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研究生培养工作要点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2013年研究生培养工作要点
1.继续建设《信号处理方法及应用》、《计量方法与误差理论》教学改革团队,实施对以上
两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2.“测控技术与嵌入式系统”研究生实践平台成功结题验收。
3.“十二五规划研究生教材建设立项项目”中三本教材出版(杨峰、程洪、程玉华)。
4.完成研究生课程新开课程教师试讲工作,增强研究生教学队伍整体实力。
5.完成四年一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3-4月完成)。
6.争取与1-2所“985”高校(重庆大学)签订免试生互保协议或备忘录。
7.启动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
8.实施硕士研究生答辩新分组制改革,即增加正式答辩时中等组推差10%。
2013年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要点
1.推进与罗格斯大学的3+2项目,力争10-20名本科生进入该项目。
2.积极申报“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争取每年有10-20名本科生进入该
项目。
3.罗格斯大学暑期项目。
4.争取在下半年申报“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陈东义、程洪、童玲)。
5.聘请外籍教师邓一明为研究生教授“精密测量”课程(暑假期间)。
6.主办“第三届IFAC国际智能控制和自动化科学大会”。
7.协办“IEEE2013年第三节应用超导与电磁装置技术国际会议”。
2013年学科建设工作要点
1.积极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申报“电子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工程中心”准备材料。
2.以千人计划入选者田贵云教授为带头人,充实和加强“新型传感技术与精密测量”方向的建设。
3.争取申报成功“千人计划”1名(备选:陈文学),“青年千人计划”1名(备选:黄德清、高斌)。
4.申报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5.争取1名博士生进入校级“优秀研究生培育计划”(备选:赵阳)。
6.主办“第三届IFAC国际智能控制和自动化科学大会”;协办“IEEE2013年第三节应用超
导与电磁装置技术国际会议”。
第二篇:经管学院研究生办公室2013工作要点
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2013工作要点
一、努力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
积极在2014届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中进行招生宣传,本学院报考学校 研究生比例、录取平均分高出国家控制分数线和录取硕士点院校生源达到学校考核要,继续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二、加强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工作
从研究生教学、开题答辩、毕业资格审查以及毕业答辩等环节,形成学院研 究生教学大纲,规范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
加强并规范研究生日常管理,提高学院研究生科研水平,继续推动13届研 生就业工作。
四、工程硕士招生及培养工作
继续加大工程硕士招生宣传力度,同时提高上线率。规范工程硕士论文写作,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五、做好学院研究生信息化工作
从研究生培养、学生工作、科研以及科创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做好学院研究生信息化工作。
六、加强研究生创新计划的工作
针对学院目前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加强中期检查工作。
七、做好研究生学生工作
通过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生会、科研团队等方向进一步推动学院研究生学生工作
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2013-2-25
第三篇:兰州大学研究生会2018年工作要点
兰州大学研究生会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兰州大学研究生会将继续团结带领广大研究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研究生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新任务和青年学生新特点,稳步推进“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四大行动,努力使我校研会成为广大研究生的学生之家、师生之桥、成长之校,为加速推进我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一、高举旗帜、引领思想,着力提升思想引领水平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用主题教育感染青年。
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内容,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实现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化、常态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广大研究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号召广大研究生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强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2.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用优秀文化引领青年。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以我校“双一流”建设为着力点,以110周年校庆为平台,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研究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广大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增强广大研究生的家国情怀、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号召广大研究生争做优秀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3.以促进网上网下一体化战略转型为方向,用网络连接青年。
加强网络宣传与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以校史文化为寄托,以校情文化为依托,以校园活动为主体,以青年学子为主角的宣传方向,弘扬兰大精神,传递兰大正能量,努力打造新时代研究生思想引领的新阵地;把握“五四”、“一二·九”等重要历史节点,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推进党的先进理念和国家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引领广大研究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二、立足需求、打造品牌,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4.推进研究生学习交流平台建设,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
坚持以“研途成长”论坛为主体,同时依托沙龙、讲座、展览、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努力搭建涉及学术、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学习交流平台;坚持以全面提升广大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积极引导广大研究生参与同一领域内和不同领域间的交流学习,实现逻辑思维、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取长补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5.扩大校园文艺活动影响力,促进研究生全面成长。努力实现研究生校园十大歌手、毕业生晚会、本科生研究生校园歌手对抗赛等文艺活动的精品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活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开创适应新时代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广大研究生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让研究生同学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在活动中展现才华、增强自信。
6.发挥校园体育活动带动作用,培养研究生进取精神。积极发动、广泛组织广大研究生参与趣味运动会、师生球类联谊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根据新时代广大研究生的新需求,扩大赛事规模、增加赛事种类,将“三走”精神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广大研究生在做好学习和科研任务的同时,磨练意志、强健体魄、培养团队意识、提升拼搏精神。
三、奉献青春、贡献力量,着力提升服务意识 7.搭建工作平台,稳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以推广“志愿汇”为抓手,注册申请志愿服务团队,引领志愿服务文化,不断提升广大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努力将志愿服务融入到广大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以“3·5”、“12·5”等重要节点为契机,努力打造志愿服务精品活动,切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品牌化;以严把过程管理为保障,加强志愿者信息化管理建设,切实将志愿服务工作落实、落细、落小,推动志愿者网上注册工作普及化,认证、考核及评优等环节的规范化。
8.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做好权益服务工作。
坚持调研贯穿权益服务全局的工作思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明确调研工作的重要性,做到维权与调研的常伴化;丰富信息宣传渠道,促进信息推广和活动开展的同步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常态化;创新信息反馈渠道,通过书面调研报告、面对面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反映学生诉求,做到维权工作的常态化,努力打造“知广大研究生之所需,做广大研究生之所想”的权益服务体系。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推进组织建设 9.强化研究生会管理,增强组织建设活力。
加强研究生会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量化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指标再细化、考核方式再创新、考核程序再严格,充分调动研究生会成员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有效促进研究生会工作再上新台阶;强化研究生干部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会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会队伍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研究生会内部文化建设,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研究生会成员,提升成员的获得感和归属感,焕发研究生会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10.稳步推进素质拓展,提升成员综合能力。改善工作作风,明确工作态度。主管常委要率先垂范,发挥研究生会带头示范作用,将严谨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薪火相传。坚持以综合干训为基础,以个性化培训为手段,全面提升研会成员各项工作能力;以加强队伍素质为抓手,增进队伍向心力为目标,强化研究生会干部队伍培养体系。建立研究生会成员个人成长档案,健全研究生会干部全面评价机制。
11.积极加强对外交流,扩大组织影响力。
倡导“搭平台、促交流、共发展”的工作理念,切实加强与基层研究生会紧密联系,继续强化“一心双环”的团学组织格局,实现校研究生与基层研究生会 “以学习促交流,用沟通促发展”的新局面;以助推“双一流”建设为落脚点,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方式,积极加强与兄弟高校联系,开拓研究生会干部眼界,学习先进工作理念;充分发挥高校联盟的协调纽带作用,通过组织筹办联盟活动,提高我校研究生会形象,扩大组织影响力。
第四篇:毕业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要点
毕业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要点
1.2009年上半年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审核工作将全部通过校务管理系统完成。申请答辩时间从现在开始。论文答辩和报送材料的最后截止日期为6月10日,医院学位评议组审议后报送材料的期限是6月15日。
2.指导性文件和通知:
研院〔2009〕8号《关于做好2009年上半年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文件下载:研究生院-学位工作-最新通知)
《中山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 北校区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表 北校区博士(硕士)答辩材料清单
研究生网上答辩申请简易使用方法(资料下载:研究生院-学位工作-论文答辩)
3.学校要求在5月10日前确认并上报申请学位资格审查通过人员名单。毕业研究生必须在4月30日前完成预答辩和网上申请。
程序:先通过预答辩,然后完成网上申请。博士生通过预答辩后--填写《博士论文审查表》--网上录入博士论文审查内容--然后提请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通过网上审查--继续网上填写答辩申请。
硕士生通过预答辩后--填写《硕士论文审查表》--网上填写答辩申请--提交导师和管理部门先后通过。
4.根据学校学位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对于发表文章未能达到要求的研究生,不影响其答辩申请,但不能提交学位评议组审议。
5.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期提交论文者,请于4月30日前填写《学籍变动表》,办理推迟答辩手续。
6.博士生答辩申请的审批在学校,硕士生答辩申请的审批在医院。
7.为保证学位论文评阅质量,医科博士学位论文采取“双盲法”送审。博士学位论文提交送审一个月后方能举行答辩会。凡是论文评阅书未收齐就举行的答辩会一律无效。
8.论文答辩记录是论文答辩过程的反映,各学科应指定专人在答辩现场记录,内容应是整个答辩过程的如实记载,包括委员们的提问及申请人的回答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事后加工整理。若纸张不够,可补充附页。临床型博士生的论文答辩记录要有临床能力考核记录。
9.研究生填报材料时请注意以下内容:
(1)答辩申请书直接从校务系统下载打印,不得粘贴,凡是粘贴的一律无效。需要填写的地方用黑色钢笔填写(请不要用圆珠笔、纯蓝色笔填写)。
(2)答辩所用表格都在网上下载:研究生院-学位工作-表格下载。注意不要改变原有的格式,按清单要求单面或双面打印。
(3)所有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书、成绩单、评审材料等)填写要准确、完整,签名及盖章处不要遗漏。
(4)“专业名称”、“导师姓名”按申请人学籍纪录为准。专业名称按二级学科填写,不要填写到三级学科,导师姓名不得随意增加。
(5)还应在网上填写学生科研成果,点击“学生科研成果”,进入界面后点击‘增加’,即可填写已发表的文章、著作、专利等成果。
(6)《硕士论文审查表》下载网址:医院网页-科室主页-研究生科。
10.答辩后按清单的顺序交材料。学位论文4本。实验记录本和培养情况记录本在交答辩材料时一起上缴医院保存,如导师需要可自行留存。
11.答辩后学位信息在研究生科录入。
12.校务管理系统网页http://ecampus.sysu.edu.cn/zsuoa/,输入用户名称和密码,点击登录,进入数字化平台。
学生用户名称和密码为学号,导师的用户名:js82加本人工号的后4位,密码为旧身份证号码的后8位。
若由于帐号、密码问题无法登陆研院系统,请与网络中心帮助台联系,电话84036866。
13.在医院领取的答辩材料清单: 博士生:封面20张,成绩单1份。
硕士生:封面15张,成绩单1份,资料档案袋1份,论文评阅聘书2份,答辩委员聘书5份。
研究生科
2009年3月23日
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表
一、完成论文初稿,交导师审阅。
二、召开预答辩会,预答辩会由教研室自行举行,专家组作出是否同意申请答辩的决定。硕士填写《中山二院硕士学位论文审查表》,博士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审查表》,然后完成网上申请,填写已发表的文章、著作、专利等成果。
三、申请答辩 向研究生科提交下列材料:
(1)论文答辩申请书(含成绩单)。首叶单面、其它双面打,教研室主任签署意见。
(2)硕士论文审查表表/博士论文审查表。
(3)学位论文(硕士二份、博士三份)。
(4)论文评阅书:硕士分专业学位或科学学位,博士要求填写封面、论文题目、论文自评等部分内容,A4纸双面打印。
(5)提供论文评阅人名单:
硕士论文评阅人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
博士论文评阅人备选名单。(列出6-9名专家备选、外省专家2/3以上,论文评阅人3名,一般是博士导师或正高职称的专家,校外至少2人。)
(6)博士要求发表的文章:封面页、目录页、文章全文的复印件。未发表论文不影响申请答辩。
四、论文评阅 向评阅人寄送下列材料:(1)硕士(博士)论文评阅人聘书。(2)硕士(博士)论文。(3)硕士(博士)论文评阅书(4)回寄信封。(5)评审费
要求:博士论文评阅时间至少一个月,评阅结果将直接返回学位办,到时可到学位办查询评阅结果。硕士论文评阅时间一般为20天左右。评阅人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换,否则评阅结果无效。
五、论文答辩
收齐评阅书,填写《答辩委员组成审核表》,硕士由医院审核同意后领取答辩委员聘书。博士生由学校学位办审核同意后领取答辩委员聘书。
硕士答辩委员:副高以上职称专家3至5人,不与评阅人重复,主席应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其中必须有外单位专家。
博士答辩委员:博士导师或正高职称5至7人,不与评阅人重复,主席是博士导师,其中至少2人是校外。临床型博士临床能力考核与论文答辩同时进行。
于正式答辩一周以前向答辩委员送出聘书和学位论文,着手准备论文答辩会。
六、上交答辩材料
由答辩秘书按答辩清单要求逐一清理答辩材料,并尽快将答辩材料交研究生科。
答辩者本人将学位论文电子版全文交北校区图书馆二楼电子阅览室(联系电话:87330804)。
第五篇: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广东省高教厅,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建立有一定先导性的、结构合理的,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1995年全国研究生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和各培养单位相继出台了许多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较好地适应了国家“九五”期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新问题,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研究生培养规模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意识尚不强;研究生培养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能够适合于培养高水平博士的生源不足;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模式等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等。
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影响了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就今后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研究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
(一)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鼓励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制等方面,根据社会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研究生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新的探索,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比重。
(二)根据区域、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其对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和类型的要求,对研究生工作进行分类规划与指导。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视改善研究培养条件,国家要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适时新增一批研究生院。培养单位通过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逐步培育一批产学研基地。
(三)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增进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强化全面质量观,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应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
(一)科学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硕士生教育承担着既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
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而且要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应逐步将通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方式纳入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
(三)拓宽研究生培养口径,统筹安排硕士、博士两个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科、专业可按一级学科口径考核招收硕士研究生,按二级学科或较宽学科口径进行培养。
培养单位可自行决定采用本科毕业生直接攻博或硕士生提前攻博等培养方式。
(四)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生累计在学的最长年限。
(五)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鼓励培养单位间互相承认学分。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可比方面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深化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环节的改革,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硕士生课程设置要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研究生层次的特点。课程体系要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博士生课程应结合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和所需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来确定。直博士的课程应贯通设置。
研究生外国语课程应着重提高研究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博生外国语课程设置与否及其考核方式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
(二)建立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应更多地参与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
(三)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国家主管部门设立“面向21世纪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计划”专项经费,支持出版高水平的研究生推荐教学用书。提倡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出版研究生教学用书。组织出版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推荐教学用书。
(四)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工作。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基础学科的研究生要加强科学实验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应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工程技术类及应用性较强学科的研究生应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
培养单位要采取措施鼓励博士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要防止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完全限于培养单位低水平开发项目的倾向。
严格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论文评阅人应对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创造性,尤其是不足之处有具体说明。培养单位可规定学位论文有一定的一次答辩不通过率。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制度。培养单位应注意对新上岗研究生指导教师,特别是博士生指导教师的培养。应采取有力措施稳定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同时重视从国外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提倡高等学校聘请科研机构的高水平科研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工作。培养单位应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选聘制度。要逐步做到博士生指导教师由博士学位获得者担任。要强调博士生指导教师应具有适合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高水平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提倡建立由不同研究方面,甚至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博士生指导小组,为博士生创造更为综合的学术氛围。
五、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地区布局。
(二)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办法。改进和推广已在部分专业学位试行的联考办法。联考应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综合文化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选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入学。
(三)要根据行业、职业领域对专业学位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应积极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培养单位应加强案例库的建设,较大幅度提高案例教学的比重。要注意防止降低培养质量和仍按学术型培养的两种倾向。
(四)加强与专业学位相关的学科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观念;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聘请实际部门的高水平专家参与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
六、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法规建设,规范各类评估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和培养单位在评估中的作用。
(二)逐步建立对学位授权点进行定期评估的制度。各级主管部门应以适当方式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并应根据相应的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建设,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培养单位应开展经常性的自我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培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
(四)国家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每年评选100篇优秀博士论文,并拨出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倡各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并采取措施,激励成绩突出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和管理干部。
七、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研究生教育应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学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上。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
八、规范研究生管理工作。
(一)国家制定有关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法规,规范研究生管理工作。
(二)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鼓励管理干部进行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队伍。
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历史进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战略任务。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全体同志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紧迫的责任感,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圆满地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教育部
二000年一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