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研究设计心得
摘要:小研究是生本课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研究的设计和完成质量高的话,对于生本课堂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何设计好生本小研究就非常考验到老师了。
关键词:生本课堂,小研究设计
在本学期的小研究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我遇到了比较大的困惑,首先是小研究如何设计,其次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小研究的完成质量。
一、小研究的设计
在设计小研究的时候,有两种方案,第一,直接用书本例题进行设计,联合书本内容以及解题的思路和答案,让学生参考书本例题,完成小研究。这种设计的好处是,严密结合课本,自己认真动手跟着书本例题的思路完成一次,最后得出结论。后面再设计几道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做到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解决问题、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巩固练习的有效学习过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学生直接抄书中的例题答案,得不出结论,或者印象笼统模糊,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分数与除法》中,通过检查小研究,很多同学都写出了例题的正确答案:
1÷2=以及7÷3=;
但是在做后面的练习时,依然是将具体的数算出来,不会使用分数表达除法,而结论部分很多同学写出来了,但是也不会应用,这体现了那一部分同学都缺乏例题的解题思考过程,最终导致了得到了结论,也不会运用。
第二种设计小研究的方案是,寻找类似的例题,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本例题后,通过类比,迁移等方法,再完成小研究上的题目。这种设计方式是我去广州龙口西小学学习时看到的,这种方法能很好地验证学生对于小研究完成的真正质量,真正能做对,做完整的学生,这节课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了。而且这种方法,对于课本知识的整合有非常好的帮助,长期这样训练的学生,只要是遇到与旧知识相似的新知,他都能迅速地掌握,这也让老师有了知识整合的资本。如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一般都是先学编5的口诀,然后再2、3、4……但是其实这种口诀的编制是类似的,几乎是相同的,假如学生平时就有高强度的类比迁移能力训练,学习口诀编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这种小研究设计对于教师理解课本的要求非常高!设置要恰到好处,更优秀的,就是稍微加一点点拓展,让学生意犹未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考验老师深挖课本的功底了。
二、提高学生对小研究的完成质量
小研究的完成情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小研究的完成度不高,正确率更是低得离谱,第一个原因是缺乏做法指导,第二个原因是设计过于开放,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
如我在上分数乘法(一)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和方法时,刚开始设计的小研究比较笼统,对于算法,大家都比较容易得出结论,而且通过练习,很多同学都能掌握。但是对于整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就很多同学理解得比较模糊了。这在分数乘法(二)中体现了出来,同学们根本分不清分数乘整数的两个意义的区别,看演示图也只是有一个模棱两可的认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对《分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困难,这一点是最难突破的。而小研究的完成质量与学生的预习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完成的质量无法保证。小研究的完成在课堂学习中造成两极分化。自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更加轻松,但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学习习惯又不好,学习还是比较困难,如此两极分化,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但是,小研究如果是设计好了,而且老师花时间进行模板指导,它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小研究比以前的预习作业形式更丰富。小研究可以是调查表,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手工操作,形式不拘一格。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前可以布置这样的小研究: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展平,研究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发现?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展平,有几种不同的展开图?这种小研究的布置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很有帮助,也为课堂学习节省很多探究的时间。
目前,对于小研究的设计我调整为把结论和思考过程多用填空的形式呈现,让更多学生能跟着已有的指引,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但是,这种操作就局限了一些同学的思路拓展。因此,目前在使用小研究的过程中,要么出现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情况,要么就是数学思维局限,得不到拓展,容易被条框框死。但是,我个人认为,先让学生学会如何完成小研究,形成学习习惯,然后再一步一步让学生感受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一步一步地,参与到其中,提高完成质量。这里面既有独立学习,又有合作讨论的集体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而它的根本在于教师们的小研究设计,如何使设计的小研究更科学、有趣味、更具开放性,从而使小研究真正为生本课堂服务,是我们务必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