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5.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
(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
(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⑸ 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⑹ 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第二篇:教学设计研究
学设计研究: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托,在认真解读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研读与课程“二次”开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教学过程学生主动、深度参与教学点的设计;教学设计文本如何体现学科性质与特点;……
(2)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把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时间、物质条件等协调组织起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活动结构。内容包括针对教学内容的策略选择与呈现的适宜性研究;教与学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合作学习有效引导;对学生差异的关注与指导;如何构建与学生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包括“固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和“生成性教学资源”。研究并重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内容包括有效开发和消费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下课程资源的传递和共享;……
(4)学科教学知能更新与提升:L∙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成效教师(名师)与低成效教师间的不同。同时L∙舒尔曼认为教师专业知识框架中包含了七种知识:① 学科知识;② 一般教学知识;③ 课程知识:④ 学科教学知识:⑤ 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 教育情境知识: ⑦ 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而P.L.格罗斯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框架包含了四种知识:① 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② 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③ 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④ 将特定学习内容呈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
2.教学行为改进研究
以课堂问题研究为重点内容,以“改进教学行为”为核心任务。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与研究,从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研究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用研究的方式去改进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从本质上改进教学的质量。
(1)备课:备课是一项常规工作,更是一项体现教师素质与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只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才能减少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作业:作业的实质是学生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课程进程与学生基础进行作业的选择布置、作前指导和作后诊断。
(3)指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对学生来说,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学习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学问,调整学习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更积极的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指导过程分为三步:学习的设计;学习过程的指导;学习方法与习惯养成。
(4)评价: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科特点。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行为的变化为评价的标准。因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从“关注老师做得如何”转向“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评价的方式分为四种:课堂教学评价;学习过程性评价;体现课程性质的学业评价;评价结果运用
二、提升专业知能的校本研修方式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致力于引导老师享有成长与收获的快乐。“课例研究”是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研究教与学,以提高老师教学技能为结果的教学分析研究。校内教研组层面的观课议课,以及校际间或区域性教研活动中的公开课研讨都属于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具体形式可以分为:主题研课,以解剖为策略的课例研究关注一个主题或某一方面,寻找其中规律性的东西,掌握其操作方法;同课异构,以对比为手段的课例研究;一课多研,着眼于滚动改进的课例研究。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三步曲。
“写课例”使教师从自己直接面对的事件中抽身出来,建立起某种思考的认识状态。当我们审视我们所所写的东西时,又让我们再次重新认识与思考课例中的事件。这是一个建构过程,是一种充满思考的活动。
课例研究第二步——做课例:寻找适合我们的听评课范式
⑴准备
⑵观课(听课):带着明确目的,借用适当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听课最好采用半定性半定量方法,观课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提纲,在课堂对观察对象做详实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记录要重视两个方面:记流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尽量完整记录下来,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做标记,教师教学的亮点、发展点;教学的不足、改进建议。文字记录是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也可以是现场感受和领悟。
⑶议课:议课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反思;二是为了互助。
反思注重祟尚共享,在这一过程中要回顾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查看自己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完成了预期的任务等。没达到要求,需要进一步清理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偏差?应该明白反思什么?我想让学生明白(理解)什么? 我是怎样促进学生明白(理解)学习内容的? 我是如何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我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注意避免反思的缺陷:满足于已有的经验,缺乏对经验的省察;末能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缺少对学生学习习得与成长的关注;关注“反思”角度的二个转变:我是怎么教的即我是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我教的怎么样即学生学的怎么样。
互助注重祟尚理解,理解“课”与“人”的关系。课是由教师制造出来的,充分考虑“教师”的因素来分析“课”,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上什么样的课(如表情丰富的教师擅长上富有“表演力”的课,擅长发散性思维的教师无法完美体现“结构严谨”的课。)在操作策略要结合上课的“人”来展开研讨,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目的在于“构建适合执教老师”的好课。同伴互助视角是关注在“现实条件下做怎能样的改进更切合实际,更加有效”。同伴互助关键是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梳理问题、建构性连接。同伴的交流是共情层面的倾听能使老师体会更多的关注与理解,所谓共情是一种能力,可让当事人明白你正在努力理解他:能通过不断假设对方的情感体验加以论证;能进而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能从对方的反映中调整自己的判断。
议课形式多样,形式一亮点研究,案例(略)操作过程中要关注的几个环节:①“放大亮点”即把精彩之处放大、做亮,同样有话直说,同样的研讨也跟上。“亮点研究”,这样气氛更轻松,老师的“话语权”也会发挥得更充分;②“琢磨自己”即讨论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站在他人(执教老师)的立场上,琢磨自己——怎样做会更好?
议课之二——“苏格拉底式”对话:采用苏格拉底对话式交流,让听课者把自己的理解、想法巧妙地渗透到诘问、质疑与追问中,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直接抛给执教老师;同时改变执教者在交流中的被动地位,给他(她)有一个为自己解释、辩护的平台,与观课者争执的平台,从而实现话语权的平衡。这种议课形式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搭建起来的互动的平台,听课教师是以“问题解决合作者”的身份参与交流。
课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专业发展手段;因为观察他人或被他人观察,并接受具体的观察反馈:当我们对这种信息进行分析和反思,对我们的专业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观察者通过以下方式获得专业成长:观看同事、准备反馈和探讨共同的经验。被观察者可以获益于另一个人的观点,获取新的见解和收到有益的反馈。最有效的观察要良好的策划、关注具体问题、提供后继活动以加以完善。.小课题(主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主题研究)是区别于传统课题的一种教师研究方式,是教师从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的科学思考,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研究,最后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策略。针对学校教育活动中值得研究的现象和问题,有兴趣的志愿者以“专项小组”形式,通过合作就共性主题开展行动研究活动。小课题研究目的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的实践反思;其特点体现在切口小、研究真、周期短、成果实;其类型可分为:成果应用型——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型——对自我或他人教育教学经验的分析及总结;问题解决型——解决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探求新知型——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例如问题解决型,这类小课题研究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一般从自己觉得不是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实中遭遇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操作相对比较简洁,因而适合于每一个教师进行研究。
主题确定原则:
⑴来自实践——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凭空设想、杜撰或是某种理念的翻版;
⑵集体关注——教研组同行共同关注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问题;
⑶急待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⑷有可能解决——有可能通过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的。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课题(主题)研究能引发问题思考。专题研究中成果与问题并存,在思想碰撞中人人思考问题,把研究逐步引向深入;能促进交流互动。以研究的问题搭设平台,让参与者都能广泛交流、沟通;能分享研究成果。研究中展示的课例、经验等成果,将作为教学资源服务于一线教师;提升研究能力。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必然有效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自觉形成问题研究意识。.教学沙龙
教学沙龙特征是宽松、自由、民主,其核心理念是兼容并蓄;形式上定期举行、人数不多、自愿参加、各抒已见;作用在于思想不断丰富,视野不断开阔;在各项的教研活动中,教学沙龙无疑是一种极富“开放姿态和友好界面”的方式。参与过沙龙活动的老师都深有体会,沙龙是学习会,是个既充电又放电的过程,让参加者在新事物、新概念的交流和碰撞中开拓视野、增加知识;沙龙是个争鸣会,沙龙定了主题,却无规矩和禁区,不设框架不下结论,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沙龙是个研讨会,沙龙中会冒出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打开自己思维的困惑很有助益。教学沙龙促进了老师的教学反思、团队交流与专业成长。
4.教育叙事研究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值得研究的现象和问题非常多。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形成教育案例。它的目的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的的实践反思;要注意避免⑴无事可叙——总觉得自己遇到的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淡而无味,没有典型性;⑵有感无语——虽有新的感受,也让自己感动,但总是困惑于研究主题的选择,担心自己所做的叙事情节不够典型,缺少价值。
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⑵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⑶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⑷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结 束 语:
校本研修是一种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在于解决问题,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改变了现状。校本研修的基本步骤有以下几步:1.梳理问题或提出研究课题;2.筛选和学习有关的理论和方法;3.制定行动计划和行动策略;4.实施行动策略,进行必要的观察和记录;5.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策略;6.达成共识,完成教研报告(或叙事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研究论文等)。
第三篇:教学设计研究》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2010年11月10日 22:04:52 来源:肥东县元疃学区中心学校【字体:大 中 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学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实际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展现和发展。基于我校教师在设计方面缺少对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等多种因素的深度考虑,特别是教学效果的‚有效度‛方面明显缺乏认识高度,在设计时各种教学关系的平衡点也难以处理得当等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对各学科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教学情境、不同教学对象较合适的教学方式,寻找教学中各种关系的平衡点,把握住教学的有效环节,力求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我们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学校的实际,经校领导班子的充分研究,因此将《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确定为学校‚十一五‛ 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深刻地理解。
2、通过学习和培训,更新教师观念,形成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正确观念和认识,找出符合教师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设计模式。
3、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作为教师学习的范例,感悟教学设计的艺术,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及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推动我校的课题研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三、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清晰地设计与表述教学目标,从而引导教师掌握分析学习者和诊断学习与教学问题的方法。
2、从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以及课的不同环节入手,研究情境创设的不同方法和案例,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有效启动和支持学习活动。
3、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和学习者问题解决的需求,研究如何设计活动使学习者认识到教学的价值及其与生活的关联性,让学习者学习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
4、研究预设与生成概念与方法,寻找合理预设和科学生成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7月— 10月)①成立课题研究组。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校长亲自任课题的负责人。吸纳富有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教师为课题组中坚力量,并要求全学区所有教师全部参加课题研究。
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③组织理论学习、文献研究。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6月)
①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②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各科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根据研究进展情况修改有效教学设计计划。
③建立学校课题网页和全员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④撰写学科教学设计,并进行分析。
3、第三阶段:自我评价阶段(2010年7月—8月)
①案例研究,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②健全精细化课题管理机构,完善课题精细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元疃学区中心学校课题实验教师考核方案》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内容,加强课题精细化管理监控。实行课题例会制度,定期进行专业引领。
③边研究边进行阶段性总结。
4、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①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系统地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统计、研究分析,并在全学区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有效提炼呈现实践性研究成果,并向县教育局课题领导组申请结题,撰写《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课题研究计划、各阶段研究任务;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有效备课》理论书籍,并订阅了价值80元的各类教育期刊,还在校园网上添加了有效教学专题,提供他校相关资料供老师学习和研究。课题组每周举行一次业务学习,教师每周精读一篇文章,并做好学习摘记、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交流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把握教育动态,丰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学习,课题组老师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研究的具体操作流程,研究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能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培训,主要有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参加《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辅导报告,聆听专家讲座;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创新案例培训,提高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中心学校所有班主任参加肥东县首届班主任培训,提升班主任执教艺术;鼓励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经验,2009年安排了1名教师参加了首届合肥市小学骨干教师为期10天的异地培训学习,5名教师参加了农远技术人员培训,15名教师参加了因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2010年安排了12名非英语学科教师参加了英语培训,7名校级骨干教师参加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1名市级骨干教师马祥参加了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1名品德教师封玉萍参加了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骨干短期集中培训。同时做到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并把学习活动做到经常化,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更新现代教育理念。经过培训,老师们提高了专业素养,对‚有效教学‛理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外出学习。
1、我校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形成了有效的学科研讨制度,为教师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具体做法是:在每周四的业务学习会上,上教研课的老师先要在教研组说课,把教学设计说给其他老师听,其他老师要提出评课建议。
2、展开同伴互助式研究学习。我校年轻教师较多,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每学期的校内教学研讨课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首先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备课,共同商讨、制定出教学环节;然后由年轻教师按设计好的教法进行教学;接着再由大家评议,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该年轻教师再进行第二次教学尝试。这种‚教了评,评了再教‛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加快教师的成长,而且也扎扎实实地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使大家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2009年10月30日,我校的许巧云老师还被推选参加了白龙地区优秀教师英语观摩示范课教学; 2010年4月28日,刘银银老师被推选参加了白龙地区优秀教师语文观摩示范课教学,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2010年11月17日,封源老师还将被推选参加白龙地区优秀教师体育观摩示范课教学。
3、‚走出去 请进来‛是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理论的‚支撑点‛。课题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为了开拓眼界,丰富见识,多方学习借鉴,我校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合肥市、肥东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观摩、培训活动。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外出听课学习返校后,组织开展听课反思交流。使教师们看到了同样的学情下,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风格。
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我校刘银银老师在肥东县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比赛中荣获二等奖,马祥老师获‚‘农远’工程优秀管理员‛称号,姚艳老师获‚‘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称号。
(三)突出课研,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还得通过课堂来检验。因此,我校明确地把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教师聚焦课堂。
1.抓集体备课。教材是实施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期初,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所教的教材在呈现方面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呈现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们的集体备课按照‚个人钻研教材——集体课前对话——分工拟写教案——个人修改创新‛四步流程进行,突出写好个人修改创新环节。为了确保集体备课活动不流于形式,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备课组进行指导,并定期检查。实践证明,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能够更快、更好地吃透教材,从而大大减少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抓课例研究。建立‚比较式‛课例研讨和‚评语式‛点评制度,将听课、评课落到实处。为了克服课例研究‚虚‛的病症,我们开展了平行班教师‚同课异构‛、‚专家引领‛、‚录相课‛课例研讨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的具体操作是:先由两位教师分别在甲、乙两班上同一内容的课,然后两人说课,集体评课,比较优劣,取长补短,形成最优教法。这也是我校结合肥东县‚教学管理年‛全员练兵的传统项目,每学期三大教研组都进行一次,并评选出校内优质课,然后在学区内进行校本教研展示。2010年5月份,我校共推选出语、数、体8节同课异构课对学区内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展示,得到了听课教师和家长的好评。在‚专家引领‛课例研讨活动中,我校优先安排优秀教师外出听课,回来后进行多次‚磨课‛,要求同学科的老师全员参与、全程听课,听后再根据‚评语式‛点评制度的要求,真诚地给每位授课教师写出评语,评语中既要热情的肯定其优点,又要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根据修改意见重上一次。2009-2010学我校共推出刘银银、杨勇、马祥、许忠莲、封源、崔晓燕、王鸿飞等10名骨干教师参与此项活动,不仅这10名教师受益匪浅,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我们各教研组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也收获颇丰。2009年的4节‚录像课‛,封源老师执教的《投掷实心球》、刘银银老师执教的《有的人》、许俊老师执教的《认识儿童诗》、崔晓燕老师执教的《拓印的奥秘》等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有机结合,灵活教研。
根据县教育局‚教学管理年‛活动的实施要求,广泛开展‚三类课‛的教学活动,灵活教研。抓好新任教师的达标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中年教师的展示课以及老教师的‚青蓝工程‛,注重过程研究。通过‚观摩与研究——交流与评价——总结与反思‛的形式,组织同组教师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老师们互相观课、议课,走进教室,亲近学生;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4.不断总结反思,提升教科研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每学期我们都在教师中开展‚随笔伴我成长‛活动。引领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引导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学期末学校将教师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通过这项活动,很多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迅速提高。目前,我校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已汇编成册。
5.广泛交流,促进课题研究。
学习贵在领会,贵在交流,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消化理解,为此我们设立了课题论坛。每周四的教研组活动,会议室里洋溢着浓烈的学术气氛,所有教师欢聚一堂,或围绕课题畅谈自己的思想,发表独到见解,撞击思维的火花;或交流各自撰写的教育随笔,反思各自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题论坛为教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注重资料积累,充实教师业务档案。
每学期我们都要求教师撰写一份有价值的有效教学设计,分析有效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将自己的成功之处与别人进行交流。我们还要求教师参与到各类教学论文的评选中来,如电教论文评选、德育论文评选等,实现教师的有效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充实到教师业务档案中,逐步完善教师成长档案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介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记录、读书心得、课题反思、学术论文、个人获奖情况记录及教师个性成果记录等。科研档案以自评为主,目的是关注实验教师教育教学及成长状态,重视教师参与研究的情况及主动发展的过程。
(五)完善课题网页,提供交流平台。
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在学校网站中开辟了‚有效教学‛专栏,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教学资料,让全体教师都有共享学习的机会。同时将课题研究的阶段进程也在栏目中呈现出来,使老师们都知道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明确自己的学习与研究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七、研究成果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动作、语言、游戏、故事、课件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素材,课堂中学生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素养得以提升
在课题研究的半年多时间,从校长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研读教材、吃透教材、跳出教材,能从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发展性教学手段,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工、呈现教学素材,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很多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每位教师都写了多篇的学习心得,教师之间还相互交流、研讨。这样多层次的学习、研讨,不断提升了课题组实践老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
(三)教师在各类比赛、教学竞赛、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以下奖励
通过专题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在专题研究期间,各子专题组成员除了广泛阅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外,还注重积累和整理研究资料,包括研究总结、论文报告、教学设计、课件、教学案例和反思。两年来,共撰写了专题研究的总结或论文50多篇、教学设计100多篇、教学案例和反思180篇,还有29篇论文获奖。其中在《行知研究》上发表论文1篇,获县一、二、三等奖28篇,电教作品4件,手工制作、书画、演讲等5人次获奖。值得一提的是,刘银银老师在肥东县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比赛中,1人获二等奖;还有10人参加了肥东县第二届‚教学能手‛评比。刘银银老师还被授予了肥东县‚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马祥、王鸿飞老师被评为合肥市骨干教师,杨勇老师被评为肥东县名师。2009届毕业生及五年级数学抽测成绩在白龙片均为第一名,2010届毕业生毕业成绩为白龙片第二名,各年级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已步入总结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以下奖励
通过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汪浅予、许纪龙同学获得‚全国第七届少儿美术杯艺术展评‛一等奖;李静同学在第五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安徽赛区)比赛中获小学组三等奖;周忠林同学在乔丹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取得了去广州参加亚运会开幕式的资格;刘伟豪在安徽省第二届读书演讲比赛合肥预选赛中获得了小学组二等奖;多名学生在肥东县征文、演讲、书画比赛中获奖。另外,王梦文、许青男同学在肥东县第七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分获800米、1500米及铅球比赛二、三、四名。67人次在元疃学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奖。
八、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虽然,《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在我校的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令课题组成员惊喜,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各学科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为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回首一年来的课题实验,我们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面前。
1、反思意识有待强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纵观课题研究以来,这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仍应使各位教师的反思做到更有效,更有实践意义与探究价值。
2、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待深入探究。
有效教学应抓好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应探究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将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融为一体,鼓励教师积极制作课件,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目前我校中老年教师比例较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阻止教学显得相对滞后,以后应做好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3、理论学习有待持续深入。部分教师忙于日常教学,往往挤占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机会,使思想观念不能及时更新。在以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应加大理论学习的力度,将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有机结合,将日程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理念。
九、今后的设想
如何通过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研究成果的运用,进一步细化知识体系,形成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教学策略应用适当的系列教学设计,从而促进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精练,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下一步将要深入完成的。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认真求实,勤耕不辍,定会有所收获,让我们共同期待着。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元疃学区中心学校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组
2010年10月
第四篇:酒瓶设计发展研究
酒瓶设计研究
远古时期的人们,茹毛饮血。火的使用,使人们结束了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兴起,人们不仅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随时还可以用谷物作原料酿酒,陶器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炊具;从炊具开始,又分化出了专门的饮酒器具。究竟最早的专用酒具起源于何时,还很难定论。因为在古代,一器多用是很普遍的。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用,如碗、钵等大口器皿。远古时代的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
一. 古代酒瓶造型研究分析
1.原始社会末期的陶制酒器。
陶制酒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社会。1957年,济南市文物工作队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挖掘出精致的带圆耳的小茶碗形酒杯和带孔的高脚酒杯,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制酒器。这种陶制酒杯,具有黑陶文化的特点,陶片像蛋壳那样薄,颜色像墨一样黑,说明当时制陶技术已经相当高明了。但是在造型上只是追求实用,造型的设计是古人规律性的形体感受故还称不上有设计的元素。
2.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了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由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制作还是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而且商周的青铜器具有作为“礼器”的艺术精神特点,故造型大多为祭祀牲畜的造型。如动物形酒器牛尊、象尊、豕尊、羊尊、驹尊、虎尊、兔尊、鸭尊等,形态刻画准确无误,细致入微。
3.唐代的金银酒器。
由于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朝代之一。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富足,国家昌盛。所以唐代的金银酒器造诣很高。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豪华与典雅,如龙、凤、龟、鱼、天马、神鹿、孔雀、鸳鸯、牡丹、莲花等,都是酒瓶装饰图案的突出主题,一派祥和富足的气氛,表现了大唐盛世的社会风貌。
4.宋代、明代瓷制酒器。
宋代是“瓷的时代”,所以宋代的酒器也以瓷制为主。宋代的瓷制酒具具有宋代瓷器的的优点:造型简洁优美,器皿比例尺度恰当。在设计上崇尚自然,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在造型和装饰上多采用自然的题材。明代瓷器在宋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尤其以景德镇的瓷器更是登峰造极。
5.清代瓷制酒器、金银酒器、玉质酒器。
清代的瓷、金、银和玉等质地的酒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多仿古器。如清宫御用的双耳玉杯、龙纹玉觥、珐琅彩带托爵杯、铜彩兽耳尊、各类瓷尊、双贯耳瓷壶和天蓝釉双龙耳大瓶等,皆为清代仿古酒器。清代仿古酒器盛行,可能与康、雍、乾等三位皇帝嗜酒有关。
二、现代酒瓶造型研究分析
我国现代酒瓶的造型,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现代酒瓶的造型,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类型:
1.仿古酒器的造型。
2.动物造型:如龙、象、龟、虎、鱼、鸡、羊、狗、马、猴等。3.名人塑像造型:如炎帝、舜帝、李时珍、李白、关公等。
4.古典文学人物造型:如《红楼梦》12金钗、水浒108将、唐僧取经、卓文君、西施等。
5.民俗吉祥物造型:如长命锁、八卦图等。
6.名胜景点造型:如长城、张家界金鞭岩、贵州红岩天书、西湖三潭映月石塔、滴水洞等。
7.生活用具造型:如背篓、筒车、土车、乒乓球拍等。8.乐器造型:如小提琴、琵琶、大鼓、芦笙、萨克斯等。9.古代钱币造型:如布币、铜钱、刀币等。10.军事用品造型:如土炮、步枪、手雷等。
11.现代派造型,似是而非,给人一种广阔的想像空间,表现一种创新的思维。
三.酒瓶的发展
早在公元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如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器。
(1)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也能使人联想到在商代时期的酒具应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
(2)酿酒业的发展,饮酒者身份的高贵等原因,使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专职的酒具制作者也就应运而生。在现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一个墓穴中,曾出土了大量的酒器(酿酒器具和饮酒器具),据考古人员的分析,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个专职的酒具制作者。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些酒器有:罐、瓮、盂、碗、杯等。酒杯的种类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或者再加上,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灿烂的青铜文化和古老的酒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个标志,而青铜酒器文化把两种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酒器从形制单一,质料朴实的角器、陶器到品种繁多、工艺精美、质料昂贵的金银器、玉器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原始农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酒器反映着古人的饮食、宗教、习俗等,酒器上的各式各样的造型与纹饰反映了古人的独特的审美意识。中国古代酒器中,不少一物多用。如角、觚、觞等既是饮酒之具,也可用于盛酒,壶既是盛酒之具,也可以用于温酒。
下面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介绍酒瓶设计。
根据时代划分
(一)史前新石器时期
目前可能确知的人工史前酒器,从质料上可分为陶酒器和漆酒器两种。其中以陶酒器为大宗。
陶酒器从陶色可分为彩陶、灰陶、红陶、白陶、黑陶等; 器形有壶、尊、觚、罍和蛋壳黑陶杯等。
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之间差异较大,地方特色均较浑厚,表现在陶酒器的器形和组合上也各不同。山东地区以背壶、兽形壶、彩陶觚、磨光黑陶罍、圆底大口尊等为代表; 中原地区以长颈陶罍等为代表。
另外,在西北地区和长城沿线地区出土的酒器,彩陶酒器十分丰富,酒器形态多以罐、壶等为主,皆具地方特色。
史前时期的酒器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但与整个动态的中国酒文化史前比较,还只能说是“初入酒乡”。史前时期的整个酒器家族器形上似乎还没有完全脱离大自然的怀抱,显得淳朴可爱,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二)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是我国古代礼制的成熟期,也是中国古代礼制最为规范的时期。“礼以酒成”无酒不成礼,因此,夏商周时期也是我国酒礼最复杂、酒与政治结合最为紧密的时期。正因为夏商周时期酒礼最受重视,因此,酒器发展也最为迅速,青铜器也就成为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中最为辉煌的亮丽点。
夏王朝:继承原始社会几千年的酒文化的积淀,酒器的品类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后来的商周相比颇为单调。主要是陶器和青铜器,少为漆器;器形有陶觚、爵、尊等。
商代:酒器发展较快,品类迅速增多,主要以陶器和青铜为主,另有原始瓷器、象牙器、漆器和铅器等作辅助。器形有陶觚、爵、尊、罍、卣等。原始瓷器主要为尊、象牙酒器和一种漆器。
西周:以青铜器为大宗,原始瓷器略有发展,漆器品类较商代晚期为多。东周:漆器与青铜器并重发展。另有少量瓷器、金银器、陶酒器则较少见。夏商周三代的酒器,与史前酒器相比,无论以酒器的质料上或是从酒器的品种和数量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说明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力已相当发达,而且也代表着夏商周三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三)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漆器与青铜器并重发展。
西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逐渐衰微,漆酒器日益兴盛。从酒器的装饰艺术风格来看,青铜器对东周遗风继承较多,但也已向活泼实用发展,尤其纹饰制作偏向于纪实和具象性,神秘感减弱。
Why?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争,财富积累较少。在当时老庄思想的影响下,面对国家的腐败政治无能为力的众儒生们则逃离现实,饮酒清谈。他们并不过多讲究酒器的华丽与否,只要有酒即可。
(四)隋唐时期
经过隋唐长达300余年的统一,使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此时的酒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以瓷酒器为主,金银酒器为辅的新历史时期。
隋:如“浮白釉”和“茶沫釉”等皆为这一时期开创出来新的瓷釉品种。唐:青瓷和白瓷酒器颇负盛名。唐代白瓷的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代酒器除三彩酒器和瓷酒器之外,金银酒器亦非常丰富。
(5)宋元明清时期
宋:继承了隋唐酒器设计。倒装壶是宋代首创酒器。
然而在宋代“武功不足,文治有余”的特殊背景下,人们更着重于“穷理尽性”。因此,酒器的造型与纹饰,以及饮酒的风俗也与当时的诗词歌画一样,不再注重大气、粗犷、慷慨,而是更加着重准确、细腻、韵味以至新巧。
元代:在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下的关键时期,景德镇窑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明清:是我国古代瓷酒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中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工艺,即景泰年间问世的“景泰蓝”。
清:由于康雍乾三代对瓷器的喜好,精美的瓷酒器颇见不乏。清朝仿古酒器的盛行,可能与康、雍、乾等皇帝嗜古有关。
按照酒器的材质划分
(一)历史悠久的陶制酒器
最早出现的古陶酒器,质量较差,包括瓶、罐等器具,用于古代人民的酿酒饮酒活动中。这些原始的古陶酒器有泥质红陶、夹沙红陶以及白陶、灰陶和黑陶等古陶酒器,它们的烧制温度一般比较低,质地比较差,外观较粗糙。例如:陕西眉县杨家村二组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期的泥质红陶酒器等。另外,在有名的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也出土了不少陶酒器。
在新时期时代,尤以龙山文化时代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较大的相关性。这些酒器有:罐、瓮等。
陶器的使用在新石器早期已比较普遍。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陶器的品种已相当发达。大致到父权制确立的时代,农业生产有了提高,已能用剩余的粮食酿酒,而人们的宗教观念已形成,祭先祖鬼神都少不了酒,因而这一时期陶制酒器已成为陶器中的重品,是青铜酒器的先河。
到了宋朝以后,由于酒度更高的蒸馏酒的出现和逐渐普及,瓶颈细长,瓶口小。
(二)华贵高雅的青铜酒器 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
所谓青铜,是指在红铜中加锡和铅所冶炼出来的一种合金,因为天然的铜呈红色,加锡和铅后,颜色会变成青灰,故名青铜。青铜酒器的产生,证明我国的酒器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最能代表奴隶制文化狰狞美的酒器是“虎食人卣”。关于虎食人卣的装饰功能,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
1、表现统治者的专横残暴,以此造型威吓奴隶。
2、虎是奴隶主阶级的象征,人是奴隶的代表。
3、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
4、象征人的自我与具有神性的动物的统一,以便获得动物的保护。
5、虎食人实际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话,即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辟邪之用。
周朝之后,大量在商时期流行的青铜酒器逐渐消失,究其原因,与周时期特殊的酒文化有着必然联系。
一部分是因为禁酒令的出现,限制了酒器的大量生产; 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他材质的出现,大量取代了青铜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例如,汉代流行的漆器,六朝之后大量出现的瓷器。它们较之青铜更为美观、轻便。
青铜器纹饰的产生也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依托物,是人类与大自然的抗争、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朴素心愿的具体表现。
产生于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是铜、锡和铅的合金,铜中有了一些锡和铅,使它有更低的熔点和更好的铸造性能,故更有利于它的冶炼和青铜器的制作,从而促进了青铜器的发展,也就促进了其中青铜酒器的产生和发展。但是,正由于这些青铜中含有铅,故它们也成了我国古代产生最早、能对所盛酒液造成铅污染的酒器,对长期使用者造成了铅中毒的威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淘汰了这种酒器。
(三)轻盈俏美的瓷酒瓶
我国最早的瓷质酒器可以追溯到商代。瓷器脱胎于陶器,大致出现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或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越陶器。
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空前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的速度加快,人们对酒器的精美,适用、高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时的酒器变得矮小了,变得精巧了。从唐代开始,酒器变小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从前饮宴时多为“席地而坐”,酒器需高大些,取用方便;唐天宝年间出现桌子并推而广之以后,人们在桌子饮宴,取用方便,酒器就不必很大了,出现了一些始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偏提”。而是酒精度不断提高,使大杯大盏逐渐消失。
宋代是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是一个强调“纯正中国味”的时代,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宋瓷”。
元代以后,蒸馏酿造技术在我国普遍发展,随着酒精度的提高,酒具器形逐渐缩小。
(四)庄重典雅的漆器酒器
漆器早在商周以前就已经出现。这种酒器既轻便又美观,而且实用,显然比同时期的青铜酒器要优越的多。
从已出土的汉代漆制酒器看,汉代漆制酒器在造型上讲究简练、轻巧、实用,形体比商周青铜器大大减小,也不再以拥有漆制酒器的大小来区别社会等级,而以其拥有漆制酒器制作的精美程度来衡量贵族们社会地位的高低。
装饰方法上讲究色彩的艳丽、贴切,一般是红、黑两色配合,在朴素中显现华美。而且在装饰中开始使用了金属镶嵌的方法。这些装饰方式都是青铜酒器和铁质酒器所不曾有过的。这为以后瓷质酒具的装饰奠定了基础。因而漆制酒器取代陶制、青铜和铁质酒器,发展成为汉代酒器的主流。
(五)精工雕凿的金银酒器
从古至今,黄金、白银都是财富的代表。元代来自蒙古草原的元代贵族,常以拥有和使用金银器为荣耀,因而刺激了金银酒器的发展。
但是金银酒器多指的是酒杯的设计,在此就不细介绍了。
(六)晶莹剔透的玉酒器
玉,在我国古人的心目中,其价值是和黄金相提并论的。如“金玉良言”,“金童玉女”等说法,都反映了玉在古人心目中的价值。
宋代玉酒器文献记载,玉酒器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魏之时又有发展,造型受青铜器影响较大。
(七)清澈透明的玻璃酒器 古代的玻璃称之为璧琉璃、琉璃等。“琉璃”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著《汉书》,称“璧琉璃”。中国制作玻璃酒器的历史相当悠久。唐宋时期,能够制造玻璃容器。玻璃酒器在宋代盛行。但由于中国古代玻璃轻薄质脆,难以烧造,因此,出土的玻璃酒器极少流传。清代以前的玻璃器物大多是以工艺品问世的。真正作为包装的玻璃瓶直到清代才逐渐出现。玻璃酒器真正占领酒筵市场,是随着现代西方玻璃烧造技术的传入才发展起来的。例如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使用的玻璃瓶为传统的手榴弹式造型,瓶上的酒标很精美,注有1892年字样,标志着张裕公司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辉煌岁月。现代科技的进步,使玻璃瓶增加了许多品种,玻璃的造型也日趋多样化。如竹节瓶,造型酷似竹节,装上黄酒,透过晶莹的玻璃呈现出竹子的本色,给人以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不倒翁瓶,瓶身似花瓣,瓶底圆球形,轻推摇晃而不倒,好似一名醉汉。塔瓶,以东方明珠塔为原型而制作的酒瓶,高高耸起,象征着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繁荣。雕花圆柱瓶,以北京人民大会堂门前的立柱造型,显得庄严肃穆。火箭瓶,以发射火箭作为造型,有种腾空欲飞的美感。又如水晶瓶、磨砂瓶、瓷质玻璃瓶等。在制作上采用玻璃抛光、玻璃彩饰、玻璃贴花等先进工艺技术。
四、酒瓶发展的影响因素
1、中国古代酒器充满着予以,有追求图腾是的神秘与庄严,有追求吉祥的寓意,也有一种身份的象征。
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造型表达了不同的寓意和饮酒者身份的高低,比如在战国、秦朝时期青铜材质酒器主要为贵族所用,而陶瓷酒器在平民中广泛使用。因此酒器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
2、材料的发现、发明与运用都影响着酒瓶设计的发展。
3、功能性的需要、审美意识、经济发展、社会习惯风气都与设计发展史深深地相关联。(想要再整合的,但是赶作业,真没法做完了,抱歉!)
五、总结
中国酿酒历史悠久和酿造技术的发达,形成了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酒业的发展,带动了酒包装的设计和生产从最初的土罐、陶罐,发展到青铜器、漆器、瓷器、金银器,到今天的优质陶、瓷酒瓶、磨砂玻璃瓶、水晶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随着酒瓶多种多样的材料、千姿百态的造型、五彩缤纷颜色的变化,酒瓶已不仅仅是一种装载液态酒液的器皿,而是一种集使用品、装饰品、艺术品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工艺品。许多酒瓶不仅颜色、民俗、典故、礼仪、房产、性质、风景名胜于一体,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艺术的真实情况;小小的酒瓶含有丰富的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技术性、史料性、纪念性、鉴赏性、稀有性,是历史文化的缩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120140185 章宇甜
第五篇: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研究磁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能够描述磁铁的有关性质。
3、知道磁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4、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教学重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各种形状的磁铁、指南针、(条形磁铁、磁针、回形针、玻璃)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讲述: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感到非常高兴,为此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教师出示条形磁铁),问:大家认识他吗?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教师讲述:除了这种条形磁铁,你还见过哪些形状的磁铁?
4、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汇报交流。
5、问:你们玩过磁铁吗?怎么玩的?
6、学生到台上汇报交流各自玩磁铁时的发现,教师适时板书。
7、教师讲述:大家在玩磁铁时有这么多发现,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那你们能利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曲别针、各种形状的磁铁再来玩一玩,看看谁还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探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磁铁的性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点拨。
(1)、你发现磁铁在吸铁时有什么奇怪的现象?
(2)、你观察磁铁的磁极,有什么发现?
(3)、磁铁的磁极吸铁时能把曲别针穿成串,可以无限延长吗?
3、教师刻意引导:把条形磁铁放在水槽中的泡沫上,静置观察,有什么发现?
4、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6、教师重点讲解磁铁为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三、拓展应用。
1、教师激趣提问:磁铁有这么多本领,他能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情呢?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汇报交流。
(1)、磁悬浮列车。
(2)、区分铁制物品。
(3)、磁力扣。
(4)、指南针等等。
3、教师适时激励。讲解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4、讲述:你想拥有自己的一根小磁针吗?请看,这根普通的缝衣钢针有磁性吗?谁知道怎么让它有磁性呢?
5、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6、学生尝试操作。
7、教师讲解:磁化。
8、教师讲述:咱们把刚刚磁化好的小磁针插入小泡沫中,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9、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0、教师讲解:磁化好的小磁针就和磁铁一样,也能指南北,同样也能做成指南针。
四、总结生成1、教师讲述:这节课大家高兴吗?谁愿意把自己的快乐讲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快乐呢?
2、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教师适时激励。
3、教师提问:关于本节研究的磁铁,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4、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总结:随着时间的点滴流逝,一节课已经接近尾声,我衷心地希望全体同学能够多多动手,多多动脑,多多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板书设计:
4、研究磁铁
1、吸铁,传递,隔着物体吸铁
性质
2、磁极指示方向,南极S极
北极N极
3、同极相斥,异极相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