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辰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北辰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北辰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联合下发的《天津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的精神,经区委政法委、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公
安北辰分局、区司法局共同研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北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会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一是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有利于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三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增强刑罚效能,降低行刑成本。
要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密切配合、积极推进,努力从根本上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为维护我区社会秩序持续稳定做出贡献。
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要求,以法律为依据,整合并运用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加大对非监禁罪犯刑罚执行监督改造教育力度,加强和完善现有的刑罚执行方式,探索并推行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创新,为我区的改革发展和“四区战略”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我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要坚持高起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果的基本工作思路,吸收并借鉴其他省、市、区县社区矫正的成功经验,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坚持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原则,开创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不断健全社区矫正组织体系,及时完善工作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积极稳妥、依法规范地顺利开展。
三、社区矫正适用对象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主要适用于下列五种罪犯: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四、社区矫正的任务
社区矫正的任务是通过实行社区矫正,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对社会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和改造,缓解监狱关押改造的压力,降低改造成本,实现行刑社会化,在有利环境中实现对罪犯人员的思想改造,并且更直观的开展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一)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有效实施。
(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三)协调有关单位、部门和组织,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指导其合法就业和自谋职业,以利于他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五、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责分工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人民法院要准确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在审判工作中,要从有利于罪犯改造又兼顾社会承受能力出发,依法加大对居住地罪犯非监禁刑适用力度。在法律规定可以公开审理案件的罪犯判处非监禁刑罚时,可以通知有关社区矫正组织旁听案件的审判,可以征求区社区矫正办公室的意见。在刑事裁判生效后,应及时将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抄送区社区矫正办公室。
区人民检察院要加
强法律监督,完善社区矫正监督程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
公安北辰分局要继续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该行政处罚的,予以行政处罚,该报请顺延刑期、收监的,要及时向原决定机关提出顺延刑期、收监意见;
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依法提请减刑;对重新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
区司法局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考察,组织、指导基层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和帮助工作。镇、街司法所(科)会同公安派出所,做好社区矫正的日常组织、协调、监控、管理工作。
区民政局要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指导村(居)民委员会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帮助解决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生活问题,对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生活确有困难的矫正对象要实行救济。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需要就业的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帮助。
工商北辰分局要按照工商管理的有关规定,为社区矫正对象办理证照提供服务,做到不歧视、不刁难。
区财政局应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必要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协助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矫正对象进行政治、法律、文化、技术辅导,为矫正对象提供学习、生活、工作帮助。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为有效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由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实施。成立由区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副区长、公安北辰分局局长、区委政法委专职副书记,区司法局局长任副组长,由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公安北辰分局、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工商北辰分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北辰区社会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研究部署,指导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负责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二)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并在人员配置、办公设施、业务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积极参与,加强协作。积极建立相应工作机构、专业队伍、工作程序、工作制度。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的作用,引导鼓励其积极参与协助社区矫正工作。
(三)各镇街要确定一名副职主抓社区矫正工作并按要求配齐配强专职人员。要积极引导、组织社会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工作。要为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从思想认识,制度建设,力量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保障。
(四)试点镇街要建立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由政法副书记担任组长,司法所(科)、公安派出所、法庭、民政、武装、工会、团委、妇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司法所(科),负责社区矫正具体工作。在村(居)民委员会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由治保主任任站长,由管片民警及调委会、治保会、团委、妇联、农工商公司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要动员、组织社会志愿者及老党员、干部、教师,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参加社区矫正工作,落实各项矫正制度和措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计划安排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做如下计划安排:
(一)试点单位:经研究拟定果园新村街、天穆镇、西堤头镇作为试点单位,在试点镇街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推开。
(二)试点时间:从2004年9月至12月中旬。
(三)此项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成立北辰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起草并通过《北辰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工作制度、制定社区矫正工作流程、摸清矫正对象底数,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帮助试点单位筛选矫正对象并协调、落实试点单位的接收工作。由区政法委牵头组织公、检、法、司、民、劳动、财政、工商、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参加我区社区矫正协调会,统一思想,理顺关系,明确各部门职责。
在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试点单位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确定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工作程序、工作制度,落实保障措施;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网络;为矫正对象制定矫正方案;建立档案和相关台帐,开始实施社区矫正。
第二阶段:培训、启动阶段。
由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镇街、村(居)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两院两部文件,天津市有关文件,《刑法》及《刑事诉讼法》有关概念和刑罚执行的有关规定,讲解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相关制度,到试点区县组织学习、考察。
三个试点单位要做好对社区矫正有关知识的宣传工作。
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到新村街、西堤头镇、天穆镇三个试点单位,督促、检查、指导启动工作。
第三阶段:试点实施阶段。
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规章制度,具体包括: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各项工作制度,是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试点单位要迅速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各项工作制度,确保试点工作能够依法、规范进行。
各试点单位应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本辖区社区矫正对象的排查工作。
(二)印制矫正工作所需各种表格。
(三)经辖区公安派出所通知或采取主动走访的形式与矫正对象见面,了解有关情况,建立矫正对象档案,制定矫正个案。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试点单位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查找不足,同时要认真梳理试点工作中同国家法律、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区矫正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试点镇街的党委、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从政治、思想、组织上切实加强领导。要定期了解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篇:关于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为确保我县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局《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方案》,与《着于加强社区矫正、接到按配合工作的若干规定》、《湖南省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湖南省社区服刑人员奖惩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现就我县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合理配置行刑资源、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为目的,坚持“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社会参与、维护稳定”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 完善社区矫正合理体质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着力防止漏管、脱管、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整合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依法规范矫正行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为我县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
二、适用范围和任务
(一)社区矫正对象的使用范围
社区矫正对象使用于具有我县正式户口,或者长期固定居住在我县的下列五类人员: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裁定假释的;
4、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5、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 顺利实施。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三、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
(一)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
成立衡南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 同志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县法院院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县公安局局长、县政法委副书记、县司法局局长 人副组长、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事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编委办、县总工会、县区委、县妇联等部门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县司法局,由 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中心,具体负责全县社区矫正工作。
各乡(镇)和社区(居)委会要分别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矫正工作站,街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综治、政法工作的领导担任,人员由司法所、派出所、财税所、综治、民政、社会保证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各乡(镇)要安排社区矫正专干,具体 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乡(镇)(社区)矫正专干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胜任社区矫正工作,并报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社区村(居)委会要明确分管领导,实行专人负责。
(二)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2、审议批准社区矫正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等;
3、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处理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监督、检查成员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督促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三)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主要采用专业矫正力量与社会正力量相结合的方式。
1、专业矫正力量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综治专干以及乡(镇)和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矫正工作专干等人员组成。
2、社会矫正力量主要来源于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村(居)委会、高校优秀学生和矫正对象工作单位人员等。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须热心社区矫正工作,政治合格,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或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由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颁发聘书。
四、相关部门职责
(一)县人民法院:应当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释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在判处非监禁刑、减刑、假释工作中;应当县征求县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对可能判决、裁定非监禁刑的罪犯,应委托县社区矫正机构进行审前社会调查、风险评估,县社区矫正机构应广泛征求意见,出具调查报告,提出对罪犯是否可以接受为社区矫正对象的建议。并在判决书或裁定书中以适当的形式,责令罪犯接受社区矫正并按时到社区矫正机构报到,服从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
(二)县人民检察院:根据刑罚执行监督的程序,对人民法院有关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实行监督。对司法行政、公安机关的呈报假释、保外就医和决定保外就医及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监督,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实施。
(三)县公安局:及其派出所应当配合县司法局及其司法所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县司法局的建议及时依法处理。对因处置不当造成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监督考察的情况要定期向县人民检察院通报。
(四)县综治办: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
(五)县司法局: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
(六)县民政局: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组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纳入了低保范围。
(七)县财政局: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县本级按矫正对象每人800元安排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乡(镇)要安排必要的专项经费,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八)县编办:应当做好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协调机制的研究工作,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及时确定增加编制。
(九)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应当依托公共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机构,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进行创业帮扶,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十)县工商局、税务局: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矫 正对象,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适当的优惠。
(十一)区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心矫正对象家庭和子女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并会同社区矫正机构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工作。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试点阶段:2011年4月底以前,成立衡南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工作职责,制度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工作流程和考核奖惩制度;摸清矫正对象底数,协调落实矫正对象的交接工作:成立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对矫正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培训。同时在望麓园街道和新港镇进行试点。
(二)启动交接阶段:2011年5月一7月,召开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社区矫正工作。各街道(镇)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全面实施交接。
(三)稳步推进阶段:从2011年8月开始,在全面完成交接工作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对矫正对象的监管、矫治和帮扶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要根据职责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精心组织,积极稳妥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二)搞好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切实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重大问题,使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三)建立健全制度。各级矫正组织要完善接收、监管、例会、教育、考核及奖惩、档案管理、培训、监督检查和解除矫正等工作制度,使社区矫正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四)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对相关部门人员、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其法律水平、政策水平和矫正技能,确保矫正质量。
(五)加大宣传力度。各级社区矫正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作用和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为社区矫正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社区矫正工作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应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主要适用于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的5种罪犯。其中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是重点对象。目前,社区 矫正工作还没有法律法规予以支撑和规范。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社区矫正试点城市,于2003年12月24日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其中鼓楼宁海、江宁东山两个街道先行。经过半年多努力,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按照预定的内容执行社区矫正的各种制度,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公益劳动,定期分析工作形势,开展培训和心理咨询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必须予以注意并解决,否则将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推进和矫正工作效果。
一、注意和解决队伍、力量问题
社区矫正是“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实施的。因此组建统一管理社区矫正工作的专门国家机关十分必要。但由于目前并没有管理社区矫正 工作的专门国家机关,因此,社区矫正工作历史地落在了三只队伍和力量身上:一是以司法所为主的司法助理员专业主导力量,二是以监狱、劳教警察为辅的专业辅助力量,三是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的社区矫正工作补充力量。南京在试点工作中摒弃了以监狱、劳教警察为辅的专业辅助力量,只选择了以司法所为主的司法助理员专业主导力量和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的社区矫正工作补充力量,形成了社区矫正工作由两支队伍实际实施和操作的局面。
目前,虽然全市各司法所经过第一轮规范化建设,人员普遍配齐到位,但人员数量相对于司法所所承担的任务而言,显得力量普遍不足、人手不够,必须通过聘用人员方式解决问题。但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属于刑罚执行性质,社区矫正工作者身兼法律执行者、行政官员和社会工作者三种角色,这三种角色本身就在社区矫正工作者身上存在冲突显得不调和,更何况是聘用人员!因此出现聘用人员身份相对于所承担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并不奇怪。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身份授权和委托执法方式予以解决。在目前政府机构不断改革、公务员行政编制十分紧张和有限情况下,司法所想要通过增加行政编制渠道解决人员力量不足、人手不够问题不太可能也很不现实。因此,必须走曲线救国路线,从聘用人员上想办法。聘用人员如果专门从事诸如台帐记录、信息沟通、联系通知、档案管理等纯粹事务性工作的,可以不必进行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但如果参与具体社区矫正的组 织管理、教育培训、监督考核、解除矫正等工作的,必须进行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而且,这种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期限不能太长,更不能一劳永逸,最好半年或一年重新办理或核准一次。对聘用人员的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可以由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实施。聘用人员的身份一旦确定,目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工作量大、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当然,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是代表国家实施刑罚,因此社区矫正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聘用人员素质必须得到切实保证。
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工作力量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社区居委会成员、离退休干部、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人员构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志愿人员的参与纯粹出于内心对某项事业的认同,因此其队伍的建设更需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惯常模式。由于志愿者是一个颇具流动性的社会群体,因此稳定志愿者队伍的形成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这支社会志愿人员队伍的构成不但应当吸引热心人士参与,更应当以志愿人员能够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或承诺为前提条件,不能徒有虚名或流于形式。否则,社区矫正工作的措施和效果将难以得到落实和保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按照志愿参与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将志愿人员分类,分为长期、短期、临时志愿者;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空间分为社区内、社区外志愿者;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程度分为全面参与、专题参与、暇时参与等不同类型。
二、注意和解决认识、定位问题
在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和规范状况下,社区矫正是什么性质?工作应如何定位?工作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处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与体现矫正工作的人性化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认识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试点的先行者们。
仅从分析社区矫正的概念入手可以看出,社区矫正首先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是与监狱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活动,是在非监禁状态下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因此,社区矫正的性质是刑罚执行活动。它与对刑满释放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安置帮教、人民调解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本质上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刑事执法活动中包含了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作为一项刑事执法活动,社区矫正是对特定罪犯的刑事执法活动,而且是在社区中实施的刑事执法活动。针对如此性质,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一个目标、两个方面:一个目标就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两个方面就是在非监禁状态下,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另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帮助和服务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对应这一工作定位,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应主要放在“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避免其重新犯罪”上。
社区矫正虽然是行刑社会化和人性化的体现,但它毕竟包含了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虽然惩罚的严厉性远远低于死刑和监禁 刑,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它的惩罚功能。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体现人性化,必须是根据犯罪人个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监督,限制其一定人身自由或承担必要经济责任,不能出现完全由着矫正对象的意愿行事或根本不考虑矫正对象实际的情况。
三、注意和解决手段、保障问题
社区矫正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犯罪人的帮助教育和改造,使其能够早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改过自新后回归社会。但在试点过程中,常听到诸如对(拿)违规或违法矫正对象没办法的叹息和抱怨,而在实践中往往出现矫正对象因谋生或生计而无法履行应尽义务或者无法服从管理的现象,这使得社区矫正工作者感到无计可施,束手无策,认为社区矫正工作难以落实到位。事实上,既然社区矫正的执法活动是在社区而非监狱,那么要避免矫正对象在社区重新犯罪,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使之在社区中能够正常生活并融入社区。这时,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做的首先不是简单地管理,而是对矫正对象提供特别帮助和服务,包括帮助他们寻找工作或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帮助他们在获得工作后努力保持,帮助他们妥善解决个人与家庭、邻里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正确认识社会正确面对自己,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与主观能力之间的矛盾,等等。并根据每个矫正对象的不同情况,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矫正对象予以充分理解、尊重和关心,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摒弃千人一面、一刀切的矫正思路和方法,视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将刚性、死板的矫正管 理、纪律、要求等灵活实施或变通体现,量身订制出带有个人身份特征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事求是地实现以个别教育为主的社区矫正目标。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矫正对象依然动辄违规或违法,就可酌情建议收监。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出,对矫正对象不是没有手段,只是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对象笼而统之的大一统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面对每个具体的矫正对象,量身订制出带有个人身份特征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是实施矫正工作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当然,对于矫正对象来说,教育和感化并非万能,因此思想改造也不可能百分百绝对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惩罚措施作为补充。实践中拉拢甚至腐蚀矫正人员、不服从矫正管理、拒绝做义工、拒不报告行踪的矫正对象已经出现,因此,除对严重违反矫正纪律和要求的矫正对象建议收监矫正外,对那些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还未重新犯罪的边缘对象,要及时制定惩罚措施。
四、注意和解决协调、配合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审判、刑罚执行、社区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群众工作等各个层面。司法行政作为主管机关,必须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监狱、劳动、民政、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取得街镇、村居、居民等的密切合作,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开展矫正工作。例如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最大难题是矫正对象的生活和就业问题。目前城市下岗人数较多,外地流动人口又不断进入,仅南京的600多万人口 中,外地流动人口就占据六分之一,达到120万,加之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因此,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前景极不乐观。如果没有正当生活收入,矫正对象就将情绪不稳,很有可能引发重新犯罪。而劳动培训与就业并非司法行政的自身职能,司法行政部门也不可能违背市场化就业规律,硬性摊派矫正对象就业。必须积极与社区及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推进矫正对象就业。对于那些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身体差的矫正对象,还要帮助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诸如此类需要协调的事项还很多。总而言之,社区矫正工作者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在协调中体现矫正工作的服务性、角色的多样性、处事的配合性、视角的全方位性。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人员素质、考核标准、经费保障、惩罚措施、限制程度等等。笔者将尽己所能予以关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于一项没有现成法律法规支撑和规范的工作来说,创新是最好的途径了。欢迎商榷。
第四篇:XX乡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君发[2010]20号
中共XXX乡委员会 XXX乡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XXX乡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村、乡直各单位:
《XXX乡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乡党委、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XXX乡委员会
2010年4月6日 XXX乡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
社区矫正是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根据中央、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XXX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领导,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社区矫正工作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性质,不断完善刑罚执行制度。
(三)坚持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开展。
(四)坚持专群结合,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和有关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效果。
三、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下列5种罪犯: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判处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四、主要任务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二)组织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学习、教育活动。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
(四)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五)帮助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困难。
五、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乡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乡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制定相关制度,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指导全乡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村(社区)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为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是:
1、政法办。做好牵头组织工作,认真履行指导、监督、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职责,协调有关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司法所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主动加强与公安派出所的沟通衔接,定期通报社区服刑人员情况,共同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监督管理。
2、XXX派出所。把社区服刑人员列入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基础信息和动态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与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协同社区矫正机构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心理和行为矫治、教育帮扶等 工作,对违法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严厉查处和打击。
3、财政所。做好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的增加而逐步提高。
4、民政所。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特别是伤残、家庭困难人员)纳入低保范围。
5、人才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积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录用、评选表彰、职称评定、考试考核等工作。积极为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要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6、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协助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政治、法制、文化教育和技术指导。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六、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主要由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辅助人员和志愿者组成。执法人员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等国家公职人员组成。辅助人员由政府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组成。志愿者由热心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离退休人员、教师、高校学生、社区服刑人员近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及各级关心下一代组织成员等组成。
七、工作制度
(一)规范矫正机构工作制度
1、工作例会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部署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协调处理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 通报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各部门和单位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指导、检查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3、请示报告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遇有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
4、目标管理责任制度。要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范围进行考核。
(二)规范矫正工作环节制度
1、接收制度。社区矫正机构要与审判、监狱、公安等机关紧密衔接,建立健全社区服刑人员接收、法律文书送达等方面的工作衔接机制。
2、管理制度。社区矫正机构在公安机关配合下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监督和考察,完善管理、监督、考察程序,杜绝脱管、漏管现象发生。
3、教育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通过定期谈话、社会帮教、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法制、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4、考核及奖惩制度。建立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奖惩。
5、解除制度。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按照规定办理解除矫正的相关手续;重新违法犯罪或被收监执行的,依法办理;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按相应规定处理。
6、档案管理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档案,一人一档。档案内容要详实、全面,并符合管理规范。
7、监护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与具有监护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亲属、矫正工作志愿者或单位、居(村)委会签订监护、矫正协议,督促其履行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护、矫正职 责,对未履行职责的,按照签订的监护、矫正协议追究责任。
(三)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行为制度
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职责纪律、请示报告、人员培训规划、信息管理等制度。
八、工作要求
(一)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有关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要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要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要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培训。
(三)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保障。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并列入财政预算。
(四)加大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宣传力度。要宣传中央、省、市、县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决策部署,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知晓率、认同度,让社会更加了解、关心、支持社区矫正工作,为我乡试行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主题词:司法工作 社区矫正 实施意见 通知 中共XXX乡委员会 2010年4月6日印发
(共印25份)
第五篇:浅谈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浅谈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自2003年开始试点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自2008年我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深刻体会社区矫正制度体现出的发动整个社会力量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将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一大亮点。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不需要监禁或不再需要继续监禁的罪犯(目前我国适用的主要是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暂与监外执行五类罪犯)置于社区之内,遵循社会管理规定,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改造,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尽快、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它所采用的是开放型的、更注重思想改造效果的改造方式。这一改造方式,较之传统刑罚执行模式,具有较大的社会优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国家刑罚体系完善的表现。
一、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明显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也是刑法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以人为本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就是把任何一个人都作为同等的人来看待。罪犯也是人,也有其人格的尊严,也追求其自身的自由和幸福。对于犯罪人的关怀不再是一种恩惠,而是法制国家一项义务性的社会任务,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社区
矫正制度的实施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社区矫正体现了一种社会宽容精神。而和谐的社会关系正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之上。社区矫正工作正是对实施了反社会行为的罪犯,国家和社会并不抛弃他们,而是宽容地给予他们重返社会的希望和机会,并且为罪犯的矫正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使矫正对象在宽容中感受社会关爱。
(二)社区矫正体现了人性关爱的理念。罪犯尽管危害了社会,被判罪服刑,但他也有与正常人一样的需求和情感。社区矫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罪犯的需求和情感。一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渴望自由的需求。与监禁矫正相比,社区矫正是在社区环境中对罪犯进行监管和矫治,罪犯并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二是社区矫正满足了罪犯的情感寄托。罪犯如果被判刑入狱,就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导致家庭生活残缺,婚姻关系名存实亡。而社区矫正使罪犯保持家庭生活的健全和婚姻关系的稳定,从而使其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促使罪犯更加珍惜家庭的温馨,承担起自己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将有利于维护罪犯的婚姻和家庭稳定,减少家庭矛盾,并能在生活上兼顾到家庭,提高他们对家庭的亲和力,促使犯罪人安心服刑,从而加速罪犯的自我改造。
(三)社区矫正体现了刑罚“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基本原则。我国刑罚的本质就是通过剥夺罪犯的自由权、财产权、政治权利等惩戒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说,所有的惩戒只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其最终的目的是使罪犯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犯
罪学理论表明,犯罪人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是帮助犯罪人改过自新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任何其它力量都不能取代的改造力量。社区矫正的实施可以让罪犯继续保持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塑造罪犯的“社会人格”,可以避免监禁矫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监狱化”人格的出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Sykes指出监禁刑会给受刑人带来五大痛苦:自由之剥夺、物质与接受服务之剥夺、异性关系之剥夺、自主性之丧失和安全感之剥夺。这些痛苦对服刑犯的人格和自我价值感构成巨大的威胁,极易造成自律力萎缩、意志力丧失等“监狱化”人格现象。过度使用惩罚手段,还可能会使犯罪人放弃改过迁善的机会。因此,罪犯的监狱化是同罪犯的再社会化相抵触与背弃的过程,对罪犯人格的塑造和重返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阻滞作用。而在社区矫正的罪犯不会受到监狱环境的感染,健全的家庭生活,稳定的就业,正常的休闲活动,加上适度的社会监督,可以较好地矫正罪犯的反社会人格,从而使罪犯顺利地融入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目标。
二、效益价值突出
(一)有利于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财政资源。开展社区矫正,既有利于监狱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矫正那些只有在监禁条件下才能改造好的犯罪分子,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那些不需要监禁的罪犯在社区中实施社会化,还可以防止严重犯罪分子与其他罪犯之间的交叉感染,提高对所有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减少行刑的成本。我国是一个发展大国,财政资源并不宽裕,用钱地方甚多,而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底线的刑罚执行,更是不可或缺的投
入点,所以更能应忽视刑罚执行的经济性,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地预防、控制、警示犯罪的最大社会效益,使刑罚执行成本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监禁刑的执行成本要比非监禁刑高得多。根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监狱共超押罪犯近30万人,而关押改造一个罪犯的年费用也已突破7000元,仅这一项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部开销。监狱超押严重,给监狱的管理、犯人的教育等都带来巨大的困难,致使有限的监狱经费入不敷出,包袱越背越重,远远不能满足监狱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正常需要,迫使部分监狱偏离自身的性质而过度地追求创收。这种现状既造成国家财政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也降低了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社区矫正则是将符合条件的部分罪犯放置在社区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约束,将监管费用分散转嫁到整个社会,由社会正常周转补给,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刑罚执行成本,缓解了监狱的压力,使对确需监禁矫正对象的资金增加,不仅是解决监狱超押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被监禁罪犯的改造质量。
(二)有利于解决服刑人员的经济困难。一般来说,监狱往往只注意安全和秩序,服刑人员在狱中能够学到的在社会上生存所需的劳动技能非常有限,即使有部分羁押、监管场所也提供了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刑人员在刑罚强制的条件下被迫接受教育,由于逆反心理的影响,其效果通常是十分消极的。况且,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新事物更新周期短,如果与外部社会隔离较长的一段时间后,由于监管制度的弊端,使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对新事物的独立
动手能力乃至谋生能力变弱,这对其本人日后的生活和整个家庭都可能产生长期的负面,甚至,可能会增大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产生报复社会或因为生活所迫重新犯罪的几率。实行社区矫正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犯罪人人身自由的限制,使其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利于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果改造好了,则可以达到人性的复归,学到有用的知识,培养劳动技能,打好生活基础。通过社区矫正,可以使其在社会上从事正当的职业并获得报酬,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并且能为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解决家庭生活上的困难,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是民主与法制建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矫正的本质就在于对犯罪人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架起再社会化的桥梁。犯罪人教育改造质量的好坏,他们走向社会之后是否真正认罪服法以及是否重新犯罪,关系到社会及公众的安全,进而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社区矫正在矫正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行矫正制度,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使社区矫正产生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