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石家庄城市化历程的调查报告
关于石家庄城市化进程的调查报告
经管系 造价0902赵思远序号111学号200906080227
内容提要
石家庄是全国唯一一个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由于偶然的因素,石家庄成了两条铁路的交汇点,由此带来了20世纪初一个传奇般的巨变,一个小村庄被隆隆的火车推向了发展的大潮,使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先取代正定,后取代保定,如今的石家庄,告别了往日的贫穷落后,正昂首阔步向规模化,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新中国就是从石家庄的西柏坡走来的,石家庄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与成长,我们或许可以把石家庄的发展视为中国社会巨变的一个缩影。
关键字:石家庄 城市化 发展 经济 建设 特色
一、序言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距首都北京283公里。常住人口977.41万人,其中市区面积455.8平方公里,人口242.78万人(2009)。本籍人口占市区总数的15%。
石家庄的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并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以来,利用区位优势,市政府和人民不断地寻求发展的机遇,努力将石家庄打造成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生态环境优美的大都市。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石家庄已经屹立在近代化城市行列。
石家庄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石家庄市统计局发布的建国60年来全市社会发展数据显示,建国初期,石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39亿元,而到了1978年达到了29.92亿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经济更显强劲发展活力,1988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2000年更是突破1000亿元,到了2008年达到了2838.37亿元。
从总体数据上来看,石家庄的城市化发展取得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就要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来深入了解宏观的经济飞跃的的诱因是什么,根本上归功于什么,总结发展的经验,同时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社会进步打下坚实的物质和理论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家庄这座美丽的城市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二、石家庄的城市发展现状
1.1历史回瞻沧桑巨变
在公路交通十分落后的背景下,铁路交通在物资集散、商品流通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太路起点南移,是石家庄由乡村向城市化迈进的诱因,真正起基础作用的因素,还是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伴随铁路线的通车,一批近代
工业相继兴办,其中包括:在石家庄村东创建的正太总机厂(今石家庄车辆厂前身);大兴纱厂即石家庄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井陉矿和正丰矿等。近代大工业的兴起,带动了中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920年在铁路以东建造石沧路场子,同时,平和轧棉公司、万华肥皂公司等企业也在铁路东兴起。随之,大批农村人口向石家庄集中。到1930年,仅产业工人就达1.6万人,大大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化的进程。
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石家庄的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迅速崛起,城市化发展初见规模。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石门。他们十分看重石门的交通地位,采取一系列手段,把石门培植成他们长期侵占华北的军事基地。一方面大量增加兵力,拓展城市规模,强化城市的军事地位。另一方面在这里扶植傀儡政权,1938年1月15日扶植设立了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
经历了历史的战火,让石家庄更加珍惜和平与稳定,解放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石家庄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到如今已经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全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2 新世纪 新起点 新形象
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石家庄的发展不仅仅是整个城市的责任,还体现着整个河北省的整体面貌。在省委的大力扶持下,石家庄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不断的攀登新的高度。
1、人均GDP迅速提高
1949年人均生产总值只有65元,到2008年达到28923元;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中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经过六十多年年的发展,三大产业比例由建国初期的37∶12∶51调整为1978年的23∶54∶23,到2008年为11∶50∶39。建国初期,石市经济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工业经济十分薄弱;而今天,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二、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伴随着合理化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显示出更强的活力。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危机的影响,积极应对各方压力,总体呈回升态势。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台阶,达到3114.9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5.3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58.5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51.1亿元,增长13.0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石家庄一定会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水平,更高的就业率,在经济大潮中浪遏飞舟,大展身手。
2、人口不断增长 城市活力无限
解放60多年来,石家庄由一个落后的小城市,逐步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人口总量和就业人口总量快速增加,在60年间石市人口由1949年的370万人增长到984.6万人。人口的增加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大幅增加,石市职工人数快速扩大,工资水平也大幅提高。
3农业稳步发展 工业日趋壮大
1978年以前,石市农村经济基本上属于自然经济,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农村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建国60年来,石家庄市农村经济总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到大幅度提高,其变化过程就是由一个农业穷市发展为农业大市、农业强市的发展轨迹。
粮食、蔬菜、油料生产稳步增长,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猪肉产量从1993年的29.6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38.4万吨,年均增长
1.7%;2008年石市肉类总产量达6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16.3%,居全省各市肉类总产量第一位。
解放之初的石家庄市,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市大力开展工业建设,并广泛的与国内外的投资商接洽,扩大招商引资的份额,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到2008年,石家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达到2300余家,总产值达到4176.32亿元,增加值达到1095.8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占到全市GDP的39%。目前,石家庄市既是国家确认的首批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是河北省的工业大市。
3、交通运输邮电业迅猛发展
解放初期,全市仅有6条简易公路,总长度418公里。经过60年的发展,境内等级公路达到13260公里,高速公路、国道在境内纵横交错。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邮政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石家庄市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节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服务设施齐全。2008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53.29亿元,是1978年1446万元的1060倍。石家庄还是北京以南地区电讯网络的重要枢纽。过去固定电话都非常少,而今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发展迅猛,信息交流更加快捷迅速。市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通讯服务了。
4、特色旅游构筑多元化社会经济
石家庄市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0余处,各类文物景点多达1200余处;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还拥有国家历史名城名城――正定,省历史文化名县――赵县,国家“千年古县”——赵县、井陉、赞皇和行唐;以及省级旅游度假村4处(蟠龙湖、苍岩山、温塘、嶂石岩),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五岳寨),省级森林公园7处(仙台山、驼梁、南寺掌、赤支、龙州湖、西柏坡等),国家级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独特的省会地位、繁荣的商贸更为发展商贸会展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产业,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本市的旅游景点特征,旅游局推出了红色之旅、风景游览、历史文化之旅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旅游路线,充分展示了本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同时又可以让游客体验精彩纷呈的套餐服务,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经济价值。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1993年的74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32万人,2008年全市有117万人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城乡困难家
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2008年末全市共有7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前的石家庄,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仅有4所普通高等学校,16所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0.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0.7万人。改革开放30年来,石家庄市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在已成为全省文化教育中心。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义务教育质量提高。6 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间,石市市区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增长,1980年市区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3元,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61.50元,二十八年增长了31.8倍,年均递增13.15%。
1980年,粮食消费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为33.6%,而2008年大幅下降到
9.6%。穿着类商品极大丰富,向时装化、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008年,人均购买成衣支出占衣着消费总额的62.6%。住房越来越舒适。住房告别了严重短缺时代,进入改善居住环境、讲究住房质量的新时期。首先是住房面积扩大,住房建筑面积由1980年人均9.56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9.37平方米。居民出行越来越便利。30年前,市民出行除了骑自行车,就是坐公交车,而且公交线路就有限的几条。2008年,石市居民人均交通费支出303.26元,比1980年增长了83倍。家用汽车已经进入普通居民家庭,2008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6.64辆。
同时,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也是精彩纷呈,美丽的公园、广场成为省会的亮丽风景,为市民提供了优雅的环境,各种健身娱乐设施进入社区,给市民带来健康生活新体验。在文化广场上,经常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极大地满足了大家的精神生活。如今的石家庄人,已经告别了昔日的贫穷,迎来了富足美好的新生活。
2.3 继往开来 勇于开拓
石家庄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利,基础设施配套,工商业发达,市场前景广阔,投资环境较为优越,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处。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石家庄依托自身优势,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药都”、“全国纺织基地”、“华北重要商埠”、“北方特色农业区”和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为主导的支柱产业,为早日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2008年初,石家庄市政府下发《省会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和2008年迈大步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拉开了以“三年大变样”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序幕。根据“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建设规划,三年内,石家庄将通过总投资一千四百亿元人民币的“主城改造、新区建设、道路畅通、品位提升、精细管理、市民素质”六大工程的六百个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趋向合理、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山水特色初步凸显、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的现代化生态型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冷静的态度审视石家庄的发展
透过经济发展的迅猛态势,我们也要冷静的思考。其实发展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石家庄的工业起步较晚,因此工业化的程度还不够,并且现在的三大产业比例为11∶50∶39,而世界平均是5%、31%、64%。第三产业在石家庄市的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严重滞后于世界水平。
从另一方面,石家庄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的飞跃,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不能持久下去的。工业的特征是粗放型,能耗率很高,不仅没有充分合理有效的理由能源,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洨河为例,解放前曾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但是自从大力发展工业以后,就出现了严重的污染,甚至导致沿河的农作物严重减产,地下水也很大程度上被污染了。假如以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为代价,以求经济的短暂增长,那岂不是饮鸩止渴?
石家庄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过度的向旅游景点索取回报,而忽略对文物和自然景区的保护,是不明智的,是不会长久的。
还有,关于教育的问题,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事业不景气,城市的学校里也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必然会拖累社会的发展。
四、关于今后发展的建议
首先,应该宏观是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工业和农业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工农业生产现代化,提高产出效率,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持久高效增长。同时注重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建设,提高绿色GDP。不仅追求当代的经济飞跃,还要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
其次,加大教育投入,严格贯彻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大力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实现国家的富强。鼓励科技自主创新,以及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本市,为经济的增长注入最强有力的活力。
再次,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保障基金的管理,让社保体系真正成为汇集全体市民的社会福利事业。
最后,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更应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希望在社区内,市中心构建一些文化交流平台,比如公共图书馆,大众茶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免费的文化资源,共同学习,提高整体市民的素质。
纵观石家庄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其实有很多的优点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必须对我们的不足之处井陉深入的思考,寻求最佳合理的改善方法。应该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宏观政策,同时,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追求更高的建设目标,将石家庄的城市化建设推向高潮。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多的挑战,但是同时会有无限的机遇,相信石家庄人民一定会以饱满的热情,无穷的智慧,和辛劳的汗水把这座省会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二篇:城市化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临安市回龙村城市化状况的调查报告
引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简单地说:城市化是城市先进社会经济要素在乡村的普及程度。
一、关于对回龙村调查的前期准备
由于回龙村大多为农村村民,而且我们的调查时间是在他们的工作日,因此若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必定会遇到许多不便。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访谈为主,问卷为辅的形式进行调查。为了让此次调查更具有可参考性,我们在调查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大致从该地区交通状况、文化水平、土地使用状况、户口性质、收入状况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同时,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调查问卷,我们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以这张问卷为基础,包括我们后期的数据统计也是根据这张问卷来的。其次,在做好调查方式准备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组员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对回龙村的调查固然不能反映整个临安市的城市化状况,但我们可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对临安市的城市化有个粗线条的了解。
二、关于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部分问题
(1)回龙村交通不便,各类交通设施并不完备,产业结构单一
尽管我们由于时间有限没能走访到回龙村的每一户人家,我们也没有深入更里面进行调查,但我们很明显的感到,回龙村的交通并不发达,虽然其旁边有大马路,但村子住户分散,越往里路越难走,这也对我们的调查造成很大的不便,就我们见到的交通状况而言,此地区并没有很好的通畅性,往往是靠近街区的地方交通比较好,而靠近山地的地方往往是石子路或泥路,若天一下雨,这种路是十分难走的,更重要的是,经过我们的细心观察,我们发现,村里来往的车辆大多为摩托车以及电瓶车,很少有卡车、货车经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里的第二第三产业并不发达,而主要是以第一产业为主。
(2)回龙村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但收入却不低
我们此次总共调查了近50户人家,由于调查时间的冲突,我们调查的对象大多为在家的老人或妇女,经过我们的耐心讲解以及村民的热情配和,我们大致得出了一些结论,经过后期的统计,这些情况可通过下面两个表格反映出来:
以上两个表格清晰的反映出回龙村村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当然我们调查的都是老年人这也导致这个数据的不规范性,但通过他们的收入状况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生活还是在小康水平的,至少可以在温饱以上,当我们问到他们的收入来源时,大部分回答是通过土地征用补贴的钱以及自己在农业上的收获,于是我们趁热打铁调查了该村的土地征用状况,结果大部分被调查对象的家里都有被征用的土地,这些土地有用于建设工厂,也有用于建设学校,而村民由于没土地,大多在家里无所事事,当然也有一些在家里经营一些小生意,比如针织啊,化肥啊什么的,但他们的收入却是非常可观的,这个状况又让我们一度认为这边的城市化水平能超过30%。
(3)城市居民户口少,大多为农村户口,回龙村城市化水平并不高
经过我们的认真调查以及仔细的分析,我们惊讶的发现回龙村城市化水平仅为16%,这与当地村民的收入并不成正比,我们调查的50户对象中,户口为城市户口的仅为7户,综合其收入状况分析,其基本城市化实际不到15%,当我们询问村民原因时,村民的回答也十分模糊,大部分人认为城镇户口的都在住宅区,农村基本上都是农民,除非是外地的或者已购房的,这样一来,我们大致明白了该村城市化率不高的原因,其大部分村民收入基本是可以保证生计,但他们没有在市区购房的意思,整个临安市由于地形,经济等各种原因,有些地区,农村反而比城市更发达,并且回龙本身离市区很近,村民完全没有必要为转户口而去购房,同时,可能是政府工作重点还未涉及到扩大乡村城市化进程,因此对农村的经济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整个回龙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当然政府也已经开始在村的附件建设工厂,扩大第二产业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回龙村的城市化进程将大大提高。
三、关于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1)保障缺失,被征地村民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农民基本上是自我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农民的养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手段。××村村民土地当初被征时,均是采取货币安置、自主就业的办法,没有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只是为少数完全无地的村民办理了农村低保。加上村民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缺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用在消费上(如大多数人把征地后的补偿费用于建房、供子女读书等),这些有限的征地补偿费一旦用完,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逐步陷入困境。有的村民即使手头上还有部分补偿款,但由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时间一长也将会面临困难,其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障的“三无农民”。
(2)再就业难,被征地村民无地即失业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发展机遇自谋职业外,大多数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加上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新的就业。特别是40岁以上的失地村民,再就业难上加难。
(3)村民即使有工作,其纯收入并不高
虽然我们在前面提到村民的收入并不低,但这些收入并不是纯收入,当剔除其消费的时候,他们的收入其实并不高,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表格中得知: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回龙村村民虽然收入不低,但他们的消费也不低,在剔除其消费后,剩余的收入并不多,这也可以从村民的口中反映出来,当我们问到其有无积蓄时,大部分村民回答是没有,基本上他们是挣多少用多少,家里还有子女在外工作,所以并不担心会没有生活来源。
四、关于加快临安市回龙村城市化进程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机制与加大宣传相结合,实现基本生存社保化
当前各地在征地补偿上,基本上都是采取货币安置的方式,一次性发放给被征地村民。对政府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回龙村大部分村民都能够接受。但很多村民担心失去土地后找不到工作,今后生活没有着落,对征地工作也存在着抵触情绪。对此,政府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土地开发增值收益、村民三方各出一部分的社保体系,逐步实现城郊村村民基本生活的社保化。在这一点上,我可以肯定回龙村相关部门做的很好,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农
村医疗保险的村民数为100%,也就是说,回龙村几乎每一家人家都有医疗保险,这也是村民很欣慰的一件事,我相信,这也更是村民愿意待在农村生活的原因,虽然没有城市那么发达,却有比城市更好的保障,他们也愿意配合政府的征地工作。
(2)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相结合,实现收入来源稳定化
①继续做好政策宣传,使每个下岗、失业人员都能了解到国家优惠政策,都能够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出台一些针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的优惠待遇,鼓励企业大量吸纳下岗职工,缓解失业人员就业压力。
②充分利用就业创建工作,利用2—3年时间使创建率达90%以上,大力开发小型加工性企业和各类服务型企业,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模式,来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③在鼓励失业人员创业上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在就业援助上找出亮点,以点带面;调整就业格局,扩大就业范围和再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
④在工作实践中,要总结和继续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帮扶到位、服务到位,指导和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⑤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进行普查登记,全面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使广大失地农民通过社会援助和自谋职业实现安居乐业。
重点是靠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纳入社保体系,还不能完全解除被征地村民的后顾之忧,只有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对此,相关部门要对被征地村民进行了分类管理、区别帮助。一是对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青壮年,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他们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并积极向工业园区企业、县城宾招场馆推介。二是对有经营头脑和自主创业愿望的,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提供创业培训,在税收、办证费用等方面按照下岗职工创业的标准予以减免,并向他们提供一定的小额贷款。三是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政府鼓励其进行农业上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有许多农民家里种了菜,通过卖菜农民既有了工作也有了收入,这让他们不亦乐乎。
(3)提升素质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实现农民观念现代化
回龙村部分村民在失去土地依附后,虽然在身份上实现了村民向市民的转变,但多数村民的交际范围仍然局限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休闲娱乐也仍然以玩麻将、打扑克为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快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主要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快撤村并入社区的步伐,对紧邻城市又完全无地的村民小组,就近并入已有的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村民社区化管理;二是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经常组织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对刚进入社区的村民开展城市文明规则意识、交通意识、环境卫生意识、人际关系意识等培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不合时宜的传统意识,促进村民与市民的文化交流,加快村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更新。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在文化方面加大对回龙的投资力度,一定可以大幅度,大范围地提高村民的素质,这样也有利于村民更好地再就业,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
(4)政策扶持与发展三产相结合,实现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调整该村产业结构
要使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壮大,政府可在征用土地时,考虑给他们预留一定的土地,拓宽村集体和被征地村民生存发展空间。具体操作上,为了使被征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有长远稳定的保障,在征地规划过程中,可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一定面积的经济建设用地,支持被征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从事生产经营,鼓励村集体建造写字楼、商住楼、市场等,被征地村民可以以土地补偿款入股。这样一来,既可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又可提
供一定的岗位安置被征地村民,实现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良性互动和发展。总之,解决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五个方面加以重视。
1、建立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
2、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将有效地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现象。
3、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
4、健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合同法律、农产品质量法律,将为农户权利的行使提供保障。
5、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规避机制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这个措施对解决回龙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回龙村大部分村民在被征地后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村里也缺少工厂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征地的同时若能考虑到这一点将对回龙村的城市化进度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述几点建议也只是我们通过摘取网上资料以及自身的想法总结出来的,可能缺少一定的科学性,但我们的整个调查是建立在为加快回龙村城市化进程出谋划策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必须得提出一些我们的建议,从而我们希望回龙村能成功转型为城市,实现快速发展。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我们对城市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也学会了为加快城市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尽管遇到许多的困难,许多不尽人意的事,但我们组齐心协力,一步一步完成了整个调查,我觉得我们这次调查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一个组员是本地人,这在与村民的沟通上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我们调查唯一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时间紧迫,我们无法调查更多的村民,这使得我们的调查数据有一定 的片面性,但我坚信,我们共同的努力是此次调查最大的收获。
第三篇:农村城市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市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被城市所逐渐包
围直至全部融为一体,村落最终将转轨为社区,村民最终将嬗变为市民。那么,作为城市化过程中的被动适应者——农村及其村民,在这个转轨与嬗变的进程
中,将主要受到哪些影响?存在着哪些困惑?我们的调查小组深入到学校周边东
湖村进行了这一次的社会调查,希望加强我们对国情、民情以及对实践的了解。
一、调查人员
三、研究设计
1.界定调查总体,确定样本量。本次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东湖村村民。
2.调查方式。我们采取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3.样本规模。样本规模为20,其中包括10份问卷,5个访谈。
四、数据分析
1、您的文化程度是?
26%的人选择了无,33%的人选择小学,13%的人选择中学,13%的人选择中专。
2、您家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
13%的人选择传统农业,13%的人选择养殖业,66%的人选择打工所得,其余8%的人选择其他行业
3、你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了解多少?
33%的人选择了解一点,67%的人选择未听说过。
4、您认为是就地务工好,还是外出务工好?
20%的人认为在当地务工好,80%的人认为外出打工好。
5、你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在哪里?
66%的人认为村镇规划不合理,33%的人认为卫生条件差。
6、你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13%的人选择道路,20%的人选择卫生设施,67%的人选择农田。
7、您对村干部的满意程度?
6%的人选择非常满意,13%的人选择比较满意,20%的人选择一般,61%的人选
择不满意
8、您对当前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否满意 ?
20%的人选择非常满意,40%的人选择比较满意,40%的人选择一般。
9、您的业余的文化生活有哪些?
33%的人选择在家看电视、电影,66%的人选择其他。
10、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40%的人选择作用明显,60%的人选择意义不大。
五、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
1、语言问题
我们团队把调查时间安排在下午,正好与村民工作时间相冲突,所以留在家中的一般都是中老人,而他们很大一部分人只会说方言,对于他们的回答,我们团队成员只有一位可以听懂并进行交谈,其他成员只能一知半解,这给团队的入户调查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影响了调查进度,所以我们团队做调查时是3人一队,一人负责交谈,两人负责记录。
2、村民情绪问题
作为东湖村的居民,面对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村民在观念上都很难接受,当我们进行调查时,很多村民在谈及土地等敏感问题时,情绪都特别激动,尤其是因为政府在土地补偿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更让村民义愤填膺。其次,村里老人觉得没有了土地,他们没有了生活来源,只能在村中仅有的空地上如:路边、河边、门前种菜以减轻生活负担。并且老人没地方打工,子女赚的钱只够自理,而对于众所周知的农村医疗保险,在60岁以前他们要每年自己交一定的钱,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他们所承担不起的金额。村干部不管老百姓,对老年人关注太少,让他们觉得日后的生活保障很困难。其中有一位老太太身体不好,每天挂盐水,当我们问到她的业余生活问题时,她说她没有业余生活,只是在没事的时候去别人家做保姆赚钱。面对这些我们尽量先站在村民的立场,耐心倾听他们的说法,安抚他们,等他们情绪逐渐平静下来时在把话题引导到问卷上来。
六、团队收获、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团队成员深入农村、体验民情,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但同时我们又更加感觉的我们作为学生力量的渺小,面对村民的困难,我们只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却不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最大的遗憾。一直以来我们只是从书本上学来所谓的农村城市化,对于它真正带来的影响我们从来没有这么深切的体会过,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真正落实到农村、落实到农民身上时,却已经变质,这不是一个个例,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很多人都不相信学生能做什么,能改变什么,人们都觉得社会实践是一次没有工具的攀登,抑或是一次有目的的旅游。但是我们却真实地从这次的社会实践里懂得了很多,感谢社会学老师给了我们一次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开始踏上社会,感谢东湖村的村民在知道我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依然选择相信我们,向我们倾诉,最后感谢我们的队员,相互扶持,共同进步,让我们的调查项目不是一个空洞的计划。
附件:
关于农村城市化的调查问卷
1、您的文化程度是?
A文化程度B小学C中学D中专
2、您家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
A.传统农业B.养殖业C.打工所得D.个体经营E.其他行业
3、你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了解多少?
A完全了解B了解一点C未听说过D无所谓
4、您认为是就地务工好,还是外出务工好?
A 当地B外出C无所谓
5、你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在哪里?
A村镇规划不合理 B卫生条件差 C饮用水不达标 D治安状况不理想
6、你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A道路B卫生设施C农田
7、您对村干部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8、您对当前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否满意 ?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9、您的业余的文化生活有哪些?
A.在家看电视,电影B.参加社区或者村委举办的各种文艺表演C.主要是看书
D.参加村委或者政府举行的各种知识讲座E.其他
10、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A作用明显B意义不大
第四篇:城市化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化状况调查报告
首先,就城市化的定义而言,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其次城市化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用地,城市文化,价值观在乡村扩展,乡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过程,也就是说,这是农村的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标准。
我们的调查报告主要围绕居民价值观,农村居民现在的生活水品,生活方式,生活收入主要来源,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来调查农村居民的城市化现状
我们小组在平山新村以调查报告和访谈并用的方法,做了40份左右的调查,在调查中,85%的人是农村户口,但是家庭之中的孩子却有许多都是城市户籍,许多老年人任然保持农村户籍,在农村种地等等,表明了再现在,下一辈的城市化期望率较高,而老人大多追求安逸幽美的环境,所以75%的人选择居住在农村,认为农村更加自由,环境更好,且农村各方面的福利好,而且环境也好,污染小,发展潜力大,更是养老的最佳之选。
首先,第一题中40%有耕地的人选择了自己耕种,还有在调查中,许多人表现出了对没有耕地的不满,表明了现在的农村中,耕种任然占有一定比重,在生活中具有相当的地位,这部分人还处于相对原始生产方式中,相应的,这部分人离开自己的土地去城市发展的意愿也比较低,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耕地的占有对城市化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中国的小农经济发达,耕地广袤,这也是造成中国城市化比率较低,仅仅40%最有左右原因.其次,收入方式,在我们调查中,60%的人依靠工资收入来维持生活,仅仅40%依靠开店或者耕地过生活,可见,传统的自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基本被破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在和城市居民日益趋近—都转变为以依靠以工资收入为主的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方式的日益通话,城市化也将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在习惯城市居民的生活,首先在心理上转变为了一个城市人,在身份上转变为城市居民也变得是顺水推舟一般容易的事,如我们所知,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是城市吸引居民的重要因素之一。
至于生活水品的方面,在70%以上家庭中,食品支出超过其他支出稳居第一位,表明了再农村中,生活水品虽然比起以前有所提升,但是任是出于较落后的环境,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更加向往产城市的富裕生活,在城市中,食品支出为主的比率明显低于农村,良好的生活,这也成了城市向农村发展的巨大的推力,农民向往富裕的生活,加入城市工业圈子,享受更加高的工资待遇,享受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娱乐设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关于现代科技的普及,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5%的家庭已经开通了互联网,但是在访谈中,许多老人的回答反映了一个问题,会用电脑,会上网的主要是80后一辈,老一辈任就坚持古老的生活方式,拒绝电脑,不会使用电脑,表明在哦我们现在带中国,城市化任普及度不够,这里已经属于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那那些那地的老人,生活的现代化就更难普及了,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现代科技的普及也是推动城市化重要因素,他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让人们充分了解工业的力量,城市的力量,加入大城市生活的大部队中来 现在,农村内居民的生活水品的提高显而易见,知道70十年代,胜过的农村生活任被三件套所支配,而现在,在我们的调查中,到2000年,农村家庭已经拥有绝大多数基本电器,如电视机,油烟机,微波炉,电冰箱,洗衣机等等,到现在,更是添加了液晶电视,电脑等等的产品,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扩展,玉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密切相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小农经济造成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天地,去城市的工厂中工作赚钱,而城市的工厂也越来越向农村扩展,在农村附近,越来越多的工厂正在崛起,造成了农村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你所知,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他推动城市的发展,促进乡村的发展同时促进乡村城市化。
在现代中国农村,农村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的福利价位丰厚,在我们的调查中,90%的农村居民拥有社会福利,且由于现在城市房价昂贵,在农村依靠现有耕地来建造房子的人非常多,且环境比出呢个是好,由于工业发展相对城市较少,植被覆盖率高,对于讲求生活环境的现代人来说,农村也是个宜居之地,压力小,自由,且在交通越来越便利的今天,是否靠近工作地也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发展城市化,鉴于上述调查,我有以下建议促进乡村城市化,首先,加快乡村企业的发展步伐,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随着乡村企业的发展,必然会与城市接轨买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且乡村企业的成立为农村内居民提供了一个赚取额外收入的手段,促进弄次年经济的发展,随着乡村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本来由于交通问题放弃外出打工的人也会选择开这儿打通,同时充分利用了闲散的劳动力,对了中国现在而言是个既发展经济又促进城市化的好方法
增加城市福利,对于乡村而言,丰厚的福利制度吸引了大量的人群,也是75%的人希望呆在农村的一个人重要因素,这是乡村对于居民的一个重要的吸力因素,加强城市俘虏,有利于降低城乡之间的差异对比。吸引农村居民停留的因素消失了,许多由于农保而停留农村的人就会选择停留在城市
促进发展商贸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瓦解耕种遮住农业结构,优化产业
结构,更是可以改变人们生活或方式,促进人们就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一些落后地区发展有利于加强信息物质的交流,促进本地的发展
第五篇:英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最终版)
英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
广德福
摘要:不同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各具特色。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早在 1851 年,就已有 580 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54%,初步实现了早期城市化。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一直为世界各国研究、学习和借鉴。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巴顿,英国)。由于新兴产业的出现,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由于聚集了大量人口,它必须比其他地区有更高的经济水平,包括生产和流通能力,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城市化的出现和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而近代的工业化正好为其创造了一个前提。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马丽敏,2007)。18 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20%~25%,1801 年为 33%,而到 1851 年时英国已有 580 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英国城市化的历程表明:城市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它不仅仅是经济变革、也不单纯是一个人口转移的过程,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迁。
一、资源、市场与产业结构:英国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孪生姐妹,与工业革命相伴而来。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就是城市化的历程,而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完成。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大都是在工业革命中孕育成熟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体系的健全是城市化的首要条件。工业革命开始后,工农业地位逐渐变化,农业日益退居次要地位,工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种结构性变化,有赖于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它对于搞活流通、扩大外贸、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至关重要。其次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可以说,近代工业
革命的展开、城镇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占有能源、资源方面的优势,所以资源的丰富与否制约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说,城市化需要种种外界的和内部的因素互为作用,城市化的产生和形成需要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为其创造条件,其中工业革命起着主导作用,当这些城市的发展条件达到成熟时,就会开始城市化。一旦城市化进程开始,市场力量势必把更多的人口与工业吸引到城市里来。工业之所以被吸引过来,是因为城市能够以大规模占有本地市场,提供熟练和非熟练的劳动力,便于利用辅助工业的各种形式显示出聚集经济的优越性。很显然,工业中心的形成及工业化的传播导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以城市为中心,人口在城市迅速增长,经济重心也明显偏向城市,文化教育事业、行政基地等各种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农村成了城市的附庸(马丽敏,2007)。因此,英国在 15~16 世纪产生的一些中小城镇,如果没有商业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因素刺激,不可能会逐渐成长的。
英国的经验说明,农业的商业化对城市化的实现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当农业生产力日益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打破了自给自足的模式,与市场密切联系,那么城市的发展壮大才成为可能。农业不断为市场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而工业的发展则为农业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市场。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工业化,是工业革命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开始后,城市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生也与英国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对外贸易扩张存在紧密联系,英国城市化的发生还受制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和农村的发展状况。这是因为,一方面城市从产业结构上决定了自身不能生产农产品,因为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出现和集聚地,从而使空间场所上产业分化所造成的结果;另一方面,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生产要与广阔的土地耕作面积相联系,基本生产周期取决于气候条件。这个特点决定了第一产业无法集聚于城市内部,只能位于城市外部的广域空间。第一产业———农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城市化的进程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给城市化以推力,是城市化的前提基础。历史经验证明,英国城市化的前提正是体现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转
移两个方面(赵煦,2007)。所以,健全市场体系下合理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前提。
二、“大跃进”与“自由放任”:英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英国早期城市化的“激进式推进”过程本质上是类似于休克疗法式的“大跃进”方式。这种“激进式推进”与“自由放任”的管理模式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在英国早期城市化“激进式推进”过程中,大城镇人口增速比小城镇要快。例如,在英国的北部地区,特别是西兰开郡和约克郡。1801—1861 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 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年均仅增长 1.039%,大城市人口增速比其余地区快近1 倍。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在 1821—1831 年间达到顶峰。在这 10 年里,“布赖顿人口增长了 69.7%,布拉德福 65.5%,索尔福德 55.9%,利兹 47.3%,利物浦45.8%”,这些城市中,大部分是北方工业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长正是这些城市的制造业、特别是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结果。还有一些大城市的发展与冶金、铁路建设和对外贸易的高涨有关。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城市数量激增,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农村人口大量转向城镇,正是这种人口流动迁移和新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化的突出表象特征,如果没有这种城市空间和地域的急剧变化,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英国早期城市化以“自由放任”为基本特征,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化一方面为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为工人也带来了巨大的贫困和灾难。英国的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模式导致的恶果不仅仅限于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它还直接威胁到富人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马丽敏,2007)。一个城市的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则是任何人也躲不了的,会使全城人同时受到伤害。然而,与许多后来工业化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英国的城市化没有什么需要追赶的对象,有充分的时间,是在一个在没有任何压力、从容不迫的心态和条件下完成的。
三、英国城市化道路的启示
1.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战略思维与制度选择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 从宏观来看,英国城镇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
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只有到 20 世纪初,英国才出现了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合并解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到二战前,英国全国上下达成了在全国范围进行城乡规划的共识,从而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的解决。英国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意识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负面作用。因此,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国家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不能重蹈英国历史上的覆辙。
2.农业生产力水平与结构的发展与优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前提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进程必然导致乡村的衰落,但农业不会消失,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场所也不会消失。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保证了一个国家人口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农业还有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行业。
3.形成“推—拉”机制,促进人口合理、良性流动是当前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大力发展工业化,拉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建立完整的人口流动的“推—拉”机制,对于中国完成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具有决定意义。大多城市化较为成功的西方国家也都是工业化先行的国家,农民离农主要是受到城市(镇)强大的吸引力所致。这些国家,工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现代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及城市的崛起等重大因素之间都是相互依赖、互为推动,最终迈向现代化。而中国农民非农化比较典型的是农村对劳动力的挤压式转移。农民仅仅是被农业“推出”土地,但他们“离土不离乡”不会成为城市人口,至少大部分不会成为稳定的城市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仅完成一半。所以必须有较完善的工业化、城市化体系吸引他们,形成完整的“推—拉”机制,走出农村的农民才有可能从地理空间的变化,转向生存方式和社会身份的变化,成为真正的市民。
4.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缓解城市化与工业化压力的根本出路 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同步性,决定了在城市现代化大工业没有建立时,应当大力发展乡村工业,以缓
解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超快造成的就业压力,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准备条件。工业化时常落后于城市化,这样,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寻求不到足够的就业岗位,而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导致失业率上升,甚至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城市化,劳动力资源不足也会限制经济高速、良性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城市化发展进程。当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关键阶段,大江南北涌动的“民工潮”表明工业发展已经落后于城市化,解决不好就会带来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扶持农民发展乡村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借鉴。而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涌现的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胶东模式”等遍地开花,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同数百年前英国的 “原工业”有异曲同工之美。所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会改写农村“以农为本,以粮为纲”的历史,还预示了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的崭新前景。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城市化社会成本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城市化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及妥善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重要制度保障。政府对待人口流动的态度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后没有自然的退出历史舞台,从而限制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此外,在只有简单救济与安抚政策基础上的暴力剥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英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所以,政府的强制干预应当建立在尊重经济规律基础上。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城市经济难以吸纳众多就业人员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建立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劳动技能培训和医疗服务等一套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移民过多对城市经济造成的冲击,从而减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城市化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