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科研方法试题》考试试卷

时间:2019-05-14 14:3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科研方法试题》考试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科研方法试题》考试试卷》。

第一篇: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科研方法试题》考试试卷

教育科研方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文献:

教育科学文献是指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以及这些载体所记载和传递的知识与信息。

2、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3、研究的信度:

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的一致性,它说明的是研究的可靠程度或可靠性。所以,科学的教育研究的结果必定是稳定、一致的,否则便是不可信的。一个不可信的研究可比作一根“可伸缩的橡皮材料的尺子”,在重复研究时,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因此,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重要先决条件

4、自变量:

任何一个系统(或模型)都是由各种变量构成的,当我们分析这些系统(或模型)时,可以选择研究其中一些变量对另一些变量的影响,那么我们选择的这些变量就称为自变量,而被影响的量就被称为因变量。

5、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又称实地实验或自然实验,它是指在真实的教育背景与教育环境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改变所要研究的现象,以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抽取样本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

答:

(1)、确定的总体不正确

(2)、选取过于小的样本,给统计分析造成困难

(3)、选用自愿者为被试,对研究效果也可能产生一些影响

(4)、采用了不恰当的抽样程序

2、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可以有哪些方法?

答: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条件描述法

(2)指标描述法

(3)行为描述法

3、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上涵盖如下一些内容:

(1)、课题名称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研究内容

(4)、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

(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

(6)、文献综述

(7)、研究方法与设计

(8)、研究进度

(9)、成果形式

(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11)、经费预算

(12)、参考书目与附录

以上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正式的、严格的研究计划所应包括的内容。在实际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研究的目的等对此做适当的增删或调整。

4、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什么要求?

答: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的要求是这样的: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从时间框架来说,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来提出问题。既

不要颠倒也不要打乱。即把询问同一方面事物的问题尽可能地排在一起。

5、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

(1)、文献研究有助于知识更新;

(2)、文献研究有助于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的确立;

(3)、有助于提供科学论证依据和科学研究方法;

(4)、有助于避免重复劳动;

(5)、有助于扩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举例说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共变为了推论出两变量之间存在着概率性因果关系,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准则:首先,原因和结果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共变关系;其次,所断言的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推论必须是有意义的。两个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它们之间至少是相关的;然后相关不代表因果,相关而非因果关系称为虚假关系。

(2)、必须合理,因果关系必须在三个层次是合理的:时间顺序:原因必须发生在结果之前,而非目的论解释;当然,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交互而非单向的。因变量必须能改变:如“收入→性别”是没有意义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因果陈述必须有意义,我们必须能够说明X是怎样影响Y的,即使我们不能再经验上证明X是怎样影响Y的,我们也需要通过其他研究或现行理论等佐证来给出有关这一关联的合理说法。

2、如何理解个案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答:个案研究的特点

(1)、个别性(2)、典型性(3)、深入性(4)、综合性(5)、针对性

(1)、个别性

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个别的,但不是完全孤立的个别而是与其他个体相联系的,是某一个整体中的个别。因而对这些个别对象的研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他个体和整体的某些特征和规律。个案研究的目的固然是了解把握某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但也要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揭示出一般规律。

个别虽可以反映某些一般的特征,但个别毕竟不等于一般。个案研究取样较少,其研究的结论代表性也就较小,因此不宜机械地推广到一般中去,需要谨慎地思考和分析,以免犯以个别代替一般的错误。

(2)、典型性

只有典型性的个别案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才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不具有典型性的个别,显然没有多少研究价值。

一般来说,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

第二,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与众不同;

第三,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3)、深入性

对个案多方位、多维度、多层面的研究,从空间上说,它要研究个案生活环境的一切因素如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从时间上说,它要研究个案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可以静态分析,也可以动态分析。研究越透彻,越全面,针对性越强,结论越具有说服力。

个案研究既可以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个案研究可以做静态的分析诊断也可以做动态的调查或跟踪。由于个案研究的对象不多,所以研究时就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透彻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4)、综合性

个案研究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配合进行,如测试学生智力用测量法,了解其行为表现用观察法,了解其成长环境用调查法等。个案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但又不是完全独立的研究方法。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各种研究手段。

(5)、针对性

任何个案研究都是针对个案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形成问题的根源,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促进其成长和进步。

个案研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因为对象是特殊的现象或事实,研究结果反映的是某个个案的具体情况,因此个案研究的成果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方面,在成果获得所在地之外的研究意义容易受到他人的质疑,即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和推广问题。二是在撰写个案研究报告时,很难掩盖被研究的个人或组织的身份,这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和发生侵犯隐私权等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涉及到研究的伦理问题。三是个案研究对研究者的素质尤其是语言技能要求较高,实施难度也较大,资料处理和分析稍有差错就很难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相对定量研究来说比较难以取得成功:因此,在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时要格外注意这些问题,进入现场进行研究前要对各个方面都做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3、如何对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答:一般有三种方法:

1、对部分被试变量及暂时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被试变量是指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例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及其他较为稳定的个体差异;暂时的被试变量是指非持续性的被试机能状态,例如疲劳、兴奋水平、诱因等等。对这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包括用指导语控制,主试对被试者的态度应予规范化,双盲实验法,控制被试者的个体差异和实验组、控制组法。

2、对环境变量及部分被试变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指不作为自变量的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执行中所产生的无关变异因素,及部分被试变量或暂时被试变量因素。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操作控制的方法,主要指主试着的具体操作,排除一些变异因素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即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的保持恒定;(2)设计控制的方法,即通过实验设计,控制实验结果中可能混进的无关变量效果,包括无关变量效果的平衡(将被试分为两个无关变量相等的组:控制组和实验组),无关变量效果的抵消(令该组内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包括完全被试内设计和不完全被试内设计)和随机化法、配对法。(3)统计控制的方法,包括无关变量的纳入和统计控制。

四、计算与设计题:(任选一题,10分)

1、已知甲生的语文成绩为84,数学成绩为90,历史成绩为72;乙生的语文成绩为92,数学成绩为76,历史成绩为80。但若按“语文﹕数学﹕历史 = 4﹕4﹕2”的权数来计算平均分,甲生与乙生谁的平均成绩更好一些?

2、结合实际设计一张有关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要求包含一般调查问卷的基本成分,但问题设计部分可简略一些)。

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年级__________性别_______年龄___________

指导语:

本问卷用于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制定上是否存在行为困扰,共由20个题目构成。测验时,请你仔细阅读问卷中的每一个题目,并实事求是地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对照。若觉得相符,就在题目后的括弧里打个“∨”号,不相符合则打个“×”号。

请注意:

1)本心理测试由你一个人独立完成。

2)每一个题都要做,每题只选择一种答案。

3)请凭你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感受选择最符合自己的选项。

4)所有的题目都没有“正确答案”,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凭你的第一感觉去答。

5)虽然没有时间的限制,但应尽量的争取快一些完成。

1、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你不想再多看书。()

2、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

3、只在你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

4、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极少主动地学习。()

5、如有不懂的,你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6、你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去找个工作做。()

7、你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8、当你读书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提起精神。()

9、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宁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10、为了把功课学好,你放弃了许多你感兴趣的活动,如体育锻炼、看电影与郊游等。()

11、你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12、你常认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没啥好学的,只有看高深的理论、读大部头作品才带劲。()

13、你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烦,直想睡觉。()

14、你花在课外读物上的时间比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要多得多。()

15、你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16、你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

17、你几乎毫不费力就实现你的学习目标。()

18、你总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而忙得焦头烂额。()

19、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20、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真诚感谢你的合作

2011年9月23日

第二篇: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2007教育学真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⒈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普通教育学》。⒉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度的是生产力。⒊实行单轨学制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⒋现代意义上活动课程的首倡者是杜威。⒌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⒍《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⒎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是性恶论。

⒏被称为中国“平民教育家”的是晏阳初。?(此答案不确定)⒐提出教育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思想的教育家是柏拉图。

⒑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

⒒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⒓“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提出者是班杜拉。⒔下列不属于认知策略的是复述策略。

⒕问题解决“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四阶段论的提出者是华莱士。

⒖“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属于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所述的。⒗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特点在于具有抽象概括性和间接性。⒘在进行史料考证时,确定资料真伪或真实性需要进行外部评论。

⒙区别于日常观察,教育研究中观察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要按照研究目的有准备而系统地收集事实

资料。

⒚测量的信度是测量手段对各个对象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⒛准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主要区别在于被试抽取方式不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⒈学校文化 ⒉性相近,习相远 ⒊程序性知识 ⒋定性研究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⒉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⒊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的基本观点 ⒋教育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题选做3题,全做的以前3题为准。)⒈试论教师劳动的特点

⒉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你如何评价。⒊试述学习动机归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⒋自定一个研究题目,至少从三个方面论证你选这个研究题目的理由。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先行组织者

答: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 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 材料。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 知识与旧生联系的桥梁。

3、场独立性

答: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它是指很容易地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能力。

4、习得性无力感

答: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5、教师的威信 答:教师威信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它是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引起的信服而又崇拜的态度,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教师的主要角色有哪些? 答:

(一)学习的指导者

(二)班集体的领导者

(三)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四)心理保健者

(五)教育科研人员

2、斯金纳提出的程序学习的编程原理有哪些? 答: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

(1)小步子原则: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片段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片段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排成序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2)积极反应原则: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否认 “虽然没有表现出反应,但是,的确明白”的观点;

(3)及时强化(反馈)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

(4)自定步调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的进度;

(5)低的错误率:使学生尽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有如下优点:循序渐进;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一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3、简述复述和组织在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答: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在某些简单的任务中,如查找一个电话号码,我们会用到复述策略。为了在长时记忆中建立信息,我们也需要复述。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复述对于陈述性知识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组织就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在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学习者是以命题网络的形成将陈述性知识存储于头脑中的。命题网络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组织,于是学习者所记的就不再是互不相联的信息,而是将这些信息组织成学习者可以理解其内在意义的形式了。这种学习的效果很好。许多实验研究证实了组织策略对于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

4、在学校中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有哪些? 答:

(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三)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四)适当开展竞赛。

5、举例说明维纳的二维归因理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4种因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纬度加以划分。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能力是一个稳定的内部归因,如果将成就归因为能力,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的还会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泽会感到羞愧,并期望以后仍将失败。实践证明: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发挥归因的教育作用。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受皮亚杰观点的影 响,也强调认识活动中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 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并认为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 号性表征。这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布鲁 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

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3)学习应注意各门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

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两方面。

(4)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 一切形式或方法。”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上的主张? 答: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一)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遵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二)道德教育的主张:

柯尔伯格不仅研究道德发展的理论问题,还强调把他的研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认为道德教育不能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也不能采用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学校和社会中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失平衡”),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他提出道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明辨是非,具有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并付诸行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制

答: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也叫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3、教育目的

答: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又可以分成广义教育目的与狭义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4、终身教育

答: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设计和提供的涉及各年龄段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育的总和。它不仅从是生命的长度——人的一生——这个维度强调人不断受教育、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从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强调教育发生在生活的各个场所(家庭、学校、社会等),同时,教育也是为了生命潜能的充分发展(包括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方面的发展)。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1)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2)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或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

(3)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教育经验必定反映着教育规律,教育经验积累多了就可以从中发现并概括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则潜藏于教育经验之中,教育活动暗含了规律才能形成成功的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教育规律的实践形态并使规律具有操作性,教育规律是教育经验的理论形态并可以使经验具有普遍的推广性和指导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

(一)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二)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

(三)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四)教育内容综合化。

(五)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六)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

(一)全面教育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的 划分是相对的,是为了学习与研究的方便。事实上,各育都是教育,不存在所谓单独的德育、智育、体育或美育。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各育紧密相联。既不能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智力支持;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简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答: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基本素养。

(一)热爱教育事业:教师的责任十分重大,人类的一切创造莫大于培养和塑造时代合格的新人,所以作为老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二)关爱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唯有学会做“严父”和“慈母”,懂得学生的心理,善于因势利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品格性情是学生们模仿的榜样,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博识善教:作为教师应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即丰富的书本知识和新时代的社会知识,并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用一种艺术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五)身心健康: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得付出较大的劳动代价。如果没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就会力不从心,难以胜任。

要做一名当今时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以上的素养与素质,还应具备创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等。

三、论述题(每道题16分,共32分)

1、试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答:从总体上学,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是相对对于教育而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他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内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相对学习内容可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学生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属性。相对于教师的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

2、根据你的理论学习和个人实践,阐述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答:

(一)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我国表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即为素质教育。

(二)主要内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劳动技能与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三)基本特点:不同时代,对受教育者的素质的要求总是不断发展的,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第三,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第四,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四)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1、困境及其原因:当前强大的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人际交往压力,长期困扰着中国学生。因而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我国尤为迫切。同样,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地专业人员和机构来实施。一些学校,将政治课教师和少先大队辅导员任命为心理健康教师,也许只有中国能够做出这样不伦不类的事情来。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重要问题为来认识并辅之以具体的教育行动,那么教育实践中的这种尴尬的局面,依然难以消除。究其原因有:传统的招生、评价制度,用人制度,封建思想的影响等。

2、解决策略:

(1)教育政策层面的措施:切实转换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拓宽“路面”,加快教育发展,以发展促改革;建构“立交桥”——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体系;加快招生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加快课程和教学改革;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建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等等。

(2)教育实践层面的措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是前提;突进课程与家学方法改革是关键;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条件;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保障。

四、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问题:

1、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上文揭示出什么因素对方仲永的身心发展有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分析论述之。(16分)

答:

(一)上文揭示出影响方仲永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1)外部因素:众人好奇试才捧杀,其父贪财虚荣扼杀,没有给仲永应有的教育与成长环境;

(2)内部因素

仲永本身不学,靠一时的聪明到处作秀,失去了提高的机会。

(二)说明的问题: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种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身努力都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学生自己更应该不断努力,超越自我,不能仅凭一时的聪明或成绩就忘乎所以,而应不断提高、学习!

教育科研方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文献:是指一切各种符号形式保存下来的、对教育研究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文献资料。教育文献按其性质、用途及内容的加工方式,可以大致地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作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

2.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

3.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的一致性,它说明的是研究的可靠程度或可靠性。研究的前后一致性,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内在信度:给定相同的条件,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论,指的是可重复性。

4.自变量:是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任何一个系统(或模型)都是由各种变量构成的,当我们分析这些系统(或模型)时,可以选择研究其中一些变量对另一些变量的影响,那么我们选择的这些变量就称为自变量,而被影响的量就被称为因变量。

5.现场实验:又称实地实验或自然实验,它是指在真实的教育背景与教育环境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改变所要研究的现象,以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

亦称社区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社区(一定区域内的人群)或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实验。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抽取样本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

答:(1)确定的总体不正确。在抽样时如果确定了不正确的总体,那么不论具体抽样的方法怎样正确,都不会得到合适的样本

(2)选取过于小的样本,给统计分析造成困难。样本过大会造成浪费,样本过小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选用自愿者为被试,对研究效果也可能产生一些影响。有时在研究中选用了自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应该事先做一些分析,确定这些自愿者与非自愿者是否有明显差异。

(4)采用了不恰当的抽样程序。抽样中如果不按正确的抽样程序做,也会影响样本的可靠性。

2.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可以有哪些方法?

答:教育研究中对某一概念下操作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条件描述法(2)指标描述法(3)行为描述法

3.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课题的研究计划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名称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研究内容

(4)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

(6)文献综述

(7)研究方法与设计(8)研究进度(9)成果形式

(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11)经费预算

(12)参考书目与附录 以上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正式的、严格的研究计划所应包括的内容。在实际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题的性质、研究的目的等对此做适当的增删或调整。

4.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什么要求?

答:调查问卷中问题的排序应遵循的要求是这样的:

(1)被调查者熟悉的、简单易懂的问题放在前面,比较生疏、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方面的问题,最后问有关个人的背景资料。

(5)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题。从时间框架来说,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来提出问题。既不要颠倒也不要打乱。即把询问同一方面事物的问题尽可能地排在一起。

5.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有:

(1)文献研究有助于知识更新。

(2)文献研究有助于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的确立。(3)有助于提供科学论证依据和科学研究方法。(4)有助于避免重复劳动。

(5)有助于扩展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举例说明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共变为了推论出两变量之间存在着概率性因果关系,必须遵守两个基本准则:首先,原因和结果变量之间必须存在共变关系;其次,所断言的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推论必须是有意义的。两个变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它们之间至少是相关的;然后相关不代表因果,相关而非因果关系称为虚假关系。

(2).必须合理,因果关系必须在三个层次是合理的:时间顺序:原因必须发生在结果之前,而非目的论解释;当然,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交互而非单向的。因变量必须能改变:如“收入→性别”是没有意义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因果陈述必须有意义,我们必须能够说明X是怎样影响Y的,即使我们不能再经验上证明X是怎样影响Y的,我们也需要通过其他研究或现行理论等佐证来给出有关这一关联的合理说法。

2.如何理解个案研究的特点与不足。答:

(一)作为一种研究策略的个案研究,它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对事件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通过对具体个案的考察与分析,达到对事件发生过程(how)和产生原因(why)的理解,并希冀能够超越“个别”,解读整体,从而能够建构出规律性的理论,或提出具有指导价值的行动建议。这样一种策略和

方法,与定量研究和其它质化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色。(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代表性。个案研究的对象狭义上是指一个个人,广义上可以是一个家庭、机构、族群、社团、学校等等。无论其对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机构或事件,个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某个特殊个体情况的研究,达到对整体的了解,揭示出一般性的规律,因而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个案研究最终是以一个整体的社会单位为对象的。

(2).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个案研究的对象相对单一,数量相对较少,但还要从中发现一般性规律,就必须从较少的对象中获得丰富、全面、详细、深刻的信息,这就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多层面、多方位、多维度的考察与分析;不仅要研究个案的现在,还要研究个案的过去,也要追踪个案的未来发展;不仅要对个案做静态的分析诊断,而且也应对个案进行动态的调查或跟踪。(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个案研究作为一种质化的研究策略,要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从个别中寻求对同类现象的认识,这就要求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考察和分析。为了搜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要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状况与趋势,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后面要介绍的追踪法、追因法、临床法和产品分析法等,对任何可供利用的量化的和质化的证据材料进行综合的考虑与分析,才能较好地把握个案的实质。

(4).研究过程的自然性和研究结果的启发性

个案研究所研究的问题是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也是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研究者没有对研究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主观的干预,也没有对研究的过程进行人为的控制,研究者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或活动的参与者,在自然的情境中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因而所得出的结论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更具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个案研究的结果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个案研究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研究者而言,个案研究往往能够发现其他研究法所忽视或所无法发现的现象,也常常能够发现与研究者的预先假设相去甚远的结论,这意外的发现可扩展研究者审视问题的视角,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面和方法,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二是对于研究报告的阅读者而言,在阅读研究报告之前,其对报告中所研究的现象或个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理解,不管这种理解深刻与否,科学与否,它都是阅读者的一种认识和看法。而研究报告所得出的结论时常与阅读者预先的认识不相一致,这就有助于阅读者对研究现象的再了解和再认识,从而能以新的洞察视角来探索先前所未察觉的关系与变项,重新审视事实间的关系脉络,厘清问题的实质,达到拓展阅读者的经验,或修正与重构阅读者原有知识的目的。

(二)个案研究在对个别对象的全面细致了解方面确实远远胜过其他研究方法,但是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1)代表性不足。

(2)不能确定因果关系。(3)结论的主观性较强。(4)费时费力。

3.如何对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答: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很多,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实验者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方法。教育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有:

(1)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消除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采用随机方法来选择和分配被试能有效地控制被试间的各种差异。

(2)设置控制组。在实验中设置一个或多个控制组,对两个组同时进行因变量的观测(包括前侧和后侧),能较好地排除或恒定成熟对实验中因变量的作用。(3)采用“双盲法”。所谓双盲法,即研究者在实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4)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对这些难以完全消除的无关变量,研究者可以设法将其恒定,即在实验的各个组别、各个阶段使其保持不变。

(5)提高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在设计中根据对无关变量控制的需要来设计操作自变量的具体方法、设计实验程序、进行时间分配,这能较好地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

(6)控制资料统计过程。研究者按照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规范程序统计和结果处理,能减少统计误差,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常用的控制方法有: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无关变量纳入法、随机化法、匹配法、兼作组法和统计控制法。

第三篇:教育科研方法试题4

教育科研方法试题4

四、论述题

1、如果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 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势,并提出你 自己的研究设想。

2、某小学开展了一项“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师们运用探究式对学生进行 教学,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为了了解此项改革的情况,可能有下面三种观察思路:(1)结构式观察;(2)非参与性观察;(3)时间取样观察法进行听课,试分析这三种方法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观察设想。

3、拟对某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进行调查,可能有下面两种思路:(1)问卷调查,(2)访谈调查,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

4、某初中二年级有五个自然班,用抽签的方法抽取两个班,随机决定其一个班为实验 班,另一个班为对比班,在两个班使用同样的教材、以同样的进度进行数学教学,对试验班 每节课进行5分钟反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练习,持续半年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检测 出实验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明显优于对比班。请您指出该研究的类型、特点,可能的研究假 设、自变量、因变量,并按照该类型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草拟一份研究报告。

5、《教育心理学期刊》的编辑居尔·勒温曾说过:“如果想使研究有实质性的贡献,必 须把它建立在该领域充分翔实的知识基础上,而且在文章的导言中必须反映这些知识„„不 幸的是,我们有时收到一些调查人员所写的报告。他们完全建立在前人的,而且已经过是的 研究上。我们有时还会收到一些研究者的手稿,而这些研究者无视该领域的最新动向。因而 文章审稿才常常质疑为什么要进行这种研究,最后文章也被拒绝发表了。”请您谈谈对这句 话的认识。

6、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有哪些?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

7、结合实践分析,教育行动研究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8、联系实际分析论述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9、论述教育调查研究的实施步骤

10、谈谈你对问卷调查优缺点的理解

11、结合实践论述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12、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检索教育文献?

13、如何理解问题研究的可行性?如何选择可行的研究问题?

14、课题论证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15、伦理性是教育研究必须遵守的原则,结合实际分析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16、目前,我国教育研究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第四篇: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_考试试卷

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考试试卷

姓名:

单位: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智能,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A判断思维

B推理思维

C想象思维

D直觉思维 2.()是研究者在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也是追踪国内外科研前言最直接的科研信息来源。

A综述性文章

B专栏性文章

C报道性文章

D专题性文章 3.()是对科学问题的提炼、分解及解决的过程。

A课题规划

B课题申报

C课题立项

D科研过程 4.下列学术报告中,()是指被学术会议接收并安排再制定地点进行口头演讲的内容。

A特邀报告

B口头报告

C张贴报告

D视频报告

5.论文发表中,()对提高原稿的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保证刊物质量的一项重要工序。

A编辑初审

B专家评审

C修改加工

D付印出版 6.知识产权的()特点是科学技术将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之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A劳力经济阶段

B资源经济阶段

C智能经济阶段

D知识经济阶段 7.()是追求事物的原本,以探索事物的本质为目的,以发现事物的内在的、特定的规律为目标。

A常规认识

B基础认识

C科学认识

D哲理认识 8.下列不属于知识产权的是()A名称权

B著作权

C发明权

D发现权 9.下列不属于科研论文主要特点的是()A创新性

B学术性

C可读性

D科学性

10.()属于弹性思维范畴,通过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开拓研究者的思路。A推理思维

B联想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11.论文编辑加工设计的范围较广,其中()一般不动原稿内容,主要包括确定版式、批注加工和图标加工。

A文摘加工

B内容加工

C文字加工

D技术加工 12.下列关于文献检索中,()具有便于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的功能。

A资源开发

B协助性决策

C继承和借鉴

D便捷及高效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特种文献的有()A科技报告

B学位论文

C专利文献

D专著 14.下列不属于统计方法特点的是()A数量型

B技术性

C模糊性

D条件性

15.()属于科学认识的“硬件”,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进行观察、测量、计算、存储信息的各种物质手段。

A科学方法

B科学器材

C科学探索

D科学计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5分,共70分)

16.有关论文投稿准备应注意的事项有()A题目有创意

B主题要鲜明

C论据应核实

D论文须定位 17.下列属于商标专有权的有()A科学作品

B外观设计

C广播节目

D艺术作品 18.下列属于科研课题的特殊类型的有()A专项课题

B委托课题

C自选课题

D指令课题

19.抄袭剽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学术腐败现象,是对科研规范破坏力极大的一种学术腐败现象,其具体表现形式有()A夺取式

B拿来式

C拼凑式

D抢占式 20.组建科研团队,需要考虑的因素有()A跨域组建

B结构优化

C融洽气愤

D团队领袖 21.知识产权的特点有()A专有性

B时间性

C特殊性

D地域性 22.学术报告包括()A特邀报告

B口头报告

C张贴报告

D视频报告 23.代表性的弹性思维有()A发散思维

B收敛思维

C跳跃思维

D纵向思维 24.论文投稿不成功的原因有()A专业论文为重点

B期刊选择要适合C权威期刊敢投稿

D学术争论须有据 25.期刊论文是发表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的科研论文,它的基本形式包括()A综述性文章

B专栏性文章

C报道性文章

D专题性文章 26.学术会议报告的提纲形式包括()A文摘式

B条列式

C图标式

D复合式 27.科研论文的学术性主要表现在()A研究的科学性

B内容的专业性

C读者的专业性

D研究的准确性 28.有效性是科学测量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A准确性

B完整性

C互斥性

D控制性 29.创新思维的特征有()A突发性

B创新性

C批判性

D灵活性 30.科研论文的学术性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开创性

A研究的科学性

B内容的专业性

C读者的专业性 31.知识资产是由()组成。

A专利

B商标

C版权

D商业秘密 32.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可以划分()四个阶段

A调查准备阶段

B调查实施阶段

C分析研究阶段

D总结应用 33.获取原始信息(文献),主要有哪些方式()A书目文献数据库

B电子期刊

C计算机全文数据库

D网络资源 34.知识产权的特点有()A专有性

B时间性

C特殊性

D地域性 35.组建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需满足哪些条件()A良好的基础

B稳定的方向

C突出的成果

D合理的阶梯

单选

1-15

CCDBC DCADB DCBCB

多选

16-25

ABCD ABD ABC BCD ABCD ABD ABC AB ABCD ABC 26-35

ABCD ABC ABC BCD ABCD ABCD ABCD ACD ABD ABCD 单选

1-15

CCDBC DCADB DCBCB

多选

16-25

ABCD ABD ABC BCD ABCD 26-35

ABCD ABC ABC BCD ABCD 单选

1-15

CCDBC DCADB DCBCB

多选

16-25

ABCD ABD ABC BCD ABCD 26-35

ABCD ABC ABC BCD ABCD 单选

1-15

CCDBC DCADB DCBCB

多选

16-25

ABCD ABD ABC BCD ABCD 26-35

ABCD ABC ABC BCD ABCD 单选

1-15

CCDBC DCADB DCBCB

多选

16-25

ABCD ABD ABC BCD ABCD 26-35

ABCD ABC ABC BCD ABCD 单选

1-15

CCDBC DCADB DCBCB

多选

16-25

ABCD ABD ABC BCD ABCD 26-35

ABCD ABC ABC BCD ABCD 单选

1-15

CCDBC DCADB DCBCB

多选

16-25

ABCD ABD ABC BCD ABCD 26-35

ABCD ABC ABC BCD ABCD

ABD ABC AB ABCD ABC

ABCD ABCD ACD ABD ABCD ABD ABC AB ABCD ABC

ABCD ABCD ACD ABD ABCD ABD ABC AB ABCD ABC

ABCD ABCD ACD ABD ABCD ABD ABC AB ABCD ABC

ABCD ABCD ACD ABD ABCD ABD ABC AB ABCD ABC

ABCD ABCD ACD ABD ABCD ABD ABC AB ABCD ABC

ABCD ABCD ACD ABD ABCD

第五篇:关于通过参加东北师范大学网络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渠道获得硕士学位的主要流程

关于通过参加东北师范大学远程形式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渠道

获得硕士学位的主要流程与规定

参加东北师范大学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共同举办的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走同等学力渠道申请硕士学位的主要流程与规定如下:

一、参加东北师大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后,8门课程考试合格。(完成时间一般在两年)

二、东北师大对申请参加国家组织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者进行资格审查,申请人必须满足以下三条:

1、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8门课程考试合格(其中4门为学位课程);

2、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

3、近年来有公开发表(指有CN刊号)或出版的与申请学位学科、专业相关的且申请人为前两位作者的学术论文、专著或其他成果。

三、资格审查合格者,东北师大到当地对其进行外语和政治考试,其中政治为开卷考试。

四、以上合格者由东北师大出具证明,可报名参加当年国家组织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由考生所在地的省学位办组织,在当地考试)。

如果本科是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是课程教学论英语专业,参加国家同等学力考试的外语试卷,和其他专业相同(也就是不考第二外语)。全国统一考试的外国语语种有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日语。

报考“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及“课程与教学论”所属各方向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体育、音乐、美术,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为“教育学”;报考“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国家学科综合水平统一考试为“公共管理”;报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为“心理学”。

考试时间大约为每年5月份,公布成绩为8月份。

五、如果申请人在全国统考中的成绩(外语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有一门合格,申请人将进入五年成绩有效期,申请人必须在五年内完成另一门国家考试。

五年内未通过2门国家考试,本次学位申请无效,再次申请时,以前所有申请硕士学位课程成绩作废。

六、国家组织的考试通过后即可到东北师大选导师、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答辩等过程,最后获得硕士学位。(完成时间一般在两年)

下载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科研方法试题》考试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科研方法试题》考试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