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伐檀》与《硕鼠》的异同之处
《伐檀》与《硕鼠》的异同之处
【摘要】《伐檀》和《硕鼠》同属《诗经》中的《魏风》,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异同之处。
【关键词】《伐檀》《硕鼠》,相同,不同。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十五国风的产生年代不同,地域迥异,所以各具韵味,特色鲜明。而其中的《魏风》又以其刺诗多,美诗少,浓郁的“山林文化特色”独树一帜。它着重表现魏国平民的生活特点,深刻反映了魏国平民的精神。《魏风》共计七篇,其中的《伐檀》和《硕鼠》是很具代表性的两篇。两诗原文如下:
《诗经·国风·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伐檀》和《硕鼠》在《诗经》中的顺序是前后衔接的,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异同之处。所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两者进行比较。这两篇诗歌最为明显的相同之处就是在诗歌的描写中都应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且都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增强了气势和情感。
想要比较两首诗,就必须对诗的背景有所了解。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魏国,并非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而是古魏国。古魏国是中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国,东周初年,奴隶制已趋于瓦解,统治者既要扩张军备,延伸势力范围,又不肯克制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以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战争频繁,赋税,徭役繁重,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而受难最重的就是平民,此时他们心中尽是对统治者的抱怨和憎恨,自然就唱出了《伐檀》和《硕鼠》这样的愤恨之
歌。这些便是两篇诗歌的第一个相同之处。这也是初读这两篇诗歌的然而,进一步深究,便可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等诗句,意思是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歌讽刺的是统治者的贪。而《硕鼠》中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等诗句,意思是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据此可推,《硕鼠》是为讽刺税重而作。
两首诗歌除了所表达的愤恨之情有所不同之外,在所表达的情感的强烈程度上也是不一样的。《伐檀》中,尽是抒发平民如何如何不满的诗句,诸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等。这种不满情绪被压在心里,仅仅靠诗句来抒发一下。而《硕鼠》中,除了用“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之类的警告之语表达不满之外,还直言“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意思是“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这是平民们在表达自己不满之后,摆脱痛苦生活的方法。所以,《硕鼠》较《伐檀》而言,对统治者的愤恨之情更为强烈。再者,从两首诗歌中平民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们所处身份地位也不同。《伐檀》中的平民只能将愤恨之情埋在心底,而《硕鼠》中的平民已经可以重新寻找自己的乐土。由此可以推测,《硕鼠》中平民的地位要比《伐檀》中平民的地位高一些。而这点也再次证明了两篇诗歌的产生时期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599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184.htm
【2】谷毓,《解读《诗经·魏风》的特色》
【3】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李岚,《形同而质异—浅析《伐檀》《硕鼠》二诗之差异》,《传承》2010年第12期
第二篇:《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赋、比、兴等表现手法的鉴别
教学方法:以《伐檀》为示范重点,带动二、三章的学习;以《伐檀》的学习带动《硕鼠》的学习,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伐檀》、《硕鼠》,《无衣》各1课时。进程:
第一课时(总第13课时)
要点: 步骤:
一、导入:
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了解《诗经》:
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五经”之首。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的成书过程:
①、诗歌口头流传。千千万万首民间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而失传。②、采诗。自周代始,歌谣始被采集记录下来。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除了采集的民间诗歌外,也有一些诗歌是由乐师们或贵族大夫们制作的。这些民间乐歌和贵族乐歌,是《诗经》的基础。
③、删诗。由于周王朝版图广大,交通不便,所以,乐官采集到的诗歌,不过是九牛一毛,散佚者正不知有多少。收集到的诗,大约在春秋中期,经过执政者及乐官们按照他们的标准再淘汰许多。
史传“孔子删诗”,实不可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乐师为之表演风、雅、颂,其体制与数目与今本差不多。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当然不能删诗。
《伐檀》第 1 页
3、《诗经》的内容:
①、年代:西周初年——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②、内容:
a.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表现抗争精神。《伐檀》、《硕鼠》等。
b.抨击当时恶政。《正月》、《君子于役》等。c.歌颂爱情:《关雎》、《木瓜》等。
4、《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上风格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1)风:风土之音。各诸侯国的民歌,15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共十五国,160首。“风”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朝庭之音。西周都城及附近的乐歌。“雅”诗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基本上是周王朝的史诗,其中有些讽喻性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对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3)颂:宗庙之音。宗庙祭祀是的乐歌。“颂”诗都是贵族阶级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乐歌。“颂”诗由“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组成,共40首,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和风俗礼仪,有一定认识价值。
5、《诗经》的艺术手法:
①、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地铺陈、抒写、叙述,把要表达的思想明确地、有层次的说出来,给人以明确的印象。赋: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这是一种直接叙事,反复铺陈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直接说,反复说)。如《七月》叙写了一个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劳动和生活。《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②比:朱熹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进行叙事描写的艺术手法。如你还是说一个人长得丑,若用“比”的手法来说,就比较委婉:如《硕鼠》将贪得无厌的奴隶主比喻为大老鼠。“肤如凝脂”、“手如柔荑”。
③兴:朱熹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是一种通过先描写其它事物来引出描写对象的表现手法。这里先描写的事物往往与描写对象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一般大都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和鸣之和谐兴君子配淑女之和谐,喻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爱情美满。《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景起兴,烘托主人公惆怅的心境。现代作品也有兴,如歌曲歌手尹相杰“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以天气的易观兴自己所爱之人内心之难猜。河套地区民歌:“山在水在石头在,别人都在你不在”。陕北民歌:“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了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又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
六义:《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6、语言特点:
(1)《诗经》在结构上大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叠字、叠词、叠句是《诗经》中大量采用的手法,许多诗歌各章各段之间一般往往只有几个关键字不同,其余字句都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是《诗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种手法的好处有二:
①这种反复咏唱,既可以突出事物特征,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又可以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有一唱三叹之妙。
②便于传唱、记忆。一首诗无论有多少节,你只要记住第一节,再记住其它节中几个关键字,整首诗就可轻松搞定。
《伐檀》第 2 页(①重章。即诗章的重复。《硕鼠》、《蒹葭》。作用:a.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使诗人的感情得到充分的表达。b.在音乐上有一种回返往复的音乐美。②重言。即叠词。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作用:a.音韵美。b.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如:“依依”二字,既有音韵美,又状杨柳苍翠欲滴,柔软的枝条迎着和煦的春风,摇曳生姿,好像饱含深情,依依惜别。“霏霏”二字,状天气阴沉,雨雪连绵,连月不开,阴风怒号,乌云承宇貌。朱自清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散文的语言叠词运用很多。如《荷塘月色》用了三十多个叠词。)
(2)语言形式主要是四言诗。《诗经》里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四字一句,隔句押韵,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种通篇四字一句的纯四言诗,句式和谐,韵律流畅,读来琅琅上口,富有一种整齐美。
《诗经》里面也有一些诗以四言为主,杂以其它句式,比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种语言形式,整齐之中有变化,句子长短交错,节奏铿锵悦耳,很有音乐美。
7、《诗经》的影响: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长久的。
在文学史方面,《诗经》所开创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代许多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深受其影响。《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对古代诗文创作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诗人散文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大量采用这种手法,即使当代的一些诗歌,也大量运用这些手法,如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就大量地使用了兴的手法,贺敬之的《回延安》也运用了许多比兴手法。
在文化史方面,《诗经》是古代求学之人学习文化的必修课,《论语》上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学习《诗经》,就没有办法说话,可见《诗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
三、学习《伐檀》
(一)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河之)干 稼 穑 胡 廛 狩 猎 县 貆 素 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
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伐檀》第 3 页 4.接力译文。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二)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三)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板书最佳小标题:“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檀—辐、轮; 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注意: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鉴别:“特”的古今义。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 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四)作业:1.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2.背诵全诗。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第 4 页 注释
①坎坎:用力伐木的声音。②干:河岸。③涟:风吹水面形成 的波纹。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④稼:种田。穑:收割。⑤禾: 稻谷。廛(chan):束,捆。(6)县:同“悬”,挂。貆(huan):小貉。(7)素:空,白。素餐:意思是白吃饭不干活。(8)辐:车轮上的辐条。(9)直:河水直条状的波纹。(10)亿:束,捆。(11)特:三岁的兽。(12)漘(chun):水边。(13)沦:小波。(14)囷(qun):束,捆。⑤ 鹑:鹌鹑。(16)飧(sun):熟食。
叮叮当当砍檀树,把树堆在河岸上。河水清清起波纹。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貉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就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辐,把树堆在河旁边。
《伐檀》第 5 页 河水清清起直波。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兽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就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轮,把树堆放在河边。河水清清起环波。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鹌鹑?
《伐檀》第 6 页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只会白吃饭。
第二课时:学习《硕鼠》 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过程:
一、提问。背诵《伐檀》。
二、初读。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师:“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例:“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 “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 “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板书其中一个小标题:“怒斥硕鼠”、“向往乐土”)5.接力译出这一章。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有表情地朗诵两首诗。
《伐檀》第 7 页
六、作业: 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附:
1、《伐檀》译文
砍伐檀树响叮噹,放在河边两岸上,河水清清起波浪。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粮仓三百间?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猎獾挂你院?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叮叮噹噹砍檀树,放在河边做车辐,河水清清波浪舒。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聚谷百亿万?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大兽挂你院?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砍伐檀树响声震,放在河边做车轮,河水清清起波纹。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粮仓间间满?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鹌鹑挂你院?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2、《硕鼠》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拚死拚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
原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①三岁:‘泛指多年。贯:事,侍奉。女:同“汝”,你。②顾:顾怜。莫我肯顾:莫肯顾我。③逝:用作“誓”。去:离开。④德:这里的意思是感激。⑤爱:乃。直:同“值”,代价。③劳:慰劳。① 号:感激
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犒劳我。
《伐檀》第 8 页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郊。乐郊乐郊真安逸,谁会长叹加哭号!
第二课时
要点: 步骤:
一、问题导入
1、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四、特点(先找异同)
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2、重章复唱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同仇”:一起抗击敌人;“偕作”:一起行动起来;“偕行”:一起上战场:共同仇敌,而共同行动,最终一齐奔赴战场。
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伐檀》第 9 页
3、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五、主题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六、补充:
问: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伐檀》第 10 页
第三篇:4 《诗经——伐檀与硕鼠》教案
《诗经》:两首
授课时间;10月8_10日 第6周 星期四、六 授课班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3.了解文言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
4.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教学重点:
1.学习《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2.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民歌的又一特点:重章叠唱。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
参考资料:诗经研究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伐檀》第 1 页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2.继续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大家是否熟悉,它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后来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朋友。这个成语出自哪儿呢?它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了解《诗经》:
1、《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光辉起点;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很大。《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前六世纪)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墨子》: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是“五经”之首。知道古代的“四书五经”指什么?
《伐檀》第 2 页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诗经》的成书过程:
①、诗歌口头流传。千千万万首民间歌谣,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而失传。
②、采诗。自周代始,歌谣始被采集记录下来。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除了采集的民间诗歌外,也有一些诗歌是由乐师们或贵族大夫们制作的。这些民间乐歌和贵族乐歌,是《诗经》的基础。
③、删诗。由于周王朝版图广大,交通不便,所以,乐官采集到的诗歌,不过是九牛一毛,散佚者正不知有多少。收集到的诗,大约在春秋中期,经过执政者及乐官们按照他们的标准再淘汰许多。
史传“孔子删诗”,实不可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鲁国乐师为之表演风、雅、颂,其体制
《伐檀》第 3 页 与数目与今本差不多。而孔子当时只有八岁,当然不能删诗。
3、《诗经》的内容:
①、年代:西周初年??春秋中叶五百多年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②、内容: a.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表现抗争精神。《伐檀》、《硕鼠》等。b.抨击当时恶政。《正月》、《君子于役》等。c.歌颂爱情:《关雎》、《木瓜》等。
4、《诗经》的分类: 按音乐上风格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1)风:风土之音。各诸侯国的民歌,15国风。风,又叫“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共十五国,160首。“风”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朝庭之音。西周都城及附近的乐歌。“雅”诗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基本上是周王朝的史诗,其中有些讽喻性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对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3)颂:宗庙之音。宗庙祭祀是的乐歌。“颂”诗都是贵族
《伐檀》第 4 页 阶级在宗庙祭祀活动中所用的乐歌。(类似于现代的宗教中的赞美诗:主啊,伟大的主啊,聪明的主啊,圣洁的主啊,至高无上的主啊,你咋这么有能耐啊,给我点钱花吧,阿门!)“颂”诗由“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组成,共40首,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思想和风俗礼仪,有一定认识价值。
5、《诗经》的艺术手法:
①、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地铺陈、抒写、叙述,把要表达的思想明确地、有层次的说出来,给人以明确的印象。赋: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也。”这是一种直接叙事,反复铺陈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直接说,反复说)。如《七月》叙写了一个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劳动和生活。《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再比如,说一个人长得对不住观众,用赋的笔法,你可以说:你丑,你真丑,你很丑,你非常丑,特别丑,丑极了,丑死了,丑得要命,你怎么这么丑啊,你这个丑八怪!
②比:朱熹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这是一种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进行叙事描写的艺术手法。如你还是说一个人长得丑,若用“比”的手法来说,就比较委婉:“你这
《伐檀》第 5 页 个人长得有特点,就跟猪八戒他二姨妈似的。”如《硕鼠》将贪得无厌的奴隶主比喻为大老鼠。“肤如凝脂”、“手如柔荑”。后代诗歌《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③兴:朱熹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是一种通过先描写其它事物来引出描写对象的表现手法。这里先描写的事物往往与描写对象没什么必然联系,但一般大都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和鸣之和谐兴君子配淑女之和谐,喻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爱情美满。《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景起兴,烘托主人公惆怅的心境。现代作品也有兴,如歌曲歌手尹相杰“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以天气的易观兴自己所爱之人内心之难猜。河套地区民歌:“山在水在石头在,别人都在你不在”。陕北民歌:“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了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又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
六义:《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伐檀》第 6 页
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6、语言特点:
(1)《诗经》在结构上大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叠字、叠词、叠句是《诗经》中大量采用的手法,许多诗歌各章各段之间一般往往只有几个关键字不同,其余字句都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是《诗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如《周南·苤苡》: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
采采芣莒,薄言有之。
采采芣莒,薄言掇之。
采采芣莒,薄言捋之。
采采芣莒,薄言拮之。
采采芣莒,薄言撷之。
全诗十二句,48个字,每两句只更换一个字。
这种手法的好处有二:
①这种反复咏唱,既可以突出事物特征,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又可以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有一唱三叹之妙。
②便于传唱、记忆。一首诗无论有多少节,你只要记住第一节,再记住其它节中几个关键字,整首诗就可轻松搞定。(①重章。即诗章的重复。《硕鼠》、《蒹葭》。作用:a.一唱三叹,反复吟咏,使诗人的感情得到充分的表达。b.在音乐上有一种回返往
《伐檀》第 7 页 复的音乐美。②重言。即叠词。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作用:a.音韵美。b.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如:“依依”二字,既有音韵美,又状杨柳苍翠欲滴,柔软的枝条迎着和煦的春风,摇曳生姿,好像饱含深情,依依惜别。“霏霏”二字,状天气阴沉,雨雪连绵,连月不开,阴风怒号,乌云承宇貌。朱自清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散文的语言叠词运用很多。如《荷塘月色》用了三十多个叠词。)
(2)语言形式主要是四言诗。《诗经》里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四字一句,隔句押韵,如《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种通篇四字一句的纯四言诗,句式和谐,韵律流畅,读来琅琅上口,富有一种整齐美。
《伐檀》第 8 页
《诗经》里面也有一些诗以四言为主,杂以其它句式,比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种语言形式,整齐之中有变化,句子长短交错,节奏铿锵悦耳,很有音乐美。
7、《诗经》的影响: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长久的。
在文学史方面,《诗经》所开创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代许多文学家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都深受其影响。《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对古代诗文创作的影响更为深远,许多诗人散文家在创作的时候都大量采用这种手法,即使当代的一些诗歌,也大量运用这些手法,如李季
《伐檀》第 9 页 的《王贵和李香香》就大量地使用了兴的手法,贺敬之的《回延安》也运用了许多比兴手法。
在文化史方面,《诗经》是古代求学之人学习文化的必修课,《论语》上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学习《诗经》,就没有办法说话,可见《诗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
三、学习《伐檀》
(一)初读。重点阅读第一章。(即第一节)。
要求:第一遍默读,用铅笔画出难读难懂的字,对照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第二遍小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
2.合上书,你能准确地读讲出下列字词吗? 河之)干 稼 穑 胡 廛 狩 猎 县 貆 素
注意:“干”与现代词语“干事”、“树干”、“干燥” 中的“干”音、义的区别;“县”为“悬”的通假字。3.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4.接力译文。由第一组第一名学生开始译文,每人译一句,接力完成全章译文。
《伐檀》第 10 页
(二)再读。
1.第一章共有5句,你认为可分为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展开时运用了哪种思维方式?
提示:第一句为一层,写的是伐木奴隶的劳动情景,这种直陈其事的写法叫“赋”。后三句是伐木奴隶的感慨。第二句写的河水,由这一句引出了后三句,因此后四句可分为一层。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兴”。由第一层展开到第二层时运用了联想。
(三)研读。
1.为前后两层各拟一个小标题。
例:“河边伐檀”、“怒斥君子”
“河边伐木”、“义责君子”“河边劳动”、“感慨君子”
“河边伐木”、“议嘲君子”
提示:第一层拟“河边伐檀”或“伐木”均好,“劳动则过于宽泛”。第二层“怒斥”、“义质”都属上乘之作,“感慨”则褒贬不明。“议嘲”更有一种居高临下感,实在是最佳品。(板书最佳小标题:“河边伐檀”“议嘲君子”)
《伐檀》第 11 页 2.读第二、第三章。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有很多对应词,试找出来。
檀—辐、轮; 干—侧、漘;涟—直、沦; 廛—亿、囷;貆—特、鹑;餐—食、飧
注意:读准“漘chún”、“飧sūn”、“囷qūn”。鉴别:“特”的古今义。古:小兽;今:不一般的。
比较这些对应词的微小差别:辐,车条;轮,车轮,这构成了劳动的先后程序:伐木——制辐条——輮车轮。涟,水波;直,波平;沦,小波。其它各组对应词意义基本相同。这种在诗中语 句基本相同重复咏唱的方法叫重章叠唱,至于其它文学样式有类似现象,那可能是一种借鉴吧。这种重章叠唱我们不仅不觉得重复啰嗦,反而感到这样反复咏唱,有强调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的感情。体会“兮”(相当于“啊”)字的作用。
教师指导:注意逻辑重音“不、不、胡、三百、不、不、胡、县貆、君子、不素”;注意节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伐檀》第 12 页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4.现在有人要为《伐檀》画插图,你认为第一句该如何配图?请用几句话将图面介绍出来。
例:清晨的河边,太阳穿过树缝照到一片林子里,河水泛着小波纹。画面主要有五个人,两人正在抡斧砍一株大树;还有两人正扛着树往河边走,另有一人正站在河边堆积的树木上招呼着。他们衣着褴褛,膝头都磨破了,赤着脚,扛木头的奴隶脸正朝着画面,可清楚看见脸上淌下的汗珠及紧皱的双眉。
(四)作业:1.总结本课中的“兮”字的用法。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学习《硕鼠》
教学要点
1.学习《硕鼠》,理解“比”的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伐檀》、《硕鼠》。教学过程
一、提问。背诵《伐檀》。
《伐檀》第 13 页
二、初读。学习《伐檀》的阅读方法,勾出应注意的词。
解释以下词语:
硕、黍、贯、顾、逝、乐土、爰。
师:“食”、“岁”、“去”、“适”等词在现代语言中也很活跃,辨析它们的古今意义。
三、再读。
1.在第一章中,歌者有什么打算?
2.歌者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生活、工作的地方呢? 3.这一章可分成几层?
4.仿照《伐檀》的学习方法,也用两个短语来概括每层的意思,看看能拟出多少种。
例:“指斥硕鼠”、“向往乐土”
“怒责主人”、“远走他乡”
“控诉奴隶主”、“奴隶要解放” “斥硕鼠”、“誓离乡”
斥硕鼠,歌者不平”、“求解放,奴隶远走”
“痛斥硕鼠,怨愤难平”、“录求乐土,争取解放”;
斥硕鼠怨愤难平”,“要自由乐土唯求”
(板书其中一个小标题:“怒斥硕鼠”、“向往乐土”)5.接力译出这一章。
《伐檀》第 14 页 6.自由朗读,现场背诵。
7.学习《伐檀》的学习方法,找出本诗第二、三章中与第一章相对应的词。
黍——麦、苗;顾——德、劳;乐土——乐国、乐郊;所——直
这些对应词有无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对表现全诗主旨有无作用?
提示:“黍、麦、苗”这一组对应词有一点微小差别,“黍”指的是碾出的粮食;“麦”指的是长成的庄稼;“苗“则是刚出土的嫩苗。这表明这只大老鼠越来越贪婪,不仅吃粮食,吃庄稼,而且连未长成的嫩苗都不放过。“顾“,表照顾,顾及;“德”,表施恩;“劳”,表慰劳、犒劳;这表明奴隶们要求解放的心情愈来愈迫切,对自身价值、自身权利的认识也愈来愈明确。先仅要求照顾,最后就要求犒劳了。
四、研读。比较《伐檀》与《硕鼠》,能否得出以下结论? 1.两篇都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2.两篇都用了“重章叠唱”式,且所用方法完全一致。
《伐檀》第 15 页 3.因为都选自《诗经》中的“魏风”,故两篇的句式及语言风格基本相同。
4.两篇的主题基本相同,都表明了奴隶们反抗剥削,要求解放的心情。
教师明确:两诗都唱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揭露了奴隶主剥削的本质,这种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揭示现实生活本质的创作方法叫“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本单元所说的“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五、有表情地朗诵两首诗。
六、作业: 课外改写《硕鼠》为散文
七、教学反思:
1、学习古典诗歌、弘扬中华民族古文化。
2、在诵读与研究中品味含义。
3、学习赋比兴手法。
《伐檀》第 16 页
第四篇:伐檀 诗经
伐檀 诗经·国风·魏风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干:水边。
涟:水波纹。
漪(音yī依):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音架):播种。
穑(音色):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
廛(音蝉),古制百亩。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悬挂,后来写作“悬”。
貆(音环):猪獾。一说幼小的貉。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古指十万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小兽。
漘(音纯):水边。
沦:小波纹。
囷(音qūn逡):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飧(音孙):熟食,此泛指吃饭。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今jīn):衣领。或读为“紟(今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颜氏家训·书证》:“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
2、悠悠:忧思貌。《集传》:“悠悠,思之长也。”
3、宁不:犹“何不”。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4、佩:指佩玉的绶带。
5、挑达:往来貌。
6、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滕王阁诗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江。
渚: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槛:栏杆。
罢:同“疲”,倦怠。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1)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空里流霜(4)不觉飞,汀(5)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6),皎皎空中孤月轮(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9)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10),青枫浦(11)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12)子?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玉户(17)帘中卷不去,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24)无限路(25)。不知乘月(26)几人归,落月摇情(27)满江树。(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着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②混(hùn)太清③。气蒸云梦泽④,波撼岳阳城。
欲济⑤无舟楫(jí),端居⑥耻圣明⑦。坐观垂钓者,徒⑧有羡鱼情。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南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白白的。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相思 作者: 唐 王维 红豆①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xiã,音同“鞋”】②,此物最相思。
一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二采撷:采摘 三想念。
将(qiāng)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指的是父母。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年迈的父母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⑹岑夫子:指岑(cã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zì):放纵,无拘无束。谑(xuâ):玩笑。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销:同“消”。
【译文】
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吧!别停下杯子。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侧耳倾听:
钟鸣馔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这两种酒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关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你只管端出酒来让我喝。
五花千里马,千金狐皮裘,快叫那侍儿拿去换美酒,我和你们共同消解这万古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1)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4)长(5)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6)。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7)。公然抱茅入竹去(8),唇焦口燥呼不得(9),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10)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1)。布衾(12)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3)。床头屋漏无干处(14),雨脚如麻(15)未断绝。自经丧乱(16)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7)!
安得(18)广厦(19)千万间,大庇(20)天下寒士(21)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22)见(23)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0)诗中的茅屋指:草堂
(1)秋高:秋深。
(2)号:号叫
(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4)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5)长: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11)秋天漠漠向昏黑(hēi)(也有版本作“hâ”):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12)布衾(qīn):棉被。
(13)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4)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5)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6)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7)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8)安得:如何能得到。
(19)广厦 :宽敞的大屋。
(20)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21)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2)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3)见(xiàn):同“现”,出现。
戏为六绝句 唐 杜甫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1)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2)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3)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4)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5)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6)
其四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7)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8)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9)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10)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11)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12)(1)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文章:泛言文学。
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
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2)嗤点:讥笑、指责。
前贤:指庾信。
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
(3)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诗风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遗风。
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1]
轻薄(bó):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
哂(shěn):讥笑。
(4)尔曹:你们这些人。
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5)翰墨:笔墨。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6)兰苕(tiáo):兰花。
掣(châ):拉,拽。
(7)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8)窃攀:内心里追攀。
屈宋:屈原和宋玉。
方驾:并车而行。这是诗人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这一句,诗人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
(9)未及前贤更勿疑:这句是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
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10)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
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
汝师:你的老师。
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诗中指孟郊
吟:吟诵。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三春晖:比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
乌衣巷
【 唐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译文
1.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2.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3.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诗意: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 :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行不足:百游不厌。
12、阴:同“荫”,指树阴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原文】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④。
因思杜陵⑤梦,凫⑥雁满回塘。
【注释】
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②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③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④枳花照驿墙:照: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为: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⑤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为: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⑥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赠别 唐 杜牧【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一】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具体指东汉朝代。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特的山异丽的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苍碧绿,(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那些像鸢鸟一样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从:顺,随。
(3)俱:全,都。
(4)净:消散尽净。
(5)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6)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7)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8)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可能为作者笔误。自:从。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绝:独特
(10)皆:全,都。
(11)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急流的水。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甚:胜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9)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轩邈,向高处向远处生长。(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中译为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6)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7)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8)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29)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30)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1)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32)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34)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昼:白天。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7)见:看见。日:太阳,阳光。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zhuà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意为返回。
③有时见日 见:通“现”意为显现
第五篇:伐檀教案
《诗经》—《伐檀》教案
任课教师:信真真 科组:语文
课程类型:语文 汇报课
授课班级:1239班(12级高考班)
教课时间、地点:2014年12月18日 第7节 新教7楼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及时代意义,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积累相关的中国文学史知识。3.学习《诗经》的赋、兴等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识记与《诗经》相关的文学知识点。2.学习《诗经》的赋、兴等表现手法。教学课时:第2课时 共2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
本课安排2课时。与《诗经》相关内容、《伐檀》各1课时。
第2课时
一、复习小测
中国古典诗歌分类,与诗经相关的文学知识。
二、导入
课前李宗盛的音乐《伐檀》导入,看课本或课件听录音。
三、授课
(一)听读
1.认真看书,用铅笔画出不会读、难读、难懂的字词。猗 廛 貆 漘 囷 鹑 飧
《伐檀》第 1 页
词语解释:
稼穑(jià sâ):泛指农业劳动。稼,播种;穑,收获。狩(shòu)猎:泛指打猎。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县(xuán)特:悬挂的小兽。县,同“悬”;特,三岁的兽。素 餐:白吃,指不劳而食。
2.指名朗读,注意字音的准确。同时找出每章之间的不同。(字词)
(二)学生初读
1.并讨论体会。诗中写的与哪些事或物有关? 2.教师简单帮学生分析诗歌内容。
3.谈初读感受。谈谈你的诵读体会,这诗歌跟以前知道的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以从内容上、结构上、语言上来思考。)
1.内容上:不是文人的怀乡思人之作,而是劳动者的歌。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
2.结构上:三章诗重叠,意思相近。
3.语言上: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三)细读
1.把每段不同的字词给整齐排列到一张纸上。伐檀 干 涟
廛 貆 餐 伐辐 侧 直
亿 特 食 伐轮 漘 沦
囷 鹑 飧 2.分别对这些词语归类,看它们各表达什么意思? 3.这些词语的变换达到怎样的效果? 伐檀 干 涟
廛 貆
餐 伐辐 侧 直
亿 特
食
伐轮 漘 沦
囷 鹑
飧 劳动过程 休息 揭露讽刺
赋 兴(抒情议论)
《伐檀》第 2 页
(四)明确诗的主旨
被剥削阶级意识的觉醒,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
(五)根据每章字词的变换,试背诗歌。
(六)归纳诗歌形式特点
四言为主 重章叠唱 使用双声、叠韵、叠字
(七)作业:背诵《伐檀》
《伐檀》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