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墨梅》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墨梅》教学反思: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墨梅》教学反思。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教学反思《《墨梅》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第二篇: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教学反思1
上完这堂公开课后,感觉自己好像被掏空了一般,有点茫茫然。然而冷静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看,似乎才又认清了自己。细细回味,我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赏读结合。对于梅花,身处南方的孩子是比较不了解的,因此,我原本想找一段“梅花开放”的动画片断,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直观而清晰的了解。但由于时间及渠道有限,这一设想最终没能实现。后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几幅梅花图画,再通过后面学诗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诗歌,希望能借助“赏”与“读”的结合,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诗画结合。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王冕的这幅墨梅图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而这个单元的三首诗也都是题画诗,因此,这一主题单元我主要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最后回到诗中来,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三、内外结合。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结合《内外交错,互相促进》这一课题的继续实验与探索,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而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还有学生自己画梅花,写诗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但在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有些同学对于如何整理表达自己汇报的材料还有所欠缺,这说明在这方面,今后教师应继续加以指导。
中国的诗歌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要把它上好,我自觉有点力不从心,但我愿意尝试,因为我知道有努力就有回报,哪怕是失败,这对我来说也是最好的收获了。希望今后还有机会上这样的公开课,让我继续摸索着前进。
墨梅教学反思2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擅长画梅,也喜爱咏梅。本诗正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高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诗的题目,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学习诗句时抓字眼,明诗意,想象诗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感觉上古诗的时候,要抓住诗眼来教学,这样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墨梅》中的淡墨痕的“淡”字传神地表达出了梅花没有华丽的外表,很朴素,很简单的特点。“满”字传神地写出了梅花香气四溢,洒遍四野的特点。抓住这“一淡一满”可以较轻松地让学生感受到梅花淡淡地生活在四野,但是梅花的贡献却是多么巨大的,它把自己的香味默默地带给人间。
这不正是作者志向的写照吗,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高官厚禄,没有加官进爵,但是作者不忘做人的原则——默默地把“香气”带给人们,把“清气”留在人间。
抓住诗眼——“点一而破万”。这就是它的妙处!
墨梅教学反思3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墨梅教学反思4
为了让学生从“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这句品读作者的品质,于是我上网搜寻了关于王冕的资料及晚年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于是学生才真正从“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中体味到了作者那种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可见,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不仅要利用好教参,还应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丰满课堂,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墨梅教学反思5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墨梅教学反思6
(一)、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画龙点睛的字眼。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于是我再课堂上让学生把这首诗表示的梅花的特点的词画出来?(在诗句中圈出来),学生就很快找出了“谈谈”“满清气”,好颜色”等词语。然后让学生去品味这些字的含义,体会诗句的情。这样,学生就能从古诗中的字眼中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意境,以情激情。
于老师曾经说过:“实施新课程,要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应力求拔动他们心底的涟漪,激起课堂智慧的浪花,唤起澎湃的激情,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水的活泼,水的灵动。”这就告诉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激情的课堂。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提问,如: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仅仅是在赞颂梅花吗?想想此时的王冕会是什么样的内心?2、“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是王冕的人生写照,他画梅的目的在于什么?3、相传王冕的画特别好,当地的几次想见他,巴结他,夸奖他的梅花图美,但都遭到王冕的拒绝。他以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操。你从而体会出诗人的什么品质?”学生通过思考,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想象诗人当时的表情神态及内心情感,从而明白了诗人那种不贪图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如梅花般高洁端庄的'高贵品质。此时,学生都被诗人的那种傲气所折服,他们激情高涨,我立刻继续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王冕说什么?”学生的激情再次升华……“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这样的思想感情全都让学生体会出来了。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走近了诗人,体会了诗中的意境,以情激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读中感悟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课外,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能积累有关梅花的名诗句这个教学目的,我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的要求:“1、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都以梅花为诗,除了这首《墨梅》,你还知道哪些诗句都以梅花为主题呢?说一说。2、练习写出以下的物体的诗句:荷花,青松,蜡烛。这样给学生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是我教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这样的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收获可大了,读诗、学诗、悟诗、延诗,整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教学效果很好。精品课堂的尝试与实践,让我明白了:一节课的实效性是来自老师悉心的钻研,通过深入地备课,对课程的研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肯定是一节语文精品课程。
墨梅教学反思7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艳丽的颜色、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诗中描绘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呢?教学中、我设计个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诵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
一、认识梅花。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与学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梅花洁白、坚韧的第一印象。
二、了解咏梅诗句。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这也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四、小结全诗、铭记“国魂”。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文本加深印象、巧用梅花“国魂”的美誉、将梅花坚韧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
上完这首《墨梅》、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很肤浅:
一、当有学生提出“淡墨痕是否就是指王冕家的梅树被洗砚池里的墨汁染成墨色?”这一问题时、我的引导显得粗略、模糊。教学过后才通过资料了解到“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王冕家是否就有这么个“洗砚池”、无从考究、但可以明确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如此精彩有趣的典故、若当时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教学便会更充实一些、厚实一些。
二、自己对题画诗的了解还不够、没有抓住题画诗的特点来为教学服务。教学时如果能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若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由画即诗、教学效果肯定也会上一台阶。
三、在突破“诗人借梅自喻、抒发高尚情操”这一教学难点时、仅仅只是为学生呈现一个简单的故事、预想从故事中就能体现诗人品质的方式显得太肤浅。其实、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类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摒弃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以作画为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课堂中、我就没有涉及到诗人如此坎坷的生平、错过了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节课还有许多缺失。但通过执教《墨梅》一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才能使课堂真正丰满、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使教学更为有效。
墨梅教学反思8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指导实践,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从这堂课的切身体验和课后的深入反思中,我认为新课标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牵着老师走。
墨梅教学反思9
王冕的《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流传至今,想来必有其独特魅力。今日教学此诗,颇有一点收获。首先,多媒体教学手段总是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欣赏梅花的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让学生对接下来即将接触的梅花有了感性的认识。红色、黄色、白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真是给人无限遐思!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一般就是:释诗题,识作者,解诗意,品诗情。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我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了“预习”这项工作,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基本摒弃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借助工具书说出古诗的大体意思即可。
上半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品诗情”这个环节上,并且通过补充、拓展文字和图片材料,不断地在学生脑海中烙刻下梅之清新脱俗、淡雅朴素、冰清玉洁之气质和形象。
下半节课,我又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作者王冕的身上,把梅花与王冕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这正是“托物言志”类诗的教学关键。透过墨梅,相信孩子们肯定看到了那位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作者王冕,我想,抓住了这个重点展开教学,孩子们的所得就不只是一首诗,一树梅花,更是一种精神,一分傲骨。
墨梅教学反思10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第三篇: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教学反思10篇
墨梅教学反思1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墨梅教学反思2
为了让学生从“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这句品读作者的品质,于是我上网搜寻了关于王冕的资料及晚年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于是学生才真正从“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中体味到了作者那种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可见,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不仅要利用好教参,还应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丰满课堂,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墨梅教学反思3
在我对公开教学《墨梅》作了第一次反思之后,有幸得到了学校教师—们的指点,才发现自己课堂出现的问题还不仅仅是第一篇反思中所提到的那些,真是太惭愧了。经过整理,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二次反思。
总结如下:
一、整个教学过程偏离了自己预设的主旨。课前设计中,我的整堂古诗教学课是围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设计的,这个出发点得到了宋校长的肯定。可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严重偏离自己预设的“轨道”。诗人背景没有介绍清楚,让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该抓的字眼没有抓住,上完课之后还有很多学生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也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的是画中的梅花,在诗意的解释中,我却没有交待清楚,让学生疑惑重重,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梅花,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二、没有抓信课文的中心句:“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的灵魂就在“清气”二字上。清气指的是清高纯洁的气节。该名可理解为:“只希望把它清高纯洁的气节永远留传人间,”也可理解为“只希望留下它清高纯洁的气节充满天地人间。”只有抓住这句,古诗的意境才能得到升华。
最后,老师们还教了一套如何领会古诗诗意的方法——扩、补、调、换、连。扩指的是单音节扩为双音节;补即为补充省略的词语;调是调移、颠倒顺序;换是古语换新词;连就是将诗意连贯起来理解。
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今后的古诗教学一定会比这次好。
墨梅教学反思4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指导实践,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从这堂课的切身体验和课后的深入反思中,我认为新课标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牵着老师走。
墨梅教学反思5
(一)、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画龙点睛的字眼。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于是我再课堂上让学生把这首诗表示的梅花的特点的词画出来?(在诗句中圈出来),学生就很快找出了“谈谈”“满清气”,好颜色”等词语。然后让学生去品味这些字的含义,体会诗句的情。这样,学生就能从古诗中的字眼中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意境,以情激情。
于老师曾经说过:“实施新课程,要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应力求拔动他们心底的涟漪,激起课堂智慧的浪花,唤起澎湃的激情,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水的活泼,水的灵动。”这就告诉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激情的课堂。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提问,如: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仅仅是在赞颂梅花吗?想想此时的王冕会是什么样的内心?2、“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是王冕的人生写照,他画梅的目的在于什么?3、相传王冕的画特别好,当地的几次想见他,巴结他,夸奖他的梅花图美,但都遭到王冕的拒绝。他以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操。你从而体会出诗人的什么品质?”学生通过思考,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想象诗人当时的表情神态及内心情感,从而明白了诗人那种不贪图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如梅花般高洁端庄的高贵品质。此时,学生都被诗人的那种傲气所折服,他们激情高涨,我立刻继续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王冕说什么?”学生的激情再次升华……“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这样的思想感情全都让学生体会出来了。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走近了诗人,体会了诗中的意境,以情激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读中感悟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课外,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能积累有关梅花的名诗句这个教学目的,我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的要求:“1、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都以梅花为诗,除了这首《墨梅》,你还知道哪些诗句都以梅花为主题呢?说一说。2、练习写出以下的物体的诗句:荷花,青松,蜡烛。这样给学生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是我教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这样的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在这一节课中收获可大了,读诗、学诗、悟诗、延诗,整节课的设计十分巧妙,教学效果很好。精品课堂的尝试与实践,让我明白了:一节课的实效性是来自老师悉心的钻研,通过深入地备课,对课程的研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肯定是一节语文精品课程。
墨梅教学反思6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艳丽的颜色、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诗中描绘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呢?教学中、我设计个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诵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
一、认识梅花。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与学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梅花洁白、坚韧的第一印象。
二、了解咏梅诗句。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这也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四、小结全诗、铭记“国魂”。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文本加深印象、巧用梅花“国魂”的美誉、将梅花坚韧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
上完这首《墨梅》、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最大的感触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很肤浅:
一、当有学生提出“淡墨痕是否就是指王冕家的梅树被洗砚池里的墨汁染成墨色?”这一问题时、我的引导显得粗略、模糊。教学过后才通过资料了解到“洗砚池”是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王冕家是否就有这么个“洗砚池”、无从考究、但可以明确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如此精彩有趣的典故、若当时能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教学便会更充实一些、厚实一些。
二、自己对题画诗的了解还不够、没有抓住题画诗的特点来为教学服务。教学时如果能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若能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由画即诗、教学效果肯定也会上一台阶。
三、在突破“诗人借梅自喻、抒发高尚情操”这一教学难点时、仅仅只是为学生呈现一个简单的故事、预想从故事中就能体现诗人品质的方式显得太肤浅。其实、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类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并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摒弃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以作画为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课堂中、我就没有涉及到诗人如此坎坷的生平、错过了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节课还有许多缺失。但通过执教《墨梅》一课、我也深刻地体悟到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多层次、立体化的`解读文本、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才能使课堂真正丰满、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使教学更为有效。
墨梅教学反思7
王冕的《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流传至今,想来必有其独特魅力。今日教学此诗,颇有一点收获。首先,多媒体教学手段总是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欣赏梅花的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让学生对接下来即将接触的梅花有了感性的认识。红色、黄色、白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真是给人无限遐思!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一般就是:释诗题,识作者,解诗意,品诗情。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我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了“预习”这项工作,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基本摒弃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借助工具书说出古诗的大体意思即可。
上半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品诗情”这个环节上,并且通过补充、拓展文字和图片材料,不断地在学生脑海中烙刻下梅之清新脱俗、淡雅朴素、冰清玉洁之气质和形象。
下半节课,我又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作者王冕的身上,把梅花与王冕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这正是“托物言志”类诗的教学关键。透过墨梅,相信孩子们肯定看到了那位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作者王冕,我想,抓住了这个重点展开教学,孩子们的所得就不只是一首诗,一树梅花,更是一种精神,一分傲骨。
墨梅教学反思8
上完这堂公开课后,感觉自己好像被掏空了一般,有点茫茫然。然而冷静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看,似乎才又认清了自己。细细回味,我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赏读结合。对于梅花,身处南方的孩子是比较不了解的,因此,我原本想找一段“梅花开放”的动画片断,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直观而清晰的了解。但由于时间及渠道有限,这一设想最终没能实现。后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几幅梅花图画,再通过后面学诗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诗歌,希望能借助“赏”与“读”的结合,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诗画结合。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王冕的这幅墨梅图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而这个单元的三首诗也都是题画诗,因此,这一主题单元我主要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最后回到诗中来,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三、内外结合。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结合《内外交错,互相促进》这一课题的继续实验与探索,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而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还有学生自己画梅花,写诗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但在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有些同学对于如何整理表达自己汇报的材料还有所欠缺,这说明在这方面,今后教师应继续加以指导。
中国的诗歌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要把它上好,我自觉有点力不从心,但我愿意尝试,因为我知道有努力就有回报,哪怕是失败,这对我来说也是最好的收获了。希望今后还有机会上这样的公开课,让我继续摸索着前进。
墨梅教学反思9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擅长画梅,也喜爱咏梅。本诗正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高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诗的题目,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学习诗句时抓字眼,明诗意,想象诗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感觉上古诗的时候,要抓住诗眼来教学,这样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墨梅》中的淡墨痕的“淡”字传神地表达出了梅花没有华丽的外表,很朴素,很简单的特点。“满”字传神地写出了梅花香气四溢,洒遍四野的特点。抓住这“一淡一满”可以较轻松地让学生感受到梅花淡淡地生活在四野,但是梅花的贡献却是多么巨大的,它把自己的香味默默地带给人间。
这不正是作者志向的写照吗,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高官厚禄,没有加官进爵,但是作者不忘做人的原则——默默地把“香气”带给人们,把“清气”留在人间。
抓住诗眼——“点一而破万”。这就是它的妙处!
墨梅教学反思10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平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平等相视,从而平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第四篇: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教学反思
篇一:墨梅>教学反思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篇二:墨梅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擅长画梅,也喜爱咏梅。本诗正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高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诗的题目,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学习诗句时抓字眼,明诗意,想象诗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感觉上古诗的时候,要抓住诗眼来教学,这样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墨梅》中的淡墨痕的“淡”字传神地表达出了梅花没有华丽的外表,很朴素,很简单的特点。“满”字传神地写出了梅花香气四溢,洒遍四野的特点。抓住这“一淡一满”可以较轻松地让学生感受到梅花淡淡地生活在四野,但是梅花的贡献却是多么巨大的,它把自己的香味默默地带给人间。
这不正是作者志向的写照吗,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没有高官厚禄,没有加官进爵,但是作者不忘做人的原则——默默地把“香气”带给人们,把“清气”留在人间。
抓住诗眼——“点一而破万”。这就是它的妙处!篇三:墨梅教学反思
王冕的《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流传至今,想来必有其独特魅力。今日教学此诗,颇有一点>收获。首先,多媒体教学手段总是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欣赏梅花的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让学生对接下来即将接触的梅花有了感性的认识。红色、黄色、白色的梅花绽放枝头,真是给人无限遐思!(转载于:墨梅教学反思)我们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一般就是:释诗题,识作者,解诗意,品诗情。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我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了“预习”这项工作,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基本摒弃逐字逐句理解古诗的传统教学方法,只借助工具书说出古诗的大体意思即可。
上半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品诗情”这个环节上,并且通过补充、拓展文字和图片材料,不断地在学生脑海中烙刻下梅之清新脱俗、淡雅朴素、冰清玉洁之气质和形象。
下半节课,我又把学习的重心转移到作者王冕的身上,把梅花与王冕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这正是“托物言志”类诗的教学关键。透过墨梅,相信孩子们肯定看到了那位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作者王冕,我想,抓住了这个重点展开教学,孩子们的所得就不只是一首诗,一树梅花,更是一种精神,一分傲骨!篇二:《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墨梅图题诗》教学反思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平时古诗教学可能很少关注插图与内容二者之间的联系,初见到题图诗,第一次真正发现接触诗、书、画融合得如此之好!纵观这三首诗都是题图诗,我清醒的认识到可以引导孩子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
当然如何完成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我想读仍是理解诗意的主线。因此,我决定这样进行设计:观梅——赏梅——品梅——赞梅——总结,考虑到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离梅花较远,因此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缓缓的轻音乐中,梅花的图片给予孩子们视觉上的冲击,赏梅过程中,我充分借助文中诗画欣赏的文字,将文字与画充分融合,引导孩子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借助文字欣赏、体会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整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效果还是不错的,无奈,在引导朗读过程中,默读,齐读占据大部分,有个性的朗读少了,好在接下来?二友?还给予我弥补的机会!期待接下来?小放?的过程,提醒自己个性朗读再大胆尝试!篇三:六年级语文《墨梅》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墨梅》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墨梅》教学反思
此次,我执教了《墨梅》一课。在教学方法上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句讲解诗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古诗来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为了让语文课堂体现开放襟怀,就要把课外的相关知识引进课内,才能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所以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花的词语、名句积累,还有描写梅花的诗词??将课外搜集的资料与课内学习密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的语文习向课外延伸。为了今后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的研究,现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做个简单的剖析:
一、目标基本达成本节课,在备课时我预设了以下几个具体可行、便于检测的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古诗,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并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指 导“砚”字的书写。
3、结合阅读课外搜集的资料,感悟到诗人借墨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学习诗人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初步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5、注重语文学习外延的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厚我们的语文课堂。
从课堂实录来,我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二、达成方式
现将各目标达成的方式总结如下:
关于教学目标1中的“指导学生自读古诗:”我是通过教学板块二的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自读要求自读古诗,自主解疑,让学生让学生学有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关于教学目标1中的“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并背诵古诗”,我是在教学板块三中采取汇报交流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目的,并渗透对 诗意的理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1。
在学生自学汇报交流之后,我采用老师设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检测学生自主解疑的效果,完成教学目标2“引导学生自主解疑,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指导“砚”字的书写。”在教学生字“砚”字时,我运用了让学生看图片了解“砚”,看字形学写“砚”,通过描红练习书写“砚”。
紧接着通过教师讲故事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主地感悟诗人的品质,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借梅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完成教学目标3和4的教学。最后,我通过让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来完成教学目标5的教学“注重语文学习外延的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厚我们的语文课堂。”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厚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由于时间有限,这一环节完成得不是很理想,师生的交流不是很充分,很深入,有些走过场的感觉。所以只能在课后的作业中去引领学生弥补这不足之处。篇四:《墨梅图》教学反思
《墨梅图》教学反思
1、钻研教材,准确定位。
本单元主题是《岁寒三友》,教学时要在学懂、读背古诗的基础上,重在体会岁寒三友之一的梅花卓尔不群的气节,从而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坚守内心的操守的高洁人品。另外,本单元三首诗的作者都是集诗、书、画为一身的大家,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品诗上,还可以结合古诗下面的诗画欣赏,带领孩子们欣赏国画、书法,提高审美情趣。
2、查阅资料、铺垫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从预习习惯开始的。因此,学习课文时,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尤为重要。因为古诗词离我们比较久远,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可以知道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本节课学生通过资料了解作者“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后,会对王冕的敬佩之请油然而生,带着这种情感去学习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3、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创设语文学习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方法。所以在开课初,我展示梅花在严冬盛开的画面并配上音乐,激发起孩子内心对梅花的喜爱。接着欣赏丹青妙手的梅花图、鉴赏王冕的《墨梅图》,通过比较,感受王冕的《墨梅图》的与众不同,从而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去品位诗书画。这时孩子们的情绪、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想表达、急于表达,而此时此刻师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也就产生了共鸣。
4、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教学中,不但让学生积累课内外咏梅、赞梅的诗句,而且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能恰当运用诗句,学会古诗今用。另外,补充欣赏王冕的其他《墨梅图》,边欣赏古典名乐《梅花三弄》,边阅读现代咏梅、赞美的佳作,这些环节的设计,拓展了文本,为学生编织了一张更大的知识网,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第五篇:《墨梅》教学反思2018.4.10
《墨梅》教学反思
2018年4月10日,第三节课我在四楼多媒体教室执教了六二班《墨梅》一课。
课前我于2018年4月8日(星期日)第三节课在六一班上了第一次课,我的师傅陆晓瑛老师和我们六年级组的杜晓建老师,杨洋老师听课后给了我一些修改的建议。如:围绕诗的后两句来讲,让学生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老师再点拨。龙泉探梅的视频可以省去。我修改课件和教案后于2018年4月9日(星期一)第一节课在**班上了第二次课。杜晓建老师和曾兴兰老师听课后也给了我一些修改的建议。如:再熟悉各个教学环节,控制上课时间。板书缺一幅墨梅图。我当天在校改课件,直到近七点才离校。回家后我将教案手写了一遍,直到凌晨一点才睡觉。
今天薛老师将学生带进教室,并交代纪律要求。应媛沅老师借我激光翻页笔。今天,是我第三次上课。我课堂上发挥正常,按时上下课,学生的配合也很好,课后老师们笑眯眯地对我说:“小隆,上得好。”我忐忑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我觉得我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虽然有一点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个个花开淡墨痕的问号含义及朗读没讲,有时记不得环节,总是低头看教案。板书时的字书写不够好等。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给予我的指导与帮助,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更大 的进步。
课后明通小学的阮丽娜老师、教师进修学校的黄万云老师及刘华平校长进行评课。肯定了我的朗诵及书画才艺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开课巧妙。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景,以读为本。师带读,生跟读时能动情地朗读。表扬我跟方茹老师进行“语文教师素养提高班”的学习,学有所得。教学能力有进步,得分:93.3分。同时,我还领悟到了一些教学理念、学到了一些教学方法。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方法渗透了就让学生自己去学吧。老师的力量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常规要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练好。孩子就是老师培养出来的。课堂要向40分钟要质量。平时也要多严格要求自己。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盘龙区园博小学 隆咏梅
201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