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

时间:2019-05-15 15:3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

第一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不同点:

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

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

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抒情。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的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而《醉翁亭记》中只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没有抒情。

4、《岳》中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用阴景和晴景做对比等等,但《醉》中就没有这样做;

5、两文的主题深度有别。《醉》中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仲淹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总结一下,两篇文章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地方,使得两篇文章都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第二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田园诗人的鼻祖。

二、成语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三、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具”通“俱”,完全,详尽。

四、问题探究:

(一)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出桃花源社会生活安宁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桃花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显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桃花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二)重点问题

1、本文的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渔人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离开并寻找桃花源)】

3、哪些方面描写桃林?写桃林有何作用?

【四句话四个方面:面积大、树种单

一、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作用:突出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渲染出一种神秘的色彩,为下文渔人进出桃源做铺垫。】

4、依据描述,准确说出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武陵一条两岸长有桃花林的溪水的水源处的一座山上。】

5、第二段总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豁然开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两句诗歌形容武陵人的这种“奇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①活动(往来种作),②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心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8、“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①渔人说的应该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②桃花源人为外面的世界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0、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写无论是官府还是“高尚”人士,都无法找到进入桃花源的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中不存在。】

1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是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

1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⑪社会理想: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⑫不能变成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的社会是黑暗腐朽的。⑬今天我们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岳阳楼记

一、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选自

,作者

,字

,苏州吴县人,(朝代)著名

家,家,军事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

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百废俱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浩浩汤汤 先忧后乐

气象万千

波澜不惊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

三、用课文语句填空

① 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 乃重修岳阳楼,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或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哪两种?: 悲

喜 ;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⑧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是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⑩、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⑿、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⒀、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⒂、“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四、重点问题

1、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介绍岳阳楼记扩建的背景,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湖面广阔,水势浩淼,——气势非凡。】【空间】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天气景象变化万千。】【时间】

4、从第二段到三四段的过渡句是?【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第三段:阴晦雨景(阴);悲伤(悲)第四段:明媚春景(晴);喜悦(喜)】

6、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以物喜,以己悲。】

7、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8、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9、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照应 “居庙堂之高”,“退”照应 “处江湖之远”。】

11、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①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②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4、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含蓄劝勉好友滕子京。】

15、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6、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17、“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两种“乐”有何不同?【答:.前者是个人因“物”因“己”而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

18、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答: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9、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二、阅读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

5.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8.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

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以及赏景的心情。】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 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暮而归。】 2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太守被贬,但仍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3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乐。】31.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2.“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3.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第三篇: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桃花源记练习题

初三()班姓名:

《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

3、饮少辄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云归而岩穴螟()

6、晦明变化者()

7、野芳发而幽香(野芳:)(发:)

8、佳木秀而繁阴(秀:)

9、伛偻提携()(伛偻:)(提携:....)

10、泉香而酒洌(酒洌:)(洌:)..

11、山肴野蔌(肴:)(蔌:)

12、宴酣之乐(酣:)...

13、觥筹交错()(觥:)....

14、颓然乎其间者()

15、树林阴翳()...

16、至于负者歌于途()

17、鸣声上下()...

二、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负者歌于途”中的“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三、先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命名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

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四、填空:

1、课后最后一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游人之乐衬托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五、翻译句子:

1、峰加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

《岳阳楼记》

一、解词:

1、政通人和()

2、百废具兴(........)(具:)(兴:)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予观夫巴陵胜状()...

5、浩浩汤汤()

6、朝晖夕阴(........)(晖:)

7、岳阳楼之大观也()..

8、南极潇湘()

9、迁客骚人().....

10、浊浪排空()

11、日星隐曜()(曜:)....

12、山岳潜形()

13、樯倾楫摧()......

14、薄暮冥冥()

15、忧谗畏讥(........)

16、满目萧然()..

17、春和景明()(景:)

18、沙鸥翔集(....)(集:)

19、长烟一空().

20、宠辱偕忘()

2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2、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江湖:)..

23、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归:)..

二、一词多义:

此乐何极()

1、极南极潇湘()

感极而悲者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

2、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译句: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常有高猿啸,属引凄异()

4、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而或长烟一空”的“或”和“一”的意思分别是和,下面加点词中它们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一无所有 ..

B、或异二者之为一视同仁 ..

C、或告之曰一蹴而就 ..

D、或多或少一心一意 ....

四、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照应的句式是:和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B、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D、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五、“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中的“斯人”的指代对象是。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B、找不到知己而惆怅

C、希望人们学习“古仁人”D、对“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家骚人的慨叹

六、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谁与归:归附B、锦鳞游泳:鱼的美称 ...

C、薄暮冥冥:和“厚”相对D、是进亦忧:文中指在朝廷中做官 ..

七、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积于今六十岁矣 ..

C、前人之述备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D、感极而悲者矣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八、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4、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这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桃花源记》

一、解词: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英:)(缤纷:)....

3、欲穷其林()

4、才通人()

5、豁然开朗......(豁然:)(开朗:)

6、屋舍俨然()..

7、阡陌交通(阡陌:)(交通:)....

8、便要还家()

9、咸来问讯(咸:)(问讯:)....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无论魏、晋()....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4、便扶向路(扶:)(向:)

15、处处志之()...

16、欣然规往()

17、寻病终()

18、问津().....

二、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2、率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3、缘缘溪行()

前守缘贡()

三、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

2、咸来问讯古义:今义: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

四、翻译: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夹岸数百度,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

一、(答案略,课本词语解释中有,读熟后,默写下来就OK了。)

二、B

三、C

四、1、禽鸟太守;

2、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五、(答案略,译文中有)

《岳阳楼记》

一、(答案略,课本词语解释中有,读熟后,默写下来就OK了。)

二、极:极点,尽头 /尽,直到尽头/ 到极点,极度

观:看 /景象/察看,视察

或:有时/ 或者

属:连续,连缀 / 通“嘱”,嘱咐,嘱托 / 类

三、有时 / 全,完全 /A(学生易错的D中的“或多或少”的“或”是“或者”的意思。)

四、DC

五、古仁人,藤子京及像作者这样的人

六、C

七、D

《桃花源记》

一、(答案略,课本词语解释中有,读熟后,默写下来就OK了。)

二、寻: 寻找 /不久

率:率领 / 大都

缘:沿着 / 趁着

三、(答案略,见课后练习题)

第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教案及反思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学习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学习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之中,常有饱读诗书之人。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来了,创作愿望和创作激情更加强烈了。由于对人事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司马迁被宫(比贬谪更残酷),撰成《史记》; 李白流放夜郎,许多名诗传于后世;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便诞生了 '三吏'、'三别';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近体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八记》流传千年;刘禹锡两度被贬,终成一代大家;苏轼乌台诗案,前后《赤壁赋》闪烁熠熠光华;欧阳修多次被贬,《醉翁亭记》等名作如雨后春笋„„ 被贬官,是当事人的不幸,但却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中国的文采华章因此更有了张力。

今天,我们就复习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

二、小组探讨

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异同。提示:

1、文体都是“记”

2、作者同为贬官,对待被贬的态度有所不同

3、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

三、讲授新课

(一)复习“记”这一文体。

1、“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2、学生回忆,梳理所学古代其他文体。

还学过“说”(《马说》《爱莲说》)、“序”(《送东阳马生序》)、“传”(《五柳先生传》)、“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铭”(《陋室铭》)、“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①“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_______,如《马说》《爱莲说》

②《五柳先生传》体裁是“传”,传记是一种用来______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___。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际是作者的自传。

③《送东阳马生序》中“序”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___,是作者为同乡后学马生的_____,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种种艰辛勉励马生学习,文章质朴亲切,极为感人 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答案: ①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②记载人物生平事迹 自传 ③ 赠序 临别赠言 ④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二)讲述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1、隐士文化(人生准则: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厌倦了世俗中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性,或是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忘记尘世的喧嚣。代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龚自珍(《己亥杂诗》)。

2、贬官文化(人生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兼济是终生的愿望,独善是无奈的选择。柳宗元支持“永贞革新”,结果是“二王八司马”,一同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庆历新政”未至一年,被贬邓州;庆历五年,欧阳修为范仲淹仗义执言,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滁州。

在任时门庭若市,被贬后门前冷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唯一可以对话的是自然,是天地。他们纵情沉醉于山水,只是借山情水意来浇融心中的块垒而已。代表人物: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苏轼„„

3、练习(学生小组讨论,或在相关的参考书上寻觅答案,力求理解)。

①《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②《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中 “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③ 《醉翁亭记》中如何理解'太守乐其乐'?

提示:

①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凄苦是主要的感情基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但这种快乐毕竟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触景伤情,忧伤、悲凉即随之而来。

② 不同,前为欣赏自然景物的快乐,后为国家富强,百姓富裕后的快乐。

③太守虽被贬,然仍励精图治,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足,太守为此而乐,与民同乐,乐其一也;而仕途失意,有志难伸,纵情山水,暂时排遣抑郁,乐其二也,热闹之中有着难言的寂寥。

(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写法(新授课之述备矣)。

2、老师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写 “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③ 《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3、小组合作练习

①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提示: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②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心情。找出几篇这样的作品,结合有关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出示练习,学生翻译,因以前讲授较细致,老师只做巡回指导。

1、通假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⑦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B、使动用法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宾语前置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

4、修辞:(互文)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四、课堂小结

稻梁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皇宫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受着无理的制约,甚至是无情的摧残,但偏偏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芳香诱人,那躬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忘掉仕途的坎坷,抛弃命运的舛错,抚琴吟曲,品酒评诗,也不失为一种极致的风景;更可敬的是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楷模。

五、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两则

(一)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大龙湫 袁枚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 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

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3. 解释下列加点词

及前谛视()此其所以异也()或远立而濡其首()以为瀑状不过尔尔()4.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_______ 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

5.'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答案 1.怃然 亟令询之 彻宴席 厚赒给之 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意思对即可,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

3.仔细看 „„的原因 沾湿 „„的样子 4.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 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5.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教学反思:

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心常戚然,无论隐居还是被贬,其实都是一种无奈,但艰难困苦,玉汝乃成,正是这种无奈,使得他们的人生放射出熠熠的光华。而初中所选的课文又多此两类文章,若想读懂这些文章,并能发掘文中深层意蕴,首先要“知人论世”,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并且不拘一人一时,把零散的知识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因此,我把给学生人文文化熏陶,讲清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作为本课的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知识之间的互融性,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知识部分 “文体复习”和“疑难字词句复习”采取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牢记,由于本教案不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点的复习,所以疑难字句只要学生心中有数就算达到目的了。写作方面主要复习了景物的写法及作用,如果再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起来就更好了,可又不容易找到这种古散文与现代小说的结合点,只好作罢。作业中两个课外文言阅读,一个侧重思想,一个侧重基础知识,都是对本文学习目标的巩固。

“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牢固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深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至于成效如何,只能是因人而异了。

第五篇:《醉翁亭记》

文言文复习笔记整理:李景堂

《醉翁亭记》

一、作者: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其他作品有《朋党论》《秋声赋》,《欧阳文忠集》,词集有《六一词》、《近体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史学成就有《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二、注释:①深:幽深。②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形容亭子四角向上翘起。③临:靠近④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⑥负者歌..于涂:背东西、挑担子的人⑦时:季节⑧陈:摆开⑨暝:昏暗⑩秀:秀丽。

三、主旨:与民同乐,它集中体现在第三段,因为第三段集中写了人的活动,是醉翁深意之所在。

四、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五、本文中“也”出现了21次,有三种用途:

①、陈述(用于指述景物)

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共用了25个“而”字,其中表示转折获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事连接词语而有调整借走作用的则可轻读。

六、全文的核心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本文的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七、翻译句子: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她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荫,秋风浩荡,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八、本文涉及的成语:

A、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

B、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C、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九、问题解答:

1、太守为何而醉?

①、美丽的山间景色;

②、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2、“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喻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副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穴处,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地勾画出全文的主旨。

3、你怎样理解“太守醉也”中的“醉”?

答:写醉其实是在写乐。

十、段意: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

本段几种“乐”的情境: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十一、为什么自称“醉翁”的欧阳修“意不在酒”?

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答: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十二、这篇文章写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太守之乐是重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答: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了。写太守之乐,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十三、为什么说在本文中“醉”字是中心?

答:此字在文中出现过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这个中心人物游乐的中心场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挤,贬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

为老”却偏要自号“醉翁”。“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一个“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抑郁的情怀,蕴含着全章的主旨。

十四、写作技巧

①、写景层次分明,并且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

②、语言精炼,意蕴丰富。

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下载《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醉翁亭记》

    28 《醉翁亭记》 一、重点字词 [环]环绕[蔚然]茂盛的样子 [临]靠近[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取名,命名[意]情趣 [寓]寄托[开]散开 [暝]昏暗[芳]香花 [秀]繁茂[伛偻]提携 [......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教案及反思[5篇]

    课题 《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备课时间 2018年3月5日 授课时间 2018年3月11日 教材分析 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1.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本文以色彩鲜明......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异同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异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传统,是企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改善党对企业领导的重要途径和......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与积累

    21、醉翁亭记 1、至今仍使用的一个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2、《醉翁亭记》中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与翻译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岳阳楼记宋......

    醉翁亭记读后感

    醉翁亭记读后感 醉翁亭记读后感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多优美的词句呀!这出自于大作家欧阳修之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爱山水之甚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