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成果简介(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4:4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成果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成果简介》。

第一篇: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成果简介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负责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邹显春副教授

《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是以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研究生为对象,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数字化科研理念和信息化素养技能为目标,以研究生面向科学研究和职业需求为宗旨,通过构建合理选修课程体系、依托网络化手段和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研究生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与构建自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与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相统一,开启研究生创新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思考、创新研究的智慧大门,为研究生走向科学研究的殿堂和信息化工作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鉴于上述认识,项目组成立了课程研究和建设组、平台开发组、教学研究和教材撰写组,在课程建设、平台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工作,其中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1.以“师范教育和农业教育”为特点,形成了有一定特色、较适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计算机实用技术选修课程体系

在2008年以前,我校研究生计算机类课主要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体的必修课程开设,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和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问题,项目组在查阅大量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学科特点,课程组提出了研究生计算机实用类核心选修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适合所有各专业选学的“网站设计与制作”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数字化科研的理念和技能;以适合课程教学论相关专业选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和“SPSS软件应用”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的现代教师职业素养和科学研究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除此之外,还面向部分理工科专业开设了“计算机模拟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旨在培养理工科专业研究生在专业领域研究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研究促教改,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研究,为研究生的计算机实用类教学

改革奠定理论依据

近年来,项目组在西南大学学报、计算机科学(增刊)上发表了“基于WEB的教学辅助平台研究”、“基于评价的计算机基础课个性教学网络平台开发与实践”、“ 开放式考试系统中的题库设计与实现”等3篇教学改革理论文章,主要体现了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的“Web学习模式、网络学习评价、考试手段改革”等方面内容,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以骨干课程的教材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生教材撰写夯实基础

近年来,项目组针对信息化时代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数字化科研素养和技能需求,我们选定了研究生选修课程体系中《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两本教材撰写,其中《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主要针对现代科技工作者,如何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交流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而编写;《信息技术应用》主要针对科技工作者文献资料的有效获取、存储、管理和利用以及论文的形成到发表的整个过程中所设计到主要方法和技术而编写,目的是让研究生逐步养成将信息技术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学科领域研究,逐步养成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研究性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确保研究生不仅具备科学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教材的形成过程中,项目组边实践边总结、做到把研究生计算机实用类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体会体现在教材中。与此同时,项目组

将研究生计算机实用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我校本科计算机分类分级教学改革相结合,加强其衔接点的研究,在2008年11月,项目组所获得的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2月,获得的重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也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中得益;2008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材》,其中很多内容也得益于研究教学改革实践,这本教材也被我校很多研究生选用作为工具书。

4.以网络化环境为依托,积极开展数字化教学理念探索和网络化考试手段的探索,为研究生构建现代学习观和现代科研意识提供条件

近年来,项目组开发了网络学习的平台(http://172.18.0.60:9006),并利用这一平台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结合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

求,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研究学习小组、实验教学活动、学生课堂交流等。从2009级开始,研究生计算机实用技术类课程尝试使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包括全日制研究生、少数民族骨干班研究生共4万多 人次学生参加网上学习、讨论、交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网络化学习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反映良好。为提高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效率,围绕科研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将研究生过程学习与学期考核相结合,过程学习考核包括协同学习科研活动情况、网上学习、课程单元作业、学期学习心得、学科综述论文等,而学期考核又根据课程类的不同实施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如课程设计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网上考试与课程论文结合等。2008年开始,对研究生选修课中的操作性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实用工具软件”等课程采用的开放式考试系统进行网上考试,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数大约400人左右,总人数达1200人次。

5.以全国性学术会议为交流窗口,积极开展与兄弟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实用类课程教学改革交流,为深化教学改革积累更多的经验

近3年来,课题组利用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学术交流会、全国计算机论坛、全国师范专业委员会等机会,与兄弟院校交流研究生计算机实用类课程教学改革经验。2009年在全国计算机论坛上、2010年全国师范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课题负责人究我校研究生计算机实用类课程建设情况和围绕提高研究生数字化科研能力的教学改革情况进行了主题发言,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关注,特别是在培养研究生数字化科研理念和技能方面的教学改革和经验受到了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兄弟学校的充分肯定,正因为如此,在西南大学出版的研究生信息化素养教材《信息技术应用》已西北师范大学被选为研究生教材。

综上所述,课题组围绕“计算机实用类技术”课程建设研究,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数字化科研理念和信息化素养技能为目标,以研究生面向科学研究和职业需求为宗旨,构建出了基于数字化科研理念和信息化素养技能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形成了将“计算机实用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与构建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与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相统一的教学实践模式,为开启研究生创新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思考、创新研究的智慧大门和研究生走向数字化科研的殿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简介专业简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简介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广州市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培养铁路、轨道交通和工业制造等特色专业人才的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是学院重点专业、广州市市级示范建设专业,是学院信息类专业群的龙头专业,隶属于信息工程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设置有Java软件开发和数字家庭系统集成共2个专业方向,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特点鲜明,采用企业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与广东省内知名IT企业均有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面广,待遇优厚。

专业特色

1.引进优质的社会培训机构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模块课程。采用教育部NIT-pro认证机构指定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字家庭技术集成师认证机构指定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引入社会培训机构的优质课程和企业实践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技能和职业技术能力。

2.与行业知名企业实现校企合作,实施“933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方共同构建双师结构的双导师教学团队,实现了职业专项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Java软件开发方向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IT行业发展需要的,面向中小企事业单位,适应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具备信息管理,数据恢复,网站管理等职业技能,能够从事IT运维、IT商务运作及Java软件开发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干课程

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计算机职业技能考试NIT-PRO体系认证课程,主干课程包括: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SE平台程序设计与实战、Oracle数据库、Java Web基础与应用编程、MVC与Struts、J2EE程序设计、J2ME手机应用项目开发、软件架构设计、数据恢复技术应用、Java & XML项目实践、J2EE商务应用系统项目开发等。

就业方向与前景

与广州东方标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佳众联有限公司、广州博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IT企业均有合作关系,直接推荐毕业生进入知名IT企业从事软件开发、IT运维以及IT商务运作等岗位。数字家庭系统集成方向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IT行业发展需要的,面向数字家庭与智能家居领域,适应IT行业信息化建设,具备数字家庭集成、数字电视系统、智能家居、数字化社区的方案设计、产品开发、安装、管理与维护等职业技能,能够从事数字化社区以及家庭内部智能化建设及信息服务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干课程

与广东数字家庭人才教育中心(国内唯一具备资格认证的机构)合作办学,采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数字家庭技术集成师认证考试体系认证课程,主干课程包括:数字社区概论、数字家庭小区智能化系统、综合布线、智能家居系统、数字安防技术、C/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恢复技术应用、数字产品嵌入式开发基础、数字家庭产品嵌入式应用开发、数字家庭项目管理及案例分析等。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熟练掌握数字社区、数字家庭智能化系统、综合布线、数字安防、数字产品嵌入式开发、数据恢复等数字家庭与智能家居维护、开发的核心技术。

就业方向与前景

与广东数字家庭人才教育中心、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广州市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IT企业均有合作关系,能够直接推荐毕业生进入相关IT企业从事数字家庭与智能家居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嵌入式数字产品设计与开发、数字家庭系统集成设计与维护、智能化系统管理与维护、数字家庭集成师、智能家居产品设计师等岗位。

名师介绍

蒋新革 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全国计算机继续教育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级科题2项、市级课题2项、学校课题5项,参加其他课题8项。主编高校教材3部,参编2部,独著专著1部。1998年以来发表期刊论文共26篇,完成核心以上刊物论文9篇,三大检索4篇。王金兰

副教授,DCNE网络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系毕业,获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高级考评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敏丽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软件工程硕士,现任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工作专家,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计算机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勘察设计协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开发“勘察设计企业管理系统”软件荣获2004年建设部华厦建设科技三等奖;主持开发“建皓设计企业管理系统”软件荣获2007年广东省工程设计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计算机软件二等奖。李学军

副教授,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大学本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计算机)、助理电子商务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和研究,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主编、出版教材3本;主编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内部使用的自学指导书1本,另参与编写、出版其他教材3本,在国家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4篇。刘国成

校内特聘副教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博士,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高级考评员。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虚拟现实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向研究以及Java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等课程教学。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3项;主持学院“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1项,参与科研课题1项,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张士刚

讲师,软件设计师,专业骨干教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软件测试工程师;带领学生参加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获一等奖;主持学院“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1项,参与科研课题2项;学院优质课评比中分别获一等奖、三等奖;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3篇。教学条件

与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共建了开放型的仿真实训室——“神州数码-广铁职院联合网络实验室”

与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生产性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与北京欧雷公司合作共建的多媒体三维动画创意设计与制作的实训室——三维动画实训室

具备计算机组装维护与数据恢复双项功能的计算

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

具备软件开发与嵌入式开发双功能的商务网络平

台实训室

信息工程系学生实训机房 竞技风采

广州市属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竞赛获得4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以及12个优胜

奖共29个奖项

第十七届广东省 “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获一等奖

第十八届广东省 “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获三等奖

广东省“高校杯”高职高专院校综合布线技能大赛获三等奖和优胜奖

学习环境

校园风光

社团活动

参观大学城科学中心

游览江滨公园

学习活动

课余组装训练

课余自习活动

实训环境

实践活动

户外素质拓展

野外生存训练

社区服务

共创爱心,服务社区——石门养老院关爱老人活动

文明车厢,礼让你我——公交车为乘客义务服务

第三篇:最终成果简介

最终成果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职业进步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步伐,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标准和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研究蓬勃开展,取得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但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全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带动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究的意义: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将一切从新开始:重新理解教育,重新理解课程,重新认识学生,重新设计教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能了解教师专业化现状,为区域教师的培训、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三项:①调查报告;②研究总报告;③系列研究论文。施甸县全县共有三所完中,分别为施甸一中、施甸二中、施甸三中,施甸一中为城区中学,施甸二中、施甸三中分别在由旺镇和姚关镇。全县三所完中共有87个高中教学班,共有在岗高中数学教师45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职前都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教学理论,职前教师专业化水平都达到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一)影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在岗的45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职后施甸县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

1、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由于受教育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很难走出校门,走出本地区去学习,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有的教师从教二十余年还从没有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会,更不用说到外地学习取经了。教师长年囿于学校的小天地中,难以撼动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实施教学改革缺乏外围信息的支撑,难免会出现夜郎自大的现象,更有闭门造车之嫌。

2、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习时间受限。教师们感到教学压力很大,总担心学生成绩上不去,担心被平行班比下去。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千方百计抓考试成绩,越抓越死,学生学习成绩反而进步不大,越是进步不大,教师抓得越紧,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效益提高的途径便被弃置,影响了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3、组织有限的培训活动,难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每年都有地市级培训、县区级培训若干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层次越高的培训,受训的面也就越窄;另一方面培训的内容并不连贯,培训效果受到影响。这样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暂时的而不能持久,是零星的而不能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除专业引领外,更需要系统的培训来支持。当前活跃在教师培训领域中的许多专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很深入,但由于职业的缘故多远离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因此理论造诣往往高于对实践的理解。

4、校本教研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校内契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研组与年级备课组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学交流、研究和磨题、磨课活动,包括教研组的专家报告、教育理论学习、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示范课等,也包括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磨题等,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三所完中的各种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很少,偶尔有一两次活动也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和实效。探其原因多数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教学作用不大,相对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堆积如山的学生作业,只会浪费教师时间。

5、区域教研不被重视,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县内平台。从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县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织的全县区域教研的次数很少,几乎就只是一年一次的中考、高考复习备考研讨会,教师专业化管理部门太多的行政化。而许多教育发达地区的区域教研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北京市的海淀区、上海市的洋浦区每周都要定时举行一次区域教研活动,有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同课异构、统一教学进度、研究高考试题等,这些区域教研平台都成为了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快速成长的必要途径。

6、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够,忽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现象尤为普遍。目前大部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三个途径:①通过系统的自学;②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③在教室里检验己有的理论。许多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提高的是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次之,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譬如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就觉得很累,并且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成效慢。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一线,忙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容易被自己忽视,缺乏必要的专业化再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实践等等。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忽视,既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又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从以上六种因素的分析来看,前五条基本上属于外部因素,而第六条恰恰是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其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提高。

(二)促进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实施区域教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一个县区平台。所谓区域教研,就是根据地区区域、学校现状、管理水平、教研能力、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划分教研区域,以学科教研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各校优势,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多层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以点带面,区域互动。有效发挥区域教研优势,借助共同发展的平台,互动研讨,平等交流,努力实现教研制度和教研水平提升的双赢。当前区域教研多数是指由县区一级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区域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施甸县三所完中高中数学教学学科由县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很少,几乎为零,县教研室的工作太多的行政化,教研员多数被政府派去下乡蹲点,专门去知道教师教学、组织教研的时间很少,这与教育发达地区开展的有声有色的区域教研活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高中数学教师都希望能有一个专业化发展的区域教研平台,而且三所完中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区域教研已具备条件:①活动时间上可以有保障:三所完中分别相距不到20公里,交通便利,不到半小时的路程,可以错开教学时间,组织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教研。②教研内容可以有保障:可以邀请保山学院、保山市教研所、县教研室专家做专题培训;可以利用六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引领,进行示范课、专题研讨等;还可以组织考纲考点的交流学习;可以统一进度、研究考题、命制试卷等。③发挥各校的强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只要精心组织和准备,就会使区域教研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平台。所以应该及时出台施甸县区域教研实施方案,使区域教研常态化、制度化,尽量缩短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区域教研行动差距。

2、强化教研组与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功能,让教师专业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本教研是以校情、学情为出发点,针对教师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强效之本。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高中数学教研组、各年级数学备课组开展的活动十分有限,形式单一,基本流于形式、无实际效果。课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学校教研组应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开展,可以开展骨干教师、学科带动人的示范课,利用专业引领、名师效应的带动、辐射和激励功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可以组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探究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途径。可以组织高考备考研讨,为高三集团对力量。年级数学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本活动形式,包括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小环节的探讨,集体备课是年级备课组的重要活动内容,至少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从这一周的教学内容开始到学生练习编制,集团队的力量到打磨每一节课,使教学更合理,更有效。总之,光靠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已是一件不现实的事实,必须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因此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建设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教研组与备课组建设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3、把教学反思与教学随笔培养成习惯,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反思。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很多:①自我反思:这是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教师对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多打问号,再去解决问号,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教学媒体的应用等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②合作反思:寻求同行协助虚心的请教前辈老师听课指导,请他们指出课堂的缺点和改进意见。多上汇报课、公开课,课后请同行集体诊断,求得更完整的反思。另外,教师可以写写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教师课堂教学现象的反思、研究和小结。教师每上完一堂课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及时地写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地改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

三、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此课题的研究,为施甸县高中其他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作为施甸县区域内特定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能了解教师专业化现状,为区域教师的培训、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为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区域教研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实施方案;其次,为学校教研组建设和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借鉴方法;再次,指明了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必须树自身终身学习的意识才是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得到重视和应用,本课题提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将对带动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施甸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策略,提高高中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中教育的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社会有一定的效益和影响,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将会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第四篇:最终成果简介

最终成果简介

理清党的执政方式与党的领导方式之间的关系是搞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而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联结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在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的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新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次突出了“关键在党”的主旨,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重点是把握好党的历史方位,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围绕着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命题。作为对十六大这一命题的解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敏锐地审视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完整地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这表明,执政能力建设成为了当前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整体推进所围绕的中心。党的建设的全部工作最终都要落脚在执政能力的提高上。

党在理论上的提高,是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

鉴于世界和中国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鉴于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的重大责任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有必要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问题,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和成就。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我们党有着丰富的实践,从民主革命时期在局部地区执政到建国后在全国范围的执政,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执政问题上,虽然在实际上长期执政,但对执政的研究却不是很集中,也不是很深入,我们对于执政问题的理论认识,特别是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曾经长期处于比较模糊的状况;对于执政问题的理论梳理、阐述、分析,还不是很系统。因此,很难说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执政理论,或者说,我们党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自己的执政理论。

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课题的提出,深化对执政理论的研究,加强执政理论建设,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总书记提出:要紧密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么执政”这个重大问题,紧密联系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借鉴外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努力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执政方式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中的主要内容,优化党的执政方式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执政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成效,关系到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加强对党的执政方式的研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时代赋予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因此,研究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首先,执政方式创新的研究价值富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影响和决定执政能力的至少有三大要素:一是执政主体的建设,即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素质和能力的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二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三是执政的方式建设,这是执政能力的发挥途径。这就是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该遵循着两条线进行。一条是执政党内部的建设,即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按照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来开展,把党的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条是执政党与其他政治系统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所在环境的处置,探求一条执政党有效发挥作用的科学、合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正确处理党同国家的建设,把优势转化为胜势。这就是执政方式问题。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研究具有中国式的独特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执政,要遵循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但中国有着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特点。如何建构党与国家之间关系处理方式的科学体制和机制,关系到执政党的命运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物的能力。

党的执政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党运用国家政权,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提出的实施,在党的执政活动中倾注了科学、民主、法治的精神,并以这种精神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形成科学、民主、法制的理念与精神,推进国家和社会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水平。

其次,执政方式创新研究价值还在于认识、掌握和运用执政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趋势。执政党执政作为人类的政治活动,也是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的。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研究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和基本方式等。执政方式是执政规律的重要内容。研究执政方式,有助于我们探究和掌握执政规律。所以加强对党的执政方式及其创新问题的研究与理性思考,厘清党的执政方式的演变轨迹,总结党在执政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党的执政方式的“实然”与“应然”状况以及其之间的差距,以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党的执政方式改革与创新方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政党政治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引导党有效执政。

再次,执政方式创新研究也有其理论价值。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对执政方式及其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执政理论化体系建设乃至整个执政党建设理论作出贡献。

在理论上,党的执政方式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所做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贡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没有领导过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实践,只是从理论上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一般原则,未能就无产阶级执政作出系统的改进。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布尔什维克党如何执政的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一些基本原理,提出了许

多处理党政关系的光辉思想,但没有形成体系。斯大林在实践中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并对列宁的思想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然而在斯大林时期,苏共形成了独特的执政模式。这种模式强调高度集权,把党的领导变成无所不包的控制与管理;夸大个人作用,导致个人判断以及否定法治。这种党政不分,党政合一,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成为各国共产党的效仿模式,给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带来了损害,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的下台埋下了体制性伏笔。毛泽东关于革命党建设理论是相当成功的,关于党的执政方式,他在革命胜利前就开始探索,建国后也提出过一些正确的思想,但他也没能从根本上建立适应执政要求的执政党行为方式。所以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实践来看,很长时期并没有解决好何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是无产阶级执政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方式的科学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党建设学说作出了重大成就。

12231231

第五篇:成果简介

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探索与实践成果展示

——延安市第一中学学生自主管理记实

提要:校园内实施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宗旨,也是我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特色。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从而丰完和善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关键词:学生自主管理,探索与实践

全文:延安市第一中学作为一所全寄宿制学校,从2008年开始进行《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省级课题研究。四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者坚持科学、民主的育人理念,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入手,不断挖掘学生潜能,调整学生管理方式,通过一切活动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我磨砺、自主管理,让学生在参与中充分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素质,释放无穷的能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了学生管理从被动约束式的管理向主动自主式管理的转变。

四年多的课题研究,使学校、老师以及学生都受益匪浅,我们自己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德育教育信息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分析,结合我校实际总结出我校自己的德育教育模式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理论成果

1、提升与创新了一种德育理念,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

自主德育理念在德育目标指向上,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自主实践、自我评价、深切反思、不断内化的真实受教育过程的追求;在操作方法上,体现出为学生广泛参与、自觉参与而作出的专业化策划与自主德育策略的最优化选择;在评价体系上,着力于学生个性特色充分发展。在许多教师的德育工作实践中,萌生了这样一种认识:自主德育,就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自己的实践,不断建构高尚、文雅的生活,从而让学生自主、自觉地进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生命状态。通过4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2、培育了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德育机制,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了学校的人格教育模式。学校德育坚持以生为本,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坚持不懈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从而丰完和善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模式。

3、在学生德育教育管理上,注入了文化式的管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

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把学校办成师生的幸福家园和精神乐园的目标追求。

4、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和教育科研骨干,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实践效果

为了确保自主德育的研究实践获得理念上、制度上、组织上的保障,学校在实施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了相应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1、规划机制的建设。加强了通式培训学习,力求在自主德育上达成共识。

2、策划机制的建设。这几年,学校根据自主德育的需要,对活动的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的成效进行了系列策划,力求各项活动纳入系列化的框架;而后,又制定出各类主题活动,制定出详实可行的策划方案。为了让自主德育具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路径,学校强化与优化策划。在整个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学校抓好了四个方面的策划;

(1)、明确内涵,端正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了文化引领作用,以文化经营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培育学校精神,实施“一中精神”,践行”五种意识“,并把建设精神乐园和幸福家园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追求,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品位,突出学校特色,创建示范高中。我校学生管理适应时代要求,体现自己的特色,突出实效,大力推行了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

(2)、找准方向,确立目标:“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我校育人理念。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乐园和幸福家园是我校的终极目标。而“把学生培育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文明人”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是我们的德育工作目标。在校园内实施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宗旨,也是我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特色。

(3)、立顶建队,健全机构:我校以学生会为依托,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组织”。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定期与校长、主任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共同“参政”,当家作主的自主意识,从而实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4)、广辟蹊径,创新措施:学校不是文明的监狱,应该成为学生的乐园、学园、家园,让他们的心灵色彩和谐舒展,精神家园洒满明亮的阳光。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3、组织机制的建设。学校着力于三类组织的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学校行政管理层面上的学生组织,如①学生会:我校以学生会为依托,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在每两年一届的学生会主席的选拔上,我们都坚持实行竞选制,通过民主评议层层推荐、面试答辩、召开学代会竞聘演讲等形式,最终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会主席。整个竞选过程都由上届学生会干部策划、组织,充分体现了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由学生自己组建,自己选拔干部。新当选的学生会主席,有权组织自己的“内阁”,可以从各年级提名副主席,由学代会通过后,由主席和副主席提名各部的部长、副部长(学习部、卫生部、纪律部、体育部、文艺部、生活部、宣传部),交学代会表决通过。学生会成立后,主席和副主席被聘为校长助理,各部部长、副部长被聘为处室主任助理,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定期与校长、主任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共同“参政”,当家作主的自主意识,从而实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②、设立“三级助理”岗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校决定由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担任校长助理,由学生会各部长、副部长担任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主任助理,由各班班干部轮流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每月与校长进行一次沟通,主任助理每周一次,班主任助理每天一次,通过这种形式,使班级、处室、学校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干部在与老师、领导交流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成立“学生记者团”。由学生会宣传部具体负责,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从全校45个班级中每班推荐一名品学兼优、善于思考的同学组成“学生记者”。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记者招待会”,采取答记者问的方式,由学校领导、处室主任现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会议的议题多样,“从教师拖堂没有按时下课”,到“实施新课改作业量大,占用了学生社团的活动时间”;从“教室隔音不好”到“学生排队吃饭,餐饮公司应在窗口公示饭菜品种价格”;从“学生集合后地面无人清扫”到“个别老师管理中不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几乎襄括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扬了民主,确保了学生能够有一个表达意见的畅通渠道,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参与公共管理,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④、成立学生维权组织(学生权利保障委员会)。学生的权利来源于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中只谈学生的义务,很少谈他们的权利,以致于学生不知道自己有那些权利,更不知道如何维权。教师们可随意进出学生宿舍,上课期间,学校随意带人参观学生教室,教师随便对学生的压制、训斥、惩罚、歧视等等,这此现象的存在,使得教师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学生的低下与顺从地位变得根深蒂固。为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维权组织成员可以带着学生对教师、年级、处室的意见,走进校长室与校长进行对话,要求校长做出答复,以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比如,为了解决学生对食堂饭菜质量和价格的意见,学校后勤服务部门专门组织学生维权委员会的成员,到校外食堂及市场进行考察,并召开学生会、生活部和各班生活干事会议,充分讨论,合理解决,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又懂得了经营管理的艰难,达到了共赢的目的。

(2)、学校社团组织,如①、爱心救助社,现代社会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淡漠,学生中独生子女和以自我为中心者日益增多,他们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家庭环境,合作意识、爱心意识较差,为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我们利用寄宿制学校得天独厚的资源,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了互帮互助活动。由学生会组织成立了学生爱心救助社,学生会主席担任社长,每学期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一次献“爱心募捐款

活动,所筹款项作为贫困学生救助基金,贫困生向学生会递交申请,救助谁,救助多少全部由学生召开会议,根据平时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决定,学校、年级、处室只作审查、备案并为其代管所筹款项。几年来,通过学生爱心救助社和社会各界,已救助了2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校园之声”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由校团委牵头负责,由学生会干部担任站长,播音员、编辑都由学生担任,各负责班的通讯报道员采编组稿,每周各播出一次,如“校园新闻”、“热点透视”、“学生心声”等栏目,都深受学生的喜爱。播音员声音亲切柔和、字正腔圆,构思缜密,内容丰富,通讯员报道内容具体详实,生动精彩,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广播站、电视台的作用不可忽视,已成为我们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彰显我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舞台。

(3)、班级管理层面上的学生组织:①、成立班级“智囊团”。由学生民主推荐,让善于思考、乐于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的同学组成“智囊团”,他们不同于班干部,但可以通过分析、观察班级的情况,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为班级管理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促使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成立学生矛盾化解委员会。学生整天生活在一起,他们中间的矛盾、纠纷老师往往不易发现,为了发挥学生自治的作用,我们在各班建立了学生矛盾调解记录本,由班干部组成矛盾调解委员会,要求班干部学会当“家长”,从各方面观察学生中间的动响,并通过与其谈话,做出详细记录,及时化解和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小摩擦,使学生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谦让,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精诚团结,珍惜同学情谊,努力做谦谦君子,不做戚戚小人,共同维护班级声誉,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4、评价机制的建设。

学校对学生的自主评价涵盖两个层面:一是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畅通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献言献策的渠道,让学生的提案、建议推动学校的民主管理。二是对教育教学的评价:每学期都在学生中进行教育教学调研测评,其形式有问卷、座谈、个别访谈、召开记者招待会等。

5、形成了在德育过程中学生自主实践的教育模式,学校研究中着眼于“延安市第一中学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即“给学生以自尊,还学生以自主”,并致力于这一种教育模式的研究。

学校的德育是学生不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造就自己”的历程,是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建构积极向上的主体人格的过程。在形成学生自主德育模式的过程中,学校突出“自主”两字,体现在五个方面。

(1)主流引领,目标指向明确

(2)自治管理,合理设置岗位

(3)自主开发,教育主题凸显

(4)积极参与,活动项目完整

(5)自我锻造,活动载体丰富

(6)自我反醒,嵌入心育轨道

6、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培育学校精神的社团文化氛围。

学生自主德育是学生在一定社会要求下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学习、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建构活动。学校站在人文高度,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如由学生组建的“清秋塬文学社”,该社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自己聘请语文老师审稿,学生排版、编辑、设计版面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获得文化认同与文化滋养。

总之,我校通过学生自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了一批充满创造力,学会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优秀学生群体,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带动了全校教改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市一中在短短不寻常的四年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学校的影响力,从而使市一中走上了快速发展的素质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快车道。

下载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成果简介(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成果简介(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项目最终成果简介 茶叶曾经和丝绸、陶瓷并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产品。茶叶源自中国,并从中国推广到世界,其产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沉浮,因其悠久的生产加工历史和辉煌的贸易业绩,......

    实践成果简介

    “甜城志愿者”义务支教服务队社会实践成果简介 招生、分班和开课:此次支教活动我们一共招收了100余名学生,分为大班、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年级以及小升初的学生。第二天我......

    教学成果简介

    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申报 高职环境资源法教材建设与改革(教材) 教学成果简介 高职教材是高职教学的基础资源,是规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模式的主要依据。《环境资源......

    成果展示简介

    《河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展示简介》内容要求 文字内容: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执行时间、项目成员、指导教师、项目简介(200字以内)、创新点(100字以内)、取得成果、......

    小区建设项目简介

    **小区建设项目简介一、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小区项目是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带动作用 * 三、项目建设地址 * 四、项目建设规模......

    高科技建设项目简介

    湖南华洋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管道生产线及 设备制造项目简介一、项目概况 目前,管道的应用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给水管、埋地排水管、燃气管、护套管、工业用管、农业用管等领域内......

    葡萄园建设项目简介

    胜利林场 有机无公害葡萄产业种植示范园建设项目简介 胜利林场现有在职职工人,其中在职下岗职工人,在职在岗职工人,即将退休人,退休职工人,遗属人。在职下岗职工长期从事林粮间作......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重点课程建设成果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重点课程建设成果简介项目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洪铁教授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在核心刊物发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的论文6篇以上;教材教学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