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指南
附件
2013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指南
1.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
2.以课程和教材改革推进立德树人的研究
3.人力资源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
4.“人民满意的教育”内涵及测评研究
5.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总体框架研究
6.中小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与测评研究
7.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8.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9.以生为本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10.教育国际化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二篇:201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指南
附件1
201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指南
1.教育现代化的动态监测及政策调适研究
2.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研究
3.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试点跟踪与评估研究
4.应用技术型高校标准体系研究
5.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6.“五科融合”推进立德树人研究
7.娱乐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8.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
9.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治理结构、实现途径和政策研究
10.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及实现高质量就业路径研
究
11.聚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的青少年体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12.大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标准研制和评价研究
13.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研究
14.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选送研究
15.教育信息化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战略研究
“五科”指大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政治、语文、历史、艺术课程
-1-
第三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课题指南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课题指南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
2.农民工子女流入地升学问题研究
3.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研究
4.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
6.主要国家高中数学教材比较研究
7.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
8.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证研究
9.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10.主要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二、一般课题(领域和方向)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
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当代教育新思潮、新理论、新学派研究;学习型社会特征和条件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等。
新中国教育史研究;港、澳、台教育史研究;地方教育史研究;民族教育史研究;留学教育史研究;教育制度史研究;校史研究;教育名家研究;学科教学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战略选择、战略目标与对策研究;中国教育国际地位与竞争力研究;中国教育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展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和安全战略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深度合作机制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等。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
政府和市场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研究;政府教育政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与评价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农村教师队伍流动和补充机制研究;“特岗计划”实施成效及评价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与认证制度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研究;国际教育服务模式和途径创新研究等。
国家中长期公共教育投入水平研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教育发展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学校经费预决算制度研究;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率研究等。
(四)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大班额教学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实验教学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特殊儿童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幼儿教师能力标准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等。
(五)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等院校分类方法研究;高校特色办学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育服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研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等。
(六)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和发展模式研究;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业院校学制改革研究;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研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研究;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等。
(七)德育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学生公民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活动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师德建设研究;高校宗教工作研究等。
(八)教育心理
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辅导技能研究;教师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等。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体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阳光体育学校推广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研究等。
卫生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等。
音乐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美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师生信息化素养调查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新技术条件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等。
(十一)成人与社会教育
成人在职学习状况调查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训一体化研究;农村教师培训研究;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能力建设研究;继续教育与学校教育学分互认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研究;社会家教市场现状调查研究;成人教育机构开放办学机制研究;成人教育培训国家标准与品牌建设研究;老年教育服务研究;校外教育效能评估研究等。
(十二)民族教育
改善少数民族教育环境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研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质量研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研究;民族工艺专业设置与教学研究;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学校教育在预防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作用研究;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解教育研究等。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
主要国家近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国外名校发展规律研究;国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国外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教育统计口径衔接的比较研究;国际教育援助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国际教育组织研究;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国际留学趋势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监管和质保体系研究等。
第四篇: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2009课题指南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说明:本课题依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围绕当前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工作,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为主旨,研究当前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破解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注重学科体系、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
国家重点课题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此类课题事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鼓励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攻关。申报者应有承担省部级课题的经验,充分了解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优势互补,研究方法适切,研究技术先进,研究成果要出版30万字左右的专著,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3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他课题采用匿名评审方式,此类课题围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主题,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思路理念、标准条件、体制机制、实践模式和经验案例,研究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问题,突出“小、精、实、新”特点,深化、细化、量化,研究成果要公开发表和产生实际效用。
———————————————————————————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2.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3.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4.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变迁研究
5.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6.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7.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8.高等教育发展性评价研究
9.创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研究
10.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1.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中国经验”研究
2.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3.现代教育思潮和教育流派研究
4.现代教育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
5.现代教育的民生意义研究
6.现代师生关系研究
7.教育家办学的长效机制研究
8.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研究
9.影响中国教育走向的重大历史事件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
10.建设教育强国(省、市、县)的战略研究
11.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研究
12.国家和区域性发展战略中的教育要素研究
13.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发展有效模式研究
14.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15.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发展战略研究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
16.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状况调查研究
17.农民工子女初中后阶段教育政策研究
18.学生事务分类管理研究
19.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研究
20.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
21.边境国门学校现状调查研究
2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23.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
24.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5.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向研究
26.分省高考招生改革方案特点比较研究
27.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研究
28.国家学力评价研究
29.校长和教师能力标准研究
30.区域教育满意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31.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
32.大众传媒反映的教育舆情研究
33.教育科研的社会服务研究
(四)基础教育
34.各学段的有机衔接研究
35.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科教学思想创新研究
36.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
37.教师发展对转变教师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38.克服学生厌学对策研究
39.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研究
40.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实践模式研究
41.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办学模式研究
42.城乡学生学业成绩差异调查研究
43.学前教育成本与收费调查研究
44.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45.特殊儿童学习质量状况调查
46.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学习模式改革实践的系统评估
(五)高等教育
47.高考制度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研究
48.西部高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研究
49.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
50.大学考试、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效性研究
51.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
52.高校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
53.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行为模式特征分析
54.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
55.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6.国际性金融危机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
57.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研究
(六)职业教育
58.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
59.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保障研究
60.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61.涉农职业教育院校发展模式研究
62.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改革研究
63.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
64.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
65.学生职业性向测试分析
66.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67.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
68.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9.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
(七)德育
70.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71.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
72.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研究
73.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74.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75.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76.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77.公益型校外学生活动场所的使用效益评估
78.中小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状况调查
(八)教育心理
79.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80.有效教学的心理学支持研究
81.教师胜任力研究
82.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预技能研究
83.超常儿童潜能开发研究
84.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
85.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
86.影响教学改革的重要心理学成果研究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87.学生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研究
88.“阳光体育运动”实时监控和实效性评价
89.普通学校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教体结合经验研究
90.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研究
9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研究
92.学生身体健康管理研究
93.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发展研究
94.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健康素质标准研究
95.学校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
96.学生营养配餐研究
97.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医学干预研究
98.学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研究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
99.数字化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100.校长和教师信息化素养研究
101.网络教学研究有效模式研究
102.网络环境下知识教学模式和学生在线学习模式研究 103.信息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
104.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 105.学校教学技术装备使用效益的系统评估
(十一)成人与社会教育
106.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107.成人适宜学习方式研究
108.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109.成人教育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110.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研究
111.推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典型案例研究
112.社会家教市场现状调查研究
113.教育文化产业调查研究
114.教育社团组织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
115.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研究
116.加快民族中等教育发展研究
117.民族院校建设和发展研究
118.民族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9.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
120.世界主要国家近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
121.国际区域性教育一体化发展趋势研究
12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研究
123.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效益研究
124.国外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
125.教育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共享机制研究 126.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与中国教育统计衔接研究
127.国外对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研究
第五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
课
题 类 别:学
科:子 课 题名称:实验单位名称: [3]子课题负责人:填 表 日
期:
(批准号GLA102037)
子课题结题论文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体 育 与 健 康
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 [1]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2]东莞市振兴中学 东莞市石碣中学 [4]东莞市望牛墩中学
冯伟华
代
斌
2013年12月20日
学校(单位)盖章
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要:本课题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座谈、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旨在总结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以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实验与探索性的研究表明: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并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体能素质 课课练 体质健康 健康水平管理模式前言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降的状况令人堪忧,令人欣喜的是,自2006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已密切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旨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政令性文件,如2006年颁布实施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和《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2007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随着越来越多基层学校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致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与提高,我国的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部分体质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广东省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06年至2008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试行方案)》并建立了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心,使得我省的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与跟踪落到了实处。关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及其子课题《“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研究》的应运而生,为有效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我们子课题(《“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研究》)组的一线老师在认真执行和落实《课程标准》的同时,依据总课题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对该子课题进行规划和深入的研究,旨在加强与落实对本地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本子课题按照总课题的设计思路和指导思想,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及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依据,结合当前东莞市初中阶段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实施情况,从体能素质练习有效干预的角度进行选题。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全市十二所公办初中学校、三所民办初级中学的学生、家长、班主任进行抽样调查。学校共抽样学生3500人,家长780人,班主任500人。2.2研究方法 2.2.1调查法
一是座谈调查,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论证“课课练”的意义价值,课题开展的思路与技术路线,研讨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提高的影响因素与有效的干预方法,并对课题进展进行动态检查;二是访谈和问卷调查,走访一线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了解体育教师对“课课练”实施的态度,“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现状和可能性,征询“课课练”的内容与方法,讨论影响“课课练”开展的因素,以及“课课练”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三是现场调研,到学校观摩体育与健康教学课、观看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计划,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对“课课练”的态度和行为反应等。2.2.2资料分析法
依据课题研究原则,对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获得的文字、录音和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提取青少年体能素质发展干预的途径及“课课练”内容与方法信息,建构“课课练”教学管理模式框架结构,并逐步细化。2.2.3 实验法
以初中水平四学龄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健康标准》所测内容、所测数据为研究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课课练”的教学模式为干预措施,在实验学校中设计并使用体现安全性、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等较强特点的体能素质“课课练”干预措施,检验与验证其应用效果,通过不断调整与规划,寻求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的更有效方法。2.2.4 检测法
课题组专门成立数据汇总检测小组,把各实验学校报上来的数据逐个进行审查汇总检验,在进行问卷调查期间,为保证本次问卷的真实有效性,不定期对部分学校学生进行抽测。在进行问卷整理期间,对于没有按要求进行测试的数据,一律退回学校,务必组织人员进行重查并接受检测小组的监督,确保所有所测数据的真实性。2.2.4统计分析法
对各学校统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Excel电子表格数据分析库计算各变量的频数、平均差、标准差,将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初步描述,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研究内容与结果与分析
3.1我市水平四学龄段学生对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每家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学生进行随机性的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注:总共发放学校十四家,共计问卷10000张,回收9150张,有效问卷8986张。问卷有效率是98.21%,符合问卷调查要求。
表1 学生对体育锻练动机的调查
人数
动机类别
城区
增强体质 减少疾病
百分比%
镇区 1684
城区 78.5
镇区 74.9
1765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应付考试 提高运动技能
减肥 健美 交朋友 没其他事做
25002000***0活1721 2138 1432 865 321 672 72
1673 2121 1236 723 276 935 196
76.6 67.8 63.7 38.5 14.3 29.9 3.2
74.5 58.9 55 32.2 12.3 41.6 8.7
城区(人数)镇区(人数)折线图 3折线图 4能质试肥减余生强课付增富应丰提高运动技体考 图1 学生对体育锻练动机的调查对比
通过对十四间地域不同的各实验学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动机问卷调查表表明,在各类别项中城区与镇区大部分数据差异不是很明显,说明我市的城区与镇区各类别的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其他的软硬件设备设施上及各类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标》的普及与理解上无显著差异。3.2“课课练”教学模式在我市十四家实验学校的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表2 “课课练”在我市实验学校开展情况调查表
类别 答案(%)
学校是否推行体能素质“课课练” A.是(94.7)B.否(5.3)通过推行“课课练”学生体质
A.明显好转(86.1)B.不明显(5.3)C.其他(8.6)
每节课用多少时间进行“课课练” A.3-5分钟(42.8)B.5-10分钟(52.4)C.其他(4.8)“课课练”内容与方式的选定 “课课练”是否与主教材相结合
练习时学生如何分组
...“课课练“通常放在课的什么时间
A.教师选定(78.2)B.学生自己选定(21.8)A.是(83.6)B.不是(11.7)C.不知道(4.7)A.同质分组(87.8)B.异质分组(9.6)C.不确定(2.6)
...A.基本部分前(17.6)B.基本部分中间(11.3)
段 C.基本部分后段(21.5)D.结束部分(22.3)E.视具体情况而定(27.3)
实验中期通过对我市十四家实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表明,这几家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实施了“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并且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水平等等,但还仍了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没有实施或在实施过程中效果不明显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其他的问题等等。3.3对我市“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表3 “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测试数据的统计表(平均分x)
初一级
测试
指标
初二级 初三级
x
实验 学校 75.2 73.3 78.6 72.5 67.8
非实验学校 74.9 72.1 76.3 72.1 66.2
实验 学校 88.4 81.8 88.9 87.3 76.4
x
非实验学校 86.3 79.2 86.5 86.1 75.3
实验 学校 93.4 90.7 95.3 90.3 90.5
x
非实验学校 90.2 88.6 91.2 88.7 88.7
P值
50M 立定跳远 坐位体前屈 实心球 800(女)/1000(男)
<0.05 <0.05 <0.05 <0.05 <0.05 100800/1000M坐位体前屈050M初一级初二级初三级50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实心球800/1000M 图3 “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测试数据的统计表(平均分)对照
通过表3的统计与对比分析,经T检验及P<0.05,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课课练”教学在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对同一年龄段和同一年级学生单项成绩的提高是比较显著的 3.4在同一实验学校“课课练”教学前后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学生的体能素质测试以《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健康标准》所要求的测试内容、测试方法、评价体系为基础,各实验学校采用自测自报的形式来统一上传与实施相应的统计,并做数据的整理与比较、分析工作。
注:测试项目为50M、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男子1000M与女子800M;测试方式为仪器测试法;统计采用TK878“掌中宝”数据录入并做相应的分析研究,最后结果用概率、平均数、和相关的显著性T检验进行分析总结。
表4同一实验学校“课课练”教学前后两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表
学年 学生 总人数 2936 2717 2883 2835 病残人数 17 29 43 37
合格
实测人数
合格人数 2881 2653 2809 2776
合格率 % 98.70 98.70 98.9 99.2
良好 优秀
备注
良好良好率 优秀优秀率 人数 % 人数 % 2782 2562 2434 2471
83.2 83.6 85.7 88.3
783 739 1099 1295
26.8 27.5 38.7 46.3 08-09学 09-10学 10-11学 11-12学
***0***02919 2688 2840 2798
实验前 实验后
08-09学09-10学10-11学11-12学实测人数合格人数良好人数优秀人数 图4 同一实验学校“课课练”教学前后两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表对照
通过表4对同一学校在“课课练”实验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后,经T检验及统计值P<0.05,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所以不难看到,进行“课课练”教学,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非常显著。
3.5在我市“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两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与分析
表5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两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比较
类别
10-11学年 合格/% 良好/% 优秀/% 合格/% 良好/% 优秀/%
实验学校 98.9 85.7 38.7 99.2 88.3 46.3
非实验学校 92.7 78.3 27.6 93 90.6 3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1-12学年
***实验学校非实验学校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两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比较
合格良好优秀合格良好优秀
图5实验学通过表5的“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各类别比率的比较,经T检验及统计数据P<0.05,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显然“课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是非常有效果的。
3.6“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三年的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与比较分析
“体育中考”,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体育中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就变成应试教育了,孩子们的体育课也就没有了“快乐体育”了,就又会回到以前的体育中考考什么一线的体育教师就只教什么、只练什么的状况。其实不然,我认为,在近些年来新《课标》理念的推行与课程各领域目标的实施下,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的指引下,我们经过反复的实验与调整,按照水平四学龄段的教学领域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下的“2+1”教学模式设计出了各年级的“小单元大循环”的课程目标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如图表6。
注:在实施“课课练”教学模式的实验学校,根据每一所学校师资力量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备的情况,我们都是有准备、有计划、有目标的设计与落实了 “2+1模式”下的如上实物图上的主教材内容的教学再加体能素质练习为模式的体育与健康课堂。
经过近三年探索式的操作与实施,“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表如下表7
全市平均分
学年
实验学校 非实验学校
x
84.7 86.4 88.63
x
88.76 91.8 94.65
x
80.64 81 82.61
P值
08-09学年 09-10学年 10-11学年
<0.05 <0.05 <0.05
***全市平均分实验学校非实验学校08-09学年09-10学年10-11学年 图7近三年的实验与实施,“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对照图
通过“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表的比较与分析,经T检验及统计数据P<0.05,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所以水平四学龄段“小单元大循环”的主教材教学内容加相对应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也可以说,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不但不会影响体育中考的成绩,反而对体育中考成绩有着极大的推动与提高作用。3.7“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表(数据来至采用各实验学校随机抽样的方式来做统计比较)
表8“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表
近视眼
学
年 度 总 人 数 发 病 人 数 发 病 率 % 7.4 6.5 5.6 4.9 3.9
沙眼 发 病 人 数 45 38 31 31 30
发 病 率 % 1.3 1.1 0.9 0.88 0.85
龋齿 发 病 人 数 38 34 32 31 30
发 病 率 % 1.1 0.98 0.93 0.88 0.86
寄生虫 发 病 人 数 25 24 23 21 22
发 病 率 % 0.73 0.71 0.68 0.6 0.64
脊柱弯曲 发 病 人 数 49 32 31 31 30
发 病 率 % 1.4 0.93 0.90 0.89 0.86
备 注
04-05 3468 257 05-06 3432 223 06-07 3443 193 07-08 3502 173 08-09 3508 136
实施课程
开展实验
09-10 3321 124 10-11 3289 109 11-12 3245 101 3.7 3.3 3.1 23 22
0.72 0.7 0.69 22 20
0.72 0.68 0.63 19 16
0.53 0.58 0.49 25 22
0.81 0.76 0.68
***500近视眼沙眼龋齿寄生虫脊柱弯曲04-05学年05-06学年06-07学年07-08学年08-09学年09-10学年10-11学年11-12学年 图8“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对照图
通过对表10“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表的数据纵向比较来看,经T检验及统计数据P<0.05,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可以说自从我校03年开始实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来,全校学生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尤其08年开展“课课练”实验后,最常见的近视眼、脊柱弯曲等疾病,发病率下降尤为明显。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做为学校体育来讲,通过对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并是行之有效的。实验与探索性的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课练”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有效的学习和掌握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施的方法与途径,同时,也找到了高效的、学生真正需要与喜欢的实用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学生通过近两年对“课课练”教学模式课的实践与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全面综合身体素质,同时也学到了大量的体育锻练基本理论常识和各种运动技能及自我训练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学生能在课堂之外、或离开老师时知道自己如何去健身、如何去锻练、如何去提高,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1能通过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校本课程内容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在每堂的体育与健康课中,依据主教材的内容与授课的类型,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并加以归纳管理,从而达到对学生体育健康具有保证性的管理水平。
4.1.2通过以体能素质“课课练”为干预手段,加强对的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的管理来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通过对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为个体体质数据诊断,利用体育课堂为载体,“课课练”为手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通过建立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体系,来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4.1.3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跟踪表的管理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跟踪表,从而对表内数据进行分析与诊断,利用体能素质“课课练”为干预手段来达到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全面体质健康水平。因此,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跟踪表的管理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4.1.4能通过抓体能素质“课课练”的高效课堂来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以体能素质“课课练”为抓手,建立学生喜欢的、有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和相配套的技术、技能相传授的高效课堂,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体能素质“课课练”高效课堂的管理,也是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4.1.5能通过对体能素质 “课课练”课堂教学中的安全和安全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来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和社会背景下,我们体育老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安全问题。在一些正常的教学伤害事故下,由于社会和家长们的不依不饶,使得我们体育教师受到特别大的压力,许多很好的教材我们也不敢教了,这对学生们的体质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通过对老师和学生们的安全教育,靠我们对老师的爱心、责任心和缜密的安全工作加以程序化的严格要求与管理,使得我们老师正确对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使我们的老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安全工作基础之上,上好每一堂体育高效课,这对我们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极重要的意义。4.2建议
4.2.1建立《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是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管理依据
各学校应通过完善《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制度,对每一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管理,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与维护,以完善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体系。
表9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
4.2.2通过高效体育课堂的管理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各校应建立高效体育课堂的管理制度,完善两操及大课间活动的形式,落实体育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内容,使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确保1小时以上,这才是真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力保障。4.2.3要全面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还应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研究
要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还需从学生的总体运动、膳食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风险评估等等方面的管理进行研究。不科学合理的运动也会倒置学生身体疾病的产生,不合理的膳食,营养过剩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等等,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 贝迎九,沈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侧不及格学生情况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P23.[4] 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樊能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 邓树勋,王健,乔得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