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倍增计划项目指南及说明
附件一:
2014年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信息技术应用
“倍增计划”项目指南及说明
一、项目指南
1、安全可靠芯片与基础软件在机电仪器设备(石化及电力输配)中的应用示范
2、工业网络控制系统在轨道交通行业(车辆、轨道系统)的应用示范
3、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应用示范
4、新型平板全压接大功率IGBT器件在高压直流输变电装备的应用示范
5、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
二、项目说明
1、安全可靠芯片与基础软件在机电仪器设备(石化及电力输配)中的应用示范
以石油化工、电力输配领域为切入点,基于安全可靠的核心芯片与实时操作系统,要求采用16/32位微处理器内核,内(外)置存储器,实现低功耗,集成ADC,支持各类I/O接口,支持工业现场总线协议,在机电仪器设备中实现批量应用,提升我国机电仪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机电仪器设备行业两化深度融合。
2、工业网络控制系统在轨道交通行业(车辆、轨道系统)的应用示范
开发基于网络的自动化实时综合监控系统。针对车辆,掌握TCN核心技术,开发符合TCN标准的列车网络设备及相关核心芯片、软件和各类接口等,实现对车辆控制信息、通信信息和故障信息的显示、存储、传输和处理;针对轨道系统,能够实现对轨道交通机电设备的实时集中监控功能和各系统之间协调联动功能。具备移动控制和动态重构功能,多个地点的控制中心互为备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系统数据库容量大于等于60万点,实时数据刷新时间小于等于1秒。具备跨异构控制器件的能力,实现系统的兼容性。针对车辆和轨道系统所开发的设备和产品在轨道交通行业实现示范应用,提升行业安全生产水平,促进轨道交通行业两化深度融合。
3、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应用示范 开发基于北斗的定位和行车记录模块,具备以下指标要求:通道数达到并行双 32 通道;冷启动时间≦32s;热启动时间≤2s;重捕获时间≤1s;工作温度-20℃—65℃;定位精度<10米;捕获灵敏度不低于-144dBm,跟踪灵敏度不低于-159dBm。定位系统稳定,兼有行使记录的功能。通过项目实施,研究并提出行业北斗导航应用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实现国内主流工程机械厂商对北斗导航系统的支持,提升工
程机械行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工程机械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实现“以用兴业”。
4、新型平板全压接大功率IGBT器件在高压直流输变电装备的应用示范
面向高压直流输电领域,基于安全可靠的IGBT芯片,采用全压接式等新型封装技术,研发响应速度快、效率高、可靠性高的大功率IGBT器件技术和产品,解决器件的热疲劳问题,提高耐冲击抗振动的性能,IGBT器件额定电压1700V,电流800A,并实现在高压直流输电装备上的规模应用。
5、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 基于安全可靠的RFID、二维码、唯一标识和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建立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企业数据交换、公共标识解析、行业应用、客户终端查询和信息安全认证等服务,实现食品生产企业自有信息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为消费者、生产企业、政府提供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等服务,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监督权,推进食品行业质量品牌提升,促进食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平台类项目配套资金比例不低于1:1。
第二篇:2014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及说明
2014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及说明
2014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和综改区建设,围绕科技和经济社会重大决策需求以及我省科技中心工作任务,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集中有限的资金,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组织一批研究项目,为我省各级部门提供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和有价值的科学决策参考及战略性建议。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1、新产业变革的机遇对山西未来发展影响研究
2、创新型山西建设指标研究
3、山西投资拉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路径研究
4、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5、山西创新调查的指标体系研究
6、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研
7、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基础类公益类科研院所评价研究
8、山西综改区统领下的科技创新园建设模式研究
9、科技创新在山西城镇群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10、利用公共采购政策推动山西企业创新与产业进步研究
11、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1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13、科技企业孵化器主体多元化研究
14、政府创新管理发展趋势研究
15、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16、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17、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18、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机制研究
19、山西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20、山西技术创新能力与中部及周边省份比较研究
21、山西专利制度促进产业发展研究
22、山西城镇化进程中大县城建设的模式研究
23、山西推进煤电体制改革研究
24、山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多元投入机制研究
25、山西水资源保护利用与水权交易政策研究
26、山西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研究
27、推进碳捕捉碳封存碳利用的低碳发展方式研究
28、山西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研究
29、促进山西煤炭经济向综合能源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研究
30、创新山西煤炭销售体制机制研究
31、理顺资源产业收益分配体制研究
32、资源和生态环境产权制度研究
33、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34、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研究
35、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机制研究
36、适合矿产特点的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
37、山西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
38、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研究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说明
一、软科学项目指南说明1、2014年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应主要围绕以上主题进行,也可适当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申报。
2、2014年软科学指南将公布在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网站(网址:)上。
二、申报时间
网络申报:2013年6月1日至7月31日。网上申报成功后,将自动生成申报书。2014年软科学项目申报需向科技厅递交以下材料:①网上自动生成的纸制申报书;②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③相关附件和证明。
除纸制申报书外,其它两项材料不需要网上填报,只需提交纸质材料。所有材料必须装订在一起,顺序为a.申报书;b.可行性研究报告;c.相关附件和证明。
材料一式五份由项目组织单位审核盖章并汇总,于8月15日前统一报送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处601室,联系电话:0351-4067991。
三、注意事项
1、指南项目前的编号将用于申报项目时题目的选择,所以请牢记并正确选择。
2、申报书提交后既形成填好的表格,可下载打印,但打印时必须以生成的表格为准,不得更改内容。
3、申报省级科研类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须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含硕士),并有三年以上与项目相关的工作经历,项目负责人年龄应小于60岁。
4、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在山西省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有一支能胜任研究任务、学科结构和人员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
5、同一个单位只能通过一个归口组织单位进行申报。项目组织单位为项目承担单位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没有上一级主管部门的,项目组织单位和承担单位相同。
6、项目主要负责人必须有足够精力投入研究和管理,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要具有知识的互补性和研究专长的协调性。
7、已经承担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超期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同一个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
第三篇:中牟县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花生种植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关于中牟县油料倍增计划花生种植项目 实 施 情 况 说 明 尊敬的省审计厅检查组领导:
为促进花生生产稳定发展,提高花生生产水平,增加食用植物油供给,促进全县油料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自2009年开始,中牟县连续两年组织实施了省财政厅下达的“油料倍增计划花生种植”项目。针对项目审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现汇报如下:
一、2008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概况:2008年12月25日,河南省财政厅以豫财办金„2008‟156号文,对中牟县2008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专项资金进行了预拨;2009年3月24日,河南省财政厅以豫财办金„2009‟48号文,对我县2008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花生种植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批复专项补助资金510万元。涉及三官庙、刁家、黄店镇、八岗、姚家、官渡、大孟、郑庵、九龙9个乡镇,主要围绕“良种品种更新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统防统治等内容,实施万亩方2个、千亩方5个、百亩方10个。具体补助标准为:百亩方种子每亩补助300元,肥料每亩补助140元,农药除草剂每亩补助30元,地膜每亩补助30元,百亩方共补助资金50万元;千亩方种子每亩补助200元,肥料每亩补助70元,农药除草剂每亩补助30元,千亩方共补助资金150万元;万亩方种子每亩补助80元,肥料每亩补助50元,农药除草剂每亩补助20元,万亩方共补助资金300万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0万元。
(2)截止2009年底,实际实施范围9个乡、56个行政村。其中,25个项目村实施9589亩,占项目区种植面积的37%;31个非项目村实施16411亩,占项目区种植面积的63%。其中,百亩方、千亩方均按项目批复地点和补助标准全部完成;万亩方存在“扩大项目实施范围”问题。2、2009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概况:2009年12月19日,河南省财政厅以豫财贸„2009‟27号文件,对中牟县2009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专项资金进行了预拨;2010年3月5日,河南省财政厅以豫财贸„2010‟37号文件,对中牟县2009食用植物油生产倍增计划花生种植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批复专项补助资金414万元。涉及官渡、黄店、狼城岗、姚家、八岗5个乡镇,主要围绕“良种品种更新推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统防统治等内容,实施万亩方2个、千亩方3个、百亩方3个。具体补助标准为:百亩方种子每亩补助300元,肥料每亩补助140元,农药除草剂每亩补助30元,地膜每亩补助30元,百亩方共补助资金15万元;千亩方种子每亩补助200元,肥料每亩补助70元,农药除草剂 每亩补助30元,千亩方共补助资金90万元;万亩方种子每亩补助80元,肥料每亩补助50元,农药除草剂每亩补助20元,万亩方共补助资金300万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资金9万元。
(2)项目实施情况:截止目前,实际实施范围10个乡、63个行政村。其中,15个项目村实施4192亩,占项目区种植面积的31%;48个非项目村实施9447亩,占项目区种植面积的69%。其中,百亩方、千亩方均按项目批复地点和补助标准全部完成;万亩方存在“项目实施进度慢,未按计划要求实施,扩大项目实施范围”等问题。
二、项目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种子、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资进行补贴及技术培训,示范带动了全县花生生产,2009年全县花生总面积达31.3万亩,较2008年30.2169万亩,增加1.0831万亩,增幅达3.6%;平均亩产较2008年的330公斤,增产11.9公斤;总产达10701.6万公斤,增产730万公斤。通过对花生产量三要素的亩穴数、穴果数、百果重进行测产,项目区内每亩平均增加55公斤,增幅16.6%,项目区总产净增143万公斤;较项目区外亩均增产40.3公斤。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加快了我县花生种植品种的更新,花生种植技术、管理水平、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提升,实现了高产与优质同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加,深受群众欢迎。
三、存在问题的情况说明
1、关于“擅自扩大项目区范围实施”问题。原因:一是该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时间为每年3月份,按照项目批复要求,需要进行项目招投标,招投标工作全部结束在每年4月中旬左右,同时,中标企业组织良种、配方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待中标企业将农资送到项目区时,项目区农户已备足了花生种植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且项目区群众已经大面积播种(我县花生种植模式多为地膜覆盖),此时,若在请示变更实施范围时间更来不急。二是原计划实施的项目区部分群众在项目实施时已种植结束或改种其他农作物。因此,在原计划项目村实施面积落实较小的情况下,只有扩大项目实施范围,才能把项目落实得更好,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和受益。尽管项目实施过程中村组有所变化,但项目实施总面积不减少,造成“扩大项目区范围实施”现象。其中,2008超范围16411亩左右,2009超范围9447亩左右。
2、关于“提供虚假材料”问题。原因:一是根据项目申报要求,编写项目方案时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乡镇、村组,为确保项目批复后能够落实到户,项目申报初,就拟订了项目实施乡镇、村组的供种(肥、药)清册。二是综合2008、2009项目实施情况,虽然我们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但因项目方案批复时间晚,在花生播种期间均未能一次 性完成项目实施任务。为确保项目区群众充分享受政府补贴项目的优惠政策,让群众得到实惠,我县于2009年11月份再次对剩余部分进行了实施。同时,考虑到在项目检查验收时符合上级批复的“不超项目区范围实施”的要求,因此,在此次项目检查时,提供了项目申报时用的供种(肥、药)清册,从而造成“项目实施时间与群众反映不一致”问题。但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及时向检查组提供了项目实际实施的供种(肥、药)清册。
3、关于“无法核实中标单位采购倍增计划项目花生种子真实性及种子质量”问题。2009年、2010年,种子中标单位累计供应花生种826吨,主要来源于山东、延津、温县等,品种分别为花育
19、豫花9327,以豫花9327为主。其中,豫花9327是河南省农科院专利保护品种,属早熟花生品种,生育期110天,比其它品种早熟5-7天,该品种皮薄、出仁率高,成熟后如不及时收获,会有个别花生果出芽现象。由于今年气候异常,花生收获期正处于阴雨连绵天,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收获,致使个别花生果出现发芽现象。为确保项目供种质量,中标单位在调种时,由质检员严格对入库花生品种质量进行把关,做好各批次的芽率和纯度检测,并在县种子管理站备案,杜绝出现种子质量问题。同时,豫花9327品种由省农科院授权委托温县裕田种植合作社进行代繁,在全国推广销售。因该合作社社员为温县当地农户,不能及时 提供正式发票。目前,中标单位正积极与繁种单位协调,及时纠正错误,出具正式发票或普通收据作入库证明。
针对省审计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诚恳地接受省审计组的批评指正,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倍感后悔。通过此次审计检查,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一定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引以为戒,认真总结不足,并及时纠正错误,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出现类似现象。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二日
第四篇: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酒泉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2012-2016年)》的通知 索取号
产生日期 GSF001-C04000-2013-007 2013-3-13 发布机构 公开属性
酒政办发〔2013〕50号 酒泉市政府办公室 主动公开
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驻酒各单位:
《酒泉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酒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13日
酒泉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年)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甘肃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2012-2016)》要求,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特制定全市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一、基础条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做精第一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9645元,比2011年的8158元增加1487元,增长18.2%,较2005年4465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农民生活逐步殷实,进一步增加收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立足现有基础,因势利导,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
(一)农业基础的不断强化,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渠、路、林、田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不稳定的问题有了很大改观,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的稳步推进,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坚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突出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或全省占有重要份额的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有效空间。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拓展了农业功能,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提供了政策支持。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的政策性转移收入还会持续增加,这对农民增收也是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任务
当前,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必须立足实际,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有机统一起来,深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较大突破。
(一)总体目标
1.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城郊型农业快速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逐步增加,农村水电路房建设全面推进。
2.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高效节水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技术等综合集成适用技术基本普及,大力提升农业产品加工技术,积极推进优势产业的机械化进程。
3.优势产业的现代化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努力促进市场流通,着力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配套、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紧密结合、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4.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通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进城就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多种有力措施,争取使城镇人口比重逐年提高。
5.农业支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完善农业各类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释放政策的保障支持效应。
6.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具体目标:到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即从8158元增加到16554元,年均增长15.2%;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增收来源
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菜篮子产品充足供应和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面向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瓜果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以及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再加上财产性和惠农政策等方面的收入,从而确保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全面实现。
(一)着力发展瓜菜产业。蔬菜面积达到65万亩,较2011年增加17万亩,农民人均来自蔬菜的纯收入2671元,增加1672元。其中:新增2.7万亩日光温室,达到8万亩,农民人均来自日光温室的纯收入913元,增加538元;新增钢架大棚
7.5万亩,达到12万亩,农民人均来自大棚蔬菜的881元,增加649元。瓜类达到20万亩,增加8万亩,农民人均来自瓜类的纯收入758元,增加467元。
(二)做大林果及中药材产业。面积达到85万亩,较2011年增加33.4万亩,其中:名优果品45万亩,增加14.4万亩;中药材40万亩,增加19万亩。农民人均来自林果产业及中药材的纯收入2236元,增加1205元。
(三)提高制种产业效益。依靠科技和管理提升种业效益,面积达到40万亩,较2011年增加7.68万亩,其中瓜菜花卉等高效制种面积达到22万亩,比重超过50%,农民人均来自高效制种的纯收入1403元,增加719元。
(四)持续发展牛羊产业。加快养殖小区建设、规模养殖场户发展、良种扩繁、秸秆饲料化利用步伐,在移民区加大人工种草力度,促进以肉羊、肉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
发展。其中:羊出栏达到340万只,增加80万只;牛出栏达到17万头,新增7.5万头。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2105元,较2011年增加1263元。
(五)着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创收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农民向市民转变,使劳务经济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力争新增输转劳动力3万人,到2016年输转规模达到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劳务输转的收入达到4375元,增加2650元。
(六)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县、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村各类流通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经纪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销售。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农业,使更多农民通过农村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增收。农民从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将由2011年的797元增加到1144元,增加347元。
(七)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执行惠农政策各项规定,加强服务和管理,保证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给农民。全市农民以政策性补贴收入为主的转移性纯收入将由2011年的人均256元增加到2016年的608元,增加356元。另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农户林权、草原承包权的流转,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将由2011年的212元增加到324元,增加112元。
(八)着力增加移民收入。认真落实新阶段移民扶贫开发规划,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改善移民区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设施养殖业、二三产业和劳务输转等“三业一转”,认真落实基础项目到村、产业项目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措施,全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确保移民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始终要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更好地统筹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使各项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完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考核制度,健全完善农民增收目标责任制,将目标逐级分解到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实行严格的检查考评、责任追究和表彰激励机制,对完成增收任务的县(市、区)给予奖励,确保倍增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增加农业投入。严格落实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的政策,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全部用于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坚定不移地增强农业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搭建农业融资平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加大贴息贷款力度,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总量,鼓励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面,规避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和增长。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不断增加投入,着力加强渠、路、林、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设施高标准农田、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农田防护林、农村能源等项目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四)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推进肃州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敦煌市省级现代农
业示范区建设,继续扶持建设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创建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到2016年,农业良种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形成以科研推广优秀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推广团队1000人,培养技术过硬、服务有效的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1万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着力在深松整地、播种、收获、加工等环节加快机械化步伐。到2016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100%、90%和50%,有力地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五)抓好农业生态安全。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产地准出、产品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以上。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农牧业安全。加强绿色通道、农田防护林、风沙口治理等人工造林力度,建成完整的农田防护林网,形成有效的农业生态保护屏障。落实草原奖励补助政策,切实保护草原生态。推进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农膜、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资源再利用,抓好尾菜处理,实现畜禽规模养殖污染减排达标排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进程,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研究制定农民进城的保障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农户林权、草原承包权的流转,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力争到2016年流转土地占到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以上。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集约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培育形成规模产业基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发展林业经济。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管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和水价综合改革,增强水利支持能力。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产品的农超对接,积极推行订单生产,超市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到2016年建成覆盖全市农村的综合服务体系,有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五篇:浅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作者:吴柏军 孙丽红 陈攀宇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以我国十八大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从该计划提出的背景,实现收入倍增的途径和实现国民收入倍增倍增的意义,浅析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作用和时代意义。关键词: 国民收入 收入倍增
一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与多年来GDP保持两位数增长相比,居民收入增速无疑相对滞后,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更是让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成为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冲击,过去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收入分配结构严重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能否实现居民收入有效增长,无疑将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成败。在十六大和十七大分别提出“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和“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愿景后,十八大明确提出国民收入倍增的量化目标,彰显了决策层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
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所谓的收入倍增计划。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明确纳入党的报告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这表明我国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我国即将开启新一轮利益格局和制度红利的调整分配。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其根源在于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内需不足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制约了可持续发展;加上社会财富高度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导致社会矛盾扩大,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近年来急剧增加。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中央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寻求经济增长与福利增长、财富增长与财富分配之间的平衡,具有极为现实的战略意义。
二 国民收入倍增的途径
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确保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首先,要在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计划,若人均收入匀速增长,则人均收入每年需要增长约7%。虽然从绝对速度来看,7%并不算是一个特别高的增速。但考虑到2000年至2010年间,我国名义GDP增速超过300%,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仅在200%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改变,则未来数年里,名义GDP增速仍要保持一个两位数的高增长,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其次,收入倍增最主要的来源无疑是工资收入的上涨,但工资收入的增长实际是在增加企业成本,不利于企业盈利和资本支出,而因工资收入带来的消费增加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对于GDP增速而言,这一变化则将带来下行压力。从日本经验看,1962年和1965年这两个工资大涨的年份,对应也是GDP增速的低谷。这也证明,如果简单以压缩企业利润来换取居民收入倍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未必是正面的。事实上,当年日本的国民倍增计划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出口大幅增长从而抵消了工资上涨对企业利润的不利影响。
最后,当前我国企业的结构性分化也将影响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我国存在相当规模的垄断企业,这些企业员工平均收入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居民人均收入,未来如果这部分群体的工资继续上调,无疑将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我国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这部分企业也是吸纳中低收入就业者的主力,但从实际情况看,前几年出台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效果并不明显,中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合理增长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毫无疑问,要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首先要进一步做大国民经济的蛋糕,但更关键的是要理顺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好蛋糕。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也要花更大力气进行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寻找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为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国民收入倍增的意义
首先,居民收入倍增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全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要达此目的,必须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从而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其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达到0.438,超过警戒线,已经影响社会稳定,阻碍消费增长和内需扩大,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更加迫切。再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限制,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要把这种发展转变转变到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拉动的发展上来,因此,必须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总之,“收入倍增”是富民强国路径,因为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将直接带动我国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双飞跃。消费总量的飞跃与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直接正相关,而伴随着收入分配改革
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在社会消费总额中的比重必将越来越大。按照边际效应,收入增长后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意更高,消费行为的变化也更加明显,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强劲。无论总量还是结构,消费的新飞跃将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空间,为投资带来更多机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循着“收入倍增”这个富民强国路径,迈入新的成长周期。
作者简介:吴柏军,承德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孙丽红,承德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陈攀宇,承德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