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物质是什么性
如何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物质是什么性?(酸性,强酸性,氧化性,强氧化性)氧化性看元素的价态有没有升高(高原低氧)
只要生成物中有硫酸盐类物质,就可以认定硫酸体现酸性
如何判断物质的氧化性及还原性的强弱?
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氧化剂大于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
2.根据金属活动性判断:还原性从左到右递减,氧化性从左到右递增
3.根据反应条件判断:条件越苛刻,氧化性越弱.
4.根据氧化产物价态高底判断:两种不同物质跟同一种物质反应,生成的氧化物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硫化氢(H2S)
⑴物理性质
硫化氢是无色、剧毒的气体。
硫化氢有臭鸡蛋气味。
硫化氢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硫化氢可以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2.6体积的硫化氢。
硫化氢的沸点为213K,沸点为187K。
⑵化学性质
硫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硫化氢是分子晶体。
硫化氢分子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硫化氢中硫的氧化值为-2,是硫的最低氧化值,所以硫化氢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例如: 硫化氢能被卤素单质氧化成游离的硫H2S+Br2→2HBr+S
氯气能将硫化氢氧化成硫酸
H2S+4Cl2+4H2O→H2SO4+8HCl
硫化氢可以与氧气反应,可燃
氧气充足:2H2S+3O2 点燃→2SO2+2H2O
氧气不充足:2H2S+O2 点燃→2S+2H2O
硫化氢可以与二氧化硫反应
H2S+2SO2→3S+H2O
⑶硫化氢的制法
可用固体FeS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制H2S。
装置可用启普发生器。
FeS+2HCl→FeCl2+H2S↑
FeS+H2SO4→FeSO4+H2S↑
⑷氢硫酸
氢硫酸是硫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二元弱酸。
氢硫酸具有酸的通性,且具有比硫化氢更强的还原性。例如:
氢硫酸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H2S+O2→2S↓+2H2O
二氧化硫(SO2)
⑴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可以溶于水,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的沸点为-10°C,沸点为-75°C。
⑵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是共价化合物,是分子晶体。
二氧化硫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是亚硫酸的酸酐,可以与碱、碱性化合物反应。
例如: SO2+CaO→CaSO3 ;SO2+H2O←→H2SO3 ;SO2+Ca(OH)2→CaSO3↓+H2O二氧化硫中硫的氧化值为+4,所以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所以可以与一些还原剂反应。例如:
H2S+2SO2→3S+H2O
二氧化硫较强的还原性。例如:
3SO2+2H2O+2HNO3→3H2SO4+2NO ;SO2+Cl2+2H2O→H2SO4+2HCl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不是永久性的,稍微加热,即可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⑶二氧化硫的制法
通常用固体亚硫酸钠和中等浓度的硫酸来制取二氧化硫
Na2SO3+H2SO4→Na2SO4+H2O+SO2↓
⑷亚硫酸
亚硫酸是一种二元中强酸,仅存在于水溶液中。
亚硫酸即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如:
氧化性:H2S+H2SO3→3S+3H2O
还原性:5SO32-+2MnO4-+6H3O+→2Mn2++5SO42-+9H2O
H2SO3+I2+H2O→H2SO4+2HI
SO32-+Cl2+3H2O→SO42-+2H3O++2Cl-
浓硫酸(H2SO4)
⑴物理性质
浓硫酸的浓度约为18mol/L,98.4%。
浓硫酸的密度约为1.84g/cm3
98%的浓硫酸沸点为330°C,是常用的高沸点酸,这是氢键的缘故。
浓硫酸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分子。
⑵化学性质
硫酸是共价化合物。
硫酸是二元强酸。在一般温度下,硫酸并不分解,是比较稳定的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例如:
浓硫酸可以用来干燥不与硫酸起反应的各种气体,如氯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浓硫酸可以夺取有机物质里的H和O原子
常温时浓硫酸可以使金属表面钝化。
加热时浓硫酸可以氧化很多金属和非金属。自身被还原为二氧化硫。Zn+2H2SO4△→ZnSO4+SO2+2H2O
C+2H2SO4△→CO2+2SO2+2H2O
S+2H2SO4△→3SO2+2H2O
浓硫酸与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反应
H2S+H2SO4→S+SO2+2H2O
⑶硫酸的工业制法
燃烧金属硫化物来制取二氧化硫(沸腾炉)
4FeS2+11O2△→2Fe2O3+8SO2
使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接触室)
2SO2+O2(V2O5、△)→2SO3
三氧化硫与水化合(吸收塔)
SO3+H2O△→H2SO4
⑷稀硫酸
浓硫酸加水就会生成稀硫酸。
稀硫酸的浓度比浓硫酸相对较小。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强酸性、弱氧化性。
浓硫酸的氧化性体现在硫上,而稀硫酸的氧化性主要体现在氢上。
稀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O、H3O+和SO42-。
第二篇: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说课稿
化学反应中的热能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
二、专题
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化学反应中的热能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节内容与高三的“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中和热”等知识前后呼应。并且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旧键的断裂需要吸热,新键的形成需要放热。也就是说,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3、学习重、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本节课我将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引入课题,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技的密切联系。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采取 “引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获得自主发现的快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燃料的利用部分内容我主要采取 “自学—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质疑、集体讨论等形式对相关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
这样处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说学法
在学情方面,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燃烧的反应,对化学反应中伴有能量的变化有大致的印象。这位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使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设计要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的要求,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为: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通过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其对于
1、初中学过的燃烧反应有哪些?
2、生活中常用到的能源有哪些?
3、能源的利用和人类的进步?
等问题的调查报告,教师对于学生的报告予以评价总结来引入课题,这样的引入方式是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2、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分组对课本实验进行探究,发现总结实验现象,教师适当进行指导,根据学生所感受到的实验现象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概念,并对其表示方法加以讲解。并以水向低处流很顺畅,而水向高处流则需要能量来是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化学反应放热和吸热的内不含义。通过学生自主进行试验,发现实验现象,获取新知,培养了学生动手、思考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奠定基础。
3、自主学习,了解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结合生活实例相同质量的煤和纸张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同这一问题,给出两者燃烧的一些数据,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探究其原因,学生通过数据及自主学习相互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知识点。以实际生活为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意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教师的设疑点拨,本节课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4、综合拓展,开阔眼界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通过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对于煤、石油等资源的储存、利用、开采情况,以及其造成的一些污染及危害。让学生意识到合理开采、利用资源的重要性,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提高燃料利用率的一些新技术,了解科技前沿,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其科学素养。
5、课后巩固,拓展思维
在课堂结束我讲给学生布置一份关于“充分利用家庭燃料问题的调查报告”,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设置了这份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评价,以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他们体会到了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这堂课就是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上就是我的课堂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第三篇: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宿城一中化学备课组
一、章节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 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所以,本课题计算已经没有什么难度。
关键信息:
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明确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建立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微观粒子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者分析: 在第四单元中,学生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了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但还不知道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在质量方面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将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解答化学计算题的技能,明确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格式。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规范计算格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学生为主体活动贯穿始终,强调全过程参与,注重个体活动和集体合作的统一,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通过研究获得各种经验,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解决课程的多重教育价值问题,既要保证双基传统的优势,又要关注学生兴趣和社会发展需求,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促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具有会学、会发现、会探索、会综合分析、判断、表达、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只谈计算,要和熟悉、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联系起来,应当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这种计算要求,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通过自学、模仿演练,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评价方式:
通过观察学生创造性与问题意识,及时给予鼓励、指导、校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一课时完成,时间为40分钟。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出示图片】形形色色的化工产品
【课件展示】1kg氢气就能提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18 kg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 【学生好奇地开始讨论】
【说明:运用生活事例引入,采用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生1:要想知道汽车跑多远,就要清楚利用小桶里的18 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生2:用18 kg×2H╱H2O×100%就可以求出氢气的质量。生3:他求出的氢气的质量再乘以100km汽车行驶的距离。【教师】同学们合作的很好,那么这个问题有没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师板书】第四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引导】每两个水分子分解,能生成2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质量比为9﹕1﹕8 每10个水分子分解,能生成10个氢分子和5氧分子,质量比为9﹕1﹕8 „,显然,反应中分解的水分子与生成的氢分子、氧分子的质量比恒等于9﹕1﹕8。【说明:采用分子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微粒的关系,建构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与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一重要认识】
(引导)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恒定的质量比进行。【说明:进行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根据这个质量比关系,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解这道题的根据是什么,应该找出哪些量的关系,列怎样的算式求解。(个人完成或小组讨论都可以。)
【出示习题】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Al2O3)的方法制取铝,同时产生氧气。请你算算用204吨氧化铝最多可制取多少吨铝?(相对原子质量
Al : 27
O : 16)【教师】根据刚才这道例题,讨论总结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步骤: 生开始讨论„„
【说明:规范书写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哪个小组首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结论。学生6:根据题意设未知数,一般设为X。学生7:写出并配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8:求出物质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乘积之比,)写在相应化学式下边。学生9: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面。学生10:列比例式,求解。学生11:简明写出答案。
【说明:启发学生找出解题的规范格式和步骤,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练眼力】投影例题,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纠正。
【比比看】用2中方法计算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结果并比较分析。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现在通过练习我们来检验一下,看哪一位同学书写的规范。【练练看】师:投影练习题。
实验室现有50克碳酸钙(CaCO3),若和足量的稀盐酸(HCl)充分反应后,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相对原子质量: Ca: 40
C: 12 O: 16)(请完整写出计算步骤)学生12:板演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并指错。要求: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教师:各组基本完成了,请各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哪个小组愿意先来? 学生13:我们组归纳的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有这么几种:(1)根据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质量;(2)根据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学生14:我们还可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出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教师:我好像听到不同的意见。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15:我们还可以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出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说明:通过练习,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16:解题的步骤要完整,可以用“设、写、找、比、算、答”六个字来概括。(生具体解释六个字的含义)
学生17:格式要规范,该写单位处一定要定写清,且单位要统一。学生18:计算的结果要准确。
教师:同学们已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那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学生19:准确,规范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20: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后才能进行计算。学生21:相对分子质量要计算准确。
教师: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并能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和计算,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22:我们学会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学生23:前面我们学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通过本节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方面的有关计算。
教师:同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本节课我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相信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合作的更好。【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在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里包括正确书写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解题思路和步骤,书写格式要规范,计算数据要准确。【我的困惑】拓展,不纯物质的有关计算 【作业】课本上的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分化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引言中强化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生产和实验中的作用,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主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精选例题,通过师生评议,进一步突出解题思路,并重视在多种方法中选出最佳思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必须通过较多的练习才能掌握。
第四篇: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共1课时)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备课教师:韦延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的测定,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在理解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和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3、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敞口容器中气体的排放,从而引发环境问题,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初步培养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实验、讨论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通过科学家发现定律的艰辛历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归纳、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2、对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的解释。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引入]
1、由成语:“点石成金”引入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播放物质化学变化的短片,引入化学反应不仅在质的方面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在量的方面也存在一定规律。
二、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白磷燃烧实验
[讨论与思考] 这个实验所得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活动与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
分析实验现象和测定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讨论与思考]
1、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蜡烛燃烧后就没有了,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 [练习]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的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指导学生画重点] 讲解:①参加反常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总和”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有的反应并未全部参加反应)②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气体、沉淀等全部物质的质量 ③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反应”“足量反应”等表示的意义。
[讨论与思考] 为什么“质量守恒定律”能够成立?(质量为什么会守恒)[投影] 播放水分解的动画模拟图 [讨论与思考]
学生分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板书]“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练习]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 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2、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3、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三、反馈练习:
1、已知2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 克
2、已知A与B反应生成C和D,(A+B=C+D),现有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4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克
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
4、在4X +5Y2 =2Z2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为()
A、X4Y5 B、X2Y5 C、XY2 D、X4Y10
5、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和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2、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3、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六、作业布置: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完成课本P103练习与实践:1、2、3、4
七、课后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对氧气性质的学习,为本节打下了基础,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理解,同时充分运用了探究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时间较紧,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太少,在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实际操作。
第五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2006年春季学期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使学生理解放热和吸热的原因。
3、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了解煤的综合利用技术。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自学能力。情感和德育目标:
1、通过介绍防火、灭火知识,使学生加强消防安全意识,增强防火、灭火的能力。
2、通过学习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等知识,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空气用量对燃料燃烧的利与弊,渗透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自学 实验准备:
一个试管架、一支试管、一个温度计、2~3块小铝片、稀盐酸、胶头滴管、小烧杯、玻璃片、玻璃棒、20gBa(OH)2·8H2O(磨成粉末)、10gNH4Cl晶体、水 教学过程: [引言]
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由火引发的火灾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损失和痛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防火、灭火的知识。
火是由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燃烧在很多领域在被人们利用。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学生举例]…… [讲解]
上面这些例子中都利用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见,化学反应是可以产生能量的,并且产生的能量可以被人类利用。在当今社会,人类所需能量绝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特别是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产生的。[过渡]
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有能量放出呢?现在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
1、铝片与盐酸反应(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用温度计测量溶液在反应前后的温度)
2、Ba(OH)2·8H2O与NH4Cl反应(注意观察现象)
[归纳]
铝片与盐酸反应要放出热量,NH4Cl晶体与Ba(OH)2·8H2O晶体反应要吸收热量。可见,化学反应伴有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2004级化学备课组
2006年春季学期
[板书]
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
[设疑]
为什么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放热或吸热现象呢?现在请大家通过自学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 [小结]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和结构不同,本身具有的能量有所不同。
2、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或吸热。
3、反应中能量守恒。化学反应根据能量变化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高生成物能量低反应物能量低吸热反应 :生成物能量高
[板书]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能量释放);△H<0。
如:CH4(g)+2O2(g)CO2(g)+2H2O(l)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能量贮存);△H >0。如 :C(s)+H2O(g)CO(g)+H2(g)[教师]
请同学们举几个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例子。[板书]
二、热化学方程式
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1、意义:不仅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同时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
①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在101kPa和25℃可不注明),注明△H的“+”与“-”,单位是KJ/mol。
②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表示: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若为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名称。
③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同,△H也不同;聚集状态不同,△H也不同。因此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首先要注明聚集状态,然后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的正比关系确定出△H的值。
例如:CH4(g)+2O2(g)
CO2(g)+2H2O(l);△H=-890.3KJ/mol。
2004级化学备课组