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2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探讨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模式、方法和策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优化“整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成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是本课题研究的的总体目标。为此,我们围绕下列子目标开展课题的研究:
1、通过研究与实践,反思现今各学科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弊端。
2、通过研究与实践,探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本质和特点,发现把学生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完善和发展教学基本理论。
3、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探索总结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高的模式、方法和有效途径。
4、通过研究与实践,带动学与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学校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编辑论文、制作优秀课件集锦等。
6、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活动的知识和能力,以培养一批科研性教师。
7、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考核、评价的研究。
8、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和培养的研究,以培养一批科研性教师。3课题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
①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实际操练、交流展示、差异评价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②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的教切实地为学生的学服务,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目的。
③、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方法、策略、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第二篇: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1、分析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分工方法。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一)目前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漫无目的。另一种情况是对大家都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学习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内外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第三篇: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在继承、批判、吸收当今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以及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瞄准素质教育目标,运用创新理念,针对“导学案”课堂模式使用以来教与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构想:即通过学习、研究、实验、总结,逐步形成一种符合英语课程标准,遵循新教材编写体系,充分发挥教材特色,用来指导、规范我校外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通过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群体素质入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本,从而实现大面积、快速度地提高我校外语教学质量之目的。在研究过程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通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预计突破的难点 研究的基本内容:
1、转变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创建生命化课堂。
2、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学习方式的研究。
3、开辟学用渠道,拓宽英语学习方式。
4、如何选择英语复习课堂中的学习方式。
5、英语阅读课学习方式的探讨。
6、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运用寓教于乐学习方式。
7、如何在常规英语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8、网络英语学习方式的初步尝试。
9、英语课堂中问题教学方式的研究。
10、“三清”学习小组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验。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也是我校课题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认为,首先,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最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我校英语教师来说,教学改革预计的一个难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和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
①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动态,理解中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成效性内涵。
②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实施阶段(2008.9——2009.9)
①召开实验课题开题会议,开通“一中英语课题研究 ”网。②检查实验班级课题启动和组织实施情况。③落实课题研究实际情况,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④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议,展示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⑤ 2009.9——2010.9课题研究深入阶段。
3、课题总结阶段:(2010.10——2011.10)①2010.11—2011.1整理课题研究原始材料
②2011.2—2011.5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形成课题研究成果。③2011.6—2011.9召开课题结题会议
四、课题组研究成员的分工
王泉水:课题推荐人、指导者
刘冬红:课题申请人、指导者 王军建:课题总负责人
高文亮:课题负责人兼主持人
杨宝红:课题管理负责人
张
旭:课题研究设计者兼课题管理者
艾巧霞: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学习方式的研 究。
李雪霞: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开辟学用渠道,拓宽英语学习方式。刘
灵: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如何选择英语复习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周学英: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英语阅读课学习方式的探讨。
杨丽兵: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运用寓教于乐学习方式。时改云: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如何在常规英语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
潘宁宁: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网络英语学习方式的初步尝试。沈俊萍: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英语课堂中问题教学方式的研究。王广平:课题研究成员,研究题目: “三清”学习小组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验。
五、课题研究组教师的工作和要求
1、服从课题组的领导,积极参加课题实验,完成实验任务。
2、加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3、解放思想,努力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活动,并通过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构建民主和谐、合作探究的课堂,实现学生良好的发展,逐步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生命的质量。
4、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切实开展 “三课”活动、集体备课,经常听课、评课,积极参与论坛的交流研讨活动。
5、经常写教学反思、随笔、论文、典型课例,要写出课堂教学实录,通过总结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六、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
1、应用性成果
(1)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课堂效果明显提高。(2)培养出一批教育教学专家和名师。
(3)课题研究产生一定影响,辐射带动非实验班级的课堂教学改革。(4)观摩课、优质课、课件。
2、理论性成果(1)实验报告
(2)论文、反思、随笔、案例。(3)学案集、丛书或专著
七、主要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的理论资料拟定为:
1.《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及与教育教学改革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读物 2.《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
3. 通过网络、书籍搜索整理有关教学方式的资料 4.《中学英语教学案例》 5.《英语论文集》《英语学案集》
6.《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吉林人民出版社 7.《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
吉林人民出版社 8.《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9.《中小学外语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河大出版社
八、课题组成员任务表
第四篇: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和中国转型的背景下,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现实和价值观念使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生活及信仰心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极易诱发大学生信仰危机和道德示范。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针对大学生的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的问题,我们进行研究分析。
1.本项目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立足于信仰的知,情,意的心理构成,采
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多重
分析。以期了解在社会变革中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及其特点,为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心理学帮助。
难点:由于本项目调查选取的对象有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包括不同的性别,年龄,居住地,专业,学历层次之间的学生)。调查问卷
发放范围过广,有效回收率不高,或者人力资源使用过多,不易
对调查数据总结分析,所以我们小组还需在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
好更有利于我们调研的方法。同时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不断学习。
本项目理论意义:我们能从从最表层的事实入手,确定大学生信仰的“有无”状况,判断其在信仰问题上的整体认知。
我们能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判断何种情
感支撑着大学生需求从而揭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情感及
其特点。
通过大学生的的问卷调查,判断大学生信仰意志的坚定程度及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探索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
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和多重分析。以
期了解在社会变革中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心态及其特点,为发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心理学帮
助。
实践意义: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是我们心协小组成员了解更多有关大
学生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的同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让心协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多的为同学们服务。解决跟那个多学生的心理困惑等。
第五篇: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1,研究周期:
一年,即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
2,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①查阅文献资料,调研论证,寻找本课题的理论依据。②阅读专业报刊、杂志,捕捉教科研信息,了解国内外教科研动态和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③撰写开题报告
④精心选择诗歌,准备分期分批发放给学生阅读.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5月,初步阅读,总体感知.①召开本课题开题报告会暨第一次研讨会。
②发放诗歌篇目,让学生大量阅读,整体感知
③经过课堂教学观摩课、示范课、开展交流研讨活动。④办好每期校刊《浪花》,开辟诗歌专栏。
⑤出好每一期黑板报、墙报,及时交流研讨成果。⑥开展诗歌朗诵会。
⑦完成阶段性成果论文《如何选择诗歌的阅读对象》和总结《学生大量阅读诗歌后的体会》.
第三阶段, 2007年5月―2007年8月由总体感知到理性鉴赏.①召开本课题第二次研讨会
②引导学生进行理性鉴赏,经过课堂教学观摩课、示范课,增进经验交流.
③完成阶段论文<<如何对诗歌进行理性感悟>>
第四阶段, 2007年8月-2007年10月让学生完成对感悟的书面表达.
①召开本课题第三次研讨
②整理出常用的鉴赏术语,提供常用的鉴赏表达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准确恰当的书面表达.
③完成论文<<如何对感悟进行准确恰当的表达>>.
第五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撰写“研究报告”,结题.①召开结题工作会,布置结题工作。
②总结实验经验及体会,撰写实验论文。
③整理实验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的预定目标
1使广大中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了解中国诗歌,更加热爱我国的优秀文化,进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2使中学生在诗歌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影响下具有更高的审美品位,形成更高的审美情趣.
3为广大高中学生提供应对高考的必要武器.
4为广大一线教师提高系统的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