事件是宋太宗决定收复北部16州而发动的雍熙北伐,但是这场战役以北伐军败北告终。澶源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洲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的产物,是宋、辽势力均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军南侵,占领开封城,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等3000余人,满载大量金银珠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北归,史称“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韩世忠被罢官,主战派多遭排挤,宋高宗,秦桧加紧投降议和,十一月,派魏良臣与金议和,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也先以减少赏赐为借口,自帅一路攻打大同。是太监王振转圈,挟英宗亲征。英宗到达大同,发现战争失利,遂连忙回事,退至土木堡,被也先追及,导致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我国军队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战役。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踞。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使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俄军遣使约降,请许其退往尼布楚。同年冬,侵略者又重占其地,建筑土城。清政府于次年使萨布素、郎坦等再围雅克萨。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攻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

尼布楚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条约》。1689年9月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签订,为中俄第一个界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1殷墟:河南安阳,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未知的最早的都城。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未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证明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2国人暴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道路以目」。召公虎规谏厉王,但监谤更甚,国人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 年,举行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奔彘,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

3牧野之战:经过观察和试探,周武王联合诸侯国展开进攻。在商朝国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商朝军队出现倒戈,商朝大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最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盘庚迁殷: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盘庚面对贵族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5葵丘会盟:葵丘会盟据《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元前651年曾两次在葵丘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不可里壅塞水源;不能阻碍各地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随便杀死大夫;要尊贤育才;不让士世袭官职;同盟国都要言归于好等。葵丘会盟主旨在于和平修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不同于通常的战争之盟,6焚书坑儒:焚书政策,李斯建议,始皇帝支持,保留技术书籍,保留一套关于思想、历史、政治的书籍,民间拥有书籍违法。

7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8文景之制: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社会比较安定,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被人们称颂的时代。基本上适应了生产的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其目的是扶植地主阶级,发展了地主经济,对农民有一定作用。

9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10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光武帝针对前朝教训,做了轻法、除霸、平狱、释放和恤民等五大工作,调整了统治阶段内部关系,又尊贤重学,褒扬气节,从谏如流,注重农业生产,加强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1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操死后,曹丕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择朝廷官员兼任本籍中正官,负责察访人才,加以品评,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魏晋之际,中正官全由士族担任,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12三长制: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给事中李冲建议实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称为三长。(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户调),调发徭役,维持治安。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三长制之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所征租调有所根据及确立准则,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一时天下称为便利。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开皇五年(585),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唐代继承隋法,并进一步制度化。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高低,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玄武门之变: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到李建成及弟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于是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设伏,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在位时年号为贞观。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改革吏治(完善科举制,设立采访使,实行京官与外官互调的政策),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查清户口,兴修水利),提倡文教(诗赋取士,殿试县令),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安史之乱: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起兵,反对唐朝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陈乔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高粱河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979年),在宋辽战争中,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辽,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的一次重要作战。雍熙北伐: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被契丹主力打败。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雍熙年间最大的事件是宋太宗决定收复北部16州而发动的雍熙北伐,但是这场战役以北伐军败北告终。澶源之盟:是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宋真宗急于求和,于是与辽签订了屈辱的“澶洲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的产物,是宋、辽势力均衡情况下互相妥协的结果。此后,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靖康之难: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军南侵,占领开封城,掳走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等3000余人,满载大量金银珠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北归,史称“靖康之难”。绍兴和议: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韩世忠被罢官,主战派多遭排挤,宋高宗,秦桧加紧投降议和,十一月,派魏良臣与金议和,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靖难之役: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建文帝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削藩,使皇族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于北平起兵,号称“靖难”。经过三年战争,燕王终于取得了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成祖,建文帝下落不明。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也先以减少赏赐为借口,自帅一路攻打大同。是太监王振转圈,挟英宗亲征。英宗到达大同,发现战争失利,遂连忙回事,退至土木堡,被也先追及,导致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初建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凡满族成员分隶各佐领,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智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满族统治阶级利用八旗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队与绿营军共同构成清代统治阶级统治全国的工具。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在某些地区,八旗各级衙署与州县系统并存,直至清末。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需要对付李自成起义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南方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经形成很大的势力,与清廷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不仅在经济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负担,而且威胁到清政权。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时我国军队驱逐沙俄侵略者的战役。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开始窜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雅克萨(在今漠河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等地,筑城盘踞。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使彭春、郎坦率领由八旗兵和福建籍藤牌兵组成的水陆军队,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驱逐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黑龙江沿岸的各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这场反侵略战争,俄军遣使约降,请许其退往尼布楚。同年冬,侵略者又重占其地,建筑土城。清政府于次年使萨布素、郎坦等再围雅克萨。后清政府获悉俄方已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即停止进攻,把围攻的军队主动撤到瑷珲。

尼布楚条约:即《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黑龙江条约》。1689年9月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苏州涅尔琴斯克)签订,为中俄第一个界约。该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乌第河和外兴安岭之间地方暂定存放另议。又规定自条约签订之日起,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下载古代史秦朝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史秦朝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古代史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四、世界古代史(约500-1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一)史前时期的人类(原始社会):1、人类的......

    中国古代史(精选)

    中国古代史 1基本概况:1、起止时间,2、都城 3、疆域 4、重要君主 2政治概况:1、制度:官制、兵制、选官制度 土地赋税 2、改革 3、民族、对外、阶级(关系) 3、经济概况:1、农业:农作......

    中国古代史

    一、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1.时间:俱进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3.意义:标志着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是人类实现......

    古代史教案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教案 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 (古代史部分) 教 研 室:音乐系理论教研室 授课教师:张来敏 授课班级:2007级 第一讲 远古和夏商时期的音乐 授课内容:远古时期和......

    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总结

    《中国古代史》课程群 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总结 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古代史课程群”教学团队 自2008年本课程群被评为校教学团队以后,我们全体成员围绕建设目标,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重要问题总结

    ......

    秦朝婚姻制度演讲稿

    秦朝婚姻制度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护婚姻和家庭以维护社会之安定,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一直是传统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朝的婚......

    秦朝土地和户籍制度

    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3年后,他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正式主持了变法。此前3年时间里,秦国内部为了变法的事宜一直在争执,最终以传统贵族们的妥协——同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