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推行公示告知法意义

时间:2019-05-14 14:1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推行公示告知法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推行公示告知法意义》。

第一篇: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推行公示告知法意义

一、“公示告知法”的主要内容

“公示告知法”就是从食品安全监管的需求出发,要求所有食品经营者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食品安全紧急事项公示牌、诚信承诺书、不合格食品手册、食品质量鉴别手册以及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

其中,食品安全紧急事项公示牌用于公示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新规定、突发事件、紧急事项等应让公众尽快知晓的情况;诚信承诺书用于让经营者以公开承诺的方式向消费者表明自己的诚信,自律自己的行为,明确彼此的责任;不合格食品手册用于将有关部门公布的不合格食品检测结果、抽查结果、违法行为的处罚结果等信息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以便让消费者知晓、查阅并进行监督;食品质量鉴别手册用于告诉消费者如何掌握不合格食品的鉴别方法。

二、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推行“公示告知法”具有积极意义

“公示告知法”简单明了,一切都能让消费者在上面看得清清楚楚,真正让消费者做到放心购物、明白消费。比如,经营者的主体资格、经营承诺、食品识别方法、食品“黑名单”以及紧急情况等都会一目了然。

实行“公示告知法”可以让消费者真正享有知情权。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并不能完全享有知情权,一方面是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上级往往直接下达到各执法单位,然后执法单位再告诉经营者或直接下去检查,但最应该知道这些信息的消费者却不能及时得到。另一方面,虽然新闻媒体也经常公布大量的流通领域中的不合格食品信息,但作为消费者往往只能记住一两个,并且时间长了还容易忘记,所以实际上对有关不合格食品的信息知之甚少。如果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出来并挂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消费者可以随时查找,让消费者真正享有知情权。

实行“公示告知法”便于消费者行使监督权。只有了解了不合格食品的具体名单,知道了不合格食品的鉴别方法,消费者才能进行自我保护,也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也只有动员广大消费者参加的监督才能更加全面、及时、深入,从而大大增强食品安全的监管效果。

实行“公示告知法”,可以更好地促使企业自律经营。消费者在发现了“黑名单”上的有关情况后,会采取拒绝购买、向经营者讨说法、向执法机关举报等行动,这往往比行政机关的反复督促教育更有效,因为它直接涉及经营者的信誉和利益。所以,“公示告知法”就像一把利剑悬在经营者的头上,时刻监督和促使其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实行“公示告知法”,可以更好地节约行政成本,提高监管效果。过去我们一直按规定对食品经营者进行“索证索票”、“六查六看”,要求经营者履行进货查验、建立台账等义务。但由于工作量太大,经营者又不愿主动配合,结果收效甚微,还花费了我们大量的行政成本。但“公示告知法”却使这种状况大有改观,因为它使我们由过去“一个部门”管“全部”,变成由全体消费者监督全部经营者,扩大了监管面;同时,让我们由被动变主动,把我们过去无目的的巡查变成有的放矢的监管。

从我们探索推行“公示告知法”的实际效果看,一方面直接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效果;另一方面,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并上升为政府行为,由政府授权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监督辖区内的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在全社会形成了关心食品安全、支持食品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意义

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意义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然而整个2011年,“瘦肉精”猪肉、地沟油、染色馒头、毒豆芽、黑心烤鸭……有毒有害食品一次次挑战着人们的心理底线,更是对政府监管责任提出了明确而严重的挑战。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漏洞,使得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民生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只有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意义才能使监管责任更好地落实,从而为维护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乃至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和现状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的大计。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多年来,中国立足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将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制定食品安全法,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不可否认经过努力,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合格率逐年上升。从十五六年以前的百分之五六十,现在已经增长到90%左右,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显著好转一年比一年好。虽然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总体情况是好的,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国安徽阜阳的“毒奶粉”、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药残严重超标的“多宝鱼”、含三聚氰胺的“三鹿毒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漏洞,使得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的民生问题,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科学发展问题。更是为我国的食品 安全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内涵和必要性

通过对特定产业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进入、退出、资质、价格及涉及国民健康、生命安全、可持续发展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来实现。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迅速、有效地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并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满足。在行使职责过程之前,要有所交待,向公众解释这么做的理由。在完成职责后,如出现差错或损失,应承担道义上的、政治上的、法律上的、行政上的责任;选择正确的责任形式,做到罚当其责。食品安全监管首要责任就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不受侵犯,正如罗尔斯所说,人的生命是最大的善,生命的价值压倒一切价值。

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是:国家职能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具体是负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实施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

众所周知,在食品安全领域,仅仅依靠消费者自我辨别和行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监管地位无比重要不可取代。在市场调节普遍存在自发性等弱点的时候,政府有关部门就必须坚决发挥出看得见那只手的调控作用,始终做到及时监管,预防为主,而不至于陷入“出事、补救,再出事、再补救……”的怪圈之中,弄得不仅自己疲于奔命,还让老百姓整天提心吊胆地买东西吃。食品安全这件事情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非常敏感的一个问题,食品安全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也可以说食品安全没小事。食品安全的问题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上升为政治问题,就这个意义来讲,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

三、明确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

在经历了一系列公共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公众的情绪已经开始“谈食色变”.时至今日,我们再没有任何借口对食品安全事件置若罔闻,置国计民生于不顾。中央组织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专题研讨班。李克强副总理研讨班上就强调,“今年要加大食品安全重点整治力度,重典治乱必须重拳出击。”在李克强副总理提到的具体措施中,其中一点就是要落实政府监管职责。监管是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监管部门在维护食品安全工作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就是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太低。如果监管部门对违法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相互推诿责任,或者“捂盖子”企图息事宁人,都不利于 食品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不仅如此,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公众身体健康问题也会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失。

每一次食品问题发生的背后,几乎都缠绕着利益纠葛。唯利是图的企业显然没有“道德血液”在流淌。事实上,仅仅依靠道德层面的救赎无法拯救生产者追逐利益的天性。企业能够想到“公共利益”这个词固然是明智之举,但如果他们损害了公共利益,就需要职能部门“该出手时就出手”.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食品生产商与某些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的“合谋”,从而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毒瘤”.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涉案地某领导曾质问记者:“为什么你们要曝光瘦肉精?现在把我们累死了!”这句话听上去可笑,但笑过之后却是深深的悲哀。相信这位领导的看法代表了不少监管者的想法。只不过他大大方方说出来了,说出来还好,可怕的是还有更多“说不出的秘密”在暗箱操作。从之前曝出的危害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看到,几乎都是媒体披露的,真正监管部门主动发现的少之又少。若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看,法律足够健全,涉及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也足够庞大,为什么不能主动发现、主动处理?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就是执行,要依法办事、严格执法,需要督促监管者充分调动积极性,让监管者从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盟中剥离出来。

如今京沪等地都开始逐步推行将食品安全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这便是打破监管“懒政思维”的重要举措。在过去的食品安全事件里,不少监管不力的官员本应负有责任,却并未因之被问责,而再次明确官员保证食品安全的职责,并将食品安全工作与官员自身利益相结合,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很多问题不是解决不了,而是惰于去解决。在食品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打破监管人员与违规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拯救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政府的公信力。

正如李克强副总理讲话中说的一样,“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把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况和发生之初。对渎职失职行为要严肃责任追究,绝不允许在工作中推诿扯皮。改革和完善体制,形成监管的长效机制。”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能切实做到这些,食品安全的明天就会更好。

四、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

(一)创新工作机制,整合执法资源

1、要创新工作机制

在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下,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监管体制,承担监管职责的各有关部门应淡化部门利益,正确行使自身职能,加强综合协调与日常监管方面的接触点,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沟通 渠道和工作机制。

2、要整合执法资源

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于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为了避免多头执法、执法资源的闲置或浪费的现象,应由各级食品安全领导机构整合执法资源,明确职责分工,推进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建立起统一、协调、权威、的食品监管体制。(二)完善配套立法,使法律法规更具可操作性

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快补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如制定禽畜屠宰、保健食品监督管理等法律法规。特别是在部门职责细化、行业准入标准、诚信体系建设、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法规政策。同时,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的小作坊、食品摊贩、小食杂店、小餐饮店、小超市等,更应成为法律法规关注的重点。针对食品安全法中有些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具体的问题,一些地方呼吁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法规、规章予以明确,减少监管盲区,避免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

地方立法部门应及时启动有关立法工作,尽快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同时,要对照食品安全法,对有关法规、规章加紧进行修订和完善,为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

(三)切实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培训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食品安全工作管理过程 7 中,常常有管理者以“事不关己”或“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对食品安全知识不掌握或掌握不全,对食品安全责任追究不知晓或知晓甚少,而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的培训力度不够或培训面不宽,而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好,首要的就是要抓好这些穿针引线的管理者,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四)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食品质量标准

对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和修正,从保障人体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统一各类食品强制标准条款内容,消除现有标准相互相矛盾、交叉重复、指标不统一的现象,为检验检测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以适应食品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转变观念,改进作风,规范行为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政策性、法制性很强,为了保证各级质监部门严格依法行政,正确履行监管职能,首先必须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教育、公务员基本素质教育、职业道德与工作纪律教育,努力增强质监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严格职权法定原则,对法律规范不扩展、不延伸、不断章取义。坚持行政执法中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统筹考虑具体公平正义与社会公平正义,注重执法活动的社会评价和导向作用。行使自由裁量权应正确体现立法原意,既要坚持法律效果,又要注意社会效果,坚决克服机械执法和因执法不当造成社会不稳定、企业受损失、群众不满意的倾向;要努力克服管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思想,把如何及时高效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切实改进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坚决克服摆架子、打官腔、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

五、结论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监管部门、生产企业都应该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在这个监管系统中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政府是第二责任人。企业的社会责任两头连着食品安全责任和法律责任,而政府应当负责落实企业承担的安全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公众的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公众积极参与能够促进企业和政府承担安全责任、社会责任、法律责任。相关部门要积极为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使之形成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引导消费者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下面我们通过幻灯片再深刻的了解、掌握一下本次的学习内容及目的。

第三篇: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

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法律基础

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作了明文规定,要求“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由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这从法律层面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将在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其结果利用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第二章专门阐述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这样的规定是我们国家前所未有的,这表明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已经上升为国家需要。

《食品安全法》同时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也就是说,国家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首先要成立一个国家级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是一个由各个部门的专家和各个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国家机构,但它不一定做风险评估技术方面具体的工作。为了执行《食品安全法》,卫生部已经决定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国务院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部门,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风险评估的建议,提供相应的信息,没有信息和数据,是不可能进行风险评估的。众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哪个是优先的,这就需要通过评估来确定。评估的结果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向其他的各个部门来发布、提供,发现有问题的应该预警、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用途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作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总的来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在风险评估方面的规定是一致的。两法的颁布实施,表明我国已经把风险评估纳入法制轨道,已开始用法律的形式来保证风险评估的实施。

二、风险评估在风险分析框架中的地位

《食品安全法》公布以后,风险评估热急剧升温,全国各地、地方政府都在纷纷筹建风险评估的架构。实际上,大部分人对风险分析

框架的了解还是很不够的。我们在讲风险评估的时候,首先要明确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弄清楚风险评估在风险分析框架中的地位。

风险分析框架包括3部分内容,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风险评估是一个纯粹的专家行为。我们经常说,风险评估是独立评估,这有时候会形成误解。所谓独立评估是说,专家在工作中不受任何政治、经济、文化、饮食习惯的影响,并不等于说他和政府没有关系。风险评估科学家的任务要来自于风险管理者,风险评估科学家也要发挥主动积极性,向风险管理者建议应该评估什么,两者在工作中密切相关。风险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要报告给风险管理者,也就是政府。风险管理是一个纯政府行为。政府接到专家的评估报告以后,根据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饮食习惯等等因素来制定政府的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措施,大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小到标准、检验技术、进出口口岸把关等等,都属于管理措施。比如说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吃5 mg的糖精是安全的,那么这个每公斤体重5 mg,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黑人、白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等都是通用的。因为不同国家饮食结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根据这一风险评估的结果,在制定管理措施,规定碳酸饮料中的糖精最高允许用量时,每个国家就可能不一样。所以,要正确处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风险交流就是把所有的管理信息和评估信息都告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利益集团和个人(stakeholder),这些stakeholder 除了专家、政府以外,还包括消费者(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媒体、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养殖、种植产品生产者)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和行业协会等。评估结果和管理措施都应该在第一时间,以百分之百的透明度作为风险交流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是第一时间百分之百的透明度进行风险交流,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太多,比如红心鸭蛋事件。红心鸭蛋是在饲料中非法添加了苏丹红。苏丹红是工业染料,不是食品添加剂,它是有毒有害物质,对动物有致癌作用,但没有证据证明它对人也有致癌作用。根据当时在红心鸭蛋里检测到的苏丹红含量,每人每天要吃很多很多,有的数字是1 000个红心鸭蛋,才有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风险,而且还要假设人和动物对苏丹红是同样敏感的。但是,风险评估专家永远是保守的,所以我们假定这就是评估结果。这个评估结果拿到政府层面上来讲,政府应该做两件事:第一,马上禁止在饲料里添加苏丹红,因为本来就是不允许添加的。凡是已经添加的,要从架子上撤下来,不许出售。第二,告诉消费者我们已经采取了必要措施,大家放心,你已经买不到添加了苏丹红的红心鸭蛋了;假如你已经吃了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你也不必惊慌,因为对你的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而且你以后吃不到了。当时我们专家是作了报告,但不是权威性的,因为没有国家法律作为依据,国家当时还没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也没有权威性的专家评估机构。不管是农业部还是卫生部,都采取了措施,遗憾的是,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站出来作风险交流,媒体为所欲为,炒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

我们过去虽然有很多教训,但也还是有成绩的。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政府的各个部门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合作得很好,马上作了风险评估,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国务院和卫生部代表各个部召开了多次新闻发布会。这个风险交流总的说来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风险分析的框架必须要有这3个部分紧密地结合,然后整合起来进行,缺一不可,各个科学家、政府、媒体、消费者都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是解决当前面临的食品安全的诸多复杂和大大小小问题的一个基本准则。不管是联合国的机构,还是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同意风险分析框架是在对待我们任何潜在的或者已经发生的突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惟一应该遵循的原则。

三、风险评估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一)风险评估的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SPS协定明确规定成员国应确保其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是采用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方法,根据本国具体条件,对人、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进行危险性评估的结果所制定的。这就是说,每个国家制定自己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要采用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的方法。从食品来讲,“有关国际组织”就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而且它强调成员国在进行风险评估过程中,应根据已有的科学资料,加工和生产方法,监督、采样和检验方法,疾病或虫害流行情况,无虫害或无疾病地区的存在,生态和环境状况,以及检疫和其他措施。

在SPS协定附录里对风险评估给了一个定义,即进口国根据可能采用的SPS措施,对其领土上某些害虫或疾病的进入、存在或传播的可能性,以及对潜在的生物学和经济影响进行评价,或对食品、饮料和饲料中的添加剂、污染物、毒素或致病菌的存在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作用进行评估。有关风险评估各个机构制定出的不同版本的风险评估的定义大同小异。为方便起见,我们采用SPS协定的定义,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定义。

(二)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 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这4个部分是一个体系。没有识别危害以前,不可能进行危害特征的描述。

危害识别就是确定人体摄入化学物后的潜在不良作用,这种不良作用产生的可能性,以及产生这种不良作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简单地说,危害识别就是确定化学物质、微生物甚至寄生虫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通过食品确定这些危害是否是存在的。

危害确定以后要进一步进行特征描述,知道它怎么危害,它的性质,它在多大量的时候产生什么样的危害,这是极为重要的。现在广大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误区就是,只要你说这个东西是有毒有害的那就是有毒有害的,而不讲究它的量的问题。危害特征描述的关键就是要作它的剂量-反应关系。之后,我们就知道什么样的剂量是有害的,什么样的剂量是安全的,这是危害特征描述最需要得出的结论。

在危害确立以后,我们要知道到底每人每天吃进去多少就会产生危害,这就是所谓的暴露评估。如前所述,每人每天吃多少是安全的

这一风险评估结果是通用的,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去重复制定国际上已经有的标准。但是,暴露评估每个国家必须自己做,不能把美国人的糖精摄入量拿来作为中国人的糖精摄入量。所以,我们必须要作暴露评估,发展中国家必须重视开展暴露评估研究。只有做了暴露评估,才能够和每人每天安全摄入量进行对比,这才是我们制定标准的基础。

风险特征描述就是拿人体的暴露量和安全摄入量来进行对比,根据以上3方面信息估计在某种暴露条件下对人群健康产生不良效应的可能性。假如暴露量超过了安全摄入量,政府就应该马上采取措施,已经有的限量标准要迅速降下来;假如暴露量低于安全摄入量,就可以放心消费。

四、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组织及其运行机制

(一)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组织

从国际层面来讲,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共同成立的关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专家组织有3个,包括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和微生物风险评估联合专家委员会(JEMRA)。这3个专家组织基本上都是常设的,特别是前两个。JECFA专门评估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和兽药残留,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食品法典委员会没有成立前它就成立了。后来成立了专门评估农药残留的JMPR。最近几年,又成立了评估致病性微生物的JEMRA。这些专家组织所有的专家是代表个人,不代表政府,也不代表哪一个单位,以个人的身份被世界卫生组织或联合国粮农组织 的总干事聘请来参加,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独立工作的。他们接受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领导。这几个专家委员会是国际层面上的,它们发布的评估报告是作为制定国际食品标准以及各国制定国家食品标准非常重要的依据。

专家进行的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溴酸钾为例,溴酸钾作为一个面粉处理剂,早在1963年就开始第一次评价,设定了一个可以用的量,后来慢慢开始有数据表明,溴酸钾可能有一定的致癌性;后来证明,它不但有致癌性还有遗传毒性;1992年,经JECFA评估认定溴酸钾作为食品添加剂是不合适的;1995年最后确认不宜使用,因而从上世纪末期到本世纪初各国都纷纷禁止在面粉中使用溴酸钾作为面粉处理剂,我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禁止在面粉里使用溴酸钾。这就是说,专家评估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次评估就定终身。随着新的数据和信息的不断出现,FAO/WHO有关专家组织就会组织专家进行重新的评估。

(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 如前所述,风险评估是一个单纯的科学技术,评价结果适用于任何国家和社会,而风险管理要受不同政治、文化、经济因素的影响。比如,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尽管有国际食品标准、CAC标准,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标准,不可能消灭国家标准,可以预见的将来,国家标准还是要存在的,还是会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有差异。

JECFA得出来的添加剂ADI(即每人每天安全摄入量)或PTWI(污染物每人每周安全摄入量)是专家的评估结果,提供给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标准时使用。食品法典委员会下面有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兽药残留法典委员会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这些法典委员会的任务是制定限量标准。法典委员会在制定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及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时候,主要依据就是JECFA的评估结果。以食品添加剂为例,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第一条原则就是,凡是JECFA评估的添加剂就制定国际标准,换句话说,JECFA没有评估过的甚至于没有得出正式ADI的时候,法典委员会就不会考虑对这个食品添加剂制定标准。JECFA评价哪些添加剂由法典委员会讨论决定,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每次开会一定有一项议程,专门讨论JECFA评价的优先名单,建议JECFA把哪些添加剂放在它的评估计划中,同时提出其优先顺序。可见,专家委员会与法典委员会的关系很密切。近年来,我国陆续有不少专家参加了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我们已经开始有专家逐步进入国际层面,这对我们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三)各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举例及经验

现在所有的国家都在纷纷设立风险评估机构,最有名最成功之一就是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当初,欧洲被二噁英、疯牛病以及转基因等食品安全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百姓意见极大,对政府很不信任,觉得政府没有办法来保障他们的食品安全。欧盟当机立断成立了一个食品安全局,专

门作风险评估,不参与制定标准,更不涉及监督管理。从成立到现在也就六七年时间,已经在欧洲甚至于全世界建立了一个非常权威的风险评估机构,声誉也非常好。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是直属日本内阁的一个独立机构,它也只作风险评估,不涉及标准管理,在两三年之内作了500多个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动员了大批科学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没有独立的评估机构,但在FDA的下面,有一些专家是专门作风险评估的,不涉及标准,不涉及添加剂的审批,也不涉及其他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从形式上来讲,也是一个独立的,或者说是在一个机构一个领导下面不同的部分。

五、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原则的科学核心,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制定和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也是风险交流信息的来源和依据。风险评估是由专家独立进行的,因此,它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保证。危害确定和危害特征描述,作为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参考国际专家组的评估结果,但各个国家都必须开展自己的膳食暴露评估。

我国在风险评估工作方面也是有成绩的,比如我国的丙烯酰胺风险评估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得出的结论很科学,已作为卫生部2005年第4号公告的依据。但是,我国的风险评估工作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多年来,在制定食品卫生标准的过程中,我国也试图把风险评估的做法运用进去。虽然有时用了风险评估的方法,但由于样本量小,检测监测手段有限,技术人员少,获得的相关数据少而不全,对于评价水

平、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目前,我国只有一部分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低水平的风险评估基础上的,而另一部分的标准则没有进行风险评估。值得重视的是,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及相关的专家委员会来承担这项工作。按照风险分析框架,做风险评估的专家和做标准、监督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完全分开,独立工作,当然两者之间要沟通、要合作、要密切地交流。但是,我国不管是卫生系统还是食品安全系统至今还没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时候,风险评估、调查、数据积累乃至起草制定标准都是那几个人,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将来肯定是要分开的。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铅、重金属等问题是经常性的问题,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问题是突发事件。不论是对待食品安全突发性的问题还是经常性的问题,都必须遵循风险分析的框架。不遵循这个框架,要不靠政府拍拍脑袋来制定措施,要不就是消费者被媒体炒作,就会搞得无所适从。现在的消费者都在说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这是一个有严重误导的一句话,但是已经是普遍存在,这就是由于我们没有遵循风险分析的框架。而在风险分析框架当中,风险评估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环节,是基础。没有风险评估的结论,就不能制定基于科学的管理措施,也不能进行基于科学的风险交流。不管是饲料毒理学专业委员会,还是食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的任务,或者说这两个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研究所来讲,风险评估都是一个很重要 的工作。作为专业委员会,不一定承担具体评估任务,但应该研发出一些技术、方法,为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刚刚起步,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需要深刻了解国际风险评估专家组在做什么,采用什么方法。不仅仅要参考他们的评估结果,而且要研究、吃透他们的方法学,这个方法学在国际层面上是不断发展的,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比如,对于具有遗传毒性的致癌物,它既有遗传毒性,也有致癌作用,对这样的一些化学物质如何进行评估,这在国际上方兴未艾,已经提出了一些方法,但是还没有那么成熟的方法。过去凡是致癌物作为食品添加剂都是禁止的,作为污染物都是不得检出。从政府部门来说,只要是致癌物风险就是零,但实际上这做不到,不能规定不得检出,而是需要有一个定量分析结果,以便制定一个可以接受的风险标准。

总体来讲,不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还是《食品安全法》,都把风险评估作为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也许是两部法中的一个亮点。就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而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已于2007年5月成立,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正在筹建中。如何很好地贯彻执行这两部法律,我们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自《农业质量标准》2009年第三期)

第四篇:关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调查

关于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调查

唐县工商局 李会斌 周杰

如何管好食品市场,保障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各地致力解决却也颇感头痛的问题。虽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下大力查处了大量的经济违法案件,为维护市场秩序安全稳定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但最近通过实际工作和深入基层调查中发现,农村食品市场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在城乡结合部、农村集贸市场假冒伪劣食品充斥市场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给市场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令人堪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现状

通过调查,从近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实践看,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主要有:

(一)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品种繁多。从市场上假冒伪劣食品的品种看,涉及粮、油、肉、果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七类食品及饮料、桶装水、散装酒等。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违章案件看,较多的集中在酒、副食品、奶制品、饮料、死因不明的病死猪、牛、羊肉及其制品等。

(二)制假手段高、速度快。制假者仿冒知名商品的包装装潢、防伪商标,仿制得几乎一模一样,使人真假难辩,防不胜防。1 市场上什么商品紧俏,就有此类假冒紧俏商品出现。如:假冒“剑南春”酒、假冒“统一”鲜橙多饮料、假冒“白象牌”食盐等。

(三)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窝点更加隐蔽、危害更加严重。假冒伪劣食品不仅冲击了一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四)假冒企业名称从事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有的生产厂家和不法商贩为了自己的利益,仿冒企业名称,大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如:李某往装东北米的袋子里倒入劣质大米上市销售。张某用东川金桂面条的包装盒装自己生产的劣质面条。还有不法商贩收购“剑南春”、“金龙鱼”、“可口可乐”等瓶子或包装盒,然后,罐装自己生产配制的劣质酒、油、饮料、酱油、酸醋等,冒充企业生产的知名商品拿到市场上销售。

(五)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手段多样化,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很难抓住要害。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发现一些销售假劣者,都不是纯销假,而是既准备真的,又大量购进假的。在店堂内只有少量的假冒样品,而离销售点较远的仓库内却堆放着大量的假货,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店堂谈价,仓库取货,执法人员很难抓住其要害。再就是一些经销商为降低成本往辣子面、胡椒粉、花椒粉里搅拌玉米粉和颜料,消费者很难发现,执法人员从感观上也很难判断。

二、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严重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严重损害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充斥市场,即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利益驱动的负效应。一方面,由于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会产生高额非法利润,使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认为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捷径,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便操起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勾当。另一方面由于假冒伪劣商品成本低,相对正品价格便宜,甚至还采取回扣等不正当的手段推销,使经营者纷纷经销假冒伪劣食品。制假者为暴利铤而走险,采购者有回扣乐于采购,经销者有高额利润乐于销售,均有利可图。

(二)假冒伪劣食品得以繁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一方面是市民或购买力极低的农民贪图小便宜,宁愿低价买假,而不愿高价买真,这就给假冒伪劣食品的生存留下了市场。另一方面是为了地方、部门的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一些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人对在查处的案件说情,要么强制干预,一定程序上助长了制假者的邪气。

(三)假冒伪劣食品长期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从主观上讲,一方面我们处理的一些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与国际上的新加坡、美国对同类案件处罚比较,查处打 3 击的力度太轻,根本难以起到惩戒的作用,使一些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生产者、经营者有再操旧业的能力和心理,并且这些不法生产者、经营者受到一次处罚后就会变本加厉,手段更加恶劣。另一方面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通气不够,没有形成执法合力。从客观上讲,一方面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在各个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上不一致,造成执法中的不平衡,处罚的伸缩性过大。另一方面法律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执法手段不够,造成对制假售假者打击不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既无控制人的手段,也无冻结银行账户的手段。对执行处罚决定的问题,法律没有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暂扣账户和强制划拨权,结果等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当事人作出处罚决定时,款项转移,违法行为当事人就是不交罚没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就只得依靠法院强制执行,而整个过程所需时间长且效果甚微。

(四)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也是制约食品整治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调查取证难。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人一般多是现钱交易,没有进货发票和记录,难以确定假冒伪劣食品的数量,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一旦当事人拒绝交待,就难以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来源作进一步深入调查。虽然我们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与市场开办单位、超市、商场、粮油、食品批发、零售经营户签订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书,要求市场主体在进货时索取并查验供货单位和生产单位的资质证明,查 4 验主体的合法性,查验商品质量,查验进货发票,对购进食品索要票据,但是,这样做,一方面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没有拘束力;另一方面多数经营者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难以按照要求做到。二是鉴定难。食品质量检验及其送检问题,是一个难点问题。区县级具有鉴定资格的检验机构,如卫生、质检等部门不完全具备检测的手段,能力有限,不能作出鉴定。而送检涉嫌假冒伪劣的食品又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三是案件执行难。表现在执法对象法律意识淡薄,不愿承认其违法事实,即使承认了违法事实也不自觉履行法律责任,采取阻扰、暴力的方式对抗行政执法。四是经费难。表现在食品安全整治工作重心下移到农村市场监督检查中,交通工具紧张,经费严重不足,有时为了应付困境,占用收取的各项规费弥补办案经费不足的问题。

(五)企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一些企业认为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事与企业没有关系,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无可奈何。有的一些企业虽然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作了一些工作,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以支持整治工作的开展,但觉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划不来,就听之任之。二是漠不关心。在曾经查获的一起假冒某名牌食品的案件过程中,我们多次打电话与企业联系,希望得到企业的协助鉴定,但却没有结果,对假冒伪劣食品影响其生产经营而漠不关心。

三、食品安全监管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实施严惩重罚。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违章行为,必须象严厉打击刑事犯罪行为一样,一年组织几次严打;借鉴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管理经验,对制假销假者实施重罚,使制假销假者闻者丧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要落实严惩重罚,就必须解决好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建立一支能够站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能够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效监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廉洁自律、勤政高效的高素质的行政执法干部队伍。二是要从法律的角度,赋予行政执法部门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当事人的拘留权和搜查权以及对其银行账户的冻结权,从而解决执法手段不强的问题。三是就目前而言,关于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多个法律法规中,一些法律既原则抽象不具体,而且法律责任又缺乏统一一致性,不便操作,因此,要根治假冒伪劣食品,就有必要立一个《食品法》及出台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涉及食品安全整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综合整治,优势互补。食品安全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联合作战,共同治理。一是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监督、盐务管理、公、检、法等执法部门,要在各自独立执法的同时,由政府组织协调组成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食品安 6 全专项整治队伍,并统一指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整治工作。二是财政部门要给予食品安全整治工作正常开展所必需的经费。三是新闻单位要加大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大造声势,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经营者进行公开曝光。四是针对行政执法部门在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中存在识别鉴定真假食品困难的问题和端窝捣点根治源头难的情况,积极主动与企业联手,突出重点且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企业对自己的产品最为了解,行政执法部门在办案过程中也可避免走弯路,在鉴定、取证、结案上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保护了企业的利益。

(三)强化监管,坚持经常性监督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除认真作好日常市场巡查工作外,另一方面要按季节组织不同食品品种的打假战役。如节日期间,假冒节日时令食品多;端午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元旦、春节、假冒烟、酒、糖、月饼等节日食品多;夏季假冒饮料多;冬季,假冒保健品多。要根据节日和季节市场的规律,突出重点严加整治。同时针对市场上存在的反映强烈的问题,围绕粮油、蔬菜、水果、肉食、酒、奶制品、豆制品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强化监督检查,对重点领域、重点市场要深入开展专项整治。

(四)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商品市场准入制度。根据《商品质量监督关口关移制度》和食品安全整治“六查六看”的要求,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食品经营者在购 7 进、仓储、销售等环节严格履行查验职责。要求做到:(1)查验“两个主体”,即在进货时索取并查验供货单位和生产单位的资质证明,查验主体的合法性;(2)查验商品质量,即实施索证制度,通过对购进的商品按批次向供货人索取质量检验检疫证明等商品质量合格证明,并对商品包装上的标识以及内在质量进行检查或抽查,查验商品的质量;(3)记好“两本账”,即在购进商品时应当建立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分别记载生产厂家、进货渠道、商品质量保质期限及商品销售去向等情况。要求经营者对进入经营场所范围内销售的食品质量安全负责,做到心中有数,杜绝不合格食品在其经营场所范围内出售。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必须依法履行职责,把经营者执行商品质量购销查验制度的情况,作为日常监管和市场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违反规定的,要及时提出警示,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况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公示。

(五)建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网络,完善消费者举报、申诉受理处理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设立“12315”专线申诉、举报电话的基础上,针对城乡结合部、区域交结部发案率高的问题,成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网络,既能走群众路线,发挥广大消费者的监督作用,又能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发挥联动效应,不给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者留下逃避惩罚的空间。

(六)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宣传工作的 8 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的意识和依法护权的意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对食品安全涉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知识宣传,使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提高,使消费者懂得如何科学安全放心消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性的防假监督机制,净化食品市场,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努力做到标本兼治。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不足的思考

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不足的思考

2012/8/21 17:11:45

社会公众依法知悉、参与和监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是提高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拟从食品安全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不足谈起,并分析思考加强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不足

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途径不多、范围不广、效果不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专业性强,公众参与门槛高。食品种类繁多,添加物更是不计其数,仅凭肉眼或简单比较试验无法知悉、辨别是否有问题。除“三无”、超过保质期食品等具有明显外部特征外,其他问题食品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甚至经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检测才能发现,公众难以涉足。公众参与意愿强烈但受专业知识限制难以判别,无能为力,客观上提高了参与门槛。

(二)信息传递渠道多,责任分工不明确。作为履行食品监管职责的质监、工商、药监等部门,以及打击涉及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公安机关,均对外公布了举报电话,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较多的信息传递渠道,值得肯定。但在实际情况中,还存在部门具体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食品种类繁多、环节界限模糊等问题。比如食品小作坊,熟食加工销售,糕点、面包店提供现场消费服务等。这些因素导致群众举报投诉了却往往无人落实,看似各部门齐抓共管,实是无人看管,信息传递渠道过多反而不利于甚至阻碍了公众参与食品监管。

(三)奖惩机制不健全,公众无心参与。目前,多个地方已出台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但履诺不实现或难以实现和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是监管部门要求举报人亲自到办公地点申请领奖,因顾忌信息被泄露后遭到被举报人打击报复,举报人不敢前往;二是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低,罚款数额少,即使有奖励,按照百分比例也很少,举报人不愿前往。三是举报人信息可能被透露后,所属单位内部处理透露人,不查或者查明后口头警告了事,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执法人员的渎职失职行为没有依法处理,惩罚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显得苍白无力,难以令公众信服。

二、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受阻的原因

(一)公众参与的环境氛围不活跃。部分公众认为食品安全监管是政府机关的事,事不关自则没必要关心过问,参与意识有待转变。也有部分公众认为,投诉举报食品安全问题,主管单位不兑现奖励承诺,失去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激情和动力。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环境还未活跃起来。

(二)公众担忧参与风险。公众投诉举报食品安全问题后,个别执法人员违反规定将举报人信息告知被举报人。一方面执法人员通风报信,协助被举报人逃避检查;另一方面举报人惧怕个人信息被泄露后遭到被举报人打击报复,由此带来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严重后果,承担不必要的参与风险。

(三)思维定式阻碍公众参与。个别行政执法机关有不良思维习惯,片面认为群众举报食品安全问题会带来诸多麻烦,提出各项要求,触及其利益,不希望群众参与进来,缺乏官民互动,依靠群众的意识淡薄。只注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执法力量,过于强调和依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国家强制力的单方面监管,忽视公众的社会监督作用。

(四)对个别机关及执法人员不信任。公众对国家机关及执法人员的个别执法活动感觉不信任,由此导致公众不想也不愿意去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参与的原动力消失。社会普遍认为执法人员罩着商人,甚至为不法商人提供保护人,默认他们的违法违规行为,再去举报也无济于事,得不到公正合法处理。同时,后续跟踪机制缺失,“回头查”制度形同虚设,违法行为人查处后继续违法,反复违法,公众发现后再去举报,循环往复,形成违法、举报、查处,再违法、再举报、再查处的不良循环。

三、加强完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路和建议

(一)理顺参与渠道,为公众提供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统一平台。一是改革群众投诉举报受理制度,由政府牵头开通地区性统一的食品安全举报信息电话接收平台,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成立食品专管员,统一受理、统一处理、统一回复,方便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通畅信息传输渠道,确保公众能快捷地将所掌握信息及时传递。二是设立举报箱、开通网络微博、食品安全监管QQ群,随时查看公众或网民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大范围地收集市场中食品安全情况,快速出击,迅速处理。三是建立公众监督机制,不仅参与举报食品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也要监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活动合法性,发挥公众执法前发现线索、执法中监督执法、执法后跟踪追查的功能。

(二)降低参与成本,激发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通过3?15消费维权现场咨询会、食品安全进社区、举办网络直播间与网民互动等活动,组建律师维权队伍,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让群众如何判断食品有问题,及发现问题食品后的处臵方法,进而有针对性举报揭发,有能力和知识去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二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保护机制,不能让公众因担心被报复而惧怕去举报监督,解决其后顾之忧,为公众提供进入食品安全监管的安全环境,降低参与风险。三是建立维权举报成本补偿机制,对消费者、举报人因维权、举报发生的交通费等基本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按实凭票补偿,减少不必要的额外支。

(三)培育参与队伍,扩大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一是在社区、农村建立起以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为主的群众监督队伍,发挥他们信息快、信息多和信息准的优势,收集、掌握前线第一手资料。二是保护致力于食品安全、诉求正当的职业打假人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其力量,帮助揭露制假售假行径,节约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三是通过不同场合、不同方式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违规食品的严重危害,让公众自觉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形成人人都是食品安全的参与者,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四)净化参与环境,让公众有信心和热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一是重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公众是食品的最终消费者,也是食品安全的切身相关利益人,食品安全监管理所当然应吸纳和重视公众的参与。二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严惩渎职失职、包庇食品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人员,严打“保护伞”,斩断利益链,创造和谐廉洁的执法环境,树立公平公正的外部形象。三是通过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给食品违法行为人以强大的舆论压力,督促其改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以此带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执法机关、公众双方齐心协力,共同根治食品违法违规行为。

下载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推行公示告知法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推行公示告知法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